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96.50 KB
- 文档页数:10
微生物学总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
不同菌株产生的伴孢晶体,有不同对宿主制毒范围。
L型细菌:指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
古生菌:又称古菌,是一类在进化途径上很早就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相互独立的生物类群。
菌物界:指与动物界、植物界相并列的一大群无叶绿素、依靠细胞表面吸收有机养料、细胞壁一般含有几丁质的真核微生物。
一般包括真菌、黏菌、假菌三类。
子实体锁状联合二级菌丝包涵体温和噬菌体:噬菌体在感染细胞后,将其核酸整合(插入)到宿主的核DNA上,并可以随宿主DNA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在一般情况下,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溶源菌:在核染色体组上整合有前噬菌体并能正常生长繁殖而不被裂解的微生物。
类病毒:只含有具有独立侵染性的RNA组分其他亚病毒因子:拟病毒:只含不具有独立侵染性的RNA组分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卫星病毒:与真病毒伴生的缺陷病毒卫星RNA:只含与侵染无关的RNA组分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基因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其特点是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因此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①选择性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用于菌种筛选等领域)。
原理:取其所抗、投其所好②鉴别性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次生代谢产物:指某些微生物生长到稳定期前后,以结构简单、代谢途径明确、产量较大的初生代谢物为前体,通过复杂的次生代谢途径所合成的各种结构复杂的化合物。
(其一般具有结构复杂、代谢途径独特、在生长后期合成、产量较低、生理功能不很明确、其合成一般收质粒控制等特点)ED途径发酵:指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底物脱氢后所产生的还原力[H]未经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以实现底物水平磷酸化产能的一类生物氧化反应。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要点、重点总结.绪论细菌的形态与结构名词解释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或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及特异性防治原则的一门学科。
中介体:是细菌细胞膜向内凹陷,折叠、卷曲成的囊状结构,扩大膜功能,又称拟线粒体。
多见于革兰阳性菌。
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双股环状闭合DNA,控制着细菌的某些特定的遗传性状。
异染颗粒:用美兰染色此颗粒着色较深呈紫色,故名。
用于鉴别细菌。
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粘液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有细长呈波浪弯曲的丝状物。
鞭毛染色后光镜可见。
菌毛:菌体表面较鞭毛更短、更细、而直硬的丝状物。
电镜可见。
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小体。
简答题1.简述微生物的种类。
2.简述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大小:测量单位为微米(μm)1μm = 1/1000mm球菌:直径1μm杆菌:长2~3μm 宽0.3~0.5μm螺形菌:2~3μm 或3~6μm形态:球形、杆形、螺形,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3.分析G+菌、G-菌细胞壁结构与组成特点及其医学意义。
细菌细胞壁构造比较医学意义:1、染色性:G染色紫色(G+)红色(G-)2、抗原性:G+:磷壁酸G-:特异性多糖(O抗原/菌体抗原)3、致病性:G+:外毒素、磷壁酸G-:内毒素(脂多糖)4、治疗:G+:青霉素、溶菌酶有效G-:青霉素、溶菌酶无效4.简述L型菌的特性。
1、法国Lister研究院首先发现命名。
2、高度多形性,不易着色,革兰阴性。
3、高渗低琼脂血清培养基2-7天荷包蛋样、颗粒、丝状菌落。
4、具致病性,常在应用某些抗生素(青霉素、头孢)治疗中发生,且易复发。
5、临床症状明显但常规细菌培养(-),予以考虑L型菌感染5.分析溶菌酶、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的杀菌机制。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1、简述细菌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的种类、概念、特点或功能及临床意义。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孢③菌毛:普通菌毛(与大多G-菌和少量G+菌的黏附性有关)和性菌毛(与遗传变异有关)。
④芽孢:故应以杀灭芽胞作为可靠的灭菌指标。
2、细胞壁的结构与功能,G+ 及 G- 菌细胞壁结构有何区别?细胞壁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肽聚糖组成聚糖骨架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特殊成分磷壁酸脂蛋白、外膜、脂多糖LPS对数期细菌鉴定选用此期为最佳稳定期产生外毒素、抗生素、形成芽孢3. 毒性噬菌体的增殖周期及其噬菌现象和温和噬菌体的溶原性及溶菌性周期,溶原性转换。
毒性噬菌体的复制周期: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
