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汗盗汗的病因证候与治疗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2
盗汗的原因及治疗文章目录*一、盗汗的原因及治疗1. 盗汗的原因2. 盗汗如何治疗3. 盗汗的治疗偏方*二、盗汗有什么症状*三、盗汗如何护理盗汗的原因及治疗1、盗汗的原因 1.1、生理性盗汗小儿时期,皮肤十分幼嫩,所含水分较多,毛细血管丰富,新陈代谢旺盛,植物神经调节功能尚不健全,活动时容易出汗。
若小儿在入睡前活动过多,机体内的各脏器功能代谢活跃,可使机体产热增加,在睡眠时,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增多,大汗淋漓,以利于散热。
其次,睡前进食可使胃肠蠕动增强,胃液分泌增多,汗腺的分泌也随之增加,这可造成小儿入睡后出汗较多,尤其在入睡最初2小时之内。
此外,若室内温度过高,或被子盖的过厚,或使用电热毯时,均可引起睡眠时出大汗。
1.2、病理性盗汗有些小儿入睡后,出汗以上半夜为主,这往往是血钙偏低引起的。
低钙容易使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好比打开了汗腺的“水龙头”,这种情况在佝偻病患儿中尤其多见。
但盗汗并非是佝偻病特有的表现,应根据小儿的喂养情况,室外活动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还要查血钙、血磷及腕骨X线摄片等,以确定小儿是否有活动性佝偻病。
结核病患儿的盗汗以整夜出汗为特点。
除此还有,面色潮红、低热消瘦,食欲不振,情绪发生改变等症状。
检查血沉,抗结核抗体、胸片等,常可发现异常。
有一点要注意,详细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肿大,这对小儿结核病的诊断极有价值。
2、盗汗如何治疗常用的可以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有以下几种:2.1、玉屏风丸:这种治疗自汗和盗汗的中成药成分包括了黄芪、白术、防风,使用方法为口服,口服剂量应该根据病情来定,一日3次。
功效和作用为益气固表。
主要用于治疗表虚不固导致的自汗症状。
2.2、黄芪止汗冲剂:药物成分包括了炒白术、黄芪、党参、麻黄根、煅牡蛎、五味子,服用方法是开水冲服,要注意的是小儿患者要根据年龄大小选择服用剂量。
这种中成药的作用为益气敛汗。
主要用于治疗气虚证导致自汗者。
2.3、知柏地黄丸:其中的成分包括了知母、山茱萸、黄柏、熟地黄、牡丹皮,服用方法为口服,可以起到滋阴清热的功效。
自汗、盗汗验方秘方和穴位治疗法临床上我是这样看“汗证”的:1,首辨虚实,虚者,正虚(气、血、阴、阳等),实者,邪实(郁、积、湿、火等);2,再辨阴阳、寒热等。
治疗时:“虚者”当补之、敛之;“实者”当给邪之去路;“寒者”当热之,“热者”当寒之。
总的来讲,要随证治之,调理阴阳气血,使之平和(亦即平衡)。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 肺卫不固玉屏风,营卫不和桂枝主,阴阳失调液外泄,互根当究五车书。
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处。
心主血、汗乃心之液。
汗为心液,肾主五液,故汗出皆由心肾虚致之。
所以在心内为血,在外就是汗。
出汗的症状是反映人体阴阳失调邪正相争的象征。
汗液属阴,如人体的正气不足,阳气不固,则阴液失去约束而汗液外泄。
汗与心有关;又肺主皮毛,这个皮毛就是医书所讲的营卫,所以汗又与肺有关;汗走肌表,脾主肌肉,所以汗与脾有关;而心为火,肾为水,人体正常,必要心肾相交,交通上下,所以汗也与肾有关。
肝肾同源头,那么汗也与肝有关。
这些,只是说明一个道理:人体脏器都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制约,各司其职的。
汗是心液,流汗过多,会造成心之气阴受伤,虚火内扰,导致心悸惊惕、短气烦倦等证。
耗气伤津,致使体内元气不足,阴津亏虚。
也会使电解质紊乱,血粘度增高,头晕乏力等。
气属阳,血属阴。
血气嫩弱,若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亏损;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体弱,气阴虚亏。
气虚不能敛阴,阴亏虚火内炽,迫津外泄而为汗。
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为湿热迫蒸。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成,即病因病理方面就有了很深的认识,指出汗液为血液所化生,为心所主,所以有“汗为心之液”之说。
《景岳全书》对汗证也作了系统的整理论述,曰:“汗发于阴而出于阳”,认为自汗属阳虚气虚,盗汗属阴虚血虚,《素问·阴阳别论》云“阳加于阴谓之汗”充分阐明了阳气宣发,阴液于体表而充身泽主着谓之汗,汗液是津液变化而成的,津液又是血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汗证的辩证分型和治疗【概述】汗证是指汗液外泄失常的病症。
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发于病危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肢冷息微者称为脱汗;汗出色黄染衣着色者为黄汗;发生于急性热病过程中突然全身恶寒战栗,继而汗出,为战汗。
临床一般以自汗、盗汗最为多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更年期综合征以及结核病等均可见汗出异常。
【病因病理】汗证的病因为病后体虚,耗伤肺气,感受风邪,营卫不和,或烦劳邪热亡血耗阴,情志不遂,肝火湿热内盛,均可致汗液外泄异常。
