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00 MB
- 文档页数:37
世界区域地理北美教案教案标题: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文化多样性教学目标:1. 了解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等。
2. 了解北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包括不同民族、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等。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1. 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北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1. 理解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2. 分析北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对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影响。
教学准备:1. 电子白板或投影仪。
2. 北美地区的地理和文化资料。
3. 地图、图片和视频资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地图或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北美地区的位置和周边国家。
2. 提问:你对北美地区有哪些了解?你认为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和文化有什么特点?二、探究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15分钟)1. 展示北美地区的地形图和气候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分组讨论:北美地区的地形和气候对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有何影响?3. 小组展示和讨论结果,总结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了解北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15分钟)1. 展示北美地区不同民族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其多样性。
2. 分组研究:选择一个北美地区的民族,了解他们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
3. 小组展示和讨论结果,总结北美地区的文化多样性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四、分析地理特征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北美地区的地理特征如何影响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 学生个人或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3. 整合学生的观点,总结地理特征与文化多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 学生自主或小组研究:选择一个北美地区的国家或城市,探索其地理特征和文化特点。
2. 利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资源,收集相关信息并制作展示。
3. 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世界地图教案教案标题:世界地图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世界地图的基本结构和要素。
2.学生可以识别并标出世界地图上的国家、洲际、海洋等主要地理区域。
3.学生能够通过世界地图进行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方位的判断。
二、教学内容:1.世界地图的概念和作用2.世界地图的基本结构和要素3.主要的地理区域介绍:国家、洲际、海洋等4.地理位置的定位和方位的判断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所学的地理知识,如地球的形状、经纬度等,为今天的学习做铺垫。
2.概念解释与讨论(10分钟)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世界地图,向学生讲解世界地图的概念和作用。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自己对世界地图的理解和看法。
3.地图结构及要素介绍(20分钟)通过具体的示范,向学生展示世界地图的基本结构和要素,如经纬线、赤道、图例等。
同时,解释这些要素的作用和意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4.地理区域介绍(30分钟)4.1 国家介绍从世界地图上选取不同的国家,介绍它们的位置、特征和重要性。
学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这些国家,并进行简单的口头说明。
4.2 洲际介绍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上的洲际分布,并逐个介绍各个洲际的特点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提问促进思考。
4.3 海洋介绍通过对世界地图上的海洋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各个海洋的位置、面积和特征。
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如交通、气候等方面。
5.地理位置定位与方位判断(25分钟)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地理坐标或者具体的地名,让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出相应的位置,并标注出来。
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判断两个地理位置之间的方位关系,如东、西、南、北等。
6.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对本节课的要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搜索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更多世界地图的知识,并做一份简短的总结。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幻灯片、图片等多媒体展示,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地图的结构和要素。
高中区域地理全套教案在“东西半球图”上适当处填注下列内容:1)四大洋、七大洲的名称)用图例标注下列大洲界名称: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黑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白令海峡、丹麦海峡、巴拿马运河、德雷克海峡3)格陵兰岛、新几内亚岛、马达加斯加岛、火地岛4)里海、地中海、波斯湾、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南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区域地理教案:读下列世界海陆分布简图,完成下列要求:1)标注下列经线的经度数:0°、180°、30°W、160°E、120°E、80°W2)标注四大洋、六大洲的名称3)说出赤道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洲:4)说出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经过的大洋和大陆:5)说出顺时针方向依次分布在太平洋周边的大陆:6)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
区域地理教案:读日本简图,完成下列要求:在图中适当处标注下列地理事物及名称:140°E经线、35°N纬线、太平洋、日本海、东海、朝鲜海峡、濑户内海、俄罗斯、朝鲜、韩国。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名分别是:岛屿A、B、 C、 D、城市E、 F、G、 H、 K、3)用不同图例在图上适当处绘制形成北海道渔场的两条洋流并标注其名称。
4)日本东西两岸气候差异较大。
分析日本海沿岸冬季多降雪的原因。
5)日本传统工业主要集中分布在,这与这一带的条件有直接的关系。
区域地理教案:读东南亚简图,完成下列要求:1)在图中适当处填注下列地理事物及名称:北回归线、赤道、120°E经线、南海、印度洋、孟加拉湾、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马六甲海峡、湄公河、萨尔温江、克拉地峡2)描述中南半岛的地势特点:3)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在气候上有何异同之处?相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主要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4)图中字母代表的城市分别是:A、B、 C、D、 E、 F、 G、H、K城,其对全国经济产生的有力影响是。
初中世界地理的要求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掌握世界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3. 培养学生的地图阅读能力和地理思维。
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亚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3. 欧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4. 非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5. 美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6. 大洋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教学内容(1)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大陆、岛屿、半岛、海、洋等。
