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蒸发面的温度

✓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

✓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

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

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

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

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

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

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

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

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

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

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

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

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

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

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

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17.为什么积状云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的形态特征?

孤立分散:对流上升外形成云,下沉处没云形成;

云底平坦:一定地区同一时间里,空气温湿度差异很小,凝结高度基本相同;

顶部凸起:上升热气块中心区最热,上升气流最强,达到的高度最高;而四周上升气流较弱,达到的高度较低。

18.积状云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19.什么是层状云?层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层状云:均匀幕状的云层,常具有较大的水平范围,包括卷层云、卷云、高层云及雨层云等。

形成:常由大规模系统性上升运动产生,主要由锋面上稳定的暖湿空气沿锋面缓慢抬升或滑升而引起;辐射冷却、空气辐合上升、气流过山引起的空气上升运动也可形成层状云。

20.什么是波状云?波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波状云:波浪起伏的云层,常包括卷积云、高积云、层积云等。

形成:空气波动时,上升处形成云,下沉处无云形成;波动的原因有二,一是密度与流速切变引起波动,地理气流越山形成波动;湍流作用也可形成波状云。

21.什么是堡状云?堡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堡状云:云块细长,底部水平,顶部则是并列着突起的小云塔,形状像远方的城堡。

22.什么是絮状云?絮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絮状云:个体破碎,形状像棉絮团,常是潮湿气层中的强烈湍流混合作用而形成,主要为絮状高积云。

23.什么是荚状云?荚状云是如何形成的?

荚状云:荚状云中间厚、边缘薄,云块呈豆荚状;常见的荚状云主要是荚状高积云和荚状层积云。

24.什么是降水?降水有哪些形式?

降水:云中降落到地面上的液态或固态水;降水具有不同的形态:雨、雪、霰(xiàn] )、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要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 1.名词解释 气象学:研究大气现象和过程(大气组成、范围、结构、温度、湿度、压强和密度等),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变化,并直接或间接用于指导生产实践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气候学:研究某一地区多年间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它既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的多年综合。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象要素是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等。 2、简答题 (1)大气结构及各层特点? 1.对流层 ①气温随着高度而降低。平均0.65℃/100米 由于对流层主要从地面得到热量,因此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②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乱流运动 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2.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5km) ①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增加 在平流层内,随着高度的增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 升,自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明显上升,到平流层顶 可达-3℃左右,平流层这种气温分布的特征,主要是臭氧对 太阳紫外线的强烈吸收。 ②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③水汽、尘埃含量很少 3.中间层(平流层顶到85km) 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降低: 顶界温度可降至-83℃-113℃,几乎成为大气层中的最低温。其原因是这里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和氧等气体所能吸收的波长更短的太阳辐射又大部分被更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因此,这里的气温随高度是递减的。 ②有相当强烈的垂直运动: 4.暖层(中间层顶到800km) 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据探测,在300km高度上,气温可达1000℃以上,这是因为所有波长<0.175μm的紫外线辐射,都被该层中的大气物质所吸收的缘故。 ②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5.散逸层(外层)(800km高度以上的大气层) 整个大气层的最外一层,是大气圈与星际空间的过渡地带,没有明显的边界。这一层的气温也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由于气温高,且距地较远,受地球引力作用很小,所以大气质点中某些高速运动的分子不断地向星际空间散逸,散逸层也由此而得名。 (2)湿度的表示方法: 1)水汽压(e)及饱和水汽压(E) 水汽压(e):大气中水汽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单位:hap 饱和水汽压(E):温度一定,单位体积空气中的水汽含量是有一定限度,空气达到此限度时为饱和湿空气,饱和湿空气中的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即最大水汽压。 2)相对温度(f) 表示方法:空气中的实有水气压e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E的百分比,用f表示。

气象气候学总结

第一章 1、干空气:大气中除了固、液态微粒及水汽以外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 干空气主要由氮、氧、氩组成;干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臭氧含量很少,但变化大,对大气的温度影响很大。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线辐射及闪电作用下形成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部分,对大气有增温作用,引起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 2、水汽: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江河湖海及潮湿物体表面的蒸发与植物的蒸腾,仅占整个地球总水量的0.001%。 3、大气中固态和液态微粒(气溶胶粒子):大气中悬浮着多种固态微粒和液态微粒,统称大气气溶胶粒子。(气溶胶粒子能充当水汽的凝结(华)核) 4、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会使得大气的辐射性质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发生变化,最后导致天气、气候异常。 5、大气的垂直结构 成分结构:从上到下可分为均质层和非均质层 功能不同:电离层和臭氧层 温度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对流层:A、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B、对流运动明显 C、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平流层:随温度升高气温最初保持不变或微有上升,大约大奥30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著升高,在50KM的高空形成暖区。平流层水汽含量极少透明度好,气流稳定。 中间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并有强烈的对流运动,故称上对流层 暖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高,空气处于电离状态 逸散层:大气圈与星际的过渡带,也称外层。空气稀薄温度高空气质点运动速度快并不断逸散到宇宙太空 6、气温:气温是空气温度的简称,表示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气温决定着空气的干湿与 降水,决定着气压的大小,是影响大气运动和大气变化的基本因素。 T=273.15+t T为绝对温度,t为摄氏温度,tF为华氏温度 tF=9/5t+32 气压:大气的压强 气压场:各空间点气压组成的场,气压水平分布——水平气压场,气压的垂直分布——垂直气压场 等压面:空间各气压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面向上凸起的部分对应水平高亚区,下凹的部分对应水平低压区。 等高线:位势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等高面:等高面是高度相等的点组成的面 等压线: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线 气压场的基本类型:高压实等压面呈凸起的山包低压是等压面呈下凹的盆地 低压槽是从低压区向外延伸的狭窄部分高压脊是从高压区向外延伸的狭窄部分鞍型场是空间等压面如马鞍 8、湿度:表示大气中水汽含量多少的物理量称大气湿度

