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讲义
- 格式:pdf
- 大小:241.14 KB
- 文档页数:12
2019届一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教案(全国)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它的表现技巧与小说类似。
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等,甚至语言风格等都同小说类似,如遇到此类手法的赏析,可回顾并运用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这里不再重复讲解。
传记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引用”“映衬(正衬、反衬)”这两个方面命题。
因此,复习传记,应重点对这2种考法给予特别关注。
考法一赏析引用的作用[知能构建]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在传记中,引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引用内容引用效果直接引用大量原始材料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传主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以及传主的话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也能从侧面烘托传主的形象。
常见设问文中大量引用了×××的诗词文章,有什么表达效果?传记援引了×××的描述,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
赏析引用作用思考“4角度”[真题示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追忆陈忠实:他用作品写出这块热土骨子里的精神陈忠实出生在白鹿原下一座普通的农家小院中,他的大半生都在白鹿原上度过。
微案三分析传记的文本特征以及主要表现手法微点突破一选材组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奔波为诗词①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
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
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
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
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
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
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
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②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
“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
”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③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
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④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
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
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
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⑤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
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
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
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⑥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
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
2019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微案二概括分析传主形象微点突破一概括分析传主形象(2016·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代通儒顾炎武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誓“能文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
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
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
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
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
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域志》。
《日知录》是顾炎武的一部读书札记,最能代表他的严谨笃实与学术创新,也反映了他一贯不愿“速于成书,躁于求名”的治学品格。
全书共三十二卷,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体现了他的学术、政治思想。
康熙九年初刻八卷本刊行后,他又不断增改,至康熙十五年,已得手稿二十余卷。
顾炎武在该书的题记中说,他从小读书,“每有所得,辄记之。
其有不合,时复改定”。
一旦发现前人著述中已有类似论说,一律删去。
积三十余年,编成此书。
取《论语》子夏之言,命名为《日知录》,供后人研讨。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
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
实用类文本——传记阅读一、自我诊断知己知彼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试题)爱国科学家邓叔群经过清华学堂八年苦读,邓叔群于1923年经考试公费留学美国.两时去的同学大多选择学习外交、银行、军事、法律等专业,只有他不听别人劝告,为了解救贫困的中国农民,一心入读康奈尔大学的农林专业。
留学期间,目睹同胞受到种族歧视,这激发了他为国争光的民族自尊心,决心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最精湛的科学知识。
他不仅主科成绩都是A,而且荣获了全美最高科学荣誉学会颁发的两枚金钥匙证章。
正当他博士论文接近完成时,国内岭南大学急需一位植物病理学教授,导师惠凑推荐了他,但建议他完成论文后再回去。
邓叔群却认为,学到先进知识报效祖国,正是自己求学的真正目的,于是当即回国。
在回国后的十年中,为搜集我国第一手真菌资料,他手提竹篮,攀山入林,一样一样地采集,逐一鉴定,定名分类。
他先后研究鉴定的真菌种类达一两千种,分隶于数个属,其中首次发现的新属5个,新种121个,为世界真菌资源宝库增添了新标本,在世界真菌学史上为我国的真菌科学谱写了重要的第一章,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有自己的真菌科学。
在世界著名真菌分类学家考尔夫教授总结的康奈尔大学120年来做出突出贡献的41位真菌学家中,他是唯一的东方人。
抗战开始不久,为了使自己的研究与国计民生关系更为直接,邓叔群转向了林业研究。
他带领助手深入云南、西康、四川一带,勘察森林资源状况。
他们冒风雨,顶烈日,忍饥寒,摸清了该地区森林资源的组成、分布、蓄积量及病虫害等情况,给制了中国的早期林型图,并提出了合理经营、开发和管理原始森林的研究报告,为大后方建设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其中森林的材积估算、轮伐期、更新方法、造林方针等,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后来,邓叔群拒绝就任农林部副部长,而在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的支持下,举家奔赴甘肃,开始黄河上游水土保持的研究。
经过几年艰苦奋斗,成功创办洮河林场及三个分场,建立了一整套保证森林更新、营造量大于采伐量的制度,创建了以科学的方法经营和管理森林的新模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周功鑫:愿为华夏之美接力许旸1972年大学毕业后,周功鑫从秘书室干起,当了16年展览组组长,直到2008年起担任4年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现在则是台湾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讲座教授。
在沪间隙,周功鑫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在她上海朋友的家中,周功鑫端起茶盘上的瓷器茶壶,慢悠悠地发问:“你看到了什么?一般人第一眼看出瓷器颜色、大小,是否典雅好看;但如果这是展品,我就会动脑筋,让瓷壶背后的细节立体留存于观众脑中……这样人们来一趟台北故宫,就不止于走马观花,或仅仅为了看一眼‘翠玉白菜’。
