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开放性题课堂教学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讨论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讨论1. 引言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中,课堂互动讨论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
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本文将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详细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初中数学课堂互动讨论。
2. 课堂互动讨论的策略2.1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数学课堂互动讨论的顺利进行,首先需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以亲切、友好的态度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幽默、生动的语言,以及形象直观的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课堂互动讨论的核心是问题。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启发性、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问题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
2.3 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小组合作是数学课堂互动讨论的重要形式。
教师应合理划分学习小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有发言的机会。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引导小组成员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2.4 教师引导与总结在课堂互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适时给出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提炼出问题的关键点,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3. 教学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平行线的性质”一课为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设计:3.1 课堂导入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图片,如铁路、街道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其中的平行线。
进而提出问题:“你能总结出平行线的一些性质吗?”3.2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问题如下:1.请用你们自己的方式,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
2.你们认为,平行线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3 课堂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评价、补充。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优秀获奖科研论文 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包括量化各个年级的作业时间,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要求教师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等。
作业是巩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点环节,具有培育能力、发展思维的作用,“双减”政策给初中数学的教学带了巨大的挑战。
长期以来,初中数学作业难度高,作业量大,为了追求考试成绩,常常采用“题海战术”,通过大量刷题来巩固课堂所学。
这样导致学生疲于作业,数学作业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双减”政策下,怎样优化初中数学作业设计,设置出具有可行性的作业方案,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挖掘其学习潜能,是数学教师需要面临的挑战。
在这种背景下,初中数学开放性作业的设计成了数学教师响应“双减”政策的最佳途径。
一、开放性作业的应用价值根据义务教育“双减”政策的要求,要求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这给初中数学的作业布置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之间找到合适的作业设计,成了教师当前研究的重点。
而开放性作业是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特点、教学要求的同时,将学生实际生活、学习能力进行有效结合,从而设计出的具有与创造性、启发性、实践性的数学作业形式,其能很好地符合“双减”的要求。
利用开放性作业,能有效解决传统数学作业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的问题,显著提高了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
具体来说,开放型作业在“双减”政策下的应用价值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一)激发深层次思考理想的数学作业,应是学生在着手做的过程中,能引发学生回忆,帮助学生回顾课堂中获取的内容。
如教师的作业有什么含义?还需在哪些方面完善知识结构?在此次作业中有什么收获?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以积极的姿态参与进来,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激活已有知识,明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完善。
浅谈开放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培养他们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已逐渐成为教师的共识。
在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的目标已不是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而是要教会一切人学会学习,打开思路,大胆创新。
我们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都知道,现在的中考,高考数学题型多,阅读量大,题目也由原来的封闭题型逐渐向开放性题型转换,题目也就越来越活。
于是,数学的开放性问题的教学倍受关注,下面我就开放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作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放性问题有利于因材施教。
数学中的“封闭性问题”一般指问题的条件和结论都完全确定,而且不多不少。
而所谓“开放性问题”是指就问题本身而言,或者条件是不完全确定的,或者结论是不唯一的,甚至没有标准的答案。
我认为,数学开放题最突出的特点是:内容形式的新颖性;问题解决的发散性;教育功能的创新性。
开放性问题类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类:第一类,条件开放型,即问题的条件不完备或满足结论的条件不唯一。
如:在△ABC中D是AC上一点,请补充(一个条件)使△ABC∽△ADC。
有些同学补充∠ADB=∠ABC,也有部分同学补充A D/AB=AB/AC,还有部分同学补充了∠ABD=∠C,这些补充都很正确,他们对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掌握的程度都很好。
第二类:结论开放型,即在给定条件下,结论不唯一。
如沿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条中位线DE把三角形剪开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可以拼出你所学过的哪些特殊四边形?当然答案不唯一,矩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遇到此类问题有经验的教师就会带着同学们动手做做,轻松愉快获得知识,而且记忆也相当的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类,策略开放型,即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
如在长12m,宽16m的矩形空地上欲建两横两纵等宽的小路,其余部分栽上草皮,若要草皮的面积为原空地的一半,问小路该修多宽?部分同学想到局部方法解答:路的面积为空地的一半,把每条小路面积累计起来,减去重复计算部分。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中的解题教学摘要:数学解题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数学解题的价值不在结果,而在于过程。
