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婚姻礼仪

  • 格式:pdf
  • 大小:243.9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布依族婚姻礼仪

吴文定Ξ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政教系,贵州都匀558000)

摘 要:布依族婚姻礼仪是布依族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其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关键词:布依族;婚姻;礼仪

中图分类号:k892.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769(2002)05-0053-04

The Wedding Etiquette of the Buyi People

WU Wen2ding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Education Dept.,Qiannan Teachers College f or N ationalities,Duyun558000,China) Abstract:The wedding etiquett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adition in the social life of the Buyi people.Deep inside the e2 tiquette,we can find the cumulative ideas and culture which reflect the Bu yi people’s own choice of their unique living style and moral criteria.

K ey Words:Buyi people;marriage;etiquette.

Ξ收稿日期:2002-10-13

作者简介:吴文定(1973—),男,布依族,贵州都匀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布依族文化。

中说:“男女自婚”指的就是自由择偶,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歌唱相悦者,然后论姿色妍媸,索牛马多少为聘礼。”《镇宁县志》记载:“男女……通过情愫,自相择偶后,始通媒约。”到明末清初后就逐渐演化成“父母包办”式的婚姻,《黔南识略》上说:“婚……渐习汉仪”,择偶都由家长作主。由于布依族地区也存在贫富差别,联姻时大都考虑“门当户对”,也有高攀的,故有此说:“宁可娶大家的奴婢,不愿讨小人家的姑娘。”也有鄙视大户人家的,民谚中说:“有钱不买河边草,娶媳不要有钱人。”在“门当户对”中,旧姻亲

“侄女越赶姑妈”、“姨妈亲”的习俗。《黔南识略》记载:“荔波方比较理想,故许多地方存在“姑舅表婚”、

村等地,娶媳必求姑妈之女,名曰‘要回’,其聘礼或以牛或以银。”

2、订婚。亲事说定后,还须进一步确定婚姻关系,男方择期后邀请十几人到女方家去举行订婚仪式。在布依族地区,一般子女长到三四岁或十来岁,父母就要替其订婚,也有少数是“指腹为婚”的。这些幼年就被父母包办订婚的亲事,布依族称为“背扇亲”。有关资料显示,1956年惠水一村寨男女订婚情况如下:1—5岁订婚的占18%,6—10岁订婚的占29%,10—15岁订婚的占10%。有的地方称订婚为“吃小酒”,有的地方称为“更客”,女方家一般都把这次酒席办得很隆重,贴上喜联,邀请近亲及家门族下前来贺喜,表示女儿已订了终身大事。

3、结婚。《礼记・乐记》曰:“婚姻,冠(二十岁),笄(十五岁)。”在布依族地区有部分人是成年后举行婚礼的,有的十五岁左右就举行婚礼,也有几岁就由母亲背着去男家结婚的,因布依族结婚年龄较小,因而布依族女子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布依族从订婚到结婚,相隔的时间,有隔三五年的,也有隔十来年的(若子女订婚时年龄较小),同时也要由男方经济状况来定,婚礼一般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举行。各地迎亲仪式有所不同,黔南都匀的布依族,在迎亲头一天,男家须请两个能言会道又有能力的中年男子(即“押礼”)和两个未出嫁的女子(即“拉幺娘”),对“押礼”进行全权委托,“押礼”组织本寨若干青年小伙抬着米酒、糍粑、蔗糖、猪肉、新娘衣服和各种礼信(作谢厨等用),浩浩荡荡到女方家接亲。接亲队伍到女方家后,由“押礼”把所带礼物摆在女家堂屋的八仙桌上,并请女家验收,此时女家亲戚及新娘女伴故意“刁难”“押礼”,说男方家礼信这也少,那也少,以资取乐。当晚接亲的小伙与前来吃喜酒的姑娘们对歌、浪哨、吃夜霄,整个晚上歌声不断,喜气洋洋。

第二天,早早的吃罢午饭后,“押礼”代表男家敬供女家祖宗后,新娘在哭泣中由送亲女子扶着,跨出自家大门。新娘出大门后须停止哭声,否则视为不利。其他迎亲小伙在“押礼”安排下抬着嫁妆、家具,随着送亲队伍热热闹闹到男家,俗称“发客”。