气象气候学-大气中的水分

1.什么是饱和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水汽与水或冰两相共存,其间分子交换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水汽压。 2.饱和水汽压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蒸发面的温度 ✓蒸发面的性质(水面、冰面、溶液面) ✓蒸发面的形状(平面、凹面、凸面) 3.饱和水汽压与温度成什么关系?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迅速增大。 4.为什么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 温度越高,水分子平均动能越大,单位时间脱出水面的分子越多;只有当水面上水汽密度增大到更大值时,落回水面的分子数才和脱出水面的分子数相等。 温度越高,水汽分子平均动能越大,而水汽压是水汽重量及其碰撞器壁的结果,故也随之增大。 5.饱和水汽压随温度升高而迅速增大有什么重要意义? 温度升高,饱和变不饱和,蒸发重现;温度降低,不饱和变饱和,凝结出现。 饱和水汽压随温度改变的量,高温时比低温时大。 6.蒸发面性质对饱和水汽压有什么影响? 冰面和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仍随温度升高而按指数规律变化. 7.蒸发面形状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 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大水滴曲率小,饱和水汽压小;小水滴曲率大,饱和水汽压大;从而出现大水滴“吞并”小水滴现象。 8.影响蒸发的因素有哪些? 气象因素:热源、饱和差、风和湍流扩散、气压 下垫面因素:水源、水面大小,形状及深度、水质、物理性质 9.空气湿度随时间变化有何规律?

10.大气中水汽凝结需要什么条件? 凝结核、水汽饱和或过饱和 11.不同饱和或过饱和途径对云雾的形成有何差异? 水汽凝结以冷却为主。绝热冷却对形成云最为主要;辐射冷却、平流冷却与混合冷却对形成雾最为主要。 12.什么是云?与雾有什么区别? 云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小水滴、冰晶微粒或两者混合物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不接触地面。 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小水滴或冰晶的可见聚合群体,底部接触地面。 13.云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 凝结核、充足水汽、冷却过程 14.形成云的上升冷却过程有哪些类型? 热力对流:多形成积状云 动力抬升:锋面、气旋作用,多形成层状云 大气波动:多形成波状云 地形抬升:可形成积状云、层状云与波状云 积状云:空气对流上升冷凝而成的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形态的垂直发展云块。 17.为什么积状云具有孤立分散、云底平坦、顶部凸起的形态特征? 孤立分散:对流上升外形成云,下沉处没云形成; 云底平坦:一定地区同一时间里,空气温湿度差异很小,凝结高度基本相同; 顶部凸起:上升热气块中心区最热,上升气流最强,达到的高度最高;而四周上升气流较弱,达到的高度较低。 18.积状云是如何发展演变的?

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与降水分布模拟

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与降水分布模拟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是地球上水循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模拟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本文将探讨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机制以及使用模拟方法预测降水分布的实践。 第一部分: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机制 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蒸发和降水。蒸发是指地表和水体表面的水分受热而转化为水蒸气,由风或气流将水蒸气带到不同地区。降水则是指水蒸气冷却凝结形成水滴或冰晶,并经过重力作用下落到地面。 由于大气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受到地理、气候和季节等因素的影响,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水汽蒸发量大,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而中纬度地区由于气候较为温和,降水分布相对均匀。同时,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受到大气环流、地形和地表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降水带和降水极值区。 第二部分:降水分布模拟的方法和应用 为了更准确地预测降水分布,气象学家和科学家们使用数值模型对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进行模拟。数值模型通过建立大气层的方程组和物理参数,运用计算机算法模拟大气层的运动和变化。

