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外交-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5
外交事业的发展笔记(一)外交事业的发展意义•外交事业是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和渠道。
•外交事业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对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历程•新中国外交的创立阶段(1949-1965)•对外开放和改革开放阶段(1978至今)•新时代外交事业:弘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2012至今)主要任务1.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安全挑战;•及时介入国际争端,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
2.突出国家形象和文化:•增强国家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网络外交和公共外交,打造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
3.推动经济合作和贸易:•开展务实合作,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贸易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未来展望•加强同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合作;•推动国际体系和治理体系改革;•积极应对全球性挑战,践行全球治理新理念。
外交事业的发展,是一个富有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的话题,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其发展历程和未来展望,为国家外交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外交的新形态,具有全球影响力和时代性特点。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应遵循和发展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理念。
“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外开放和合作的重要战略举措,已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区域合作平台”之一。
•“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促进互联互通、开放包容、合作共赢。
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
•两国应共同管控分歧和争议,推进互利合作和交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中俄关系•中俄关系是当今世界最紧密、最高水平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之一。
•两国应推动更高水平的互利合作,加强战略沟通和协调,在国际上携手推动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外交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加强和细化各个方面的措施,提高外交工作的创新能力和高效运作水平,同时根据国际形势和国家需求,持续推进外交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知识点当代中国外交高二历史知识点:当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实践。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逐渐崛起为世界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以下是当代中国外交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一、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独立自主和和平发展。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一国两制”和和平统一中国积极推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
这一原则首先在香港和澳门得以实施,并取得了成功。
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台湾与大陆的统一,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中国提倡维护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的权威,主张以多边主义解决国际争端和问题,推动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合理、有效的国际秩序。
四、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注重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倡导建设周边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了一系列合作倡议,如“一带一路”倡议和亚信倡议,旨在促进地区国家间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五、和平解决边界争端中国致力于通过和平对话解决边界争端。
与邻国相比,中国与多个国家存在领土争端,如南海争议。
中国主张通过直接当事国的谈判协商解决争议,反对外部干涉。
六、推动全球气候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合作,主张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同责任。
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七、积极参与维和行动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向维和行动派遣了大量维和人员和物资。
中国希望通过参与维和行动来维护世界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八、重视发展中国家关系中国高度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中国致力于推进南南合作,并提供援助和支持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帮助其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总结:当代中国外交以和平发展、独立自主为基本原则,通过积极参与全球事务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推动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全球气候合作以及维和行动的开展,努力维护国际和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初中历史《当代中国外交》知识脉络第14课 当代中国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成就1.背景国际环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争引发世界新的动荡与不安;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采取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政治上不承认的政策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部分国家走上了人民民主道路,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