病理变化为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或为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腠理开泄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烦劳过度,亡血失精,或邪热耗阴,以致阴精亏虚,虚火内生,阴津被扰,不能自藏而外泄作汗;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火偏旺,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湿热偏盛等,以致肝火或湿热内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而致汗出增多。
【诊断要点】1 .根据汗出时的不同临床表现,可分为自汗、盗汗、脱汗、黄汗、战汗。
2.自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症状而伴见于其他疾病的过程中。
【辩证分型】1.肺卫不固症状: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
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肺气亏虚,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而汗出恶风,且易感冒;动则耗气,气不摄汗,故汗出益甚;面色少华,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2.营卫不和症状: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或表现半身或局部汗出。
苔薄白,脉缓。
证候分析: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苔薄白,脉缓为营卫不和之象。
3.阴虚火旺症状:夜寐盗汗,或有自汗,五心烦热,或兼有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
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精亏虚,虚火内生,热逼津液外泄,故见盗汗;虚热内蒸,故五心烦热,潮热,颧红;阴虚有热,津液不足,故而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象。
4.邪热郁蒸症状:蒸蒸汗出,汗液易黏或衣服黄染,面赤烘热,烦躁,口苦,小便色黄。
自汗、盗汗、手足出汗治疗口诀自汗、盗汗中医认为是阴阳失调,腠理不顾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原因。
此病不受外界环境、体力活动和心理情绪的任何影响,超乎寻常的出汗,也称为“汗出异常”。
“自汗”表现为不动就出汗,动则更出汗。
“盗汗”表现为睡觉时出汗醒则汗止,二者在生活中会常见到。
“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患者极易出现“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苔薄白等症状”。
自汗用药:生脉饮口服液,补中益气丸。
“盗汗”属于阴虚内热,会出现“夜寐盗汗、手足心热、心烦口干、舌红少苔”等症状。
盗汗用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
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
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
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
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自汗与盗汗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它可是由多种疾病引起,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结核病、风湿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等,所以在治疗汗证的同时,更要注意它的原发病灶。
具体口诀如下: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大肠经)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阴郄后溪相配合;治愈汗症能祛病。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肾是先天之本,属水。
“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
“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
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自汗、盗汗,异常汗出的中医治疗天气炎热或劳作就会出汗,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有些朋友即使在冬季也容易出汗,这就是病态了,中医称之为汗证,汗证又分为自汗和盗汗。
中医认为,汗为阴液,受人体阳气蒸腾宣发则汗出,故《内经》有“阳加于阴则汗出”的总结性理论。
自汗、盗汗,多见于体虚、产后、术后,以及各种慢性病中,长期的异常汗出会加重身体气血阴阳的亏损,诱发及加重疾病,因此需要及时的对症治疗。
产后、术后,损伤阴阳气血,容易出现自汗、盗汗自汗、盗汗如何区分:自汗:白天安静状态下,正常温度中,身体局部汗出或大汗淋漓称之为自汗,自汗有运动或劳作后加重的特点;盗汗:夜间睡眠中汗出而不知自,醒则汗止,汗水像梦中被人偷走了,故谓之盗汗。
儿童盗汗汗证的病因病机:自汗证多气阳虚,多因外感六淫,饮食劳逸失节,手术气血损伤等导致腠理疏松漏汗而出;盗汗多阴虚、血虚,多因久病伤阴,阴虚火旺,迫汗而出。
