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细想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的城市建设,经过长期实践,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规划思想也日渐成熟,终于形成了《考工记》、《管子》等各种不同思想的城市规划理论。这两部书虽然都出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却表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规划理念。

《管子》相传为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所撰,经考实为后人托名而作,约形成于战国时期。该书内容十分庞杂,城市是其所涉内容之一,对都城的城市规划,《管子〈乘马第五〉》针对当时的礼制制度提出了如下设想:“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在这段论述中《管子》对都城的城市规划主要提出了两方面内容:一是城市的选址条件:“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二是城市规划的具体原则:即“因天材、就地利”,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就城市规划而言,《管子》的这段论述虽然比较简略,但毕竟使我们了解了我国早期城市规划的某些观点。从《管子》的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管子》提出的都城规划模式所强调的是人们的实际需要,着眼点是城市的使用功能,而反对特定的模式。不仅如此,《管子》对城市等级的划分与宗法等级也不相同。《考工记》将城分为三个等级,王城、诸侯城称“国”,采邑称“都”,其划分以礼制等级为准。而《管子》认为城市划分的依据应是城市的规模与人口的多少,而不是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千室之都”与“万室之国”(《管子·乘马篇》)中的“国”与“都”就是

两种规模不等的城市。《管子》的城市规划思想与《考工记》相比较,显然《管子》更加注重城市的理性发展,而《考工记》所强调的是礼制制度。西周是我国礼制思想发展的成熟时期,这种礼制制度在我国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巨大影响,城市规划与建筑是体现礼制等级思想极为敏感的地区,所以在以礼教立国的社会中,《考工记》的影响要比《管子》的影响大得多,特别是北京城,它的规划与发展始终与《考工记》有关。

《考工记》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部手工业官书。书中不仅收录了大量春秋至战国时期我国的手工业资料,而且还包括很多手工业的生产制度与规范,从而为研究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珍贵史料。正因为它是一部官书,所以书中所反映的应该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手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关于古代城市规划,《考工记》是我国古代最权威、最全面的一部著作,它所提供的资料比《管子》详细得多,《考工记》的规划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有关都城的城市规划方案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然而城市毕竟不是模式化的产物,脱离实际的固定模式也肯定是难以行通的,实际上我国历代的都城建设都没有严格执行《考工记》的具体规定,完全按照《考工记》方案建设的都城并不存在。我国历代的都城规划形制都不相同,说明每一座都城在兴建之际,都根据实际的地理环境和实际需要,对《考工记》的方案做出了不同程度的调整。虽然每一座都城的城市布局都不相同,但我们从其规划的模式和手法上仍然可以明显看出《考工记》的潜在影响。在我国古代都城之中,对《考工记》规划思

想体现最为彻底的当属元大都,而明清北京城虽被改造为内外二城,然所遵循的宗旨同样是《考工记》。

《考工记》关于我国古代都城的规划建设制度主要有如下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闸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辙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这段记载主要叙述的是都城、侯国与采邑的城市规划,其中最详细、最主要的是都城的规划。其规划内容概括起来包括以下几方面。

(1)都城的规划形制为正方形,每侧城垣设三门。

(2)以城门为原点,相互连接形成直线形街道布局。其中南北向干道三条,东西向干道三条,每条三涂,涂道宽九轨,合周尺七丈二尺;

顺城墙还有环城干道即环涂,宽七轨,合周尺五丈六尺;城外有野涂,宽五轨,合周尺四丈,以此组成棋盘式交通道路网络。

(3)城内结构,王室居中,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坛,外朝在宫城之南,宫城之北为商业区。市与朝的面积各占一夫,即一百亩见方。(4)宫城实行前朝后寝之制,“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即宫城的前部为处理朝政之地,后寝位于宫城之北,为嫔妃居住的地方。

除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宫室建造的具体规制。

在这个规划方案中,每侧城墙设置三座城门,横向与竖向的街道把全城分为互相独立的几部分,非常规整。由于宫城是王居之地,所以规划的核心是宫城。这种规划手法的最大好处是把宫城放在了全城的中部,占据了全城最突出、最显赫的位置,使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王者为尊的主题得到了充分体现。《考工记》规划方案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南北中轴线的设置。这条轴线南起南垣正门,向北经过宫城,过市,直抵北垣正门。由于宫城居中,所以造成宫城与大城的中轴线完全重叠的效果。南北中轴线是全城的规划主线,城内重要建筑物大多都置于中轴线之上,自南而北分布。宫城之左为祖庙,之右为社稷坛,外朝在宫前区,官署机构分列于两侧,市场位于宫廷之后即大城的北部。

候城与卿大夫采邑的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等级依次递减。采邑城隅高度取王宫门阿高度;诸侯城城隅高度取王宫宫隅高度;诸侯的经涂取环涂的规制;采邑的经涂取野涂的规制。

后人根据《考工记》所记及个人的理解,对周王城的布局进行了勾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