溶原性周期/温和噬菌体:噬菌体该过程前噬菌体:基因组溶原性细菌:细菌7、★★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㈠传播方式:按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方式:直接方式、间接方式、媒介方式按病原微生物在机体间的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水平传播途径为皮肤、呼吸、消化、泌尿生殖、血液、多途径)㈡感染类型:显性感染:局部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隐性感染潜伏感染带菌状态8、抗胞外菌、胞内菌、外毒素感染免疫的特点。
胞外菌感染体液免疫为主胞内菌感染细胞免疫为主外毒素感染体液免疫为主2、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 凝固酶: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分类:①游离凝固酶②结合凝固酶1、链球菌属重要的生物学性状及其分类。
根据溶血性分类:甲型(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环、条件致病菌)乙型(全透明无色溶血环、β溶血环、致病菌A群多属此类)丙型(无溶血环、一般不致病)2、★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㈠致病物质:胞壁成分、链球菌溶血素、致热外毒素、侵袭性酶胞壁成分——使细菌侵入机体并在体内定居的首要条件㈡所致疾病:1、化脓性感染2、猩红热(致热外毒素)3、超敏反应性疾病(M蛋白等)1、肺炎链球菌重要的生物学性状。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题型:一、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二、单项选择题(22题,每题1分,共22分)三、匹配题(8题,每题1分,共8分)四、名词解释(5题,每题3分,共15分)五、简答题(5题或6题,共35分)名词解释:1.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的一类微小生物的统称。
2.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革兰阳性菌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维持生长。
3.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结构。
4.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可向细胞壁表面分泌一层松散透明、黏度极大的胶状物质。
5.鞭毛:指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其数目为一至数条,具有运动功能。
6.菌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7.病毒: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其本质是一类含DNA或RNA的特殊遗传因子。
8.生长因子:是一类对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碳、氮源自行合成的微量有机物。
9.培养基:指由人工配制的、含有六大营养要素、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用的混合营养料。
10.选择性培养基:指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中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11.鉴别性培养基:是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从而达到只须用肉眼辨别颜色就能方便地从近似菌落中找出目的菌菌落的培养基。
12.呼吸:指底物按常规方式脱氢后,脱下的氢经完整的呼吸链(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接受,产生水并释放ATP形式的能量的一种生物氧化。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三、球菌球菌主要致病菌(种或群或型)生物学性状要点主要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免疫性检查与防治葡萄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菌)G+,部分有荚膜,有金黄色脂溶性色素,有透明溶血;分解甘露醇,触酶阳性;重要抗原结构为葡萄球菌A蛋白;抵抗力较强;易产生耐药性,常见的有MRSA凝固酶(游离和结合),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侵袭性疾病(皮肤器官和全身化脓性感染)毒素性疾病(食物中毒,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获得性免疫不强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5个)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日益增多)五大鉴别标准与致病菌都相反细胞壁胞外黏质,溶血素,选择性黏附泌尿系统感染,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同上,但标准相反链球菌属A群链球菌G+,液体培养形成长链,有荚膜(透明质酸),营养要求高,多数β溶血;多糖抗原分群,表面抗原(M蛋白)分型;抵抗力较弱,耐药不严重。
胞壁成分(脂磷壁酸、F蛋白、M蛋白、肽聚糖),外毒素(致热外毒素、溶素),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胶原酶)化脓性感染、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对同型菌可产生特异性免疫,但型别多,无交叉保护,常反复感染PYR试验,抗O试验;及时彻底治疗,特别是儿童,首选药物青霉素G。
肺炎链球菌G+,菌体矛头状成双排列,有荚膜,α溶血;产生自溶酶导致自溶,可被胆汁或胆盐活化;荚膜,溶素O,脂磷壁酸,神经氨酸酶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脑膜炎等型特异性免疫(荚膜多糖型特异性抗体)与甲链鉴别(胆汁溶菌、Optochin敏感、荚膜肿胀和动物试验)B群链球菌主要感染新生儿,引起败血症、脑膜炎、肺炎。
甲链α溶血,成双或短链状主要引起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另外变异链球菌与龋齿形成有关。
奈瑟菌属脑膜炎奈瑟菌G-,肾形成双排列,脑脊液中常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巧克力培养基培养,初次分离需5%CO2,能自溶。
