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8.46 KB
- 文档页数:2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摘要】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治疗,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周、第4周、第6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比较2组患者治疗第6周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HAMD及HAMA减分率治疗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0.85,P <0.01);TESS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时选择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可提高近期临床疗效,且不加重用药物不良反应。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阿立哌唑难治性抑郁症(Treatment-resistant depression, TRD)是指当次发作经过至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而疗效不佳的患者(HAMD 减分率< 50%) , 这类患者大概占抑郁障碍的20%~30%。
随着新型抗抑郁药的不断出现以及在治疗抑郁症中的广泛使用,人们发现许多抑郁症患者单独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并不能取得很好的疗效。
而研究提示新型抗抑郁药联合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较好疗效,故本研究采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艾司西酞普兰联合阿立哌唑治疗TRD,取得满意临床效果。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样本来源均系我科(情感病房)2011年7月到12月住院患者。
入组标准:①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抑郁发作诊断标准,且经两种不同药理机制的抗抑郁药物(其中一种为非SSRIs 类)足剂量、足疗程(≥6周)治疗后,抑郁症状无明显好转;②入组前2个月未经过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精神阻滞剂治疗;③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或继发于其他精神疾病,排除了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及对艾司西酞普兰、阿立哌唑药物禁忌者;④年龄18-65岁男性或女性患者,均为初中以上文化程度;⑤所有被试者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在临床治疗难治疗性抑郁症中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实际效果。
方法:针对我院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进行治疗之后的2、4、6、8周之内采取不良反应调查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患者进行效果评分,并采取统计学分析。
结果:HAM量表中的总从治疗的第二个星期开始,HAMD量表的总分开始有明显的下降,和治疗之前的分值进行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在临床上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疗性抑郁症效果显著,药物不良反应较低,值得广泛性推广。
标签:艾司西酞普兰;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研究难治性抑郁症(TRD)是指经过了两次以上的抑郁抑制药物的治疗,且在足够的疗程和用量的条件下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症状,其主要表现在HAMD量表的调查上,抑郁降低率低于50%[1]。
针对这样病症的患者进行有效的后续治疗,是临床上的主要难点。
当前针对这类病症进行治疗主要是采取5-羟基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作为治疗性药物,其中艾司西酞普兰是具有代表性的5-羟基色胺再摄取抑制剂[2],该药物运用于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治疗上的研究报道在国外的文献中较多,但在国内的研究中还不多见[3],本文针对我院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在临床治疗难治疗性抑郁症中采取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实际效果。
现将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文针对我院从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名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患者都符合《中国精神病疾病分类》的纳入标准,且采取HAMD量表的调查上,抑郁降低率低于50%。
属于难治性抑郁症(TRD)患者。
并排除了其他的精神性疾病和其它疾病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患者中男性有38人,年龄24~53岁,平均年龄(33±7.6)岁。
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7.4±2.5)个月;女性有22人。
无抽搐电休克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发表时间:2012-08-22T11:23:17.717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12第205期供稿作者:陈岳丰唐开旺罗焕光[导读] 综上所述,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以疗效好,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陈岳丰唐开旺罗焕光(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514089)【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治疗首发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将6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的治疗组和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的对照组,共观察6周。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副反应。
结果:根据HAMD评分,两组2周末显效率分别为80%和40%,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6周末显效率分别为86.6%和76.6%,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TESS分值无差异性(P<0.05)。
结论: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较单用艾司西酞普兰药物治疗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抑郁症;无抽搐电休克;艾司西酞普兰【中图分类号】R97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70-01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临床变现主要为心境低落,自我感觉差,兴趣下降,活动减少,进食下降,失眠早醒,悲观,自责自罪,严重时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严重危害人们的心身健康。
其患病率为3%-5%,自杀率为10%-15%。
故早发现,早治疗,快速消减症状,预防自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抑郁症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为主,艾司西酞普兰是5-HT再摄取抑制剂,被临床广为应用于抑郁症的治疗,MECT作为精神科一项先进有效的物理治疗,国内外均有报道。
本文对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首发抑郁症进行了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李海林【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年(卷),期】2016(032)012【摘要】目的:探究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方法:收治抑郁症患者126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63例,参照组给予单纯西酞普兰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无抽搐电休克(MECT),对比两组HAMD、WCST等评分。
