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保定有哪些剧种吗
- 格式:docx
- 大小:15.49 KB
- 文档页数:1
家乡河北的戏曲文化1、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是中国梆子声腔的一个重要支脉,形成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清光绪初年进入兴盛时期。
河北梆子在剧种方面不仅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而且能很好地反映现实生活。
在舞台艺术上,无论是音乐、表演以及舞台美术方面,都有极大的变化和明显的提高,从而使河北梆子增添了明朗、刚劲、华丽、委婉的特点。
2、保定老调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起初为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戏曲雏形。
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
流行的地区比较广,除保定外,在沧州、衡水、石家庄、张家口以及北京、天津和山西部分地区都有它的足迹和影响。
3、哈哈腔哈哈腔又被称为柳子调、喝喝腔,是产生于河北省民间的地方剧种,由冀东南和鲁西北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弦索小曲演变面形成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4、河北乱弹河北乱弹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地方戏曲剧种。
产生于顺治末年,分东西两路。
剧目丰富,班社众多,艺人辈出,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的行当与表演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乱弹艺术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蜚声燕赵艺坛。
5、平调平调是中国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于河北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末兴起于武安一带。
“平调”也称“武安平调”、“平调剧”。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广大地区,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平调的产生,据传始于明末清初,由武安艺人以河南豫北怀调为基调,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演变而来。
当地艺人吸收豫北怀调的特长,结合武安民间音乐、舞蹈和方音演变而成,亦称武安平调。
其行当较全,音乐唱腔系板腔体,结构完整,旋律深沉浑厚,唱腔有近20个板头,伴奏曲牌100多个。
具有活泼、粗犷、激昂、豪放的风格,代表剧目有《两狼山》、《盘坡》等。
流行于冀南、豫北和晋东南地区,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
“保定有宝”,老调常新王媛媛保定老调又称老调梆子,是河北省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源自元明时期流行于燕赵地区的传统民歌俗曲,以老生和黑红净行的袍带戏为主,代表剧目有《潘杨讼》《忠烈千秋》等。
“我来问你!是万岁坐殿,还是你庞文当朝?!”台上,佘太君怒气冲冲,声调铿锵,国丈庞文立在一侧双目微闭,意欲反驳。
台下,小剧场的凳子早被坐满了,走廊上满是坐着小马扎的戏迷。
这场保定老调《忠烈千秋》选段,保定人再熟悉不过了,但每个人脸上还是写着两个字——“痴迷”。
保定老调,又叫老调梆子,是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起初,它是白洋淀周边农村花会中的俗曲河西调,后逐渐成为一个剧种。
1958年秋,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同志观看了保定老调演出。
邓小平看完称赞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1960年,保定专区老调剧团晋京演出《潘杨讼》,老舍先生观演后在人民日报上撰文,评价演员崔澄田饰演的潘洪是“能得一百分的潘洪”。
而今,除保定外,保定老调已流传到石家庄、北京等地。
保定老调的唱法到底有什么特点?保定老调剧团团长刘金萍对记者说:“它的唱腔发音和别的剧种不一样,乡土气息特别浓重,把当地方言融了进去。