复习题1绪论:概念: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高度相似,亲缘关系及其接近,与同属内的其他物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菌种的总称。
、新种:是指最新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遗传型群体及其一切后代。
1、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包括哪些种类?微生物:是一类肉眼看不见或者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包括原核类的细菌,真核类真菌,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
2、微生物五大共性及其对人类的利弊?体积小,面积大:由此产生的其他四大共性。
吸收多,转换快:提供充分的物质基础生长旺,繁殖快:科研周期缩短,空间减小,经费降低。
也会带来极大损失。
适应强,易变异:有益变异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反之亦然。
分布广,种类多: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广阔的前景。
3、巴斯德、科赫、列文虎克和李斯特分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列文虎克:制作了显微镜,开启微生物大门。
巴斯德:证实肉汤腐败原因产生大量细菌的原因只是接种了来自空气中的微生物配种。
科赫:配置培养基,分离纯化了菌种。
李斯特:2。
1细菌:概念:原核生物:广义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肽聚糖:又称黏肽,胞壁质或黏质复合物,是真细菌细胞壁的中的特有成分、原生质体: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它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者维持生长。
、球状体: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L型细胞:那些实验室或者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菌株.、拟核: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产生的糖蛋白昆虫毒素,成为X内毒素、菌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的,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
一.名词解释芽孢:在某些细菌生长发育的后期,其细胞内可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菌落:细菌单个细胞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在培养基上形成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消毒:指杀死或灭活物体中除芽孢外的所有病源微生物。
灭菌:用物理或化学因子,杀死物体中所有活的微生物,包括芽孢。
遗传: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的相似性。
变异:子代与亲代之间生物学特征的差异性。
互生:两种可以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
共生: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工作、相依为命,甚至达到难舍难分、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
大肠菌群:指一群好痒及兼性厌氧,在37℃经过24h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革兰阴性无芽孢杆菌。
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必不可少而需求量极微,本身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以满足机体生长。
无菌技术:将微生物分离、转接及培养时防止被其他微生物污染的技术微生物的纯培养:实验室条件下由一个细胞或一种细胞群繁殖得到的后代。
微生物定义:微生物多数为单细胞,是自然界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好几千倍至数几万倍才能使肉眼可见的一类低等生物。
食源性疾病: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兼性厌氧菌:也称兼性好氧菌,适应范围广,在有氧或无氧环境都能生长,有氧时靠呼吸产能,无氧时通过发酵或无氧呼吸产能。
(大肠杆菌、酿酒酵母)营养缺陷突变型:某一野生型菌株因发生基因突变而丧失合成一种或几种生长因子、碱基或氨基酸的能力,因而无法在基本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繁殖的变异类型。
细菌总数的定义:指每克或每毫升或每平方厘米面积食品上的细菌数目,用cfu表示。
微生物的初级代谢:指微生物从外界吸收各种营养物质,通过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生产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微生物的次级代谢:指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无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绪论1、微生物定义: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所有形体微小、单细胞或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生物,甚至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通称。
2、微生物的五大共性:①体积小,面积大②吸收多,转化快③生长旺,繁殖快④适应强,易变异⑤分布广,种类多3.科赫——微生物进行纯种分离,细菌学奠基人;巴斯德——胚种学说,微生物学奠基人第一章1.细菌:狭义指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广义的细菌则是指所有原核生物。
