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SPF路由协议综述

SPF路由协议综述

OSPF路由协议综述

OSPF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state routing protocol),属于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对网络发生的变化能够快速响应(快速响应网络变化)。

2.当网络发生变化的时候发送触发式更新(triggered update)(被动更新链路状态)。

3.发送周期性更新(链路状态刷新),间隔时间为30分钟(定时主动更新链路状态)。

OSPF工作原理介绍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只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以后产生路由更新.当链路状态发生变化时候,检测到变化的设备创建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通过使用组播地址传送给所有的邻居设备,然后每个设备拷贝一份LSA,更新它自己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ink state database,LSDB),接着再转发LSA给其他的邻居设备。这种LSA的洪泛(flooding)保证了所有的路由设备在更新自己的路由表之前更新它自己的LSDB。最总利用SPF算法根据LSDB得到路由表。

工作原理总结:

链路变化--→检测到变化的设备创建LSA(link state advertisement)----→组播传送给所有邻居设备---→邻居收到LSA拷贝一份用来更新自己本地的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link state database),然后转发LSA给其他邻居设备-→整个网络LSDB的同步更新LSDB ---→ SPF算法(shortest path firth)---→到达目的网络的最佳路径---→ SPF Tree ----→选出最佳路径----→加入路由表

OSPF协议引入“分层路由”的概念,将网络分割成一个“主干”连接的一组相互独立的部分,这些相互独立的部分被称为“区域” (Area),“主干”的部分称为“主干区域”。每个区域就如同一个独立的网络,该区域的OSPF路由器只保存该区域的链路状态。每个路由器的链路状态数据库都可以保持合理的大小,路由计算的时间、报文数量都不会过大。

OSPF的网络设计要求是双层层次化(2-layer hierarchy),包括如下2层:

1. transit area(backbone或area 0)

2. regular areas(non-backbone areas)

transit area负责的主要功能是IP包快速和有效的传输。transit area互联OSPF其他区域类型,一般这个区域里不会出现端用户(end user)。

regular areas负责的主要功能就是连接用户和资源。这种区域一般是根据功能和地理位置来划分,一般一个regular area不允许其他区域的流量通过它到达另外一个区域。regular area 之间的数据必须穿越transit area。

注意:area 1和area 2或3之间的连接是不允许的,它们都必须通过backbone area 0进行连接.Cisco建议每个区域中路由器的数量为50到100个。构建area 0的路由器称为骨干路由器(backbone router,BR),如上图,A和B就是BR;区域边界路由器(area border router,ABR)连接area 0和nonbackbone areas.如图,C,D和E就是ABR.ABR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分隔LSA洪泛的区域

2.是区域地址汇总的主要因素

3.一般做为默认路由的源头

4.为每个区域保持LSDB

理想的设计是使每个ABR只连接2个区域,backbone和其他区域,3个区域为上限。

OSPF Calculation

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使用Dijkstra算法(典型的SPF算法)来查找到达目标网络中的最佳路径.所有的路由器拥有相同的LSDB后,把自己放进SPF tree中的root里,然后根据每条链路的耗费(cost),选出耗费最低的做为最佳路径,最后把最佳路径放进forwarding database(路由表)里,形成路由表。

下图就是一个SPF计算的例子:

1.LSA遵循split horizon原则,H对E宣告它的存在,E把H的宣告和它自己的宣告再传给C和G;C和G再和之前类似,继续传播开来……

2.X有4个邻居:A,B,C和D,假设这里都是以太网,每条网链路的耗费为10,经过计算,路由器可以算出最佳路径.上图的右半部分实线所标即为最佳路径

LSA Options

关于LSA的操作流程图如下:

Types of OSPF Packets

OSPF包的五种类型如下:

1.hello:用来建立邻居关系的包

2.database description(DBD):用来检验路由器之间数据库的同步

3.link state request(LSR):链路状态请求包

4.link state update(LSU):特定链路之间的请求记录

5.link state acknowledgement(LSAck):确认包

OSPF Packet Header Format

五种OSPF包都是直接被封装在IP包里的而不使用TCP或UDP.由于没有使用可靠的TCP协议,但是OSPF包又要求可靠的传输,所以就有了LSAck包.如下图所示就是OSPF包在IP包里的形式:

Data字段解释:

1. 对于hello包来说,该字段是已知邻居的列表;

2. 对于DBD包来说,该字段包含的是LSDB的汇总信息,包括RID等等;

3. 对于LSR包来说,该字段包含的是需要的LSU类型和需要的LSU类型的RID;

4. 对于LSU包来说,包含的是完全的LSA条目,多个LSA条目可以装在一个包里;

5. 对于LSAck来说,字段为空。

OSPF网络类型

根据路由器所连接的物理网络不同,OSPF将网络划分为四种类型:

1.广播多路访问型(Broadcast MultiAccess)。(eg:Ethernet ,Token Ring, FDDI)

2.非广播多路访问型(None Broadcast MultiAccess,NBMA)。(eg:Frame Reday,X.25)

3.点到点型(Point-to-Point)。(eg:PPP,HDLC)

4.点到多点型(Point-to-MultiPoint)。

关于DR和BDR

在多路访问网络上可能存在多个路由器,为了避免路由器之间建立完全相邻关系而引起的大量开销,OSPF要求在区域中选举一个DR。每个路由器都与之建立完全相邻关系。DR 负责收集所有的链路状态信息,并发布给其他路由器。选举DR的同时也选举出一个BDR,在DR失效的时候,BDR担负起DR的职责。

点对点型网络不需要DR,因为只存在两个节点,彼此间完全相邻。协议组成OSPF 协议由Hello协议、交换协议、扩散协议组成。可参考RFC2328中的具体描述。

DR 和BDR 的选举原则:

1、广播网络或NBMA 类型的网络需要选举指定路由器DR(Designated Router)和备份指定路由器BDR(Backup Designated Router);

2、路由器接口的优先级Priority 将影响接口在选举DR 时所具有的资格。优先级为0 的路由器不会被选举为DR 或BDR;

3、DR 由本网段中所有路由器共同选举。Priority 大于0 的路由器都可作为“候选者”,选票就是Hello 报文,OSPF 路由器将自己选出的DR 写入Hello 报文中,发给网段上的其它路由器。当同一网段的两台路由器都宣布自己是DR 时,Priority 高的胜出。如果Priority 相等,则Router ID 大的胜出;

