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 格式:docx
- 大小:23.46 KB
- 文档页数:8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和教育实践的科学理论。
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素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旨在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应对考试。
一、教育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的对象包括学习、记忆、智力、动机、情感等方面的心理现象。
二、发展心理学1. 简述儿童的发展阶段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爱因斯坦关于婴儿期发展的研究。
2. 探讨青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问题,如青少年自我认同的形成、青少年叛逆期的特点等。
3. 分析成年期的发展特点,如成年期的心理危机、中年危机等。
三、认知心理学1. 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2. 讨论记忆的类型和记忆过程的特点,如感性记忆、意义记忆、记忆的编码、存储和检索等。
3. 探究学习策略与思维方式,如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
4. 分析语言发展和阅读理解,如语言习得的阶段、语言理解的认知过程等。
四、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1. 探讨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如智力、学习风格、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2. 分析学习困难的原因和类型,如阅读困难、数学困难、语言障碍等。
五、人格心理学1. 简述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
2. 探讨人格的构成因素和特点,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对人格的影响。
3. 分析人格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如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我控制能力等。
六、情感与心理健康1. 分析情感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如情绪的种类、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
2. 探究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和预防,如焦虑、抑郁、进食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干预。
3. 讨论教师在教育中如何帮助学生维持心理健康,如心理疏导、心理辅导等方式。
综上所述,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个体差异与学习困难、人格心理学以及情感与心理健康等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与记忆
研究是个体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个体保存和再现所学内容的能力。
在教育中,了解研究与记忆的规律有助于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3.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教师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
4. 个体差异与研究困难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研究困难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了解个体差异和研究困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帮助学生。
5.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研究规律和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教育中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做出贡献。
教育心理学考点梳理专题一教育心理学与教师的专业成长考点梳理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可分为关于“学”与“教”两个方面的主要任务。
2.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其作品《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5.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自此,美国教育心理学逐渐重视探讨教育过程和学生心理,重视教材、教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
6.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新手水平—高级新手水平—胜任水平—熟练水平—专家水平。
7.专家教师与新手教师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关于专业知识;二是关于问题解决效率;三是关于洞察力。
这些差异在课时计划、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后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具体表现出来。
8.专家教师所具备的有关教学的知识和能力,统称为教学专长。
9.一般来说,学生喜欢的老师不一定是专家教师,但专家教师必然是学生喜欢的。
调查显示,学生总体希望教师具有聪慧、博学多才,豁达、乐观、乐群外向等品质。
10.制约教师成长的因素可分为三类: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11.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从新手到专家需要经历大量训练活动,以不断促进专业能力水平的提高。
具体包括:(1)微型教学;(2)教学决策训练;(3)反思训练;(4)开展行动研究。
专题二心理学基础知识考点梳理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绝对感受性: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4.差别感觉阈限:也叫差别阈限,又称最小可觉差,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
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5.差别感受性:在感觉上,能察觉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教师是社会中具有重要职责的人群之一,他们肩负着培养和引导下一代的重任。
为了保证教师具备专业的教育能力,教师资格证考试成为了教师职业发展中必备的证书之一。
其中,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要考察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教育评价以及行为问题等方面,对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
一、认知发展1.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与特点;而维果茨基则认为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的认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1.2 认知过程与策略: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以及问题解决、元认知策略等认知策略。
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2.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由斯金纳提出的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和反馈对行为的影响,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了相关指导。
2.2 认知学习理论:由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人提出,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构建知识结构,重视学习的意义和理解。
2.3 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由维果茨基提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尤其是社会互动和教师引导的重要性。
三、教育评价3.1 评价的目的和原则:包括教育评价的目的、公正性、科学性、综合性等原则,帮助教师了解评价的价值和重要性,指导教师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
3.2 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包括观察法、测验法、访谈法等评价方法,以及各种评价工具的选择和使用。
教师应掌握不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灵活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四、行为问题4.1 行为问题的成因: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帮助教师了解行为问题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和帮助。
4.2 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包括行为管理、行为调节、行为疗法等策略,帮助教师在面对学生行为问题时,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干预,促进学生行为的积极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一、知识点1、加涅学习过程的八个阶段:动机、选择、获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阶段。
2、学与教相互作用模式:5种因素共同影响3个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义: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4、教育心理学于19世纪初、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
5、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于1903年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这是教育心理学的里程碑,被认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有“教育心理学之父”之称。
二、简答题1.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一)学与教的要素5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二)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习、教学、评价和反思过程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问题,教育心理学兴起。
(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增加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2)教育心理学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理论联系实际、教育性5.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第二章一、知识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
