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屈家岭文化遗址是长江中游第一个正式命名“史前文化”的所在地,“屈家岭文化”是我市的一张响亮的地方文化名片。加强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研究,深入挖掘其内涵,探究其精髓,打造其精品,发挥其作用,对于传承农耕文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荆门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现状

(一)悠久的历史积淀。屈家岭遗址发现于1954年,是长江中游发现最早、最具代表性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大型聚落遗址,距今约5300-4500年,是与良渚文化和河姆渡文化齐名的长江流域三大古文化区之一。屈家岭文化时期是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最为兴盛和辉煌的时代,实现了长江中游史前文化的空前统一和繁荣,开启了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文明。

(二)独特的文化定位。屈家岭遗址对于研究我国原始人类聚落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988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列为全国100处大遗址保护地。

(三)接续的文化传承。一是农耕文化。屈家岭遗址发现了中国第一粒人工稻、第一只彩陶纺轮和第一座隔墙连间式住房遗迹,形成了内涵极为丰富的农耕文化。二是农垦文化。1953年由李先念同志创建的五三农场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创办最早、规模最大的大型国

营农场,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油基地和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三是农谷文化。2008年底,荆门市委、市政府在编制《屈家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时,由我国发展经济学奠基人张培刚担当顾问、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建华为组长的规划组首次提出“中国农谷”概念。2011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在荆门召开现场办公会,确定中国农谷建设是“省级战略、荆门实施”,屈家岭为“中国农谷”核心区。

二、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缺憾

(一)文化特色优势有待彰显。由于屈家岭缺乏系统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整体上文化旅游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层次单一、规模小、缺少文化内涵,优势挖掘不足。如,屈陶·屈窑的发展优势初显,但陶都产业还在建设中,广泛对外迎客尚需时日,产品的个性化、互动等功能也还有待开发;农产品局限于具象的展示,缺少文化品位和文化特性。

(二)文化旅游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现有景点配套设施不完善。如,月宝山万亩桃园基地多年来未有较大改观,景区主干道路狭窄严重影响旅游出行;缺少旅游标识标牌,缺少通达景点的公共交通工具,影响游客出行。另一方面,城市建设配套设施不完善。缺乏高品质的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游客食宿需求,导致屈家岭成为大多数游客的“过路游”。

(三)文化市场维度有待拓展。屈家岭文化产业虽有一定发展,但尚未形成规模,还没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场主体严重不足,

文化产业规模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特别是缺乏有带动力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近年来,虽然连续举办桃花会节庆活动,但因为没有好的市场主体,导致宣传营销乏力。

(四)文化人才力量有待加强。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较为缺乏,基层文化人才青黄不接,文化人才原创力不高。例如,屈家岭正在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涉及考古学、历史学、博物馆学等多个方面的学科和技术,但目前负责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的专业机构只有市文物部门和屈家岭遗址管理处,专业工作人员严重缺乏,导致对于遗址公园建设的一些技术环节、专业领域难以完全把握,影响了遗址的保护和开发。

三、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文化品牌。立足屈家岭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禀赋,进一步完善屈家岭文化发展规划,厘清屈家岭品牌文化建设的思路。我们认为屈家岭文化品牌建设应主打“农”字牌,坚持“远古农耕,昔日农垦,今日农谷”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以农谷为主体,以农耕、农垦为两翼,实行“一线串珠”,着力打造“农耕文明摇篮”文化品牌。深化品牌战略研究,明确城市形象定位,开发屈家岭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提升文化旅游市场吸引力。注重品牌经营,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创新节庆旅游活动策划及运营,打造节庆品牌。提升企业和产品知名度,集聚发展,引导企业大力开发区域特色产品,进行适度包装,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