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即为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脑动脉系统病理变化产生的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或血管破裂现象,脑卒中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临床变现一般为一侧面部、手部或腿部急性乏力,陷入昏迷,其他临床表现为突发口眼歪斜、说话或反应呆滞、丧失平衡或身体协调能力等,为病患的生活带来严重干扰。治愈脑卒中作为针灸学科最具生命力的内容,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结合神经解剖结构内容,用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症。

1.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治疗能够从以下方面治疗脑卒中偏瘫,其一,针刺能够疏通经络、调理血气,有效地治疗病患“内结血瘀”病症。其二,针刺可以恢复脑动脉弹性,降低脑动脉紧张度,促进血管有效扩张,提高血流量促进脑部供血,缓解病灶处脑细胞贫血、贫氧的病状。其三,针刺可以活跃脑卒中病患皮层,促使病患脑电活动正常化,调节并提升基本点活动。其四,针刺可以调节微循环,益于病理变化组织正常供血,形成侧支循环。其五,针刺能够使病患血脂水平下降,促进血脂代谢,改善血脂状况,稳固纤溶系统。

2.治疗方法

针灸的历史已有千年,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针灸作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技术已被普遍认同。中医表明脑卒中偏瘫病发的首要原因为清窍瘀阻,所

以常用头针醒脑、活血。应用针刺运动、平衡以及足感区结合神经促通实现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改善神经肌肉的反应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强化肢体在运动时的协调能力,起到良性的治疗作用,相对于只应用神经促通效果更显著。其次,有道言“治痿独取阳明”,体针常作用于手足阳明经穴,可应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在脑卒中软瘫期针灸瘫痪一侧的上肢阴经穴和下肢的阳经穴,等到肌肉张力回复之后,再针刺病患瘫痪一侧的上肢阳经穴与下肢的阴经穴,在患病较早时期刺激主动肌群α与γ运动神经元活性,提高肌肉张力,后期刺激拮抗肌,从而避免主动肌产生过高的肌肉张力,平衡肌肉张力,防止肌肉痉挛,构建正常的机体运动模式。另外,头体针并用可以取长补短,有强化治疗效果的功能,通过调节病灶和肢体,同时刺激脑血管能够有效增强血流活性,强化脑部供血以及新陈代谢,促使瘫痪部位更快地获得治愈。结合康复锻炼除了能够舒缓病患肌肉痛感,避免关节僵硬以及肌肉萎缩,还能够刺激感觉功能,激发神经元活性,调节血液循环,强化大脑皮层功能。

此外,数据表明临床上一般存在80%-90%的脑卒中病患发生瘫痪痉挛,痉挛主要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受损之后,脊髓反射活动亢进,致使α-γ运动神经环路活跃,以致病患一侧肢体肌肉张力增强。可通过针刺夹脊穴降低脊髓前角神经元活性缓解痉挛,根据肌肉运动的支配节段,进行针刺。并且依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针刺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加强上肢伸肌、下肢屈肌完成运动,抑制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完成运动,以此良好控制主动肌以及拮抗肌的张力平衡,这要求施针人员熟练掌握人体肌肉分布、解剖结构与相应功能的知识。

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在治疗脑卒中偏瘫已经产生良好的成效,除上文介绍还可以进行以下几点的思考,其一,深入研究各种针刺方法、穴位对于拮抗亢进肌群以及增强弛缓肌群运动的成效,创新研究有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思路、方法。其二,脑卒中偏瘫恢复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运动功能特点规范治疗方案,以此优化治疗方法。其三,结合如现代电生理学等学科内容,创新针刺治疗更多的可能性,发展脑卒中偏瘫治疗手段。

3.针灸优点

针刺能够促进病患配合治疗,实践表明采用头针对病患进行治疗能够提高病患的注意力、专注力,促使病患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和康复锻炼安排,有助于提高医生的治疗成效。此外,针刺能够调节周围区域的循环状态,刺激感觉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调节病患大脑皮层点活动,能够降低康复锻炼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有助于病患更有效地得到治愈,使身心全面康复。针刺还能够舒缓痉挛状态,采用针结合康复锻炼舒缓脑卒中偏瘫痉挛,针刺作用于病患痉挛肌附近穴位,减弱牵张反射,加之康复锻炼中应用的抗痉挛、神经促通技术,能够舒缓偏袒痉挛、加强病患运动能力和机体综合运动功能。