(2)世界地理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相互关联性等。
3.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和相互关联性。
第二课时:亚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1)亚洲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
(2)亚洲主要国家: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
3.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亚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学生通过观察亚洲地图,了解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以及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三课时:欧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欧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欧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2. 教学内容(1)欧洲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
(2)欧洲主要国家: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
3. 课堂活动学生阅读教材,教师讲解欧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学生通过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等特征,以及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等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第四课时:非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非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非洲地理特征和主要国家。
2. 教学内容(1)非洲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河流等。
(2)非洲主要国家:埃及、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等。
世界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世界地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包括地球的构造、地球的运动、地理区域划分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关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构造特点和地球的运动规律的讲解与学习。
2. 教学难点:地理区域划分的理解与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教材、地球仪、投影仪、多媒体设备等。
2. 教学材料:世界地理教材、练习题、地图等。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片世界地图,呈现世界各大洲和国家的位置,激发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
Step 2:地球的构造(30分钟)1. 通过地球仪、投影仪等工具展示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并讲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2. 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壳的厚度、地幔的特点以及地核的组成等相关知识。
3. 提示学生思考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理现象产生的影响,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Step 3:地球的运动(40分钟)1. 展示地球仪和运动模拟器,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公转使得季节变化的原理。
2. 讲解地球倾斜和地轴的作用,以及赤道、南北极之间的关系。
3. 结合教材,讲解地球轨道上的重要点,如太阳、月球等。
并介绍日食、月食等现象的产生原因。
Step 4:地理区域划分(3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和目的。
2. 运用地图和多媒体等资源,讲解不同的地理区域划分方法,如按大洲划分、按人文特征划分等。
3. 结合教材,介绍各大洲的地理特点和文化风貌,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兴趣与尊重。
Step 5:练习与总结(20分钟)1. 发放练习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以巩固所学的知识。
2. 结合练习结果,让学生总结掌握的内容,并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初中地理世界空白地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2. 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概况:世界分为七大洲、四大洋,介绍各大洲、四大洋的面积、人口、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
2. 世界国家概况:介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包括首都、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3. 空白地图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世界空白地图,标注出各大洲、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归纳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难点: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世界空白地图,准确标注出各大洲、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各大洲、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2. 直观演示法: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地理分布。
3. 练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世界空白地图,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世界地理概况:详细讲解七大洲、四大洋的面积、人口、地理位置等基本特征。
3. 讲解世界国家概况:介绍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包括首都、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信息。
4. 展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世界地理分布,加深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5. 空白地图练习:发放世界空白地图,让学生独立完成,标注出各大洲、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经验,互相纠正错误。
7. 总结讲解: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讲解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巩固学生对世界地理的认识。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世界地理知识。
初中世界地理下册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亚洲及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掌握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
2. 了解时区的划分,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学会简单的区时换算。
3.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准备:亚洲及欧洲地图、地球仪、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5分钟)1. 通过上学期的全球地理学习,我们对地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学期我们将以亚洲和欧洲为研究对象,深入了解这两个大洲的地理特征。
2. 展示亚洲和欧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两大洲的位置和形状,引发学生对两大洲地理特征的好奇心。
二、亚洲地理特征(15分钟)1. 亚洲的纬度位置: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2. 亚洲的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南濒印度洋,西接欧洲,北靠北极。
3. 亚洲的地形特征: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高。
4. 亚洲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多样,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寒带气候等。
三、欧洲地理特征(15分钟)1. 欧洲的纬度位置:位于赤道以北,北回归线以南,大部分位于西半球。
2. 欧洲的海陆位置:西临大西洋,南濒地中海,北靠北冰洋。
