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附分篇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望天门山》: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与学生生活实际距离较远,而且农村的孩子能够真的去游览各种山水风景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没有亲身的经历很难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采用了与图片、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尤其是在对“开、回、出、来”等几个字进行理解的环节我努力呈现一些内容,来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几个字。
然而古诗教学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被老师的语言所禁锢,还要让学生读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内容,有他们自己的感悟,因此我又安排了小练笔的环节,结合古诗诗句以及老师提供的一些图片写一写你读诗后眼前多呈现的景色,给学生以更多想象的空间。
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写作水平还不是很高,所以我采取了填充式的练笔方式“_____的天门山_______;_____的楚江________;_____的青山________;_____的帆船_______”这样在进行小练笔的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写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自己很多弱点,比如,教学机智还是不够的,导致了当课堂生成与预设不同时就有些自乱阵脚,使得有的教学环节被丢掉,有的精彩生成没有抓住,比如:当教学理解第一句中“开”字的时候,有的学生在下面说是把天门山从中间“劈开”了。
现在想想,这是一点很好的生成,如果当时能抓住他就能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开”字所蕴含的意义,可惜当时没有及时抓住。
反思这节课,成功点是有的,遗憾之处也不少,不过通过同事们的帮助和领导的点评,我想今后对于古诗教学我已经有了一些思考,今后的古诗课不至于再会是学生沉默的教师一言堂了。
《饮湖上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描写了晴天和雨天西湖优美的湖光山色,诗人以浓烈的情感赞叹了西湖的天然之美,表达了自己对西湖,对祖国河山的无限热爱之情。
课堂一开始,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播放了美丽的西湖视频,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营造了阅读期待。
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4.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堂作业新设计】一、根据古诗内容完成填空。
1.《望天门山》是代诗人所作,人称,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的诗篇,我知道的还有《》《》。
2.这首诗通过、、、、、六个动词,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的美景。
3.本诗第一句中一词写出了天门山的山势奇险;一、二句中、两个字写出了长江冲决一切奔腾向前的水势;二、三句中、写出了水和山的颜色美。
二、请按下列提示从诗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1.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的句子:2.使人联想到清江如练的句子:三、课外拓展。
古往今来,人们用美好的语言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如写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水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你还能找出描写美好河山的诗句吗?参考答案:一、1.唐李白诗仙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2.断开流回出来天门山3.中断开流二、1.两岸青山相对出。
2.碧水东流至此回。
三、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反思(4篇)4《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第一篇课文《山行》描写和赞美了深秋山林景色。
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赠刘景文》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
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夜书所见》诗人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
本诗景象鲜明,反衬出游客的孤寂失落之情及深深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
运用多媒体设计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
接着设计了问题:自由观图,用学过的表达秋天的四字词语来形容秋天的美景,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总结时,导入对描写秋景古诗的了解,进而导入课题,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习中去。
2.我在教学《赠刘景文》发现三年级的学生对于理解“擎雨盖”“傲霜枝”确实有很大的难度。
如何解决呢?我让孩子们一边对照词语手册上的注解,一边自己理解课文,让他们对全诗有一个大概把握。
接下来我重点对“擎雨盖”“傲霜枝”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讲解,并找来一些图片,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将“荷叶”叫做“擎雨盖”,怎样的枝条叫“傲霜枝”。
通过观察图片,孩子们对这两个词语的意思有了基本的认识。
二、成功之处1.在教学《山行》时,一生认为应是“白云深处”。
对此,通过简笔画,让学生仔细辨析。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在山腰生成、升起的动态感。
“生”给人一种空灵的感觉和动感,而且形容出了山的高,而“深”是从上到下或从里到外的距离大(跟“浅”相对)。
太实了,像咱们平时说话一样平实,不太符合诗的语言。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的教学过程中,我对于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通过本次反思,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并且总结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以下是我对于这次教学的反思和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他们很难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抒情情感。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入一些与古代文化相关的内容,比如讲解古代的生活方式、古代的风俗习惯等等。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能力会有所提高。
其次,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差异。
有些学生很容易理解古诗的意思,但是记忆力较差;而有些学生记忆力较好,但是理解力不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打算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讲解古诗的时候,我会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来表达对古诗的理解。
这样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手工制作和绘画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另外,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缺乏认识。
他们在朗读古诗时缺乏感情的表达,往往声音单调,节奏不准确。
对于这个问题,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
比如,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韵律训练和语音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多进行朗诵和演讲的练习,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说话的韵律感。
最后,我还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有些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缺乏兴趣,缺乏积极的参与态度。
这可能是因为我的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
