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6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核心之一,包括辨证论治和望闻问切两个方面。
其中,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是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辨证施治:中医学强调辨证施治,即在诊断疾病时,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辨证分析,确定病因、病机、症状和体征等,然后针对病情特点,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中西医结合:中医学与西医学的诊断方法不同,但并不互相排斥,而是可以相互补充。
在实际诊断中,可以结合中西医的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提高诊断准确率。
3. 重视望、闻、问、切:中医学强调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诊断方法。
其中,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神、脉象等;闻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腹部声音等;问指询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切指按摩患者的腧穴,以判断体质和病情。
4. 治病调理:中医学强调治病调理,即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注重调理身体,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这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学所独有的,可以有效预防疾病的复发。
总之,中医诊断学基本原则是辨证施治、中西医结合、重视望、闻、问、切和治病调理。
这些原则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中医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 1 -。
中医诊断学学习精要绪论【学习要点】1、中医“诊断”、“诊法”、“诊病”、“辨证”、“病案”、“证”、“病”、“症”等概念。
2、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含义及应用。
3、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的含义及应用。
4、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包括诊法、诊病、辨证、病案。
5、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明确中医诊断学发展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医家的论著及对中医诊断学的重要贡献。
【复习思考题】1、何谓诊断何谓中医诊断学2、简述病、证、症三者的含义以及关系。
3、简述症状、体征和证候的含义以及关系。
4、简述中医诊断三大原理和三大原则的内容。
5、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舌诊专著各是哪几部作者是谁第一章问诊【学习要点】一、问寒热1、明确寒热产生的类型有四类:恶寒发热、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寒热往来。
2、恶寒发热的临床意义。
3、但寒不热的临床意义。
4、但热不寒(壮热、潮热、微热)的临床意义;潮热三种类型(阳明潮热、湿温潮热、阴虚潮热)的特点及临床意义;阴虚发热的机理。
5、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二、问汗1、特殊汗出(自汗、盗汗、绝汗、战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盗汗与自汗机理及临床意义的辨别。
2、局部汗出(头汗、半身汗、手足心汗)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三、问疼痛1、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头痛、胸痛、胁痛、胃脘痛、腹痛、腰痛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四、问头身胸腹头晕、胸闷、心悸的要点及临床意义。
五、问耳目耳鸣、耳聋、目眩、目昏、雀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六、问睡眠失眠、嗜睡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七、问饮食与口味1、口渴与饮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的概念及临床意义;渴不多饮的形成机理及临床意义。
2、食饮与食量:食欲减退、厌食、消谷善饥、饥不欲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八、问二便1、大便异常(便次、便质、排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2、小便异常(尿次、尿量、排尿感)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九、问经带1、经期、经量异常的临床临床意义。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四诊法:脉象学、舌诊学、面诊学、问诊学四个方面的综合运用,以了解病情、分析证型、确定治疗方法等。
2. 病因学:探讨病因病机和发病规律,以及病变与致病因素之间的关系,为诊断治疗提供指导。
3. 辨证论治:根据四诊法和病因学的分析,确定证型,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饮食调养等。
4. 望闻问切:即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手段来了解患者的体征、表现和症状等,进一步明确诊断。
5. 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脉诊、舌诊、面诊等。
6. 诊断思路:强调以辩证为核心,唯证论治的诊疗思路,即抓住证候、辨明病因,选用对症治疗的方法。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是实现中医诊疗有效性的关键,他们通过对身体的各个方面观察并总结提炼,形成了一套综合而详尽的中医诊断体系,是中医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医诊断学知识点重点章节总结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学科,是中医临床实践的核心和基础。
它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了解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从而确定病人的病证。
以下是中医诊断学的重点章节总结。
一、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辨证论治、病因病机、病因分类等。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从整体上观察病人的病情,辩证分型,并根据辨证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病因病机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它研究病因和发病机制,以及病因与病机之间的关系。
