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328.17 KB
- 文档页数:17
第4章种群和群落4.1 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而种群的特征又是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具体生物现象与事例的列举、问题的设计用比较法进行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性比率、种群分布型和种群的存活曲线等特征的教学。
通过分析与讨论,理解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和性比率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通过设问:对于蝗灾,采取相应措施时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提示学生蝗虫的分布有季节性、区域性)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和种群的存活曲线。
本部分的有些内容侧重于阐述生态学的原理和规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要把握好深广度。
比如,对种群密度的估算方法,可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对抽样统计(样方法是其中的一种)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避免单纯讲述概念。
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 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六、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5篇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5篇生物遗传是物种稳定的基础,可遗传变异产生了进化的原材料。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让课堂更有效率,这里我整理了一些教案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教案篇1教学目标通过此实验,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让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1——2课时教学准备一些验证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装置、材料、录像、课件等。
活动指导1. 教师事先向学生讲清楚教材中的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装置、原理和实验过程。
2. 教师可用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经典实验开拓学生思路,引导他们思考。
教师还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学校、市区图书馆的参考资料,以及告诉学生上百度、Google等网站去搜索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有的网址可直接告诉学生)。
3.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如何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如果教学需要,教师可先与某些学生在课下做一下探讨)。
这不同的方法也包括实验材料的不同(如可用卫生香代替火柴,用0.1%的碳酸氢钠溶液代替清水)、实验装置的不同等(如用酒瓶、排水管代替书上验证释放氧气的装置)。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配合录像、课件、学生或教师的演示实验。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讲,这个实验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多鼓励学生。
对于学生的一点点创新,都应给予鼓励。
评析光合作用在教材中无疑是重点和难点,这个实验做得好可以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部分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但由于这个实验较难,教师要注意在课前给予学生较多的引导和帮助,并请他们在课前做好相应的准备。
备注1. 现在录像器材便宜,摄像技术简单,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制作适合自己的录像带(统一配置的录像带有时不一定能满足自己的教学需要)。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及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 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 -+ -是对于数量很大的种群,逐个计数就会非常困难,比如要估算一片稻田的水稻有几株。
请学生思考,可以有什么方法能够估计这样的种群数量。
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结合学生回答的及样方法相类似的方法讲解。
·方法一:样方法。
(1)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及步骤。
(2)学生阅读“探究”部分的资料,小组讨论如何进行实际操作。
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样方法进行总结。
样方法中提到的“样方”也叫样本,是从研究对象的总体中,抽取出来的部分个体的集合。
(3)请学生思考,在选择样方的时候,它的位置应该确定在哪里?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确定洋房的一个原则:随机取样。
因为要调学生阅读课本文字材料,了解样方法的概念和步骤。
小组讨论探究样方法的实际操作。
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回答样方确定在哪里都可以。
学生要学会小组合作讨论,并且能够充分发挥积极性,对样方法的操作进行讨论和学习。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课题第 4 章种群与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教学需要分析高二学生李晶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教方法。
学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目的实际问题。
标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本节课是必修 3 第 4 章第 1 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教学4 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内容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分析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在必修 1 分子与细胞、必修 2 遗传与进化及必修 3 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学生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分析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教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学和语言表达能力。
策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略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第 4 章种群与群落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种群 A物种群 B出生率>死亡率♀>♂个体种个体① 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板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书第 1 节种群的特征年龄组成设一、种群密度+预测计 1.概念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 1)样方法:影响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性别比例( 2)标志重捕法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首先回顾以前生物课上学习的内容。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材分析本节是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内容,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深化了对系统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学情分析学生前面学习了有关种群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群落的内容相对来说较为简单。