比如,我会设计一些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讨论;还会引入一些游戏和竞赛的元素,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通过这次反思和对教学的改进,我相信今后的教学效果会有所提高。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古诗三首》教学反思三篇范文一:《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教案及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
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
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
著有《樊川文集》。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图片,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教学反思参考1)古诗三首《山行》: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秋景诗。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坐”、“远上”“斜”、“生处”、“爱”等。
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
再则,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
主要做了以下几点:1.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在自读自悟,相交切磋,合作交流中读准字音,读通古诗,初步感知大意。
在检查初读情况时,可让学生争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2.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切忌逐行分析诗意。
此时可适时地张贴文中插图,并问“图中画的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畅所欲言。
其实诗意就蕴含在这一声声的话语中。
3.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小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以学生自己的看法来朗读,富有具性地朗读,比如:你喜欢这首诗的哪一行呢?把它读给大家听听,也分享一下你的快乐,好吗?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十分活跃。
4.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富有个性的学习必须强调个体的亲身实践和真实体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对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古诗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本篇文章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与反思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古诗教学的反思。
一、教学目标《古诗三首》这篇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使学生了解这三首古代诗歌的作者和背景,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二是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这篇教材涉及到三首古诗:《春晓》、《小舟云》以及《咏雪》。
这些诗歌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对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他们通过欣赏、理解并模仿这些诗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诗歌。
三、教学方法在古诗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我通过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讲述古诗的作者、背景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接着,我进行情感的培养和创设,让学生通过想象和亲身体验,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
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一些优秀的古诗表演视频,让学生通过观摩他人的表演,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
最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评价与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和反思,通过学生的表现和笔记的整理,我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教学效果,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学生的评价中,我发现他们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也大大增加了。
同时,我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教学方法中需要更多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
通过对古诗《古诗三首》教学的反思,我认识到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4 古诗三首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孙子兵法·谋攻》樱落学校曾泽平[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17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在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17课《古诗三首》教学中,我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反思。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深思熟虑了如何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在进行教学之前,我首先明确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年级特点和学科要求,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2)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 学会背诵古诗,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准备为了提供有趣且有效的教学内容,我事先对教材中的三首古诗进行了仔细研读,并准备了相关的教学材料。
我选择了一些形象生动的图片和视频,以及一些与诗词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便给学生展示和拓展他们对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我注重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包括:1) 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古诗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2) 视听教学: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感受力。
3) 朗读和背诵:通过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古代风景图片和相关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导入课题: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为什么古人会写古诗?”这个问题,并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
3) 集体朗读和背诵:让全班学生一起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小组探究: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分析古诗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深入理解古诗的内涵。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元日》讲的是正月初一,家家户户贴对联的喜庆场面;《清明》描述了清明节人们去上坟,天气蒙蒙细雨,人们的心情很悲痛;《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虽然是思乡情重,但也写出了在重阳节习俗是登高,身上佩戴茱萸。
通过学习本组三首古诗,让学生更加了解到我们中国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民风民俗。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意思。
