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已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已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已修)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下册教案(已修)

新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感恩的心》

欣赏歌曲《欢乐颂》

教学目标:

通过歌曲《感恩的心》的学习,激发学生感恩老师的情感

熟练演唱歌曲《感恩的心》

在演唱歌曲的时候加入手势,更好的体会歌曲的情感

教学重点:把学生的感恩之情通过学唱歌曲充分的调动起来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学会一边演唱一遍加手语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是说的是什么人呢?爱满人间

二、欣赏歌曲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注意:听一听这首歌曲里分了几部分?

节奏练习

唱旋律

有感情的演唱。反复演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歌曲本身就有很多内容,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节奏,和音的强弱变化,加强歌曲的表现力。

学习手语

演示动作由老师演示动作

分解动作老师讲解动作,学生跟着做动作

分组进行练习。小组之间互相进行练习,帮忙纠正错误。促进提高。

四、学生表演一边唱歌边作手语。虽然学生学的还不是很熟练,但是表演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情感的体验。通过这种体验来促进同学们进一步学习。

欣赏歌曲。

介绍“乐圣”贝多芬。贝多芬是世界乐迷熟悉的音乐家。可先由学生来介绍,最后教师补充、总结。交响曲是音乐作品中结构最宏伟的,通常有三到四个乐章,我们今天欣赏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主题,同学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音乐素养的提高,感受就更加深刻了。

《欢乐颂》是贝多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集中表现,他想象的全人类拥抱起来、团结起来的场面虽然是一种理想,但在当时乃至现在仍具有积极的作用。《第九交响曲》首演获得空前成功,巨大的欢呼声几乎要将大厅的屋顶掀翻,可见这首交响曲深得民心。

欣赏合唱《欢乐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爱的人间》,并用真挚的情感来表现歌曲,理解歌曲所表现的内容,在丰富的音乐表现形式中感悟“爱”的主题。

关注弱势群体,感受到社会之爱,乐于表现对他人的关爱。

教学重点:

用柔美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

通过听、朗诵、唱、动的等音乐活动,体验人与人之间互相关怀的美好情感,

懂得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人生。

教学难点:能正确演唱歌曲中的后十六分音符、附点、休止符等。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导入

视频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图(让学生感受拥有一双明眸,可以看尽世间美好景物的幸福)

情境体验,闭目感受盲人的生活世界。(体验盲人生活的黑暗、无助,与自己形成对比,让学生萌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与责任心,从而引出歌曲《爱的人间》)

新歌教学:

介绍歌曲曲作者及歌曲背景

反复聆听歌曲

初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

朗读歌词

教师范唱,学生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部分

学唱歌曲

随琴齐唱,找出难点。

解决难点

歌曲处理,多种形式巩固歌曲。

欣赏歌曲。

初听《爱星满天》的录音。

师生共同讨论歌词的含义,重点是“世界就是美丽的天空” “我们就是美丽的天空,颗颗爱星像满天的星星” 。

复听。

划分段落,并找出段落内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再次欣赏,鼓励学生轻声地跟着录音哼唱。

小结。

第三课时:欣赏《春天的故事》、《东方之珠》

一、了解歌曲的相关知识:

《春天的故事》的词作者是76岁的蒋开儒老人。创作《春天的故事》之前,蒋开儒曾任黑龙江省穆棱县政协副主席。蒋开儒1935年9月出生,籍贯广西,当兵后落户北大荒。当被记者问道为何要用“春天”借喻,藉此来讴歌邓小平?蒋开儒表示,他早就注意到,“邓小平总是喜欢在春天做一件大事”。“1979年春天,邓小平提出办经济特区;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南巡”,蒋开儒对邓小平的活动一直特别关注。蒋开儒形容自己写出《春天的故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为家里有海外关系,在“那样的一种特殊年代特别盼望春天的到来,而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蒋开儒就感觉“春天已经到来”——当然,这个春天不仅仅对于他个人而言。