汗证的治疗原则:自汗证治宜补气温阳固表;盗汗症治宜滋阴养血清热。
汗证的辨证论治:自汗:1、气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恶风,面色㿠白,神疲乏力,脉浮缓。
治法:益气固表方药:玉屏风散或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为气虚自汗的要药2、阳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肢倦身重,乏力易累,恶寒怕冷,严重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治法:温阳止汗方药:表阳虚桂枝加附子汤,里阳虚参附汤附子为温补阳气首选中药3、阴虚自汗:主要表现:夜间盗汗,多伴有不同程度自汗,形体消瘦,心烦失眠,精神不振,或伴有低热、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养血清热方药:当归六黄汤生地滋阴养血清热,治疗阴虚盗汗4、血虚自汗:主要表现:自汗,神疲乏力,面色不荣,头发干枯分叉,皮肤干燥瘙痒,大便偏干,女性多伴月经量少,脉细弱。
治法:补气养血方药:归脾汤或人参养荣汤加减归脾丸有中成药可以选用总结:汗证多虚证,日久多生变化衍生他病,因此要及时地进行治疗,中医用补气温阳、滋阴养血的方法,既能治疗自汗、盗汗,又能纠正人体气血阴阳的亏虚状态,这就是中医所讲的标本兼治!。
浅谈自汗及盗汗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摘要:正常出汗是人体新陈代的重要部分,但异常出汗则对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均有极为不良的影响。
对汗症的治疗还需从根本入手,以调和为主。
常见汗症分为自汗与盗汗,自汗除气虚外,还可因阳虚、血虚、湿阻导致。
盗汗除阴虚外,还会由阳虚导致。
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必须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因病机进行治疗。
现对常见自汗以及盗汗的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归纳与阐述,以助于区分不同汗症已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自汗;盗汗;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引文《灵枢五癃津液别》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
”《素问热论篇》又言:“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所以正常出汗可以排出体内废物,驱除暑热之邪,从而达到调节阴阳平衡的目的。
但过犹不及,异常或过度出汗则会导致人体的气血流失,使疾病入体。
目前临床中常见汗症是自汗和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自汗是指不因天热衣厚等外界环境因素,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其汗质大多清稀,状似水。
而盗汗,简单来说,就是醒时不出,而寐时出汗的一种汗症,其汗质状如油。
并且因各人体质不同,发汗位置也不一样。
不同汗症的发病机理不同,其治疗方法也就各异。
本文根据汗症发病机理的不同对其进行了简单的归纳,并对常用治疗方法进行浅析。
1 自汗1.1 气虚自汗《证治要诀》中提到“其无病而常自汗出,与病后多汗,皆属表虚,卫气不固,荣血漏泄。
”十分恰当地说明了气虚自汗的发病机理。
气虚自汗主要责之心肺。
心在液为汗,肺合皮毛,主卫气。
因心肺气虚表卫不固,腠理开泄,并且卫气不能行其推动之职,气血运行不流畅,脏腑运行失去动力,代谢迟缓所以患者多表现为神色疲劳、倦怠无力、汗出恶风,面色发白,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治疗应以补气固表止汗为主。
曾凤等[1] 利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主要配方为党参、黄芪、防风、白术、桂枝、甘草等药材按一定比例配制而成。
气虚者加入人参、西洋参等以为补气之用。
盗汗的中医名词解释汗液是人体生理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排出多余的热量和废物来调节体温。
然而,有时人们会出现盗汗的情况,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汗腺分泌现象。
在中医学中,盗汗被视为一种病症,与人体的阴阳平衡失调有关。
本文将对盗汗进行详细解释,介绍其病因、症状以及中医治疗方法。
一、盗汗的病因盗汗在中医学中被归为“汗症”范畴,其病因多种多样。
一方面,盗汗与人体阴阳平衡紊乱有关。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的阴阳平衡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当阴阳失调时,人体内的阴虚火旺现象会导致盗汗的发生。
此外,盗汗还与慢性疾病、药物副作用、神经紧张等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亢等可以引发盗汗。
同时,某些药物的副作用也会导致盗汗的出现,如抗抑郁药、降压药等。
二、盗汗的表现与症状盗汗表现为非正常情况下的多汗或夜间出汗。
患者往往在睡眠过程中大量出汗,导致衣物被湿透。
盗汗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睡眠质量,造成患者疲倦、精神不振。
盗汗还有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口干、胃口不佳、心烦易怒、失眠等。
