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60.0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其中,人口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庞大人口基数的国家,人口教学的问题尤为突出。
本文将以中国的人口教学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反思和探讨。
中国的人口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数量庞大,资源有限。
这就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一些发达地区的学校条件优越,教学质量高,而一些贫困地区的学校则面临着师资力量不足、设施落后等问题。
这种差距不仅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制约了中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人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中国的人口教学普及率虽然很高,但教学质量和教学方法却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方面,教学内容需要与时俱进,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
当前,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教育部门需要适应这一变化,将现代科技与教育相结合,提升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需要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要解决中国人口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条件,提高师资力量,可以有效缩小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其次,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关键。
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教学技能。
同时,也要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优秀教师,提高他们的职业发展空间,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视。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的教育方式和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品德修养。
同时,家庭教育也需要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形成育人合力。
中国的人口教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
《中国的民族》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一个基木理念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品味,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电视、电影、网络和书籍给了学生丰富的关于我国民族的不同角度的认识。
我充分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经验,点燃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有愉悦的情绪体验。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手段,使本课的信息量更大,更直观,更形象。
现在的学生更喜欢听流行歌曲,对民歌了解不算太多,有的同学了解一般来自周围亲朋好友的影响或来自音乐课的学习。
在今后的教学中,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欣赏我国的优秀民歌和少数民族的习俗等等一些民族风情。
1。
八上初中地理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掌握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图表和统计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的原因和特点。
2. 新课导入:介绍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历程。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介绍我国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让学生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外资料,分析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5. 小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分布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小组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时,还要注重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的现状和特点,认识到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中国的人口》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增长速度等。
2. 使学生掌握中国人口政策及其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1. 中国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
2. 中国人口政策的制定和调整。
3. 人口问题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中国人口政策的理解和分析。
2. 人口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表和数据。
2.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人口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的解决方案。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课件和案例材料。
2. 安排学生分组,准备进行小组讨论。
3. 提前通知学生预习相关内容。
六、教学内容:1. 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原因。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通过展示图表和数据,讲解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3.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探讨影响因素。
4. 介绍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让学生了解政策调整的原因。
八、课堂互动:1. 提问学生关于中国人口数量和增长速度的变化趋势。
2. 让学生谈谈对中国人口分布特点的认识。
3. 讨论:为什么中国会调整人口政策?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总结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
2. 让学生思考人口政策调整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3. 布置一篇关于人口问题的短文写作。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的运用。
2. 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课后作业的布置进行反思,确保作业能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1. 人口政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 当前我国面临的人口问题及其挑战。
3. 未来我国人口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策略。
七、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历史演变。
2024年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口》教学反思日期:[填写日期]课程名称:《人口》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的人口状况,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分布以及人口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掌握人口增长的规律,理解人口结构和分布的特点。