3. 欧洲的地形特征:以平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较低。
4. 欧洲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多样,有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四、时区划分及区时换算(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时区的划分,知道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概念。
2. 学会简单的区时换算方法,如东加西减。
第二课时:一、复习亚洲和欧洲地理特征(5分钟)1. 复习亚洲和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二、亚洲和欧洲的国家及地区(15分钟)1. 亚洲的国家及地区:中国、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等。
区域地理第一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掌握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能够分析和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区域地理的概念和基本内容。
2. 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3. 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差异,激发学生对区域地理的兴趣。
2. 概念解释。
介绍区域地理的概念,即研究地球表面上不同地理区域的空间分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地域发展规律的学科。
并结合具体案例,解释区域地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貌、气候、植被、水系、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 学科特点。
介绍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包括综合性、系统性、地域性和实证性四个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区域地理研究的具体方法和特点。
4. 区域特点分析。
以中国为例,分析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通过对东部沿海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和东北地区的比较,让学生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发展状况。
5.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可以选择一个国家、一个省份或一个城市作为案例,分析其地理特点、发展状况和问题挑战,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了解区域地理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6. 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理区域的联系和互动,以及如何促进不同地理区域的协调发展。
四、课堂练习。
1. 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地理区域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份小组报告,包括该地理区域的地貌、气候、人口、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2. 设计一份问卷调查,调查本地区的居民对地理环境和发展状况的认知和评价,分析调查结果并撰写报告。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内容和研究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让学生深入了解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区域地理认识教案设计意图教案标题:区域地理认识教案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的概念,并培养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观察能力。
通过学习区域地理,学生将能够了解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人文环境和资源分布,并能够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此外,通过实地考察和地图分析等活动,学生将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步骤:1. 导入环节:- 引入地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区域地理的概念,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认识和了解,引导他们思考地理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 介绍区域地理的定义和研究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方面。
- 分析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和联系,例如城市和农村地区、沿海和内陆地区等。
- 解释地理要素对地区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资源分布、交通条件、人口分布等。
3. 案例分析:- 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区,例如学生所在的城市或国家,进行案例分析。
- 利用地图、图片和文献资料等多种资源,介绍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环境。
- 引导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实地考察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进行观察和调查。
- 引导学生观察地区的地貌、气候、植被和人文景观等方面的特征,并记录相关数据。
- 结合实地考察和课堂学习,让学生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发展状况。
5. 总结归纳:- 引导学生总结区域地理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学习区域地理的收获和体会。
- 鼓励学生提出对于区域地理研究的问题和思考,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案例分析、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地图和图片等辅助工具,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认识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
标题:世界区域地理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主要区域的地理特征、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
2.了解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
3.能够分析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二、教学内容:
1.区域地理概述: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大洲与地区:介绍各大洲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文化等;
3.国家与城市:介绍主要国家和城市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等;
4.自然地理特征:介绍世界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
5.经济发展与人文景观:介绍各区域的经济发展、人文景观等。
三、教学方法:
1.讲解法:教师讲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图表法:使用地图、图表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4.案例法:选取典型区域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区域分析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区域地理的基
本概念和划分方法;
2.讲解新课:按照教学内容,依次讲解各大洲、地区、国家和城市的地理特
征、经济文化等;
3.巩固练习:让学生自己分析地图或图表,了解各区域的地理特征、经济文
化等;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区域的联系与差异;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听讲、讨论、回答问题等情
况;
2.作业评价:布置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评价学生对世界区域地理的掌握情况。
教学目标:
1.认识世界上的七大洲,并能够区分它们的位置和特点。
2.了解每个大洲的代表性国家和特色文化。
3.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力和地理意识,提高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教学准备:
2.地理知识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3.课堂活动所需的卡片和制作世界地图的材料。
教学过程:
引入活动: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国家名称和地点,并通过地图向学生展示世界各个大洲的位置。
2.教师提问:你们平时听说过哪些国家的名字?这些国家属于哪个大洲?
探索活动:
3.教师鼓励学生用研究的角度观察世界地图,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大片雨林?为什么欧洲的国家那么多,但面积却不大?