病因分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础,它将疾病按病因不同分为外感病、内伤病、中毒病、杂病等。
二、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目色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闻诊是通过听病人的语音、呼吸声、咳嗽声等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问诊是通过与病人交谈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切诊是通过触摸病人的脉搏来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这些方法相互补充,综合运用可以得到更准确的诊断结果。
三、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中医诊断学的常见病症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痛、头痛等。
感冒是由外邪侵袭而引起的疾病,其症状包括发热、流鼻涕、咳嗽等。
咳嗽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包括咳嗽、咳痰等。
发热是由于机体受到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其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腹痛是腹部出现疼痛的症状,其病因多种多样,中医诊断学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因,可以确定病人的病证,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中医诊断学的疾病辨析包括内科疾病辨析、外科疾病辨析、妇科疾病辨析等。
内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和问诊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外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外伤部位、疼痛程度、红肿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妇科疾病辨析主要是通过观察病人的月经情况、白带情况、腹痛情况等方法,辨析病人的病证,从而确定病因和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一、中医诊断学的概念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诊断技术及其原理的学科,是指中医在诊断病证时,根据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通过查法,治法,和诊断进行病因鉴别辨治,其目的是为了找出病因,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的一门学科。
二、诊断技术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技术,是根据病人外观及形态,挊摩病处及体征,仔细观察病人外貌、听诊等,以求掌握病情,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2、问诊法
问诊法是诊断时,中医通过对病人的问诊,提出问题,获取关于病人的报告,以了解病人的症状、病因及体征形态,以便于判断病因,并作出诊断的一种技术方法。
3、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是指通过几种方式,如乳汁的检查、症状的观察、B超检查等,以确定患者是否怀孕的一种技术方法。
4、查法
查法是指在中医诊断中,根据病人的体征形态,结合病因,使用一些查法来判断病情,主要包括痰查、脉查、舌诊、按摩病处及诊断释义等。
五、临床应用
中医诊断学在临床实践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病情,以指导治疗,减少误诊,提高治疗效果,增进医患双方的信任。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被认为是诊断和治疗中医病症的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建立在中医文化和理论体系之上,它的基本原则有四个:
一是“诊脉观察”。
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基础,它反映了人体的内在状态,每个人的脉象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脉象观察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从脉象出发,根据脉象的频率、强弱、粗细、滑稠等特点,结合病人的症状,来判断其体内的气血运行是否正常,从而找出病因,以便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第二个原则是“查问询”。
中医一般会询问病人的体质、症状、饮食习惯等情况,以更深入地了解病情,从而为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
第三个原则是“鉴定辨证”。
鉴定辨证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它需要根据病人的症状、脉象、饮食习惯、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断其病因,以便给出正确的治疗方案。
最后一个原则是“对病治疗”。
中医治疗病时,除了药物外,还会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手段,比如调理饮食、穴位按摩等,以促进自身的健康状态。
总之,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包括“诊脉观察”、“查问询”、“鉴定辨证”和“对病治疗”,它们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基础,也是实现中
医疗效的关键所在。
中医诊断学ppt课件完整版•中医诊断学概述•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闻诊技巧与案例分析•问诊内容与方法探讨•切诊技巧与实践操作演示•八纲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病因辨证理论与应用举例目录01中医诊断学概述定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定义与特点01020304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如何辨识病证、分析病因病机和确定治则治法的一门学科。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诊断时需全面考虑。
中医通过辨识证候来确定治疗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需综合运用。
中医诊断学起源于先秦时期,经过汉唐、宋金元、明清等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古代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诊断学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近现代目前中医诊断学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临床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还在科研、教学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现状发展历程及现状整体审查全面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因素。
