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一、重视学生,忽视老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学习方式,但在很多老师眼里这些就是新课改的表现形式,似乎无之就无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于是,课堂热闹非凡:分组讨论、学生演讲、辩论会……层出不穷的授课方式,使我们眼花缭乱。
教师忙于追求一个个异彩纷呈的“自主形式”,忙于在课堂上营造一种“热烈、活跃”的气氛,这些看似让课堂有了盎然生机,而实质上是一种“牧羊式”的教学。
事实上,新课改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不仅仅体现在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堂形式上,更体现在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从老师的讲授中汲取知识并加以提炼,概括使之为己作用的能力上。
很多学生,要他在下面讲,他是很积极的,但要他去倾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往往是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甚至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认为自己所说的才是对的,没必要去听别人讲,老师没点到我发言,我就没事做。
因此,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同时,兼顾教师的引导传授作用,无疑是新课改教学的当务之急。
改进措施:影响教学质量因素很多,教师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能左右其它因素的因素。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领导者。
他的领导不以地位,而以他的“好学”的气质、充盈的知识、成熟的经验和对学生的真挚的爱。
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有几下几个方面:1、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教师本人应有求知的热忱,具体表现在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善用教材,教学时还要随时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得学生可以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一是教学生使用学习的工具;二是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尽量让学生用“发现法”学习。
3、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
没有经验就不可能进行哪怕最简单的判断和推理。
人的智力主要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发展智力与知识学习的过程和结果都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二、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新课改的形式下的教学,估计已经没有一位教师还在给学生灌输知识了,取代的是不停的找问题来问学生,片面的强调提问面要广。
189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顾冬梅 (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国际学校 226000)【摘 要】在初中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中,为了引导学生能够在课堂更加积极的发言与回答问题,教师就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问题链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感知文章和运用语文知识理解文章深刻含义的作用,帮助初中阶段的学生,发现自身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还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
本文旨在对于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问题链教学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11-0189-01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不仅会为课程的开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把握这次课程的主体内容,并对于教师在课程中讲解的相关知识,有着更好的吸收。
因此,通过问题链的设置,来引导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展高效的语文学习,既能够达到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要求,也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课堂内容有着更加清晰的理解。
一、关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内涵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问题链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从而不断加深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是在新课程标准改革中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于语文学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让学生能够为了解决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而渴望学习,进而改变传统单纯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固化的阅读教学模式。
问题链教学法也将使得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也为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语文课堂中提供了机会。
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链教学法的措施1.根据问题,思考文中抒发的主要情感。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阅读中表达的具体情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于文中情感开展深刻的感悟与体会,也是通过问题链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于文中表达了何种情感,作者是如何抒发情感等问题进行的概括总结。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一堂课的教学成败与否,教学目标是否达到,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在整节课组织情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这里所指出的学生是“主人”并不是说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放手,学生自由学习,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的数学学习。
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个人认为关键是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联系师生思维的纽带,是教师把教学环节串联的“线”。
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
提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问题,能活跃教学气氛的问题最终能完成教学目标,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得出提出的问题应该注意这几方面:1.提出的问题生活化。
教科书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应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来学,数学应该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们学的是有用的数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中选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素材。
新教材的内容也遵循生活化的原则。
我在情景设计方面注重设计贴近生活的问题。
如教《数据收集》一节。
我利用本镇特色,因本镇处在三江汇流之处,每年都有水浸街的情况。
在发生水浸街之前,镇政府都会广播:“水大约什么时候上街约多少米,镇政府广播的时间与上街的高度准吗?”学生齐答准。
我又问:“为什么如此之准了”,这一问题的抛出,立刻引起学生的兴趣,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因此根据学生讨论总结的情况,很好地引出数据收集的重要性。
我又问:“如果只收集一条河流的水流量能如此之准吗?”学生答:“不能”。
这样就很容易说明什么是普查与抽样调查以及它们的优缺点。
这就是我利用实际生活问题引出和解释理论问题,浅显易懂,有说服力。
学生在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得到的不仅是有关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慢慢养成了善于观察生活,并通过研讨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学设计,所开展的教学活动都是为了解决课堂中的问题的。
因此,在课堂语文教学中,问题便是整堂课程的核心所在。
设计优质问题,对每个教师来说都是挑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让学生“真动脑、动真脑”,让学生在思考中实现智力的发展以及知识的掌握,这便是合格的一堂语文课。
