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旅游的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4
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文献综述旅游是一种人类活动,它是人们迫切需要自由、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心理需求的显现。
伴随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也在不断地演变着。
进入21世纪以来,旅游发展迅速,不同的人们、不同的文化背景之间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旅游经济成为了当今世界人口数量增长、经济增长、本地经济和国际贸易全面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将对近年来旅游领域内的文献进行一次综述,对旅游发展方向、旅游市场、旅游的经济效益、文化影响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旅游发展方向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许多国家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
旅游业的组成部分在某些国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超过10%。
而旅游业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包括自豪的阔游、独立游和自助游的个性化需求等多种形式。
有些人选择旅游是为了寻求放松身心,放过疲惫;有些人则是为了做一些极限运动或者探险活动,并尽可能多地观察到异域风情。
旅游发展的方向是多元化的,未来将更加拥有个性化的产品,丰富更为多样的旅游需求。
二、旅游市场每到一个旺季期,旅游业总是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
旅游市场的火爆,也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不少国家都在加强旅游事业的规划和管理,对旅游产品、资源、服务等进行了整合,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旅游市场的价值和潜力。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旅游市场的繁荣,旅游市场也愈来愈竞争化。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产品的整体竞争力,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三、旅游的经济效益旅游是一个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复合型产业,它不仅能够进行直接的经济活动,同时也能促进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
旅游可产生多方面的效益,如刺激消费、增加就业、扩大国际贸易等。
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也变得越来越突出。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已成为了重要的社会经济收入来源。
而在发展中国家,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份利益课题。
为了更好地挖掘旅游产业的经济价值,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发掘本国旅游资源,扩大市场规模,提高旅游的经济效益。
心理学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心理学文献综述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引言、文献综述、讨
论和结论。
下面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
引言:
在引言部分,首先介绍研究领域的背景和重要性,然后提出研
究的目的和意义。
引言部分应该包括对该领域相关研究的简要回顾,以及本文综述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部分,根据研究的主题和目的,对相关的心理学文
献进行综合和分析。
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主题分类或理论模型等方
式组织文献综述的内容。
要注意对每篇文献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比较不同研究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指出各篇文献的优缺点,找出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讨论:
在讨论部分,对文献综述部分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指出已
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可以提出自己的研究假设或
者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并探讨这些建议对心理学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结论:
在结论部分,对整个文献综述进行总结,强调研究的重要性和
意义,提出未来研究的展望,并指出本综述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最后,可以对读者提出一些建议,鼓励他们继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
进展。
以上是一个心理学文献综述的范文模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写作过程中,还需根据具体的研究内容和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
修改。
旅游幸福感文献综述
本文以“旅游幸福感”为研究对象,对旅游幸福感文献进行梳理,旨在总结这一领域旅游研究存在的研究问题,阐明和梳理影响旅游幸福感的因素,从而为进一步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定义旅游幸福感的相关概念。
就旅游幸福感而言,在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等多个学科中存在着对旅游幸福感的定义和理解,其中包括整体的旅游体验及其贡献的概念。
至于旅游幸福感的具体影响因素,在旅游学界有着广泛的讨论,不同的研究有着不同的观点,但大部分研究都把它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旅游环境;二是旅游心理。
其次,论述了旅游环境对旅游幸福感的影响。
旅游环境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如景观、活动、物品、社会心理学、形象和可用性等。
在旅游环境中,景观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影响着旅游者的幸福感。
此外,景观的质量可以促进旅游者的再次访问,因此,景观的质量也是决定旅游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关于旅游的心理学论文(2)关于旅游的心理学论文篇二《朝圣旅游的心理学原理》摘要:在西方旅游人类学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旅游起源于宗教朝圣;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人生仪式”;还有的学者认为旅游是一种“神圣旅程”;有的学者则提出了“旅游是一种现代朝圣”的观点等。
可以肯定的说,宗教旅游是人类最早的旅游方式之一。