解题过程应该是一个思维过程,分析、发现、探索、反思、体验、感悟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提出自己的思路与想法,亲身体验成功与失败,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磨炼了学生的坚强意志,从而让学生品味数学的美,感悟解题的极大乐趣。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解题教学数学教学应着重培养、发展学生广泛数学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解题教学在这一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进入解题情景中,从技能到思维、从智力到非智力,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种“思维体操”的训练。
首先,数学习题使学生加深了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从而使概念完整化、具体化,形成一个概念体系。
其次,通过习题教学达到知识的运用,符合现代数学教学思想,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数学教学从“书本”到“生活”的过度。
笔者结合多年“数学解题教学”的实践,谈谈“数学解题教学”的体会,与同行探讨。
一、基于教材,培养问题意识,挖掘解题之源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教材的编排不仅条理清晰,而且不同年级段要求不同,符合学生心智发展的要求。
解题教学要以教材为起点,初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配备了想一想、读一读、做一做、应用问题、拓展延伸等,利用这些问题,引发认知冲突,造成悬念,给学生营造一个问题情景,开启学生跃跃欲试和急于求知的好奇心。
例如教学圆、扇形、弓形的面积后,让学生思考:一种圆管的横截面是同心圆环面,用刻度尺只测量圆管横截面的哪一条弦的大小,就可以算出截面的面积?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利用了切线的性质、垂径定理、勾股定理、圆面积公式及整体思想,只要用刻度尺测出与小圆相切的弦的长度,即可算出圆管的横截面面积。
虽然这道题知识点丰富、综合性较强,但是所用的公式和原理都出自初中数学教材,而且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容易理解,测量计算方法也简单易行。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及技巧_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出现的问题数学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人们认识世界以及改造世界的生产力工具。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及技巧,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一)、淡化形式——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条件新课改实施以后,课堂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表演痕迹明显,往往有走过场的现象,甚至教师对好课有这样的误解:创设情境导入、学生讨论、合作学习、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但初中数学有很多知识,如代数式、公式、证明、法则是需要言简意赅、直奔主题的。
例如讲去括号,就可以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化简代数式想x-3(2x+6),就没有必要创设情境,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教材中许多章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但是一味的让每一节课都追求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只会让学生变的华而不实。
如何有效进行小组讨论有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供参考:1、小组分组的有效性部分教师为了方便,一般是让学生前后左右为一小组,但是由于没有充分分组导致有学生偷懒、遗忘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现阶段一般采用异质分组,目前比较流行“异质分组”,也就是按学生的性别、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的差异进行分组,认为在小组中保持差异可以有效的促进优势互补。
2、教学中要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和个人责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他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合作,合作学习有哪些要完成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明确,那么合作往往就流于形式。
3、教学过程中找准合作的机会在合作教学中,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实际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影响课堂合作的气氛和效果。
那合作学习什么时候适用呢?在个人操作难以完成时;在学生产生疑惑时;在解法不一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解答“开放性”或“探索性”等问题时。
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是不明显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教师应设计最合适的课堂教学方式,关注实质,淡化形式,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实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通过实例分析,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初中数学课堂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课堂导入是课堂互动的起始环节,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有趣的事例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授“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引入“赵爽弦图”,让学生初步感知勾股定理的应用,从而引发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问题探究是课堂互动的核心环节,教师应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讨论。
例如,在教授“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过程,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小组合作是课堂互动的重要形式,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
例如,在教授“概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探讨不同事件的概率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展示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几何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计算不同几何图形的面积,并上台进行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在讲解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总结与反思是课堂互动的结束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提高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例如,在教授“一次函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并通过对比、归纳等方式,使学生对一次函数有更深刻的认识。
六、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课后作业是课堂互动的延伸环节,教师应布置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作业,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例如,在教授“平方根”时,教师可以布置一道寻找生活中平方根应用的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平方根的作用。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开口说的策略与探究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开口说话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下面是一些策略和探究的方法,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发表自己的观点。