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大洲的特点和代表性国家,并向学生展示关于每个大洲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对每个大洲的文化、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有初步认识。
巩固活动:
1.教师与学生一起制作世界地图,将每个大洲上的国家用彩色卡片标
记出来,以便更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国的分布。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每组出一名代表,将标记好的卡片按
照正确的位置贴在制作好的世界地图上,时间最短的组获胜。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每个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代表性国家,并与学生讨论哪个大洲他们最感兴趣以及为什么。
作业布置:
1.要求学生以小团队为单位,继续深入研究一个大洲,并制作有关该
大洲的海报或PPT。
2.鼓励学生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该大洲特点、代表性国家、地
理和文化特征等。
教学延伸:。
初中地理第4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世界的地理分布,掌握各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2. 培养学生对世界地理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 通过地图和实例,使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教学内容:1. 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2. 七大洲的分布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教学重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2. 各大洲的位置和特点3.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难点:1. 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2. 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和概况教学准备:1. 教材《世界地理》2. 地图册3. 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世界的地理分布。
2.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由哪些大洲组成?它们的位置和特点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经纬度、时区、地理分区等。
2. 分别介绍七大洲的位置、特点和主要国家。
1) 亚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主要国家有中国、日本、印度等。
2) 非洲:面积第二大,人口增长迅速,主要国家有埃及、南非、尼日利亚等。
3) 北美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
4) 南美洲:发展中国家,主要国家有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
5) 欧洲:经济发达,主要国家有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等。
6) 大洋洲:面积最小,主要国家有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7) 南极洲:地理环境特殊,无定居人口。
三、实例分析(10分钟)1. 利用地图和实例,让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2. 分析主要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四、课堂互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国家,介绍其地理位置、特点和概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学生提问、互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世界的地理分布和各大洲的位置、特点。
2. 布置课后作业:绘制世界地图,标注各大洲的位置和主要国家。
小学地理教案认识世界上的五大洲一、引言地理是小学生学习的一门基础科目,通过学习地理可以认识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其中,认识世界上的五大洲是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之一。
本节课将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全面认识世界上的五大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世界上的五大洲及其特点;2. 能力目标:学会使用地图、图表等工具,识别五大洲;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增强对世界多样性的尊重和好奇心。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世界地图、图片、PPT、课件等;2. 学具准备:学生练习册、学习资料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使用PPT或图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地图上的大陆分布、颜色、形状等特点。
2. 学习五大洲(25分钟)a) 介绍亚洲和非洲教师简单介绍亚洲和非洲的位置、面积和人口等相关数据,并通过图片或PPT展示这两个大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
b) 认识欧洲和南美洲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上的欧洲和南美洲,介绍这两个大洲的特点,如欧洲的文化、经济发达,南美洲的热带雨林和丰富的矿产资源等。
c) 探索北美洲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北美洲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介绍北美洲的人口分布、地形地貌等,通过图片或PPT展示北美洲的著名地标、风景名胜等。
d) 认识大洋洲教师向学生介绍大洋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和环境,让学生了解大洋洲的岛国和文化特色。
3. 小组合作(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大洲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使用地图、书籍和互联网等资源,搜集选定大洲的相关信息,并制作海报展示。
教师在学生展示过程中提问,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
4. 检查与评价(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相欣赏和评价其他组的海报展示,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评价。
五、课堂延伸1. 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分发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关于五大洲的选择题、填空题等练习,巩固对五大洲的认识。
2. 扩展学习(15分钟)a)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相关地理书籍,加深对五大洲的认识。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大洋洲与澳大利亚》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包括其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了解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包括其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能够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地理特征和形成原因。