宗教信仰是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而宗教旅游更给旅游者的旅游目的带上一种神圣的色彩[1]。
本文希望通过就朝圣与旅游之间的关系探究,找到它们之间一些共通的内在意涵并了解朝圣的心理学原理。
关键词:宗教旅游;朝圣;旅游起源;通过仪式;精神文化需求关于旅游的起源,目前国内外旅游学界尚存异议,但有一点已成共识,那就是,旅游行为的产生是人们拥有足够闲暇时间、可自由支配收入以及旅游动机的结果。
根据艾斯特定义,旅游是人们出于移民和就职以外的其他原因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前往异国他乡的旅行和逗留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2]。
而朝圣,顾名思义,就是指宗教信徒去圣地朝拜,是一种为了崇敬的目的,或者为了在某地求得某种神的或者超自然的佑助,或者为了例行或免除某些宗教义务,而走向某地的一次旅程。
以色列人类学家埃里克·科恩曾说过:“宗教朝圣是祖先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当代旅游的起源。
”[3]一. 朝圣与旅游,人类别样的生活方式朝圣是人类自古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是一种现代的生活方式,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相比,朝圣与旅游有着某些共通的特征。
出于对神灵的虔诚与敬畏,朝圣者往往都忌讳自己平日随意的言行冒犯神灵的神圣与尊严,从而招致来世的因缘果报,由此,总是表现出许多众所周知的与日常生活相异的神秘特征。
类似的,纳尔逊·格雷本在《旅游人类学》一文中指出“倒换生活体验的需要”是一种“全人类普遍存在的需要”[4],从旅游心理学角度来看,旅游便正是一种寻求不断扩展,不断更新的,能给人以新鲜感的生活。
因而“人在旅途”时的思想和行为也与平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相对性,由此,一贯省吃俭用的游客往往也出手阔绰,平时严谨勤勉的旅游者也难免懒散放纵等等。
旅游心理浅谈论文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
从旅游心理学来看,旅游者是主体,旅游资源是客体,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旅游心理浅谈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旅游心理浅谈论文篇一《儿童旅游者心理特征浅析》[摘要] 旅游是一种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作为全世界潜力最大的中国儿童旅游市场,儿童也成了现代旅游的一支生力军。
儿童旅游者心理特征主要有直观形象,想象内容丰富;天真活泼,情感容易激动;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等。
作为教师,我们热切期待孩子在旅游中体验美好,感受幸福。
[关键词] 儿童想象情感注意力旅游,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儿童旅游者通过参加旅游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自己面对现实的态度;旅游又是一种情感化的活动,可以使儿童旅游者领受到祖国的美丽风光,知道祖国领土的辽阔,物资的丰富,文化的悠久,使他们萌发对祖国的热爱;旅游中会出现自然的和人为的各种各样的困难,通过这些困难的解决,儿童可以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这些对儿童旅游者的全面发展有着很强的教育功能。
尤其是现在的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群”的生活体验,旅游是弥补这一缺欠的有效途径。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儿童数量巨大的国家,我国目前针对儿童开发的旅游产品却少之又少。
全世界潜力最大的中国儿童旅游市场,目前仍“待字闺中”。
儿童旅游市场亟需开发,而掌握儿童旅游者的心理特征是开发儿童旅游市场的重要一环。
笔者认为,儿童旅游者心理特征主要有以下三点:一、直观形象,想象内容丰富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人的年龄不同、生理特征不同,心理特点也就不同。
儿童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世界。
教育学家陶行知说过:处处是想象创造之地,天天是想象创造之时,人人是想象创造之人。
儿童的想象力往往是幼稚的,有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等几种。
旅游文献综述第一篇:旅游文献综述论文题目: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老师:日期:南通大学信息技术检索作业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顾鹏斐非织造材料与工程132班1315052037 钱智勇 2015年5月4日现代旅游体验要素顾鹏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
第一阶段,观光旅游。
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休闲旅游。
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第三阶段,体验旅游。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
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
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在心理学专业的毕业论文中,文献综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不仅可以展示研究者对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掌握,还可以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本文将对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的撰写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
一、文献综述的意义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已有文献、研究成果和理论进行梳理、总结和评价。
通过文献综述,研究者可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到研究的空白点和问题,为自己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
因此,文献综述在毕业论文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的撰写步骤1. 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在进行文献综述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研究的主题和范围。
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课题要求来确定研究主题,然后明确研究的范围和要点。
2. 检索文献资料:在确定研究主题和范围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文献检索,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可以通过图书馆、学术数据库、期刊论文等渠道来检索文献资料,确保文献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3. 阅读文献资料:在检索到文献资料之后,研究者需要认真阅读文献,了解文献的内容、观点和结论。
可以通过标注、摘录等方式来记录文献的重要信息,为后续的撰写工作做准备。