”在周功鑫看来,策划文物、艺术品展览,考验的其实是博物馆人对宝物历史脉络、美学积淀的驾驭功力。
她擅长的一招,便是呈现同一时间轴下中外艺术精华共展。
“就像音乐有层次、复调,文学有比较文学领域,展览也可以在平行或垂直结构上动心思,但这需要策展人至少对两类文明都熟稔在心。
我也是慢慢体会到个中奥妙。
”时间拨回2011年“康熙大帝与太阳王路易十四特展”,两位中法君主“相遇”台北故宫,两大文明跨越千山万水,激荡起绵延至今的涟漪。
展览现场,法国仿制的白瓷中国男女像,呈现了18世纪欧洲对中国的憧憬与想象……而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中建造的特里亚农瓷屋,成为西方人眼中神秘中国的象征。
一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中法文化的交汇与碰撞。
拥有40余年博物馆界经验,周功鑫觉得,一间博物馆的潜力不可估量,如何释放它所蕴藏的文明能量,仍有很大空间去开掘,这也考验着博物馆人梳理展品的本事。
就拿雍正大展为例,不少观众看后“连历史观都改变了”——原来雍正皇帝并非野史中传说的那么粗鄙残忍,至少他在艺术风格上尤为细腻考究。
“展出的奏折里,雍正指导工人怎么把玛瑙杯打磨得更加圆润。
这就是让文物来说话,告诉观众雍正是怎样的一个人。
”周功鑫判断,博物馆将成为大众学习休闲的最佳公共场所之一。
话说走上博物馆人这条路,并非外界看来这般顺风顺水。
周功鑫出身医学世家,身为家中老大,父亲对长女寄予厚望,承接衣钵学医,是父亲没说出口但谁都看得出的强烈愿望。
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考情纵览阅读素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叙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文体特征。
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
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作者通过选择、剪辑、组接,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其中;它须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效果。
2.文体分类。
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为自传和他传。
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朱自清自传》《鲁迅自传》《老舍自传》《沈从文自传》《富兰克林自传》等;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从表达方式看,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这种传记被称为“评传”,如《孔子评传》等。
从篇幅的长短看,传记又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等等,但由于考试的需要,高考文本的选取,多以篇幅短小的文本(或摘选较长篇幅的文本)为主。
1.理思路,明线索。
思路就是理解文本的线索,理清了线索,对文本就会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对传主就会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传记一般按时间顺序行文,阅读时抓住那些叙述时间的词语,并标出段序和时间变化的词语以此来明确本文线索。
2.探经历,明特征。
传记阅读,要找到传主生平经历的基本事实和机遇、事业和爱情等诸多因素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正确评价传主的思想、感情、品格、气质和成就,才能准确把握传主的基本特征。
传主的“经历”包括事迹、贡献、成就、经验等,阅读中需勾出。
3.知评价,明主旨。
读文章最终都要揭示主旨,传记的主旨需要借助对传主的评价来把握。
在传记中,评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对传主的评价;二是文中人物对传主的评价,阅读过程中要勾画出来。
明确主旨还需抓枝叶,明提示。
“枝叶”包括标题、链接、注释、出处、作者、写作时间等信息。
这些“枝叶”对疏通文本内容、理解文本主旨、把握传主特征有着重要的提示作用。
真题文本高效读文(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①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②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③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④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1.理思路,明线索。
①简要介绍陈忠实的出生、对文学梦的追逐。
②介绍陈忠实在文学上所取得的初步成就。
③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青的影响中剥离出来的强烈愿望。
④写泰国之行给陈忠实带来的强烈刺激。
⑤陈忠实对自己以及文学的新认识,认为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⑥《白鹿原》对陈忠实的影响及陈忠实所取得的文学成就。
⑦缅怀、赞美陈忠实。
2.探经历,明特征。
(1)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
(2)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3)1985年出访泰国,陈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⑤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倍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侍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⑥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名成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⑦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忠实开阔了视野,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知评价,明主旨。
相关链接①:高度评价《白鹿原》的地位。
相关链接②:高度赞美陈忠实的人格魅力。
表达了对陈忠实的缅怀、赞美之情。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A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B.“《信任》……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错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是短篇小说集《乡村》的出版。
C.“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理解有误。
E.“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错误,他也曾“倍感困惑”。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
答案(1)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
(2)他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
(3)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解析回答本题时,要结合文本,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筛选与1985年相关的信息。
在文章第③段提到“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所以首先要和他创作的小说联系;第④段中的“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第⑤段中的“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都说明陈忠实的认识是分析该题的一点;第⑤段中有“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这也是本题的一个要点。
整合这些信息,分条作答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1)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2)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的中国是无可取代的。
(3)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是对陈忠实作品的高度赞美,速读文本和相关链接,确定评价文学作品的区域在相关链接①,然后分析相关链接层次,主要涉及艺术水平、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地位,筛选后整合信息,分条作答。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8分)对应考点:答:对应考点本题考查考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关系:“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表现: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