对于四种种间关系的曲线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板书曲线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群落的结构,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一定的区域内,由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就形成了种群,那么由不同的种群又会形成什么呢?生(一起答):群落师:对,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第3节群落的结构。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第 4 章种群和群落第 1 节种群的特色【重点导学】一、种群特色:(一)种群密度观点: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目。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目特征。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目/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种群密度拥有必定的特色:①在相同环境下不一样物种的种群密度差别很大。
②同一物种在不一样环境条件下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目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目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针对种群而言的,并不是指种群中的某个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要素。
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要增大;死亡率超出生率,种群密度要降低。
(三)年纪构成:1.观点:年纪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的比率。
年纪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 )、成年 (有生殖能力 )和老年 (丧失生殖能力 )三个阶段。
种群的年纪构成大概能够分为三种种类。
2.几种年纪型种群的特色种类种群构成特色发展趋向图示增添型幼年个体好多,老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愈来愈大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固型各年纪期的个体数目比率适中保持稳固衰败型老年个体好多,幼年个体极少种群密度会愈来愈小3.意义:种群的年纪构成,对于我们研究种群有什么意义展望种群数目变化的趋向。
(四)性别比率性别比率: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率。
种群依据性别比率的不一样,能够分为三种种类:(1)雌雄相当,常见于高等动物;如:人、猩猩等(2)雌多于雄,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如鸡、鸭、猪等;(3)雄多于雌,常见于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如蜜蜂、蚂蚁等。
经过改变种群的性别比率,从而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造成了种群密度的改变。
(五)迁出和迁入:迁入:迁入个体使种群密度增添;迁出:迁出个体多使种群密度降低。
它们对种群的密度起到决定性作用。
二、种群各特色间的关系:种群数目展望变化方向直接影响影响数目改动年纪构成种群密度性别比率决定大小和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色;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决定种群的密度;③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性别比率影响着种群密度;④年纪构成能够展望种群密度将来的变化趋向。
《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教事例一. 教课策略本节内容较为抽象,理论许多,传统的教课讲堂乏味无味,成效较差,本节设计运用诱思研究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思想为主攻的研究型教课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课中把新闻带进讲堂,引入小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有关的本质问题带入讲堂,引起学生的考虑,改变传统的教课看法,设计的独到之处还有:给学生信息让学生自己绘图,把 J 型和 S 型曲线的绘制交给学生,层层深入让学生真实的参加讲堂,把教师的一言堂改革成大家堂,传统的讲课方式改革为研究式的讲堂。
以教师供给素材,组织指引学生踊跃思虑、议论、理论联系本质、着手动脑等活动,最后由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进行。
二. 教课目的(一)知识目标1. 掌握种群的特色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2. 认识影响种群数目变化的要素3. 掌握 J 型曲线和 S 型曲线的成因,特色及图像4. 认识研究种群数目变化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 培育学生剖析概括问题的能力2. 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本质问题的能力3. 培育学生识图及作图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经过对种群动向规律的研究,指导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质源、保护生态均衡的重要意义,进而进一步建立环保意识。
2.经过对种群特色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三. 教课重点、难点1.种群的特色及对种群数目变化的影响。
2.种群数目的变化曲线四、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教课课件五. 教课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创建问题情境,电脑显现图片:将新闻带入讲堂1. 分组议论造成外来物种1. 农民消灭黄顶菊黄顶菊大批生殖的原由是2. 洞庭湖鼠害什么?与生活本质相联系简单介绍外来物种黄顶菊与洞庭湖2. 猜想洞庭湖为何发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 1 页鼠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了鼠害?发问:我们如何防止近似状况的发 [ 全体答 ] 集体生?只有掌握了生物的发展规律我们温故知新才有可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教案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1)一、导入: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一)用茎繁殖: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讲解: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
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录像:介绍组织培养的过程。
讲解:组织培养是指:在人工培养基上,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并使其生长、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术。
提问:你认为组织培养的技术,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哪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发言。
讲解:1、利用组织培养,快速、大量地生产有经济价值试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应市场需要。
2、利用组织培养进行工厂化育苗。
3、大量生产无毒苗,改善苗木的质量,提高经济产量。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三节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 识记重点字词;⑵ 把握本文的结构大意,掌握文中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全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入侵者的概念以及生物入侵者的危害等问题。