4. 撰写文献综述: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开始撰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引言、文献总结、文献评价和结论等部分,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对文献的理解和看法,同时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
5. 修改和完善:完成初稿后,研究者需要对文献综述进行修改和完善。
可以邀请导师或同行进行审阅,听取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文献综述的质量和水平。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1. 突出重点和亮点:在撰写文献综述时,研究者可以突出文献中的重点和亮点,突出自己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2. 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在文献综述中,研究者需要注意文献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避免出现断裂和重复的情况,确保文献综述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关于旅游心理的论文范文从旅游心理学来看,从事旅游活动有助于放松一个人的身心。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旅游心理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旅游心理的论文篇一:《浅谈旅游者旅游心理及其应用》摘要:现代社会,旅游已经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选择,旅游业日渐红火。
本文主要从旅游者的旅游心理出发,包括求异心理、求知心理、经验感知、享受心理和探险心理五个方面,分析旅游的动机,进而探讨旅游心理的应用,为旅游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心理;应用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突飞猛进,旅游已然成为国民休闲娱乐的热门选择。
在节假日,许多风景名胜成为了人们首选的乐园。
人们能够在工作之余,拥有足够的资金用于旅游消费,这种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离不开收入的增加,根本上讲也就是经济水平的提高。
无疑地,收入水平对旅游消费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但除去外部因素,人们是否选择旅游还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
金钱给予旅游得以实行的物质前提,而心理则是推动旅游消费最终实现的内在动力。
人们旅游是为了得到满足,这种满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一、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一)求异心理这里的求异心理是指迫切渴望转换环境的心情。
在现代社会生存的人,步伐越来越急,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但环境一层不变。
单调刻板、沉闷规矩的城市化生活,使人的心理时刻感觉到紧张和压抑,从而容易演变成极端的情绪躁动。
这时,人们往往选择旅行,离开抑郁的生活环境,转移注意力,转入到一种全新的轻松的氛围中,使身心得以解脱。
这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工薪阶级旅游的动机。
另一方面,当人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生活很长时间后,便很容易从心理上产生厌烦感。
它会驱使人对周遭事物和环境产生排斥,包括食物、房子、工作、熟人等缺乏刺激的对象,转而寻求和向往另一种新奇的刺激,这时旅游成为了最普遍的方式。
见惯了上海的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就会憧憬到苏杭享受诗情画意的美丽风景;厌倦了昆明的四季如春,就会向往到海南沐浴灿烂阳光。
(二)求知心理这一类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是基于心中求知的欲望,或者说是好奇心的驱使。
关于旅游心理的论文范文关键词:旅游者;旅游心理;应用一、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一)求异心理(二)求知心理(三)经验感知(四)享受心理(五)探险心理,追求自由二、旅游者旅游心理的应用(一)开发本土旅游资源,塑造本土特色文化(二)明确定位,树立品牌,加强宣传经验感知会使人对特定地点有特定的印象,香港繁华,丽江恬静,北京古色古香,我们到西安要看兵马俑,到杭州要看西湖……这些地方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有鲜明的城市定位,有属于自己的代表物。
利用城市的标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容易使人感知。
(三)热情服务(四)“沙发客”沙发客是指一个网络平台,成员可以在旅途中借住当地成员的家,为大多数的自驾游旅客提供方便,减少花费,深受欢迎。
沙发客无关于政府,也无关于某一企业,是普通民众的集体力量,是喜欢旅游的人相互的分担与帮助。
如今,追求自由的旅行者队伍逐渐壮大,探险型的旅游成为一种趋势,借鉴“沙发客”这个例子,可以为我们的旅途添加更多乐趣。
总结参考文献:[1]屠如骥.旅游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2]刘纯.旅游心理学[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3]霍力.大学生旅游消费心理分析[J].商业研究.1997(3):47―48.[5]樊香芝.旅游者旅游心理探析[J].河南农业.2010,(16).一、旅游购物投诉研究综述二、游客在购物投诉时的心理活动特点当游客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负面消极的情绪,如生气、不满、愤怒等,且这类消极性的情绪游客常常以一定的方式发泄出来。
游客在旅游购物时,如果受到歧视、冷遇或欺骗等,其生理和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特别是寻求尊重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然会产生生气、不满或愤怒等情绪。
投诉则是他们表达怨恨和愤怒情绪的主要方式,企图通过投诉发泄心中不满,求得尊重,得到补偿。
以下是游客在购物投诉时主要的5种心理活动特点。
(一)求尊重的心理在旅游服务行业,一直流行着“客人永远是正确的”说辞,有着“顾客就是上帝”的理念。
心理旅游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心理旅游作为一种与心灵成长和改善心理状态相关的旅游方式,在过去几年中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心理旅游的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趋势。
一、心理旅游的定义和发展现状心理旅游是指通过旅游活动来促进心理和情感的健康发展的一种旅游方式。
它强调的是旅游对个体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包括放松、恢复精力、减轻压力和提升幸福感等。
心理旅游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学和旅游心理学研究中。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旅游逐渐被视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目前,心理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产业中的一个独立分支。