1. 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要在课堂上构建一个积极、鼓励开放性讨论的环境。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同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平等的机会来参与讨论。
老师可以设立一个“无愚问”的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和回答问题,不用害怕犯错。
2. 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可以鼓励学生彼此交流和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解决问题、讨论答案,并向全班展示他们的思考过程和答案。
这样,学生们可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并且可以通过合作来解决困难问题。
3. 角色扮演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模拟的情境中练习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让学生们扮演“老师”和“学生”,互相提问、回答问题,并进行评价。
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实践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知识。
给学生们提供一些实际的问题或情境,并鼓励他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分析来解决问题。
在实践中,学生们可以提出问题、试验、讨论,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到答案。
5. 反思和总结在课堂结束前,请学生们进行反思和总结。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写作或口头表达的方式,让学生们回顾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总结他们的思考和理解。
这样,学生们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出更深入的问题。
鼓励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开口说话是非常重要的,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建立良好的课堂氛围、小组活动、角色扮演、实践探究和反思总结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这样,他们将更加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积极思考问题,并形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例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例在教育领域,数学一直被视为核心学科之一。
它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求他们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一个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例,以展示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教育理论。
1. 教学背景本次授课的对象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仍在提高解题技巧和培养逻辑思维方面面临挑战。
教学内容为“解一元一次方程”。
2.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通过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
教师在课堂中扮演引导者和协助者的角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4. 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课题:小明购买了一些水果,其中苹果的价格为每千克5元,香蕉的价格为每千克3元。
已知小明购买的苹果和香蕉的总重量为10千克,花费了30元。
请问小明购买的苹果和香蕉分别有多少千克?4.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解题思路,并适时给予个别指导。
4.3 分组讨论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共同讨论如何解决该问题。
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解题思路。
4.4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答案。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解题方法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引导其他学生从中学习。
4.5 总结提升教师对本次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其他数学问题中。
5.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培养。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策略与途径1.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猜想、推理和证明,让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 提供具体的问题背景: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数学的应用,激发他们对数学思想的认识和兴趣。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并进行探究。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路径,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推理和证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严谨性。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需要证明的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进行证明,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严密性和美感。
5. 创设情境和游戏化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和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思想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在解题中体验到数学思想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在实施这些策略和途径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 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解题思路,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不仅注重结果,还要注重过程,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学习方式各不相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每个学生发展自己的数学思维。
3.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和肯定,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创新。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数学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创设情境和游戏化教学等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运用这些策略和途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激励,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
基本理念是数学课程的核心指导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数学与数学课程、学生学习、教师教学、教学评价以及课堂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改革认识的基本准则,是指导人们建立起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育评价观、信息科技观。
(一)基本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程观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又要体现数学的工具性、语言性、创造性和文化性。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而忽视了数学的教育功能,过分追求逻辑严谨和体系的形式化,因而学习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现象,造成了初中数学课程及初中数学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的局面,导致许多的初中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一种畏惧。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制定过程中,有人曾经抽取了九所普通中学的九个班,对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学生进行了直接交流。