一种常用的降水分布模拟方法是通过数值天气预报模型。这些模型 使用局地气象观测数据作为初始条件,根据数值方程组和物理参数计 算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大气层状态,并进一步模拟地表降水量和分布。这种方法已经在气象预报和天气灾害预警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另一种降水分布模拟方法是通过区域气候模型。这些模型以大气层 中的水汽输送为基础,根据地理、气候和地表特征等参数,模拟出地 区的降水分布。区域气候模型可以更好地考虑地理和地表特征对降水 的影响,对于研究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有很大的意义。 第三部分:模拟降水分布的挑战和展望 尽管降水分布模拟在气象科学和气候学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 仍然存在一些挑战。首先,大气层的运动和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需要准确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参数才能进行准确的模拟。其次,地理、气候和季节等因素对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需要 更好地考虑这些因素。 未来,随着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我们可以期待降水分布 模拟的精确度和准确性进一步提高。通过收集更多的观测数据,改进 模型参数,并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有望更好地预测 降水分布,提高灾害预警和气象服务的能力。 结论 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和降水分布模拟是理解和预测天气变化的重要 工具。通过模拟大气层中的水汽输送机制和使用数值模型预测降水分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时间、空间尺度) 2.气象学发展历程:气象仪器、无线电报、无线电探空仪、遥感探测、自动气象站 第二章大气的基本情况 1.大气组成: 干洁空气(N2、O2、CO2、O3)、水分、悬浮杂质 2.大气的垂直结构(温度、成分、电荷、大气垂直运动) a.对流层:①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④主要大气现象发生在此层 分层:贴地层、摩擦层、对流中层、对流上层、对流层顶 b.平流层:①25km(臭氧层)以下,气温保持不变;25km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显着升高。(臭氧层能大量吸 收太阳辐射 热而使空气温度大大升高) ②空气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无明显的垂直运动。 ③水汽和尘埃含量极少,晴朗少云,大气透明度好,气流比较平稳,适宜飞机航行。 c.中间层: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下降,并有强烈的垂直运动。 d.热层:气温随温度的增加而迅速增高;电离现象 e.散逸层 3. 气象要素: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 a.比湿: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与干空气的质量)的比值; b.露点:空气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时,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露点温度 气压一定时,露点的高低只与空气中水汽含量有关,水汽含量高,露点高; 实际大气中,空气经常处于未饱和状态,露点温度比气温低 第三章辐射系统 1.辐射通量及辐射通量密度定义 辐射通量:单位时间通过任意面积上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2.辐射规律(选择) a.基尔荷夫定律(选择吸收定律):放射能力强(弱),吸收能力强(弱)黑体吸收(放射)能力最强 同一物体,温度T时它放射某一波长的辐射,同一温度下也吸收这一波长的辐射。 b.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物体温度越高,放射能力越强 c.维恩位移定律:物体的温度愈高,放射能量最大值的波长愈短,随着物体温度不断增高,最大辐射波长向短位 移。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地面、大气辐射是长波辐射。 3.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可见光(50%)、红外区(43%)、紫外区(7%) ◆太阳常数:指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获得的太阳辐射 能量。值为1370W/m2 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天文辐射) a.影响因素:日地距离、太阳高度角、白昼长度 b.天文辐射对热量分布的影响 ①全球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纬度增高而减少。形成热带、温带、寒带等气候带。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最大值在20°~25°的纬带上,由此向两极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气象学与气候学授课教案第三章

第三章大气的水分 重点: 1、影响饱和水汽压大小的因素 2、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 3、人工降水的原理 难点:降水的形成条件 大气中的水分的来源:海洋、湖泊、河流、潮湿的土壤、植物的蒸腾 作用:1、通过水质三态的变化,形成云、雾、雨、雪、雹等 2、参与地球表面的水分循环。 §3-1 蒸发与凝结 要求: 1.熟练掌握影响饱和水汽压的因素,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条件 2.掌握水的动态变化及判断方法 一、水相变化: (一)动态变化: 1、蒸发:大水面上由水转化成水汽的物理过程。 条件:温度愈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也越多。 吸热:L=600C/g 2、凝结:在水布水汽转化成水的物理过程。 条件:大气中水汽深度愈大,单位时间内落回的水分子数愈多 放热:L=600C/g 3、动态平衡:在水面上,落回的水分子数与跑出的水分子数相等,此时的 水汽压就是饱和水汽压,此时的水汽就是饱和水汽。 4、水的升(凝)华: 升华:冰面上的冰分子转化成了水分子的过程 凝华:冰面上的水汽分子转化成了冰分子的过程 潜热:溶解热+蒸发(凝结)热=80+600=680 C/g (二)水相变化的判据: 设:N: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 n:单位时间内落回水面的水分子数 当N> n时,水面蒸发,空气中水分子数增加 N= n时,水面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跑出和落回的水分子数相等 NE时,水面出现凝结现象,空气处于过饱和状态 e=E时,水面上出现动态平衡,即没有蒸发也没有凝结现象 e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 1、为什么对流层的高度因纬度而异? 对流层对流运动的产生,主要由于地表不均匀受热。而地表所获得的热量因为纬度异而有不同,一般情况下,低纬强高纬弱,夏季强冬季弱。因此对流层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同一纬度夏季厚度大冬季厚度小。 2、对流运动是怎样产生的? 对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地面,由于下垫面性质、纬度、季节等的差异造成地面不均匀受热,地面和高空产生气压差,进而产生对流运动。 3、为什么在对流层中上冷下热? 因为对流层的主要热源是地面。对流层下部距离地面近,得到热量多;上部反之。 4、为什么云雨现象都集中在对流层? ①由于地球引力作用,对流层集中了整个大气3/4的质量和几乎全部水汽; ②对流层垂直对流运动强烈,空气经对流和湍流运动,高低层空气进行热 量交换,是地面的水汽、杂质等易于向上输送,进而成云致雨。 5、为什么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平流层受地面影响小,存在着大量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升高,上层虽然臭氧层稀薄,但紫外线辐射强烈,因此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6、为什么平流层大气稳定且天气晴朗? ①水汽含量少;②气流平稳,空气垂直混合作用微弱。 7、高层大气中有一个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的层,叫什么?为什么?作用是什 么? 电离层。由于受强太阳辐射,产生带电离子和自由电子,使高层大气中产生电流和磁场,并反射无线电波,对人类通信等有很大影响。 第二章太阳的热能和温度 第一节太阳辐射 1.概念: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 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太阳常数(I0):在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 1367W/m2 。 2、太阳辐射光谱中能量是如何分布的? 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也有不可见的红外线和紫外线。在全部太阳辐