2.通过数据分析和案例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人口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人口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核心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从图表中获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学生参与情况: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参与度,特别是在案例讨论和数据分析环节。
教学效果:学生基本能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对中国的人口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成功之处:1.通过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数据和图表,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抽象的人口增长概念形象化。
2.小组讨论法激发了学生的合作精神,通过讨论不同地区的人口问题,加深了对人口分布和结构的理解。
3.课堂上的即时反馈环节,及时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改进之处:1.部分学生对人口政策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政策背景和实施效果的讲解。
2.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讲解过于仓促,未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
3.对于部分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感性认识不足,未来可以通过更多实地教学或视频资料来增强体验。
学生反馈:学生普遍反映喜欢通过案例讨论和数据分析来学习人口知识,但希望老师能提供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案例。
个人感受:本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人口教学中数据和案例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时间管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计划:1.在今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设计更多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众多的人口优秀
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说出我国的人口总数,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状况。
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东多西少;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了解我国人口状况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认识人口对国家长期发展产生的影响。
学情分析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八年级学生对人口问题已经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通过对中国人口众多的了解,认识人口增长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记我国人口总数、人口特点;了解人口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
过程与方法多媒体与讨论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和支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识记我国人口总数、人口特点;
难点:了解人口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其对策。
教学过程。
《人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统计图表描述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会运用地理语言描述从统计图表中判读出来的信息,提升统计图表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增长趋势判读。
难点: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教学策略本节知识基本上都要从统计图表中来获取,因此,教学策略的选择应着重体现在读图分析过程的设置上,包括提什么问题、问题出现的前后顺序、哪些问题适合独立分析、哪些问题适合小组讨论等等。
结合学生学情,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读图指导。
■教学准备教材补充:我国近年部分省人口密度数据及分析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政区图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设计学生活动教学方法:资料分析法为主,绘图法和案例分析法为辅■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人口最多的国家教师:提到中国的人口,大家能用怎样的关键词形容它呢?学生回答预设:多。
设计意图:简单直接了解我国人口特点。
讲授新课──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及国策教师:其实我国人口“多”这个特点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任何地理现象、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有一个过程,下面阅读教材中的曲线图,请同学们说出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以及特点?并尝试思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回答预设:我国人口增长前期平稳,从1950年后突然增长加速,1980年后增长又趋于平稳。
设计意图:落实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并能结合自然、历史、人类活动需求等要素分析这种趋势产生的原因。
教师:1950年以前,社会发展缓慢,医疗卫生落后,死亡率相对较高,文明程度也低,这些原因使得人口增长缓慢。
1950年至1980年,也就是解放后,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再加上政策平稳的因素,人口增长迅速(在这里一定要强调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影响)。
1980年前后,中国提出一项重要国策──计划生育,有效地控制了人口数量,提高了人口素质,所以呈现增长平稳趋势。
第二节《人口》教学反思第二节《人口》教学反思谈到本节课的可取的地方:我感觉一是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爱好。
激发学生的思维,培育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念。
三是培育了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世界人口比重”,“世界人口排名前5位的国家”,“中国人口数据表”,“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活着界的位次”等几个表格的运用,使学生一目了然,直接取得感官上的刺激,增强了经历力并加深了学习成效。
让学生依照“中国人口数据表”绘制出我国人口的增加曲线,学生在亲自动手绘制的进程中试探和感受到了我国人口在建国后增加超级迅速的状况,从而引出对缘故的试探。
在学生辩论的进程中,我能适时地指出学生中显现的偏激和反面情绪,增强爱国主义和传统美德的教育。
在最后环节上由于时刻还丰裕,因此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设计宣传打算生育的广告语。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试探出了一些教学规律;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试探。
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
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专门好的处置问题的方法。
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址确实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把握好时刻分派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觉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进程中,不同组的同窗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若是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一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聚沙成塔,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