二、欣赏《春天的故事》

三、欣赏《东方之珠》

1、介绍背景:《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为带《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3、再次分段欣赏音乐,学生学唱部分选段:学生再次欣赏《东方之珠》,聆听并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4、学唱歌曲,并运用正确的感情演唱歌曲。(分析、讨论歌曲的演唱的情感,并会演唱歌曲。)

第四课时:欣赏《“自新大陆”第二乐章》

教学目标:

1、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念故乡》,并能背唱这一首歌。

2、通过过欣赏,了解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了解《自新大陆交响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能够为《第九(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第一主题试着填写歌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歌曲《念故乡》片段,提问:

以前听过这首歌吗?由谁作曲?是哪一部著名的交响曲的主题?

二、学唱歌曲《念故乡》

1、简介:《念故乡》由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作曲,选自其著名的《“自新大陆”第二乐章》。《自新大陆交响曲》在美国纽约首演一举成功,轰动美国,从此名扬世界,其中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更为人们喜爱。德沃夏克的学生将这首曲子填词成独唱《回家去》,风行美国,流传全世界。在我国被译作《念故乡》。

2、聆听范唱,感受歌曲孤独、悲哀和思念故乡的情绪。

3、全体学生视唱旋律,注意附点音符的正确演唱。

4、唱词。注意唱出歌曲力度的变化。理解、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思念故乡、痛恨侵略者、愿为民族解放献身的情感。

三、欣赏《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

1、介绍德沃夏克(音响一组配乐画像)

德沃夏克是捷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841年出生在布拉格附近一个贫寒的家庭中。经过刻苦的努力,他获得了奥地利文化部的奖学金,得以全身心地从事音乐创作。他曾九次访问德国、英国和俄国,并亲自指挥乐队演奏他的作品,备受欢迎。1891年他任布拉格音乐学院院长,并被英国剑桥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892年应邀赴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1895年回国继原任,1904年去世,捷克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他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代表作有《自新大陆交响曲》、歌剧《水仙女)等。他的作品始终贯串了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怀念家乡的深切感情,富有浓郁的斯拉夫民族色彩。

2、介绍《自新大陆交响曲》及第二乐章

《自新大陆交响曲》是德沃夏克在美国任纽约音乐学院院长时所作。新大陆原指南北美洲大陆,作者在这里指美国。他一踏上美国国土,来到纽约这个新兴的工业城市,脑海里就翻腾着许多新奇、鲜明的印象;他特别关心美国被压迫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生活和命运;他独处异国,十分思念自己的祖国和家乡,百感

交集,写下了这部著名的四个乐章的《自新大陆交响曲》。

其中第二乐章被称为“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动人的一个”。其中的音乐形象同诗人朗费罗的叙事诗《海华沙之歌》中的第二十章“饥荒”有联系,诗中的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妻子敏妮海哈在饥饿中死去,人们在阴森森的密林里为她掘好坟墓,与她的遗体告别。

3、听、辨、分析音乐主题

(1)听引子分辨是何类乐器、在哪个音区奏出了几个和弦?表现了何种情绪?烘托了何种气氛?(管乐器在低音区奏出了七个和弦,表现了低沉、忧郁的情感,烘托了故事的悲惨、凄切的气氛)

(2)唱a主题,讲故事

(1)英国管演奏的悲凉、伤感的主题,歌曲《念故乡》就是由这个主题发展而来,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演唱并感受一下。这个主题既像是揭示海华沙的孤独和痛苦,又像是奄奄一息的敏妮海哈对海华沙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寄寓作者对遥远祖国的怀念。

(3)听辨b主题(音响旋律) 是何种乐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是否相同?(是由弦乐加弱音器演奏的,其情绪与a主题基本相同,只是稍激动些)。

(4)演唱、比较c、d两个主题( 两个主题和问题)