5、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其对地理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大洋洲概述: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
2、澳大利亚概述: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
3、澳大利亚的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大洋洲和澳大利亚的基本地理特征,并完成相应的学案。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交流:让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同学互相交流,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5、练习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地图,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大洋洲和澳大利亚地理特征的理解。
6、课堂小结: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和难点。
7、布置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参与度、专注度、互动情况等。
2、学习成果: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学案完成情况、小组展示情况等。
3、作业情况:评价学生的作业情况,包括完成情况、正确率等。
掌握东亚地区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经济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区域分析能力,以及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日本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导入:提问导入,询问学生对东亚和日本的了解情况,以此引出本课的主题。
知识梳理:通过多媒体展示东亚与日本的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让学生对东亚和日本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区域地理两极地区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出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通过活动,学会以极点为中心在地图上辨别方向;能根据资料比较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注重读图,以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知识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地理、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难点:运用地图在极地辨别方向教学过程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四个问题:1、在南极地区,一条锈迹斑斑的铁链被放到户外后,一段时间后就变得光亮如新,为什么?2、在南极地区,一块钢板从空中坠落能摔得粉碎,为什么?3、在南极地区,各国科学考察站都把防火当作是性命攸关的大事,为什么?4、为什么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冷?出示北极的地图,认识周边的海洋和陆地。
出示南极图,学生不但要认识到南极大陆的轮廓象大象,而且要会辨认周边的海域。
(顺口溜:脚太平洋,头顶大西洋,背靠印度洋),经度的分布(正十字位置),还有周围的陆地分布。
北极是“陆包洋”,南极是“洋包陆”。
结合相应的练习,巩固知识1、阅读材料p94页《南极地区的大风》,学生得出南极地区“风库”的特点。
2、阅读课件“极地气候资料”:得出南极地区降水少的特点,称为“白色荒漠”。
3、阅读课件中“七大洲海拔高度图”,知道南极大陆是平均海拔最高的洲,称为“冰雪高原”大陆4、课本活动p95:读图10.5,比较南北极气温,可知地球上最冷的地方是南极,称为地球的“寒极”。
教师引导并小结:南极地区是世界最冷的地方。
进一步扩展解释南极比北极冷的原因(1)下垫面不一样,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2)南极海拔高。
(3)南极被冰雪覆盖,对太阳光有很强的反射作用。
(4)风大情景对话:由学生和老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对话,由学生分析对话中蕴含的地理知识。
亚洲及欧洲教案第一节亚洲及欧洲(第一课时)胡敏教材分析:本节《亚洲及欧洲》是世界区域地理的第一节,也是大洲地理中最重要的一节。
学习内容较多,共分为6课时进行讲授,第1课时认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本节教材安排的特点是“学习亚洲,练习欧洲”。
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本节是学习大洲知识的第一课,主要引导学生分析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教给学生分析方法,让学生自己分析欧洲的地理特征。
设计理念:提高学生读图、分析、空间思维、对比、归纳和综合分析地理特征的能力,以“诱”达“思”,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学习目标: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流程引入新课: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景观在哪里?(播放一段关于亚洲的录像资料,如长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马拉雅山脉等)学习新课: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结合地图1-1,找出亚欧两州的分界线、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1.大洲名称的由来2.亚欧大陆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一)读图感知,掌握基础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图1-1,找出以下内容,先独立思考,遇到困难,小组共同解决。
1、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亚洲各主要位于哪个半球?2、找出亚洲东、南、北三面分别濒临的大洋。
3、请从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陆位置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亚欧两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学生自学、讨论总结(1)经纬度位置: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纬度范围:南纬10度~北纬80度之间经度范围:东经25度~西经170度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案教案一:区域地理世界地理部分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包括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2.掌握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包括大洋、海洋、山脉、河流等。
3.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教学内容:1.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a.大洲:指地球陆地的七个主要部分,即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b.国家:指人口、政治、文化等统一管理的地理区域。