4.脑卒中偏瘫治疗时机

针灸以及康复锻炼都建议在病患患病早期进行治疗,临床研究实践证明,与恢复期以及后遗症期相对比,在脑卒中急性期进行治疗的临床治愈率最高,不论脑卒中病患是否度过昏迷期,一旦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后,应当抓紧在初期就应用针灸以及康复锻炼进行治疗,修复受损的神经元,刺激神经元活性与功能,促使神经功能重组或恢复肢体运动能力,在最佳时期对病患进行治疗。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在针灸作用于脑卒中偏瘫治疗上有了一定的成果,但针灸技术的使用仍旧只能是根据传统的经验以及个人技巧运用的初级阶段,因此产生的针刺强度差异、针刺手法差异、针刺腧穴组合问题,导致针灸无法形成系统、组织的规范模式。有言论指出,针刺疗法不被普遍接受的首要原因是缺少高质量的临床治疗成果对比资料与完整的理论研究。所以,针灸医学应与时俱进,提高针灸治疗技术、丰富针灸科研、深化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探究,有效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神经医学、解剖结构等学科内容,实现强化针灸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即为中风、脑血管意外(cerebrovascular accident,CVA),是脑动脉系统病理变化产生的血管痉挛、血管闭塞或血管破裂现象,脑卒中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其临床变现一般为一侧面部、手部或腿部急性乏力,陷入昏迷,其他临床表现为突发口眼歪斜、说话或反应呆滞、丧失平衡或身体协调能力等,为病患的生活带来严重干扰。治愈脑卒中作为针灸学科最具生命力的内容,在脑卒中临床治疗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结合神经解剖结构内容,用针灸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病症。 1.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制 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针刺治疗能够从以下方面治疗脑卒中偏瘫,其一,针刺能够疏通经络、调理血气,有效地治疗病患“内结血瘀”病症。其二,针刺可以恢复脑动脉弹性,降低脑动脉紧张度,促进血管有效扩张,提高血流量促进脑部供血,缓解病灶处脑细胞贫血、贫氧的病状。其三,针刺可以活跃脑卒中病患皮层,促使病患脑电活动正常化,调节并提升基本点活动。其四,针刺可以调节微循环,益于病理变化组织正常供血,形成侧支循环。其五,针刺能够使病患血脂水平下降,促进血脂代谢,改善血脂状况,稳固纤溶系统。 2.治疗方法 针灸的历史已有千年,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针灸作用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技术已被普遍认同。中医表明脑卒中偏瘫病发的首要原因为清窍瘀阻,所

以常用头针醒脑、活血。应用针刺运动、平衡以及足感区结合神经促通实现治疗,能够有效调节肢体运动功能以及ADL,改善神经肌肉的反应能力,增强肌肉力量,强化肢体在运动时的协调能力,起到良性的治疗作用,相对于只应用神经促通效果更显著。其次,有道言“治痿独取阳明”,体针常作用于手足阳明经穴,可应用针刺与肌张力平衡促通法,在脑卒中软瘫期针灸瘫痪一侧的上肢阴经穴和下肢的阳经穴,等到肌肉张力回复之后,再针刺病患瘫痪一侧的上肢阳经穴与下肢的阴经穴,在患病较早时期刺激主动肌群α与γ运动神经元活性,提高肌肉张力,后期刺激拮抗肌,从而避免主动肌产生过高的肌肉张力,平衡肌肉张力,防止肌肉痉挛,构建正常的机体运动模式。另外,头体针并用可以取长补短,有强化治疗效果的功能,通过调节病灶和肢体,同时刺激脑血管能够有效增强血流活性,强化脑部供血以及新陈代谢,促使瘫痪部位更快地获得治愈。结合康复锻炼除了能够舒缓病患肌肉痛感,避免关节僵硬以及肌肉萎缩,还能够刺激感觉功能,激发神经元活性,调节血液循环,强化大脑皮层功能。 此外,数据表明临床上一般存在80%-90%的脑卒中病患发生瘫痪痉挛,痉挛主要是因为运动神经元受损之后,脊髓反射活动亢进,致使α-γ运动神经环路活跃,以致病患一侧肢体肌肉张力增强。可通过针刺夹脊穴降低脊髓前角神经元活性缓解痉挛,根据肌肉运动的支配节段,进行针刺。并且依据康复医学理论,应用针刺对患者进行治疗时,还需要加强上肢伸肌、下肢屈肌完成运动,抑制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完成运动,以此良好控制主动肌以及拮抗肌的张力平衡,这要求施针人员熟练掌握人体肌肉分布、解剖结构与相应功能的知识。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方法 目前,脑卒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医疗水平的发展为脑 卒中的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许多脑卒中患者经治疗得以生存,但治疗后可能伴 有失语、瘫痪等后遗症。中医康复临床常采用针灸、中药内服、中药熏蒸及按摩 推拿等治疗,在降低脑卒中治疗后遗留的功能障碍对患者生存上可发挥一定疗效,其应用价值也值得深入研究。 脑卒中的危害是什么 脑卒中,及脑血管意外,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是世界范围内 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同时也是引发痴呆的重要病因。除此之外,脑卒中还可能增加抑郁发生风险,对人类生理及心理都会造成损伤。 并且如果出血大面积脑梗死,预后极差,数据统计死亡率高达80%,据数据统计 约每一分钟就有3个人死于脑卒中,经治疗存活患者约有70%遗留不同程度残疾,且存在复发风险。但是有研究表明大脑损伤后脑功能是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的,由此在脑卒中病情稳定后应尽早接受全面康复治疗,且发病后越早接受康复,功能就恢复越好。 脑卒中中医康复方法有哪些 1.针灸:针灸是缺血性脑卒中偏瘫康复的重要方法,可通过经络感传作用改 善脑部血液循环。应用针灸治疗时需遵循中医辨证原则,如中经络主症为 舌强语塞、半生不遂,则采取行气活血、疏通经络为主,可选取督脉、足 太阴经穴为主,如中脏腑主症以迷蒙、昏睡及神志恍惚等,则需采取启闭 固脱、醒脑开窍原则,选穴以督脉穴就手厥阴经为主。针灸包括头针、体 针、电针及其它联合康复训练。头针取穴可在头穴刺激区选择,并根据患 者症状配穴。如伴有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等,可从百会至前顶及其向左、 右各1寸及二寸的平行线,如伴有吞咽困难及饮水返呛,或者还出现语言 障碍,则可选择风池、风府及两穴之间施针等。体针则可以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伏兔、血海等为主穴,并根据患者选择配穴,如舌 强语塞可取廉泉穴、口眼歪斜可取地仓、颊车穴、五指不伸可取后溪。电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病变,导致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是由于脑血管的突 发性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疾病。脑卒中常见的表现有突发 性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卒中后遗症中, 偏瘫是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会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康复治疗方 法中,针灸作为一种古老而有效的方法,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将从脑卒中 的针灸康复治疗、康复过程、康复效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概述 1、针灸治疗原理。针灸是将针刺入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脑卒中后遗症的形成是由于脑组织受到缺血、缺氧、代谢 物堆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神经细胞功能受损或死亡,进而导致肢体运动功能 受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遗症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和代谢 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神经肌肉系统的功能状态,从而达到恢复肢体功能的目的。 2、应用范围。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肢体运动功能受限、肌肉痉挛、肢体感觉异常、失眠等多种症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针灸治疗 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方法相结合。 3、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针灸治疗的常用穴位包括足三里、合谷、曲池、阳陵泉、肩井等。这些穴位通过刺激人体的经络和穴位,达到调节人体气血运行、促进 代谢和改善肌肉、神经功能的作用。 4、针灸治疗的适宜时间和频率。针灸治疗的适宜时间和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进行判断。一般来说,针灸治疗应在脑卒中发病后的早期进行,可以缩短康 复时间和提高康复效果。 5、在治疗频率方面,一般每周治疗2-3次,每次治疗时间为30-60分钟左右, 持续4-8周左右为宜。治疗期间需要注意身体的反应和病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 二、针灸康复治疗的实施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社区脑卒中偏瘫-2019年精选文档

