-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承明制。省级:因卫所制废止,都指挥使司随之裁撤。
布、按两司一仍旧贯。布政使在明处于省长地位,但清 在督、抚成为固定‚封疆大吏‛后,布政使失去行政上 独立性而类民政财政两厅厅长。 乾隆时总督巡抚制固定下来,大致两三省设一总督,每 省设一巡抚,无巡抚省分,由总督兼理。清代共设有直 隶、两江、闽浙、湖广、陕甘、两广、云贵、四川八大 总督。直隶总督直接负责京师安全,地位比其他总督更 重要;两江总督掌江西、江苏、安徽三省军政大权;湖 广总督掌湖北、湖南两省军政大权;闽浙总督掌福建、 浙江两省军政大权;两广总督掌广东、广西两省军政大 权;云贵总督掌云南、贵州两省军政大权;陕甘总督掌 陕西、甘肃两省军政大权;四川总督掌四川一省军政大 权。另有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等。
西周初期采取分封诸侯制,‚周人以西方的一
个小国代商而有天下,苦于兵力单薄,不足以 镇压东方各族人民,于是大封同姓、异姓及古 帝王之后于东方,以为周室的‘藩屏’‛。 初期周王室对诸侯控制较严,除规定对天子应 尽藩屏义务之外,还规定诸侯必须对周王室纳 贡、服役,所辖军队也要服从王室调遣,诸侯 兼有地方长官的性质。 但这些诸侯也保留有相当独立性,在封疆内, 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武装力量 和征收赋税的权力。每当王朝中衰,他们便无 视中央的禁约,以至实际上成为独立的国家。
明立国后对元行省制加以改革:
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废除与中枢相同的
机构与官名,降低其品秩等级。 地方分权,由布政使司掌民政、财政,另设都指 挥使司主兵政,按察使司主刑狱,三机构互不统 属,各直隶中枢,凡遇重大政事共同商讨。 整顿地方机构统属关系,实行布政使司、府和直 隶州、县和一般州三级统属。 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废中书省与丞相制, 原中书省直辖地区更名直隶,归六部管辖。从此, ‚省‛的机构不复存在,只因各布政使司辖境与 原行省相同,习惯上仍以行省称之。
撤销郡级机构,以州辖县;同时裁并滥设的州郡,
4、道路制——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
■唐初有州328个、县1573个。唐太宗贞观八年,
派员巡察各州,得罢免或升擢地方官吏,称为 黜陟使。后又派员四出,号巡察使。高宗以后, 按山川地形分全国为10道,后增至15道,每道 派高级京官一人,称巡察使或察使或探访处臵 使,最终称观察使。 ■开元时始臵各道采访使,以六条检察非法,后 因边患频增,使边境节度使兼任道采访使,且 兼辖州县事务。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制行于全国, 形成道(方镇)、州府、县三级政区。
及‚邦鄙‛。国是国都,王和诸侯所在地; 都是大邑,邑是居民点,相当于村镇;邦鄙 是边境地区的行政区域。 西周地方行政系统是采用‚五家为比,五比 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 州为乡‛的‚乡制‛,分别设有比长、闾胥、 族师、党正、州长和乡大夫。此制实行于王 畿和都畿之内,主要是以宗法来控制所属部 民以至贵族,大夫是分封的,所封的土地称 为‚采邑‛。
北宋设监察区,叫作路。每路有转运司,长官为
转运使,监察吏治,收纳州、府、军、监所交赋 税,送至中央。提点刑狱司,长官为提点刑狱和 同提点刑狱,掌稽考一路的司法案件。提举常平 司,长官称提举某路常平公事,专管常平仓或兼 茶监专卖之事 。
5、行省制——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制度 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 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曾在边境广臵行台尚 书省。蒙古仿金制,设行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 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中 统年间,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 中书省,简称行省。从此,地方政治制度进入划 省而治的阶段 。 行省臵丞相、平章、左右丞、参知政事,其行政 机构名称和官吏品秩与中枢相等,凡一省军国大 事无所不领。行省辖区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 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 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这一措施有助于防止 地方割据,明、清继承。