这些症状的出现也可以作为辅助判断盗汗的重要依据。
三、中医治疗盗汗的方法中医学有丰富的治疗盗汗的经验和方法。
具体治疗方法应根据个体情况而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1.中药调理:中药是中医治疗常用的方法之一。
中药中有许多具有调节阴阳平衡、舒缓神经的药物。
根据患者病情,中医师会开具符合患者体质的中药方剂进行调理,以达到治疗盗汗的目的。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盗汗方面,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来减轻盗汗症状。
具体针灸穴位与方法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来确定。
3.艾灸疗法:艾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热疗方法。
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热量,热熨患者特定的穴位,以达到调理盗汗的效果。
艾灸还可以改善气血循环,增强患者体质。
4.饮食调理:中医讲究调理阴阳平衡,饮食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
对于盗汗的患者,中医师通常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选择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和自汗,是中医常见的病症,它们虽然都表现为出汗异常,但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却存在很大的区别。
下面将通过两个临证医案来介绍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病例:患者女,60岁,主症为盗汗。
患者常在夜间睡眠时盗汗,盗汗量较大,常导致床单被湿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睡眠质量和生活品质。
患者平时无明显的疲倦、乏力等症状,全身状况良好,未见明显的其他不适症状。
中医诊断为肾阳虚。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肾阳虚则会导致出汗异常,表现为夜间盗汗。
治疗方案首先是补肾阳。
方药选取温肾壮阳的药物,如肉桂、仙茅、干姜等。
患者服用一周后,盗汗明显减少,睡眠质量得到改善,床单不再被湿透。
患者男,45岁,主症为自汗。
患者自觉出汗较多,一般在剧烈运动或气温较高时更为明显,甚至在稍微活动一下就会汗流浃背。
患者自汗不伴有其他症状,如疲倦、乏力等。
中医诊断为阳虚内热,导致阳气外越,表现为自汗。
治疗方案是清热降火,调理阳气。
方药选取清热泄火的药物,如知母、黄芩、石膏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生活作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
患者服用一段时间后,自汗明显减少,活动时不再汗流浃背。
通过以上两个医案,我们可以看到盗汗和自汗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有很大的不同。
在遇到出汗异常的病症时,我们需要仔细辨明病情,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
盗汗常常是肾阳虚导致,而自汗则多为阳虚内热所致。
针对不同的病因,中医采用了补肾壮阳和清热降火的治疗方法,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不仅仅在盗汗和自汗的病症中,中医对于出汗异常的治疗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方法。
对于出汗异常,中医不仅注重症状的治疗,更加重视病因的辨别,因此能够通过调理体内的阴阳气血,达到治疗出汗异常的目的。
与西医常常只是采取控制症状的做法不同,中医治疗出汗异常更注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盗汗和自汗虽然都是出汗异常,但其病因和治疗方法却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临床医案,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方法和效果。
希望未来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不断总结和完善中医治疗出汗异常的经验,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舒适。
盗汗的原因和治疗方法盗汗,是指在正常情况下,没有明显的刺激因素,而出现大量汗水分泌的症状。
盗汗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那么,盗汗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进行治疗呢?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盗汗的原因。
盗汗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 神经系统问题,神经系统失调可能会导致盗汗的发生,例如焦虑、紧张、恐惧等情绪波动都可能引起盗汗。
2. 荷尔蒙失调,荷尔蒙水平的改变也是盗汗的一个常见原因,特别是在更年期、产后、甲状腺问题等情况下。
3.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盗汗,如抗抑郁药、降血压药等。