3、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应该密切的关注自己生活中的事物之间的微妙联系,注意观察生活,科学的认识与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重点、难点】“能力目标”。
【策略与方法】讨论式、启发式、分析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
二分钟演讲;教师念优秀文章。
一、新课导入念一则新闻,有关生物入侵。
二、识记重点字词三、整体感知速读课文,说说本文是按照怎样的说明顺序进行描写的?试概括每一个段落的大体意思。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学习生物需要讲究方法和技巧,更要学会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
1、
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3、种群: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
(1) “ J”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2)“ S”型增长曲线条件:资源和空间都是有限的。
5、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选择在K/2时捕捞资源,在K/2之前进行虫害杀灭(降低环境容纳量)
6、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7、
8、
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
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教案总结第一节: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是生命活动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也是高中生物必修三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四章的第一节主要介绍了遗传的基本规律。
主要包括三大遗传学规律:孟德尔遗传学规律、染色体遗传学规律和分子遗传学规律。
其中,孟德尔遗传学规律讲述了基因遗传的规律,并且介绍了粒子说和分离定律,为后续的遗传的进一步理解打下了基础。
染色体遗传学规律则主要介绍了染色体的现象,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遗传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分子遗传学规律主要讲述了基因结构和表达,让人们对DNA序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节:基因的表达和调控第二节主要包括基因表达和基因调控两个内容。
基因表达讲述了基因的转录和翻译,从而使蛋白质正常合成的过程。
基因调控则是指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基因表达量的调控,从而实现生物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
具体来说,基因表达包括DNA转录为mRNA的过程,然后mRNA进入细胞质,在核糖体的作用下进行翻译,并最终合成对应的蛋白质。
基因调控则分为转录前调控和转录后调控,其中转录前调控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等,转录后调控则包括mRNA后期修饰、RNA干扰和核糖体选择等。
第三节: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第三节主要介绍了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两个方面。
遗传变异是指基因在传递和复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现象,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基因转位等。
分子进化则是指通过DNA等分子证据来揭示物种进化的过程。
具体来说,在遗传变异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常见变异类型和变异原因,以及变异对后代遗传的影响。
在分子进化方面,我们需要了解各种分子证据的原理,如DNA,RNA和蛋白质序列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研究物种间的演化关系。
总结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主要涉及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基因的表达和调控,以及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我们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如举例、模拟实验等。
章末总结知识建网要语必背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2.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
3.在理想状态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 t=N0λt,呈“J”型曲线。
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增长会呈“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种群的数量常常出现波动,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因此K值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环境改变时,K值会发生变化。
5.丰富度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6.群落的空间结构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影响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
7.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和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
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及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一、“J”型曲线和“S”型曲线的比较1.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与增长速率曲线如图所示,其中a所示为“J”型曲线,b所示为“S”型曲线。
把握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时,要从增长条件、增长率变化、有无K值等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J”型曲线是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连续增长。
“J”型增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式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
(2)“S”型曲线是由于环境条件有限,因此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一方面由于种内斗争加剧,另一方面由于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后相对稳定。
“S”型增长由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
所以,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科目生物(必修1)课型传统授课教学对象高二学生课题第4章种群与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设计人李晶教学需要分析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掌握种群和群落的概念;理解种群的特征及各个特征的关系;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种群密度调查法调查某一种群的密度;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对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社会现状有自己的见解和正确的态度。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必修3第4章第1节的内容,从本节课开始学生将从宏观上探讨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发展变化规律。
教材着重介绍了种群的4个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其中样方的选择和确定是本节课的难点。
学好本节课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学生在必修1分子与细胞、必修2遗传与进化及必修3前三章生物个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对生物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有一定的知识背景和生活常识,对学习本章有一定的铺垫作用。