4、如果DR 失效,则网络中的路由器必须重新选举DR,并与新的DR 同步,为了缩短这个过程,OSPF 提出了BDR(Backup Designated Router,备份指定路由器)的概念,与DR同时被选举出来。BDR 也与本网段内的所有路由器建立邻接关系并交换路由信息。DR 失效后,BDR 立即成为DR,由于不需要重新选举,并且邻接关系已经建立,所以这个过程可以很快完成。这时,还需要选举出一个新的BDR,这时不会影响路由的计算。

DR 和BDR 的指导思想:

选举制:DR 是各路由器选出来的,而非人工指定的,虽然管理员可以通过配置priority 干预选举过程。

终身制:DR一旦当选,除非路由器故障,否则不会更换,即使后来的路由器priority 更高。

世袭制:DR 选出的同时也选出BDR 来,DR 故障后,由BDR 接替DR 成为新的DR。

DR 和BDR 的注意事项:

1、只有在广播和NBMA 的链路上才会选举DR,在PTP 和PTMP 的链路上不会选举DR。

2、DR 是针对一个网段内的设备选举的,对于一台路由器来说,可能它在某个接口上是DR

3、在其它接口上是BDR、DROther,或者因为是PTP 的链路而不参加DR 的选举。

4、在广播的网络上必须存在DR 才能够正常工作,但BDR 不是必需的。

5、一个网段中即使只有一台路由器,也要选举DR。

6、由于“终身制”的原因,网段中的DR 不一定是priority 最高的,但通常是“来的早”的路由器。

LSA类型

链路状态信息包括接口的IPv6前缀(prefix)、网络掩码、接口连接的网络(链路)类型、与该接口在同一网络(链路)上的路由器等信息。这些链路状态信息由不同类型的LSA 携带,在网络上传播。OSPF有以下七种LSA类型:

1、路由器LSA (Router LSA)

由区域内所有路由器产生,并且只能在本个区域内泛洪广播。这些最基本的LSA通告列出了路由器所有的链路和接口,并指明了它们的状态和沿每条链路方向出站的代价。

2、网络LSA (Network LSA)

由区域内的DR或BDR路由器产生,报文包括DR和BDR连接的路由器的链路信息。网络LSA也仅仅在产生这条网络LSA的区域内部进行泛洪。

3、网络汇总LSA (Network summary LSA)

由ABR产生,可以通知本区域内的路由器通往区域外的路由信息。在一个区域外部但是仍然在一个OSPF自治系统内部的缺省路由也可以通过这种LSA来通告。如果一台ABR 路由器经过骨干区域从其他的ABR路由器收到多条网络汇总LSA,那么这台始发的ABR 路由器将会选择这些LSA通告中代价最低的LSA,并且将这个LSA的最低代价通告给与它相连的非骨干区域。

4、ASBR汇总LSA (ASBR summary LSA)

也是由ABR产生,但是它是一条主机路由,指向ASBR路由器地址的路由。

5、自治系统外部LSA (Autonomous system external LSA)

由ASBR产生,告诉相同自治区的路由器通往外部自治区的路径。自治系统外部LSA 是惟一不和具体的区域相关联的LSA通告,将在整个自治系统中进行泛洪。

6、组成员LSA (Group membership LSA)

组播OSPF (MOSPF协议)

7、NSSA外部LSA (NSSA External LSA)

由ASBR产生,几乎和LSA 5通告是相同的,但NSSA外部LSA通告仅仅在始发这个NSSA外部LSA通告的非纯末梢区域内部进行泛洪。在NSSA区域中,当有一个路由器是ASBR时,不得不产生LSA 5报文,但是NSSA中不能有LSA 5报文,所有ASBR产生LSA 7报文,发给本区域的路由器。

OSPF路由器角色

1.内部路由器

2.区域边界路由器

3.AS边界路由器

4.指定路由器

5.备份指定路由器

总结:

OSPF的核心是链路状态数据库LSDB。LSDB是路由器计算路由选择的原始数据,OSPF 协议的大部分机制是与LSDB的维护同步有关的。

回顾:

OSPF工作原理:链路变化------>LSA------->LSDB------>SPF Tree------->Routing Info

Hello数据包

Hello数据包定期在所有运行了OSPF的接口上发送,用来建立和维护邻居关系。连接在同一条链路上的路由器必须对某些参数协商一致才能形成邻居关系。这些参数包含在Hello数据包中。Hello数据包中也包含用来选举DR/BDR的参数。Hello数据包的结构如图所示。

Hello数据包中个字段的含义如下:

Interface ID -- 接口标志符。路由器的每一个接口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志符。

Router priority -- 路由器优先级。路由器根据该值选举DR/BDR。

Options -- 该24比特字段出现在Hello包、DDP和某些LSA中,OSPF路由器使用该字段实现某些与其他路由器通信的能力(详见RFC2740)。

Hello interval -- 发送Hello包的周期时间。

Router dead interval -- 邻居路由器认为该路由器的失效时间。

Designated router ID -- DR路由器的ID。

Backup designated router ID -- BDR路由器的ID。

Neighbors ID -- 邻居列表。每个邻居ID占4字节。

路由协议选择OSPFvsEIGRP-V3.1

目录Table of Contents 1路由协议规划选择原则 (4) 2OSPF vs. EIGRP路由协议特性比较 (5) 2.1OSPF协议 (5) 2.1.1OSPF协议简介 (5) 2.1.2OSPF协议特点 (6) 2.2EIGRP协议 (8) 2.2.1EIGRP协议简介 (8) 2.2.2EIGRP协议特点 (8) 2.3OSPF和EIGRP的比较 (9) 2.3.1OSPF的缺点 (10) 2.3.2EIGRP的缺点 (10) 2.3.3OSPF与EIGRP的比较总结 (11) 2.4从EIGRP网络到OSPF网络的迁移 (12)

表目录List of Tables 表1 OSPF和EIGRP比较总结 (12)