①听两个主题的录音。

②讨论、比较两个主题在节奏、旋律、调式、情绪上有何不同?对比节奏时让同学们念两主题的节奏;对比旋律时,教师演唱c主题,学生演唱d主题;讨论、比较。

4、完整欣赏由卡拉扬指挥的《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录像(音响)

1.要求:注意交响乐队的编制,各主题主要用何种乐器演奏;记录乐曲的结构(各段的演奏顺序);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

2.观看录像。(音响)

3.讨论乐曲的结构和自己的感受。

(1)请同学汇报自己记录的乐曲结构;

(2)(音响)结构图,并讲解;《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结构图——复三部曲式

(3)讨论乐曲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你自己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理解此作品,既表现作者对新大陆的印象,又表达了他身处“新大陆”,对遥远祖国的思念,还表现他对美国黑人、印第安人命运的关注和同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5、布置课外作业:试为《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二乐章的第一主题填写新的歌词。当你认为满意之后,唱给家里的亲人们听。

六、小结

本课介绍了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欣赏了《自新大陆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学唱了歌曲《念故乡》,同学们都被此曲深深地感染,愿乐曲动人的旋律永远留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愿我们都永远热爱我们的祖国和家乡!

第二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简单介绍西洋木管乐器,使学生对其有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聆听《波尔卡》,感受音乐快速跳跃的情绪特点。并指导学生能用图形式或线条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教学重难点:感受单簧管的音色特点,乐曲所表现的“波尔卡”的跳跃情绪特点及乐曲曲式结构的特点。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师:孩子们,今天木管家族邀请我们去做客,让我们一起坐上心爱的小马车出发吧

木管乐器的自我介绍:A、长笛:是木管乐器中的高音乐器,音乐宽广,音色清澈柔美,常把它比作乐队中的“花腔女高音” 。B、短笛:短笛是长笛的同类乐器,形状与长笛雷同,发音管比长笛短而细,音色响亮清脆、很有色彩。适宜于演奏各种抒情或华彩性的乐曲。C、大管:又称“巴松” ,是木管组中的低音乐器。管身较长,音色丰满浑厚,善于表现诙谐、滑稽的形象。D、双簧管:直吹,音色明亮,带鼻音,长于感情的表现,有“抒情女高音”之称。常用于田园风光的表现E、单簧管:又称“黑管” ,直吹。低音浑厚响亮,中音区圆润柔和,富于表情,高音区则较尖锐。单簧管音色丰富而明朗,表现力极为丰富,是木管乐器中音域最宽的乐器。

单簧管为大家演奏一曲《单簧管波尔卡》。

听一听欣赏《单簧管波尔卡》

初听:完整的欣赏,出示图形谱。

小组讨论分析:在图形谱中发现了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目的:运用直观的图形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结构,注意主题出现了几次。)

复听:学生以小组形式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乐曲旋律相同的乐段与不同的乐段。(可以用线条,动作,手势等等,此环节为后面学生创作图形谱打基础)

学生创作图形谱。

演示图形谱。

跳一跳

简单介绍波尔卡波尔卡: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于十九世纪中叶风行全欧。一般为二拍子,节奏活泼。

师生共跳波尔卡。

想一想,说一说。师:孩子们,你们今天高兴吗,是什么让我们这么高兴?(音乐)是的,音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乐趣!它可以表达我们心底最深的情感和最美好的祝愿。

最后,让我们在单簧管优美动听的演奏声中坐上小马车回家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平稳的气息,轻柔的音色演唱《蓝色的雅特朗》。

能正确识读8/6 拍号,知道其含义并感受其强弱规律。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其轻盈、富有摇荡感的特点。感受异国民歌音乐特点以此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面。

通过歌曲的学习教育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祖国,激起学生对家乡亲人和家乡美景更深6 的爱恋。教学重点: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蓝色的雅特朗》

教学难点:能唱好倚音及切分音及附点八分音符并能积极参与二声部的合唱,养成良好的合唱习惯。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课前游戏节奏传递