③广大亚非拉国家走上独立自主的道路国内环境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能够执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前提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需要进一步巩固,经济上积贫积弱,百废待兴。
2.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3.成就①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
②1954年,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④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1.六十年代: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批非洲国家建交的同时,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2.七十年代(1)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2)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3)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正式建立。
中国外交打开新的局面,迎来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4)到1976年,与中国建交的国家达到111个三、改革开放后的外交背景:中国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全面发展对外关系,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就①1978年,中日缔结《和平友好条约》②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③1989年,中苏两国实现国家关系正常化四、世纪之交的外交成就与大国关系:中国稳定大国关系框架,与世界上所有大国都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首要任务:巩固与发展周边关系①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3国的边界问题全部解决。
2015年中国人民大学考研国际关系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苏东国家关系笔记第五章同苏东国家关系的曲折发展六十年代末,中苏两国关系严重恶化,频临战争边缘。
中苏关系的恶化,严重影响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相互关系和世界局势,使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解体,出现了新的分化和组合。
第一节中苏关系出现分歧中苏关系经历了由内部争论到公开论战、有意识形态的分歧到国家关系破裂的过程一、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赫鲁晓夫的苏共二十大报告引起了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的分歧。
二、毛泽东第二次第二次访问苏联三、两国关系出现分歧1、关于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问题苏联有损于中国主权的建议,暴露了苏联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
2、关于台湾海峡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问题3、关于中东军事分歧五十年代末中苏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上的分歧,由内部争论到公开化。
第二节中苏关系的恶化一、两党公开论战中苏由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党关系分析,由两党关系分歧扩大到两国关系分歧。
苏共发表致全体苏共党员公开信,发表反华文章。
中共发表九评。
二、在经济领域的控制与反控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和项目,在核技术上企图控制中国三、边界冲突珍宝岛事件制造反华军事同盟,发出战争威胁。
四、中国为改善两国关系所做出的努力柯西金的在北京和中国领导人的会谈中国提出反帝必反修的主张柯西金和周恩来的机场会谈五、中苏关系恶化的原因第一、中苏两国战略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五十年代中期,苏联根据苏共二十大调整了对内政策,对外推行和平竞赛政策,同美国搞缓和,试图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
中国则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推进世界革命,提出反帝反修政策。
当中苏在国际战略上出现分歧时,苏联企图控制中国第二,中苏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从五十年代末苏联提出有损中国主权的要求到六十年代末在边界部署重兵,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
苏联损害了中国的安全利益,又损害了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国家关系的全面破裂。
导论界定外交一、外交定义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二、外交属性外交主体:首先是各个主权国家;其次,日益重要的国家联合体也可以归入外交主体的范畴。
(在一些联邦制国家,它们的州或者地区被赋予少量的、次要事务领域的和受限制的缔约权。
大多数各国的次国家或地方政府、跨国公司和国际非政府组织都不是外交主体。
)外交客体:所有其他的外交主体都是其外交客体。
外交客体是外交主体的交往对象,是外交行为的指向者。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外交执行者:官方外交执行者和非官方外交执行者。
官方外交执行者主要是正式代表国家的机关和个人,其中,国家领导人、专职外交部门和官员是官方外交的主渠道,其他中央政府部门也是官方外交执行者的组成部分。
非官方外交执行者包括那些不能正式代表国家的半官方、非官方机构和个人,如议会、政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民众。
外交基础和目的。
外交基础:国际条约和协定、外交惯例是规范各国外交的法律基础。
外交目的:为了实现国家或国家联合体的对外或国际政策。
【维护国家利益(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的根本需要);实现本国的外交政策或对外政策。
】外交方式:和平方式是外交的一个根本属性。
(和平方式:不涉及实际使用武力的任何非暴力方式。
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也可被视为特定的外交方式,即胁迫外交。
)外交的行动和过程特性:外交是外交主体的一种行动和行动的过程。
这种行动肯定受到某种政策和战略的指导。
三、外交与相关概念外交与国际关系外交是总体上在国际关系之内但也与国际关系有所区别的一个特殊领域。
外交在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发生,其结果构成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外各专业辅导课程+历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2500~6000北京外国语大学外交学考研重点资料-《当代中国外交》教学大纲李群英编写第十四章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学习重点和难点:中美关系的主要障碍1.关于台湾问题邓小平说:“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爆发性的问题”6关于台湾问题,早在中美建交公报中就作过明确的表述:“美利坚合众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惟一的合法政府。
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但是就在中美建交当月,美国总统卡特提出关于美台关系的“立法调整”法案,3 月,美国会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4 月美国总统签署生效。