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此刻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刻西部进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养决不是短时间之内能完成的。
只只是此刻东部的人们不肯意去罢了。
那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感觉他们说的也有道理,乃至比较赞同。
有一名同窗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以后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能够使西北地域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知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3《中国的人口》是一节关于我国人口分布、增长和问题的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分布规律以及人口增长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 学情分析本节课面向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人口问题的深入理解仍需引导。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口问题有所接触,但系统的知识框架和分析方法尚需建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认识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阅读、数据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地理数据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人口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口和资源问题的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人口增长的特点及其原因,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对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地区的原因分析,以及如何合理控制人口增长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地图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图:中国人口分布图、各省区人口增长情况表等。
2.资料:关于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影响的案例。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人口增长的数据图表,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5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图,引导学生阅读地图,了解中国人口的地区分布特点。
教师讲解人口增长的原因,学生通过资料了解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析一个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的地区,探讨其原因。
初中地理课众多的人口优秀教案和教学反思教材分析
1.本节是在中国疆域根底上、行政区划根底上学习人口特点。
2.本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
1.学生有肯定的人口知识,但是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不强。
2.本节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人口曲线图理解人口增长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了解我国的人口总数和我国人口的增长特点,了解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
②了解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能力目标
①运用我国人口增长图和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
②运用有关数据计算人口密度,并结合人口分布图,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③通过查找、搜寻资料信息,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分析、处理、运用信息和言语
表达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了解方案生育是我国的一项根本国策,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履行的义务。
②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掌握肯定的
读图技能。
2、树立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开展相适应,环境资源相协调的科学人口观。
教学反思
1. 利用画面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2. 利用折线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效果好。
3.人口国策这里,如果可让学生课前找些资料效果更好。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知识目标1、通过观察地球仪及阅读地图,使学生说出我国的纬度和海陆位置,并能正确表述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以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2、在中国政区图上找出我国的四至点,并在图上量算出我国的东西和南北之间的大致距离,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3、使学生能在中国疆域图上辨别及在中国疆域空白图上填注出我国濒临的海洋,主要岛屿、海峡,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4、通过学习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辽阔的疆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及优越性。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中国政区图,形成对我国疆域的空间想像力。
教学用具:《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磁带及录音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中国政区复合投影片、地球仪、世界主要国家面积比较表,世界主要大陆海岸线比较表,“世界政区挂图”。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唱祖国》歌曲录音,用以制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了解祖国的学习欲望。
听着这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歌词,不禁使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地球上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优越性?我国的国土究竟有多大?濒临哪些海洋?我国有哪些陆上邻国?有多少个国家与我国隔海相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些知识,深入地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
〔板书〕第一章中国的疆域和人口第一节中国的疆域一、伟大的祖国〔投影〕“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活动)读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图我国在南北半球中在哪个半球、东西半球中在哪个半球?〔提问〕划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界限是什么、从图上看出中国位于哪个半球?〔归纳〕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赤道,东西半球的界限为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
因此通过观察地图可知,从东西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来看,我国正好位于北半球。
