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72 KB
- 文档页数:2
三顾茅庐教案教案主题: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及过程。
2. 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和智慧,学会从困境中寻找出路。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索和创造潜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及过程。
2. 理解刘备“三顾茅庐”的决心和智慧,学会从困境中寻找出路。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老师对历史事件背景及过程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2. 讨论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刘备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片段或与学生讨论《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2. 讲解(15分钟)解释《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和过程:刘备在经过两次请村长诸葛亮出山失败后,决定进行第三次请命,最终成功得到了诸葛亮的支持,并成为三国时期著名的联盟“三顾茅庐”的首领。
3. 探讨(20分钟)分为小组讨论环节和全班交流环节:a.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从刘备的决心、智慧和困境中寻找出路等方面进行思考和探讨。
b. 全班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可以提问和补充。
4. 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
引导学生认识到刘备在困境中不畏艰险、充分发挥智慧、寻找突破口的精神,并将其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启示,以及如何将这种智慧和决心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三顾茅庐》这一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精神。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团队协作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总结环节中,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学习启示。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的教案【篇一:《三顾茅庐》教学设计】三顾茅庐(第一课时)[课题(学科和年级)]《三顾茅庐》语文四年级[教材简解]《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的内容改编而成,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
课文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作者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写出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复述故事。
2、熟读课文写景的语句,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3、能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重点、难点]1、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以及刘备、诸葛亮的情况有基本了解。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设计理念]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设计思路]本文是篇历史故事,在读懂故事前,先让学生适当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接着让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读通课文;然后感知刘备拜访诸葛亮的“诚”意;最后重点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过程]一、猜故事名,认识人物1、(出示几张有关诸葛亮的成语故事图)同学们,看看这几幅图,你能猜出它们的故事名吗?这些故事里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就是——(引出:诸葛亮)2、都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是一个旷世奇才,谁有幸请到他做军师呢?(刘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备请诸葛亮出山做军师的故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
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大贤谒见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
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
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d、创新对读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同桌说——全班交流(2)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四、总结升华(幻灯4)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三顾茅庐》优秀教案导语:《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终一组教材的其次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教案,希望你宠爱,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熟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特别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依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刘备前两次去隆重访问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洁的批注。
先自学,然后小组沟通。
三、争辩沟通1、四人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2、全班内沟通呈现。
四、点拨引导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敬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意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判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意。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
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其次自然段)4、老师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意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观看的?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意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意诚意的。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由来和背后的历史故事。
2. 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教学重点:1. 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和寓意。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教学难点:1. 理解成语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底蕴。
2. 运用成语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教案。
2. 相关历史资料或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成语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
2. 提问:你们听说过“三顾茅庐”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三顾茅庐”的背景和历史故事。
2.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三、词汇学习(10分钟)1. 列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短语。
2. 解释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 学生互相讨论并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二、深入讲解(15分钟)1. 分析成语“三顾茅庐”的深层含义和文化底蕴。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这个成语进行实际的语言表达。
三、小组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三顾茅庐”这个成语。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
2. 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掌握“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由来和用法,并能够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也要注重词汇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 提问:谁能简单介绍一下“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二、案例分析(15分钟)1.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三顾茅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诵读经典之——《三字经》1、人之初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浅显讲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思想家。
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
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学什么,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人性的理解。