跟下雨有关的科学知识

跟下雨有关的科学知识 下雨是大气水循环的一部分,它涉及各种科学知识,包括气象学、气候学和环境科学等。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与下雨有关的一些科学知识,并了解下雨的形成、预测和影响。 1. 大气水循环 下雨是大气水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大气水循环是指在地球表面上,太阳能的加热使得大气中的水蒸汽蒸发成云,并在空气的运动作用下,沿着大气环流运动过程中,降水水凝结成雨、雪和冰。下雨表明了水循环正常运行,同时也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水蒸汽的形成 下雨的过程,首先是空气中的水蒸汽逐渐凝结,形成云。这个过程依赖于水蒸汽和空气中的粒子相互作用。 在地球表面,太阳的能量作用于水中,把它加热,水分子开始割裂并升华成水蒸气。水蒸气随后被带到大气中,并被风吹动。当水蒸气到达较高的高度,空气变得冷却,温度达到水的凝固点,水蒸气便逐渐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会吸附在周围的颗粒上,形成云。 3. 降雨形成 形成云后,云内部的小水滴会继续合并,形成更大的水滴。这些水滴沉重,因为它们相互碰撞并降低云层高度。当下雨时,这些水滴变得足够大,无法被云所携带,它们会从云中掉出来,形成降雨。 在某些情况下,雨滴会在空气中凝固成小冰粒,成为雪或冰雹。这种情况发生在温度较低的高地或在非常寒冷的气候中。 在大气水循环中,除了降雨,还有其他形式的降水,如雪、冰雹和霜。 4. 预测下雨 今天的气象预报是基于大量的气象学和气候学研究结果。利用气象站、卫星和数学模型等技术可以监测天气系统,进而预测下雨和其他降水现象,给人们提供及时的预警信息。

气象预报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大气压力、风向和水汽含量等。这些数据与气象学家积累的经验和历史数据相结合,以确定一种可能的天气模式。这种天气模式可以被用于预测未来数天的天气。 5. 下雨的影响 由于下雨是大气循环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因此任何妨碍水循环的因素都可能对生态环境、人类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以下是一些下雨的影响: (1)洪水:当大量降雨超过土壤的吸收能力时,洪水随之而来。洪水可能会带来财产损失和失去人命。 (2)旱灾:干旱也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饮水问题和土壤侵蚀等影响。降雨严重缺乏或不均衡,可能会引发旱灾。 (3)水污染:下雨将地上物质冲走,污染河流和水库等水源。 (4)气温变化:降雨可以改变地表温度,并通过天气系统的变化影响地球的气候。 总之,下雨的科学知识涉及到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气象学和气候学等领域。了解下雨的形成、预测和影响,对人们理解自然环境、应对自然灾害和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气象气候学基础知识

一.解释概念 冰晶效应在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共存的云中,由于冰面的饱和水汽压比过冷却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小,当空气中的实有水汽压介于两者之间,即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而又小于水面饱和水汽压时,过冷却水滴会因蒸发而减小,水分子不断由水滴向冰晶上转移,冰晶则因凝华而增大。这种由于冰水共存引起冰水间的水汽转移的作用称为冰晶效应。 大气的保温效应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人们把大气的这作用,称为大气保温效应。(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增温,放出地面长波辐射,被对流层水气和CO2吸收,使大气增温;在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表损失热量的过程为大气的保温效应。) 温室效应通过空气对流和湍流方式的热交换使得温室内温度高于室外的一种物理现象。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长波热辐射线却被二氧化碳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度增高。 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叫风海流。 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风向是比较衡定的,在海洋上,这些定向风与海洋表层水之间就会发生摩擦,通过摩擦方式,风即可将其一部分能量传递给表层海水,除形成波浪外,还使表层海水发生移流,从而形成风海流。 雾凇由于雾中无数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结冰的雾滴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 雨凇雨凇超冷却的降水碰到温度等于或低于零摄氏度的物体表面时所形成玻璃状的透明或无光泽的表面粗糙的冰覆盖层,叫做雨凇。 霜当物体表面的温度很低,而物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温度却比较高,那么在空气和物体表面之间有一个温度差,如果物体表面与空气之间的温度差主要是由物体表面辐射冷却造成的,则在较暖的空气和较冷的物体表面相接触时空气就会冷却,达到水汽过饱和的时候多余的水汽就会析出。如果温度在0°C以下,则多余的水汽就在物体表面上凝华为冰晶,这就是霜。因此霜总是在有利于物体表面辐射冷却的天气条件下形成。