《与台湾关系法》宣布,“凡当美国法律提及或涉及外国或其他民族、国家、政府或类似实体时,上述各词含义中应包括台湾”7实际上,美国一直把台湾当做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力图使美台关系带有官方性质。
里根执政后,把《与台湾关系法》作为对华政策的基石,提出要“充分实施”《与台湾关系法》,主张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上有所提高。
卡特政府曾批准美国一些飞机制造公司同台湾洽谈出售新式喷气战斗机。
里根政府继承了这一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成为两国更为必要和紧迫的问题。
经过中美之间艰苦的谈判,1982 年8 月17 日,中美双方就分步骤直到最后彻底解决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公报》,又称“八一七”公报。
“八一七”公报是解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的重要文件,美国在文件中做出了明确的承诺。
但后来的事实表明,美国并没有履行公报的各项规定。
对此,中国不得不进行持续的斗争。
1994 年4 月28 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对外关系授权法》,声称《与台湾关系法》的效力优于“八一七”公报。
90 年代以来,美台人员往来也十分频繁,1995 年5 月,美国甚至允许李登辉以私人名义对美国进行访问,美国政府允许李登辉访美是美方在台湾问题上立场的大倒退,完全违背了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严重损害了中美关系。
中国外交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外交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机构在处理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所采取的政策、立场和行动。
外交是国家间交往的重要方式,也是保障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合作的重要手段。
对于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了解中国外交的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对中国外交考研知识点进行归纳,供同学们复习参考。
一、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1. 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 非对称原则:中国外交实行非对称原则,即在同其他国家进行交往和合作时,不追求对等,而是根据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差异来确定合作方式和领域。
4. 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原则:中国外交倡导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社会通过多边机制解决全球性问题。
同时倡导公平正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
二、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1. 维护国家利益:中国外交的核心任务是维护国家利益,包括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发展利益等。
2.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中国外交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推动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3. 推动国际合作:中国外交倡导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合作精神,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4. 促进民族复兴:中国外交旨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外部保障和支持。
三、中国的外交政策1.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和平外交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维护世界和平。
2. 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中国倡导与周边国家互信互利、共同发展,推动区域合作与共赢。
3. 全球合作伙伴关系:中国外交积极推动建设全球伙伴关系,与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 协商一致的多边外交政策:中国倡导通过平等协商解决国际问题,推动多边合作机制的建设和发展。
四、中国外交的历史和发展1.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以独立自主、反对霸权主义为核心,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展友好外交关系。
当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对外关系1.新中国为什么要“一边倒”?首先,从中美关系来看,中国共产党虽然具有坚定的反帝性质,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与美、英等国家打交道的可能。
但美国一次又一次以中国共产党为敌,从而排除了中国共产党在美英之间走“第三条道路”的可能性。
其次,从中苏关系来看,“一边倒”是获取社会主义阵营援助的必要条件。
,如果要走“第三条道路”,不但不可能改变美国敌视中国革命的态度,反而会导致失去苏联援助的可能。
第三,当时,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另一方面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这国际进步和反动两种力量的对立中,没有中间道路。
2.亚非会议在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的历史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万隆会议为与会国提供了难得的相互接触的机会,使亚非国家能够自由地互相接触。
这种面对面的接触促进了各国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强了亚非国家的团结,是和平共处的生动体现。
万隆精神鼓舞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自由的斗争,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瓦解;它促进了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和睦邻友好,加强了亚非新兴国家的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觉;它推动了日益众多的亚非国家走上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此后,这些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在世界事务中所处地位日臻重要,促使国际政治力量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万隆会议是战后两极世界向多极世界演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它确定了中国的外交方向,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发展都是我们首要的国家利益。
中国外交的最重要任务,是为国内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一个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一个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环境,一个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减少中国崛起的外部阻力,走出一条与传统大国兴衰不同的新型发展道路。