食邑称‚侯国‛,长官称‚相‛;公主封 地称‚邑‛,长官称‚令‛;少数民族地 方称‚道‛,长官称‚长‛。至于丞、尉, 不论县、邑、道、侯国,都是一样,只秩
3、州郡制——东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 制度
东汉派中央九卿出任各地州牧,集中一州所辖各 郡之军、财、民力。从此,州由中央监察区变为 地方行政区。各州均臵行政机构和长史、司马、 东曹椽、诸校尉等官属僚佐。 魏晋南北朝期间,各王朝大体皆沿东汉末年的州 郡县制 。
元行省所辖路府州县无固定统属关系,随意性很
大。
行省与路之间设道:一种是掌军民之政的
宣慰使司,不普遍;另一种是掌稽查司法 的肃政廉访司,几遍全国,分别受中央御 史台、江南行御史台和陕西行御史台领导, 是监察机构。
元在路府州县均设蒙古事务官‚达鲁花赤‛,监
督各级官吏,执掌最高权力。 县下设村社和里甲,常由蒙军驻村社实行军事统 治。里长通常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 居民供应,成为当地的最高主宰。由此民族矛盾 和阶级矛盾激化,导致元末农民起义。
王朝的地方诸侯国,在某种程度上,具有 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与王朝直接控制的 地区共同构成国家的地方政权。
(2)地方(外服)官体系
夏代地方诸侯称为‚君‛、‚伯‛,更多的是
称为‚某某氏‛。这反映出当时正处在国家初 创阶段,聚居在各地的部落首领仍属于酋长性 质。 夏王朝通过‚享‛、‚会‛的方式召集各部族 首领,传达王命,并根据远近亲疏关系向他们 索取贡赋,对不服从王命的,则纠集各部族共 同进行讨伐。
两汉承秦制。汉郡制沿于秦,只是后来将郡守改
作太守,郡尉改作都尉。 汉代大封同姓诸侯王以为藩辅,汉代地方上层机 构还有诸侯王国。将当时全国60个郡的3/4分封 给诸侯王,中央直辖仅15个郡。 王国境土很广,而体制多仿中央,爆发吴楚七国 之乱。汉武帝时,诸侯王唯得衣食租税,郡国并 行制名存实亡。 汉代的县制多沿于秦,但也有变动。列侯
北宋为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局面,除收
军权于中央外,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 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宋县设官与唐无大差异,但有时派京官为县的首 长,称知某某县事,简称‚知县‛,体制比一般 县令要高些。 县之上有州、府、军、监四级。府沿袭唐,除京 府外,其职权、组织与州没有分别。军也始于唐, 宋代于沿边或冲要地设军,规模小的,由知县兼 军使,大的派京官(武的居多)带原衔管理,称 知某军。监多属矿区,小的由州府兼管,大的派 京官带原衔称知某监,地位也等于小州。
府建于唐开元时,相当于州。当时凡属京师、陪
都或本朝帝王驻跸地,皆建府以显示其特殊地位。 府的行政长官为府牧、府尹、少尹,其下属机构 府、州大致相同,均臵司录、功曹、仓曹、户曹、 兵曹、法曹、士曹、府(州)学等,但府属官吏 的品秩比州高。从五代至宋、元,建府地区逐渐 扩大。到明代,全国已普遍建府,取代唐以前的 州。
商汤伐夏维,使‚夏师败绩‛,‚于是诸侯毕
服‛,‚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 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周部落势力膨胀,武王率兵伐纣至孟津,‚不 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臣服于王朝的部族,仍可保持一定的自主权。 部族间相互兼并,只要按时向王室缴纳贡赋, 并把被兼并部族的贡赋也缴纳给王朝,王朝一 般不予干涉,有时还赋予专征之权。臣服于
地方诸侯对王朝的责任有‚宾‛、‚御‛两
种。远方的部族为‚宾‛,即对王朝有一定 的贡纳关系,附近的部族为‚御‛,即除了 向王朝缴纳贡赋以外,还要服从王朝的指挥 和调动。这些诸侯实际上和夏王朝保持着联 盟关系。
商代的地方诸侯是商王的‚外服‛,就是在外之
官。《尚书· 酒诰》:‚越在外服,侯甸男卫邦 伯‛。这些名称在甲骨文里均有记载。据考证, 在甲骨文中有侯35个,伯39个,还有子、男等, 都是爵称,同时也是商王之臣。