〔活动〕指导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用黄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红色胶条贴在相应的位置上;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并用红色的胶条剪成五角星,贴在我国首都北京的位置。
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一:本节课的教学是通过图表和数字的运用,让学生对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分布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计算使学生的人口忧患意识得到一个初步的加强,树立一个正确的人口观。
湘教版与以前用的人教版相比:文字说明少了,但增加了读图题和分析讨论题的量。
重在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改进我重点放在读图分析上,如:让学生阅读书上相关的图;出示地图册上的示意图;展示在网上搜寻到的相关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得出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增长情况以及造成当今我国的主要人口问题。
整堂课教师起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把大量的空间让给学生,学生反映也较积极,特别是两次学生讨论效果良好,一是讨论人口的分布规律;二是讨论我国的人口问题。
由于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地图,自己去设问、然后想法解决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课后的练习情况也较好。
本节课学生的参与程度较高,在课堂活动中基本达到教学目的。
中国的人口教学反思二: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了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此外,教师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能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
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以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探究时间控制上把握欠佳,讨论问题过细,花费时间较长。
没有调整好以下问题:什么时候探究、什么时候讨论,要探究多长时间、讨论什么问题、讨论多长时间等。
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反思一: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这学期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首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让学生对中国有所了解。
这一节则是从人文角度讲述中国人口的现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曲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从内容的难度来讲并不大。
但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于人口数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课文直接获取信息。
同时列举几个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的人口数量以此来让学生对人口大国有深刻认识。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约1200万,所以我国在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平衡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让学生对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有正确的认识。
人口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通过兰州附近陨石坠落和深圳砖头砸到六个人的笑话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本节出现了一幅面积和人口的统计图表。
首先指导学生读图然后复习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那么怎样让学生牢牢掌握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八十七中八年级总人数850人,共有16个班,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学生答:850÷16=53。
那么人口密度就是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
我感觉学生比第一学期学习世界人口时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和计算要接受的容易。
通过这幅统计图表让学生找一找人口数量最多、最少的省级单位。
找人口密度最大、最小的省级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读图的重要性。
最后展开讨论:能否让东部人口直接迁入西部?由于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人口分布特点有所认识,所以学生讨论热烈。
特别是有的学生还联系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风俗习惯等方面。
让我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学科增强了信心。
反思二: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阅读“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能力,以及计算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充分利用图表,分析归纳我国人口分布和增长情况。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使学生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教法与学法采取图文结合的方法学习本节内容效果较好。
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城市交通视频、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经济的影响的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和人口分布图学生准备:家乡人口调查表教学过程引入:播放电视画面──城市一景:街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异常拥挤。
由此引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谈谈】你遇到过类似的由于人多给你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和烦恼吗?谈谈你这方面的遭遇和体验。
(学生所举典型例子:暑假出去旅游,到了火车站发现那里人头攒动,好不容易才挤上火车,车上人满为患,碰上暑运高峰,只有感叹“行路难” 了;去看病,碰上人流、车流拥堵不堪……)一、数量世界第一1.教师指导读图1-7 “2000年世界人口构成图”:了解我国人口数量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2.补充资料: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最新数据:(1)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3.4亿,居世界第一位。
(2)读“全国省级行政单位人口数量统计图”:【技巧点拨】歌诀记忆我国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区:河南河北鲁粤川,湖北湖南苏浙皖,十省人口不一般,个个超过5000万。
二、增长速度较快教师出示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1.看《我国人口增长图》,特别是20世纪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情况怎样?原因是什么?(人口直线上升,增势迅猛)三、分布疏密不均1.比较提问:人口的疏密用什么来表示?结论:(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很大的国家)2.读图1-9“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提问:说说我国人口分布疏密的分界线是什么?我国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是什么?(黑河-腾冲;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较小。