3.中美大使级会谈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际局势的发生变化,“第三种势力”的国家的外交活动空前活跃。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资本主义国家笔记第四章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缓慢发展两大阵营对峙;美国为首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华采取遏制政策。
这一时期中国重点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民间交往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美关系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不承认立场,朝鲜战争后,两国关系处于敌对状态1、中共同美国官员的接触2、美国对华政策1947年,两大阵营形成,美国此时采取援蒋反共的政策朝鲜战争爆发之后,美国对华政策开始是敌视新中国。
对华全面战略禁运,封锁。
同周边国家签订带有军事色彩的安全条约,对中国形成新月形包围圈。
二、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斗争1、朝鲜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的根源载于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政策,从内部看是南北双方矛盾积累不断恶化的必然结果。
2、抗美援朝的决策3、朝鲜战争期间的外交斗争4、朝鲜战争的停战谈判朝鲜战争以中朝人民的胜利而结束。
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①粉碎了美国侵吞朝鲜二侵略中国的计划,包围了中朝及远东地区的和平与安全②朝鲜战场的意义是世界性的,③中国人民的抗美援朝体现了国际主义精神,也振奋了民族精神④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⑤朝鲜战争是美国遏制政策的产物,战争使中美两国形成对抗局面。
三、中美大使级会谈1、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朝鲜战争的胜利是对美国对华军事威胁的巨大打击,使美国对华政策中出现了对华接触的一面,周恩来发表愿同美国谈判的声明。
这构成了中美大使级会谈的背景。
2、中美大使级会谈一是平民回国问题,二是双方所有争执的实际问题中美大使级会谈是在中美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举行的,除了达成关于平民回国问题的协议外,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和达成任何协议。
但成为两国交换对世界重大问题看法,互通情况的渠道。
第二节中日民间外交一、民间外交的开创中日民间贸易协定开辟中日贸易新途径,开出民间外交新途径。
中国提出解决日侨回国问题。
中日代表团互访。
二、民间外交的波折长崎国旗事件廖承志提出三原则三、民间外交的发展周恩来贸易三原则政府协定民间合同个别照顾关于两国政府关系的政治三原则日本政府不能敌视中国不恩能够追随美国不要阻碍中日两国向正常化关系发展日本人松村采取积累的方式,从扩大贸易入手,逐步改善政治关系廖高协定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招收内地专业学位硕士生报名、录取情况统计专业学位教学地点报名总人数录取人数联考推免合计金融北京547363470苏州4427878应用统计北京8431839税务北京17926834国际商务(经济)北京116281442国际商务(商学)北京9624630保险(财金)北京228513保险精算(统计)北京16336资产评估北京9120121法律(非法学)北京116415722179法律(法学)苏州190293362社会工作苏州213791291汉语国际教育苏州28761667新闻与传播北京2553131文物与博物馆北京3015520工程(软件工程)北京48151025农业推广(农村区域)北京57231033工商管理北京1079376376公共管理北京9267426100苏州944040公共管理(教育)北京102525会计北京62650656苏州21327835图书情报北京9911920艺术(音乐)北京20艺术(美术)北京2810414艺术(艺术设计)北京31437合计694512812331514注:1、报名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准考数据库为准,录取数据以上报教育部的录取数据库为准;2、联考、推免数据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人数;。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复习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复习一、绪论1、外交:各主权独立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
2、外交的特征:(1)外交带有国家性质的特征,政治性和阶级性;(2)外交离不开本国的实力(实力性;(3)外交是一种与战争相对立的和平的国务活动(和平性);(4)外交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艺术性)。
二、新中国成立-50s末1、三项外交政策(1)“一边倒”--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反对帝国主义。
必须组成以苏联为首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并遵循正确的政策。
新中国与资本主义阵营不可能站在一起,尤其是美国,主动倒向苏联比被动倒向苏联更有利。
(2)“另起炉灶”—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是要在心得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平等、互利、相互组中领土主权)(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彻底素清帝国主义在华特权。
三、20c50s-20c60s末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1、为什么要调整(背景)?(1)国际:1)50年代以来中苏两党意识形态上的分歧扩大到了国家关系(苏联将中国视为机会主义国家,中国将苏联视为修正主义国家);2)民族解放运动出现高潮(不仅冲击着新旧殖民主义体系,而且也成为反对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基本力量,使中国推进世界革命有了基础);3)当时中国面临美苏两个敌人(中美仍互敌视,中苏反睦为仇)。
(2)国内:1)中国的实力增强,为推进世界革命准备了物质基础;2)中国认为世界上最大的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的苏联已经变成了修正主义国家,作为另一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自然担负起推进世界革命的重任;3)中国国内政策对外交政策产生了必然的影响。
2、调整内容119(1)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团结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的外交政策(又称“两个拳头打人”)((2)极左思潮对外交的影响—否定正确的外交政策“三降一灭”、“三和一少”、“文化大革命”;几乎陷于中断的外交关系-极左思潮影响)四、20c70s“一条线,一大片”P127按照大致的维度划“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一条战略线,并团结这条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即“一大片”),共同抗衡霸权主义和侵略野心最大的苏联。
当代中国外交名词解释4.0名词解释两条线战略:概述:是指20世纪60年代苏联修正主义加紧危害新中国,中国必须同时应对美帝苏修两大敌人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外交方针。
背景: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际局势出现了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当时国际政治主要矛盾开始发生变化,美苏争霸过程中出现缓和的迹象,中苏分裂,使确立于建国前夕并在50年代主导中国对外关系的“一边倒”政策失去存在的意义, 其结果不仅使我国在与美国抗衡中失去强大的依靠力量,而且在国际舞台上又增加了一个强大对手。