诊法合参综合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病证结合:既要辨识病名,又要分析证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判断病情。
闻诊通过听声音、嗅气味等了解病情。
问诊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等。
切诊通过脉诊和按诊了解患者的脉象和体表状况。
02望诊技巧与案例分析望神、色、形、态观察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和机体反应情况,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
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推断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观察病人形体的强弱胖瘦,了解脏腑、气血、阴阳的盛衰。
观察病人的动静姿态和异常动作,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势的轻重缓急。
望神望色望形望态局部望诊要点头面五官观察头颅大小、形态,眼睛的神采、颜色、形态,口唇的颜色、润燥,以及牙齿、咽喉等情况。
躯体四肢观察胸廓形态、呼吸运动、乳房部位及发育情况,皮肤的色泽、润燥、肿胀等情况,以及四肢的形态、活动情况等。
排出物观察痰、涎、涕、唾、二便、月经、带下等排出物的颜色、质地、气味等,以了解脏腑功能和气血盛衰情况。
中医诊断学笔记中医诊断学笔记
⒈简介
⑴中医诊断学的定义
⑵中医诊断学的研究内容
⑶中医诊断学的重要性
⒉中医诊断学基本概念
⑴四诊合参
⑵辨证论治
⑶望、闻、问、切四诊方法
⑷辨证与断病的关系
⒊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
⑴阴阳五行学说
⑵五脏六腑理论
⑶病因学说
⑷病证学说
⑸辨证方法和要领
⒋中医诊断学的临床应用
⑴望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⑵闻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⑶问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⑷切诊的基本方法和要点
⑸中医辨证与辨证施治
⒌中医诊断学中的常用手法和检查
⑴脉诊的方法和意义
⑵舌诊的方法和意义
⑶面诊的方法和意义
⑷体格检查的要点和常见指标⒍中医诊断学中的典型疾病诊断
⑴血瘀证的诊断与辨证
⑵痰湿证的诊断与辨证
⑶气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⑷阳虚证的诊断与辨证
⑸温病皮肤病的诊断与辨证
附件:
⒈案例分析:中医诊断学典型病例集锦
⒉中医诊断学练习题及答案
⒊诊断学实践指导手册
法律名词及注释:
⒈中医:指中华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诊疗和中药疗法。
⒉四诊合参: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⒊辨证论治:中医诊断的核心理论,通过辨别疾病的病证,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⒋阴阳五行学说:中医理论基础之一,描述了宇宙和人体的阴阳平衡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
⒌五脏六腑理论:中医理论基础之一,用于描述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它是通过对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四诊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2. 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目色等外部表现,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舌质和舌苔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阴阳盛衰、脏腑功能的异常等。
目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3. 闻诊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咳嗽声、呼吸声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咳嗽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呼吸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呼吸系统的病变。
4. 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病史、症状等,从而确定疾病的原因和特点。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等有关。
通过问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 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患者的病情和病机。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变化。
通过切诊,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这些方法的综合运用,中医医生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确定疾病的性质及其发生的病机,从而制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1.中医四诊法: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也被称为四诊法。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外观特征来诊断疾病;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和呼吸来诊断疾病;问诊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史等信息来诊断疾病;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诊断疾病。
2.脉诊: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脉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阴阳、气血、脏腑功能等情况。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散、数、微等特点,可以判定病症的轻重、病因的归属等信息。
3.舌诊:中医诊断中,舌诊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人体内脏的功能状况可以通过观察舌苔的颜色、厚薄、质地等来判断。
例如,舌苔黄腻可能表示消化不良,舌苔少津可能表示阴虚等。
4.望诊: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象等外观特征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
例如,面赤可能表示热病,面色苍白可能表示气虚等。
5.问诊:中医的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从而了解疾病的起因和发展。
问诊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等方面。