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社区脑卒中偏瘫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患者均来源于社区管理的患者,时间为2003年7月至2008年2月,在医院诊断为脑卒中且存在偏瘫,全部病例均经脑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诊断。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XX局,XX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病程在3至24个月,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1.2 治疗方法? 1.2.1 针刺采用醒脑开窍法治疗,以醒脑开窍为主,辅以滋补肝肾、疏通经络为治疗原则。处方:主穴为印堂、内关、三阴交。辅穴为风池、尺泽、极泉、委中。配穴:根据并发症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操作:先刺印堂穴,针向鼻根,透刺1.0寸,施以雀啄泻法,以流泪或眼球湿润为度。继刺双侧内关,直刺0.5~1.0寸,采用提插捻转泻法,施手法1 min;再刺三阴交穴,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角斜刺,进针0.5~1.0寸,用提插补法,使患者下肢抽动3次为度;风池刺向喉结,约1.5~2.0寸,施以小幅、高频捻转3 min。极泉穴,往下移2寸,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以患肢抽动3次为度;尺泽穴,

屈肘120°,直刺进针0.5~0.8寸,用提插泻法,以手动3次 为宜;委中穴,仰卧位抬起患肢取穴,刺入穴位后,针尖向外45°,进针1.0~1.5寸,用提插泻法,以下肢抽动3次为度。 配穴及随症加减取穴施以平补平泻法。疗程:每周五次,留针 30 min/次,四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2周。? 1.2.2 康复训练因为患者病程较长,均为恢复期或后遗症 期的患者,采用加强正确步态、精细运动及协调运动的训练。患者的训练内容包括翻身、坐位及站立训练,训练应循序渐进。在训练过程中辅以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如自理能力训练,鼓励患者双手持勺进餐,健手洗漱、自己穿衣,坚持练习系鞋带及使用便器,尽量发挥健肢功能,争取达到生活自理。在训练患者的同时,培训其家人。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每天进行1次(周末在家由家人训练),每次30分钟。四周为一疗程,共治疗12周。? 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综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康复训练。? 1.3 疗效评定? 1.3.1 临床疗效评定[3]基本痊愈:肢体活动自如,生活自理,能适度参加工作和劳动;显著进步:肢体活动明显改善,肌力进步2级,可独立行走,语言较清楚,生活大部分可自理;进步:肌力较前进步1级;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1.3.2 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修订的Barthel指数评定。? 1.4 统计学方法统计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护理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护理 脑卒中,又被称为中风,是一种由于大脑血管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脑细胞供 血中断的疾病,表现为突发的脑功能障碍。中医对于脑卒中的理解与现代医学略 有不同,中医称之为"中风",主要从体质、气候、情志等方面入手,采用整体调 治和辨证施治的原则,运用中药、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方法进行治疗和康复。 一、中药内服 中药是中医治疗脑卒中的重要手段,它的主要特点是以整体为本,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首先,我们要了解,脑卒中在中医中被称为"中风",包括风、火、痰、湿等多种病因在内。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天气、饮食、情志、劳累等因 素有关,这些因素会导致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中医 治疗脑卒中主要是运用各种中药配方,根据患者的体质、病因、病情等因素,选 择适宜的药物进行调治。 对于气虚血瘀类患者,可以使用补阳还五汤治疗。补阳还五汤主要由黄芪、 当归尾、赤芍等组成,根据患者的病情,可适时添加红花、桃仁等药物。对于肝 阳上亢类患者,可选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这种方剂利用天麻、钩藤、益母草等药物,起到平肝熄风、清热活血的作用。患者可每日分两次口服煎煮后的药汁。这 些药物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防产生不良反应。 二、针灸治疗 对于脑卒中,中医的针灸治疗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针灸治疗的方法 丰富,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差异,医生会选择最适合的针灸方式,如体针、头针、眼针、电针等。这些针灸方式都有其独特的疗效,能够帮助脑卒中患者改善 病情,恢复健康。 对于脑卒中患者,针灸治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急性期、痉挛期和恢复期。 每个阶段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都不同,因此需要不同的针灸方式和穴位。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脑梗塞,是临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不仅致残率高、致死率,复发率也非常高,患者易因神经功能受损而留下偏瘫、失语、吞咽困难 等后遗症。偏瘫作为脑卒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十分常见,在我国每年新发 的数百万脑卒中患者中,偏瘫患者占据了七八成,这些偏瘫患者无法正常进行肢 体运动,无法独立生活,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对于脑卒中偏瘫,许多患者都将康 复治疗作为首要目标,本文试分析阐述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措施。 一、针灸治疗 取内关穴、血海穴、百会穴、曲池穴、涌泉穴、合谷穴、三阴交穴、外关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达到中医康复治疗目的。目前,用于脑卒中 偏瘫康复治疗的针灸方法主要有体针、头针两种,其中体针主要以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经和太阳经诸穴,如果患者为上肢偏瘫,多选择支沟穴、曲池穴、 肩贞穴、肩髃穴,如果患者为下肢偏瘫,多选择丰隆穴、太溪穴、太冲穴、足三 里穴、阳陵泉穴、环跳穴,通过针刺以上穴位,可以提高拮抗肌肌力,缓解肢体 痉挛,改善痉挛肌和拮抗肌之间的异常运动。头针则是基于国际标准化方案,在 头皮的运动区、平衡区、足运感区进行针刺,按照100次/分钟的频率快速捻转,以此来达到改善异常运动的目的。当然,针灸治疗不仅可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偏瘫,也可用于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如针刺头部相应分区域,可以改善延髓麻痹,促进脑血管侧支循环的重建,恢复相应的生理反射,提高舌咽神经的活性, 有效改善患者的舌咽运动能力,从而恢复患者的吞咽功能。 二、肢体康复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建议在手术治疗后的1周左右进行,最多不超过术后3个月,这是 因为开展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更快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 恢复。一般而言,术后应先为患者取平卧体位,以使其脑组织可以得到充分的血 液供应,从而避免神经功能再次受到损伤,促进神经组织的再生,随后再为患者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病,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00/10万,年死亡率为80~120/10万,存活者中有7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的为重度残疾。