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这学期地理课程的主要内容为中国地理。
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首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让学生对中国有所了解。
这一节则是从人文角度讲述中国人口的现状,主要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增长曲线和人口分布的特点。
从内容的难度来讲并不大。
但要指导学生正确读图、用数据、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关于人口数量这部分内容让学生读课文直接获取信息。
同时列举几个世界面积较大的国家的人口数量以此来让学生对人口大国有深刻认识。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过大每年新增人口数量约1200万,所以我国在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的平衡方面应采取有效的措施。
让学生对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有正确的认识。
人口分布特点这部分内容通过兰州附近陨石坠落和深圳砖头砸到六个人的笑话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本节出现了一幅面积和人口的统计图表。
首先指导学生读图然后复习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
那么怎样让学生牢牢掌握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八十七中八年级总人数850人,共有16个班,平均每班有多少人?学生答:850 16=53。
那么人口密度就是每平方千米居住的人口数。
我感觉学生比第一学期学习世界人口时对人口密度的理解和计算要接受的容易。
通过这幅统计图表让学生找一找人口数量最多、最少的省级单位。
找人口密度最大、最小的省级单位。
让学生体会到读图的重要性。
最后展开讨论:能否让东部人口直接迁入西部?由于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人口分布特点有所认识,所以学生讨论热烈。
特别是有的学生还联系了自然环境、人文特色、风俗习惯等方面。
让我对学生能够学好地理学科增强了信心。
反思二:众多的人口教学反思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单位,通过教师的导学,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教学设计:2024秋季人教版高中地理旧版人教版选修三《中国人口》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理解中国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2.综合思维:运用图表、数据等资料,综合分析中国人口特征及其成因,提升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地理实践力: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实践能力。
4.区域认知:认识中国人口的地域差异,理解不同区域人口特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数量、分布、结构)。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其变化原因。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进程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综合分析人口增长、分布、迁移等因素对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复杂影响。
•理解并预测人口政策调整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长远影响。
四、教学资源•旧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教材•中国人口统计数据图表•多媒体课件(包含人口分布图、增长曲线图、城市化进程图等)•相关人口政策文件及案例分析材料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系统介绍中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政策。
•图表分析法:利用图表数据直观展示人口特征及其变化。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人口问题,促进思维碰撞。
•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人口问题及其影响的理解。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中国人口变化的短视频,展示人口数量增长、分布变化、城市化进程等画面,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的重要性。
•设疑引思: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会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众多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哪些挑战和机遇?”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1.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介绍人口增长的历史和现状。
•分析中国人口分布特点,展示人口分布图,解释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如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政策导向等)。
•探讨中国人口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反思:(后有教案)我设计了《中国的人口》一节,根据课程标准中对于本节的要求我设计了如下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相关图文资料,说明我国人口基本国情及人口分布特点,并能简要分析成因。
2)准确理解我国人口国策,树立准确的人口观。
给学生体现清晰明确的目标,这样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自己的任务,学习时更有目标性。
在明确了学习目标后我设计了以下评价任务:1.通过学生自主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看看学生是否具备读图、析图、从图中获取信息的水平。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人口东多西少成因及解放后人口增长快的原因,看看学生会不会观察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不能合作交流。
3.通过课堂小测,同桌互评,看看学生是否掌握本节重点知识。
接下来针对目标设计教学过程,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实行了评价设计。
就教学设计来看,能够较好地体现“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各环节设计比较合理,思路比较清晰,过渡设计比较自然流畅。
三,教学过程中的不足1.评价任务落实不好,评价不即时、不全面,语言不丰富,比较单一。
评价的目的不但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学习什么)和教师的教学活动。
评价为调控教学提供依据,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使教学能够始终围绕目标实行,使教学目标能够更好地达成。
不过,在课堂上虽然我的评价手段比较多样但是评价语言不丰富,例如学生发言很精彩的没有即时赞扬,能够让她交流一下通过什么方式知道的,学生发言错误的地方应即时点出。
较好地学生积极发言但一节课下来发现就那么几个学生在表现,其他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没有做出相对应的评价。
关于如何评价这将是未来我要学习的重点,不论是评价语言还是评价方式,日常教学中要多积累多使用,把教的过程当做评的过程,让评价与教学二合一。
2.教学设计中存有不紧凑的地方。
从总体上说,教学设计设计比较合理,打破教材内容的编排,先讲人口的分布再讲人口增长。
但是,在设计人口分布这个块时有些啰嗦,比如人口分界线的图用到三次,感觉又绕回来了,顺序能够再设计使得更合理。
关于为什么人口分布东多西少这个问题能够放到后面讲完地形、气候之后再学习,也能够在这里在联系前面世界地理,人口分布稠密和稀疏的原因当时从哪几方面考虑的,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
3.此外,课堂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比如山东人口密度大,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不便,能够列举。
有学生回答“人口多影响素质的提升”观点非常新奇,能够再追问分析一下。
4. 本节课我认为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说教法上还应再放开一些,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去思考。