比方,保定人说话是带拐弯的,老调里就有这些‘拐弯。
一方面,它的唱腔很高亢,富有穿透力;一方面,它高高低低、宛宛转转,又很悠远。
”刘金萍跟《环球人物》记者讲起少年学戏的时光。
1988年,她考入保定艺术学校,跟很多学员一样,睡大通铺,天不亮就去田间地头喊嗓。
即便下大雪,学员们依然穿着单衣裤在院子里踢腿。
“那时条件差,可老师们特别好,都是名角,校长白玉昌,书记辛秋花,老师常法宗、周淑琴、石秀珍……那是群英荟萃的年代啊!”她说。
毕业后,刘金萍被分配到保定老调剧团,拜王贯英为师。
她回忆师傅独有的唱腔:“她发音的位置不一样,音色弯转的方式也很独特,声音特别有共鸣感,是‘横嗓唱法。
”刘金萍又提起王贯英那一代老调艺术家的品格。
王贯英腿不好,常常吃了止疼药上场,但从不抱怨,还常下乡演出。
保定有宝老调不老作者:王德彰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9年第9期老调是河北省特有的地方剧种,属于中国梆子声腔,历史悠久,演唱风格独特,主要流布于保定、沧州地区。
2008年,保定老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总有人问,老调本是一个唱腔优美的剧种,为何称“老调”呢?其实,这里的“老”,不是“老迈”“衰老”之意,而是出自行当唱腔。
老调戏的行当同样分生、旦、净、丑,但老旦、花脸(净行)均唱老生腔。
所以,早期老调剧种形成后,由于擅长演出以老生腔为主的剧目,人们便称之为“老调”。
17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具雏形保定老调在明末清初的17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具雏形。
它起源于冀中白洋淀周边和潴龙河以西的农村花会中的俗曲西河调,后受到当地高腔和木板大鼓的影响,又吸收了山西上党梆子旋律,主要流布地是保定、沧州及石家庄、廊坊等地。
早期老调剧目以袍带大戏为多,所以行当上以生、净为主,而生、净只分行当不分腔,同唱老生调。
老调形成后,一直与以生、旦为主的丝弦班合演,艺人兼唱两个剧种,遂有“老调、丝弦不分家”之说。
后来,又吸收了河北梆子伴奏乐器——板胡和枣木梆子(老调原来没有梆子),故剧种又称“老调梆子”。
清光绪年间以前,老调没有固定班社,艺人多为半农半艺,在农村“跑大棚”。
到光绪年间,老调班社增多,并开始进入城市演出。
1890年,“霸州红”韩大仓带领老调班进京献艺,演于天桥广兴园。
1892年至1937年间以周福才(1876-1961)为代表的一代老艺人,致力于改革,不断吸收借鉴京剧、昆曲、河北梆子、西河大鼓的优长,创演了一套新的老生唱腔,改变了原来生、净不分腔的唱法。
文武场中的武场一改原来从高腔班搬来的乐器为“苏器”,文场主奏乐器大板胡也改为小板胡,促进了老调艺术的发展。
自清末民初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老调声誉日盛,演遍河北、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
那时在冀中一带,尤其是保定所辖的几个县,许多农民都会吼老调,大小戏班社遍及各个乡镇。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探究
保定老调是一种地方戏曲剧种,起源于河北保定一带,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但在清代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保定老调的发展脉络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明代和清初
保定老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那时以“保定腔”、“保定调”等称,是保定一带比较流行的一种地方戏曲剧种。
清初时期,随着保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保定老调的戏曲形式和表演艺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和改进。
2. 清中期
清中期是保定老调发展的黄金时期。
当时,保定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高峰,保定老调得到了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此时保定老调脍炙人口,一些经典剧目也开始形成。
3. 民国时期
20世纪初,清朝灭亡,新中国成立之前,“保定老调”和其它的“化流派”地方剧种均在“统一戏曲”运动中面临着演员减少、剧目匮乏、观众沉寂、敌后紧张等种种困难,传统的地方戏剧也逐渐式微。
4.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保定老调逐渐得到重新关注,并得到了扶持和支持。