这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应在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 通常主张在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原发疾病无加重或有改善的情况下,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目前临床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有: 01 良肢位摆放 患者静息状态下应保持偏瘫肢体的抗痉挛体位。多主张患侧卧位:偏瘫侧肩关节前屈90°,伸肘、伸指、掌心向上;偏瘫侧下肢伸髋、膝稍屈、踝背伸90°。健侧肢体放于舒适位置。良肢位摆放可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预防继发性关节挛缩、畸形或肌肉萎缩,防止压疮、肺炎及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02 被动运动 脑卒中早期患者主动活动很弱,为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应早期开展被动运动。被动运动应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动作应轻柔,以免引起疼痛或加剧疼痛。可让患者做健肢带动患肢上举的运动,也可在无痛范围内做前臂旋前旋后,腕关节的背屈、伸活动等,以保持患肢的关节正常活动范围。 03 物理因子治疗 通过局部机械性刺激、功能性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等治疗,引发瘫痪肢体肌肉的收缩与舒张,逐步改善肌肉张力。 04 传统疗法

通过针灸、推拿的深浅感觉刺激,改善肌肉的收缩与血液循环,从而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改善。 05 主动运动 患者病情稳定后,尽量让患者做主动运动,肌肉的收缩为减轻水肿提供了很好的泵的作用。可让患者在患肢上举位做一些活动,如手指的抓握活动、抓握木棒、拧毛巾等。 06 床上训练 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起坐,坐位平衡三级训练,关节抗痉挛训练以及双或单腿搭桥训练,然后坐位转换到立位三级平衡训练。为站立和步行做好基础。 07 步行训练 当患侧下肢可以负重后,进行迈步训练、基本步行训练和实用步行训练,以促进偏瘫侧肢体肌力恢复,力争达到躯干四肢肌力平衡和对称,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08 语言训练 针对构音障碍或失语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言语功能训练,逐步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 09 作业训练 针对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选择合适的功能训练,比如日常生活活动、运动性功能活动、辅助用具使用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 10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脑卒中患者因存在肢体功能障碍,不同程度影响到日常生活能力,应加强进食、修饰、如厕、洗澡、移动等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使他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由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 肢体活动能力受到了严重制约,导致病人往往无法自理,对生活和工作的影响巨大。针对 这种情况,临床上广泛地采用针灸与康复训练相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病人的康复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效果。 一、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作用机理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是因为脑血管破裂导致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导致脑部神经细 胞缺氧、坏死。针灸作为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主要通过促进病人的气血循环,激发神经 细胞的活力,加速其再生修复,达到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目的。 另外,针灸还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作用来协助治疗脑卒中偏瘫: 1、激活神经系统。针灸可以通过针刺穴位,刺激人体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增加局 部和全身的血供,改善组织的营养状态,从而促进神经细胞再生重建,恢复受损区域的功能。 2、调节免疫系统。针灸可激活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的自 然修复过程。 3、促进心理健康。由于脑卒中患者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而针灸能够在 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心理问题,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是脑卒中后偏瘫康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科学、系统和合 理的方式,刺激患者的神经元再生和突出,促进神经功能重构,以达到恢复肌肉、神经功 能和社会功能的目的。 康复训练主要的作用机理如下: 1、提高肌肉力量和协调性。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可以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活动 范围和肌肉均衡性,从而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2、恢复神经突出性。通过运动的重复训练,可以刺激神经元的突出,从而拓宽神经 网络传导的通路和机制,并促进大脑皮质重构,提高运动控制和协调性。 3、促进心理健康。康复训练的积极效果可以帮助患者改善心理问题,使其对康复训 练抱有更加积极的心态和信心。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医针灸联合康复训练的治 疗方式,能够起到多种临床效果。 1、减轻肌肉痉挛和僵硬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偏瘫针灸康复治疗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又被称为中风、脑血管意外 (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突发的、急性的脑血管疾病,主 要是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是血管出现阻塞现象,导致血液无法正常流入 大脑,造成大脑组织的严重损伤,从发生的类型来看,可以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 出血性脑卒中。一般来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较高,占发病总数的60%-70%, 多发病与40岁以上的男性群体,如果没有及时得到救治,可能会导致患者死亡。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同时也是导 致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具有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脑卒中患者很容易 出现偏瘫症状,多表现为身体一侧瘫痪,行动不便。我国中医经过多年发展已经 取得了巨大进步,针灸在治疗脑卒中偏袒中也有良好表现。 1.脑中风病因 1.1遗传因素 总的来说脑中风属于后天性疾病,但也具有遗传因素,如果家族成员中有脑 中风病史,则该家族人群患上脑中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1.2不良生活习惯 主要包括吸烟、酗酒的人群,这类人也是脑中风的高发人群,不论是吸烟还 是喝酒都会增加人体心血管的负担,如患者本身患有高血压、糖尿病,抽烟和喝 酒得不到控制就会进一步增加脑中风的几率。香烟中有大量的有毒物质,包括尼 古丁和焦油,尼古丁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引起高血压,同时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 化的程度;长期过度饮酒会增加肝脏负担,引起脑中风。 1.3慢性疾病