2.细菌构造:一般构造:如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体、核糖体等,是所有细菌都有的构造特殊构造:主要有鞭毛、菌毛、性菌毛、荚膜和芽孢等,并非所有细菌都有的构造3.形态:球状、杆状、螺旋状4.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5.放线菌的结构:孢子丝,气生菌丝,营养菌丝6.放线菌的繁殖方式:①借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②借菌丝:基内菌丝断裂任何菌丝片段7.放线菌群落特征:①在固体培养基上:小型,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上有一薄层彩色的‘干粉’,菌落和培养基连接紧密,难以挑取②在液体培养基上:液面和瓶壁交界处粘贴着一圈菌苔,培养液清而不混,悬浮着许多球状菌丝团8.革兰氏染色原理和应用革兰氏染色机制: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原因。
通过初染和媒染操作后,在细菌细胞的膜或原生质体上染上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
革兰氏阳性细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且分子交联度紧密,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在加上它基本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能在壁上溶出缝隙,因此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仍牢牢阻留在其细胞壁内使其呈现紫色。
反之,革兰氏阴性细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度松散,故遇乙醇后肽聚糖网孔不易收缩,加上它的类脂含量高,所以当乙醇把只类溶解后,在细胞壁上就会出现较大的缝隙,这样,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就极易被溶出细胞壁,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时即呈现红色。
《微生物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微生物及其五大共性二、微生物学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与构造☆一、细菌细菌的形态:与人类关系密切菌的形态、细菌的大小、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结构、杀菌物质的作用机理细菌的特殊结构:生理功能及观察方法。
二、放线菌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群体特征、应用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各有哪些类别三、酵母形态构造、繁殖方式、生活史、应用四、霉菌1、形态构造、繁殖方式、应用2、高等真菌简介五、噬菌体形态构造、繁殖方式、溶源菌、噬菌体的防治第三章微生物的营养与培养基☆一、营养、营养物质、生长因子二、营养类型:名称、举例三、运输方式:概念、举例四、培养基、培养基配制、各类培养基名称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生长测定、生长规律二、影响生长的主要因素1.物理因素:温度的作用机理、嗜热菌与嗜冷菌的差别2.化学3.生物4灭菌方法:常用物品的一般灭菌方法三、微生物的培养法1.好氧法2.厌氧法:好氧菌与厌氧菌的区别3.分批培养、连续培养、同步培养第四章微生物的代谢与发酵☆一、能量代谢、化能异养菌产能方式、化能自养菌产能方式二、微生物的发酵类型:菌、产物(次生代谢产物);三、代谢调控在发酵工业上的应用第五章微生物的遗传变异与育种☆一、物质基础二、基因突变三、基因重组:接合、转导、转化、转染四、原生质体融合五、基因工程六、菌种衰退的原因、防止方法;复壮的方法;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第六章微生物发酵生产抗生素一、初级代谢产物和次级代谢产物二、抗生素定义、分类三、主要抗生素生产菌四、抗生素的作用机理题型及成绩分布:一.选择题(共10分)二.填空题(共10分)三.分析判断题(共10分)四.名词解释(共30分)五.问答题(共40分)附:《微生物学》复习样题(答案后面的数字为教材中答案所在页码)一、单项选择题1、溶源菌遇到同一种噬菌体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噬菌体时表现为D108A.抗性B.裂解C.再次溶源化D.免疫性2、原核微生物主要有6类,它们是:D36-73A.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和螺旋体;B.细菌、放细菌、蓝细菌、粘菌、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C.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支原体和立克次氏体;D.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医学微⽣物学复习提纲医学微⽣物学病原微⽣物部分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概述⼆、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名解1):在⼈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物,⼀般情况下,它们对⼈体⽆害⽽有益正常菌群的⽣理作⽤:1)⽣物拮抗作⽤2)营养作⽤:例如⼤肠埃希菌产⽣VB VK3)免疫作⽤: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SIgA4)抗衰⽼作⽤:例如双歧杆菌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定条件影响下⽽引起疾病的细菌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第⼀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2、形态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1、细胞壁:2)作⽤:(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定形态(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能性,为荷包蛋样2、细胞膜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细胞膜⾯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3、细胞质:1)核糖体(3)作⽤:是蛋⽩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染⾊为异染颗粒,多见于⽩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1)作⽤:控制⾮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2)特点:①⾃我复制4、核质: 2)作⽤: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2、鞭⽑:作⽤:(1)运动器官;(2)具有抗原性,帮助鉴别3、菌⽑:作⽤:普通菌⽑:黏附作⽤,与致病性有关性菌⽑:传递耐药性和毒⼒4、芽孢:2)例菌:破伤风杆菌、产⽓荚膜杆菌、⾁毒杆菌5)繁殖体: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式!