中美关系没有明显改善,我国也逐步走上同时与两个超级大国对抗状态的道路。
同时,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崩溃。
国内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发生变化,强调阶级斗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中国成为核国家。
对于外交与国际事务,主张支持左派政权,筹备第二次亚非会议,世界范围内的农村包围城市。
为了增强同美苏两霸对抗的力量,毛泽东把我国的外交重点转向亚非拉国家,谋求与广大亚非拉国家结成反帝、反霸国际统一战线,从此,我国的外交进入既反美又反苏的“两条线”战略时期。
内容:团结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推进世界革命。
积极评价:(1)、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扩大了亚非拉国家的独立自主力量,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改变了联合国成员的结构,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2)、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当时的软实力--革命经验,借推进世界革命,进一步巩固了独立自主权。
(3)在实力悬殊的劣势下顶住了美苏夹击,而且突破了美国长期对我遏制的局面, 维护了国家主权与民族尊严,迎来了建国后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大大提高中国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力。
消极评价:(1)、在强调维护国家利益的问题上片面强调国家安全,忽视国家的发展。
“两条线”战略片面夸大美苏对我国安全的威胁,结果导致毛泽东对战争与和平的估计出现错位,夸大战争的威胁,影响和削弱了经济建设。
此外,由于受美苏压制的刺激,过分排斥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缺乏对接世界先进技术的主动性,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搞建设,错失发展良机。
2016年人大国关学院《当代中国外交概论》国际社会笔记第三节争取国际社会承认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是新政权得到巩固的关键。
一、同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1、同苏联外交关系的建立冲破了帝国主义孤立中国的阴谋,对巩固新中国,恢复发展经济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四个月中,绝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出现了第一次建交高潮。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对于巩固新政权,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同部分民族主义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底,中国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建交。
坚持先谈判后建交。
建交原则为:①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唯一合法政府并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②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集团③交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三、同部分西北欧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1950年至1956年底,中国同瑞典、丹麦、芬兰、挪威等国建立外交关系1、同瑞典建立外交关系2、同英国、荷兰建立代办外交关系①中英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建立②中荷代办级外交关系的建立中国获得国际社会承认的原因为首先毛等领导人制定了站在社会主义一边为核心的外交政策,并被共同纲领确定下来其次坚持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再次将外交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面对西方国家的包围和封锁站稳脚跟。
第二章同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友好关系第一节中苏友好关系的发展一、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和苏共的往来二、毛泽东第一次访苏和中苏新条约的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主要内容:该条约包括前言和六个条款①中苏两国加强合作共同防止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的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
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缔约国双方均不缔结反对对方的任何同盟,并不参加反对对反的任何集团及任何行动或措施。
导论界定外交一、外交定义外交是主权国家(以及国家联合体)为了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以国际法和有关惯例为基础,通过正式代表本国的最高领导人和以专职外交部门为核心的中央政府部门,以及在他们的领导下通过其他半官方和非官方的机构、社会团体以至个人,以通讯、访问、会谈、签订协议等和平方式处理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二、外交属性外交主体:首先是各个主权国家;其次,日益重要的国家联合体也可以归入外交主体的范畴。
(在一些联邦制国家,它们的州或者地区被赋予少量的、次要事务领域的和受限制的缔约权。
大多数各国的次国家或地方政府、跨国公司和国际非政府组织都不是外交主体。
)外交客体:所有其他的外交主体都是其外交客体。
外交客体是外交主体的交往对象,是外交行为的指向者。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这日益重要的作用)外交执行者:官方外交执行者和非官方外交执行者。
官方外交执行者主要是正式代表国家的机关和个人,其中,国家领导人、专职外交部门和官员是官方外交的主渠道,其他中央政府部门也是官方外交执行者的组成部分。
非官方外交执行者包括那些不能正式代表国家的半官方、非官方机构和个人,如议会、政党、地方政府、社会团体以及民众。
外交基础和目的。
外交基础:国际条约和协定、外交惯例是规范各国外交的法律基础。
外交目的:为了实现国家或国家联合体的对外或国际政策。
【维护国家利益(即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繁荣、富强的根本需要);实现本国的外交政策或对外政策。
】外交方式:和平方式是外交的一个根本属性。
(和平方式:不涉及实际使用武力的任何非暴力方式。
经济制裁和武力威胁也可被视为特定的外交方式,即胁迫外交。
)外交的行动和过程特性:外交是外交主体的一种行动和行动的过程。
这种行动肯定受到某种政策和战略的指导。
三、外交与相关概念外交与国际关系外交是总体上在国际关系之内但也与国际关系有所区别的一个特殊领域。
外交在国际关系的背景下发生,其结果构成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纲要求】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课程标准】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并确立了处理国与国关系和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