在知识点上还应把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再突出一些。
在组织教学方面有时幽默也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
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四,这堂课的优点:这堂课我充分利用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辨正唯物主义观点。
通过小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并且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会多多展开小组活动形式,充分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时间,转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第一章第三节中国的人口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a、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及为此制定的基本国策。
2、使学生了解相关华侨及华人的知识。
3、培养学生使用“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等地理图表的水平,以及计算水平和分析问题的水平、绘制曲线图的水平等。
b、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使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口超过其他三个国家人口总数的2倍,与面积相差不多的加拿大、美国相比,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的47倍,是美国的4.7倍,可见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
请大家看一看教材中的“读一读”材料,了解中国的人口数量特点。
〔提问〕:请同学们看图“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思考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中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多?哪一个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最少?人口总数在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几个?〔讲述〕:为了比较不同地区人口的多少,我们用人口密度实行说明。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定义:平均每平方千米面积上的人口数。
公式: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请同学们根据图表,填写“做一做”中的表格。
(提问〕:根据课本中的“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量”图,参考课本“做一做”提供的上述省区的面积,计算四省区的人口密度并比较东部沿海两省与西部内陆两自治区人口密度的差异。
〔提问〕:观察“中国人口密度”图,思考以下问题:(1)找到黑河——腾冲一线,对照图例观察线两侧东南部和西北部人口密度的差异。
观察哪些省区人口大于200人/平方千米,哪些省区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2)阅读课本相关内容,了解该线两侧的面积、人口所占比例。
(3)确认该线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全班评议,学生总结〕〔讲述〕:我国人口地区分布不均。
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稠密,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94%,人口密度大于200人/平方千米,主要集中在东部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苏、四川等省,这些地方多为平原区;该线西北部人口稀疏,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7%,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6%,人口密度小于10人/平方千米。
〔过渡〕:人口密度东西部存有差异,农村与城镇也存有差异,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扩大,这种差异也在变化。
〔出示投影〕:“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比(人口构成特征)”〔讲述〕:我国的人口构成中,农村人口所占的比重大于城市人口。
2000年我国的总人口为12.95亿,其中农村人口达80739万人,占63.91%;也就是说中国有13亿人,其中有8亿农民,是世界上农业人口最多的国家。
我们也同时看到,与1950年相比,我国的农村人口比重呈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我国的城市人口在持续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也在持续提升。
2000年我国城市人口为45594万人,占36.09%。
比1995年的28.9%上升了7.19个百分点,比第四次人口普查的1990年上升了9.86%。
〔提问〕:世界平均城镇人口比重为41%,当前我国城镇人口的比重仍低于这个水平,你认为今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乡人口分布将出现什么问题?城乡人口怎样合理分布,才能促动国家经济的发展?〔总结〕:全国仍有8.5亿人口在乡村,乡村容纳不下这样多的劳力,应该就近建设新型城镇,以缩小城乡差别;为保护大城市的环境,应限制大城市的规模,建设卫星城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过渡〕:我国到海外的移民,大致分为华侨与华人两种,前者指长期侨居国外并具有中国国籍的中国人,后者指定居国外并取得外国国籍的,又称为外籍华人。
(讨论〕:以华侨和华人热爱国家以及他们积极支援国家建设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讲述〕:我国赞成与鼓励华侨自愿的选择自己的国籍。
我国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怀和重视保护海外华侨和华人的正当权益。
〔讲述〕:根据下表提供的我国人口增长数据,要求学生绘出1764年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曲线图,并观察我国的人口增长有什么特点?〔总结〕:由学生总结后,教师概括:(1)我国人口基数过大。
1949年为5.4亿,1996年时就达到12.2亿。
(2)增长速度过快。
由绘图可知,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哪些问题?(2)我国实行计划生育遇到哪些困难和阻力?(3)我国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有什么好处?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个人意见,经过不同观点的辩论,使学生的思想达到一致。
〔总结〕:(1)人口的急剧增长,给我国带来的是环境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巨大障碍,我国绝绝绝绝大部分资源和工农业生产,按人口的平均数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
(2)因为几千年的传统封建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还存有着多子多福、生男比生女好的思想,而且这种思想还根深蒂固,不易改变。
(3)人口的控制能够提升人口素质,人民生活水平能够得到改善,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提升。
〔提问〕:上述环境、资源、社会问题的产生都是因为人口过多、人口增长过快造成的。
对此我们应采取哪些对策呢?〔讲解〕:我国政府将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之一。
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
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这是控制人口的关键,也是提升人口素质的前提。
我们要积极地宣传这个基本国策,使我国的人口得以控制。
〔总结〕:这节课我们对我国的人口特点、人口问题及其对策实行了学习。
努力控制人口数量,提升人口素质,这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有效措施。
与此同时还应积极发展经济,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与文化素质,改变人们的生育观,人口问题才能最终得到解决。
板书设计:第一章中国的的疆域与人口第三节中国的人口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二、人口分布不均三、乡村与城镇人口比重的差异四、华侨与华人五、人口增长过快及其带来的问题1.我国人口增长的突出特点2.新中国成立前后人口增长差异的原因3.我国的人口问题六、人口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