⼀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个芽孢6)意义:(1)抵抗⼒强(⼲燥、⾼温、化学消毒剂、辐射)⾼压灭菌可杀死注:荚膜可抗⽣物性侵害;芽胞还可抗物理或化学性侵害第⼆章细菌的⽣理⼀、细菌的营养:1、⽔:各种⽣物所必需的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3、氮源:合成菌体蛋⽩质、酶、核酸4、⽆机盐类:⽣长代谢必需5、⽣长因⼦:B族维⽣素、某些氨基酸、嘌呤三、根据细菌对氧⽓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氧不能⽣长。
《医学微生物学》分章节重点归纳医学微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微生物的科学,主要涉及病原微生物、微生物病和微生物学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分章节重点归纳。
第一章:概论本章主要介绍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历史背景、研究方法以及与医学微生物学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关系。
重点内容包括病原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学方法的发展以及医学微生物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学本章主要介绍细菌和古菌两类原核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的分类与鉴定、细菌的培养方法、细菌对人体的感染机制以及细菌引起的典型疾病。
第三章:真菌学本章主要介绍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理代谢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真菌感染的分类、真菌的培养方法、真菌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第四章:病毒学本章主要介绍病毒的结构、生命周期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病毒的分类、病毒的培养方法、病毒感染的机制以及病毒引起的典型疾病。
此外,还包括病毒感染的免疫学和病毒疫苗的研制等内容。
第五章:寄生虫学本章主要介绍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生活史以及病原性。
重点内容包括寄生虫的分类、寄生虫的诊断方法、寄生虫引起的典型疾病以及抗寄生虫药物的应用。
第六章:微生物感染的防控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感染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监测和控制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医院感染的防控策略、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以及医院环境的消毒方法。
此外,还包括医学微生物学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第七章: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本章主要介绍微生物学检验与诊断的方法,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以及微生物耐药性检测。
重点内容包括细菌培养与鉴定的方法、快速诊断方法(如PCR技术和免疫学检测等)以及耐药性检测的方法。
第八章:免疫学与微生物感染本章主要介绍免疫系统的基本原理、免疫学方法以及免疫系统与微生物感染之间的相互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复习提纲微生物的概念、分类。
细菌大小的测量单位、细菌的基本形态。
细胞壁的结构及主要化学组成、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不同点及其意义。
细菌特殊结构的组成、功能,及荚膜、芽孢的医学意义。
荚膜、芽孢、菌毛的概念。
革兰染色结果及意义。
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
合成代谢产物及意义。
常见细菌变异现象、物质基础。
细菌基因转移和重组4种方式及特点。
消毒、灭菌及无菌操作的基本概念。
压力蒸汽灭菌和紫外线灭菌的应用。
影响消毒剂灭菌效果的因素。
正常菌群的概念、生理学意义。
条件致病菌的概念、致病条件。
细菌侵袭力与毒素、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细菌侵入数量及侵入部位。
细菌感染的来源与方式,感染的类型。
毒血症、败血症及脓毒血症的概念。
结核分枝杆菌:形态染色、培养及抵抗力;致病性;结核菌素的试验原理及应用;微生物学的检查及防治原则。
脑膜炎球菌:形态染色、培养特性、致病性。
致病性和非致病性肠道杆菌的形态、生化反应特点。
志贺菌属:分类、致病性及防治原则。
沙门菌属:抗原构造与分类、致病性;标本采集、肥达试验的概念、结果分析;霍乱弧菌:形态和培养特性;致病机理。
葡萄球菌属:形态染色、分类、抵抗力、致病性。
链球菌属: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分类;致病性;抗链“O”试验的原理和用途。
破伤风梭菌:形态、抵抗力;致病性(致病条件);防治原则。
淋球菌:形态染色;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
梅毒螺旋体的致病性,Ⅰ、Ⅱ、Ⅲ三期梅毒的临床特征。
钩端螺旋体:形态染色、致病性。