患者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果没有遵循医 嘱按时服药或检查,就会进一步引起脑中风,慢性心血管疾病本身就难以控制, 一旦出现恶化就会导致各种并发症,脑中风就是其中之一。 1.4短暂性脑缺血 在临床医学上短暂性脑缺血也被称为小中风,根据相关数据调查研究显示, 患有小中风的患者在三年内出现脑中风的概率比普通人群大得多。 2.脑中风偏瘫的针灸治疗法 一般来说中风偏瘫针灸的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针,二是头皮针。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体针也就是在身体上针刺,主要用于治疗脑中风引起的 上下肢偏瘫,医护人员需要精准找到所治疗的穴位,利用在上肢针刺的过程中, 一般采取的穴位就是合谷穴、曲池穴、外关穴等,而在下肢针灸的过程中,一般 采用的穴位为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其次就是头皮针,由于大脑皮层拥有丰 富的穴位,在脑卒中针灸治疗的过程中,头皮针的治疗方式比较普遍,通常采用 的穴位为百会、上星、印堂等,还有头皮针的划线、顶颞后斜线等治疗方式,也 有较好的效果。除了上述的方式以外,在由脑卒中引起的偏瘫中,还包括推拿、 肢体功能恢复等,这些都能够充分唤醒患者的肌肉活力,防止肌肉萎缩,能有效 加速患者康复进程,恢复患者的运动神经和肌肉功能,对患者康复有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针灸治疗方法中还包括重要熏蒸法、中药外敷等方式,这些方法都能 有效调解患者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起到加速患者气血肢体气血运行的速度,从 源头上解决偏瘫的问题。用针灸方法来治疗偏瘫,其治疗效果主要是根据患者个 人体质来决定的,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患者是否还患有其他严重的慢性疾病或基础性疾病。一般来说,年纪小、个人身体素质强,本身并不患有其他疾病,且中风出血灶较小的患者, 针灸治疗方式拥有较好疗效;反之,对于出血量大、梗死范围大、基础病增多的 患者,以及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而言,针灸治疗的流程相对来说就会更长,且治疗效果很难达到理想化水平。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 作为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风患者不仅具有发病率、死亡率高的特点, 而且患者的并发症较多,这对于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大影响,严重威胁患者 的生命安全。从中风后遗症类型来看,其不仅包含了语言障碍、行动不便,而且 涉及口眼歪斜等多种情况,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较大负担。临床实践中,西药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使得中医治疗手段的应用逐渐增多。目前,针灸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今天就给大家 科普一下中风后遗症针灸治疗的那些事。 1、中风后遗症的基本情况 中风又被人们成为脑卒中,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中风不仅会造成患 者伤残,而且严重地影响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在我国,每年新发的脑卒中病例高 达150~200万,患者死亡率高达58~142/10万人。目前我国幸存的中分患者近 700万,其中超过75%的患者存在伤残问题。这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对国家的发展较大阻碍。 中风患者发生后遗症的概率较高。肢体障碍、语言障碍是较为常见的后遗症 类型,此外患者多有口眼歪斜、抑郁、吞咽障碍、尿失禁等问题。在中医学领域,中风后遗症被归结为“大厥”和“偏枯”范畴,中医指出:脑络瘀滞会造成人体 气血逆乱,这使得导致中风患者发生多种后遗症的重要原因。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中,不仅要注意改善患者的气血额,而且要注意通络祛滞。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 方法中的常用手段,在中医后遗症治疗中,其能通过活血化瘀、舒经通络,确保 患者的气血畅通,这对于提升患者质量效果,改善患者病情具有积极作用。 2、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 2.1吞咽功能障碍针灸治疗