1951年,河北省文化厅在保定创立了“河北保定老调剧
团”,这是保定老调流传至今的重要保障之一。
60年代初期,
河北保定老调剧组参加了全国地方戏剧汇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5. 当代
现代的保定老调已经突破了传统,有了更为广泛和多样的发展。
保定老调在剧目创作和表演方面都有了新的探索和突破,结合现代舞台技术和艺术手段,使保定老调在现代戏剧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存在和发展空间。
同时,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保定老调的文化扶持和保护力度,保持了保定老调的生命力。
我国戏曲剧种情况表剧种名称别名主要腔调形成地点形成时间流布地区备注京剧国剧西皮、二簧、吹腔、拨子、南梆子、四平调、昆曲、民间小调等北京清代道光年间(约1840年前后)全国以皮簧腔为主评剧落子、蹦蹦戏、平腔梆子戏落子及俗曲发展而成的板式唱腔河北唐山地区清代光绪年间(约1900年前后)河北;东北、京、津、鲁、豫山西、鄂、陕、贵北方昆曲昆曲、昆腔昆山腔北京、河北明代万历年间北京;河北柏峪燕歌戏娃娃腔、水胡儿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柏峪村河北梆子直隶梆子梆子腔河北、京、津清代乾隆年间河北;京、津、鲁、豫平调落子武安平调、武安落子梆子腔、落子河北武安清代嘉庆年间河北武安、涉县、磁县、永年因平调、落子经常合班而得名西调泽州调梆子腔、二簧、昆腔河北永年清代河北南部;山西东南地区由山西上党梆子流入衍变而成丝弦官调、越调河北石家庄清代河北石家庄、邢台、保定地区一称西路或南路,弦子腔东路丝弦东路娃娃耍孩儿、青阳河北白洋淀清代河北保定、廊坊地区蔚县秧歌蔚州梆子、蔚剧梆子腔、训调河北蔚县清代中叶河北蔚县一带老调老调梆子老调河北保定地区清代乾隆年间河北廊坊、保定、衡水、沧州、石家庄等地分东、西、南路河北乱弹乱弹乱弹腔及俗曲河北威县清初叶河北石家庄、邢台地区;山东聊城北部临清、冠县一带定州秧歌戏定县秧歌、大锣腔秧歌板腔、河西调等河北定县清代河北保定以南、石家庄以北部分农村一称东调秧歌,唱腔有快慢二六、寸板、三板、哭板哈哈腔喝喝腔喝喝腔、梆子、耍孩儿及民间小调清代河北保定、衡水、沧州地区;山东惠民、德州地区北部;北京四股弦五腔调、五调腔花鼓丁香、俗曲、梆子腔河北邢台地区清代末叶河北邢台、邯郸地区已无专业剧团北词调蛤蟆嗡花鼓丁香衍变的板式唱腔等河北邯郸地区清代末叶河北邯郸地区东部正定秧歌秧歌板腔、民间小调河北石家庄地区清代河北石家庄、平山、正定、唐县等地一称西调秧歌隆平秧歌秧歌板腔、民间小调河北清代河北邢台、隆尧、巨鹿、任县等地一称南调秧歌、隆尧秧歌盐厂秧歌民间小调河北衡水地区不详河北衡水一带农村炊庄秧歌高腔老会高腔、民间小调河北廊坊地区清代康熙年间河北安次、永清;北京大兴临津秧歌秧歌民间小调、水虎调河北霸县清代河北霸县一带沙里秧歌秧歌民间小调、高腔、俗曲河北文安清代河北文安、霸县里坦秧歌秧歌民歌、俗曲、采茶调等河北大城清代河北大城落儿腔花鼓腔、包袱戏花鼓腔、垛子娃娃、娃娃腔河北、河南毗邻地区清代河北大名、魏县、广平一带;河南北部地区沙东落子落子花鼓腔、垛子娃娃、娃娃腔河北肥乡清代河北肥乡东路二人台东口调、蹦蹦民歌小调、俗曲河北张北清代光绪年间河北张家口地区;内蒙古东部与河北毗邻地区诗赋弦十不闲俗曲、杂调河北廊坊地区清末民初河北廊坊、固安、涿县一带;北京大兴等县一说形成于北京大兴朱家务村笛子调横歧调、上四调上四、西调等俗曲河北中部传说于明朝万历年河北涿县、新城、望都、深县、饶阳、元氏、束鹿、栾城等县二呼噜二呼噜河北临西张白地村清代末叶河北邢台地区只有业余演出渔家乐俗曲河北沧州泊镇清代末叶河北沧州地区沿运河两岸只有业余演出赛戏赛赛吟诵腔不详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只有业余演出新颖调唱腔板式有二六扳、慢板、紧板、散板,还有仙腔、托腔、水漫桥、病吟等河北望都县许家庄村清道光年间河北望都县横岐调河北省涿州市南横歧村明朝万历年间河北省涿州市南横歧村上四调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明朝万历年间河北保定地区新城县撞河村贤寓调河北省定兴县贤寓村1908年河北省定兴县贤寓村保定碰板调河北省新城县西娘娘庄村1912年河北省新城县西娘娘庄村固义傩戏武安傩戏河北省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河北省武安市海兴南锣河北省海兴县1946年河北省海兴县西路梆子河北省海兴县清道光年间河北省海兴县肃宁武术戏河北省肃宁县清朝初年河北省肃宁县怀安软秧歌河北怀安县第六屯乡第九屯村约250年前河北怀安县武安平调河北武安明末清初河北省邯郸、邢台,豫北的安阳、新乡,晋东南长治等地区。
保定民俗调查报告保定民俗调查报告保定,这座位于河北省中部的古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文化。