病毒的大小与形态、结构与化学组成及复制周期。
病毒的干扰现象。
病毒的传播方式和感染类型。
垂直传播、潜伏感染和慢发病毒感染的概念。
比较病毒与细菌的主要生物学性状有何不同。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致病作用。
流感病毒形态结构、表面抗原(血凝素、神经氨酸酶)。
分型、抗原变异及流行的关系。
肠道病毒的主要种类及致病性。
手足口病、红眼病的病原体。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登革病毒的传播媒介。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生物学特性、病毒的复制、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与防治。
微⽣物学复习提纲(含答案)微⽣物学复习提纲(只供参考,书还是要看滴!)第⼀章绪论1.什么是微⽣物?它包括哪些类群?微⽣物有哪些特点?答:所有形体微⼩、单细胞或个体结构较为简单的多细胞,甚⾄⽆细胞结构的低等⽣物的总称。
原核微⽣物:四菌(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微⽣物三体(⽀原体、⾐原体、⽴克次⽒体)真核微⽣物:酵母菌、霉菌、藻类、原⽣动物⾮细胞⽣物:病毒、亚病毒(拟病毒、类病毒、朊病毒)体积⼩、结构简单、繁殖快、易培养、易变异、分布⼴2.简述微⽣物学的发展史及各个时期的代表⼈物。
答:微⽣物初创时期代表⼈物荷兰的业余科学家——微⽣物学先驱者列⽂虎克(Anth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
微⽣物奠基时期:代表⼈物:Louise Pasteur(1822-1895),Robert Koch(1843-1910)建⽴了⼀系列研究微⽣物所必须的独特⽅法和技术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物的黄⾦时期把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理学研究⽔平开始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法指导科学实验微⽣物学以独⽴的学科形式开始形成微⽣物发展时期进⼊微⽣物⽣物化学研究⽔平——提出了酶的概念应⽤微⽣物的分⽀学科进⼀步扩⼤——出现抗⽣素等新学科出现寻找有益微⽣物代谢产物的热潮普通微⽣物学形成——美国M.Doudoroff各相关学科和技术相互渗透交叉促进,加速了微⽣物学的发展⑴青霉素:英国微⽣物学家弗来明发现青霉素,开创了⽤抗⽣素治疗病新纪元。
⑵摇瓶培养技术⑶深层发酵⼯艺⑷连续培养微⽣物成熟时期成为以应⽤为主的学科,前沿基础学科逐步进⼊分⼦⽣物学⽔平微⽣物已成为新兴的⽣物⼯程的主⾓3.⽤具体事例说明⼈类与微⽣物的关系。
答:微⽣物能为⼈类做发酵、酿酒、分解有机物等促进⼈类社会发展的好事,但也能带来疾病类如AIDS、霉变等不利的⽅⾯。
4.简述微⽣物学在⽣命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并描绘其前景。
答:(1)促进许多重⼤理论问题的突破:⽣命科学由整体或细胞研究⽔平进⼊分⼦⽔平,取决于许多重⼤理论问题的突破,其中微⽣物学起了重要甚⾄关键的作⽤,特别是对分⼦遗传学和分⼦⽣物学的影响最⼤。
复习提纲绪论【知识要点】1.掌握微生物、病原微生物的基本概念。
2.熟悉微生物在自然界生物中的地位,三界八类的特点;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3.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其他生物的关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发展简史和现状。
第一篇细菌学第1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知识要点】1.掌握:(1)细菌的基本形态结构和特殊结构。
(2)细菌细胞壁的结构、组成及功能。
(3)菌与菌细胞壁的区别及其意义。
2.熟悉:(1)细菌的大小与测量单位。
(2)细菌L型及其临床意义。
(3)革兰染色的原理、步骤及意义。
3.了解:细菌形态与结构检查法。
第2章细菌的生理【知识要点】1.掌握: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方式与规律。
2.熟悉:细菌的代谢产物的种类及其意义。
3.了解:(1)细菌的理化性状及其意义(2)细菌的营养及人工培养方法。
(3)细菌分类与命名的原则第3章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要点】1.掌握:(1)消毒、灭菌、清洁、防腐、无菌及无菌操作的概念。
(2)消毒灭菌的运用(3)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2.熟悉:常用的高压蒸气灭菌法、巴氏消毒法等热力杀菌法日光与紫外线杀菌机理及其应用;常用的化学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实验室感染的控制以及监督和法律责任。
第4章噬菌体【知识要点】1.掌握:噬菌体、毒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前噬菌体、溶原性细菌的概念。
2.熟悉:噬菌体的形态与结构、抵抗力、噬斑和噬斑形成单位的含义。
第5章细菌的遗传和变异【课程要求】1.掌握:细菌的遗传物质;插入系列、转座子的概念;细菌的基因转移和重组的几种方式(转化、接合、转导、溶原性转换、原生质体融合)的概念和机制;2.熟悉:遗传变异的原理;细菌的变异现象。
第6章细菌的耐药性【知识要点】1.掌握:(1)细菌耐药性的概念;(2)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药的概念;(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2..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第7章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知识要点】1.掌握:(1)正常菌群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菌群失调及产生原因。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微生物部分备注:可直接作为复习资料使用,也可作为见习简易参考资料-107cly概述二、正常菌群与条件致病菌1、正常菌群(名解1):在人体的体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着不同种类、数量的微生物,一般情况下,它们对人体无害而有益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1)生物拮抗作用2)营养作用:例如大肠埃希菌产生VB VK3)免疫作用:例如双歧杆菌诱导产生SIgA4)抗衰老作用:例如双歧杆菌2、条件致病菌(名解2):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一定条件影响下而引起疾病的细菌临床上由条件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成为机会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填空)1)菌群失调是指正常菌群中各菌种的比例失调。