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有效率95.24%(60/63)明显高于参照组85.71%(5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试验组 HAMD 评分(7.14±1.52)分明显优于参照组的(15.8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两种治疗结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抑郁评分以及认知功能,对抑郁疾病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总页数】2页(P101-102)【作者】李海林【作者单位】541001桂林市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吡拉西坦对奥氮平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J],高作惠;严峻;胡晓华;王宗琴;李东霞;林国荣2.西酞普兰合并改良电休克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J], 牛亚杰;杨少杰;杨可冰;李伟;冀成君3.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自杀未遂抑郁症疗效观察 [J], 钦松;盛娟;郭伟;张新风;刘波4.氟西汀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伴自杀意念抑郁症的疗效和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J], 王叶艳; 陈莹5.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发作的疗效分析 [J], 赵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摘要】目的:评价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对照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1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84例,采用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入选42例,观察组42例,均给予心理治疗,1周1次,观察组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持续8周。
结果:第4、8、12周,组内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第12周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愈显率54.7%(23/42)高于对照组,复发或加重率1.4%(6/42)低于对照组23.8%(10/42)、57.1%(24/42)(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疗效肯定,但仍存在复发,同时需8周以上的治疗才可获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难治性抑郁;艾司西酞普兰;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03-0075-02抑郁症是临床常见的心理障碍,我国发病率约为10%~20%,绝大多数属轻度抑郁,可自愈,近年来因社会环境的变化、卒中等相关疾病发生率上升,抑郁症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1]。
抑郁症危害极大,是当前社会自杀主要原因之一。
艾司西酞普是治疗抑郁的常用药,主要用于伴激越、失眠等症状的严重抑郁症,其在难治性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中的效果有待商榷。
1.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对照研究,以2015年2月—2016年1月,医院精神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诊断为难治性抑郁,病程≥2年,对既往二种及以上常规剂量足量足疗程的抗精神药物反应不佳,HAMD评分减分≤20%,汉密尔顿抑郁状态量表(HAMD)≥14分;②无严重的不良反应;③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普通轻度抑郁症;②依从性极差;③伴其他类型严重的认识精神障碍;④继发性抑郁症,如产后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后并发症抑郁症、卒中后抑郁症等;⑤无法获得随访;⑥哺乳期、妊娠期;⑦服用其他可能影响研究的药物,或采取其他干预策略。
艾司西酞普兰与电休克联合在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中的价值研究周围;李彪【摘要】目的对艾司西酞普兰和电休克联合在难治性抑郁症疾病治疗中的临床运用价值进行观察与研究.方法抽取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参照组患者予以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艾司西酞普兰+电休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情况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AMD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HAMD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97.0%)高于参照组患者(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实施艾司西酞普兰联合电休克治疗,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治疗手段.【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7(023)035【总页数】2页(P140-141)【关键词】难治性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电休克;总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作者】周围;李彪【作者单位】江西省精神病院,江西南昌 330029;南昌洪都中医院重症一科,江西南昌 330029【正文语种】中文抑郁症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反复发作率高、致残自杀率高等特征[1]。
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抑郁症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并正逐年成为人类死亡的致病因素之一。
抑郁症尤其是难治性抑郁症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精神问题。
当前,难治性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及机制尚未明确,因此暂无有效药物根治此病;强化对此病治疗方法的研究,意义重大。
现为了解艾司西酞普兰与电休克在难治性抑郁症治疗中的作用,本文将对33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予以艾司西酞普兰与电休克治疗,具体效果如下。
1.1 临床资料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所接收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满足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中关于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HAMD评分在18分以上;对本研究知情,且签署同意书。
无抽搐电休克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40例对照研究刘爱芹;于建军;张红燕【摘要】目的:比较无抽搐电休克(MECT)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MECT组和西酞普兰组,MECT组28例,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连续4周后,改为每周1次,共治疗8周.西酞普兰组,剂量在20~60mg/d,治疗8周.两组病例在入组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治疗8周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临床疗效和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MECT与西酞普兰于治疗后1周~4周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两组比较治疗1周和治疗4周,以MECT组HAMD评分下降显著较多(P<0.01),治疗8周有效率分别为85.7%和83.3%,两种治疗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良反应MECT发生率(39.3%)与西酞普兰(34.4%)相当.结论:MECT是一种起效快,安全性高的治疗手段,对抑郁症的疗效与西酞普兰相当.【期刊名称】《中国民康医学》【年(卷),期】2011(023)009【总页数】1页(P1110-1110)【关键词】MECT;西酞普兰;抑郁症【作者】刘爱芹;于建军;张红燕【作者单位】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400;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400;威海市复退军人康宁医院,山东,威海,26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1我们比较无抽搐电休克(MECT)和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报告如下。
1.1 对象为我院 2008年 10月至 2009年 10月住院抑郁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 3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及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无 MECT禁忌症;血常规、肝功、血生化、心电图、腹部彩超均无异常。