许多旅游景点或酒店都提供了心理健康服务,如SPA、瑜伽、冥想等。
此外,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旅行社也开始涌现,专注于提供心理旅游产品和服务。
二、心理旅游的发展优势1. 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压力。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环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挑战。
心理旅游提供了一个逃离日常生活的机会,使人们能够放松身心,摆脱压力。
2. 促进心理成长和健康发展。
心理旅游通过提供独特的体验和沟通机会,增加了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帮助个体实现心理成长和提升自我价值感。
3. 满足人们对个性化体验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旅游体验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心理旅游提供了个性化的旅游体验,满足了人们对于自我关注和心灵成长的需求。
三、心理旅游的未来趋势1. 多元化产品的涌现。
未来的心理旅游市场将会涌现更多样化的产品。
除了传统的SPA、瑜伽和冥想之外,还将出现更多以心理疗法、心理咨询、心理辅导为核心的旅游产品。
2. 科技与心理旅游的结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未来的心理旅游将更加注重科技与旅游的结合。
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旅游体验,音乐和图像疗法的应用也将变得更加普遍。
3. 心理旅游的社会认可度提升。
心理旅游在过去是一个相对小众的旅游方式,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的提升,心理旅游将逐渐获得更高的社会认可度,成为一种主流的旅游方式。
旅游心理分析报告1. 引言旅游是一种让人们放松身心、探索新奇体验的活动,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只是为了享受美好的风景,更多的是为了寻求心灵上的满足和放松。
本文将对旅游心理进行分析,探讨旅游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
2. 旅游的心理需求旅游对个体的心理需求具有多重层面,以下是常见的几个方面:2.1. 逃避现实人们在旅游中往往希望逃离日常的工作压力和生活琐事,寻找片刻的解脱。
旅游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环境和体验,让人们暂时忘却烦恼,享受放松的感觉。
2.2. 探索与冒险旅游带给人们的新奇体验和探索未知的冒险感是许多人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
通过探索陌生的地方、尝试新的活动,人们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对心理状态的积极影响尤为显著。
2.3. 联系与交流旅游也为人们提供了与他人联系和交流的机会,无论是与当地居民互动,还是与其他旅行者分享经历。
这种社交互动可以满足人们对社交需求的渴望,促进社交能力的发展,并带来积极的心理效果。
3. 旅游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旅游对个体的心理状态具有积极的影响,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心理效果:3.1. 放松与解压旅游可以帮助人们暂时摆脱压力和焦虑,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
在美丽的风景中漫步、欣赏自然的壮丽,可以有效降低心理紧张度,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2. 增强幸福感旅游带来的新奇体验和美好回忆可以增加个体的幸福感。
通过旅游,人们可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3.3. 促进个人成长旅游中的探索与冒险可以帮助个体开拓眼界,增加对不同文化和环境的理解和接纳。
这种经历可以提升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成长感,对个人的心理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4. 旅游行为的可持续性尽管旅游对个体心理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我们也需要关注旅游行为的可持续性。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4.1. 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经常与自然风景相关联,我们应该保护和爱护这些自然资源。
游客应该遵守旅游景区的规章制度,不随意破坏环境,减少对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文献综述全文一、引言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休闲和娱乐活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旅游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进行旅游规划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目的地却成为了人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因此,研究人员对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与探讨。
本文旨在综述相关文献,总结旅游目的地选择的动机因素。
二、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分类1. 心理动机心理动机是旅游目的地选择的核心因素之一。
人们往往选择旅游目的地是基于心理需求,比如逃避日常生活的压力、满足好奇心、寻求刺激、体验新文化等。
心理动机因素对人们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2. 经济动机经济动机是另一个重要的旅游目的地选择因素。
人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通常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状况。
一方面,人们会根据自己的收入水平选择合适的旅游目的地,以确保旅游消费在经济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人们也会考虑到旅游目的地的价格水平、物价水平和交通费用等因素。
3. 地理环境动机地理环境动机是以旅游目的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基础的选择因素。
人们往往会被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文化特色等吸引,从而选择前往该目的地旅游。
地理环境动机与心理动机密切相关,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使人们进行旅游目的地选择。
三、旅游目的地选择动机的影响因素1.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是指旅游者自身的特点和需求,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状况等。
这些个体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旅游者的动机和行为,从而对旅游目的地选择产生影响。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指旅游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