路由协议选择:从EIGRP到OSPF 关键词Key words: OSPF,EIGRP,SPF,DUAL 摘要Abstract: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部署网络时,选择路由协议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后分别介绍了两种常用的路由协议EIGRP和OSPF,并对其特点和优缺点进行了技术上的比较,最后给出了一个已经部署了EIGRP协议的网络平滑迁移到OSPF的步骤。 缩略语清单List of abbreviations:

1 路由协议规划选择原则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TCP/IP协议已经成为数据网络互联的主流协议。各种网络上运行的大大小小各种型号路由器,承担着控制本世纪或许最重要信息的流量,而这成百上千台路由器间的协同工作,离不开路由协议。因此在大型网络的规划构建中,选择适当的路由协议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常用的单播路由协议有多种,如RIP、OSPF、IS-IS、BGP,以及Cisco私有的IGRP/EIGRP协议等。不同的路由协议有各自的特点,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条件之下。 互连是网络构建最基础和最本质的要求,选择适当的路由协议需要以此为目标,并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1)路由协议的开放性:开放性的路由协议保证了不同厂商都能对本路由协议进行支持,这不 仅保证了目前网络的互通性,而且保证了将来网络发展的扩充能力和用户构建网络时的设备选择空间,这点在很多情况下是需要重点考虑的。 2)网络的拓扑结构:网络拓扑结构直接影响协议的选择。例如RIP这样比较简单的路由协议 不支持分层次的路由信息计算,对复杂网络的适应能力较弱。对于比较复杂的网络,需要使用处理能力更强的协议,如OSPF、EIGRP等。 3)网络节点数量:不同的协议对于网络规模的支持能力有所不同,需要按需求适当选择,有 时还需要采用一些特殊技术解决适应网络规模方面的扩展性问题。农发展银行全国网络节点较多,路由信息也非常多,而且网络状况会千变万化,将导致路由刷新相对频繁,所以对路由协议的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如能支持的节点数、路由选径是否最佳、路由算法必须具有鲁棒性、快速收敛性、灵活性等。 4)网络间的互通及关联要求:通过划分成相对独立管理的网络区域,可以减少网络间的相关 性,有利于网络的管理和扩展。可通过划分区域等形式,路由协议要能支持减少网络间的相关性。必要时还要考虑路由信息安全因素和对路由交换的限制策略管理。 5)管理和安全上的要求:通常要求在可以满足功能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简化管理。但有时为 了实现比较完善的管理功能或为了满足安全的需要,例如对路由的传播和选用提出一些人为的要求,就需要路由协议对策略的支持。 根据以上原则,现在各种大型网络构建中,为节省投资、保证网络的持续扩展性,都在使

详细分析动态路由协议原理和特点

随着路由的发展,路由协议的种类也有很多,于是我研究了一下动态路由协议的实际应用和详细的介绍,在这里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顾名思义,动态路由协议是一些动态生成(或学习到)路由信息的协议。在计算机网络互联技术领域,我们可以把路由定义如下,路由是指导IP报文发送的一些路径信息。动态路由协议是网络设备如路由器(Router)学习网络中路由信息的方法之一,这些动态路由协议使路由器能动态地随着网络拓扑中产生(如某些路径的失效或新路由的产生等)的变化,更新其保存的路由表,使网络中的路由器在较短的时间内,无需网络管理员介入自动地维持一致的路由信息,使整个网络达到路由收敛状态,从而保持网络的快速收敛和高可用性。 路由器学习路由信息、生成并维护路由表的方法包括直连路由(Direct)、静态路由(Static)和动态路由(Dynamic)。直连路由是由链路层动态路由协议发现的,一般指去往路由器的接口地址所在网段的路径,该路径信息不需要网络管理员维护,也不需要路由器通过某种算法进行计算获得,只要该接口处于活动状态(Active),路由器就会把通向该网段的路由信息填写到路由表中去,直连路由无法使路由器获取与其不直接相连的路由信息。静态路由是由网络规划者根据网络拓扑,使用命令在路由器上配置的路由信息,这些静态路由信息指导报文发送,静态路由方式也不需要路由器进行计算,但是它完全依赖于网络规划者,当网络规模较大或网络拓扑经常发生改变时,网络管理员需要做的工作将会非常复杂并且容易产生错误。而动态路由的方式使路由器能够按照特定的算法自动计算新的路由信息,适应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 动态路由协议的分类 按照区域(指自治系统),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GP(InteriorGatewayProtocol)和外部网关协议EGP(ExteriorGatewayProtocol),按照所执行的算法,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协议(DistanceVector)、链路状态动态路由协议(LinkState),以及思科公司开发的混合型动态路由协议。 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特点 OSPF全称为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开放”表明它是一个公开的协议,由标准协议组织制定,各厂商都可以得到动态路由协议的细节。“最短路径优先”是该动态路由协议在进行路由计算时执行的算法。OSPF是目前内部网关协议中使用最为广泛、性能最优的一个动态路由。 采用OSPF动态路由协议的自治系统,经过合理的规划可支持超过1000台路由器,这一性能是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如RIP等无法比拟的。距离向量动态路由协议采用周期性地发送整张路由表来使网络中路由器的路由信息保持一致,这个机制浪费了网络带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下面对此将作简单的介绍。 路由变化收敛速度是衡量一个动态路由协议好坏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网络拓扑发生变化时,网络中的路由器能否在很短的时间内相互通告所产生的变化并进行路由的重新计算,是网络可用性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无线自组织网络路由协议概述 作者:唐敏赵贵 摘要:移动自组网由一组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节点组成,用来为远程操作、战场和地震或者洪水救援等紧急通信和易变的移动通信提供服务。由于移动自组网与有线网的区别,使得为移动自组网设计一个合适的分布式路由协议具有一定程度上的难度。本文主要是介绍了DSR和ADOV协议以及与有线网络中DV路由协议的区别。 关键词:无线自组网、DSR、ADOV 无线自组织网络即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技术。传统的无线蜂窝通信网络,需要固定的网络设备如基地站的支持,进行数据的转发和用户服务控制。而无线自组织网络不需要固定设备支持,各节点即用户终端自行组网,通信时,由其他用户节点进行数据的转发。这种网络形式突破了传统无线蜂窝网络的地理局限性,能够更加快速、便捷、高效地部署,适合于一些紧急场合的通信需要,如战场的单兵通信系统。但无线自组织网络也存在网络带宽受限、对实时性业务支持较差、安全性不高的弊端。目前,国内外有大量研究人员进行此项目研究。 无线自组织网络(mobile ad-hoc network)是一个由几十到上百个节点组成的、采用无线通信方式的、动态组网的多跳的移动性对等网络。其目的是通过动态路由和移动管理技术传输具有服务质量要求的多媒体信息流。通常节点具有持续的能量供给。 由于Adhoc网络具有节点节电、减少带宽消耗、拓扑快速变化、适应单向信道环境等多方面的要求,使得现有的IP路由协议,如RIP(选路信息协议)和OSPF(开放最短路径优先协议)等不能满足要求,Adhoc网络路由协议的设计具有很大难度。IETF的MANET工作组重点研究无线Adhoc中的路由协议。主要有如下几种草案: 1.AODV(AdhoconDemandDistmceVectorRouting)Adhoc网络的距离矢量路由算法。 2.TORA(TemporallyOrderedRoutingAlgorithm)临时顺序路由算法。 3.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4.OLSR(OptimizedLinkStateRoutingProtocol)优化的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5.TBRPF(TopologyBroadcastBasedonReversePathForwarding)基于拓扑广播的反向路径转发。 6.FSR(FisheyeStateRoutingProtocol)鱼眼状态路由协议。 7.IERP(theInter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间路由协议。 8.IARP(theIntrazoneRoutingProtocol)区域内路由协议。 9.DSDV(DestinationSequencedDistanceVector)目标序列距离路由矢量算法。 下面我将重点就DSR和AODV两种协议进行介绍。 (一).DSR(DynamicSourceRouting)动态源路由协议。