调查表明,学生感到数学内容有的太难,学不懂,也觉得学了没有用。
对数学内容普遍的意见是"要记的概念、公式太多";"计算题有的数据多而繁";"应用题和几何证明题太难";"作图题不知所措;""函数题弄不懂"。
21.5%的学生最不喜欢的是几何。
对于初中数学要教给学生什么样的数学、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基本理念提出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的观点。
湘教版的教材中就体现了这种精神。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代数式2.1用字母表示数(p.70)、2.2列代数式(p.75)、2.3代数式的值(p.82),都是从生活实际中引入问题。
强调了数学的实践性、探究性与合作性内容。
(二)基本理念指导下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和学习观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生动丰富的数学内容被机械枯燥的定理定义和公式取代;数学学习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背熟定理和公式,记住各种题型。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一、教学案例实录教学过程:1。
习旧引新⑴在⊙O 上,任到三个点A 、B 、C, 然后顺次连接, 得到的是什么图形? 这个图形与⊙O 有什么关系?⑵由圆内接三角形的概念,能否得出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呢( 类比)?2。
概念学习⑴什么叫圆的内接四边形?⑵如图1, 说明四边形ABCD 与⊙O 的关系。
3。
探讨性质⑴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类特殊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要探讨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一般要从哪几个方面入手?⑵打开《几何画板》,让学生动手任意画⊙O 和⊙O 的内接四边形ABCD 。
(教师适当指导)⑶量出可试题的所有值( 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 对角线,周长,面积), 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
⑷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这些量有无变化? 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⑸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由(3)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 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 移动三个顶点呢?⑹如何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呢?(让学生回答)4。
性质的证明及巩固练习⑴证明猜想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内接于⊙O 。
求证:∠BAD+∠BCD=180°,∠ABC+∠ADC=180°。
⑵完善性质①若将线段BC 延长到E(如图2),那么,∠DCE 与∠BAD 又有什么关系呢?②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⑶练习①已知: 在圆内接四边形ABCD 中,已知∠A=50°,∠D-∠B=40°, 求∠B,∠C,∠D 的度数。
②已知: 如图3, 以等腰△ABC 的底边BC 为直径的⊙O 分别交两腰AB,AC 于点E,D,连结DE,求证:DE∥BC 。
(演示作业本)5. 例题讲解引例已知:如图4,AD 是△ABC 中∠BAC 的平分线, 它与△ABC 的外接圆交于点D 。
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教学开放性问题在数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导学生展开思维和探究,开放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本文将探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开放性问题的定义与特点开放性问题是指问题有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答案,并且需要学生通过深入思考、探索性的学习和发散性的思考来解决。
与此相对的是封闭性问题,封闭性问题只能通过特定的方法或公式得到确定的答案。
开放性问题的特点是多样性、不确定性和探索性。
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和思路,需要学生发散思维,探索解决的过程。
二、开放性问题教学的价值与意义1.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
2. 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与自主发展。
学生在解决开放性问题过程中需要主动动手、主动寻找答案,从而培养自主学习与自主发展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
开放性问题能够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动力,促进他们更深入地探索和学习数学知识。
4.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
在解决开放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合作探讨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
三、开放性问题教学的方法与技巧1. 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问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思考自己的策略,并有机会分享和展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法。
3. 提供资源和引导。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信息,引导他们进行独立的探索和学习。
4. 鼓励学生合作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注重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理解问题的解决过程和方法,而不只是关注答案的正确与否。
6. 提供反馈和评价。
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评价,鼓励他们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解决方法。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指南第一篇范文在深入探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之前,我们必须理解教育的基本宗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知识的热爱与追求。
数学,作为一门探究数量、结构、变化和空间等概念的学科,在学生认知世界、发展逻辑思维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准备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这包括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把握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据此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同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及背景知识。
二、导入新课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往往从一个引人入胜的导入开始。
教师可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数学故事或相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
导入环节应短暂而精炼,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三、知识讲授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应注重概念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通过清晰、简洁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象化,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数学思维模式。
此外,教师应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的推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四、课堂互动数学课堂不应是单向的知识传输,而是充满互动与探索的动态过程。