新课教学

导入激趣

音乐知识:八六拍子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做一个八六拍的发声练习。

听赏范唱,感悟歌曲师:现在让我们来听一听。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们用心去思考,这首歌曲的情绪怎样?速度是怎么样?它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学唱歌曲⑴模唱⑵跟唱⑶突破难点附点八分音符⑷学习齐唱部分学生依琴轻声完整地练唱旋律⑸学唱歌词①朗读歌词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欣赏《快乐的农夫》学生轻声跟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霍拉舞曲》,熟悉木琴的音色以及其表现力,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情绪。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难点: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木琴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

教学准备: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听《霍拉舞曲》

初步聆听,感受《霍拉舞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胆的说出自己所听到的。

比较(播放小提琴《霍拉舞曲》、木琴《霍拉舞曲》)你能听辨出其中的不同吗?用不同的乐器表现同一作品,给人的感受也发生了变化。交流一下,这两种更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在表现乐曲中有何作用?你所喜欢的乐器音色怎样?学生喜欢小提琴的,可让学生自己对乐器了解;学生喜欢木琴,给学生介绍木琴。

介绍《霍拉舞曲》《霍拉舞曲》由罗马尼亚小提琴家、作曲家迪尼库作于1906 年。霍拉是流行于罗马尼亚和前苏联库尔达维亚地方的一种民间歌曲体裁,产生于牧民地区,通常分为两部分,一为悠长的歌词,二为活泼的轮舞,常用二四拍,多用装饰音和颤音。我们所听的就是具有轮舞体裁的------------独奏曲。

再次整体聆听再来仔细聆听,具体说说:乐曲好象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你是怎么来欣赏的?

总结通过《霍拉舞曲》,我们感受了不同的乐器在表现同一作品时的不同,了解了木琴这样的打击乐器。欣赏《喷泉》

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康沃尔的早晨》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康沃尔的早晨》,了解其作者劳伦斯。

教学重难点:体会歌曲感情

教学准备:磁带、录音机、音响资料

教学过程:

听《康沃尔的早晨》

初步聆听,感受《康沃尔的早晨》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胆的说出自己所听到的。

交流

介绍《康沃尔的早晨》如今的康沃尔已经成了著名的旅游胜地,但当年却是地老天荒的蛮夷之地。劳伦斯夫妇选择了大西洋岸边沼地上的一个小村落住了下来,自己种菜,勉强糊口。艰苦的生活并没有泯灭劳伦斯的审美情趣:铺天盖地的紫红色石楠花丛与碧蓝的海水和浅绿的逶迤山影组成了粗犷妖艳的康沃尔景观,劳伦斯从这幅自然美景中获得了安慰和写作灵感。他说他感到了康沃尔的某种魔力:这寂静的荒野,拍岸的狂涛,原始的处女地,让人想到伊甸园。所以劳伦斯说,他在康沃尔有一种通灵的感觉。

4、再次整体聆听再来仔细聆听,具体说说:乐曲好象描写了一个什么场面?你是怎么来欣赏的?

5、总结

第五课时:欣赏《赛马》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音色及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课前准备:蓝牙发送、接收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美丽的蒙古草原、风景……)多少年来这首美丽动听的蒙古牧歌不知将多少人的心带到了辽阔的大草原上。迷人的草原风光和充满诗情画意的牧民生活会让你流连忘返……

2、指导学生从图上认识蒙古族及其生活的地方。

师:你们知道内蒙古在我们祖国的什么位置吗?它在我国的东北部,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是我国建立的最早的一个自治区,人口约2260万,提起蒙古,你首先想到了什么?(草原)内蒙古自治区拥有我国最大的草原,占地约110多万平方千米。[音响演示2:中国地图——内蒙古位置——草原图]

3、师:你对蒙古有多少了解?(资源共享)

二、初听乐曲,感知音乐形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