关于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关于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1、解决路由环问题的方法有(ABD) A. 水平分割 B. 路由保持法 C. 路由器重启 D. 定义路由权的最大值 2、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路由协议(C) A. 允许数据包在主机间传送的一种协议 B. 定义数据包中域的格式和用法的一种方式 C. 通过执行一个算法来完成路由选择的一种协议 D. 指定MAC地址和IP地址捆绑的方式和时间的一种协议 3、以下哪些内容是路由信息中所不包含的(A) A. 源地址 B. 下一跳 C. 目标网络 D. 路由权值 4、以下说法那些是正确的(BD) A. 路由优先级与路由权值的计算是一致的 B. 路由权的计算可能基于路径某单一特性计算,也可能基于路径多种属性 C. 如果几个动态路由协议都找到了到达同一目标网络的最佳路由,这几条路由都会被加入路由表中 D. 动态路由协议是按照路由的路由权值来判断路由的好坏,并且每一种路由协议的判断方法都是不一样的 5、IGP的作用范围是(C) A. 区域内 B. 局域网内 C. 自治系统内 D. 自然子网范围内 6、距离矢量协议包括(AB) A. RIP B. BGP C. IS-IS D. OSPF 7、关于矢量距离算法以下那些说法是错误的(A) A. 矢量距离算法不会产生路由环路问题 B. 矢量距离算法是靠传递路由信息来实现的 C. 路由信息的矢量表示法是(目标网络,metric) D. 使用矢量距离算法的协议只从自己的邻居获得信息 8、如果一个内部网络对外的出口只有一个,那么最好配置(A) A. 缺省路由 B. 主机路由 动态路由C. 9、BGP是在(D)之间传播路由的协议

自组网路由协议

2012-11-07 14:33 183人阅读评论(0) 收藏举报 与单跳的无线网络不同,自组网节点之间需通过多跳数据转发机制进行数据交换,每个节点都可能充当其它节点的路由器。无线信道质量的不规则变化,节点的移动、加入和退出等均会引起网络拓扑结构的动态变化。自组网路由协议的作用就是在这种环境中,监控网络拓扑结构的变更,交换路由信息,定位目的节点位置,产生、维护和选择路由,提供网络的连通性。路由协议是移动节点互相通信的基础。 常规的路由协议,如路由信息协议(RIP)[29]和开放式最短路径互连(OSPF)[30]是为有线网络而设计的,它们的拓扑结构相对固定,不会出现大的网络结构变化。自组网结构则是动态变化的,若仍使用常规路由协议,则将会在路由发现和维护上付出很大的代价,而全网路由也可能始终处于不收敛状态。除此之外,自组网不能采用常规路由协议还包含如下几种方面的原因: (1)自组网中主机间的无线信道可能是单向的; (2)若仍使用常规路由,则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将产生许多冗余链路; (3)常规路由协议路由信息的周期性广播更新报文会消耗大量的网络带宽。由于无线信道本身的物理特性,它所能提供的网络带宽相对有线信道要低得多。此外,考虑到竞争共享无线信道产生的碰撞、信号衰减、 噪音干扰、信道间干扰等多种因素,节点可得到的实际带宽是远远小于理论上的最大带宽值; (4)无线移动终端的局限性。移动终端在带来移动性、灵巧、轻便等好处的同时,其固有的特性,例如采用电池一类可耗尽能源提供电源,内存较小,CPU性能较低等要求路由算法简单有效,实现的程序代 码短小精悍,需要考虑如何节省能源等。而常规路由协议通常基于高性能路由器作为运行的硬件平台,没有上述的限制。 由于自组网路由协议对自组网的重要性,它便成了研究的一个热点。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当多的标准和草案推出。当前提出的自组网路由协议可依两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是以触发时机进行分类,一是以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类。 2.1依据触发时机分类 根据路由触发原理,目前的路由协议可分为三类: 1)基于路由表驱动(Table Driven)的路由协议 2)按需驱动(On-Demand Driven)的路由协议