符合入组标准共 60例 ,MECT组 28例 ,男 12例 ,女 16例,年龄 24~ 59岁,平均(37.2 ±8.9)岁 ;西酞普兰组 32例,男15例,女 17例,年龄 19~ 55岁,平均(35.1±7.2)岁,两组以上各项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入组前先药物清洗 1周。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陈卉【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4(20)4【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icacy and influence on cognitive function of escitalopram oxalate combined with 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MECT) in depression . Methods Ninety-four depres-s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oth groups took orally escitalopram oxalate ,and observation was plus MECT for 8 weeks .Clinical efficacies were assessed with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cognitive functions with the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SCT ) ,and adverse reactions with the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 (TESS) . Results The HAMD scores of both groups low-ered more significantly after treatment compared with pre-treatment (P<0 .05 or0 .01) ,so did that in ob-ser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0 .05 or0 .01);WCST total correct number and categories completed of both groups heightened continuously ,those did more significantly in obser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0 .05 or 0 .01);total error numbers lowered continuously ,that did more significantly in obser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0 .05 or 0 .01);obvious effective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observation than con-trol group (P< 0 .05) .Adverse reactions of both groups were mild ,their incidences had no significant groupdifferences (P>0 .05) .Conclusion Escitalopram oxalate tablets combined with MECT take effect more rapidly ,have an evident effect ,could notably improve patients’ cognitive functions ,and have higher safety and better compliance compared single escitalopram oxa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目的:探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对照研究符传创;张磊;甘晓文;刘洁;叶秀儿【期刊名称】《临床心身疾病杂志》【年(卷),期】2017(23)5【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及对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重度抑郁症患者依据住院号奇偶分为两组,每组43例,均予以口服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评定记忆功能,随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第1周末起两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治疗各时点研究组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治疗第1 d末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第1周、2周末评分显著高于治疗第1 d末(P<0.0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9%,对照组为1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重度抑郁症具有增效作用,疗效显著,对患者记忆功能的影响是可逆及暂时的,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总页数】3页(P90-92)【作者】符传创;张磊;甘晓文;刘洁;叶秀儿【作者单位】523220 广东·东莞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523220 广东·东莞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523220 广东·东莞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523220 广东·东莞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523220 广东·东莞东莞市第七人民医院(东莞市精神卫生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相关文献】1.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J], 陈卉2.无抽搐电休克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 [J], 汤庆军;赵海英;哈保卫3.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改良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J], 李华平;乐发国;范征莉;夏明;余雪芹4.无抽搐电休克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姜南;陈瑞珍;聂莎;黄雄;王西林;张春平;林宁;叶敏;李佑辉5.艾司西酞普兰联合无抽搐电休克治疗抑郁症效果观察 [J], 胡洪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魏英;赵胜军;施薇华;宋静波;方建忠;杨忠【期刊名称】《临床精神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23)001【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escitalopram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epression. Method: A total of 74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wo group. One group was treated with escitalopram and the other with a combination of escitalopram and quetiapine. The duration of treatment was 8 weeks. Disease Severity was assessed by 17 items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 HAMD) ,and Hamilton anxiety scale ( HAMA) . The safety was e-valuated with 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 scale(TES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total scores of HAMD and HAMA in the two group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anbefore(all P<0.01). At week 8,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research group was 57. 9% , and that of control group was 33. 3% ,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 05). The two groups showed no significan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the adverse event frequencies ( P > 0. 05 ) .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escitalopram alone, a combination of escitalopram and quetiapine has higher curative effect and earlier respons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 with same safety.%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4例门诊和住院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8例(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和对照组36例(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治疗8周.