2、20世纪70年代,国际风云多变,中国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改善同西方大国的关系,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使中国外交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在国际地位中的影响;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国适应新形势,对外政策和国际战略做出重大调整,为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⑴、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成立那一天起,就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⑵、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最突出的成就: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对于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⑶、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⑷、1955年,万隆会议(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同”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异”是指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不同),促成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精神”指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精神。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⑴、第一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⑵、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原则”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
3.表现:从 50 年代中期起,中国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关系,加强同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往来。
从 5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末,中国先后又与柬埔寨、老挝、古巴等 20 多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4.影响:大大改善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扩大了中国在世界的影响。
三、开创外交新局面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原因:20 世纪70 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表现:1971 年10 月,第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巨大胜利,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中美关系正常化① 背景:世界局势的重大变化使中美对改善关系有了共同的要求。
② 进程1971 年 7 月,基辛格访华,以谋求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 年 2 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1979 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中日邦交正常化① 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
② 标志:1972 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署了建交联合声明。
(3)意义① 在国际上掀起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因美国遏制中国而形成的外交僵局。
③ 揭开了中美、中日关系的历史新篇章,对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1.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1)背景①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② 战争的危险虽然存在,但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可喜的增长,维护世界和平还是有希望的。
③ 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和周边环境。
(2)表现① 不结盟政策:中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
② 多边外交: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一切国家的正常关系。
③ 进一步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外交事业的发展笔记外交事业的发展笔记外交事业是国家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领域,随着世界的变化和国际关系的发展,外交事业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外交事业的发展,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展望。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国际交往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
国家之间的联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中日益深入。
外交事业不再仅仅局限于政府间的交流,也涉及到人民之间的交流。
因此,外交工作需要更加广泛的参与和合作。
各国政府需要加强与民间组织、企业、学术机构等的合作,以促进更为全面的外交关系。
其次,外交事业也需要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这为外交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渠道。
外交官和外交人员需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与国际社会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交流。
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外交工作需要重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保障国家利益和机密信息的安全。
此外,环境问题和全球性挑战也对外交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全球贸易等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外交部门需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这些全球性挑战。
外交工作也需要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原则,推动全球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外交事业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加强外交人员的培养和素质提升。
外交工作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良好的语言和沟通能力,以及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危机处理能力。
同时,外交人员也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以更好地代表国家利益和推动国际合作。
总之,外交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适应的过程。
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外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国际挑战,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和平与发展。