路由协议的分类

路由协议的分类。什么是自治域系统、IGP、EGP。 自治域(自治系统),在同一种路由协议上使用不同的自治域,可以有效的分割 路由信息,即自治域A中的路由器不会与自治域B中的路由器交换路由 信息。一个AS是一组共享相似的路由策略并在单一管理域中运行的路由器的集合。一个AS可以是一些运行单个IGP(内部网关协议)协议的路由器集合。也可以是一些运行不同路由选择协议但都属于同一个组织机构的路由器集合。不管是哪种情况,外部世界都将整个AS看作是一个实体。按照工作区域,路由协议可以分为IGP和EGP: IGP(InteriorGateway Protocols)内部网关协议 在同一个自治系统内交换路由信息,RIP、OSPF和IS—lS 都属于IGP。IGP的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计算自治域内的路由信息。 EGP(Exterior Gateway Protocols)外部网关协议 用于连接不同的自治系统,在不同的自治系统之间交换路由信息,主要使用路由策略和路由过滤等控制路由信息在自治域间的传播 什么是管理距离,有什么作用。 管理距离是指一种路由协议的路由可信度。每一种路由协议按可靠性从高到低,依次分配一个信任等级,这个信任等级就叫管理距离。对于两种不同的路由协议到一个目的地的路由信息,路由器首先根据管理距离决定相信哪一个协议。 防止环路的方法有哪些? RIP:有六种防止环路的措施:设定无穷大的值(16)路由毒化水平分割毒化反转触发更新抑制计时器 OSPF有哪些状态,在每种状态下进行哪些操作?OSPF有哪三个表?为什么需要DR、BDR,如何选择。 OSPF路由器在完全邻接之前,所经过的几个状态: 1.Down:此状态还没有与其他路由器交换信息。首先从其ospf接口向外发送hello分组,还并不知道DR(若为广播网络)和任何其他路由器。发送hello分组使用组播地址224.0.0.5。 2.Attempt: 只适于NBMA网络,在NBMA网络中邻居是手动指定的,在该状态下,路由器将使用HelloInterval取代PollInterval 来发送Hello包. 3.Init: 表明在DeadInterval里收到了Hello包,但是2-Way通信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4.two-way: 双向会话建立,而RID彼此出现在对方的邻居列表中。(若为广播网络:例如:以太网。在这个时候应该选举DR,BDR。) 5.ExStart: 信息交换初始状态,在这个状态下,本地路由器和邻居将建立Master/Slave关系,并确定DD Sequence Number,路由器ID大的的成为Master. 6.Exchange: 信息交换状态,本地路由器和邻居交换一个或多个DBD分组(也叫DDP) 。DBD包含有关LSDB中LSA条目的摘要信息)。 7.Loading: 信息加载状态:收到DBD后,将收到的信息同LSDB中的信息进行比较。如果DBD中有更新的链路状态条目,则向对方发送一个LSR,用于请求新的LSA 。 8.Full: 完全邻接状态,邻接间的链路状态数据库同步完成,通过邻居链路状态请求列表为空且邻居状态为Loading判断。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动态路由协议概述 动态路由协议的基本思想: 路由器之间互相交换路由表(距离矢量路由协议) 链路信息(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1.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包括RIPv1、RIPv2 、IGRP 、BGP,其中IGRP是思科专有协议。 2.RIPv1 、RIPv2 、IGRP是内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BGP是外部网关路由选择协议。 3.距离向量路由选择协议的工作方式是定期广播路由器自身的完整或部分路由表。 4.每个路由器把自己直连网络的路由的度量值设置为0,把它收到的来自其它路由器的路由表中的度量值增加一定的数值。 RIPv1的特征: 1.它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 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

2.采用广播(255.255.255.255)进行路由更新 3.更新周期为30秒 4.管理距离:120 5.不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只允许使用标准的A、B 、C类网络地址,是有类别(Classful)的路由选择协议。 RIPv2配置: 1.指定路由选择协议:# router rip 2.除了要加入一条“version 2”以外,其他配置都与RIPv1配置相同。 https://www.doczj.com/doc/206950589.html,work命令指定要发布的直连网络地址,不需要指定子网值,只指定标准A、B 、C类网络地址即可 4.RIPv2靠识别配置在各个接口上的IP地址和子网掩码来支持变长子网掩码。 RIPv2的特征: 1.也是距离矢量路由选择协议,支持认证 2.同样使用跳数作为度量值,最大跳数15,超过15跳,就不再添加进路由表 3.采用组播地址(22 4.0.0.9)进行路由更新 4.更新周期也是30秒,同时支持触发更新 5.管理距离也是120 6.支持变长子网掩码VLSM,适合多数小型网络,是无类别(Classless)的路由选择协议

OSPF路由协议简介

OSPF路由协议简介 据北岸了解,CCNA课程中主要介绍的只有RIP、OSPF和EIGRP三种路由协议,对于这三种协议,目前市场上还常用的一般是OSPF协议。RIP协议由于其本身具有跳数(16跳)和更新周期等因素,限制了网络的规模,使得以跳数为计的路由并非最优路由;同时频繁更新整张周期表,浪费网络带宽,逐跳的更新网络收敛速度慢。因此,渐渐的已被淘汰出局,不再使用了。上期北岸简单介绍了RIP路由协议,今天我们来看看OSPF路由协议的内容。 1.OSPF概述: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一种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使用的是触发式更新(当新增链路或链路故障)和更新给网络中权威路由器,直接基于IP协议,协议号为89 (不可靠),管理距离110。 2.特点有:度量值与带宽有直接关系;组播更新(224.0.0.5&224.0.0.6);支持等价路由(负载均衡);支持明文和密文两种方式验证;支持携带掩码,支持VLSM,支持CIDR;采用SPF 算法,保证域内百分百无环;支持区域划分(分级组网),可适应大规模网络;支持多种链路层网络类型。 3.OSPF中涉及到的英文缩写含义: LSA:链路状态通告,该信息表示了路由器周边链路接口等信息;用于路由器之间传递路由信息; 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网络中会选举出一台路由器去收集网络中的所有LSA,形成一个数据库;分发给所有路由器; 区域:具有相同区域标识的路由器处于一个区域; OSPF报文 Hello:用于建立、维持邻居关系 DD:用于描述本地的链路数据库 LSR:链路请求信息,用于向对方请求路由 LSU:链路更新信息,用于回复LSR LSack:对报文进行确认 OSPF状态机 DOWN:未启用OSPF时 INIT:初始化状态,当路由器发送了一个hello包后 2-W AY:邻居回复hello给我后置为 FULL:邻居之间链路状态交互完毕,达到每台路由都包括了该网络所有拓扑情况后OSPF 处于该状态;收敛状态; 4.(1)OSPF配置命令 (config)#router ospf *,其中*:代表进程ID,(OSPF在本地可启用多个进程),本地有效;(config-router)#network x.x.x.x y.y.y.y area *,其中x.x.x.x:需要通告到OSPF网络中的网段;y.y.y.y:反掩码,反掩码中为0的对应网络地址,为1的对应主机地址;其中01必须连续,不能间隔;*表示区域标识。