诵读优秀诗文,注重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诵读导入,学生诵读三首古诗,让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三首古诗2.利用课件检查生这些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的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3.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适时适量的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几首诗诗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4.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边读边想古诗描写的场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拓展延伸,积累古诗《乞巧》。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引导学生复习古诗一般的学习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于是我放手让学生按照方法进行自学。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学习的状态,由读到悟,在整个的自学过程中,学生不断抓住相应的字眼,品味到了古诗所传达的意境。
三、不足之处个别孩子不能准确把握本课基本翻译,看来他们没有认真学习,有走神的大有可能,今后我要加强对他们的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例如很多的问题可能并没有符合三年级学生的领悟水平,他们的回答总是与我自身想要的答案相差很远,于是整个课堂变成了以我为主而学生为辅的画面,他们总是在听我讲,以我的思想和要求在朗读古诗,而并没有达到我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多注意他们的水平,不可提出过分高的要求。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在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有一篇名为《古诗三首》的教学内容,今天我对这篇教学内容进行了反思。
通过对学生的观察和教学效果的评估,我认为这篇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首先,这篇教学内容通过三首精选的古诗,为学生呈现了不同主题和风格的古代诗歌。
通过阅读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思想情感和对自然的审美体验。
例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孤独时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在《春晓》这首诗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通过对古诗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诗意。
例如,在《咏鹅》这首诗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杜甫要写这首诗,以及诗中是如何描写鹅的形象的。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思考诗歌创作的目的和手法,培养了他们对文学的品味和鉴赏能力。
然而,这篇教学内容还存在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还不够。
虽然教材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但对于学生来说,答题仍然是机械记忆和填空选择的形式,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内容可以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对诗中的情感和意境进行再创作,例如,让学生写一首自己的小诗,或者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其次,这篇教学内容的教师指导部分相对简单,缺少实际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古诗阅读是一项挑战,他们可能面临词汇理解、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困难。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语言游戏和多媒体辅助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诗。
综上所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三首》教学内容有其积极的一面,通过精选的古诗和相关问题的引导,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然而,在语文素养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方面还有待加强。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的是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片赤子之心。
我本次执教的是第三首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流露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看似内容浅显,实质内蕴丰厚,学生不易深刻感悟。
这课的教学,我主要按照学生所熟悉的古诗学习方法一一解诗题、明诗意、想画面、悟诗情,四个板块展开。
名诗意环节,我先让学生圈出这首诗里所含地名,结合出示的地图找找各地的大致位置,初步理解诗歌含义。
接着让学生观察地图发现“河南”、“河北”特殊的位置由此引出古今异义这类词语,但由于讲述不够明确,部分学生并没有理解古今异义的含义,而是误以为在找古今地名的变化,本环节还应讲述更清楚一些,让学生知晓什么是古今异义,从而借助注释找出本课另外两个古今异义的词语。
想画面和悟诗情环节,我先询问学生是否遇到过开心的事,此时都会有什么表现?让学生自由讲述自己开心时的情形。
学生说到了自己的动作、语言、神态,其实这也是我本节课需要教学的重点,通过想象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在这个环节应及时点评,并将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板书,这样在后面想象诗人“喜欲狂”的画面时,学生就有了框架,会去思考了,但我没有这样做,教学不够灵活机变。
给学生回答格式:我从“—”这个词感受到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这里没有适时引导,以致后面在说画面的环节学生还是先理解意思并没有先去想象画面。
教学的整体应该先是从句子到词语,而学生在回答时好像并没有把词语放到整句中去体会,这也是我教学环节设置的问题,应该引导学生说:我从“”这一句中的“”词感受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中我仿佛看到了O在体会情感这一部分,比如〃初闻涕泪满衣裳〃学生说刚刚听到就激动得泪水沾湿了衣服。
可是单单听这句话,是别扭的,是什么让诗人情绪如此反常?脱离了对杜甫曾经“悲〃的感悟,摆脱了当时的情境,这样的理解是可笑的。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三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
例如在教学《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
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古诗三首》教学反思《古诗三首》共有三首诗。
《望天门山》是唐朝诗人李白第一次经过天门山时所作,通过描绘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壮观景象及内心体验,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小诗,描绘了西湖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望洞庭》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写的,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一、教学效果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下效果:1.创设情境,理解词意。
众所周知,古诗语句精炼,意思深奥,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久远,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在教学“碧水东流至此回”中如何理解“至此回”?我首先出示课件,指导学生观看水流撞击到山石上,激起回旋,形成汹涌的波涛的情景,接着让学生起立,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体验,边读边做动作演示,借助具体的情景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对古诗的内容形成整体感受,并帮助学生来突破难点,感受、体验并想象意境,从而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2.狠抓细节,一“望”到底。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因而才有“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妙画面。
本节课在教学《望洞庭》时,我注重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狠抓细节的指导。
我在指导理解诗题目“望洞庭”时,学生说“望”就是“看的意思”,我追问“怎样的看才是望呢?”学生回答:“远远的看才是望的意思”。
我又问:“既然作者是远远地望,我们和诗人一起望望洞庭湖的美景吧。
”师生研读,从一个“望”字着眼,第一、二句水月交融、湖平如镜,是近望所见;第三、四句洞庭山水、犹如青螺,是遥望所得。