气象学与气候学

第一章引论 名词解释 1、气象:大气的物理现象冷热,干湿,大气运动 2、气候:多年天气的综合表现 3、天气:一定区域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4、气温垂直递减率:一般而言,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则下降℃,这称为气温垂 直递减率,也叫气温垂直梯度 5、大气污染:也叫空气污染,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导致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的 浓度超过一定限度、维持一定的时间,直接或间接地对人类正常生活、动植物正常生长以及对气候和各类物品、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6、标准大气压:指在纬度45°,0℃时,海平面的大气压,一般1个标准大气压 =760mmHg= 问答题 1.何谓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 2.气象学是专门研究大气物理现象的一门学科;气候学是研究气候形成过程, 描述各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气候变迁及原因的一门学科;天气学是研究天气形成、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天气的一门学科;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大气状况的综合,而气候是指在各个气候因子的长期相互作用下,在某一个较长时间段内所表现出来的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 3.大气成分中,二氧化碳、臭氧、水汽的分布和作用 4.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垂直分布是从低到高逐渐减少的,其功能一是能吸收地 面长波辐射,是低空大气变暖,二是具有“温室”作用; 5.臭氧主要分布在平流层,其功能一是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不受其危 害,二是增温,在高空形成一个暖区,影响气温的垂直分布; 6.水汽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大气中,随高度升高而递减,水汽是大气变化的重要参 与者,一能成云致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二是善于吸收和放射长波辐射,加其三相变化有热量转化,所以对地面和空气的温度有一定影响 7.大气在垂直方向分为哪几层分层原则对流层和平流层的特征

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分析方法的一个注释

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分析方法的一个注释 大气中的水汽输送是气候系统中重要的过程之一,对降水分布、气温 格局、云量形态等气候要素有重要影响。因此,准确计算和分析水汽输送 的变化规律对气候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观测和模拟两个方面介绍 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和分析方法,并配以实例进行说明。 一、观测方法 1.总结 大气中水汽的观测方法主要包括地面观测、船舶观测、飞机观测和卫 星观测等。其中,地面观测是最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安装地面气象观测站,利用气象传感器和仪器对气象要素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包括湿度、温度、风速和风向等。船舶观测主要通过沿海航线和航道上的气象科学研究船进行,观测条件较为稳定。飞机观测则通过装载在飞机上的气象观测仪器进行,通常是通过飞行测试或者在大气中放风球等方式进行。卫星观测是一 种遥感技术,利用卫星上的辐射计和其他传感器对大气成分进行观测,具 有广覆盖、高时空分辨率和连续性强等特点。 2.实例 以地面气象观测为例,可以利用地面观测数据计算大气中的水汽输送。首先,根据观测站收集的温度和湿度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水汽压(饱和水 汽压和实际水汽压)和相对湿度等参数。然后,根据地面高度和相对湿度 等参数,可以计算得到湿气厚度和水汽含量。最后,结合风速和风向等数据,可以计算得到水汽的输送速度和方向。通过分析这些观测数据,可以 揭示大气中水汽输送的季节变化、区域差异和局地特征等规律。 二、模拟方法

1.总结 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模拟方法主要包括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两种。数值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物理方程组的数值方法,通过将大气分为网格点,利用连续质量方程和湿空气静力学方程等,计算和模拟大气运动、水汽输送和云雨过程等。数值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提供详细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信息,但计算量较大,对计算资源要求高。统计模型则是通过统计方法和经验公式,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和分析,得到水汽输送的统计特征和变化规律。统计模型的优点是计算简单、速度快,但缺乏物理机制的解释。 2.实例 以数值模式为例,可以利用大气环流模式和陆面模式等数值模式,对水汽输送进行模拟和计算。首先,需要构建数值模式的网格,设置起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然后,输入大气和陆面的初始场资料,并根据物理参数和方程组进行计算。在模拟过程中,可以根据观测数据进行数据同化和模式评估,提高模拟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模拟结果,可以研究水汽输送的动力机制、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等。 总之,大气中水汽输送的气候学计算和分析方法包括观测和模拟两个方面。观测方法通过实地观测和遥感技术等手段,收集大气中水汽的相关参数,揭示水汽输送的时空变化规律。模拟方法则通过数值模式和统计模型等,模拟大气环流和陆面过程,计算和分析水汽的输送过程。这些方法的结合应用,可以更深入地研究水汽输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反馈作用,为预测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