在王畿和都畿之外和边远地区实行‚遂制‛,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酂,五酂为鄙, 五鄙为县,五县为遂‛,分别设有邻长、里胥、 酂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乡遂制度‛, 因乡是国人居住的地方,遂是野人(奴隶)居 住的地方,所以也称为‚国野制度‛。 从后代的地方基层行政组织的设臵情况来看, 类似的地方基层网在中国古代社会实行了2000 多年之久,而且编制基本相同,只是名称有所 变化而已。
(1)地方行政区划: 将原有的以血缘划分居民改变为按地区划分 居民,按照一定的行政区划进行管辖,是国 家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夏王朝建立在大量降服各部族并对之进行管 辖的基础之上。相传‚禹会诸侯于涂山,执 玉帛者万国‛,‚禹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 防风之君后至,而禹斩之‛。在这样的基础 上,禹划分中国为九州 。 一旦王朝势力衰落,各部族和诸侯纷纷脱离 其统治,甚至取而代之。‚昔夏后氏太康失 国,四夷背叛‛,少康中兴,又使‚方夷来 宾‛。
自永乐以后,鉴于地方分权无法应付农民起义与
边患,派部院大臣担任巡抚奔赴出事地点,总揽 军政大权。但巡抚不算正式地方官,巡区也没有 一定标准。 明景帝景泰年间加派更高官秩大臣出任总督,跨 省区统一指挥。初设于北边,嗣设于沿海和内地。 督抚为中央派遣大臣,限制其插手地方政务,督抚 辖境、治所尽量避免与布政使司重合。 省制下有道、府、州、县四级。府、州、县长官 改称知府、知州、知县,惟京都府尹之称仍其旧。 州有直隶州和散州之别。‚直隶‛直接归布政使 司领导,地位略高于府,散州属于府。府及直隶 州之上为道,道员例派布、按两司僚佐领之。
(3)地方基层行政官吏
地方基层行政官吏,夏代没有确切的记载。
商代则有‚族尹‛,也称为‚里君‛、‚里
尹‛。商代基层社会组织是宗族,基层行政 区划称为‚邑‛,商王和诸侯都有‚邑‛。 他们率领族内成员为王室或诸侯‚师田行 役‛,负担军事、田猎、看守仓库等任务, 并且承应各种徭役。
周的地方基本行政区划有国、都、邑三级以
2、郡县制——秦汉的地方政治制度
◆
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互不统属。后郡 开始分县而治,于是在县上臵郡,形成郡县 两级政区。 ◆战国后期,各诸侯国除都城外普遍臵郡。 ◆秦统一六国,将各国都城改为郡治。这样, 除秦都咸阳设内史管辖外,郡县制行于全国。
郡设郡守主行政,郡尉主军事,中央派驻各郡的
监御史负责监察。 万户以上县臵县令,不满万户者设县长。县丞掌 文书及仓狱,县尉主治安。 县以下设乡、亭、里。
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刺史监察制度。黄巾起义后,
永嘉之乱后,出现侨州郡县制度。北方战乱,北
人举族南徙长江中下游定居避乱,其聚居区仍沿 用北方原籍的州郡县旧名,于是各地出现侨州、 侨郡、侨县,造成地方政治制度混乱。后经长达 二百年的九次‚土断‛,才基本解决这一问题。 同时,还滥设州郡。北周大象二年(508),北方有 221个州、508个郡、1124个县;梁大同五年(539) 时,南方有州107个、郡586个。不少地区出现有 州而无可辖的郡,郡无可辖的县;有的两州同在 一地或一地有两个郡名,地方政治制度极度混乱。
唐代地方机构还有都督府与都护府
都督的名称始于东汉,魏晋以后常兼驻地所在州
的刺史,唐复为都督。睿宗景云后凡持节的都督 改称节度使,都督的名称遂名存实亡。 都护府源于汉的西域都护。唐代沿袭该制于四境 臵六都护府,成为管理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 地方行政机构。都护府下属机构与内地府州大致 相同。 县级设官,和隋相同。
第五章
中国古代国家结构
一、中国古代国家结构的演变
(一)国家结构内涵及分类
国家结构是指国家的整体与其组成部分
的相互关系。 大体可分两类,即单一制和联邦制。
(二)中国古代国家结构的沿革
1、分封制——夏、商、西周的地方政治制度
夏王朝‚封诸侯、建藩卫‛
商承夏制
西周发展为全面的层层分封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隋立国后,对地方政治制度大力整顿
全国并为311个州。隋炀帝即位后改州为郡,进一 步并县,使全国有郡190个,县1255个。 地方人事权收归中央。规定五品以上官员由皇帝 下诏除授,六品以下由吏部任命;提倡科举考试 选官,替代荐举任官制度。 恢复地方军政分治,并规定郡县长官由外地人担 任,县令以下官吏三年一调,不得连任。 仿汉监察制度,设司隶台大夫、别驾、刺史等监 察大员,分别巡察各地,也按六条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