4. 疾病因素,某些疾病,如感染、肿瘤、糖尿病等,也可能导致盗汗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盗汗的治疗方法。
针对不同的原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对于荷尔蒙失调引起的盗汗,可以考虑使用荷尔蒙替代疗法进行治疗。
对于神经系统问题引起的盗汗,可以考虑使用镇静剂或抗焦虑药进行治疗。
但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2. 物理疗法,对于盗汗情况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离子导入治疗,通过调节皮肤的离子平衡,减少盗汗的发生。
3. 行为疗法,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行为疗法,帮助患者调节情绪,减少焦虑和紧张,从而减少盗汗的发生。
4.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病因所致的盗汗,如甲状腺问题、肿瘤等,可能需要通过手术治疗来解决。
总之,盗汗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但并不是不治之症。
通过对病因的深入了解,结合合理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盗汗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出现盗汗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尽早解决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您,祝您健康!。
盗汗自汗临证医案两则盗汗与自汗是指人体在不适当的环境或情况下出现异常的出汗现象。
盗汗是指在夜间睡眠时突然出现大量出汗,而自汗是指在清醒状态下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出现异常的出汗情况。
这两种症状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并且可以通过中医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治疗。
下面将分别介绍两个盗汗与自汗的临证医案,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两种症状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盗汗医案一则:患者李某,男性,45岁,主诉盗汗已有数年,每到深夜睡觉时就会出现盗汗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睡眠质量。
同时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症状。
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数。
经过中医辨证论治,辨证为肾阴虚火旺,治以养阴清热。
方药选用知柏地黄丸加减,连服一个疗程后,盗汗症状明显减轻,口干口渴症状也有所缓解,睡眠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盗汗是肾阴虚火旺的表现,肾主水,肾阴不足则火旺,水液未能充实,不能浸润肌肤,所以出现盗汗的情况。
治疗盗汗应首先从滋阴清热入手,选择知柏地黄丸等具有清热滋阴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食疗和调整作息,可以有效地缓解盗汗症状。
自汗是心火上炎的表现,情绪紧张、饮食刺激会引起心火上炎导致自汗。
治疗自汗应从清热安神入手,选择黄连解毒汤等具有清热安神作用的中药,配合适当的情绪调节和饮食调理,可以有效地缓解自汗症状。
通过以上两则临证医案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盗汗与自汗在中医的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治疗盗汗与自汗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药物调理,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和作息调整,从根本上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帮助患者缓解盗汗与自汗症状,恢复身体的健康平衡状态。
对于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治疗,我们也应该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比如合理的饮食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适度的运动锻炼等,这些都是对盗汗与自汗症状进行有效调理的重要方法。
对于患有盗汗与自汗症状的患者来说,也应该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中医调理来帮助恢复健康。
自汗、盗汗——中医辨证
自汗、盗汗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失密而引起的汗液外泄。
时时汗出,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常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
1、诊断依据
1.1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出汗者。
1.2 昼日汗出溱溱,动则益甚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