6.切诊:中医的切诊是指通过对脉搏的触摸来判断人体各脏腑功能的状况。
例如,肝脉代表肝的健康状况,脾脉代表脾的功能状况等。
7.病因学:中医诊断学中,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内外环境的关系密切相关,包括外邪侵袭、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寒凉伤阳、病毒感染等。
8.病机学:中医诊断学中,病机学是研究疾病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的学科。
它包括了病机关系、病机转变、病机对证候等方面的内容。
9.辨证施治:中医诊断学中,辨证施治是根据疾病的证候,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是以辨证施治为特点的医学,也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
辨证的方法包含辨证分型、辨证论治等。
总之,中医诊断学包含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脉诊、舌诊、望诊、问诊、切诊等手段,通过观察、听诊、嗅闻、问询等方法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因,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础。
它通过对患者病情的综合分析、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中医特有的观察、问诊、望诊、切诊等诊察手段,来确定患者的病因、病机和病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核心是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合参、辨证施治和辨证用药。
四诊合参指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四个环节来获取病情信息,并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如脉诊、舌诊、嗅诊)进行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辨证用药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选择适合的中药组合。
中医诊断学的特点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强调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疾病是整体失调的结果,因此在诊断时要从整体层面进行分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它强调病因与病机的分析,从而确定治疗方法和方案。
中医诊断学还注重临床经验和观察技巧的积累,通过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来获取病情信息,从而指导辨证施治。
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病因学、病机学和诊断学。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起因和发展过程,包括内外两个方面。
内因是指体内的因素,如情志、饮食、劳逸等;外因是指体外的因素,如气候、环境、疫情等。
病机学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包括病位、病机和病势三个方面。
病位是指疾病的发生部位,病机是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势是指疾病的变化趋势和预后情况。
诊断学是根据病因学和病机学的理论,通过临床观察和辨证施治的方法,确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学的方法主要包括观察、问诊、望诊和切诊。
观察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目色、脉象等来获取病情信息。
问诊是通过与患者沟通,了解疾病的起病时间、病情变化、症状表现等。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眼、舌、面部等来判断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局部组织等来了解病情。
这些诊察手段需要临床医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准确判断病情。
总之,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方法。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
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
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研究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对人体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诊断学包括四诊合参、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内容。
四诊合参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内容,它是指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种方法综合分析,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中,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面色、舌苔、舌质、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疾病表现。
闻诊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以及腹部等部位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变化。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饮食习惯等方面的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望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质、舌苔、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面色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状况和疾病变化,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红润可能是气血旺盛。
舌质和舌苔可以反映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如舌质红可能是火热症状,舌苔厚腻可能是湿热症状。
脉象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脉象细弱可能是气血不足,脉象滑数可能是湿热症状。
闻诊是中医诊断学中用听觉来判断患者病情的方法,通过听取患者的声音、呼吸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声音可以反映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和脏腑功能,如声音低沉可能是气血不足,声音高亢可能是肝火旺盛。
呼吸可以反映患者的气机运行情况和病情变化,如呼吸急促可能是气滞不畅,呼吸困难可能是痰湿阻塞。