3、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0-1乳儿期 1-3婴儿期 3-6、7幼儿期 6、7---11、12童年期(学龄初期)11、12---14、15少年期(学龄中期) 14、15---25青年早期(学龄晚期)成年期老年期。
4、关键期的定义: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能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之一。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性地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梳理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教师备考教师资格证参考。
一、发展心理学1. 儿童心理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埃里克森的社会情感发展阶段等。
2. 青少年心理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如身份认同、自我意识、心理健康等。
3. 成人心理发展成人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如早期成年期、中年期、晚年期等。
二、认知心理学1. 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等。
2. 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学派的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知学派的信息加工理论等。
3. 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的策略,如积极主动学习、深层加工学习等。
4. 记忆与遗忘记忆的过程、遗忘的原因和遗忘的规律,以及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和技巧。
三、情感与人格心理学1. 情感的类型与特点包括基本情绪、情感发展和情绪管理等。
2. 自我概念与自尊自我概念的形成过程和自尊的影响因素。
3. 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有效沟通的技巧等。
四、行为心理学1. 行为控制理论包括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等理论。
2. 行为问题与干预如行为问题的类型、干预策略和行为管理等。
3. 动机与动机理论动机的概念、类型和激励方法等。
五、评价与测量1. 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多样性、综合性和动态性等。
2. 测量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如测试的可靠性和效度、测量工具的选择和运用等。
六、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1. 教学设计与目标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科特点等,制定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明确的教学目标。
2. 教学方法与手段选择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涵盖了许多与教育相关的心理理论和实践知识。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教师需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特点和需求,以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1.1 儿童的认知发展1.1.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主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教师应了解这些理论,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阶段特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1.1.2 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主要表现为感知、注意力和记忆的发展。
教师要根据学前儿童的特点,使用具体、直观的教学材料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基本的认知能力。
1.1.3 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龄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操作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思维的初步形成。
教师应通过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1.2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1.2.1 青春期身心发展青春期是一个身心发展迅速的时期,青少年的身体发生许多变化,心理上也经历了许多挑战。
教师要理解青春期学生的需要和困惑,提供恰当的支持和指导。
1.2.2 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青少年的自我认同和自尊心在这个阶段发展得较为突出。
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反馈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二、学习与教学理论学习与教学理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的重要学科。
它研究学习的原理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2.1 学习理论2.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的,教师可以通过激励和奖惩来塑造学生的行为。
2.1.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实现的。
2024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
对于准备 2024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考生来说,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点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强调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形成的。
例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狗在听到铃声与食物的多次配对后,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如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强调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有助于学习;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才能实现有意义学习。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
知识不是绝对的,而是在特定情境中由学习者构建的。
4、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如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主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促进学习的氛围。
二、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类型内部动机是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如对知识的兴趣、好奇心等;外部动机则是由外部奖励或压力驱动,如考试成绩、表扬等。
2、学习动机的理论例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当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如自我实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将成就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创设问题情境、及时反馈、适当的竞争与合作等方式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知识的学习1、知识的类型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如历史事件、数学公式等;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如写作技巧、解题方法等。
2、知识的理解影响知识理解的因素包括学习者的原有知识经验、学习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学习的主动积极性等。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总结。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及学习规律,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判断和解决问题等方面。
在教育心理学的考试中,常常考察认知心理学的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力注意力是指对某一刺激或任务的集中程度。
教育心理学常考察注意力与学习成绩的关系、不同年龄段人的注意力特点、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及提高注意力的方法等方面。
2.记忆与遗忘记忆是指信息在脑内被存储和保持的过程,遗忘则是信息在一段时间后被丢失或忘记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考试经常考察记忆技巧、成功记忆的因素、遗忘规律以及各种影响记忆力的因素等方面。
3.思维思维是指人们用语言、符号和概念来理解、推理、判断、解决问题等意识活动。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思维的种类、思维的规律、思维的技巧以及影响思维的因素等方面。
二、发展心学发展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生命周期内发展的方向、因素、规律和阶段,是了解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基础。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发展心理学的以下几个方面:1.儿童发展儿童是教师们最主要的教学对象,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对于进行有效的教学至关重要。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儿童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婴儿期发展、幼儿期发展、语言发展、运动发展、认知发展等。
2.青少年发展青少年阶段是从童年到成年的过渡期,也是人的身心发展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青少年发展的特点、社会化的影响、青春期心理问题、自我认同等方面。
3.成人发展成人发展是指从成年开始到老年期的发展过程。
了解成人发展的规律、影响因素对于教师开展成人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成人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工作与职业生涯、婚姻与家庭生活、老年人的生活及心理问题等。