当代中国外交当代中国外交1、什么是外交(一句话),外交的特征(5个)?外交是各主权独立的国家通过和平方式,为捍卫和促进国家利益所进行的官方往来活动。
特征:1)具有政治性(阶级性)2)以实力为后盾(综合国力){硬相当的领土面积;软经济实力、军事}3)以追求维护国家利益为目的(安全、政治、经济)4)与战争相对应的和平的活动5)是政治与艺术的结合(具体的手段、方法、技巧)2、自新中国以来,外交的演变和发展。
“一边倒”、采取“一大片、一条线”的背景和内容、新世纪以来,提出的新理念(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理由)、和谐世界观的内涵?“一边倒”时期(建国初期)(1)一边倒,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背景:1)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关系变化2)社会主义国家力量壮大3)美苏两国关系变化从合作到竞争任务:1.得到国际认可2国家建设(2)另起炉灶,不承认旧中国与外国签约的条约和外交关系(3)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大片、一条线”的背景和内容:背景:1)为了减轻来自于苏联的威胁2)美苏关系发生了利于美国的变化3)扭转外交上的被动局面内容:大致上照地球的纬线,联合美、日、巴基斯坦、西欧等国家——一条线除了要团结一条线上的国家,还要团结其他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来对付主要的敌人——苏联。
——一大片独立自主理由: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是新中国外交的基石,也是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外交思想的核心。
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畏强暴,不怕鬼不信邪,敢于顶住任何外来压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始终把独立自主作为外交的核心内容,这在毛泽东到胡锦涛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外交思想中是一致的。
我们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信邪不怕压,对西方国家西化分化弱化中国的图谋,保持高度的警惕。
正是由于中国政府已独立自主外交的鉴定原则和灵活的策略,一次次化解了各种威胁,捍卫了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中美2.简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变;答:(1)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50年代,美国对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政治上孤立的策略(2)第二阶段:60年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
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
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
(3)第三阶段:70、80年代,79年中美建交,握手言和。
(4)第四阶段:90年代至今,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
3.简述中美建交的背景及其过程及其影响。
1)背景:美国方面:①70s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遏止和孤立”政策失败,③陷入越战泥潭;中国方面:①苏联陈兵中国北方边境,②有利于改善中国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2)过程:①乒乓外交:毛泽东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大门。
②1971年7月8日,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秘密访华。
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揭开中美建交序幕。
③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2月28日,中美签订了《上海公报》,奠定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基础。
④1978年12月15日,中美《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正式生效,中美正式建交。
3)影响:①结束了长期的对话,开始了两国关系的新阶段。
②提高了两国的战略地位,改变了国际战略格局,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重大的意义。
③有利于两国的经济、贸易、科技、文化、金融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发展。
④中国处于美苏之间的关键性制衡地位,使中国战略地位空前提高。
⑤尼克松访华,促使西方国家同中国建交,形成中国外交史上第三次建交高潮。
简述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答:(1)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访华。
尼克松访华期间,中美双方于1972年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1979年1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美国宣布断绝同台湾的所谓“外交关系”,并于年内撤走驻台美军,终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即“断交、废约、撤军”)。
(3)1982年8月17日,两国政府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八•一七公报”),美方承诺“它不寻求执行一项长期向台湾出售武器的政策,它向台湾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数量上将不超过建交以来近几年的水平,准备逐步减少它对台湾的武器出售,并经过一段时间导致最后解决”。
中国对美政策的演变第一,联美反苏的“一条线”政策(1971-1982)。
第二,独立自主的“不结盟”政策(1982-1989)。
第三,“韬光养晦”政策(1989-2000)。
邓小平提出战略策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藏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
第四,有所作为: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和谐世界”(2000-)。
中美战略互信困局:中美关系的评估与建议(1)促进区域合作和保持区域战略平衡。
(2)使两国间高级磋商机制化。
(3)避免经济问题政治化和人权问题情绪化。
(4)推进和宣传合作领域里的进展。
(5)确保控制台湾危机的措施。
小结:中美关系的螺旋式发展中美关系是守成大国与崛起大国之间矛盾的反映。
美国始终对中国崛起保持警觉,坚决捍卫其全球领袖地位。
美国对华政策好像一个钟摆,左右摇摆却不离一定限度。
中国对美政策逐渐更加自信、成熟,但是难以抵挡来自美国的压力。
中国把美国视为一个不讨人喜欢、但却重要的交往对象,学会了和美国沟通、合作,表现出务实、讲求实效的现实主义风格。
中美关系属于大国外交,对世界和地区有重要影响,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彻底破坏这一组双边关系。
中美关系共同利益很多,但是歧见和矛盾也很多。
中美关系的发展——如果没有重大意外情况——必定是螺旋式的上升。
中苏A. 49年—50年代后期:总体上是友好的。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上,主要是同苏联和东欧新民主国家展开。
一切的行动遵守苏联“老大哥”的安排,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现实利益。
B.55年开始:中苏出现矛盾,毛泽东因为对苏共批判斯大林持反对态度,并要同赫鲁晓夫抢夺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领导权,于六十年代开始攻击“苏联修正主义”。