启发大家思考如何评判哲学思想,如果辩证的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三字经有关材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
他一共有1000多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那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
这本《三字经》会回答我们。
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学习一下,它是怎么回答我们的。
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
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
[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 教师小结: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是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2、性相近,习相远。
“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3、教之道,贵以专。
“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专一。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
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
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
认识2个多音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_________”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案「篇一」一、复习导入师:昨天大家一起兴趣盎然地学习了《三顾茅庐》,能谈谈你的学习感受或收获吗?生:我知道了刘备三次诚心诚意去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很高兴。
师:真好,你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课文读“薄”了。
生:我学到了张飞和关羽脾气急,尤其是张飞,一开始对诸葛亮的态度很不好,不像刘备那样尊重人才。
生:学课文后我知道了诸葛亮雄才大略、神机妙算,是当时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师:是啊,我们把诸葛亮这样有才能的人叫做“贤人”。
生:我学到了刘备为了求得诸葛亮这个人才三次诚心诚意地去邀请。
师:是啊,刘备诚心诚意地“求贤”,让我们感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关于悼公“求贤”的文章——《祁黄羊》。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师: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按照习惯,读通课文,做上相关记号。
(收获、注意点、疑点)师:把你学习的所得告诉大家,好吗?生:我想提醒同学们几个多音字。
“落下了毛病”中的“落”读lào,解狐的“解”读xiè。
师:真好,很细心啊!生:我学会了“辞职”一词的意思,辞职就是说辞去职务,所以悼公才要重新选人担任中军尉。
师:(出示小黑板)一起读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短语或人名吧。
(征伐辞职举荐慎重兴亡合适出以公心内举不避仇,外举不避亲祁黄羊悼公解狐祁午)生:齐读。
(有部分学生把“兴亡”的兴读成了“xìnɡ”)师:再读这个词语;“兴亡”(结果全读成了“xìnɡ”)到底应该怎么读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自己去体会体会其中的意思。
生:应该读“”,因为文章说“国家的兴亡”是指国家的兴旺、兴盛和衰败、灭亡,根据意思应该读“xīnɡ”师:很好,能从意思去想字的读音。
课文中说什么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生:中军尉的人选关系着国家的兴亡,因为中军尉的职责很重大。
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中军尉的职责更是重大,所以祁黄羊荐贤时不得不慎重,你能到课文中找到“慎重”的近义词吗?(郑重)“郑重”一词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找到所在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郑重”一词的意思。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三顾茅庐》教案设计1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段落。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难点: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突破措施:1.留给学生充足背诵时间,通过多种方式检查。
2.小组通过读课文,交流讨论并发表自己意见。
四、导学准备:《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故事的课件五、导学过程:1.预习学案(1)通过课前阅读《三国演义》,回忆其中的有名人物性格:如刘备_____________________、张飞__________________、关羽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电视剧《三国演义》,说一说:本剧都介绍过哪些故事?(可列举五例)2.导学案(1)课件导入,引出主题出示课件:三国演义中几个典型的故事同学们,刚才看到的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你们都看过吗?生答。
谁还能列举出三国演义中的几个故事?生答。
刚才我们看到一个名叫三顾茅庐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块来看一看三顾茅庐到底是怎么回事。
出示课题:三顾茅庐(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①自学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感悟:故事主要涉及到哪几个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主要讲了什么内容?②学生开火车读课文,小组讨论并回答文章的主要内容,师总结。
③自学生字词。
出示生字词,明确自学要求:记住字音;认清字形;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④检查自学效果。
交流:你认为哪些字读的时候要注意?指名读,齐读;交流:你认为哪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⑤你理解了哪些词,还有哪些不理解的?(3)自主阅读、合作探究①同桌合作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三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精品教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积累字词。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3.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4.通过古典小说的学习,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节。
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并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导入新课: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
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大业,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一典故。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助,经千年传唱,已成佳话。
然而古来君主礼贤下士的例子并不少见,为何“三顾茅庐”成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这其中有什么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请同学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一、引导自学(8分钟)明确自学要求,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进行合作交流。
自学要求:(大屏幕出示)(一)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节。
二、展示反馈(时间:7分钟)(一)文学常识1.作者:【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三遂平妖传》等。
2.作品:《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3.补充背景介绍:《三顾茅庐》这篇课文发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卧龙岗拜访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案(优秀5篇)《三顾茅庐》教案篇一周五下午。
在镇教研活动上,王雪老师执教的《三顾茅庐》一课给我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课堂开放而具有活力。
1、本课紧紧围绕着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以课题“三顾”为主线,进行课文的教学。
2、学习课文时,教师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诚心诚意”进行教学。
通过学生自由读课文,指导读课文、齐读、男女声读、师生分角色读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从读中理解课文中的`“诚心诚意”是真的。
3、比较。
通过比较刘备斥责张飞的对话。
“张飞嚷道,刘备生气地说”,让学生体会到张飞的鲁莽、刘备对人才的尊重。
通过指名读、分角色读,学生基本上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4、引入课外资料,让学生了解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了解刘备与张飞的感情之深,从而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求贤若渴。
同时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他们对祖国的优秀组品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二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
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一、导入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教师也大声朗读课文,既给学生一个示范,又体现了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伙伴,体现课堂也是教师学习的场所。
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