问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询问患者问题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史,如症状、病程、饮食习惯等。
问诊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病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问诊的问题应该具体、有针对性,避免模糊不清或重复。
医生在问诊时需要细心倾听患者的回答,并结合患者的望诊、闻诊和切诊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切诊是中医诊断学中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情变化。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功能分为十二个脏腑,每个脏腑都有相应的脉搏特点。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运行情况、脏腑功能以及病情变化。
1.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症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
2身热不扬:形容受湿邪阻遏的一种热象,其特点是体表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
3.司外揣内:通过观察外表的病理现象,可以推测内在的病理变化,认识内在的病理本质,从而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象。
4.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5.以常衡变:通过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进而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6.辨证:在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辩证思维。
7.假神: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以极度衰竭,而突然出现某些暂时“好转”的虚假表现。
8.善色:指患者面色虽有异常,但仍光明润泽。
9.主色:指人生来就有,终生基本不变的面色,属个体素质,往往与种族和遗传有关。
10.阴黄:黄而晦暗如烟熏–寒湿郁阻11.阳黄:黄而鲜明如橘子–湿热熏蒸12.解颅:囟门迟闭。
13.囟填:囟门高突。
14.诊断:从医学角度对人们的精神和体质状态作出的判断。
15.诊病: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做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16.掣痛:指疼痛伴有掣牵引之感。
17.白蓓:皮肤出现白色小疱疹,晶莹如粟,高出皮肤,擦破流水,多发于颈胸部,四肢偶见,面部不发,多因外感湿热郁于肌表,汗出不彻而发,多见于湿温病。
18.滑苔:舌苔湿润而滑,伸舌欲滴者。
19.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舌边苔薄,舌中苔厚,刮之难去,如油腻覆盖舌面。
20.腐苔:苔质疏松,颗粒较大,舌边舌中皆厚,刮之易去,如豆腐渣堆积舌面。
21.剥苔:舌本有苔,忽然全部或部分剥脱。
22.透关射甲:小儿指纹透过风、气、命三关,一直延伸到指甲端者,提示病情危重。
23谵语: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热扰神明(实证)24.郑声: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 ---心气大伤(虚证)25.证:是对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等方面的病理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26.喘: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实证:病邪壅塞肺气,气机不利虚证:肺虚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哮: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7.症:28.主诉:病人就诊时所陈述的最感痛苦的症状、体征及持续时间。
29.现病史:指从起病到此次就诊时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诊治经过。
30.潮热:患者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如潮汐有定时者。
31.寒热往来 : 恶寒发热交替而作,邪正分争在半表半里32.自汗:经常清醒状态下汗出较多,活动尤甚者。
33.盗汗:入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阴虚或气阴两虚34.战汗:指先见全身寒冷战抖,而后汗出者--邪正相争之转折点35.头晕:指患者自觉头脑有晕旋之感,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则感觉自身或景物旋转,如坐舟车,站立不稳。
36.心悸:指患者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37.怔忡:若心跳剧烈,悸动不安,上至心胸,下至脐腹者。
38.失眠:经常不易入睡,或睡而易醒不能再睡,或睡而不酣,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表现,常伴有多梦。
39.消谷善饥:指食欲过于旺盛,食量增多,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者。
40.便秘:指大便难以排出,或每次排便时间延长,或便次减少者。
41.泄泻:指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粪如水样者。
42.五更泄: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软---肾阳亏虚,命门火衰,脾土失温脘闷嗳气:饮食不节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泻后痛减:肝郁乘脾43.里急后重:指便意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而不爽,有便意难尽之感。
44.癃闭:小便不畅,点滴而出为癃;小便不通,点滴不出为闭。
45.月经先期:指月经提前7日以上,并连续提前2个月经周期以上者。
46.月经过多:指月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而月经周期,经期基本正常者。
47崩漏:非行经期间,阴道内突然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淋漓不止者。
48.痛经:指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者。
49.闭经:指女子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行经后又中断,连续停经3个月以上者。
50.寸口诊法:寸口是指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
又称“气口”“脉口”寸关尺的定位。
51.举:轻取,按:重取,寻:中取52.反关脉:脉出现在寸口的背侧。
53.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54.涩脉:脉细而缓,往来艰涩不畅,如轻刀刮竹。