基于NS2的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研究与仿真毕业论文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设计(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者签名: 二○一○年五月二十日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2) Key words (2) 1 绪论 (3)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3)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1.3 本课题研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4) 2 无线自组网 (4) 2.1 无线自组网的产生和发展 (4) 2.2 无线自组网的特征 (5) 2.3 无线自组网应用领域 (5) 2.4 无线自组网体系结构 (6) 3 网络模拟器NS2 (7) 3.1 NS2简介 (7) 3.2 NS2组成部分 (9) 3.3 NS2模拟基本流程 (10) 4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 (11) 4.1 无线自组网与传统移动通信网络的区别 (11) 4.2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分类 (11) 4.3 几种典型的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 (12) 4.3.1 目的序列距离矢量路由协议DSDV (12) 4.3.2 按需平面距离矢量路由协议AODV (12) 4.3.3 动态源路由协议DSR (13) 4.3.4 临时排序路由算法TORA (13) 4.4 路由协议性能评标准 (14)

5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的仿真 (14) 5.1 移动节点 (14) 5.1.1 移动节点的结构 (15) 5.1.2 移动节点的创建 (15) 5.1.3 移动节点的运动 (16) 5.2 无线自组网路由模拟的实现 (17) 5.2.1 无线自组网路由协议场景的构建 (17) 5.2.2 TCP代理的创建和设置 (17) 5.2.3 仿真参数的设置 (17) 5.3 仿真结果分析 (18) 5.3.1 动画演示工具nam (18) 5.3.2 无线Trace文件格式 (19) 5.3.3 数据分析工具gawk (20) 5.3.4 绘图工具gnuplot (20) 5.3.5 仿真结果分析 (21) 结论 (25) 参考文献 (27) 致谢 (29)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 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 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 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 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时又继承了链路状态路由协议的优点。各种路由协议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的网络。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2 静态路由 静态路由表在开始选择路由之前就被网络管理员建立,并且只能由网络管理员更改,所以只适于网络传输状态比较简单的环境。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特点: ·静态路由无需进行路由交换,因此节省网络的带宽、CPU的利用率和路由器的内存。 ·静态路由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在使用静态路由的网络中,所有要连到网络上的路由器都需在邻接路由器上设置其相应的路由。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 ·有的情况下必须使用静态路由,如DDR、使用NA T技术的网络环境。 静态路由具有以下缺点: ·管理者必须真正理解网络的拓扑并正确配置路由。 ·网络的扩展性能差。如果要在网络上增加一个网络,管理者必须在所有路由器上加一条路由。 ·配置烦琐,特别是当需要跨越几台路由器通信时,其路由配置更为复杂。 3 动态路由

常见动态路由协议的比较

RIP(Routing Information Protocols)路由信息协议 OSPF(Open Shortest Path First)开放式路径优先 EIGRP:(Enhanced Interior Gateway Routing Protocol)―――――――――――――――加强型内部网关路由协议 静态路由:静态路由只适用于小型网络或小型转中型网络中只有较小范围的扩充中。需要手工输入,手工管理,管理开销对于动态路由来说是一个大大的负担。 优点:带宽优良,安全性好。 动态路由协议: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和维护路由表的过程,是基于某种路由协议实现的。 种类: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 特点:减少管理任务,占用网络宽带 RIP:RIP是使用最广泛的距离向量路由协议。RIP是为小型网络环境设计的,因为这类协议的路由学习及路由更新将产生较大的流量,占用过多的带宽。为了避免路由环路,RIP 采用水平分割、毒性逆转、定义最大跳数、闪式更新、抑制计时5 个机制来避免路由环路。水平分割是一个规则,用来防止路由环路的产生,这里的规则指的是从一个接口上学习到的路由信息,不再从这个接口发送出去。 RIP 协议分为版本1 和版本2。不论是版本1 或版本2,都具备下面的特征: 1. 是距离向量路由协议; 2. 使用跳数(Hop Count)作为度量值; 3.默认路由更新周期为30 秒; 4. 管理距离(AD)为120; 5. 支持触发更新; 6. 最大跳数为15 跳; 7. 支持等价路径,默认4 条,最大6 条; 8. 使用UDP520 端口进行路由更新。 RIPv1 和RIPv2 的区别如表: RIPv1 和RIPv2 的区别 RIPv1 RIPv2 在路由更新的过程中不携带子网信息在路由更新的过程中携带子网信息 不提供认证提供明文和MD5 认证 不支持VLSM 和CIDR 支持VLSM 和CIDR 采用广播(255.255.255.255)更新采用组播(224.0.0.9)更新 有类别(Classful)路由协议无类别(Classless)路由协议 经过一系列路由更新,网络中的每个路由器都具有一张完整的路由表的过程,称为收敛。OSPF作为一种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用于在同一个自治域(AS)中的路由器之间发布路由信息。区别于距离矢量协议(RIP),OSPF具有支持大型网络、路由收敛快、占用网络资源少等优点,在目前应用的路由协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广为使用的是OSPF第二版,最新标准为RFC2328