在中风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约为22%~65%。在这些患者中,症 状较强的患者有饮水呛咳问题,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往往需要静脉注射补水或鼻饲。吞咽功能障碍不仅会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而且会使得患者水电解质失衡,有的患 者还会发生吸入性肺炎、脱水窒息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目前,采 用针灸方法治疗吞咽功能障碍时,除醒脑开窍针刺法、通关利窍针刺法外,靳三针、腹针、舌针、头针等都是较为常用的治疗方式。其治疗方法所选穴位具有较 大差异。如醒脑开窍针刺法会结合“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的病机,选择取阴经 和督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中通常会选择人中、内关、三阴交作为主穴位, 而将风池、完骨、翳风、廉泉作为配穴,治疗效果较为突出。而在通关利窍针刺 法中,常取穴位不仅包含内关、水沟、三阴交,而且涉及风池、完骨、翳风、咽 后壁等。 2.2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 痉挛性偏瘫是中风患者中的常见残障问题,其在影响患者运动功能的基础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针灸治疗中,传统针刺法的应用较多,其包含了弱刺激和强刺激两种方式,其中在上肢屈肌侧、下肢伸肌侧部位, 选择主动肌群的穴位对患者进行弱刺激;而对于拮抗肌群的穴位实施强刺激,这 样不仅可以起到改善患者痉挛程度的效果,而且对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提升具重要 作用。除此之外,经筋刺法、腹针法等都是较为常用的单纯真此方法。其中经筋 刺法在联络百骸、维络全身中起到重要作用,而腹针法能通过,通过腹部来调整 阴阳,这对于患者阴平阳秘控制,阴阳平衡恢复具有深刻影响。 2.3睡眠障碍的针灸治疗 在中风患者中,有失眠和睡眠结构紊乱的患者多达95%,这些患者不仅有入 睡困难、睡眠倒错问题,而且睡眠呼吸障碍的表现较为明显。此外,随着中风后 睡眠障碍的严重,部分患者的血压还会升高,糖尿病问题还会变得更加严重;这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中医学领域中,中风后遗症中的睡眠障碍属于 “不寐”的范畴,患者出现这种情况与自身阴阳失调具有较大关系,受此影响, 患者气血两虚问题较为严重,并且五脏气虚,容易诱发不寐问题。在治疗中,人 体的督脉属肾,而络肾贯心,其不仅具有健脑调神的作用,而且安神益志的功效

中风病(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病 (脑卒中 )的中医康复治疗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其是临床上危及患者生命的一种常见病,常见脑出血、 脑梗死等,临床上多见脑梗死,其具有很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脑卒中产生的 肢体功能障碍是影响后期康复严重问题。近几年,脑卒中的治疗备受人们的关注,中医针灸疗法结合康复疗法可为患者的治愈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那么本次就和 大家一起在下文中了解下关于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 一、中风有哪些常见的表现? 在发生中风前,会出现一些相关征兆,例如在走路过程中,突然出现抬不动腿。在吃饭期间,筷子拿不住,在走路期间,手臂如同捆着一样,摇摆不自然。 以及可出现、摇晃不定、站立不稳,甚至晕倒在地等。 二、中风的针灸治疗方法 俗话说,一个人中风,全家跟着遭殃。如果患有中风,应积极治。采取针 灸诊疗效果显着。取灵骨穴、大白穴、重子穴、重仙穴、百会、曲鬓穴、木火 穴以及百会穴进行加减治疗。其中取灵骨穴、大白穴予以针灸,可治疗下肢瘫痪;健侧取重子穴、重仙穴可治疗上肢瘫痪;取两侧木火穴可以更好地改善中 风后遗症。取头顶百会穴对语言障碍、斜眼、歪嘴、中风后偏瘫等有显着疗效。将左半身不遂患者为案例。取重子穴、重仙穴,患者左手卷曲,扎右侧重子穴、 重仙穴松开。取灵骨穴、大白穴,可对下肢情况予以改善。为了能够改善左侧手 肘痛,以及使得患者上举正常,可取灵骨大白穴,进行针刺治疗。一般木火穴常 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对该穴进行针灸治疗后可起到扶阳而有力。 三、针灸的易化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针灸可以促进易化。取百会、曲鬓穴针刺可有效调节大脑 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对纠正抑制性泛化有很好的作用,能促进可逆性神经