三、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关系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在教育心理学考试中,常常考察社会心理学的以下几个方面:1.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形式。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心理规律以及教育与心理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作为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是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
本文将从认知发展、学习理论、教育评价和教育心理辅导等四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重点知识点。
一、认知发展1. 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研究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和途径的理论。
其中,著名的认知发展理论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布鲁纳等。
他们的理论分别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以及布鲁纳的建构主义认知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对于教育者了解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2. 认知发展的特点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的特点。
孩子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同时每个孩子的认知发展速度和方式也存在差异。
教育者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行为是外界刺激和条件反射的结果,认为学习是一种习得新行为的过程。
该理论中的典型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等。
对于教育者来说,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助于他们运用奖励和惩罚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
2. 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意识、思维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
著名的认知学习理论家有皮亚杰、维果茨基和奥斯汀等。
教育者可以通过运用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等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教育评价1. 教育评价的目的和特点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和准确的评价。
其主要目的是提供有关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及指导教学改进和决策等。
教育评价应该具备客观性、准确性和综合性等特点,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性和可靠性。
2. 教育评价的形式和方法教育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进行,例如观察记录、作业考查、试卷测试、学科竞赛、综合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教师证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梳理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____的科学。
(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2、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____,如学习的实质、动机、过程与条件等,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____,如学习资源的利用、学习活动的安排、师生互动过程的设计与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心理,有效的教学情境)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____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4、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_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五种要素;由____、____和____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5、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____,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____,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群体差异,个体差异)6、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____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教师)7、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____、____和____。
(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8、____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教学媒体)9、教学环境包括____和____两个方面。
(物质环境、社会环境)10、学习过程指____________。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11、____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如学习的实质、条件、动机、迁移以及不同种类学习的特点等。
(学习过程)12、____虽是一个独立的成分,但它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包括在教学之前____、在教学过程中____以及在教学之后的____。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教育心理)重点归纳总结一、教育学1. 教育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学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学的学科性质、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意义、教育学的分类以及现代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等。
2.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掌握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教育思想、现代教育思想和当代教育思想等。
3. 教育学理论体系掌握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包括教育学的基本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
4. 教学设计熟悉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基本流程,在实践中能够运用构思教学设计。
5. 教育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行政规章等,熟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教育教学的合法权益。
二、教育心理学1. 教育心理学基础知识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关系及其特点。
2.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研究理论、认知发展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情感研究理论等内容。
3.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熟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包括儿童的生理发展、智力发展、性格发展和社会关系发展等内容。
4. 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了解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应用方法,包括因材施教、激励教育、群体教育、教育评价等。
5. 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了解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实例,包括儿童认知、德育和情感教育、教育行为问题等内容。
这些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科目的重点内容,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时需要重点掌握,提升自己的考试水平。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培训和考试中必备的一门学科,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等方面。
下面将梳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一、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外在的刺激与反应,强调学习是由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所决定。
2.认知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记忆和问题解决等认知过程。
3.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实现的,强调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
二、发展心理学1.儿童认知发展: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主,描述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2.青少年发展:关注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如身体发育、性别认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变化。
3.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阶段的心理转变和发展特点,如中年危机、退休问题等。
三、个性与智力1.个性理论:以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等为主,研究个体的性格、动机和态度等方面。
2.智力理论:主要有分层次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关注个体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
四、教学评价与诊断1.教学评价:研究评价方法和评价方式,如标准化测验、作业评价和学业水平测试等。
2.学科评价:关注学科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数学能力评价、英语能力评价等。
3.教学诊断:通过观察、测试和分析等手段,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并提供相应的教学干预。