2)机体免疫功能下降3)定位转移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一、细菌的形态2、形态1)球菌:球形、近球形;排列方式:双球菌(奈瑟菌)、链球菌、葡萄球菌2)杆菌3)螺形菌:弧菌、螺菌二、细菌的基本结构(重点)1、细胞壁:2)作用:(1)参与胞内外物质交换;(2)承受胞内渗透压;(3)维持细菌一定形态(4)与细菌抗原性、致病性、药敏性有关能性,为荷包蛋样2、细胞膜5)中介体:多见于G+菌,增大细胞膜面积,具有拟线粒体之称3、细胞质:1)核糖体(3)作用: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4)常是抗菌药物选择作用的部位:2)胞质颗粒(1)作用:暂时储存的营养物质(2)染色为异染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异染颗粒在两端,有鉴别意义)3)质粒:是细菌核质外的环状DNA双链(1)作用:控制非细菌所必需的性状,如耐药性、毒素、性菌毛(2)特点:①自我复制4、核质: 2)作用:细菌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三、细菌的特殊结构:仅在某些种类的细菌才出现的结构2、鞭毛:作用:(1)运动器官;(2)具有抗原性,帮助鉴别3、菌毛:作用:普通菌毛:黏附作用,与致病性有关性菌毛:传递耐药性和毒力4、芽孢:2)例菌:破伤风杆菌、产气荚膜杆菌、肉毒杆菌5)繁殖体: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一个繁殖体只能形成一个芽孢6)意义:(1)抵抗力强(干燥、高温、化学消毒剂、辐射)高压灭菌可杀死注:荚膜可抗生物性侵害;芽胞还可抗物理或化学性侵害第二章细菌的生理一、细菌的营养:1、水:各种生物所必需的2、碳源:合成菌体成分;能量的主要来源3、氮源:合成菌体蛋白质、酶、核酸4、无机盐类:生长代谢必需5、生长因子:B族维生素、某些氨基酸、嘌呤三、根据细菌对氧气需要的不同,细菌可分为1、专性需氧菌:需要氧气,无氧不能生长。
如:结核杆菌、霍乱弧菌2、专性厌氧菌:只能生长在厌氧环境。
如:破伤风杆菌、肉毒杆菌3、兼性厌氧菌:有氧或无氧都能生长,多数病原菌属此类四、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实际意义1、分解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重!)1)糖发酵试验:乳糖葡萄糖大肠杆菌产酸又产气伤寒杆菌无反应产酸 +意义:鉴别细菌2)吲哚试验(I试验):记结果红色:吲哚反应阳性(大肠杆菌)黄色:吲哚反应阴性(产气杆菌)3)甲基红试验(M试验):红色:甲基红实验阳性(大肠杆菌)黄色:甲基红实验阴性(产气杆菌)4)V-P(沃普)试验:生成红色化合物:V-P试验阳性(产气杆菌)不生成:V-P试验阴性(大肠杆菌)5)枸缘酸盐试验(C试验)深蓝色:阳性(产气杆菌)绿色:阴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IMVC为+ + - -产气杆菌IMVC为- - + +2、合成性代谢产物及其意义1)致热源(名解4):是由一些细菌产生的,注入人体或动物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产生菌:大多为革兰阴性菌化学本质:脂多糖LPS特性:耐高温。
高压蒸汽灭菌法,不破坏2)色素:水溶性、脂溶性(鉴别意义)3)抗生素:治疗作用4)细菌素:抗菌作用范围狭窄5)维生素:大肠杆菌产生VB VK6)毒素和侵袭性酶:革兰阳性菌:外毒素,为蛋白质格兰阴性菌:脂质A,内毒素五、细菌的生长繁殖1、条件:1)营养物质个别特殊:霍乱弧菌偏碱性;结核杆菌偏酸性2、细菌的繁殖方式与速度1)方式:二分裂代时(名解5):细菌繁殖一代所需时间3)细菌生长曲线:迟缓期——分裂繁殖准备期对数生长期——繁殖最快,生机最旺盛,研究细菌性状,生化药敏实验选用该期稳定期——速度减慢,死亡数逐渐上升衰退期——死菌数大于活菌数六、培养基类型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鉴定细菌液体培养基:繁殖细菌半固体培养基:观察细菌动力(云雾羽毛状/线状,以判断是否有鞭毛),保存菌种第三章消毒与灭菌1、消毒(名解6):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2、灭菌(名解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细菌的繁殖体和芽孢)第一节物理消毒灭菌法一、热力杀菌法1、干热灭菌:2)烧灼法(如接种环,试管口);3)干烤法(灭菌如玻璃器具);2、湿热灭菌:1)煮沸法(消毒);3)巴氏消毒法(如牛奶,酒类);4)高压蒸汽灭菌法(103Kpa 121.3C 15-30min)(如培养基,玻璃器具,生理盐水);二、辐射法1、日光与紫外线原理:紫外线可使DNA上相邻的两个胸腺嘧啶共价结合成二聚体,从而干扰了DNA的复制和转录应用:无菌操作室、外科换药室、病房、手术室、实验室的空气消毒(穿透力弱)2、电离辐射(冷灭菌):特殊设备产生的高速电子,γ射线或χ射线等,杀菌力强,穿透力强机制:产生自由基,破坏DNA分子的共价键应用: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灭菌,食物,中药的消毒不破坏其营养成分四、滤过法:物理方法阻留液体或空气中的细菌,不包括病毒五、干燥与低温法常用冷冻真空干燥法长期保存菌种和病毒第四章噬菌体(名解8):是寄生在细菌、真菌、螺旋体、放线菌等微生物细胞中的病毒一、生物学性状:蛋白质+核酸二、分类溶菌性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增殖,最终导致细菌裂解。
增殖过程分为吸附、穿入、生物合成、成熟与释放四阶段溶原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基因整合于细菌中,随着细菌复制分裂而复制分裂三、应用1、细菌鉴定和分型1)原理:高度特异性,一种噬菌体只能裂解与其相对应的一种细菌2、目的基因的载体3、感染细菌,用于治疗第五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第一节细菌的遗传物质基础一、染色体:裸露环状双螺旋DNA2、基因:DNA片段,决定细菌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二、质粒(名解9):细菌染色体外能自由复制的遗传物质1、功能:1)携带遗传物质,控制细菌的某些性状。