教师的责任是点燃学生的思维火把,而不是浇灭学生的思维火花。
教师要善于利用问题“惹事”,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产出成果而不是复原结论。
可见,优质问题的基本特征应该是“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思维碰撞”。
一、优质问题的设计原则(一)科学性原则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备课中的重要环节,体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以及教学目标。
因此,优质问题的设计首要具备的便是科学性,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教学目标等多方面出发,进入作者的思路和意境中,设置相应的问题。
在设置问题的时候,不仅考虑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还要思考怎样提出这个问题,充分体现思维价值。
例如在《白杨礼赞》一文中,学生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白杨的生物特点,还有当时一群伟大的抗日军民的“不平凡”,文章表面上在赞美白杨,实际上在歌颂抗日军民。
在进行问题的设计的时候,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这篇章的深层次含义,将文章重点和提出结合起来,科学提问,才能让学生科学思考。
(二)选择性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教师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是需要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筛选的,才能确保问题“一针见血”,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内容。
因此,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的时候,应该落实选择性,并随着课程的推进,选择适当的问题内容,抓住最主要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毕竟,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值得问学生。
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善于抓住“课眼”提问,例如《孔乙己》的“笑”;《白杨礼赞》的“普通且不平凡的白杨”;《智取生辰纲》的“智”……这些都是教师在教学提问所要重点关注的。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两个小问题及其应对在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
说它“小”,是因为它不像安全问题一样,往往来得惊天动地,动辄便会引起轩然大波。
它的到来,有时是比较明显的,有时则是悄无声息的。
但是,如果不注意对这些小问题的处理,就会使其演变成大问题,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下面我就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的两个小问题作简要的分析并谈谈我的处理办法,与大家共勉。
1、讲课过程中,渐渐出现大多数学生没有听课,各行其是,整个课堂显得十分混乱。
这种问题的出现,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教师的讲解不够精彩,也有可能是所学习的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还有可能是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所导致……要处理好这一问题,能够弄清楚问题的症结所在,自然是很有利的。
可要在短短的时间内去达到较为正确的了解,调整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教学方法,不能说没有难度。
这时,很多年青老师的做法往往有三种:其一是,拿出大嗓门,有多大就拿出多大,企图让自己的声音压过学生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再吸引到所传授的内容上来,结果是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几乎虚脱,连话也说不出来了,而实际的效果却并不见得好。
相信在下一节课,在下下一节课,学生还会反复出现类似的问题,老师依然会累得半死不活。
其二是,老师很粗暴地对违反纪律比较严重的学生采取体罚,此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学生肯定会马上停下吵闹,但老师在恼羞成怒之际,容易弄出大问题,也是法律所不允许的。
其三是,对学生进行集体批评或挖苦讽刺,这种做法在女教师中相当常见。
结果是造成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学生对老师越来越反感,搞到最后,老师都怕走进课堂了。
当然,这种做法作为一种变相处罚的方式,同样是不可取的。
我的建议是:停止讲课。
老师立即停下来,半点声音都不要发出,默默地注视学生,尤其是吵得很凶的学生。
这样,学生突然听不到老师的声音了,大多数便会猛然一惊:老师为什么不讲话了?他们会自动停下来,并用自己的方式提醒身边的同学——别再说话了,老师可能发火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问题的设计一、引言二、数学教学的核心问题1. 教学目标的确定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首要问题就是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还应当符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数学学科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
2.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影响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合理确定教学内容,避免内容的零碎化和繁杂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还应当注重融入数学应用和数学启发性思维的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趣味性。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往往以灌输式教学为主,学生的角色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对数学知识的主动思考和探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三、解决核心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合理确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发展目标和认知目标。
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引入启发式问题解决和数学探究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注重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应当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多元化评价,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示范、引导和反馈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和自主思考。
2008年第9期(总第207期)EDUCATION EXPLORATIONN o 19,2008Serial N o 1207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何丽霞1,何丽君2(11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1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200127) 摘 要:教学问题的设计应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深层思维。
有效问题设计的原则包括问题的真实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有效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 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8)09-0029-02收稿日期:2008-04-26作者简介:何丽霞(1982-),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职业教育研究;何丽君(1977-),女,湖南邵阳人,讲师,博士,从事教育学研究。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也是课堂师生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培养问题意识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学习者将呆滞的知识转化为活性的知识,并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思维技能的全面发展,乃至产生创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实施中,并非所有教学问题的设计都是有效的。
一、课堂问题的有效性Chuska 曾指出,有效问题,是那些能够让学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问题设计应面对学习者的认知挑战,以引发学习者的兴趣,促进他们获取知识,发展有效的问题解决和高级思维技能(Chuska ,1995;Wilcn ,1991)[1]。
可见,教学问题的设计应该适合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包含着不少未知的成分;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又使学生愿意参与对话,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良好问题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