例如,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旅游者更容易获取他人的旅游经验和推荐,这种社会因素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信息因素信息因素是指旅游者获取和利用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的能力。
旅游者通常会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旅游目的地的信息,如互联网、旅行社、朋友推荐等。
信息因素的可靠性和全面性对旅游目的地选择至关重要。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例文[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及体验质量研究文献综述]摘要:任何一个旅游地的客源市场是由不同人口特征和社会特征的细分市场组成的,不同细分市场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和须要各不一样,他们的旅游体验也存在差异。
散客旅游已成为我国各种旅游活动的主要形式,散客与团队旅游者在旅游心理上有很大的不同,针对散客的旅游心理特点,旅行社及旅游效劳中介机构应采纳相应措施,变更篆略,以适应这一开展趋势。
文章论文主要对国内散客旅游的旅游动机和体验质量的探究文献进展梳理和综述,分析不同动机的散客旅游者的体验质量的区分,为学者在今后的探究中供应参考。
关键词:散客旅游者;旅游动机;体验质量1旅游动机的探究1.1旅游动机的分类探究德国学者格理克斯曼最先对旅游动机进展分类,分析了旅游行为的缘由,把旅游动机分成了心理的动机、精神的动机、身体的动机和经济的动机等四个类别。
日本学者田中喜一进一步的细分,他认为心理动机包括思乡心、交游心和信仰心;精神动机包括学问的须要、见闻的须要和快乐的须要;身体的动机包括治疗的须要、养息的须要和运动的须要;经济的动机包括购物目的和商务目的。
在国内也有很大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进展了探究。
如邱扶东〔11016〕也通过问卷把26项旅游动机分为了六种类型即:身心安康动机、怀旧动机、文化动机、交际动机、求美动机和从众动机。
张卫红〔11019〕按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的放松动机,刺激烈机,关系动机,开展动机,实现动机,并采纳实证的方法对旅游动机进展了分析探究。
娄世娣〔2021〕从经济收入、闲暇时间、生活环境个人条件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动机产生的条件,认为旅游动机可分为扩展和更新生活的、寻求广义人类之爱的、躲避现实的、新奇探究的旅游动机。
李耀珍〔2021〕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到秦皇岛游客的动机进展了归类的实证探究,分别描述了每个层面的旅游动机状况。
1.2旅游动机的应用探究对旅游动机的应用探究,国外的探究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了旅游动机对旅游一些相关方面的影响和关联。
旅游心理学方面论文3000字旅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服务心理、交往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等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旅游心理学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旅游心理学3000字论文篇一《扬州休闲旅游消费心理研究》摘要: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有着近2500年建城史的文化名城扬州,所要建设的是一个“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追求创新创造、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扬州。
扬州休闲消费研究作为消费主体的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并加以满足具有重要作用。
该文从休闲旅游消费心理入手,分析了扬州休闲旅游消费的特点,扬州休闲旅游发展面临的机遇,提出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购买的动机和愿望为出发点进行产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在营销运作中揣摸消费者心理并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扬州休闲旅游消费心理建议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着近2500年的悠久历史。
扬州的大运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最长的人工开凿的河道,它的开凿弥补了我国东部地区缺少南北向大江大河的天然不足。
古往今来,大运河在沟通南北交通,推动扬州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唐代扬州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和全国物资集散中心,有“扬一益二”之称誉;到了明清时期,更成为全国遭运和盐运的中心,特别是康乾盛世,扬州已是有着国际影响的城市,地位显赫。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文化的昌盛,扬州城内古迹众多,人文荟萃,是文人墨客、富商巨贾向往的旅游胜地,所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1 “幸福城市”建设与扬州休闲旅游发展幸福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民族国度,人们对幸福的定位和追求不一样。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对幸福的要求更加体现出时代特征与和谐特质,作为城市必须适应这种历史变化,抓住影响城市人们幸福安康的关键因素和突出矛盾。
旅游心理浅谈论文(2)旅游心理浅谈论文篇二《老年旅游者的心理探微》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老年人在旅游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重。
本文通过对老年旅游者特点的分析,来把握老年人对外出旅游的心理需求,找出最适合老年人的旅游措施,抓住老年人旅游市场这一巨大的商机。
关键词:老年旅游者特点;旅游一般心态;建议一. 老年旅游者的特点(一)老年人旅游以观光旅游为主老年人的出游目的与一般旅游者大致相同,差别较大的是,老年人中以健康疗养为目的的比例比一般旅游者高,这说明老年人因为身体状况的原因,对健康疗养类的旅游产品需求量较大,医疗保健型老年游客有逐步增加的可能。
在老年旅游者中,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背景,这与他们的工作和收入背景有密切关系,因此他们对旅游过程中自然和人文知识的了解比一般的旅游者要多。
(二)旅游形式多以组团为主进入老年后,年龄的增长伴随着身体机能的日趋下降,老年人的体力、应变能力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大不如前,加之老年人出游以修养身心为目的,不想为旅途中的诸多事务烦恼,因此,他们更愿意参加旅行社组织的旅游团队,由旅行社和导游为他们安排好行程中的各个环节。
(三)对导游服务的要求较高因为老年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老年性疾病,因而要求旅游团有健全的医疗安全保障系统,随团配医护人员,随团导游必须具备较高的应变能力和护理知识,尤其是老年病的急救知识。
老年人拥有丰富的阅历,不少老年人都走过很多地方,对导游讲解的水平要求较高,又因为年龄的缘故,要求导游员能提供更细致周到,体贴人微的导游服务。