水文气象研究内容 水文气象研究是研究大气、水文、地理、环境等多学科交叉的一种研究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主要研究大气中水的形态转化、降水形成与演变、水文循环及其影响等地球环境问题,涉及自然与人类的相互作用,旨在探索水文气象变化的影响和应对措施,为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下面将着重介绍水文气象研究的内容。 1.大气中水的形态转化与降水形成 大气中的水气不仅存在于气态,在适当的气象条件下,可以形成云、雾、霜等,其中的微小水滴和冰晶能汇聚成降水和降温等现象。水分的润湿作用与冰晶的生长作用,是云微观内部结构的关键因素。因此,研究云、雾、霜等形态转化的机理、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是水文气象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2.降水演变及其影响 降水是水文气象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的天气现象。降水的类型、强度、分布是水资源管理和农业、交通、城市防洪等领域的重要因素,对大气的物质输送、热量平衡、土地利用和环境监测等也有着极为广泛的影响。因此,对降水的演变和影响因素的研究,是水文气象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分。 3.水文循环及其影响 水文循环是地球上水分的循环过程,包括潜水、山洪、冰川、河流、地下水等形式。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很多,如气象、地形、降水、蒸发、蒸腾、地下水分等。水文学循环的研究通过分析各环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了人们对环境中各种水相关的问题的认识,同时也为水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4.气象与气候 气象学和气候学是水文气象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中的物理、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包括大气的物理特性和变化,降水、气温、湿度等指标的变化等;而气候学则主要研究长期气象变化的规律,对气候变化的趋势进行长期预测。气象与气候的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机理及其对人类以及地球环境的影响,为制定应对策略提供支持。 总之,水文气象学通过对大气、水文、地理、环境等方面的研究,为水资源管理、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控制自然制造了基础。

气象学知识点整理

3.1蒸发和凝结 1、蒸发和凝结等水的相变过程及其能量转化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由一种相转变为另一种相的成分。 ●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正比于具有大速度的水分子数, 也就是说该数与温度成正比。温度越高,速度大的水分子就越多,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就越多。 ●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则与系统中水汽的浓度有关。水汽浓度越 大,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也越多。 ●水相变化的判据 假设N为单位时间内跑出水面的水分子数,n为单位时间内落回水中的水汽分子数: (1)N>n 蒸发(未饱和) (2)N=n 动态平衡(饱和) (3)Ne 蒸发(未饱和) (2)E=n 动态平衡(饱和) (3)E

有时水在0℃以下,甚至在-20℃~-30℃以下仍然不结冰,处于这种状态的水称为过冷却水。过冷却水与同温度下的冰面比较,饱和水汽压并不一样。与同温度下的过冷却水相比,冰面的饱和水汽压要少一些。只有当温度刚好为0℃时,冰和水处于过渡状态,它们的饱和水汽压才相等。 冰晶效应:如果当时的实际水汽压介于冰晶和过冷却水的饱和水汽压之间,就会产生冰水之间的水汽转移现象。水滴会因不断蒸发而缩小,冰晶会因不断凝华而增大。该效应对降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 同一温度下,溶液面的饱和水汽压比纯水面要小,且溶液浓度愈高,饱和水汽压愈小。 此外,水滴上的电荷对水滴表面上的饱和水汽压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也是使饱和水汽压减小的一个因素。 蒸发面形状 当温度相同时,凸面的饱和水汽压最大,平面次之,凹面最小。而且凸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大;凹面的曲率愈大,饱和水汽压愈小。 凝结增长:大水滴曲率小,小水滴曲率大。小水滴因蒸发而逐渐变小,大水滴因凝结而不断增大,

气象气候学

气象气候学 1.天气:指某一地区在某一瞬间或某一短时间内大气状态和大气现象的综合。 2.气候:指的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在长时间相互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 的综合。 3.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 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4.气象要素:指表示大气属性和大气现象的物理量,如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云量、降水量、能见度等 等。 5.气温:大气的冷热程度。气压:大气的压强。 6.湿度:空气中水汽含量多少或潮湿程度。 7.饱和差: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空气中水汽压之差。 8.比湿:在一团湿空气中,水汽的质量与该团空气总质量(水汽质量加上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9.水汽混合比:一团湿空气中,水汽质量与干空气质量的比值。 10.露点(露点湿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达到饱和时的湿度。 11.降水:指从天空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 12.能见度:指视力正常的人在当时天气条件下,能够从天空背景中看到和辨出目标物的最大水平距离。 13.热辐射:物体中的分子、原子受到热激发而发射电磁波的现象。 14.通过电磁波向外发射的能量,称为辐射能,也简称辐射。 15.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辐射能,称为辐射通量(E);表示某表面向外放射的、接受的或通过的辐射功率 16.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E),可分为入射辐射通量密度(辐照度)和放射辐射能量密度(辐出