c.地理位置:指地球上一些地点的纬度和经度,用于确定该地点的相对位置。
2.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a.大洋:指地球上容纳了大量水体的区域,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冰洋。
b.海洋:指大洋中的小型分支,如地中海、红海等。
c.山脉:指地球上隆起的山地,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d.河流:指地球表面水流的行进路径,如尼罗河、亚马逊河等。
3.世界地理环境差异a.自然环境:指物理地理、气候等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b.人文环境:指人类在地理环境中塑造出的文化、社会制度等。
教学过程:a.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大洲和国家。
b.提问:请学生回答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如大洲、国家、地理位置等。
c.讲解:根据教学内容2,向学生详细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
d.练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回答问题或进行名词解释。
e.讨论:引导学生讨论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并借助图片或视频进行展示。
f.总结: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教学评估:a.学生的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度。
b.练习和讨论的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和讨论表现,评估他们对世界地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c.课堂笔记的评估:检查学生的课堂笔记,评估他们对所学内容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教学延伸:a.通过展示不同国家的地理特点,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差异。
b.制作世界地理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世界区域地理教案【篇一:区域地理教案】第14讲欧洲东部和北亚[教学目标]1、知道欧洲东部和北亚地区的范围和位于这个地区的国家。
2、知道原苏联的解体和“独联体”的成立。
[教学重点]欧洲东部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引入新课】在欧亚大陆上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地区?请你把还未学过的地区和国家找出来,并用彩笔在世界政区图上将其范围画出来,画的时候请同学注意界线内有哪些国家?界线穿越了哪些重要的地区?(画完后)请同学注意观察你所画出的便是欧亚大陆上我们要学的最后一个地区。
【板书】第十五章欧洲东部和北亚第一节范围和国家从我们所画出的区域可见欧洲东部和北亚是世界地理分区中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是除南极洲以外跨经度最大的地区。
它是由欧洲的最东部和亚洲最北部组成,我们将分别介绍它们的范围和包括的国家。
【板书】一、欧洲东部的范围和国家教师首先讲清欧洲东部与政治地理中所说“东欧”范围不同,政治地理中的“东欧”指的是前民主德国、波兰、前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前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等欧洲中部和南部的国家。
而今天所讲的欧洲东部是指原苏联所占欧洲部分(请同学看自己画的界线图说出欧洲东部的范围和国家。
教师总结板书)。
【板书】1.范围:西起波罗的海,东到乌拉尔山;北起北冰洋,南到黑海、高加索山。
2.国家:波罗的海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东欧平原三国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乌克兰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转折】北亚因为是俄罗斯领土,因此与欧洲东部合为一个区,了解欧洲东部再来看看北亚的情况。
【板书】二、北亚的范围和国家(学生读图,教师总结板书)1.范围:西起乌拉尔山东麓,东到太平洋岸,北起北冰洋,南到哈萨克斯坦蒙古、中国。
2.国家:全部为俄罗斯所属。
【转折】我们所讲的这个区域本世纪政治地图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了解自1917~1940年苏联统一的过程和1990年~1991年苏联解体,以及1991年12月21日独联体成立,总部设在明斯克,并非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组织的情况。
初中世界地理分区教案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现代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历政区地图的变化,了解国家、地区的总数和分布;2. 掌握主要国家的分布、面积及人口状况;3. 了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差异,了解世界区域的划分依据,掌握本书世界区划的名称和分布。
教学重点:世界政区的划分及国家一律平等的思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世界的13个分区。
教学方法:讲述法和谈话法相互配合。
教学用具:《世界政区地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口、工业总产值对比的扇形统计图》(挂图)、《人口在1亿以上的国家柱状图》(挂图)。
教学提纲:一、世界政区地图1.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2. 国家及其划分a. 国界b. 未定国界c. 国界的划分依据3. 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 分布2. 差异3. 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三、世界上的区域划分1. 划分依据2. 13个地区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提问:世界划分为哪几大洲?每一洲说出一个代表性国家的名称?南极洲为什么没有国家?(学生答: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2.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和地区?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二、新课导入1.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介绍世界各国的起源、发展及现状,解释国家间的边界形成原因;2. 国家及其划分:讲解国界、领土的含义及划分依据,举例说明未定国界的情况;3. 世界政区地图的变化:介绍历政区地图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国家边界的调整和变化原因。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1. 分布:引导学生观察《世界政区地图》,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情况;2. 差异:讲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3. 南北对话”与南南合作”:介绍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概念及意义。
四、世界上的区域划分1. 划分依据:讲解世界区域划分的依据,如地理、文化、历史等;2. 13个地区:引导学生阅读《世界政区地图》,掌握世界的13个分区及其分布情况。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地理大洲和大洋教案1本学期七年级地理为世界区域地理,实质就是地理原理性知识在不同区域内的具体应用。