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价症状严重程度,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 结果:两组治疗后HAMD和HA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降低(P均<0.01);第8周研究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57.9%、33.3%,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与药物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奎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相比,起效较快,疗效较好,同样安全.【总页数】3页(P48-50)【作者】魏英;赵胜军;施薇华;宋静波;方建忠;杨忠【作者单位】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215558 江苏省常熟市第三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相关文献】1.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改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症状及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 [J], 郑雷2.喹硫平、齐拉西酮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J], 班娜;崔金波3.艾司西酞普兰合并喹硫平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郑振宝4.草酸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奎硫平治疗伴有焦虑的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J], 秦静5.艾司西酞普兰联合小剂量喹硫平治疗r难治性抑郁症患者的对照研究 [J], 邓昌文;黄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无抽搐电休克疗法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IFN-γ、IL-4水平的影响曹玉婷;刘冬;金晓忠;王瑛;夏恩彩【期刊名称】《临床与病理杂志》【年(卷),期】2022(42)12【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疗法(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therapy,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的疗效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水平的影响。
方法:选取MDD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40)与观察组(n=40);对照组予以艾司西酞普兰口服治疗,观察组予以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行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并行血清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BDNF、IFN-γ、IL-4的测定,比较两组疗效和安全性。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94.74%)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观察组HAMD-17和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血清5-HT、BDNF、IL-4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FN-γ水平及IFN-γ/IL-4(Th1/Th2)比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CT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MDD可提高疗效,具有提高BDNF表达和调节免疫的作用。
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范勇;吴爱勤【期刊名称】《四川精神卫生》【年(卷),期】2009(022)003【摘要】目的探讨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将92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采用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治疗,对照组单用西酞普兰治疗,两组分别在治疗后第2、4、8、12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和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评定疗效,Asberg抗抑郁剂不良反应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根据HAMD评分,两组8周末减分率分别为(31.85±12.78),(19.00±11.88),两组12周末减分率分别为(48.46±20.75),(29.54±16.85),两组间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根据CGI 评分,两组8周末评分分别为(2.31±0.95)、(3.15±1.06),两组12周末评分分别为(2.00±1.00)、(2.92±1.19),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药物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好,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icacy and side effects of escitalopram augmented with resperidone in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Methods A total of 92 patients with refractory depres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with escitalopram augmented with resperidone and control group with escitalopram for treatment of 12 weeks.All subjects were assessed with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Clinical Global Impression(CGI),Asberg 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 in end of 2th,4th,8th and 12th.Results The rates of decreasedscores in HAMD between two groups in end of 8th weekwere(31.85±12.78),(19.00±11.88)and in end of 12th weekwere(48.46±20.75),(29.54±16.85).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 both in 8th and 12th weekend(P<0.05).In the end of 8th week the scores of CGI were(2.31±0.95) of study group,(3.15±1.06) of control group and in the end of 12th week(2.00±1.00)of studygroup,(2.92±1.19)of control group.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groups(P<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cores of Asberg Rating Scale for Side Effects between two groups(P>0.05).Conclusion Escitalopram augmented with resperidone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depression and doesn't increase side effects.【总页数】3页(P151-153)【作者】范勇;吴爱勤【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精神卫生中心;215006,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4;R749.053【相关文献】1.艾司西酞普兰合并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薛僖峰;姜涛2.氨磺必利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J], 胡清川;张弛;彭晶3.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J], 崔爱军;郑玉英;石永存;杨世昌4.西酞普兰联合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 [J], 林卫;万好;李玉芳5.西酞普兰合并小剂量利培酮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 [J], 冀伟;彭红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司西酞普兰合并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对照研究
发表时间:2012-02-01T11:42:00.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39期供稿作者:李强鲁美玲李潇