还包括两次台海危机和中印边界冲突上苏联袒护印度的态度。
C. 62年中苏关系陷入低谷:一夜之间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62~64年展开了中苏大论战。
66年中国开始文革,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
69年前后的中苏边境冲突更是不断把两国推向战争的边缘,最终中苏关系宣告破裂。
D.76年后,邓小平执政,开始逐渐缓和两国关系,86年开始逐渐将两国关系正常提上议程。
总的来说中苏关系经历了“蜜月期”、“争吵期”、“冲突期”和“和好期”中俄关系:有广泛共识,无重大争议中俄关系汇合点中俄相互视对方为发展机遇和外交的优先方向。
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合作领域:经济互补性强(能源、经贸、高科技、地方合作、本币互换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强调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上合组织、金砖国家机制(金砖国家开发银行)、G20、APEC等多边合作)国际热点问题(朝鲜半岛无核化、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反恐等)、障碍与疑虑(1)能源合作急需深化,中国需要北方能源输入线。
中石油将参与俄罗斯石油公司8个陆上区块开发和3个离岸项目(美国早已参加);俄天然气工业公司将从俄远东地区向中国提供天然气。
(2)经贸合作规模需要扩大。
中俄贸易额2014年可能突破1000亿美元,2020年达到2000亿美元。
(3)军事科技合作。
2006年,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水平下降,原因是中国军工企业高速发展。
2011年双方加强军事技术合作,包括航空技术。
2013年,俄出口24架苏-35战机(整机)给中国。
(4)中国中亚战略对中俄关系的敏感性。
中国与哈萨克的能源合作。
(5)新机制中的主导作用问题。
上合、金砖(6)深化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面向21世纪”的,而不是短期的。
“战略协作”(俄语为“协同动作”)在实践中体现不足,应超越“合作”。
结盟不是中俄关系的选项。
(7)外交上仍存在相互猜疑。
特别是在对美关系上,担心对方与美国做交易,损害自己的利益。
(8)文明对话沟通不足。
俄对中国的印象是假冒伪劣、倒爷、黑工、“黄祸”、“中国威胁论”。
中国对俄的印象是傻大黑粗、“潜在威胁”。
深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途径与建议:(一)发展道路:相互坚定支持。
双方支持对方自主选择发展道路和社会政治制度的权利,在涉及对方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等核心利益问题上相互坚定支持。
(二)战略协作:在国际与地区问题上加强合作。
中俄在国际秩序方面的共识:遵循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原则,携手促进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与繁荣,建设公正、民主、和谐的世界秩序。
中俄反对一国或国家集团单方面、无限度地加强反导,损害战略稳定和国际安全。
针对地区热点问题,中俄倡导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新安全观。
(三)人文交流:从利益共识到文化共识。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利益共识和理论共识被较多地强调,而双方间文化共识还不够。
应重视人文交流的重要作用,只有尊重对方的传统与文化,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开放包容的心态,发展才能持续。
中俄互办了“国家年”、“语言年”,还要办“旅游年”、青年友好交流年。
培养俄国内的“知华派”,加强建设中俄之间的“第二外交轨道”战略对话机中俄关系小结(二):分析与思考①中俄关系实现了三次升级定位,并仍在深化,其中美国因素是一个重要动力。
②中俄国家都处在转型中,因此各自的外交政策也处于调整之中。
中俄对外政策都具有务实风格,以服从于国内经济发展为目标。
③中国是俄亚太外交的优先方向和中心,但是不能认为这与俄外交中的欧美独联体同等重要。
④中俄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对国际问题拥有相同或相近的目标,比如推动建立更加平衡的多力量中心世界秩序(多极化世界秩序)、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全面加强战略安全领域对话与合作、积极推动国际热点问题的妥善解决。
中日现状:机遇:经济联系紧密,民间友好往来持续不断中日关系的障碍较多,主要包括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
这两个方面纠缠在一起,不可分割。
但是从总体上看,中日关系必须走出历史。
历史问题、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变化、东海领土纠纷、安全关系及东亚地区安全恶化、台湾问题、国民感情恶化是其中关乎全局的重大障碍。
不过,这些问题也不能完全视为负面因素。
中国对日政策再思考(1)被动等待日本对华友好,还是主动营造中国周边外交和安全环境。
(2)重新定位我们的偏向。
我们没有理由设想:只要历史问题朝着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中日政治关系就会一帆风顺。
(3)区分历史遗留问题和历史认识问题。
(4)稳定中美关系。
(5)中国应努力推动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
(6)中日经济关系应遵循市场规律。
(7)中国有必要加强对日本的公共外交。
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战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时代背景及内容进行论述。
1.50年代,一边倒。
背景:新中国成立,美国对新中国实现孤立政策,苏联对新中国给予援助;两大阵营的形成。
(“一边倒”:就是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对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另起炉灶”:是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他友好国家的关系.)2.60年代,两个拳头打人。
背景:国内极左思潮泛起和文革,国际上与苏联由分歧到分裂,援越抗美。
3.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
背景:联美抗苏,团结第三世界国家,推动世界局势的新变化。
4.80年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背景:改革开放。
5.90年代至新世纪初期,韬光养晦,大融入。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6.新时期,和平崛起。
背景:一超多强,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论述八十年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国际,国内背景及其对中国和国际格局所产生的影响。
进入八十年代后,国内外形势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首先,经过建国后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家安全战略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集中精力进行和平建设真正有了可能。
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第11届3中全会把国内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外交应该为这个大目标服务。
其次,国际上美苏争霸的态势发生了变化。
苏联因与美国争霸战线拉得太长,力不从心。
特别是入侵阿富汗后所形成的进退维谷的被动局面,以及苏联支持下越南入侵柬埔寨所形成的同样困境,促使苏联不得不进行调整和收缩。
里根上台后运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在全球进行强有力的干预,开始了一轮被称为“新冷战”的全球进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