为了深入了解保定的民俗风情,我进行了一次调查研究。
本报告将介绍我对保定民俗的观察和研究结果。
一、传统节日保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许多传统节日被保留并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承。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春节和元宵节。
在春节期间,保定的街道上张灯结彩,人们燃放鞭炮,舞龙舞狮的队伍穿行于大街小巷。
元宵节时,人们会聚集在公园或广场上赏花灯、猜灯谜,共度一个欢乐的夜晚。
除了春节和元宵节,保定还有其他一些独特的传统节日。
例如,端午节时,人们会包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中秋节时,人们会赏月、吃月饼,共享团圆之夜。
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丰富了保定的文化内涵,也增加了居民的生活乐趣。
二、民间艺术保定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梆子戏。
梆子戏是保定地区最受欢迎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形式吸引了无数观众。
在保定的剧场里,观众可以欣赏到精彩的梆子戏表演,感受到浓厚的地方文化氛围。
此外,保定还有其他一些民间艺术形式,如皮影戏、布袋戏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传承了保定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传统习俗保定的传统习俗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婚嫁习俗中,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仪式,如过大门、拜堂、敬茶等。
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体现了人们对婚姻的重视和尊重。
此外,保定还有一些与农耕相关的传统习俗。
每年的立春日,人们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
在农忙季节,人们还会举办农耕节,展示农耕技艺和传统工具。
这些习俗不仅保留了古老的农耕文化,也增加了人们对农业的认识和尊重。
四、传统手工艺保定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保定剪纸。
保定剪纸以其独特的剪纸技法和精美的作品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保定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许多摊位上摆满了各种精美的剪纸作品,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非遗里的中国河北篇
非遗指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等领域的具体体现,反映了人类创造性的精神和智慧。
中国河北省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包括传统技艺、传统表演、传统手工艺、传统饮食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河北省的非遗元素:
1. 评剧(Pingju):河北评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之一,以河北地区为主要流行地区。
它以豫剧为基础,融入了河北地方方言和风土人情,被誉为"百戏之祖"。
2. 滑县泥人(Huaxian Clay Figurines):滑县泥人是河北省邯郸市滑县传统手工艺之一。
这种泥人以其形态生动、色彩丰富而著称,常常用于表达民俗、庆祝节日等。
3. 正定木版年画(Zhengding New Year Woodprints):正定木版年画是河北省正定县传统手工艺之一,具有浓厚的年味。
这些年画通常用来装饰家庭,寓意吉祥如意。
4. 独弦琴(Duxianqin):独弦琴是河北省保定市传统的民间弹拨乐器,是独特的地方音乐文化的代表之一。
独弦琴在农村常常用来伴奏唱本,传递故事和情感。
5. 正定大胡(Zhengding Erhu):正定大胡是河北省正定县传统的弦乐器,被誉为"北方琵琶"。
它有独特的音色和演奏风格,常用于地方戏曲、民间音乐等演奏中。
这些非遗元素是河北省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反映了该地区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