(四)旅游中的消费水平较低一般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经历过战争年代或“”时期的艰苦岁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都很节俭,在旅游过程中精打细算,旅游支出基本上用于吃、住、行、游,他们较少参与购物和自费性娱乐活动,即使购物也要求物有所值,很少在导游带往的旅游定点购物商店进行购物,这对很多旅行社和导游来讲不得不说是一大考验。
第1篇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点,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本文通过对大量旅游心理数据的分析,对旅游市场的心理需求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方法1. 数据来源本文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旅游局及地方旅游局发布的旅游统计数据;(2)旅游企业内部的销售数据、客户反馈数据;(3)网络旅游平台上的用户评论、调查问卷数据;(4)相关学术研究和市场调研报告。
2. 数据分析方法本文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旅游心理数据进行分析。
三、旅游心理需求分析1. 旅游动机分析根据数据统计,我国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闲度假:约占60%,游客追求身心放松、缓解压力;(2)观光游览:约占25%,游客对旅游地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感兴趣;(3)文化体验:约占10%,游客希望通过旅游了解当地文化、体验民俗风情;(4)商务会议:约占5%,游客以商务洽谈、会议交流为目的。
2. 旅游需求层次分析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游客的旅游需求可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1)生理需求:游客追求舒适、安全的住宿环境,对餐饮、交通等方面有较高要求;(2)安全需求:游客关注旅游过程中的安全,包括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3)社交需求:游客希望在旅游过程中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4)尊重需求:游客希望得到尊重,包括尊重个人隐私、尊重当地文化等;(5)自我实现需求:游客希望通过旅游实现自我价值,如学习新知识、挑战自我等。
3. 旅游消费心理分析(1)求实心理:游客在选择旅游产品时,注重性价比,追求物有所值;(2)求新心理:游客追求新鲜、独特的旅游体验,对旅游产品创新有较高要求;(3)求名心理:部分游客追求高端、豪华的旅游产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4)求美心理:游客追求旅游地的美景、美食、美物,以获得审美愉悦。
旅游中的情感研究综述摘要:人在,情感即在。
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情感研究由先前的哲学和心理学占主导逐渐转变为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近十余年来,国际旅游学界的学者也开始对旅游现象中的情感问题进行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国内此领域则少有人关注。
本文认为,游客情感当是旅游背景下情感研究的核心任务之一。
鉴于此,本文从游客情感的影响因素、游客情感的动态变化、游客情感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他4个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梳理;并从管理学、消费者行为学、旅游体验以及其他4个视角总结与评析国内学者有关游客情感的研究工作。
研究发现,拓展研究主题、丰富研究方法、综合援引各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是国内外旅游学界情感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情感;游客情感;情感的动态性;情感管理;旅游体验0引言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作为人的一种存在方式,情感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并在个人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就旅游而言,旅游者常常会接触到各类新鲜事物,随着旅游刺激物的不断变化,旅游者的心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并可能产生愉悦、兴奋、悲伤、愤怒、后悔等正面或负面情感,这些情感不仅构成了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经历,同时也对他们的旅游动机、满意度、行为意图和人际互动等产生重要影响。
在学术界,情感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之前,由于西方理性主义哲学思想的束缚与情感的难以把握,传统意义上的情感研究大多散落于哲学与心理学等学科中。
哲学主要从宏观抽象的层面上对理性与情感的关系进行探讨,心理学则主要从个体生理心理层面探究情感的形成机制以及情感的内涵、性质与功能等基本问题。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情感问题的增多以及相关学科条件的成熟,尤其是现象学哲学思想的发展,社会学、政治学、教育学、语言学、人类学甚至是经济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建筑学等学科中都先后出现了情感研究之热潮,情感成为一个备受多学科关注的全新研究领域或研究视角。
重要的是,这些关于情感的新兴研究工作开始从社会现实的角度分析情感,并试图突破先前理性主义的思想堡垒。
旅游学理论研究课程论文题目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研究文献综述姓名专业学号目前关于旅游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而其基础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是对旅游心理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回顾和文献综述。
在列举国内外相关研究后,分别对目前旅游心理学的2种定义和3类研究对象的划分做出相关评判,结合所查文献,认为旅游心理学是关于旅游心理和旅游心理研究的科学,并将旅游心理和旅游心理研究作为其核心概念和研究对象。
最后归纳了旅游心理学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旅游心理研究文献综述Research on application of tourism psychology has obtained a wealth of achievements,but its study of basic theory is pretty weak. This article is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ourism psychology and relevant research. After listing the related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rticle makes judge respectively on the two kinds of definition of tourism psychology and the division of three kinds of research object. Combined with the literature, Tourism psychology should be a subject on tourism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its study. Finally summarize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psychology.[Key words] tourism psychology, basic theory , study of tourism psychology, literature review一、国内外研究综述德国葛留克斯曼1935 年首次运用心理学理论研究旅游动机,开启了旅游心理学的端绪。