五、教育管理与辅导1.学校管理与领导:关注学校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涉及学校组织结构、领导技能和管理策略等方面。
2.教育辅导:研究师生和学生之间的情绪关系和沟通技巧,提供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和问题解决的方法。
六、特殊教育和学习困难1.特殊教育:关注残疾儿童和特殊教育学生的教育问题,如视听障碍、智力障碍等。
2.学习困难:研究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困惑,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和帮助。
七、家庭教育与学业发展1.家庭教育:关注家庭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如父母教育方式、家庭教育环境等。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活动中涉及的心理过程与现象的学科。
作为一名富有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教师,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知识点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涉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帮助教师们更好地备考教育心理学相关内容。
二、认知发展1. 认知发展理论- 居斯塔夫·维格斯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结构的逐渐发展与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认知发展与学习的关系2. 认知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 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 学习环境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跨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三、学习理论与教学方法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 正向强化与负向强化- 奖励与惩罚的效果- 教师的角色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2. 认知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的过程- 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组织与加工- 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应用- 教师的角色与认知学习理论的应用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的主体性与建构性- 探究学习的基本原则- 社会文化背景对建构主义学习的影响 - 教师的角色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四、教育评价与测量1. 教育评价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教育评价的定义与目的- 总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教育评价的方法与工具2. 测量与测验- 测量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信度与效度的概念与评价- 测验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常见的测验方法与应用五、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1. 个体差异的来源与类型- 遗传与环境对个体差异的影响- 智力差异、情绪差异、兴趣差异的特点与影响 - 个体差异对教学的启示与应用2. 特殊教育与特殊教育需求- 特殊教育的概念与目标- 常见的特殊教育需求类型与特点- 特殊教育的教学策略与资源支持六、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 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的角色与职业发展- 终身学习与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教师的自我反思与专业成长2. 如何应用教育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促进学生成长- 设计适应学生差异的教学策略- 评估学生学习情况与需求- 与学生家长和其他教育工作者的合作七、总结教育心理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重点梳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了教育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学习特点,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本文将针对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内容,进行重点梳理和总结。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1.1 心理学的定义和对象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的对象是个体的心理过程、行为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机制。
1.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发展变化规律,包括生理发展、认知发展、情感发展等方面。
1.3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个体如何获取新知识和技能。
主要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等。
二、学习与教学2.1 学习过程及其认知机制学习是个体通过接触、体验和思考来积累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其认知机制包括注意、感知、记忆、思维、语言和解决问题等。
2.2 学习者的特点学习者的特点包括认知发展水平、学习风格、动机和情感等。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3 教学设计与评价教学设计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目标进行,包括知识结构、教学组织和教学材料等方面。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三、个体与群体心理3.1 人格与心理健康人格是个体稳定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习惯,心理健康是个体在心理和社会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3.2 组织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组织中的行为特点和心理过程,包括领导力、组织文化和员工满意度等方面。
3.3 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包括群体决策、群体合作和群体动力等。
四、教育与发展4.1 教育概念与功能教育是社会传承文化知识和价值观的过程,其功能包括知识传授、德育和能力培养等。
4.2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研究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有效性和质量,包括评估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估工具等方面。
4.3 教育发展教育发展研究教育制度、政策和实践的演变和变化,包括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等。
教师资格证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科目,涵盖了许多关键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认知发展理论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他提出了四个认知发展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
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认知特点和能力。
2.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维果茨基认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都是通过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展的。
他强调了社会交往和合作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近程发展区”和“远程发展区”的概念。
二、学习理论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重要的学习原则包括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和负惩罚。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原则来激励学生学习。
2. 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应用行为分析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它强调了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的重视,提出了辅助增强、自我控制和社会认知等概念。
三、智力与学习障碍1. 阿尔弗雷德·彭德认知发展理论:彭德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智力的多元概念,认为智力包括了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人际和自我认知等不同的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智力的多元性,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评价方式。
2. 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学生在某些学科或技能方面存在障碍,无法达到正常水平。
常见的学习障碍包括阅读障碍、写作障碍和计算障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困难,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辅导措施。
四、动机与情绪管理1. 动机理论:动机是指推动个体行为的力量。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来促进学习。
2. 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指有效应对和调节情绪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帮助他们学会应对压力、焦虑和挫折等情绪,并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包括五要素:学生(学习主体)、教师(指导地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载体,表现形式)、教学环境(物质和社会)三过程:学习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3、作用: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发展状况:初创时期(20 世纪20 年代以前)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后又发展为《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心发展的基础,西方教心的名称和体系确立。