新娘到男家与新郎举行拜堂仪式后,即入新房,当晚举行“要荷包”等闹新房仪式,歌声一浪接一浪,热闹非凡。男家迎亲须办三天酒,三天中对送亲客不得怠慢,须请人作陪,席间亦唱歌助兴。男家作陪之人常迟迟不上碗筷,或有杯无酒,或有酒无杯,这是作陪之人故意与送亲客逗趣,引他们唱歌。当然送亲客早有准备,随即开口唱道:

一口铁锅圆又圆,

锅厂铸它有耳弦,

把它红纸拆开去,

敬请上菜倒其间。

若送亲客唱得好,作陪之人便上碗筷、酒杯,若唱不对,还须重唱。

三朝过后,主家便举行“放客”仪式,整个仪式中也以唱歌助兴,此时主家唱道:

对门有蓬黄叶柴,

问客去了哪天来,

问客去了哪天转,

讲给主我好宽怀。

送亲客回唱道:

太阳去了月亮来,

芙蓉谢了牡丹开,

太阳去了明天转,

 客我去了明天来……

唱罢放客歌后,送亲客便要离去,此时突然冲出许多手抹有品红或锅烟之人,朝送亲客脸上抹,俗称“打花猫”,直至抹得送亲客满脸漆黑或全红为止。送亲客中亦有准备的,也往主家脸上抹,彼此相互逗乐,直至送亲客全部逃离寨门远去。

有的地方布依族新娘当天回门,有的三天回门,也有七天回门的。此后,女子便开始“不落夫家”。男家遇红白喜事或农忙,则派人接回,《普安州志》记载,“……纵还母,次年耕时复归……。”如此一二年,举行“更考”(汉称戴假壳,指女方到夫家长住的例行手续)仪式后方可长住夫家,一切仪式始告结束。

二、布依族婚姻礼仪的内涵与特征

礼仪产生于人类客观需要,布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可追溯到古代的越人。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与社会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价值观及思维模式等。布依族婚姻礼仪中积淀的思想和文化,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对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及道德观念的选择。

1、布依族的婚姻仪式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布依族地区的宗法等级制度

布依族地区的家庭到了近代,是宗法家长制下的家庭,属父系家长制。封建意识较浓,父亲有权决定家中的一切,子女的婚姻也无例外,致使布依族地区出现了自由恋爱与婚姻不自由的矛盾。布依族的青年男女通过“朗绍朗貌”选择自己意中人,但婚姻缔结却完全听命于父母。为此,许多青年男女对封建婚姻制度进行了愤怒的反抗,有一首埋怨父母的歌唱道:

十七十八花正开,

只怪爹娘不会栽,

好花栽在无阳处,

八月桂花枉自开。

怪我爹娘瞎了眼,

 好谷栽在无水田……

有首骂媒婆的歌唱道:

媒婆是个馋嘴猫,

东家舔油西家叼,

甜言蜜语两头骗,

一心只想两边捞。

在整个布依族地区寡妇再嫁的情况是不多见的,男尊女卑观念较为浓重,女儿没有继承权,俗语说:“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在离婚问题上,男的提出离婚只需备一桌酒肉宴请家族及寨老议断就行,女的提出若男的不同意则离不成,故有“男不愿一张纸,女不愿只有死”之说。

2、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上是布依族地区的一种行为规范

《荀子》中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布依族的婚姻礼仪实质是布依族地区进行婚姻缔结活动时须遵循的一种行为准则,反映了布依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及个人自身行为的修养。布依族青年男女通过“赶表”相识,赶表时有严格的传统规矩,时间须在白天进行,太阳落坡时结束。赶表时,双方须相互尊敬,行动规矩,语言文明,否则会导致赶表散伙。布依族在择偶时,一定要注意辈份之别,不同辈份互不通婚。同时同宗或同姓之间不得开亲,在一些地方还存在罗姓与骆姓不能开亲等。在布依族的“要荷包”仪式中,要包者须足足唱满十二首荷包歌,方能得到一个荷包,且要等到前面歌师自动退出,后面的人才能接上去唱,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礼节”。所以尽管要包的人很多,但秩序始终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