《三顾茅庐》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三顾茅庐》这个经典故事,了解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和历史背景。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
3.通过角色扮演、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对于坚持和毅力的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三顾茅庐》的情节,分析其中的主题和情感。
2.熟悉并背诵《三顾茅庐》中的经典诗句。
3.学会运用文言文的语言规则和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和表达。
教学难点:
1.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2.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教学准备:。
教案:《三顾茅庐》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三顾茅庐》的内容。
2.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够理解《三顾茅庐》的内容和含义。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九年级语文教材《三顾茅庐》课文。
2.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三顾茅庐》,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
2.引导学生谈谈对这个故事的第一印象,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Step 2:阅读理解(30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三顾茅庐》,并回答以下问题:(1)故事中的刘备为什么要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2)诸葛亮为什么一直不愿意出山?(3)诸葛亮最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他的回答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分组讨论学生的答案,并带领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
Step 3:词汇学习(20分钟)1.教师出示课文中出现的重要生字词,引导学生猜测词意。
2.教师解释并讲解重要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学生进行词汇操练,包括词义辨析和造句练习。
Step 4:写作训练(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和自己的思考,撰写一篇关于“勤奋”的作文。
2.讨论并改进作文,让学生互相评价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并进行互动和点评。
Step 5:概括课文(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内容,概括出一个简短的故事梗概。
2.学生齐诵故事梗概,检查并评价。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故事《三顾茅庐》的内容,还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短语。
通过阅读理解、词汇学习和写作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互动交流的能力。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3课《三顾茅庐》课文原文及教案(6篇)顾茅庐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大贤、辅佐”等词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质疑导入1、谈话。
同学们,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
时代。
正是国为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中,你最喜欢的英雄是谁?2、揭题。
3、质疑。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学生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2、交流反馈:课文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呢?3、教师小结。
4、教学复姓。
5、介绍古人名号中的“字”。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1、学生读课文,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随机教学。
主要抓词:“立即”、“斥责”、“大声斥责”、“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谒见”。
句:“胡说!孔明是当今大贤,怎么可以随便派个人去呢?”“昌着风雪正是为了让孔明知道我的诚意。
你怕冷,自己回支吧!”“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礼节。
”“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
”来理解刘备在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训练点:1)、抓住人物对话进行朗读训练。
2)、抓重点句进行思维训练。
3)、写话训练。
四、小结过渡。
五、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
课件并深情朗读)“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
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六、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讲述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时期,刘备为了请到卧龙诸葛亮,三次上山拜访,最终诚意感动了诸葛亮。
通过学习这个故事,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2. 掌握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3. 学习故事中表现出的忠诚、勇敢、智慧的品质;4.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讨论、问答等方式进行教学。
第二章:故事梗概2.1 故事背景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
刘备为了拯救百姓,决心寻找一位能辅佐他的贤才。
他听说了南阳人诸葛亮的才智,决定上山拜访。
2.2 故事情节刘备第一次上山拜访诸葛亮,可惜诸葛亮出门了。
第二次上山,刘备未能见到诸葛亮,但他留下了书信表达诚意。
第三次上山,刘备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两人在茅庐中长谈,诸葛亮答应辅佐刘备。
2.3 故事启示本故事表现了刘备对人才的渴望、诚意和执着,以及诸葛亮的谦虚、智慧。
学生应从中学习到尊重人才、珍惜机遇、坚持不懈的品质。
第三章:人物分析3.1 主要人物刘备:蜀汉王朝创始人,仁爱宽厚,渴望人才。
诸葛亮:卧龙,南阳人,才智过人,谦虚谨慎。
3.2 人物关系刘备:寻求贤才,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诸葛亮:起初不愿意出山,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答应辅佐刘备。
第四章:故事讨论4.1 讨论话题1. 你觉得刘备为什么能够请到诸葛亮?2. 从故事中你学到了哪些品质?3. 如果你是刘备,你会如何说服诸葛亮出山?4.2 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话题进行探讨,汇报讨论成果。
第五章:课后作业1. 复述故事《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2. 写一篇短文,阐述你从故事中学到的品质;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尊重和诚意。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讨论成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章:深入学习故事背景6.1 历史背景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英雄的时代。
三顾茅庐(名师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基本内容,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
(2)学习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特点。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提炼主题,并进行创意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领悟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内容及其情节发展。
2. 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对故事主题的深入分析和创意表达。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三顾茅庐》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任务单、讨论卡片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背景故事。
(2)简介课文作者及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完成学习任务单的相关题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及其精神品质。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深入分析故事主题,引导学生领悟人物精神品质。
5. 创意表达(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进行创意表达。
(2)分享创意表达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故事中的人物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完成课后练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2. 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3. 创意表达:评估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
(把表格发给学生。
)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问……又问……失望而回张飞(言、行、神态)失望而回(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
(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
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