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 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成熟时期(20 世纪60 年代到70 年代末)正在形成完善时期(20 世纪80 年代以后)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第一本、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阶段特征少年期(11、12 岁到14、15岁)初中阶段,半成熟、半幼稚。
青年期(14、15 岁到17、18岁)高中阶段3、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4、关键期:2岁—口头语言发展;4岁- 形状知觉形成;4-5 岁- 学习书面语言5、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皮亚杰)感知运动阶段(0-2 岁):感觉和动作分化前运算阶段(2-7 ):语言出现和发展具体运算阶段(7-11):抽象概念,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命题之间关系,假设- 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现有水平和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过渡状态)6、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7、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学校教育;同辈群体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是让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10、自我意识的发展:生理自我(最原始,3 岁);社会自我(少年期);心理自我11、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12、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差异表现:场独立(自己内部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与场依存(外部参照)沉思型与冲动型(反应时间与精确性)辐合型(辐合思维,唯一正解)与发散型(发散思维,非唯一正解)13、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 比纳量表(S-B 量表)比纳,西蒙,推孟14、韦克斯勒量表15、智力: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16、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7、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因材施教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 双重进度方案);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布卢姆- 掌握学习理论);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斯金纳- 程序教学)18、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
19、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与性格类型差异(一类人共有的,外倾型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1、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
2、人的学习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3、学生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4、学习的一般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刺激- 反应学习(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5、我国学习分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重要的学习理论一、联结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 错误说(做中学)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实验- 猫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实验- 狗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实验- 白鼠基本规律:强化(主要),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20 世纪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学改革运动4、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信息加工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二、认知学习理论1、苛勒的完形- 顿悟说(最早)实验- 黑猩猩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2、布鲁纳的认知- 结构学习论(认知- 发现说)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教学观: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3、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学习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意义学习的实质: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的实质: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是概念同化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习者掌握人类文化遗产及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的主要途径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习是主动的),学生观第四章学习动机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其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2、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其基本成分: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3、学习动机的分类高尚的动机(核心- 利他主义)与低级的动机(核心- 利己,自我中心)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社会意义,个人前途)内部学习动机(内在需要)与外部学习动机(外部诱因)4、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条件5、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理论:行为主义需要层次理论:人本主义,马斯洛,生理需要- 自我实现成就动机理论:人类独有的,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阿特金森成败归因理论:维纳,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期待: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影响因素: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5、学习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6、学习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第五章、学习的迁移1、学习迁移:也成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2、迁移的种类:正迁移(促进)与负迁移(干扰阻碍);水平迁移(横向迁移,同一水平)与垂直迁移(纵向迁移,自下而上- 归纳式,自上而下- 演绎式);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同化性迁移(举一反三,闻一知十)、顺应迁移(新的科学概念的建立)与重组性迁移3、迁移的作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早期形式训练说:心理官能训练的结果;官能- 注意、知觉、记忆、思维等;迁移时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共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经验类化理论:贾德关系转换理论:格塔式;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关系的理解现代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5、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阻碍;陆钦斯“量杯实验”;定势是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6、促进迁移的教学:精选教材(经验加事实材料);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最直接);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1、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类型: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描述性知识,用言语,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与程序性知识(操作性知识,借助作业形式,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3、知识学习的类型:符号学习(词汇学习)、概念学习(特征和本质)和命题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括学习,综合归纳)和并列结合学习4、知识学习的过程: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5、知识学习的作用: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是个体创造性的主要标志)6、知识的获得: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完成7、知识直观的类型:实物直观、模象直观(优于实物)、言语直观8、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9、知识概括的类型:感性概括,理性概括(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体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10、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配合运用正例与反例;正确运用变式;科学地进行比较;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11、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2、遗忘进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先快后慢13、遗忘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最古老);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14、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第七章、技能的形成1、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