非遗的传承和弘扬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漫谈祁剧服饰艺术祁剧是中国河北省保定地区的一种地方戏曲,起源于明代。
祁剧服饰艺术是祁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富有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民俗风情,展现出了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一是色彩艳丽、绚丽多彩。
在祁剧中,演员们穿着丰富多彩的戏服,配以各种鲜艳的颜色,使得整个舞台充满了色彩,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视觉享受。
这种色彩的运用既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又能够突显角色的个性和气质。
正派人物通常穿着明艳的红色戏服,凸显出其刚毅、勇敢的性格;反派人物多穿着威严的黑色戏服,彰显其心机深沉、狡诈阴险的特点。
这些丰富的色彩,不仅能够丰富祁剧的戏曲形式,更能够为角色塑造增加更多的表现力,使得祁剧服饰艺术更加生动鲜明。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二是造型独特、古朴典雅。
在祁剧中,演员们的服饰造型大多采用了中国古代服饰的风格,如褂、衫、袍、裙等。
这些服饰不仅保留了古代风格,还融合了地方特色,使得祁剧的服饰更显别具一格。
演员们的头饰、发饰也十分具有特色,如戴着发簪、发髻、头巾等,使得整个造型更显古朴、典雅。
这种古朴典雅的造型既能够为角色增添更多的历史感和地方特色,又能够引起观众对古代服饰的向往和热爱,使得祁剧服饰艺术更具有文化底蕴。
祁剧服饰的特点之三是细节精致、工艺考究。
在祁剧服饰中,很多服饰都是手工制作的,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
戏服的纹样、装饰都是精心制作的,绣花、刺绣、镶嵌等工艺都应用到了服饰的制作中,使得整个服饰更显精致考究。
演员们的服饰也常常是定制的,根据角色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和身份的不同,服饰的细节也会有所不同,这更增加了服饰的细腻和精致。
这种细节精致的工艺不仅能够提升祁剧服饰的品质和档次,更能够展示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魅力,为祁剧服饰艺术增添了不可替代的价值。
祁剧服饰艺术是祁剧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承载了地方文化的历史、地域和民俗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祁剧服饰艺术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更传承了中国戏曲文化和传统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文学(3项):关汉卿的传说(安国市),唐尧传说(唐县),保定灯谜(新市区)。
二、传统音乐(6项):端村音乐会(安新县),韦家营村南乐会(定兴县),小牛村音乐会(定兴县),金台陈村南乐会(定兴县),灌城村西乐会(唐县),高庄村音乐会(徐水县)。
三、传统舞蹈(3项):安新高跷(安新县),陈村活盘旱船(定兴县),西四旺村龙灯戏(定州市)。
四、传统戏曲(1项):西丁村东路娃娃调(定州市)。
五、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7项):丁字门六合长拳(安新县),两翼通背拳(安新县),祁家通背拳(高碑店市),刘式八卦掌(北市区),孙式太极拳(望都县),阴阳八盘掌(雄县),曲阳大幡(曲阳县)。
六、传统美术(3项):安新剪纸,涞水版画,曲阳泥塑。
七、传统技艺(13项):安国小浆咸食加工技艺,安国酵面馒头加工技艺,安国马蹄烧饼加工技艺,何家烧饼加工技艺(南市区),曲阳缸炉烧饼加工技艺,南大牛村刺绣技艺(定兴县),新宗熏肉加工技艺(定州市),景泰蓝火锅制作技艺(涞水县),古建砖瓦制作技艺(涞水县),清苑传统制香技艺,黑闺女饺子加工技艺(曲阳县),顺平桃木雕刻技艺,漕河驴肉加工技艺(徐水县)。
八、民俗(2项):伶伦祭典(涞水县),唐县青虚山庙会。
保定民间艺术——保定老调
