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 磁与电 第2节 电现象》教案 教科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磁与电第2节电现象》教

案教科版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实验分析推理得出正负电荷及相互间的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结构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理是否带电。

4.电荷量的定义及单位,中和定义。

5.能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

6.摩擦起电的实质。

7.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8.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

9.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

重点

两种电荷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

难点

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培养;摩擦起电的实质

教具

橡胶棒、玻璃棒、绸子、皮毛、纸屑、验电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二.演示实验,引入新课。

演示实验:用绸子毛皮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反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

现象: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

三.新课教学。

1.摩擦起电的定义及解释有关现象。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2.两种电荷。

实验现象:玻璃棒(绸子)靠近玻璃棒(绸子)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橡胶棒(皮毛)会排斥。

橡胶棒(皮毛)靠近玻璃棒(绸子)会吸引。

分析推理得出:

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并规定为正电荷、负电荷。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验电器

结构原理:根据同种电荷互相排斥的性质制成。

用途:检验物体是否带电,可判断带电体的电性(作解释)。

4.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Q)。

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基本电荷:一个电子所带的电量为1.6×10库仑,作为基本电荷。

1 / 2

5.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

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6.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正负电荷分开。

7.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说明:由于南方天气较潮湿,所以实验前必须把器材烘干,可能电吹风即时吹即时做才能见到效果,否则摩擦起电将做不了。一.复习:提问1: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球带什么电?金属箔片带什么电?提问2:验电器是通过什么方法带上电的?

8.得到持续电流的条件:

引导同学思考:小灯泡持续发光,表示有持续电流通过小灯泡的灯丝。你能否通过上述实验找到维持小灯泡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

①必须有电源②电路要接通(合上开关)。

9.电源

(1)电源作用:是提供持续电流,是把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常见电源:干电池、蓄电池、发电机。

(3)介绍干电池和蓄电池:干电池、蓄电池上有正极和负极,干电池的正极是碳棒,从外表看,即为带铜帽的一端;负极是锌筒(展示干电池剖面实物)。蓄电他的正、负极通常用“+”“一”号标在电池的上部。

10.电流方向的规定:

电荷有两种,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可能是正电荷,也可能是负电荷。还有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相反方向发生定向移动。

那么规定:正电荷的移动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11.在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在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是从电源负极流向负极。

12.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电流这个概念,电流是电学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我们要从电流的形成、电流方向的规定、持续电流存在的条件等几方面加深对电流的认识。

13.分层练习评析。

14.布置作业:小实验:自制一个水果电池。

-----如有帮助请下载使用,万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