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貌学论述题.doc

  • 格式:doc
  • 大小:156.01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1、简述影响地貌形成发育的基本因素

2、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3、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一.影响地貌发育的基本因素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四)人类活动的影响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内力

1)内力的来源 ---由地球内能:热能、

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2)主要表现形式 --- 地壳运动、地球深

处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

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

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一)地貌形成的内外营力-- 外力

1)外力的来源

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重力能和生物活动而产生的营力。

2)外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以及生物作用、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

照外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使地表起伏趋向缓和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岩性(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征的一些属性,如颜色、成分、结构、构

造、胶结物、及胶结类型、特殊矿物等。)

1. 岩性不同本身就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火山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

2.岩性的差异可形成不同地貌形态

石英砂岩和石英岩在任何气候条件下总是形成正地形;页岩多数形成负地形;酸性脉岩多半形成正地形;而基性脉岩多半形成负地形。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地貌形态随气候带及产状的不同而异

二)岩性和地质构造 --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

可分为三级:

全球构造地貌——大陆和洋底。

大地构造地貌——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岭和深

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

地质构造地貌——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

三)内外力作用时间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急剧上升运动减弱初期出现的高原,外力作用虽然强烈,但保存了大片高原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原面在外力作用下侵蚀殆尽,成为崎岖的山区,再进一步发展,可转化为

起伏和缓的丘陵.

四)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通常有两种方式:

1.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程;

2.是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低地国家荷兰,将近一半的土地海拔不到一米,27%在海平面以下。荷兰人民筑坝

排水、造田,把海滩变成农田,面积相当于荷兰全国的1/5 。我国古代开挖的南北大运河、

苏北沿海的海塘工程等,都是人类活动改变地表形态,趋利避害的措施.

二.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和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的中心思想

1.侵蚀循环学说

侵蚀循环学说是戴维斯于1899 年创立的关于地形发育的主要理论。

他认为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和营力,地貌的演化体现了这三者之间的函数关系,这一提法抓住了地貌演化过程的实质。

他通过对外营力作用下的地貌的研究,把地理循环分为“风蚀循环”、“冰蚀循环” 、“水蚀循环”、“海蚀循环” 等。而在每种循环中,又把地貌的发育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一个短暂而起伏迅速增加的青年期,一个起伏最强烈、地形变化最大的壮年期,起伏微弱而时间无限长的老年期。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其不足之处是,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循环模式,而是旋迴性的;同时,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2.彭克的“地形分析”学说

该学说与戴维斯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研究地貌学的

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分析地貌形态去了解内外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确定地壳运动的性

质。地貌分析的具体方法是分析斜坡形态。

他把内外力数量之间的关系和自然界常见的山坡形态联系起来,但没有考虑气候、岩性等对山坡形态的影响。

三.现代地貌学的发展特点。

1.研究领域不断扩大。

2.分支地貌学科发展较快。

3.与相邻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4.研究手段和方法提高很快。

第二章构造地貌

1.构造地貌及类型。

2.全球构造地貌的特点及板块构造学说的成因分析。

第一节

一.陆壳和洋壳的特征差异?

大陆地壳大洋地壳

厚度大薄

双层单层

O,Si,Al,K O,Si,Mg,Fe

年代老新

二.全球构造地貌的成因

——板块构造学说

在20 世纪 60 年代末期由美国的摩根、英国的麦肯齐和法国的勒比雄等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

扩张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说。

基本观点是:地球的岩石圈由若干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之间存在着相对水平运动,这是岩石圈运动或构造运动的主要方式,垂直运动是由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板块运动的驱动力主要是地幔物质的热力对流。

三条活动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

2. 地中海 - 喜马拉雅山脉带

3. 洋脊裂谷带板块边

界:三大活动带

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

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洋壳板块的分离。

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聚。

喜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

第二节

一.海底构造地貌类型海底构造地貌的特征

1. 大洋中脊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称中脊,在太平洋又称中隆,发育中央裂谷。过去认为太平洋中隆不发育中央裂谷,但是据研究 ( Raymond Si ever ) ,也有中央裂谷。

主要特征:长条状隆起、有中央裂谷、有转换断层、浅源地震、火山喷发

2.大洋盆地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主要地貌类型有 : 海岭、深海平原和海沟

海岭:海底大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外形以长条状为主,主要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

火山海岭——火山串联的海底山脉

断裂海岭——断裂活动造成,如地垒断裂海岭

第三节

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

(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大地构造地貌

1、新生代褶皱山带

由两个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造山带,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特征是:巨大深断裂、倒转褶皱、频繁地震、火山活动等。

2、大陆裂谷带

以东非大裂谷为典型,由中央裂谷盆地和两侧的断块山脉组成,断裂切穿整个地壳进入地幔。

此外,欧洲莱茵河谷也是大陆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