1.3 必要时作X线胸部摄片,痰涂片找抗酸杆菌以及作抗“O”、血沉、粘蛋白、T3、T4基础代谢等检查以排除肺痨、风湿痹、甲亢等。
2、证候分类
2.1 肺卫不固:头面、颈胸部时时出汗,活动后尤甚。
怕风,平素易感冒,倦怠乏力,面色huang(恍白。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2.2 营卫不和:汗出恶风寒,肢体酸楚,或有微热,或半身或局部出汗。
苔薄白,脉缓。
2.3 阴虚火旺:寐中头、颈、胸背或全身出汗,汗出而醒,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午后潮热,颧红。
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数。
2.4 气阴两虚:自汗、盗汗,畏寒,劳累后加重,神倦乏力,咽干口渴。
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3、疗效评定
3.1 治愈:汗止,其他症状消失。
3.2 好转:汗出明显减少,其他症状改善。
3.3 未愈:出汗及其他症状均无变化。
自汗、盗汗自汗、盗汗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
其中,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亦称为寝汗。
《明医指掌·自汗盗汗心汗证》对自汗,盗汗的名称作了恰当的说明:“夫自汗者,朝夕汗自出也。
盗汗者,睡而出,觉而收,如寇盗然,故以名之。
”早在《内经》即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一定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为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血液有密切关系,所谓血汗同源。
故血液耗伤的人,不可再发其汗。
并明确指出生理性的出汗与气温高低及衣着厚薄有密切关系。
如《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尿与气。
”在出汗异常的病证方面,谈到了多汗,寝汗、绝汗等。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首先记载了盗汗的名称,并认为由虚劳所致者较多。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自汗论治》对自汗、盗汗作了鉴别:“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或睡着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
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
”并指出其它疾病中表现的自汗,应着重针对病源治疗,渭:“历节,肠痈、脚气,产褥等病,皆有自汗,治之当推其所因为病源,无使混滥”。
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概括,认为自汗属气虚、血虚,湿,阳虚,痰;盗汗属血虚、阴虚: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汗证》对汗证作了系统的整理,认为一般情况下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但“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谓:“阳虚白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
”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中补充了针对血瘀所致自汗,盗汗的治疗方药,自汗、盗汗作为症状,既可单独出现,出现的自汗盗汗。
自汗盗汗的治疗方法文章目录*一、自汗盗汗的治疗方法1. 自汗盗汗的治疗方法2. 宝宝盗汗的症状3. 宝宝盗汗的原因*二、盗汗的护理*三、盗汗的并发症自汗盗汗的治疗方法1、自汗盗汗的治疗方法治疗方法肺卫不固证证候: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于感冒,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弱。
治法:益气固表。
用法:加减:汗出多者,加浮小麦、糯稻根、牡蛎;气虚甚者,加党参、黄精;舌红、脉细数,加麦冬、五味子。
营卫不和证证候:汗出恶风,肢体酸痛,头痛,时寒时热,或半身、局部出汗,苔薄白,脉浮缓。
治法:调和营卫。
用法:加减:汗出多者,酌加牡蛎、龙骨。
2、宝宝盗汗的症状 2.1、宝宝脾虚积热导致的盗汗还伴有生长发育迟缓、食欲减退、消瘦、面色苍白或面色萎黄、头发稀疏缺少光泽、便秘、口气重、夜啼、免疫力差易患感冒等。
2.2、宝宝阴虚内热导致的盗汗还伴有津液耗损、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饮水多但不解渴、粪便干燥等。
2.3、宝宝患佝偻病导致的盗汗还伴有烦躁不安、夜啼、夜惊、方颅、囟门闭合迟缓、枕秃、出牙晚、行走迟缓、鸡胸等。
2.4、宝宝患结核病导致的盗汗以夜间盗汗为主,还伴有午后低热的症状。
3、宝宝盗汗的原因 3.1、喂养及护理不当:体质弱的宝宝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这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
此外,给宝宝穿得过多或盖的被子过厚也会引起多汗。
为此宝宝晚间不宜过饱,穿衣盖被要适当。
对于生理性盗汗一般不主张药物治疗,而是采取相应的措施,去除生活中导致高热的因素。
例如宝宝睡前活动量过大,或饱餐高热量的食物导致夜间出汗,就应该对睡前的活动量和进食量给予控制,这样也有利于睡眠和控制肥胖,有益于宝宝的身心健康。