教学创新已成为开发和释放学习者创造潜能的发动机,从而使得学校教育的重点发生转移,由重知识传授转换为重能力培养,特别是重视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课改探微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语文课堂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语文教学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所谓语文教学课堂设计,就是探讨课堂上应该“教什么?”“怎样教?”“要达到怎样的效果?”等问题。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呢?课堂设计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呢?对此,我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和实践。
一、注意教学设计中的导语设计,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在课堂上也是一样,课堂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课堂导语的设计多种多样,但是教师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导语设计要具备知识启发性,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吸引学生进入该堂课的学习氛围中,大致了解课堂所要教学的内容,因此,课堂导语的设计要遵循知识性与启发性原则。
其次,课堂导语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性,课堂导入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就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的个性以及兴趣爱好。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注意问题设计必须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是整个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堂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引导学生理解课堂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有利“法宝”。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原则:首先,问题的设计要难度适中,太简答的问题没有挑战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太难的题目又很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其次,教师的问题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不能够只关注“优等生”,而忽略了“后进生”的学习。
三、课堂教学设计要注重拓宽学生视野新课标要求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拓宽学生视野,根据语文课程的不同内容巧妙地进行知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涉及的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中学的几本教科书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设计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核心问题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核心问题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要重视核心问题的设计,并且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核心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的核心问题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内容和难点进行设计,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在教学《诗歌欣赏》时,可以设计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诗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细读诗歌,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核心问题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学科是一个注重综合运用的学科,核心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通过对问题的解答和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并且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核心问题设计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灌输式的传授方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通过设计精彩的核心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的乐趣。
在讲解古诗词时,可以设计问题:“你最喜欢的一句诗是什么?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核心问题设计,还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既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形式,也是一种学习过程。
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讨论和解答,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回答调整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交流,帮助彼此理解和思考,促进学习氛围的营造。
核心问题设计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种体现。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程内容,合理设计核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技巧
课堂教学中提问设计技巧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
研究表明,合理的提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技能和主观能力,指导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探索科学的世界,有效地实现学习的目的。
因此,设计合适的提问设计技巧一直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要进行合理的课堂准备,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提问模式,包括提示问题,引导问题,展开问题,情景问题和决策问题等,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放式提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经验来回答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让他们在教学中有充分的发言权。
同时,增加相关的练习题,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偏好和实际水平,加强训练,刺激学生反复操练,不断完善自己的学习能力。
另外,在制定提问模式时,要考虑到提问的时机和节奏,保证课堂上每一环节都有提问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教学目标和要求得以达成。
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一般在讲一个问题就紧接着提出一个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巩固所学知识,拓展知识的面相。
另外,在选择问题类型时,要合理控制难易程度,运用组织问法,分步激活思维,保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予学生较大的挑战空间。
以上便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提问设计技巧。
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习者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学生有主动学习的乐趣,有兴趣去探索知识,实现个体的价值发展。
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教案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教师规划和组织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然而,在教案的编写过程中,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环节。
本文将讨论教案中的问题设计和解答策略,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一环节的挑战。
一、问题设计在教案中,问题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一个好的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积极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问题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点突出:问题应针对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教师可以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等方式,设计开放性问题,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