根据区域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制定本学期地理教学计划如下:一、教学策略1、起始课,分析教材设置特点,为学生描画“心理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本册教材由三部分组成:1个大洲,5个地区,6个国家。
课标对不同尺度的区域主要从哪些方面学习作了指导。
对大洲的认识更宏观一些,要求的要素较少。
对地区的认识,涉及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较多。
对国家的认识则偏重于经济、文化、环境与发展的要素。
通过介绍教材内容,给学生描画学习区域地理的心理地图,帮助学生构建区域地理学习模式,让学生了解学习的侧重点,对本学期的学习有更好的把握。
2、培养“学生老师”,让优秀学生作学习榜样和自主学习的引领者,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区域地理一个月后,关于“地理特征”的学习尝试让学生自己学习,从教材中提炼地理信息。
并请优秀学生担任教师角色讲授区域地理特征。
通过学生帮助学生,给学生树立学习榜样,增强学习竞争性,提高更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3、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分析区域地理特征的`能力。
地理特征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读图完成。
本册书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地图,如位置图、地形分布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人口分布图、经济统计图表等,因此,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思考、解决地理问题。
二、学习方法1、“阅读学习”法。
本学期,地理课堂继续应用“阅读学习”法,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地理教材,从而养成自学的习惯,增强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高二复习]课题:区域地理复习—东亚(1课时)【本课内容】1、东亚沿海与内陆地区的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其表现2、填图要求:国家位置、首都;主要岛屿、半岛、群岛,边缘海;主要地形区等【知识结构】【复习要点】一、东亚的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和范围(1)范围:中国--临海国(首都北京)朝鲜和韩国--半岛国家(首都平壤首尔)蒙古—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内陆国(首都乌兰巴托)日本--群岛国家(首都东京)(2)位置: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背靠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面临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
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3)海岸线曲折,多半岛和岛屿。
(海洋性显著)从北向南找出太平洋的边缘海、群岛、半岛和岛屿。
2、居民:人口数量和分布:13亿多,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4左右,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内陆人口稀疏。
3、地形从西往东找出主要山脉、高原、平原和大河,认识地形的东西差异。
地势特征: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4、河流: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半岛、岛屿上,河流短促,水力丰富。
5、气候(1)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2)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二、东亚沿海与内陆的经济差异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国家地理—日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日本轮廓图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本讲难点:1.日本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日本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本课内容】一、自然地理特征1、东亚岛国、我国近邻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从240N—460N,主体在温带地区。
【主要四岛】2、面积狭小、人口稠密3、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和横滨是全国著名的海港(为什么多良港?)4、境内多山、平原狭小(为何使用小型农机具?为什么重视生物技术?)国土的四分之三是山地和丘陵,仅在沿海一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
邻近东京湾的关东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5、火山之国、地震之邦(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大小火山约有270座,占世界火山总数的十分之一。
其中30%为活火山。
日本火山分布广、类型全、数量多,有世界火山博物馆之称。
其中“富士山”(活火山)被日本人尊为“圣岳”。
6、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为什么重水利事业?)【主要气象灾害以及原因】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方相比,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比较丰富。
(为什么西海岸多雪?东海岸多雨?)(影响日本气候的因素包括哪些?)7、矿产贫乏、林水丰富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
日本降水丰富,河流水量大;国土狭小,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使河流长度短(为什么?),落差大,水流急(为什么?)。
水力资源丰富。
(为什么?)【日本河流的水文特征】日本矿产资源贫乏,主要矿种均缺少,主要依靠进口。
(煤炭石油棉花主要进口的国家?)而硫磺矿较多,(这是什么原因?)。
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1、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日本工业产品种类多,产量大,在世界居领先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均居世界前列。
资产大部分私人占有,经济水平高。
2、经济发展的条件【不利条件:】国土(狭小)市场、矿产贫乏【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及岛国多港湾的有利条件。
3、扬长避短,发展经济。
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的原因】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神户和横滨是日本两个最大对外贸易港口。
4、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为什么分布在此?】5、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硅岛是哪里?原因是什么?区位条件?主导区位因素?和美国硅谷的区别是什么?)6、农业和渔业(1)农业单产高【日本农业现代化的特点】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农业地域类型以及主要区位因素】,达到自给、自足【为什么可以出口?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食物结构的变化等方面说明】,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2)渔业发达【北海道渔场的成因】日本除在近海渔场捕鱼,还发展沿海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的有利条件?】。