荐语:保定地处北京、天津、石家庄三角地带,素有“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门”之称,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曾获得“戏剧之乡”、“中国民间音乐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等称号,这片土地滋养出大批的文学家、诗人、创作家、表演艺术家、书画家和多种文化工艺人才,是中国抗战文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同时,在保定广阔的农村还流传着大批的民间艺术。
其一:保定老调
保定老调作为一个特有的戏曲声腔剧种,有着强烈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它的唱腔质朴健朗,高亢而又清婉。
早期老调行当以生、净为主,而生、净两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调,故称老调,为区别于河北梆子,故名老调梆子,即老调剧种。
老调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当地群众常在口头哼唱的曲调,所以民间曾有“做饭离不开锅灶,听戏离不开老调”之说。
老调曾先后四次到北京演出,受到领导、专家的好评。
中央领导曾鼓励说:“保定有宝,老调不老”。
老调迄今已有约二、三百年的历史,它脱胎元、明年间流行于燕赵的民歌俗曲河西调,后来便以大戏的姿态出现,擅演以老生和黑红净行当为主的袍带戏。
早期有以生行演员韩大仓(艺名霸州红)为代表的前辈艺人,开创了老调的先声;中期的名老生周福才,承前启后,立志改革,以《调寇》、《劝军》等剧目,把老调艺术推向一个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新人辈出,老调艺术无论在表演上还是在声腔上,都获得了全新的发展。
《潘杨讼》、《忠烈千秋》拍成电影后,老调的影响扩展到了全国。
保定小吃和民俗保定府三桩宝,“铁球、面酱、春不老”,铁球是说保定人尚武,历来爷们喜欢手握两个铁球,一则摆出行侠仗义的架势,二则勤练手腕手指的灵活,时间长了,保定制造铁球手的工作坊也出了名,直到现在,保定的铁球仍是名冠华夏。
至于面酱,显而易见就是北方各地方都常有的那种用麦子面经霉菌作用制作的调料酱,我没有品尝,不知道它比北京的黄酱如何。
在辗转反复寻觅之后,我来到几位老乡推荐的一家老店品尝著名的“春不老”,正当中午,吃饭的人很多,但大都是下里巴人,不见衣冠鲜明者辈,我捡了一幅四人单桌坐下,看了菜谱,果然净是地方小吃,但是像烧鸡、肥肠之类,我没有选择,单叫了两只驴肉火烧,一份“春不老”,一碗素汤面。
说来令人笑掉牙,所谓“春不老”,原来就是雪里红,不过这里腌制的雪里红口感脆崩,色泽碧绿,尤其是不咸,不像其他地方是用来当咸菜吃的。
至于驴肉火烧,说实话不敢恭维,实在是普通的很,甚至不如我在其他地方吃得更好。
一般的人大概都听到“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的话,但是长久以来我并没有得到正确的解释,尤其是这个“狗腿子”,流行的说法是,保定距离北京很近,尚武的保定人为了糊口,很多到北京给达官贵人看家护院、跟班、保镖的,所以得了个狗腿子的绰号。
那么到底是不是呢?出了军校后,看到门口有一位看起来饱经风霜,面似古铜,身体壮实,年约六旬开外的老者,我趋前笑着问了好,老者果然爽快,也满脸堆笑地望着我,我说了很不好意思的话,问到了狗腿子的话。
老者开心地笑了,说道,没关系,是传讹出了错,不是狗腿子,是勾腿子,回勾的勾,保定人的武功里有一个特点,就是下盘功、腿功,好生了得,所以江湖上人称保定勾腿子,和京油卫嘴并称冀北三大特色。
听了老者的解释,仍是有些疑惑不解。
但出于礼貌,也不宜再往深处询问,遂谢了老者告辞。
保定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以及学养深厚的学者,这一切使得我们能够和所有关注中国文化、中国民间文化以及中国人源远流长的信仰传统。
关于保定的传统文化介绍保定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保定的传统文化介绍》为题,为您详细介绍保定的传统文化。
保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首先,保定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保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诞生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重要的文化事件。
例如,保定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名人孟子的故乡,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保定还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保定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北方民居建筑和宫殿建筑的特点。