2. 渐进难度: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渐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
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提高问题的解答效果。
3. 多样性:问题应具有多样性,涵盖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问题。
例如,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可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知识。
4. 情境化: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这样能够增加问题的吸引力和学生的参与度。
二、解答策略问题设计只是教案中的一部分,解答策略同样重要。
解答策略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并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解答策略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引导式解答:对于开放性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解答的方式。
通过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鼓励他们自主探索和学习。
2.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解答策略。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集思广益,学生可以互相借鉴、协作解答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3. 鼓励创新:解答策略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拓展。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扩展思考,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注重实践:解答策略应注重实践,让学生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际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际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浅谈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本文中主要介绍了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教学问题,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标签:课堂教学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同时还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课堂提问高效有质量。
本文就从问题的设计方面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把握好知识的生长点,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生对各种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的内容。
因而形成了思维障碍。
造成了知识运用上的脱节现象,而这些又恰恰是课堂教学中应该解决的矛盾。
所以教师就要善于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这就是知识的生长点。
因此设计问题时要有针对性,为学生顺利地理解知识、消除困惑、掌握基本解题技能创造条件。
同时设置问题时,既要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又要注意到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在章复习时,知识点的梯度可适当加大。
提出的问题要有较大的思维量,以教材的重点为中心进行提问。
为了增强梯度,对设计的问题可考虑用合并、简化等方法,实行“浓缩”,以提高问题的质量。
二、掌握好问题的难度,实施分层提问
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
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那些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少一些,学生知道的少一些,实施分层提问。
但提问的问题要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有启发性,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提出贴近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例如:已知正四棱台上、下底面的边长分别为a、b,侧面与底面所成的二面角是60°,求它的侧面积和体积。
将题设改换,变题如下:
(1)将上下底面的边长换成上下底面的对角线为a、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2)将上底面边长换成棱台的高为a,下底面边长为b,侧面与底面的夹角为60°;
(3)上下底面的边长为a、b,将侧面与底面所成的角换成倒棱与底面所成
的角为60°;
(4)将正四棱台换成正三棱台或正六棱台;
(5)如果是任意四棱台应增加哪些条件才能计算出相应的结果。
通过这样多层次的设计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回答一些,都能得到发展。
当然问题设计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实际循序渐进,掌握好难度,不追求形式,从实际效果出发,形成知识的正迁移。
因此问题设计在“最近发展区”的好处在于让学生通过切实可行的思维训练,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为认知结构的升迁导航。
三、采取多种形式设计问题
数学课本作为数学知识的载体,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
教材中每章节的内容都是处于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于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就会造成链子的脱节。
知识之间的联系也与这相仿,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链部分,若处理不好,则很容易成为制约学生正确掌握教材内容的“瓶颈”。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抓住关联处设计好问题呢?我们知道学习活动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问题的设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采取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办法,把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小问题,搭好台阶,逐层解决。
提问要深浅有适度,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
四、选择好不同的提问方式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
问题的设置应注意结合实际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
变换提问方式,进行变式提问,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
同样一个问题,提问平淡而有难度,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但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联系,便能使学生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思维的起点是质疑,而探究是诱发思维的源泉。
如果问题设计恰当,学生的思维就愈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就愈高。
而学生主动意识的强弱则取决于问题内涵与学生自身需求之间的相容性。
一般地说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能把握知识迁移的方向巧妙地设计好问题,就愈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把课堂教学搞活搞实。
善教者必善问,善问是一种艺术,只有“善问”,课堂气氛才会活跃,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置课堂提问,使提问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规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成为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提高这方面的教学技能,促进我县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仲炎. 课堂教学的“问题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2]张兰秀,王瑞华. 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J]. 科技资讯,2010,09:174.
[3]何丽霞,何丽君. 浅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J]. 教育探索,2008,09: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