例:R质粒,可使细菌产生耐药性;F质粒,编码性菌毛的生成,是细菌有致育作用第二节细菌变异类型及其发生机制一、细菌变异现象1、毒力变异:毒力减弱:牛结核分枝杆菌多次变异后毒力减弱,制成卡介苗独立增强:白喉棒状杆菌因噬菌体作用而获得致病能力2、耐药性变异:可通过突变、重组、质粒遗传二、细菌变异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和基因转移重组(填空)1)点突变(名解10):核苷酸序列的改变仅为一个或几个碱基的置换、插入或丢失,出现的突变只影响到一个或几个基因,引起较少的性状变异2)染色体畸变(名解11):涉及大段的DNA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2、基因的转移与重组1)转化:受菌在环境中直接摄取供菌游离的DNA 片段(如肺炎链球菌那个经典实验)2)转导:以噬菌体为载体,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物质。
3)溶原性转换:噬菌体不携带供菌的任何基因,只将其本身的DNA与受染菌基因重组举例: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白喉杆菌4)接合:供菌和受菌由完整细胞相互直接接触而传递大片段DNA。
通过性菌毛的传递5)原生质体融合:指经处理使两种失去细菌细胞壁后进行融合,使遗传物质交换三、基因的转移与重组总结(重)方式遗传物质来源接合性菌毛供体菌的DNA转化直接摄取供体菌的DNA转导溶原性噬菌体供体菌的DNA溶原性转换溶原性噬菌体噬菌体的DNA第三节细菌的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选择题)一、细菌毒力变异与疾病预防意义:制备减毒活疫苗,预防疾病,如卡介苗二、细菌形态、结构等的变异与细菌鉴定意义:给细菌的鉴定带来困难三、在基因工程方面的应用:生成胰岛素干扰素等生物制品第六章细菌的感染与抗菌免疫第一节细菌的致病机制毒力:致病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称为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填空)细菌的毒力用半数致死量或半数感染量表示一、侵袭力(名解12):指病原菌突破宿主皮肤、黏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包括粘附素、荚膜类物质、侵袭性物质(填空)1、粘附素:引起感染的首要条件2、荚膜类物质:抗吞噬和阻碍体液中杀菌物质中的作用3、侵袭性物质:利于细菌扩散透明质酸酶(细胞间质透明质酸)链激酶(溶解纤维蛋白)链道酶(脓液中DNA)二、毒素区别点内毒素外毒素来源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存在部位细胞壁、菌体裂解由活菌直接分泌、细胞溶解后释放化学成分脂多糖LPS 蛋白质(亚基A决定毒性效应、B与特殊受体结合)毒性作用大致相同:脂质A 较强,有选择性抗原性弱强(刺激机体可产生抗毒素)内毒素毒性作用(重):各细菌内毒素毒性大致相同可引起发热、白细胞反应(先减后增)、中毒性休克(内毒素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三、细菌感染的途径和类型2、传播方式与途径1)呼吸道感染:吸入飞沫或灰尘;2)消化道感染;3)创伤感染;4)接触感染;5)节肢动物叮咬感染3、感染的类型1)隐性感染:指宿主的抗感染免疫力强,或侵入的病原菌数量不多、毒力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可获得一定免疫力,重要传染源。
2)显性感染:全身性感染(1)毒血症:毒素入血,病原菌不进入血流如白喉,破伤风(2)内毒素血症:病原菌入血,并在血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大量内毒素严重革兰阴性菌(3)菌血症:病原菌入血,但在血中一般不繁殖鼠疫、炭疽(5)脓毒血症:化脓性病原菌进入血流,在血中大量繁殖,并随血流转移到其他器官引起化脓性病灶。
第七章细菌微生物学检查一、临床诊断方法:直接涂片法、分离培养、生化试验、血清学实验、动物试验第八章球菌病原性球菌(化脓性球菌):G+,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G-,脑膜炎奈瑟球菌、淋病耐瑟菌第一节葡萄球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人体,医务人员带菌率70%,是医院内感染的重要来源一、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葡萄串状,无芽孢,有荚膜2、培养特性:产脂溶性色素、致病株可分解甘露醇,产酸不产气3、抗原构造: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金葡菌特有)、多糖抗原3、抵抗力:1)抵抗力强于一般无芽胞细菌 2)对碱性染料敏感(1/10~1/20万单位龙胆紫);3)对青霉素、红霉素、磺胺高度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二、致病性1、致病物质(一酶、二素、三毒素)1)凝固酶:使人血浆凝固,是鉴定致病菌株的重要指标引起化脓局部特点:使病灶局限,溶质粘稠,不被血清中杀菌物质破坏2)葡萄球菌溶素:溶解红细胞,对白细胞、血小板有损伤可制成类毒素3)杀白细胞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4)肠毒素:引起以喷射性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5)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毒性休克综合症6)表皮溶解毒素:引起表皮剥落性皮炎(烫伤样皮肤综合症),主要由噬菌体 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2、所致疾病1)化脓性炎症(主要)(1)局部:主要为皮肤软组织感染,如伤口化脓,疖、癕(2)内脏:气管炎、肺炎、中耳炎;(3)全身:败血症、脓毒血症2)毒素性疾病(1)食物中毒:先出现恶心、呕吐、上腹痛、继以腹泻,呕吐最为突出(2)假膜性肠炎:临床症状——顽固性腹泻原因——菌群失调病理特点——肠粘膜被一层炎性假膜覆盖致病菌——肠道内金葡菌(3)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毒性休克综合征三、微生物学检查:1、葡萄球菌肠毒素检查;2、直接涂片染色镜检;3、分离培养与鉴定第二节链球菌属: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的呼吸道、胃肠道、泌尿生殖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