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交流想法,并在课堂中设置讨论小组,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通过互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练习与反馈练习是巩固知识、提升技能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的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时,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错误,并指导正确的解题方法。
反馈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鼓励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六、总结与拓展在课程的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知识结构,形成系统化的认知。
此外,教师还应适当拓展,引入相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或应用实例,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第一篇范文在教育领域,数学一直被视为核心学科之一,尤其是在初中阶段。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案例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实际教学示例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兴趣。
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案例,重点关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和教师反思等方面。
教学背景本案例选取了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为对象,他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但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不高,学习成绩有待提高。
教学内容为平面几何中的“相似三角形”。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以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通过展示两幅相似的图形,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它们之间的相似性。
2.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探究。
例如,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找出相似三角形的特征,并交流分享各自的发现。
3.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和总结,自行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相似三角形对应边的比例关系。
4.练习巩固: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
例如,设计一些有关相似三角形的几何题目,让学生独立解答。
5.反馈评价: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例如,在学生解答练习题时,教师可以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学生参与度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操作,自主发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2.合作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发现,与同伴一起探讨问题,提高沟通与合作能力。
3.实践应用:学生通过解答练习题,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反思1.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学生反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2 20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Һ张春艳㊀(金昌市第七中学,甘肃㊀金昌㊀737100)㊀㊀ʌ摘要ɔ素质教育下,已将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学科任务当中.因此,教师要全面理解学科内涵及教学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并以学生的发育发展特点为基础展开有效设计,将学科素养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全面提升综合能力.ʌ关键词ɔ初中数学;核心素养;教学课堂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知识㊁技能及思维品格,包含科学㊁文化及道德三个不同层面的内容,三者之间相互依存,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抽象思维㊁逻辑推理及模型构建和数据分析等能力,是初中数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学目标㊁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㊁问题驱动课堂,激发学习动力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推动力.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须从思维的视角入手,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发现问题㊁提出问题,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使问题得到相应的解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合理的设计.整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而且要符合当前教学的现状,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促进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例如,在教学 直线平行 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一个平面上的两条直线间存在着什么关系?不同的学生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有的同学说两条直线是相交的,有的同学说两条直线是平行的.看着绝大多数学生茫然的脸庞,教师随意指派两名同学走上讲台,让学生各举一只手代表两条不同的直线.如果同一平面上两名同学同一方向排列,即两人不会出现相互碰撞现象,则他们之间的关系为平行;如果两名同学中任意的手臂碰触到对方,即两人可交于一点,则说明他们的关系为相交.这样,学生就能够准确地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关系.教师再次引导学生回想有关平行线的内容,提出问题:何为两直线平行?同时引导学生翻阅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直线平行的条件展开探讨,从而加深学生对直线平行的理解.案例中,教师没有直白地对内容进行讲授,而是通过问题逐层展开引导,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深化对直线平行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促进学生逻辑性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㊁动手实践活动,深化知识理解数学知识的存在是一种静态的现象,但其形成过程却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对于静态的知识学习,我们虽可通过记忆来掌握,但这样的学习只能学到知识的表层,很难挖掘知识的实质,不能深化理解知识的内涵.基于此种原因,在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知识的动态形成过程展开有效设计,给学生创设更多的机会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动态发展过程,深入理解知识的起源与发展过程,从而对静态的结果产生深入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 有理数的乘方 时,教师可从学生熟知的折纸现象入手提出相关问题:一张纸的厚度为0.1mm,将其对折一次,厚度变为0.1ˑ2mm,以此方法对折下去,请你计算一下,对折10次后,纸的厚度为多少?对折20次后,纸的厚度为多少?如果与10层楼的高度相比,哪个会更高一些呢?如果让学生直接展开计算,学生可能会因理解不到位而出现思维错误,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一张纸进行折叠,边折叠边进行数据计算.学生在动手中发现,一个简单的对折10次数据都很难计算,如果是对折20次,甚至更多次,那计算的难度会更大,因此,他们产生了急切的想法,想要寻求一种全新的计算方法,使计算过程简单㊁快捷.这时,教师引出 乘方 的概念,并教会学生运用乘方表示出连乘的过程,简化了列式计算过程.