四种路由协议比较

内部网关协议RIP:基于距离向量的路由协议。(1)仅和相邻路由器交换信息,交换的信息是自己的路由表。(2)按固定的时间间隔交换信息。RIP协议用UDP报文进行传送。 RIP实现简单,但它能使用的最大距离为15,16是不可到达,所以RIP只适用于小规模网络。RIP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好消息传播的快,坏消息传播的慢。 RIP为了防止成环:可以用水平分割的方法,即从本端口接收到的路由,不再从本接口发送出去。 内部网关协议OSPF:使用分布式的链路状态协议。(1)向本自治系统内的所有路由器发送信息,用洪泛法。,路由器向所有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这个相邻的路由器再向所有它相邻的路由器发送信息。(2)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所有路由器的链路专题。(3)只有链路状态变化时,才用洪泛法发送信息,OSPF没有RIP那样坏消息传播的慢的问题。而不像RIP那样每隔30s交换一次路由信息。OSPF协议知道全网的拓扑结构图。OSPF更新收敛的快是重要特点。OSPF不用UDP而是直接用IP数据报传送。OSPF的数据包很短,这样可以减少路由信息的通信量。 注:RIP交换的是路由表,即到目的网络的最短距离,RIP就是根据最短距离选路的。OSPF发送的信息是与本路由器相邻的链路状态,即与本路由器都和哪些路由器相邻以及该链路的度量,如距离,费用带宽。所以交换完路由信息以后,形成数据库,然后利用SPF算法(如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再算出路径,形成SPF树。每个路由单元根据SPF树生成自己的路由表。对OSPF而言,主要的消耗就在SPF的算法处理中,最常用的是Dijkstra静态路由算法。当一条链路down,每台路由器都会获得变化的信息,在网络拓扑更新之后,每台路由器就会重新计算SPT。这样计算SPT的计算量特别大,消耗CPU。。在目前的实际应用中,重新计算SPT就是删除当前的SPT,调用最短路径优先算法重新构造SPT。所以需要提出一种快速收敛的算法,来消除冗余存储或冗余计算。如下图我们只需要计算第二张图中区域的节点,即只对部分变化的节点重新计算路径,大大减少了计算量。

(完整版)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路由协议试题以及参考答案 1、解决路由环问题的方法有() A. 水平分割 B. 路由保持法 C. 路由器重启 D. 定义路由权的最大值 2、下面哪一项正确描述了路由协议() A. 允许数据包在主机间传送的一种协议 B. 定义数据包中域的格式和用法的一种方式 C. 通过执行一个算法来完成路由选择的一种协议 D. 指定MAC地址和IP地址捆绑的方式和时间的一种协议 3、以下哪些内容是路由信息中所不包含的() A. 源地址 B. 下一跳 C. 目标网络 D. 路由权值 5、IGP的作用范围是() A. 区域内 B. 局域网内 C. 自治系统内 D. 自然子网范围内 6、距离矢量协议包括() A. RIP B. BGP C. IS-IS D. OSPF 7、关于矢量距离算法以下那些说法是错误的() A. 矢量距离算法不会产生路由环路问题 B. 矢量距离算法是靠传递路由信息来实现的 C. 路由信息的矢量表示法是(目标网络,metric) D. 使用矢量距离算法的协议只从自己的邻居获得信息 8、如果一个内部网络对外的出口只有一个,那么最好配置() A. 缺省路由 B. 主机路由 C. 动态路由 9、BGP是在()之间传播路由的协议 A. 主机 B. 子网 C. 区域(area) D. 自治系统(AS) 10、在路由器中,如果去往同一目的地有多条路由,则决定最佳路由的因素有() A. 路由的优先级 B. 路由的发布者 C. 路由的metirc值 D. 路由的生存时间 11、在RIP协议中,计算metric值的参数是() A. MTU B. 时延 C. 带宽 D. 路由跳数 12、路由协议存在路由自环问题() A. RIP B. BGP C. OSPF D. IS-IS 13、下列关于链路状态算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链路状态是对路由的描述 B. 链路状态是对网络拓扑结构的描述 C. 链路状态算法本身不会产生自环路由 D. OSPF和RIP都使用链路状态算法 14、在OSPF同一区域(区域A)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每台路由器生成的LSA都是相同的 B. 每台路由器根据该最短路径树计算出的路由都是相同的 C. 每台路由器根据该LSDB计算出的最短路径树都是相同的 D. 每台路由器的区域A的LSDB(链路状态数据库)都是相同的 15、在一个运行OSPF的自治系统之内:( ) A. 骨干区域自身也必须是连通的

路由基本原理及路由协议详情详情

路由基本原理及路由协议 一.OSI/RM参考模型中分组交换网络的(网络层)路由选择1.路由选择 路由选择也较路径选择。 路由选择是指选择和建立一条合适的物理或逻辑的通路,以供进网数据从网络的源节点到达宿节点的控制过程。 2.路由问题概述 分组交换网结构可以抽象成以下网络拓扑图 数据分组从源节点A到达宿节点D的路径(通路)有: l1,l3(A-B-D) l2,l6(A-C-D) l2,l4,l7(A-C-E-D) 问题: 哪条通路是最佳的? 最佳-即最短路径问题。 假如上图中每条边都有权值,A到D的最短路径应该是所有路径中,构成路径的边的权值之和最小的哪条路径。 权值:在网络中主要是数据传输时延和距离。 3.对路由选择算法的要求 a.能正确、迅速、合理地传输数据分组 b.能适应由于节点或链路故障引起的拓扑变化 c.能适应网络通信量的变化,使网络内的通信负载达到均衡 d.算法应尽量简单 4.路由选择算法的两大策略 a.静态路由选择算法——基于网络拓扑(距离)和时延的要求,以固定的准则来选择路由。因此这类算法也叫做确定型(非自适应)路由算法。这类算法简单,速度快,但不能适应因种种原因而引起的网络拓扑变化和网络内部通信量的变化。这类算法使用于那些网络拓扑结构不经常变化的小型网络。 b.动态路由选择算法——基于网络状态参数的变化,来选择某段时间内有效的路由。这类算法能够适应网络拓扑状态和其它状态参数的变化而调整路由。因此这类算法也叫做自适应路由算法 5.实现路由选择算法的一般方法 a.标头指示法 b.路由表法 在每个交换节点(路由器)中建立路由表。 二、互联网中的路由算法——IP路由技术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常用路由协议的分析及比较 路由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其相应的路由表称为静态路由表和动态路由表。静态路由 表由网络管理员在系统安装时根据网络的配置情况预先设定,网络结构发生变化后由网络 管理员手工修改路由表。 动态路由随网络运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路由器根据路由协议提供的功能自动计算数据传 输的最佳路径,由此得到动态路由表。 根据路由算法,动态路由协议可分为距离向量路由协议(Distance Vector Routing Protocol)和链路状态路由协议(Link State Routing Protocol)。距离向量路由协议基于Bellman-Ford算法,主要有RIP、IGRP(IGRP为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链路状态路由协议基于图论中非常著名的Dijkstra算法,即最短优先路径(Shortest Path First,SPF)算法,如OSPF。在距离向量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部分或全部的路由表传递给与其相邻的路由器; 而在链路状态路由协议中,路由器将链路状态信息传递给在同一区域内的所有路由器。 根据路由器在自治系统(AS)中的位置,可将路由协议分为内部网关协议(Interior Gateway Protocol,IGP)和外部网关协议(External Gateway Protocol,EGP,也叫域间路由协议)。域间路由协议有两种:外部网关协议(EGP)和边界网关协议(BGP)。EGP是为一个简单的树型拓扑结构而设计的,在处理选路循环和设置选路策略时,具有明显的缺点,目前已被BGP代替。 EIGRP是Cisco公司的私有协议,是一种混合协议,它既有距离向量路由协议的特点,同