冬季卧室温度以24℃-28℃为宜;被子的厚薄应随气温的变化而增减。
3.2、缺钙: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头部明显出汗。
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晃头部,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秃”。
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作者:张兴来源:《家庭医学》2014年第10期汗证是指因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阖不利而引起汗液外泄的病证。
根据中医临床表现分为自汗、盗汗、脱汗、战汗、黄汗等。
清醒状态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为自汗;睡中汗出,醒来即止者为盗汗;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以及急性热病中恶寒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汗色发黄而染衣者,为黄汗。
治疗自汗、盗汗,中医讲究辩证论治。
辩证治自汗营卫不和之自汗;;汗出恶风,周身酸楚,时寒时热,常见于表虚之人而冒风,或经常失眠者,遇情绪波动,则汗出或加重;亦有表现为半身或某局部出汗,苔薄白。
治宜调和营卫,方选桂枝汤。
心悸失眠者,加龙骨、牡蛎、朱茯神,以镇静安神;表虚汗多者,加生黄芪、防风、白术等,以益气固表;如果半身汗出,则以桂枝汤加配甘麦大枣汤。
肺脾不足之自汗;;久病咳喘,体弱纳少,汗出恶风,少劳尤甚,体倦乏力,面色萎黄无华,舌苔薄白,脉弱,平素易患感冒。
治宜补益膊肺,益气固袭,方选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
汗多者,加麻黄根、浮小麦、糯稻根、煅龙牡,以止汗敛阴。
热淫于内之自汗;;汗出如蒸,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不宁,或兼发热,肢节烦痛,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宜清泄里热,方选白虎汤。
兼便秘者,加生大黄、元明粉,以泄热通腑;肢节烦痛者,加桑枝、桂枝、地龙、丹参,以凉血活血通络;烦躁不宁者,加山栀、黄连、竹叶、豆豉,以清心除烦。
小验方;;⑴郁金30克,五倍子9克。
共研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
⑵浮小麦30克,龙眼肉15克,大枣10克。
共加水煮熟后,1次食用。
辩证治盗汗心血不足之盗汗;;睡则汗出,醒则汗止,心悸少寐,面色少华,气短神疲,舌淡苔薄,脉虚。
治宜补血养心敛汗,方选柏子仁汤。
失眠或梦多者,加茯神、远志、龙眼肉、夜交藤,以养血安神。
阴虚火旺之盗汗;;潮热盗汗,虚烦少寐,五心烦热,形体消瘦,女子月经不调,男子梦遗。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治宜滋阴降火,方选当归六黄汤。
汗多者,加龙骨、牡蛎、糯稻根,以加强敛汗作用;潮热甚者,加知母、地骨皮、龟版、鳖甲,以滋阴清热;火热不甚者,也可用麦味地黄汤。
盗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盗汗也被称为多汗症,是指身体过度出汗的症状。
常见的盗汗症状包括:
1. 夜间盗汗:在睡觉中突然出现大量汗水。
2. 情绪性盗汗:由情绪激动、紧张或恐惧引起的出汗。
3. 定向性盗汗:汗水主要集中在特定区域,如腋窝、手掌、脸部等。
如果盗汗导致不适或影响生活质量,可以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1. 非药物治疗:
- 避免刺激物:如辛辣食物、咖啡因和酒精等,可能加重盗汗症状。
- 使用抗汗剂:如含有铝盐或锡盐的抗汗喷雾剂、粉剂或乳液等。
- 保持身体清洁,经常洗澡和更换干爽的衣物。
2. 药物治疗:
- 口服药物:如抗胆碱药物,可以减少神经系统对汗腺的刺激,减少出汗。
- 注射肉毒杆菌素(Botox):可暂时阻断神经末梢舒张剂,减少汗腺的分泌。
- 禁用处方药:如抗焦虑药物,可能在特定情况下减少情绪性盗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盗汗症状持续较长时间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咨询专业
医生,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自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自汗是指在无外在刺激和体内疾病的情况下,出现大量的无汗或少汗,或是在正常情况下出现异常多汗的症状。
自汗通常会给患者造成很大的不适,对生活、工作和社交都有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自汗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自汗的症状:1. 偏汗:自汗通常表现为下半身大汗或是仅在某些部位如掌心、脚底、腋窝等出现过多汗液。
2. 持久性汗液:自汗持续时间长,不易停止,即便在很冷的环境下也难以控制汗水的分泌。
3. 夜间多汗:患者在夜间睡觉时会出现大量汗液,甚至要更换床单和衣物。
4. 汗液过多或过少:有些患者汗液会大量分泌,而其他患者可能会出现特定区域少汗或不汗的情况。
5. 汗液味道异常:自汗的汗液可能会产生特殊的气味,这往往让患者感到尴尬和困扰。
自汗的治疗方法:1. 病因治疗:对于引起自汗的具体疾病,如内分泌失调、神经系统疾病等,应首先治疗其基本病因,以期达到自汗的治愈。