55.弦脉: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56.相兼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一脉相兼组合而成的脉象,又称复合脉57.八纲概念:是指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辨证的纲领表里——辨别病位的浅深寒热——辨别疾病的性质虚实——判断邪正的盛衰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58.表证:指外感疾病的初期阶段,正(卫)气抗邪于肤表浅层,以新起恶寒发热为主要特征的轻浅证。
里证:指病变部位在内,由脏腑、气血、骨髓等受病所反映的证候。
59.虚证: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为基本病理所导致的各种证。
60.实证;指人体感受外邪,或疾病过程中阴阳气血失调,体内病理产物蓄积,以邪气盛实,正气不虚为基本病理所导致的各种证。
61.阴虚证:指体内阴液亏少,阳气偏亢,以口咽干燥,五心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
62.阳虚证:指体内阳气亏虚,以畏寒肢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
63.亡阳证:指体内阳气极度衰微而欲脱,以冷汗,肢厥,面白,脉微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64.亡阴证:指体内阴液严重耗损而欲竭,以汗出如油,身热虚烦,脉数疾等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症。
65.气虚证:指元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以气短神疲脉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66.血瘀证:指瘀血内阻,以疼痛肿块出血舌紫脉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67.气滞证:指人体某一部分,或某一脏腑经络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以胀闷,疼痛,脉弦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68.心脉痹阻证: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血瘀证。
69.痰热壅肺证: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以咳喘,痰多黄稠及痰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70.脾不统血证:指脾气亏虚,统血功能失常,血溢脉外,以各种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证。
71.食滞胃脘证:指饮食不化,积滞胃肠,以脘腹痞胀作痛,呕吐酸腐食物,泻下臭秽与气滞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
72.肝气:指肝脏的精气。
73.肝风内动证:指临床表现以眩晕,抽搐,震颤等具有(动摇)特点的风动症状的一类症候。
74.肾虚水泛证:是指由于肾阳亏虚,气化失权,水湿泛滥,以水肿下肢为甚、尿少、畏冷肢凉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75.心肾不交证:指心肾水火既济的生理关系失调,以心烦,失眠,耳鸣,腰酸,梦遗等为主要表现的心肾阴虚阳亢症。
76.心脾两虚证:指心血不足,脾气亏虚,以心悸,失眠,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
77.肝郁脾虚证: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表现以胸胁胀痛、腹胀、便溏等为主症的证候。
78.阳明腑实证:指邪热內盛于里,邪热与肠中糟粕相搏,燥屎内结,阻滞肠道,以潮热汗出,腹满便秘,舌苔黄燥,脉象沉实为主要表现的证。
79.卫分证:指各种温热病邪侵犯肌表,致使卫气功能失常,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证。
80.营分证:指温病邪热内陷,营阴受损,心神被扰,以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质红绛,脉细数等为主要表现的证。
简答题1. 得神、失神的临床表现有何特征?答:①得神——神志清楚、两目精彩、呼吸平稳,语言清晰、面色荣润、肌肉不削、动作自如、反应灵敏;②失神——精神萎靡、面色无华、两目晦暗、呼吸气微或喘促、语言错乱、形体羸瘦、动作艰难、反应迟钝、甚者神识不清;或壮热烦躁、四肢抽搐,或神昏谵语、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或猝倒神昏、两手握固、牙关紧急。
2. 疾病状态时,面部可表现出哪些病色?答:可表现出5种主要病色:白色、黄色、赤色、青色、黑色。
3. 面部呈青色有几种变化,各主什么病证?4. 小儿惊风时的面色有何特征?答:小儿惊风时,其面部多见青色,尤以眉间、鼻柱及唇周最为明显。
5. 面部青色和面部黑色之主病有何异同?答:同——青色和黑色都主寒证和血瘀证。
异——青色主痛证、气滞、惊风;而黑色主肾虚、水饮。
6. 如何区别面部萎黄、黄胖,阴黄,阳黄?答:①萎黄——面色淡黄无华;②黄胖——面黄而虚浮;③阴黄——面黄晦暗如烟熏色;④阳黄——面黄鲜明如橘皮色。
7. 舌诊包括哪些内容?答:舌诊的内容包括:①诊舌体——色、形、态、神;②诊舌苔——苔质、苔色。
8. 疾病状态下,舌色的变化有哪几种,各主何病?答:疾病状态下舌色有4种主要变化:①淡红舌——外感初期,病情轻浅;②淡白舌——气血两虚、阳虚;③红绛舌——实热证、虚热证;④青紫舌——阳虚寒盛,气虚、气滞、营血分热甚、中毒等。
9. 在疾病状态下,苔色的变化有哪几种,各主何病?答:疾病状态下苔色有3种主要变化:①白苔主表证、寒证;②黄苔主热证、里证等;③灰黑苔主热极或寒盛。
10. 失眠于临床上常见有哪几种类型?各自的特点是什么?11. 排便感异常有哪些表现,各有何临床意义?答;临床常见的排便感异常主要有5种:①肛门灼热——大肠湿热证;②里急后重——痢疾(湿热内阻,肠道气滞);③排便不爽——湿热内阻,肠道气滞,食积胃肠等;④肛门气坠——脱肛、久泻、久痢(脾虚中气下陷);⑤滑泻失禁——脾肾虚衰,肛门失约;腹泻势急,不易控制;神志昏迷,肛门失约。
12. 泄泻的临床特征有哪些?常见于哪些病证?答:泄泻的临床特征为:便次增多,便质稀薄,甚至如稀水样。
多见于痢疾、腹泻、食积等病症13. 排尿感异常有哪些表现?各有何临床意义?答:临床常见的排尿感异常主要有4种:①排尿涩痛——多由膀胱湿热所致,常见于淋证;②余沥不尽——多由肾气虚弱,肾关不固,膀胱开合失司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衰者;③小便失禁——多由肾气亏虚,下元失固;下焦虚寒,膀胱失约;神识昏迷,膀胱失约所致,一般均属危重证候;④遗尿——多由肾气不足,膀胱失约所致,常见于遗尿证。
14. 如何区别濡脉、细脉、微脉和弱脉?答: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微脉则极细极软,按之欲绝,有时至数不清,起落模糊;弱脉沉细而无力;濡脉浮细而无力,即脉位与弱脉相反,轻取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
15. 试述结、代、促脉三脉的脉象有何异同?答:三脉都属于节律失常而有歇止的脉象。
但结、促脉都是不规则的间歇,歇止时间短;而代脉是有规则的歇止,且歇止的时间较长;结脉与促脉虽都有不规则的间歇,但结脉是迟而歇止,促脉是数而歇止。
促脉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痛;结脉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代脉主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16. 何谓恶寒发热?如何从寒热的轻重去分辨病位及病性?答:恶寒发热——指病人的恶寒与发热症状同时出现,一般提示病位在肌表皮毛或肺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