心理旅游的文献回顾一、背景简介“旅游也是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之一。
旅游应是人人享有的权利。
”当前的种种迹象都表明,旅游业正以“朝阳产业”的姿态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现在,旅游主题和形式日新月异,旅游者也更追求一种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模式(《马尼拉宣言》198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过去那些简单的物质生活已经很难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更多的人开始了对精神层面和生活享受的一些追求,于是外出旅游也成为不少人的首要选择。
心理问题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物,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用来表述,专家们评判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问题在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年龄越大,心理问题就越明显。
在心理问题由小变大的过程中,有可能转化为心理疾病。
正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种种矛盾、困难和不顺心,经常产生不良情绪,以致对人们的身心产生很大的伤害(张小红,2009)。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一些内在的或者是外在的因素产生心理问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环境、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会产生相应的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目前却没有足够完善的心理咨询组织模式来帮助大家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
国内就有学者对不同人群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较少求助心理老师,其原因在于很多同学仍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一件羞耻尴尬之事,担心受到身边朋友的歧视。
而且,目前高校心理咨询多以个体谈话辅导为主,较少涉及团体辅导,对于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的解决收效甚微(陈家麟,2002)。
现代人工作压力大,经常感到累,实际上并不是体力透支,而是不会休息。
比如,国庆长假,有些白领人士觉得平时工作太累了,选择打牌、听音乐、看电视等看似很放松的休闲方式,还有人干脆睡上好几天的觉,实际上这些并不是科学的休息方式,因为白领人士的疲劳大多属于脑力疲劳或者心理疲劳,并非体力疲劳,体力上的休息并不能缓解这些人的疲劳感(张小红,2009)。
在研究中学者发现这类人群也会通过旅游的方式来使自己放松下来,不过收效不是很好,治疗的持续性也不是很强。
面对人们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和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这一现象,在传统的心理咨询模式缺乏吸引性的情况下,大家就早寻找一种能把旅游和心理咨询相结合的一种方式,于是不少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开始探寻一种全新形式的心理治疗模式——心理旅游。
二、研究文献《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张小红,2009)《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曹静,2004)《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陈启新、雷国营、张耀武、覃军,2012)《心理旅游初探》(韩毅,2008)《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探究》(张亚卿、褚秀彩、刘艳红、张宏卫,2008)《心理旅游研究》(陶明达,2007)《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王晓乐、宫婷婷,2011)《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陶明达、王美红)《心理旅游在调适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中的应用》(张卓业,2012)三、研究内容通过对这些文献进行阅读分析和重点摘取整理,我们发现前人关于心理旅游主要是做了心理旅游概念、心理旅游特点、心理旅游优势、心理旅游发展过程及现状、心理旅游发展可行性及发展趋势、发展心理旅游应该注意的问题、心理旅游的模式探索、心理旅游的适用对象、目前心理旅游对象的局限性、心理旅游的市场细分、心理旅游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方法、心理旅游实施的的研究,并且通过研究结果对以上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概念界定曹静(2004)把心理旅游界定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她认为,心理旅游是在旅游活动过程中针对旅游者本身心灵缺失部分,以帮助旅游者得到心理上的治疗,拥有健康心理素质为目的,加入包括心理调整、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开导难题等等提供心理咨服务的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旅游形式(《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
陶明达(2007)则认为,心理旅游是把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与心理咨询与治疗动机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心理咨询与治疗于旅游活动之中的一种心理咨询。
它提高了旅游者的旅游满足感和精神需求,特别是在矫治厌学、网瘾等不良心理与行为,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是一种新的心理治疗和心理保健形式(《心理旅游研究》)。
王晓乐、宫婷婷(2011)通过研究认为,心理旅游是以旅游活动为实施形式,以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实施手段,以促进参与者的心理健康为目的的新型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心理旅游通过创设回归自然,降低压力的情境,在心情放松的前提下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从而达到放松心情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心理旅游在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应用》)。