案例中,在学生抽象意识不及之处,教师恰当地引入动手实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连乘的含义,从而有效地引入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2 20了乘方概念,促进了学生对有理数乘方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意识,提升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三㊁合作探究学习,提升学习信心合作意识和能力是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必备要求,是学生必备的品格,而合作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逐渐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细设计,潜移默化地渗透.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可通过合作活动的设置,有意识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与他人交流㊁互动,学会有效地吸收他人所长㊁避自身之短,有效利用可用之资源,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使学生在合作中获得成功,提升学生学习的信心.例如,在教学 两个圆的关系 时,不同的学生对两个圆的关系会给出不同的认知观点,教师可依据不同学生所持的不同观点对他们进行合理分组,将所持观点一致或是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学习小组中,如小组1中学生皆认为两个圆不相交,如此教师便可让这组学生对圆的外离和内含现象进行知识探讨与交流,深化学生对两圆不相交现象的认知;小组2中学生皆认为两个圆的关系为相切,那么,教师就可以让2组同学一起讨论圆的外切及内切现象;小组3中学生皆认为两个圆的关系为相交,那么,教师就可以让3组学生共同分析两圆相交的不同程度之间存在的差别.学生分工合作,深化各组认知,并将讨论结果表达给其他同学,促进其他组学生的理解.如此一来,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强化了自己的认知,再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互动,让其他组的学生同时互动学习,深化了对圆的关系的理解.案例中,教师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不同小组内的学生展开不同的关系探究,既强化了本组学生对两圆关系的认知,又让学生间相互帮助㊁相互理解,促进了学生对两圆关系的深化理解,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四㊁把握教学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数学知识间紧密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每节课程内容又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教师想要完整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就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目标,有效推动数学活动的开展,深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因此,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剖析学生现阶段的学情及学习能力,以此为基础展开知识框架的科学构建,让学生的认知不再局限于教材内容,而是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远处,使知识体系得到充盈和完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例如,在教学 多边形的内角和 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本节知识的教学目标:运用数学转化思想了解和掌握多边形的内角和及外角和,并在解题中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基于此,教师可对课堂教学展开情境设计:装修房屋过程中,为了使房间布局更加美观㊁大方,木工师傅将三角形的板块锯掉了一个角,请你计算一下,锯掉一个角后,形成的这个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如果将这个四边形再剪掉一个角,那么所形成的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学生沿着问题指引的方向动手实践,合理地进行知识交流㊁探究,潜意识地将多边形的内角和与三角形的内角和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据此展开知识的拓展和延伸,构建出网络知识结构.学生依据这样的知识脉络,通过阅读㊁实验㊁观察㊁验证等教学活动,不断丰盈知识结构,完善了知识体系.案例中,教师准确地把握课堂教学目标,并运用一定的策略引导学生开展合理的探究,让学生围绕知识脉络展开多种教学活动,使知识系统愈发丰盈㊁完善,促进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完善了课堂知识体系.五㊁注重思维养成,推动活动开展思维的养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前提.在核心素养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养成,将之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来完成.因此,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有效锻炼,促进学生敏捷性思维的发展,从而使课堂活动多元化推进,让学生从中体验学习的意义,领会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例如,在教学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回顾㊁复习: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可不可以判定四边形是否为平行四边形?从而引导学生开展新知的探究.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动手活动:用钉铰链将两长两短4根木条进行固定,且长度相等的放于对边上,使之成为一个四边形,然后转动铰链,使之发生形变,变化过程中,这个四边形一直是平行四边形吗?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开始动手操作,认真观察㊁思考,大胆地对结论进行猜想㊁验证.整个过程中,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则适时指导,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对疑难之处进行交流㊁讨论,并将心中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就这样,学生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促进了对相应数学问题的深入理解,使思维能力得到发展,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㊀㊀㊀㊀数学学习与研究㊀2022 20案例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合理的实验㊁探究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训练,促进了学生灵活性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构建了高效数学课堂.六㊁设计开放习题,创新学生思维在传统的数学习题教学中,教师有两种教学模式:一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解题方法,这样不能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是 题海战术 ,让学生大量地刷题.在这两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较低,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欠佳.数学是初中阶段的基础学科,习题难度相对较小,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把握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学生设计开放性习题,灵活把控习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分析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 多项式 一课时,教师先以正方形的周长㊁体积和表面积等公式为例,带领学生复习了单项式及相关概念;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4x+6y+1,x+3x+7,x2-3等式子,让学生说一说它的一次项和二次项分别是什么,常数项分别是什么,这个式子由几个多项式组成.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总结出了多项式的定义.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教师给学生出了一道开放式练习:在多项式4x2+1这个式子中,请你任意添加一个条件,让这个式子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在这道题目中,要想使这个多项式成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可以添加一次项㊁二次项和常数项,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进行回答,学生1:添加4x变成4x2+1+4x,可以得到完全平方式(2x+1)2;学生2:可以添加-4x变成4x2+1-4x,从而得到完全平方式(2x-1)2;学生3:可以添加常数项-1,得到4x2,可得完全平方式(2x)2;学生4:可以添加-4x2,得到完全平方式12.