度)。P21 17.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选定方向上的单位面积或单位立体角的辐射能,称为辐射强度(I)。P22 18.太阳辐射光谱: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P25 19.蕾利散射(分子散射):散射能力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这种散射是有选择性的。P27 20.米散射(粗粒散射):如果太阳辐射遇到的直径比波长大一些的质点,辐射虽然也要被散射,但这种散射是没有选 择性的,即辐射的各种波长都同样地被散射。P27 21.太阳直接辐射:太阳以平行光线的形式直接投射到地面上的。 22.散射辐射:经过散射后自天空投射到地面的。P28 23.大气质量:在地面为标准气压时,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路线中,单位截面积的空气柱的质量。P28 24.长波辐射:地面和大气的辐射。其特点:a.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是漫射辐射;b .大气不仅吸收地面长波辐 射,而且其自身也放出长波辐射;c.长波辐射在大气中传播时,可以不考虑散射。P32 25.大气逆辐射:是指大气辐射中指向地面的部分;意义:大气逆辐射可补偿地面因放射辐射而损耗的能量。P33 26.地面有效辐射:地面放射的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影响因素: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和云 况。(在湿热的天气条件下,有效辐射比干冷时小,有云覆盖时比晴朗天空条件下有效辐射小;空气混浊度大时比空气干结时有效辐射小;在夜间风大时有效辐射小;海拔高度高的地方有效辐射大,当近地层气温随高度显著降低时,有效辐射大;有逆温时有效辐射小,甚至可出现负值。平滑地表面的有效辐射比粗糙地表面有效辐射小; 有植物覆盖时的有效辐射比裸地的有效辐射小。)时间变化规律:年、日变化均与温度年、日变化相似;云天状况可以改变年、日变化规律。P33 27.地面辐射差额:某段时间内单位面积地表面所吸收的总辐射和

水文气象学与气候学

水文气象学与气候学 一、水文气象学 1.1 定义 水文气象学是研究大气过程和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学科,涉及大气物理、水文学和数学等多个领域。 1.2 研究内容 (1)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 (2)蒸发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3)大气环流与降水的关系研究; (4)天气系统对流域径流的影响研究; (5)气象干旱与地表径流变化关系研究等。 1.3 应用意义

水文气象学对于预测洪涝灾害、制定防灾减灾方案、合理利用水资源 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气候学 2.1 定义 气候学是研究地球上长期平均天气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素和机制的 科学。 2.2 研究内容 (1)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的长期平均温度、降雨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2)全球和区域尺度上的季节性和年际性气候变化规律; (3)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研究; (4)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等。 2.3 应用意义

气候学对于制定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政策、预测全球气候变化趋势、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水文气象学与气候学的联系与区别 3.1 联系 水文气象学和气候学都是研究大气和水文过程相互作用的科学,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1)降水量、蒸发量等是水文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气候形成和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2)大气环流、天气回路等是决定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规律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决定季节性和年际性气候变化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 (3)天气回路异常与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涝等有密切关系,这些事件的发生和演变对于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3.2 区别 (1)研究对象不同:水文气象学主要研究大气过程和水文过程相互作用,而气候学则主要研究地球上长期平均天气变化规律以及其影响因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

气象学与气候学思考题 第一章引论 1.气候系统 气候系统是一个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够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体系。 2.大气圈可分为哪些层?对流层有何重要特征? 大气圈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的特征: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②垂直对流运动显著。③气象要素水平分布不均。3.什么叫露点、降水、降水量? ①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气压一定下,使空气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T d)。其单位与气温相同。②降水是指从天空降到地面的液态或固态水,包括雨、毛毛雨、雪、雨夹雪、霰、冰粒和冰雹等(但露不属于降水)。③降雨量是指降水落到地面后(固态降水则经融化后),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在水边面上积聚的深度,降水量以毫米为单位。 4.写出干空气状态方程并阐明其意义。 ①干空气状态方程为P=pR d T,其中 第二章大气的热能与温度 1.什么叫太阳常数? 就日地平均距离来说,在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1cm2面积内,1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太阳常数,用I0表示,多取I0=1370W/m2. 2.什么叫太阳辐射光谱?其能量是如何分布的? ①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②太阳辐射能量主要分布在在可见光区,占太阳辐射总量的50%,其次是红外区,占总能量的43%,而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能量的7%。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哪几种?为何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 ①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方式有吸收、散射、反射三种。②雨后天晴时的天空特别蓝是因为空气中杂质、水汽等凝结物少,基本上是属于分子反射,而太阳辐射中青蓝色波长较短,容易被大气散射。4.为何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 有云的夜晚气温比较高是因为云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并且能反射回地面,也就是大气的逆辐射,因此,当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逆辐射就更强了。 5.写出泊淞方程,并说明其物理意义。 ①泊淞方程:②物理意义:他更除了干绝热过程气块初态(P0,T0)和终态(P,T)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绝热变化时温度随气压变化的具体规律。 6.什么叫位温? 将各层中的气块循着干绝热的程序订正到一个标准高度1000hpa处,这时所具有的温度称为位温。7.什么叫大气稳定度?如何判断? (1)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扰动后,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2)设周围空气的温度直减率为γ,上升空气快的干绝热直减率γd或湿绝热直减率γm。①γ愈大,大气愈不稳定;γ愈小,大气愈稳定。②当γ<γm时,不论空气是否饱和,大气总是处于稳定状态,因而称为绝对稳定;当γ>γd时则相反,因而称为绝对不稳定。③γd>γ>γm时对于作垂直运动的饱和空气来说,大气是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对于作垂直运动的未饱和空气来说,大气又是处于稳定的状态的。这种情况称为条件性不稳定状态。