2.心理旅游的特点陶明达、王美红认为心理旅游具有以下特点:第一, 心理旅游主要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解决人们的心理问题为目的。
旅游的线路、景点以及导游词的确定都要围绕这个主题进行。
第二, 心理旅游的设计由心理咨询师为主确定。
第三, 心理旅游以心理咨询理论为指导, 遵循心理咨询的规范, 旅游景点的设计与游览以及导游词的撰写与解说等都要满足心理咨询的需要。
第四, 心理旅游是现代人缓解压力、放松心情、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
(《心理旅游在矫治学生不良心理行为中的应用》)曹静(2004)心理旅游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针对那些心里觉得“不温暖”的人群,或者是觉得生活有一部分已经丧失的人。
它强调的是人与人的交流、提供的旅游产品中,大部分是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适合人群范围广。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针对其特点,某旅行社进行了如下的广告宣传:每日穿梭在高楼林的都市中,呼吸着现代的气息,享受着高科技带给人们的便利,然而,你是否感觉到自己的情感已经封存起来了呢? 我们能够感觉到父母的辛劳,却不会表达感激之情;我们需要爱人的手,但是相握时自己却一点感觉都没有! 我们最爱孩子,但和自己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最讨厌的人还要少得多。
曾经喜欢一个人,喜欢一种心境,但是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如何去维护,更有人不知如何去理清自己的情愫。
来吧,让我们给自己一个借口,让我们围炉夜话,执手游戏,找寻我们远去的情感,让我们的心在与亲人朋友的倾心交谈,互动训练中慢慢温暖起来。
3.心理旅游的优势张小红(2009)认为人们在此不仅能进行良好的交流和互动、放松情绪而且心理旅游运用独特的方式,把不同的人组建成一个丰富多彩的“大家庭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把大家的心牵引到一起,使每个人都在不同的心理游戏和训练中释放自己,得到身心的双重放松。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曹静(2004)说:在心理旅游过程中,为我们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不再仅仅是导游人员,还增加许多从事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人员,以及在身心疗养方面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护理人员,心理讲师,营养师等等,并且如果有特殊需要的话,还需要随行的导游人员掌握一些心理方面的知识。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陈启新(2012)认为心理旅游能将心理服务和旅游服务紧密融合,让游客既能在游山玩水中体验到美景带来的感官愉悦,又能感受到相应的心理服务带来的心灵成长,实现“快乐+成长”双重收获,以期推进旅游产业和心理服务共同发展。
(《心理旅游产品开发探究》)4.心理旅游的发展及现状曹静(2004)认为古代的很多文人早已经开创了这一新型的旅游模式。
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在隐居前是一个没落的士族子弟,对官场生活充满厌烦。
他那在官场感到无所适从的心结,在接触大自然时得到了解放。
他选择了遍踏田园这种方式“治疗”自己的心。
所以陶渊明的这种隐居的生活作者认为就是一种心理旅游,通过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来缓解自己心灵上的一些压力,,从而得到很好的效果。
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李白。
李白是渴望为官的,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顺利他感到了失落而选择放弃官场。
此后,他所作的关于名山风景的诗句更是层出不穷。
他一生的政治抱负很大,从虚幻的政治世界里跌落下来后,他选择了旅游,这也是他人生理想的另一种实现方式,成就了他豁达的心胸,旅游使他的人生得以充实和快乐。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问题的思考》)心理旅这一概念由中国提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处于初步发展甚至可以说是停滞阶段,提供这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很少。
自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心理旅游的实务也是非常之少。
2002年心理旅游已经首次在北京出现。
最初是在2002年底,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杨霞,首先带着自己的一批朋友,踏上去江西婺源的路,揭开了心理旅游的大幕。
在七天的行程中,一帮在喧嚣城市中迷失自我的人们从陌生到熟识到无话不谈,最后成立了名为“清心”的俱乐部,定时聚会,谈心。
在这短短的一周当中,杨霞教授通过“工作与压力”等讲座,敏感性测试、自信心训练等游戏使队员们真正放掉了心理上的包袱,真正自由呼吸到了清新空气,放松了紧张已久的身体,振奋了精神。
2003年春节期间,杨霞教授又带着壮大了不少的队伍,走进了武夷山。
后来,他们又结伴去了草原。
在这两次旅游中,杨教授更是大胆地取消了一些纯知识性的讲座,放手让队员们在诸如“爬山比赛”等一些小组性质的活动当中去重新接纳身边的人,同时也让身边的人接纳。
就在协和医科大学心理旅游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北京大学金秋心理研究中心也将服务的对象瞄准心理状况不稳定但并没有引起社会足够重视的青少年。
他们组织了北京的一些青少年,去北京周边的一些偏远的山区、农村进行春游、夏令营。
在旅游的过程当中,让孩子们将心中郁积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
让孩子们在纯自然的环境当中领会到在学校在家庭在城市当中无法领会的东西。
北京的百合旅行社也首家推出了“特色旅游”———心理旅游,命名为“清心之旅”,其形式是“旅游+ 心理咨询”,并在当年的“十一”期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我国的心理旅游还处于其起步阶段,并且由很好的发展前景。
5.心理旅游发展可行性张小红(2009)认为心理旅游是有心理康复的作用,能给人带来深度的放松。
我们不同的人在生活中会经常产生相同的问题,因此,组织一批心理上有困扰的人一同出游,可以让每个人都同时成为他人的一面镜子,让他们在一种感同身受当中去敞开心扉,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并不是独一无二的。
同时,让他们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将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自然景物当中去。
让他们沉浸在自然对他们的震撼和陶醉当中,这样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也就自然减轻了。
同时,她还认为,心理旅游对于青少年和儿童们会有着更为明显和多方面的作用,青少年和儿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形式的心理咨询,而且在团体中更容易约束和规范他们的行为,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关于发展心理旅游的思考》)陶明达(2007)就心理旅游做了如下的可行性分析:有需求, 心理旅游具有可操作性;有市场, 心理旅游具有可能性;有前景, 心理旅游是一种重要尝试;多样性, 心理旅游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精彩(《心理旅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