教学准备教学策略结合已学知识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部分内容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师生一起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板书设计第4章种群与群落1.种群:一定区域、同种生物、全部个体2.群落:同一时间、区域、各种生物、集合3.个体、种群、物种的关系:(图)种群A 物种群B个体种个体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种群密度1.概念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取样方法:五点取样、等距取样(2)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二、出生率和死亡率三、迁入率和迁出率四、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图)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①出生率≈死亡率②♀≈♂出生率<死亡率♀<♂五、种群特征间的关系:(图)年龄组成预测出生率种群数量死亡率迁入率种群密度迁出率影响性别比例六、种群的空间特征:(图)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4、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区别不同的群落5、通过比较种群和群落在不同水平上的研究问题,掌握类比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3、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4、通过学习生物群落的综合作用等有关内容,学会观察事物,把握评价事物的尺度(三)情感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
2、种间关系。
(二)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教学思路与教学方法为了使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我结合“问题探讨”的素材,说明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进一步说明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剖析池塘生物群落,引出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联系具体的事例,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比较、归纳和总结,避免直接“下定义,举例子”的教学方法。
关于“群落的物种组成”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认识到: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
认识一个群落的物种组成,要调查该群落分别有多少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列出它们的名录。
还要进一步搞清群落中各种群的相对数量和比例。
在生态学上,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用丰富度来表示。
关于“种间关系”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分析教材中提供的资料,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对教学目标、情境、资料等环节的精心设计,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体现其主体地位,并使学生在有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课前准备1、教师:上网查找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预习课本P75探究活动内容,小组按要求完成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制作取样器、讨论选择采集地点和取样,并在课外完成这一活动;把取样的结果带回课堂,为课堂上进行物种丰富度的统计做准备。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引导学生归纳丰富度的概念。
学生:(1)观看课件展示的图片及相关资料,对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树种是阔叶乔木。
(2)归纳群落物种丰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种丰富度的差异主要与气候有关。
教师:通过对课前学生活动作谈论,总结。
提问:(1)统计出的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能否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样地点的物种丰富度不同?(2)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在哪些方面表现得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学生:仔细采集样本中的小动物,做好统计记录,并进行简单的分类。
学生:讨论、回答:1.探究活动的统计结果可以区别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的差异,但不能完全代表该取样地点物种的丰富度。
物种的生存环境、气候条件、物种之间的关系、人为因素等都会影响丰富度。
2.小组间进行交流,对实验本身提出改进的意见,对小组成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出自我批评。
(五)、探讨“种间关系”教师:布置学生阅读课本P72-73的资料分析,再进行讨论: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回答:1.单独培养时,两种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
2.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4.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直接地发生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教师:培养学生读图、分析数据的能力。
为下一环节学习种间的四种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73图4-10种间关系。
设问: 1.在资料分析中,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猞猁与雪兔的种间关系分别是什么?2.请举出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学生:读图,理解竞争、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学生:思考、回答:1.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之间是竞争关系,猞猁与雪兔之间是捕食关系。
2.列举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师:及时对学生列举的例子进行评析。
使学生明白种间的关系非常普遍;竞争不仅是对食物的相互争夺,还包括对资源和空间的相互争夺。
(六)探讨“群落的空间结构”教师:结合课本P74-75图4-11、12、13,展示课前搜集的图片,引导学生阅读图片,并对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进行对比。
设问: 1.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结构有什么意义?3.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动物的垂直分层有什么关系?学生:阅读图片,讨论、归纳:1.垂直结构具有分层的特点,水平结构具有镶嵌的特点。
2.可以更好的利用资源,如阳光。
3.在垂直方向上,动物的分布依赖于植物的分布。
教师:使学生认同不同群落在结构上的差异与气候、人为因素等有关;不仅陆地群落具有空间结构,水生群落一样具有。
(七)小结: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六、板书设计第三节、群落的结构群落:同意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体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更高层次二、群落的物种组成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三、种间关系1、捕食2、竞争3、寄生4、互利共生四、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2、水平结构七、作业设计课本P77练习,根据所剩时间的多少,适当补充本节练习题(内容见下面的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