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22.4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J o urna l of Ha rbi n Vo c a t i ona l & T e c h ni c a l C ol l e ge

一、前言

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中职学校体育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对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多年来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在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未能摆脱旧的模式的影响,传统的旧模式不利于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个性的发展及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为适应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我校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实践。通过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专家访谈等形式进行分析,从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方法等体育教学的现状出发,进而提出了可行性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与建议。

二、当前中职学校体育教学现状(一)课程体系的现状

中职学校体育课程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五学期体育课程,都是在不改变原授课班编制的情况下,进行基础体育教学,体育课程教学的职业特色不突出,又严重忽视学生体育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二)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现状

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还存在应试教育的弊端,往往重视体育运动竞赛,甚至以在各种比赛中获得名次来评价学校体育工作,体育课教学中通常采用一种标准、一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特长。体育教师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中心,忽视学生全面的身体锻炼需要,忽视对学生体育知识和健康方法的培养指导。(三)体育设施和教学条件滞后,投入不足近几年来,中职学校发展迅速,各学校都在扩大[收稿日期]2012-04-20

[作者简介]杨智伟(1972-),男,湛江财贸学校讲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970—(2012)04—0071—02

招生,受国家政策和职业学校本身特点的制约,大部

分中职学校在体育场地、器材和师资等方面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严重影响了正常的体育教学。大部分体育老师周课时都在20节以上,这不利于体育教师教学研究的开展。

三、研究过程(一)我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构想和改革策略的确定在对我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借鉴其他兄弟学校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经过全体体育教师反复讨论研究和学校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对我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理性的研究,最终确定了体育教学改革模式并制定了可行性方案。(二)研究的可行性问卷调查通过我校自编“我校体育教学改革问卷调查”对我校2008级和2009级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和学生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态度。调查问卷发出1680份,收回1672份。调查结果显示96.8%的学生对体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十分迫切。(三)教学改革的合理性根据我校场地、器材和教师专业技能实际情况,结合我校是财经类学校,女生较多的特点,从课程设置和内容上进行合理改革,力图发展学生个性、兴趣和专业需要相结合。

四、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内涵我校体育教学目标: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具有鲜明的职业定向性。体育教育应围绕着体育素质教育这个根

湛江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杨智伟

(湛江财贸学校, 广东 湛江 524094)

摘要: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意识”的指导思想,结合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

终身体育能力为根本目标,对我校体育课教学和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授课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做相应的可行性改革探讨,提出我校体育教学应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作用[1],实现学校体育培养目标,为中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湛江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72・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J o urna l of Ha rbi n Vo c a t i ona l&T e c h ni c a l C ol l e ge

本,面向全体学生,以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以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全面增强学生体质。课程除需要在满足学生身心协调发展,培养自身的健身能力,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与原则外,还要致力于提高与未来从事职业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运动技能、素养与综合职业能力[1]。课程根据中职生特点和我校实际情况,开设二年制课程为主的整体方案,并有弹性学分制的试行。第一、二、三学期作为基础教学阶段,在不改变原授课班编制的情况下,要求按“全面发展”身体和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在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及全面发展健康体力的前提下,开设以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综合基本课。按“体育新课标”要求,分男、女班分开教学,兴趣选项课学生按兴趣选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实行“开放式”教学。第四学期为专项选修课教学阶段,可根据发展学生个性:不同运动兴趣与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以掌握一定运动技术、职业技能为主要目的,培养个性特长。专项选修课实行混合班的教学方式,根据选修课学生人数和选修课项目及老师具体情况灵活分班教学,分别开设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排球等项目。第五、六学期不再开设体育课,由学校学生社团组织,如:团委、学生会、体育协会等开展第二课堂体育活动,根据学生个性爱好,结合各科各专业实际情况开展各种运动健康文化活动,如省、市、学校等各类体育比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的进步。

体育课程考核内容和方法多样化和系统化,使之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改变传统的考试及评分办法,考核由技术、学习态度和出勤与服装三部分组成,其中在基础教学阶段课程考核中,考核内容不只是局限于少数几个科目,而是确定多个考核科目,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认为最有把握的科目进行考核,专项选修课考核又分为技术评定和运动成绩评定两部分。由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五、结果与分析

(一)体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体育个性的发展

我校实行体育课程改革后,学生的体育能力和体育知识明显提高,学生基本上能熟练掌握1—2门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理方法和体质健康状况的自我评价,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为学校培养了大批学生体育骨干,他们在学校和各专业科开展的体育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本研究对2008级和2009级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了跟踪调查、测试

并与2007级未实行教改班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经过了近三年体育教学改革,学生的素质成绩都有提高,2008、2009级学生不及格率要比2007级学生低,2007级学生及格率为89.45%,2008级学生及格率为92.18%,2009级学生及格率为93.56%,体育课程改革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目前,有不少中职学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我校体育教学能从学生的体育教学效果的评价体系中体现了改善和提高态势,这是对我校体育教改的检验。

(三)新体育课程包括竞技体育、健身体育、娱乐休闲体育等

通过竞技体育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通过正确的体育健身,树立学生的健康观,娱乐与体闲体育丰富了学生课外文化生活。充分调动了广大学生的参与权,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空间,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意识。另一个特点就是发展学生个性,坚持体育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多样化、灵活化、个性化,扩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基本形成了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2]。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新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必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术水平。这就要鼓励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进行师资培训加强学习,定期进行业务学习、集中备课、听课,到兄弟学校参观、学习,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重视体育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素质,积极运用教学研究成果,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多角度、多形式开展体育课的教学、强化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科学认识。教学改革促进了我校体育教师队伍的优化整合。

六、结论与建议

课程教学应向以健身为目标的强身体转变,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侧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增加课内学生自练、自学、自我评价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养成身体锻炼习惯,提高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我校运动场地小,器材少,教学条件滞后。应增加体育投入,加快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建设,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定期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到兄弟学校进行学习交流,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中职学校学制三年,体育课应由现在四学期改为五学期,一到四学期为基础课教学阶段。第五学期为专项体育选修课。

重视体育文化知识、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建议开设体育保健教学,结合身体锻炼,形成体育、卫生、保健教育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体育运动与体育保健伴随学生终身。

针对我校女生多的特点,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如: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比赛等,开展女生保健方面的讲座。以竞赛带动普及,以普及促发展,这必然在校园内掀起一股全民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潮[2]。

【参考文献】

[1]周安娜.对中专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1(4).

[2]刘红玲.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体育科技,2000(2).

(责任编辑:董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