细胞的复活,更好地改善缺血半暗带局部神经元的缺氧超极化状态,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 四、提高患者的康复意识 从相关研究可知,康复训练与针灸相结合应用可取得显着效果。原因是针 灸改善末梢循环,刺激患者的感觉功能,改善颅内血液循环和大脑皮层电活动, 从而突出减少康复训练中的不利因素。可以鼓励患者积极配合相关的锻炼来恢复。 五、针灸对痉挛状态的缓解 尽管报道指出针灸不当可导致肌肉痉挛加剧,但不少的临床研究表明,针灸 能够对痉挛进行较好的缓解。据相关研究,中风偏瘫康复期,对拮抗肌侧穴进 行针灸联合易化技术,且采取康复锻炼。其结果表明,针灸结合化技术具有更 好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此外,采取针灸加康复训练缓解中风偏瘫痉挛 效果显着。 六、针灸与康复训练的结合 1. 对脑卒中后偏瘫后肩痛的影响 由于疼痛,脊髓前角细胞可受到抑制,大大降低了治疗效果。采用针灸即刻 镇痛和康复训练,能够解决单纯针灸缺乏肩部运动疗法的技术,使得难以恢复肩 关节功能的问题。还能够解决康复训练缺乏镇痛的作用,使脊髓前角细胞受到 抑制的问题。 2.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影响 失语症是脑卒中较为多见的并发症。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能够改善 患者的语言功能恢复效果。在相关研究中得知,将60名脑卒中失语患者随机分 为健康治疗组和对照组,康复治疗组针灸治疗制定针对性的语言训练计划。对 两组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研究表明,康复训练联合针灸治疗明显优 于对照组。表明加用针灸有助于失语症的治疗。 七、常见的康复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包含脑部的毛细 血管出现破损、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并且也包含脑部血管产生堵塞,造成脑梗死 或是形成脑血栓,之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脑卒中。脑卒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头部血液 循环系统性工学障碍的疾病,它患病一般具备突发性别,大多归属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临床诊疗工作的临床表现是昏迷不醒、突发性昏迷、中风偏瘫等。 我国具有发达中西医结合医治的特点与优越性,现代西方健康治疗传入中国 从一开始就必然的要和中医药治疗相互作用。中医药康复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 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了针灸、推拿、导引、各种外治手段(药熨、膏摩,药浴)和食疗技术,已经运用在治疗实践中,并逐步丰富、发展,在与现代康复医学技 术的结合中,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中医药康复特点和优点也日益引起国内外 的关注。日前,我国加强中医学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预防慢性病研究的科学 投入,也给开展中医药治疗带来了契机。 虽然中、西医脑卒中偏瘫康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所面对的康复对象 是共同的,目的是使障碍者恢复其功能,回归社会。因此,在吸收西方现代康复 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挖掘和提高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 西医结合康复中,我们也愈来愈发现,现代康复理论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愈 加规范,而中药、针灸、按摩等作为现代康复中的中医康复常用手段方法,却显 得不规范、不统一,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诊疗规范及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势。田此,需要对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医诊疗技 术进行科研,总结经验,采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 瘫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一、脑卒中的危害 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一种危害就是会使病人缺失自主控制能力,严重的脑卒 中病人无法独自吃饭、无法走路,或者丧失口头上表达能力,身体会发生零点五

早期针灸疗法促进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的价值研究

早期针灸疗法促进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的价值研究引言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后遗症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偏瘫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于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至关重要,而针灸疗法因其独特的治疗手段和疗效在康复治疗中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早期针灸疗法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的价值,并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 一、急性脑梗死后的偏瘫康复现状 急性脑梗死后的偏瘫是由于脑血管病变导致脑部神经细胞死亡或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临床上,急性期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床旁功能锻炼、物理治疗、运动疗法等,但患者的康复进展常常缓慢,效果不佳。更重要的是,早期的康复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寻找一种能够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后偏瘫康复的新疗法显得尤为重要。 二、针灸疗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针灸疗法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医学疗法,在治疗各种疾病和症状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疗效。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以期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平衡气血的作用。近年来,针灸疗法在脑卒中康复领域逐渐受到重视,并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表明,针灸疗法可以通过改善脑血流、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炎症反应等途径,对急性脑梗死后的偏瘫康复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3.1 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 针灸疗法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提高交感神经活性和抑制副交感神经活性,通过调节垂体-下丘脑-肾上腺皮质激素轴的活性,改善脑梗死后患者的代谢状态,促进康复。 3.2 促进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 研究发现,针灸疗法可以促进脑梗死后的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通过刺激穴位,针灸可以增加血流灌注,改善氧供应,促进神经细胞的代谢和再生。 3.3 减轻神经炎症反应 脑梗死后伴随着严重的神经炎症反应,导致神经细胞的损伤和死亡。针灸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和抗炎反应,减轻神经炎症反应,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30例

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 3 0 例 摘要: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并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两组治疗后患者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肩关节被动活动度、偏瘫侧上肢运动功能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温针灸能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关键词:偏瘫肩痛;温针灸;脑卒中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来自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江苏盛泽医院康复医学科病房,按照统计软件生成的随机分组表将全部入选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最小41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65岁;病程最短0.5月,最长6月;脑出血9例,脑梗死21例;左侧偏瘫11例, 右侧偏瘫19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80岁,平均年龄67岁;病程最短0.5月,最长4月;脑出血8例,脑梗死22例;左侧偏瘫17例, 右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n 性别年龄(病程(卒中类型肩痛病位