2. 药物治疗:对于无法确定病因或无法治愈的自汗,可以尝试使用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汗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以及调节自律神经的药物如β受体阻断剂、抗抑郁药等。
这些药物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功能和调节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减少自汗的发生。
3.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自汗通常通过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汤剂、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汤剂可以根据个体情况来调配,比如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来治疗湿热内蕴型的自汗;针灸和推拿可以通过调整气血运行和调节神经系统功能来减少自汗的发生。
4. 生活调理: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采取一些调理方法来缓解自汗。
首先,注意保持室内干燥通风,避免潮湿环境刺激汗腺。
其次,避免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饮料,避免饮酒和咖啡因的摄入,以免刺激汗液的分泌。
同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可以减少自汗引起的气味问题。
5. 心理疏导:自汗对患者的心理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如焦虑、自卑等。
因此,患者应该寻求心理咨询和支持,学会放松身心,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医案以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医案为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自汗盗汗的症状和原因。
自汗盗汗是一种病理性多汗症,患者在平时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会出现不正常的多汗症状。
这种多汗症状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希恕是明代医学家,他在治疗自汗盗汗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他认为自汗盗汗的主要病因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导致水液代谢失调。
因此,他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来治疗自汗盗汗。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常用的药方有以下几种:1. 四君子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脾益气的作用。
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自汗盗汗。
2. 六君子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枳壳、半夏组成,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自汗盗汗。
其中半夏有降逆止呕的作用,可用来治疗脾胃虚寒导致的恶心呕吐症状。
3. 八珍汤加减: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党参、黄芪、当归、川芎组成,具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可用来治疗气血不足导致的自汗盗汗。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还常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胡希恕强调饮食对于治疗自汗盗汗至关重要。
他建议患者多吃些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此外,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有益于脾胃健康的食物,如山药、红枣等。
2. 调理作息:胡希恕认为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于治疗自汗盗汗很有帮助。
他建议患者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早睡早起,避免过度疲劳。
3. 心理疏导:胡希恕强调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治疗自汗盗汗的重要性。
他建议患者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胡希恕治疗自汗盗汗的医案中还有很多其他的治疗方法和药方,但总的来说,他的治疗原则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调整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
他的治疗方法综合考虑了身体和心理因素,对于治疗自汗盗汗有较好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治疗自汗盗汗时,最好咨询专业医生的建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