例如,保定的古代建筑群体“清西陵”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墓之一,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和独特风格。
保定还以其丰富多样的传统艺术而闻名。
保定的传统艺术形式包括戏曲、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其中,保定的梆子戏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众多观众。
保定还以其丰富的民俗文化而著称。
保定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民间传说等。
例如,保定的著名节日“蓝旗节”是当地人民庆祝丰收的重要活动,人们会穿着蓝色的传统服饰,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展示保定独特的民俗风情。
保定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保定的古代城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城墙之一,它见证了保定悠久的历史。
保定的古代寺庙、古建筑群等也是保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示了保定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保定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无论是古代文化名人、传统建筑艺术、传统艺术形式,还是民俗文化和历史遗迹,都展示了保定独特的文化魅力。
保定的传统文化不仅是当地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和传承保定的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发扬光大,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启迪。
你知道保定有哪些剧种吗?
保定历来为畿辅要地,商品贸易活动频繁,水陆交通发达。
优越的地理位置,繁盛的经济活动,孕育繁衍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戏曲文化。
金、元时期,保定盛行诸宫调和杂剧。
明嘉靖年间和清代的康熙、乾隆年间,南方和西部的剧种流入北京,为保定戏剧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基础,呈现出多剧种、多腔调、五彩纷争的局面。
清代白洋淀、高阳、安新一带盛行高腔。
这种高腔是始于江西弋阳一带的弋阳腔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的。
始于江苏昆山县的昆曲传到保定高阳县一带后,与当地语言结合,形成了粗犷豪放的北方昆曲,又称高阳昆曲。
北京是京剧的形成地。
地处京畿的保定京剧盛行。
发祥于冀东和东北的评剧在向北京、天津发展中,地处京津鼎足之势的保定评剧也相应盛行。
陕、晋梆子在流入北京期间,与河北的语音和当地的语调结合,形成河北梆子。
地处冀中的保定,河北梆子班社林立,是河北梆子发展的主导地区。
保定的水土孕育了土生土长的剧种。
由高阳、安新等地的“河西调”等民间俗曲小调发展起来的老调,颇受欢迎。
另外在白洋淀周围地区民歌俗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曲体剧种—丝弦,也很受群众欢迎。
在保南定州一带流行的大秧歌,相传是在北宋年间苏东坡任定州知州时教农民插秧时唱的插秧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在保定的涿州和高碑店流行横歧调和上司调。
这两个地方戏大约在清道光年间形成,在曲调上有渊源关系。
清苑、徐水等地的哈哈腔,也称喝喝腔,生活气息浓郁,班社曾遍布保定各县。
望都流行的新颖调完全起源于本乡本土,有独特的剧目。
在涿州、涞水、安国一带流传一种名为十不闲的小剧种。
靠近北京宛平和固安的涿州农村流行“诗赋弦”,它和新颖调、十不闲等同是农民为抵制农村中的吃喝嫖赌抽而逐渐发展起来,是生活小戏,很受农民欢迎。
在定兴和高碑店的部分农村流行贤寓调和蹦板。
在涞源农村流行一种名“山梆子”的戏。
保定各县在清代还流行皮影戏,用皮影人悬灯映照在“布窗”上,演员在幕后边操纵影人,边演唱。
另外在高阳一带还有一种戏,演出时演员根据剧情的需要头戴各种面具,称“面具戏”。
保定还流行一些外地的地方戏。
如涞源流行晋剧和蔚县秧歌,曾建有专业晋剧团。
唐县还曾建有河南坠子剧团,雄县曾建有豫剧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