虽都是写望中景象,差异却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很实际,很有效。
二、成功之处《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
“潭面无风镜未磨”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白银盘里一青螺”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部编版】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课前解析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课前解析】本课三首古诗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
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初读了解古诗大致内容,能说出三首古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细读,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意思;背诵积累古诗。
关注文本: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
《山行》前两句写诗人看到的山中景致,后两句写诗人停车欣赏的原因,并从中悟得了“霜叶红于二月花”富有理趣的警句。
《赠刘景文》中的诗句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跃然纸上,用“橙黄橘绿”写出了秋天的丰收景象,显露勃勃生机,给了好友刘景文以勉励,揭示了赠诗的目的。
《夜书所见》以景衬情,动静结合,运用对比手法表达诗人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关注写作背景:《赠刘景文》是苏轼于宋哲宗元佑五年(1090年)任杭州太守时所作。
苏轼在杭州见刘景文时,刘景文已五十八岁。
经苏轼向朝廷竭力保举,刘景文才得到小小升迁。
不想只过了两年,景文就死去了。
苏轼感慨刘景文人生坎坷遭遇,应当时景色作此诗作。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生字两个半包围结构,四个上下结构,七个左右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进行归类学习,从整体上把握书写规律。
引导学生书空,并注意观察,指导学生把握部件的位置与比例,把字写紧凑。
关注句子:在学习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时,可以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所列举的诗句引导学生运用借助注释进行理解体会。
如“坐”的注释是“因为”,大致了解这句诗的意思: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
“橙黄橘绿”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其指的正是秋天。
【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2个字。
2.能读出诗句的节奏和语调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
4.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5.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逐步产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17 古诗三首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适当引导,借助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根据诗句展开想象,用丰富的想象使诗句描绘的美景如在眼前。
为下面的品读古诗、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打下了基础。
2.品读诗句,欣赏美景。
通过学生自读诗句,结合注释,欣赏画面初步理解诗意。
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深入探究,课件展示图片及教师语言渲染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过分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的语言文字和听过语言文字所体现出来的意境,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而忽略了结合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联系社会,进而对学生进行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教育。
学习小提示:
同学们,科学的殿堂美不胜收,只要你们“以勤为径”,认真学习,用心做题,我相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个人学习的好坏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加油吧,孩子们!。
(教学反思参考2)古诗三首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态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
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
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不知道老师们有没有像我这样的感觉,因为学生对古诗不是很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
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里反而倍感轻松。
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学习这首诗,先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后,说说感受,再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怎样学会的?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
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
但在作者观看的位置这个问题,学生不能很好的理解,不过在我的画图的帮助下,学生能明白这个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本来诗歌教学我一向遵循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本堂课也不例外。
本课结束后我通过询问学生,自我反思,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有几点思考:
1.在学生谈到西施的美美在何处时,学生无法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魅力,对西施浓淡相宜的美无法领悟时,我的教学环节就显得过于守旧,不知道恰当的引导,导致学生一知半解。
其实可以引导学生,西施和西湖有什么相似之处,诗人为什么要这样说,由此可见一个良好的教育契机被错过了。
2.平时学生习惯了那种一本书一支笔的课堂学习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和默契显得较为生疏,
导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3.教师要准确把握课堂教学时间,教学环节的安排要合理紧凑。
4.教学中在对诗歌整体进行感悟理解的同时,不能削弱甚至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如:生字书写,重点词语的理解。
特别是在公开课上,部分老师可能出现为了展现对诗情意境的感悟,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学习。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也许滔滔不绝的谈感悟,而在进行书面练习时,却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
《望洞庭》: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
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怎么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教学中,我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句的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
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镜未磨”时,我从学生熟知的现在的镜子讲起,然后讲到古代的镜子,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
“镜未磨”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
然后在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很好地突破了教学的一个难点。
当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重点和难点时,诗所包涵的意境,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过程中也就解决了。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如:我在课堂上,点拨引导的太细,应再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