通过对多项式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多项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案例中,教师为学生设计开放式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对条件进行补充,不仅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激发探究精神,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丰富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创新和发展.七㊁更新评价方法,提高反思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的教学评价仅针对学生的问题及作业,有些教师也会在考试之后根据学生的分数及题目错误情况,给予客观㊁合理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模式比较单一化,并且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㊁学习方法以及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等,给予学生综合性的评价,做到评价的公平化㊁合理化.教师在制订评价方案的过程中,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要将学生的探究活动与核心素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加强自我认知,提升自我反思和管理能力,积极改正自身的不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在教学 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要找出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根据题意设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在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实际问题需要用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教师给学生举例:一件服装的进价为200元,如果按照标价的九折出售,服装的利润率是35%,这件服装的标价是多少元?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解题方法解答,设它的标价为x,找出它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表扬了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并肯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教师让学生对这道题目进行变形,改变题目中的已知条件,重新设立方程关系,有学生将进价变为未知数x,给出服装的标价,还有学生给出进价和标价及折扣,求服装的利润率,教师肯定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灵活应变的能力,学生也认识到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灵活性.案例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正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指导,保证评价的公平㊁公正,让评价更加具有综合性,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也能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全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㊁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形成高尚的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使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ʌ参考文献ɔ[1]马名伟.新课标背景下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J].亚太教育,2019(12).[2]卢江燕.浅析深度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9(36).[3]杨丽.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求知导刊,2019(52).。
初中数学开放性题课堂教学浅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初中数学开放性题及相关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数学;开放题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然而怎样才能达到更有效地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以往的教学都是以“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较被动。
由于开放题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就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难以使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主动参与解题活动不但成为可能,而且是非常自然和必要的。
再一个开放题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自然顺利地进行自主探究。
因此有效地实施这种基于数学开放性题进行教学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挑战。
本文就初中数学开放性题课堂教学,即是指强调从具体的数学开放题出发组织学习和教学,教学过程其实是以一系列的情景、实验或悬念,启发引导学生去动手、动脑,并在数学活动过程中发现、产生新的问题,进一步思索、猜想、反思、寻求方法……它强调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开放式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解答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使学生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灵活的知识基础,发展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显然,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数学开放性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未知到已知,从静态到动态的转换器,是维系数学活动的纽带。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数学开放题做一个初步的理解。
数学开放题是指那些答案不唯一,并在设问方式上要求学生进行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探索的数学问题。
由此可知数学开放题是一种特殊的数学问题,而数学开放题(开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道题采用何种设问方式。
一、数学开放题的分类1、按命题要素分类。
数学命题一般可根据思维形式分成“假设——推理——判断——”三个部分。
一个数学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假设,则为条件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推理,则为策略开放题;若其未知的要素是判断,则为结论开放题;有的问题只给出一定的情境,其条件、解题策略与结论都要求主体在情境中自行设定与寻找,这类题目可称为综合开放题。
2、按答案结构分类。
开放题可分为:(1)有限穷举型。
这类问题的答案是有限的,可以穷举的。
(2)有限混沌型。
这类问题的答案从理论上可以断定是有限的,但实际上在解题者的知识水平上不可能把所有的答案一一列举出来,也就是说,答案的结构是混沌不清的。
(3)无限离散型。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是无穷的,而且是离散的。
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通常采用:一是将其答案作适当的分类,对每类答案列出一种典型的解法;另一种是提供一种构造任意一个答案的方法,即提供一个寻找答案的“算法”,按照这种算法可以举出问题的任意一个答案。
(4)无限连续型。
这类问题的答案不但理无穷的,而且是连续的。
3、按解题目标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找规律或关系、量化设计、分类与整理、举例、数学建模、提问题、情境题、评价、一题多解。
4、按编制方法分类,大致可以分为条件不足的问题,逆的问题、计数问题的弱化、变化与推广等。
二、数学开放题的特点1、问题给出的条件往往是不完备的。
一个开放题的条件可以不足,有时也可以多余。
条件不足时要求学生予以补充,条件多余时要求学生进行选择。
2、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具有层次性。