别(n)±s,岁)±s,月) 男女 脑 出血 脑 梗死 左 侧 右 侧 治疗组 3 1713 64.78±11 .73 1.83±0.5 1 9211119 对照组 3 219 66.22±13 .15 1.79±0.9 7 8221713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痹证的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 1.2.2 西医诊断标准 脑卒中的诊断参照2010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关于脑栓塞、脑梗塞、脑出血的诊断标准。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诊断参考《2016AHA/ASA成人脑卒中康复治疗指南》中偏瘫肩痛的诊断标准,具体如下: 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且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 ②偏瘫侧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③可伴有疼痛肢体的触觉障碍、本体感觉障碍。 ④可伴有患侧肢体腕部、手等其他关节部位肿胀、疼痛。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应用针灸推拿联合康 复治疗的效果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针灸推拿联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治疗 效果。方法:选取时间资料(2022年6月到2023年6月),收集7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资料,以随机方式进行分组处理。对照组36例患者采取康复治疗,观 察组37例患者联合针灸、推拿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97.30%明显更高(P <0.05),观察组NIHSS(5.34±1.05)分,FMA(78.84±8.67)分评分更优(P <0.05),观察组6MWT(409.79±36.94)m,BBS评分(48.96±7.08)分,评 分更优(P<0.05)。结论:针灸、推拿、康复训练等治疗手段应用优势明显, 通过应用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借助针对性治疗,可优化治疗效果,改善神经 功能,提升患者6min步行距离,优化患者平衡能力以及生活质量。 关键词:脑卒中后偏瘫;针灸;推拿 引言:脑卒中属于急性脑血管病,高发于老年人群,患者残疾率、病死率较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重使该疾病患者患病率显著提升,虽然在医疗技术发展的 情况下,患者致死率明显下降,但是患者仍具有较高的致残风险。相关研究显示,即使脑卒中患者在诊治成功后,仍伴随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其中,偏瘫属于最为 常见的症状,将会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严重。当前临床研究显示,针对脑卒中后 偏瘫患者,通过采取早期康复训练,能够有效优化运动能力,进而提升患者训练 效果,保障康复质量。但是在后续临床研究中,发现在单纯应用早期康复训练的 情况下,部分患者仍然效果仍然不理想。因此,要求临床应在实施康复治疗基础上,积极配合其他有效方法,进而有效提升患者康复效果。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 瘫属于中风返修,认为该疾病主要与年老气虚密切相关,导致气血瘀滞,进而引 发疾病。同时,受到肝肾不足影响,加之阴液亏损,也会导致疾病出现。临床认 为气血瘀滞是该疾病的病机。因此,应坚持益气活血、疏经通络的原则,对患者 进行治疗,有效改善患者治疗效果。针灸、推拿属于常见治疗手段,通过以患者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最新研究进展   中风偏瘫以其高发率、高致残率,日益引起人们载视,偏瘫后的恢复成为世界康复学的一大难题。目前针对中风后偏瘫的治疗,现代医学的方式是药物、手术和功能训练;中医中药针灸的疗效己经得到普遍认同。目前针灸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方法包括传统针灸及现代针灸。传统针灸包括体针、头针、固定取穴(醒脑升窍、华佗夹脊穴等)、透刺、腹针等,现代针灸有电针、分期取穴以及现代CT、MRI定位取穴法等。此外,针灸结合其它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的临床、实验研究也越来越多。例如针灸结合中药熏蒸、推拿以及现代医学的功能训练等。 标签: 脑卒中偏瘫针灸 中风偏瘫是由于脑血管意外致大脑一定区域发生器质性病变而造成的肢体功能损害,偏瘫恢复是当今世界医学难题之一。中医药近年来在治疗中风后偏瘫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中药、针灸以及和现代康复手段的整合综来进行合治疗。本文仅就其针灸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传统针灸治疗 1.1体针法 1.1.1辨病辩证取穴根据中风偏瘫的表现不同,辨病辩证灵活取穴。刘志顺[1]认为中风慢偏瘫的根本病机在于瘀阻脑络,髓海被扰。因此治疗当以调理髓海、通阳柔筋为治则。在此治则基础上,针对偏瘫特点,确定病位所及和病变经脉是以手足六阳经为主配以肩髃、透极泉、四渎、合谷透后溪、大肠俞、委中、承筋、丘墟透照海、八邪、八风、太冲透涌泉以促通阳经经气、柔筋止痉。在提高川指数和BI指数和BI残疾度改善率、提高WHO QOI-100和卒中QOL量表评分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 1.1.2循经取穴根据中医传统理沦“治痪独取阳明”,临床取穴多以手足阳明经为主,辅以太阳经、少阳经等。马建功[2],针灸治疗以疏经通络、调和气血为治法,取穴以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太阳、少阳经穴。初病单取患侧,久病则刺灸双侧。半身不遂迁延日久,患肢往往发生广泛性的筋肉萎缩或强直拘挛,故根据上下肢经脉循行路线,分别选用手足三阳经的要穴,目的在于加强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1.1.3固定取穴刘东生[3]通过比较井穴刺络与醒脑开窍针刺法联合应用和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中风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井穴刺络对针刺治疗急性缺血中风偏瘫有一定的增效作用。研究中发现井穴刺络能改善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特别对改善手指运动功能有优势;而对神经功能缺损的评价上也体现出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井穴刺络能增强醒脑开窍法的治疗作用。

中风偏瘫的针法绝技,创针灸特色疗法之先河!

中风偏瘫的针法绝技,创针灸特色疗法之先河!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针法学术思想 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 “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 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 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

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极泉、尺泽、委中为辅穴以疏通经络。还选风池、完骨、百会以补益脑髓;金津、玉液或咽后壁放血及上廉泉改善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手指握固加合谷;足内翻取丘墟透照海。 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主穴 内关(手厥阴心包经):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养心安神、通调气血之功。是治疗内脏疾病之常用穴,特别是治疗心、神志疾患、消化道疾患的首选穴位。 内关:直刺0.5-1寸,捻转提插结合泻法1分钟,使针感向指尖或者向手臂上方传导。作用:醒心神,开心窍。用于治疗脑卒中患者神昏谵语,心神不宁等症状。 人中(督脉):为督脉、手足阴阳之交会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可健脑安神,是十三鬼穴之一,为治疗精神、神志疾患的首选穴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