发达的造船业,使日本有强大的远洋船队到远洋捕鱼,日本年捕鱼量在世界排第一位。
鱼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三、兼有东西方文化特点四、主要城市及工业中心左图是日本几月氣溫圖?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日本櫻花開放日期的有何差异?主要受何种因素的影响?(从海陆位置,太阳辐射,地形地势,洋流性质等方面分析说明)[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一)【教学目标】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特点2、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区域差异性3、东南亚的物产及其经济的总特征4、新加坡经济发展的特点【本讲重点】1.世界热点和焦点地区的局部轮廓图的判断和空间定位,特别是区域内的山脉、河流、海峡、交通线、城市、半岛和岛屿。
2.以区域为背景,考查重要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本讲难点:不同区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比较【复习要点】一、位置和范围1、位于亚洲东南部;处于赤道两侧,100S —250N 之间,主要位于热带。
2、范围: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马来半岛南端的岛国是新加坡。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那些国家?首都名称?】“印尼”就是“海岛”之意。
3、“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1)“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为什么把它称为 “十字路口”。
】(2)世界海运、航空运输的枢纽(3)马六甲海峡【为何轮船通过这里风平浪静?】位 置连两洲通两洋 纬度低气 候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地 形山河并列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地形崎岖多火山 沿海平原中南半岛 马来群岛热带经济作物水稻人口稠密东南亚知识结构 1 2 83 5 7 49 6马六甲海峡是“十字路口”的咽喉。
【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被誉为日本海上生命线?】二、中南半岛地形与河流1、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1)1957年陈毅“赠缅甸友人”的诗句,“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长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上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
这些诗句可以说明中南半岛与中国山水相连的密切关系。
(3)中南半岛上的山脉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
[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区域地理—东南亚(二)【复习要点】中南半岛上的河流具有的共同特点: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都是由北向南流,上游流经山区,相间排列,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
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说明湄2、河流影响人类活动:(1)河流影响地形形态:【V形谷---宽谷---三角洲】(富水力资源)(冲积平原,农业区,便利的灌溉条件)(2)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河流沿岸的冲积平原及三角洲地区,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
湄南河平原为东南亚最大平原,红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为主要农业区。
(3)河流与城市的分布(见上表)【为什么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河流沿岸多冲积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养育众多人口;交通便利,有利于商贸活动。
因此很容易形成人口集中、商业活动频繁的大城市。
三、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水能丰富【为什么?】,平原少,多火山。
【为何多火山地震?】印尼是世界上多火山的国家,活火山70多座,有火山国之称。
四、气候1、气候类型、特点及其地区分布:2、解释气候的成因(一定要分析清楚)五.世界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产地:【主要热带经济作物?最主要的产地?天然橡胶区位条件?运输到西班牙为何选择海上运输?椰子呢?】六.世界主要的水稻产区:【主要盛产国家?主要出口的国家?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区位条件?】七.居民----人口稠密、华人众多1、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四亿人口,黄色人种,印尼为东南亚人口最多的“亿人”国家。
2、人口分布不均人口稠密区:大河沿岸平原、河口三角洲及各大岛沿海平原地区。
(因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人口稀少区:热带雨林区【为什么?】34、东南亚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总数1600万。
八.矿产与经济:锡和石油【主要产地】单一经济正在转变【硅谷在此投资建厂的原因?】九.旅游资源:热带雨林,民族风情,海岛风光,火山奇观等。
十.泛亚铁路与克拉运河【泛亚铁路的起始点?选择东线的原因?对中国西南有什么意义?】【修克拉运河有什么意义?受影响最大的国家?原因是什么?】[高二复习]课题:世界区域地理—新加坡教学目标:1.了解新加坡轮廓图2.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新加坡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4.分析归纳新加坡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
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新加坡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本讲重点:新加坡的地理特征本讲难点:1.新加坡的农业、工业的发展条件、2.新加坡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成因一、基本国情1、城市岛国新加坡共和国位于马来半岛的南面,领土由新加坡岛及附近的50多个小岛组成,面积约620平方千米,只有北京市面积的1/27,领土面积很小,是著名的城市岛国。
新加坡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望,两国间有大堤相连,有铁路相通;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
“新加坡”的意思“狮子城”,因为岛的形状象狮子。
华侨又称它“星岛”或“星洲”,意思是岛小如星。
新加坡纬度位置很低,地处赤道附近,南距赤道仅100多千米,这里是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
2、自然资源贫乏除有丰富的气候资源外,新加坡领土面积很小,其他自然资源贫乏,粮食靠进口,甚至连生活、生产所需的淡水资源也要从邻国进口,有一半要靠马来西亚供应。
3、世界人口很稠密的国家新加坡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达4000多人/平方千米,人口的文化素质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