开放题解答的多样性,决定了它能够满足各种层次水平的学生的需求,使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解决问题,从而体现出层次性。
3、问题的解决策略具有非常规性、发散性和创新性。
解答开放题时,往往没有一般的解题模式可以遵循,有时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有时发现一个新的解答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或开拓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4、问题的研究具有探索性和发展性。
对一个开放题的研究与封闭题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对答案的探索性(尽管解封闭题时有时也需要一定的探索,但其探索性大大低于开放题)和问题本身可层层发展为一系列的问题。
5、问题的教学具有参与性和学生主体性。
由于开放性题没有固定答案所以有利于学生探究并自然地进入自主学习的活动中。
三、基于数学开放性题的教学模式1、教师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的角色作用。
与传统教学、学习方式相比,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指导者、启发者、学习者、示范者和合作者等。
教师所起主导作用具体表现:实际问题的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和组织学生去解决问题,对学生的不同答案作出评价。
2、学生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的角色。
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学习中,学生不止是单纯的学习者,而且是合作者、参与者和实践者。
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要成为一个自主学习者,学生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独立进行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中,并且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
而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学生需从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因此,学生在这种学习方法中也同样是合作者。
在基于数学问题的教学中,学生是致力于解决问题的人,他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到提出问题、猜想结果,指定计划、观察、实验、进行表达与交流等各种活动,这些都于科学研究相类似,因此学生是一具研究者。
四、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策略。
教学步骤可以安排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动脑动手解答问题——讨论研究,师生合作交流——师生提出变式问题,深化研究——教师总结,或提出更一般化的问题。
在基于数学开放题的教学中,开放题是组织教学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教学内容都镶嵌在具体的开放题中,它规定着教学的方向和特点,因此开放题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理的开放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思考。
1、首先要开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对教学起着导向的作用。
开放教学目标旨在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标,让学生预先知道这一堂课要求达到的结果,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1)制定目标,注重全面。
目标制定时,不仅仅考虑教材本身的要求,同时考虑学生当前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水平等实际状况。
在制定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要考虑发展领域的目标,即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情感体验、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而言,发展领域目标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2)达成目标,注重融合。
各个环节教学时,不仅要达成认知领域的目标,要同样考虑发展目标是否达成,从有利于学生发展、体验的角度讲、环节不应“因为认知目标已达成而不顾学生情感发展的需要而止。
”(3)评价目标,注重发展。
评价目标时,不仅要评价认知目标是否达成,而且要评价学生在其他方面是否有了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观念,探索和创新精神是否得到了培养。
2、注重开放性题的设计。
(1)学习材料的组织突出时代性。
(2)学习材料的选择注重实用性。
(3)学习材料的编制强调开放性。
课堂教学的开放,也要体现在学习材料的开放。
如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出现没有条件的,缺少条件的、条件多余的,甚至没有问题的应用题。
有的问题设计,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如:从甲地到乙地,有轮船、火车,飞机三种交通工具可选择,如果是你会选择哪一种交通工具。
学生在明确了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后,选择方法也会各不相同。
有的学生选择飞机,因为这样速度更快;有的学生认为如果没有时间限制,他更愿意选择轮船,因为他想看大海,也有的学生选择火车,因为火车更安全。
这就改变了学习数学追求唯一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更注重了数学意识的养成。
(4)学习材料的准备体现双向性。
改变由教师准备为主的方法,教师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自己去收集学习材料,自己编题,让学生在学习准备的过程中感知学习材料的丰富性、生动性。
(5)把常规题改编为开放性题。
a、一题多变。
开放性数学题对同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思考方向,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一题多变。
例如:用一个面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学生积极思考,答案多样,对这个题目可作如下变化:用平面截一个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可能是五边形吗?可能是六边形吗?等等。
学生对正方体截面知识也就深层次地掌握了。
而且一题多变可以使学生弄清知识间的来龙去脉,给出一些条件或问题,要求学生补充相应问题。
b、改变条件。
可以从传统封闭性题目的条件入手,将条件开放或变化,从而达到解法的开放。
c、改变问题。
把封闭性题目的问题弱化或改变,从而获得结论开放的题目。
弱化问题:将常规的问题弱化;使其答案多样化。
例如: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最多有几个交点?把问题中“最多”去掉,答案就丰富多彩了。
变换问题:通过把问题变化或擦去,让学生思考后自己补充问题再解答。
例如:一件商品按成本价提高20%后标价,又以9折销售,售价为270元,这种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这道题学生容易解答,我把问题盖住,让学生自己补充问题并解答,课堂气氛会更活跃,效果会更好些。
d、开放解题方法。
对同一问题由于思维起点不同,分析的角度不同,会有多种解法,这类题活跃了学生思维,我们教师平时应注意加强引导。
(6)自编开放性题目。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最好自己编拟一些开放性题目供学生练习。
如几何方面的开放题可产生丰富的联想。
(7)加强综合开放性题的设计。
综合开放题是指题意的条件和结论都不太明确,在某种条件下的结论随着条件的更改而变化,即在什么条件下,就有什么样的结论。
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分析问题,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及归纳猜想等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的多样性。
例如:学习了绝对值、数轴以及一元一次方程,我编了这样一题给学生练习:解方程|x-5|+|x-1|=4,此题可用分类讨论求,解:当x>5,x<4,4≤x≤5三种情况;还可数形结合,在数轴上a对应5,b对应1,考虑所求的对应点在ab上,ab延长线上,ab反向延长线上求解。
总之,解一道开放性题目或者设计一道开放性题目,教师应学生要有多个思考方向,要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发挥联想,运用全面的观点和分类的观点,认真分析条件和问题关系,提高对问题的鉴别能力和设计解答能力。
总之,实施开放性题课堂教学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同时也能使学生自然的进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之中,我想这也是非常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1]初中数学教育学[2]初中数学教学方法[3]初中数学课程标准[4]新课程教育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