大气中的水分习题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习题(总8 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第三章大气中的水分 一、名词解释题: 1. 饱和水汽压(E):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时的水汽压。 2. 相对湿度(U):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 饱和差(d):同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实际水汽压之差。 4. 露点温度(td ):在气压和水汽含量不变时,降低温度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 5. 降水量: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而在水平面上积累的水层厚度。 6. 干燥度:为水面可能蒸发量与同期内降水量之比。 7.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8. 降水距平:是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多年同期平均降水量之差。 9. 降水变率=降水距平/多年平均降水量×100% 10.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和近地气层辐射冷却,致使空气温度降低至露点以下所形成的雾。 11.露点 12.水分临界期 13. 农田蒸散:为植物蒸腾与株间土壤蒸发的综合过程。 14. 冰晶效应:是指在温度低于0℃时,由于平冰面的饱和水汽压低于平水面的饱和水汽压,对水面还未饱和的水汽压来说冰面已达到饱和,此时在水滴和冰晶共存的条件下,水滴将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的现象。 15.

二、填空题: 1. 低层大气中的水汽,随着高度的升高而 (1)减少。 2. 蒸发量是指一日内由蒸发所消耗的 (2)水层厚度。 3. 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 (3)相反。 4. 使水汽达到过饱和的主要冷却方式有 (4) 辐射冷却、接触冷却、 (5)混合冷却和 (6)绝热冷却。 5. 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露点温度越 (7) 高。空气中的水汽达到饱和时,则相对湿度是 (8) 100%。 6.根据土壤含水量由多到少,可将土壤蒸发速率分为三个阶 段:、、三个阶段。 7.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 8.饱和差等于零时,相对湿度等于_____。 9. 饱和水气压随温度的升高而_升高(增大)_。 10.当水汽压不变时,相对湿度随温度的升高而_降低(减小)_。 11. 农田蒸散是由__植物蒸腾_和___土壤蒸发_组成。 12.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的途径:一是增加大气中的_水汽含量_,二是使含有一定量水汽的空气__降低温度_。 13.云滴的增长过程有两种,即凝结(凝华)增长和_碰并增大_。 14.空气冷却的方式可归纳为四种:辐射冷却、绝热冷却、接触冷却和混合冷却。

气象学与气候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天水师范学院

第一章测试 1.大气中的水分可以发生()的相变。 A:气态。 B:分子态。 C:固态。 D:液态。 答案:ACD 2.干洁空气的成分不包括()。 A:氮气 B:固体杂质 C:氧气 D:水汽 答案:BD 3.空气接近饱和或远离饱和的湿度表示方法包括;() A:饱和差。 B:绝对湿度。 C:露点。 D:相对湿度。 答案:ACD 4.关于空气温度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比湿随气温上升而减小; B:水汽压的大小与空气体积变化无关; C:在一定温度下,空气中水汽含量越多,饱和差越小 D:露点温度愈高,露点差愈小,空气愈干燥。 答案:B 5.当干球温度t=15℃,露点温度T d=-2℃时表示空气()。 A:空气中水汽远离饱和 B:比较干燥 C:比较湿润 D:空气中水汽接近饱和 答案:A 6.在大气组成成分中,能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平流层增温的气体成分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答案:D 7.饱和水汽压随气温的升高而增大。() A:错

B:对 答案:B 8.干洁空气中N是合成氨的基本原料,同时可冲淡O2,使空气氧化作用不过 于激烈。() A:错 B:对 答案:B 9.平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A:错 B:对 答案:A 10.相对湿度是不可以由仪器直接测得的,因为湿度的各种表示量在观测以后均 需查湿度查算表。() A:错 B:对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关于辐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吸收率、反射率和透射率之和为1。 B:在一定波长一定温度下,一个物体的吸收率等于20%,在同温度同波长 下其放射率为30%。 C:投射至物体上的辐射能够被物体全部吸收。 D:黑体的总放射能力与它本身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答案:AD 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方式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 A:反射 B:散射 C:透射 D:吸收 答案:ABD 3.关于气层的稳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大,说明气层稳定。 B: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小,说明气层稳定。 C: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大,说明气层不稳定。 D:当单位质量空气块,上升一定距离后,若其密度比周围的空气层密度小,说明气层不稳定。 答案:AD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