[导读] 抑郁症(MD)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疾病,多呈慢性复发性病程,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较大影响。
李强鲁美玲李潇(山东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临床心理科山东威海 264200)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9-0040-02
【摘要】目的探讨无抽搐电休克(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组)与对照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
每组均为30例。
观察4周。
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副反应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及副反应。
结果根据HAMD、HAMA评分,研究组在1周末、2周末、4周末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两组TESS评分无差异。
结论无抽搐电休克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具有起效快,疗效好,不良反应轻微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抽搐电休克难治性抑郁症艾司西酞普兰脑源性神经营养分子药物治疗
抑郁症(MD)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性疾病,多呈慢性复发性病程,对患者的社会功能有较大影响。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可用药物及配合心理治疗达到临床治愈,但有20%~30%的病例对各种治疗没有反应,成为难治性抑郁症,故难治性抑郁症是一重要的临床课题。
为讨论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进行了如下研究并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为2009年10月~2011年7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60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
符合以下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符合难治性抑郁症的标准:a.符合CCMD-3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b.本次发作至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抗抑郁药经足量、足程治疗无效或收效甚微。
③无MECT禁忌症。
④排除严重躯体疾病、双相障碍、快速循环发作、酒精和药物依赖者、患者同意接受MECT和药物治疗。
⑤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胸透和头颅CT均正常。
严重睡眠障碍者可加佐匹克隆7.5mg睡前服。
按照入组时间先后顺序随机分为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研究组)、单用艾司西酞普兰组(对照组)。
研究组30例,男16例,女14例。
年龄22~60岁,平均(38.61±15.23)岁。
本次病程6~33周,平均(15.17±13.92)周;入组时HAMD评分(35.39±13.74),HAMA 评分(23.07±6.18),CGI评分(5.98±1.11)。
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
年龄29~63岁,平均(40.27±16.73)岁,本次病程6~35周,平均(15.76±14.31)周;入组时HAMD评分(34.13±13.01),HAMA评分(22.93±5.71),CGI评分(5.76±1.17)。
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治疗方法研究组MECT每周二、四、六上午进行,10~12次为一个疗程,由于行MECT治疗前需空腹,因此每日中午服用艾斯西酞普兰,起始剂量5mg/日,之后根据耐受情况和不良反应情况,于2周内加至10-20mg/日(平均11.93±4.01mg/日);对照组同样加药方式(平均1
2.41±4.25mg/日)。
两组药物剂量无差异(P>0.05),严重睡眠障碍者可加佐匹克隆7.5mg/晚。
总疗程4周。
1.3观察指标疗效和副反应采用HAMD、HAMA、CGI、TESS,在入组时及治疗第1、2、4周末各评定一次。
疗效按四级评定标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
HAMD减分率≥75﹪为痊愈,50%~74%为显效,25%~49%为好转,<25%为无效。
各量表为两名主治医师评定,评定者的一致性检验Kappa≥0.83。
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包括血常规、肝功、电解质、心电图等于入组、结束时各检查一次。
1.4统计方法将以上数据输入SPSS17.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两组治疗前后HAMD分值比较治疗后第1周末研究组HAMD分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P<0.01),表明治疗已经起效,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与治疗前比较P>0.01)。
治疗第4周末,HAMD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研究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起效较快。
2.2两组治疗前后HAMA分值比较研究组第1周末与治疗前HAMA分值比较就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第二组至第2周末与治疗前HAMA分值比较仍P>0.05,而从第1周末开始研究组HAMA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1),说明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焦虑症状起效快、疗效显著。
2.3安全性分析两组治疗后TESS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频率相当,多为口干、便秘、胃部不适等。
严重程度多为轻度,未予特殊处置。
试验期间没有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
研究组在第一次MECT治疗后多数患者都有头痛、嗜睡的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数小时后自行缓解。
此外,研究组有记忆力差的副反应,多数患者在停止MECT治疗后数周内好转。
实验室检查:两组在治疗前后均无临床意义的异常变化。
2.4临床疗效评定两组4周末评定,研究组显效17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显效率56.67%;对照组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7例,显效率2
3.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难治性抑郁症的诊断标准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难治性抑郁症使之符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并且用至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抗抑郁药经足量、足程治疗并且依从性良好,病人无效或收益甚微者[1],大量占抑郁症总数的1/3。
Suoery等进一步提出,如果用一种抗抑郁药足量、足程且依从性良好,病仍依然无效或带药复燃,在广义上也称为难治性抑郁症。
难治性形成的原因[2]包括医源性的:如诊断误差、用药剂量不足、用药时间不足、缺乏抗抑郁药治疗的经验。
病人的原因包括依从性、伴发躯体疾病。
在老年患者中,抑郁症可能和早期的痴呆或隐匿性癌症有联系。
疾病原因包括共患其他精神疾病、疾病的严重程度、是否存在药物滥用等。
Karege等在2002年首次证实,MD患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MD患者的蒙哥马利—阿拉伯格抑郁症等计量表(MADRS)得分与血清中的BDNF水平呈负相关,提示抑郁症状越重血清中BDAF的水平越低,抗抑郁药物可提高MD患者血清中BDNF的水平。
Nibuya等在1995年和1996年做的两项研究表明,小鼠长期使用抗抑郁药物可增加海马区BDAF的表达。
BDNF是神经营养因子家族的一员。
抑郁症动物模型研究显示,给予BDNF可以产生抗抑郁样活性的行为。
改良电休克即无抽搐电休克(MECT)是在全身麻醉和肌肉放松的情况下,在脑内短暂的通过电流引起广泛的脑电发作,产生生理生
化改变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大量研究结果表明MECT可能引起视下丘下部的应激反应,从而影响中枢神经递质功能而获得疗效。
Altar等发现连续10dMECT治疗,可以增加大鼠脑区血清中BDNF的水平,入顶叶皮增加219%、海马增加132%、额叶皮质增加94%、新纹状体增加67%等。
海马区额叶皮质区的BDNF逐渐增加,在MECT治疗的第四天达到高峰;其他脑区的BDNF水平在最后一次MECT治疗的15h后达到高峰,BDNF的高水平至少持续3d。
因此,可推测MECT合并抗抑郁剂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难治性抑郁症患者协同增加了患者脑中BDNF的水平,从而产生更为明显的抗抑郁疗效。
本研究表明,MECT合并艾司西酞普兰组起效较快,疗效好,明显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且不良反应小,较安全,适合作为难治性抑郁症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喻东山.难治性抑郁症[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61-63.
[2]翟书涛.难治性抑郁症的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1,11(5):3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