动态路由协议实验报告

动态路由协议实验报告 篇一:动态路由配置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动态路由的配置 【实验目的】 1. 学会用配置静态路由; 2.学会用RIP协 议配置动态 路由。 【实验原理】 动态路由是网络中的路由器之间相互通信,传递路由信息,利用收到的路由信息更新路由器表的过程。它能实时地适应网络结构的变化。如果路由更新信息表明发生了网络变化,路由选择软件就会重新计算路由,并发出新的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各个网络,引起各路由器重新启动其路由算法,并更新各自的路由表以动态地反映网络拓扑变化。动态路由适用于网络规模大、网络拓扑复杂的网络。 RIP采用距离向量算法,即路由器根据距离选择路由,所以也称为距离向量协议。路由器收集所有可到达目的地的不同路径,并且保存有关到达每个目的地的最少站点数的路径信息,除到达目的地的最佳路径外,任何其它信息均予以丢弃。同时路由器也把所收集的路由信息用RIP协议通知相邻的其它路由器。这样,正确的路由信息逐渐扩散到了全网。

【实验步骤】 1. 在Packet Tracer 软件环境当中搭建实验环境,并画出如下拓扑图,共使用 4台路由器,5台PC机,1台交换机,其中两个路由器之间用交叉线连接,交换机 与其他设备都用直通线连接。 图一网络拓扑图 2. 按照事先想好的如上图中标示的地址在计算机中设 置好IP地址,子网掩码,默认网关。如设置PC1的相关截 图如下: 图二PC1的IP地址 图三PC1的网关 3. 利用ping命令测试同一网段的两台 PC机之间的连通性,若出现Reply from语句则表示两台 PC机之间相互连通了,若出现 Request timed out 则表示还没有连 通,如下图所示是测试同一网段的PC0和PC4之间的连 通性,出现Reply from 语句,表示两台计算机之间连通了。 图四用ping命令测试连通性 4. 在路由器中分别添加与之相连的网段的网络号,相关截图如下: 图五路由器设置 5. 利用ping命令测试不同网段的 PC机(PC1和PC3)之间的连通性,测 试结果如下,结果表明连通了。

实验四 路由器及其动态路由协议

实验四路由器及其动态路由协议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启动RIP协议配置动态路由的调试方法; 2、掌握路由器中提供的网络连通性测试命令; 实验要求 1、掌握动态路由的设置步骤以及方法; 2、验证动态路由的设置结果,加深对路由概念的理解; 实验内容 1、路由器配置模式及其转换; 2、一些常用的配置命令和状态查询命令; 3、配置路由器接口的IP地址; 4、根据实验室网络拓扑结构配置动态路由; 5、总结静态路由与RIP动态路由的区别; 实验实现 H3C MSR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 表H3C MSR路由器基本配置命令

图路由器基本配置示意图 路由器动态路由1 图路由器动态路由配置示意图1

system-view System View: return to User View with Ctrl+Z. [H3C]sysname RouterA [RouterA]interface Ethernet 0/0 [RouterA-Ethernet0/0]ip addr 192.168.100.1 255.255.255.0 [RouterA-Ethernet0/0]quit [RouterA]interface Serial 0/0 [RouterA-Serial0/0]link-protocol hdlc // 配置接口封装HDLC协议。缺省情况下,接口封装PPP协议。[RouterA-Serial0/0]ip addr 10.0.0.1 255.0.0.0 [RouterA-Serial0/0]quit [RouterA]rip [RouterA-rip-1]network 192.168.100.0 [RouterA-rip-1]network 10.0.0.0 [RouterA]display ip routing-table 图路由器Router A路由表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以及管理距离AD和metric的区别 发布时间:2013-07-20 09:02:06 浏览次数:737 路由协议的优先级(Preference,即管理距离Administrative Distance)一般为一个0到255之间的数字,数字越大则优先级越低。 ?直连路由具有最高优先级。 ?人工设置的路由条目优先级高于动态学习到的路由条目。 ?度量值算法复杂的路由协议优先级高于度量值算法简单的路由协议 路由的优先级的概念是优先级高的新路由协议可替代优先级低的同信宿路由,反之,则不然。 需要区别的是路由开销(metric)和路由优先级(preference)这两个概念。metr ic是针对同一种路由协议而言,对不同的路由协议,由于代表的含义不同,比较不同协议的metric是无意义的,所以要在两条不同协议的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只能比较路由协议的优先级。相反,preference是针对不同路由协议而言,同协议的路由的preferen ce优先级是一般情况下一样的,这时metric是在两条同信宿路由中作出选择的标准。

总结:路由优先级在不同协议时候,比较preference的大小,而在路由协议相同时候由于preference相同,则再比较metric的大小,进而确定最终选择的路由。 一般在ip route命令中静态路由中的参数“Distance metric for this route“都是指metric参数,而Administrative Distance在使用不同路由协议间比较时候,都使用默认值,。一般Administrative Distance值不单独写出来,除非要更改其默认值。 PS:对于小规模的网络,使用静态路由方式很合适,以下为cisco的静态路由配置命令: Static Routing 静态路由:手动填加路由线路到路由表中,优点是: 1.没有额外的router的CPU负担 2.节约带宽 3.增加安全性 缺点是: 1.网络管理员必须了解网络的整个拓扑结构 2.如果网络拓扑发生变化,管理员要在所有的routers上手动修改路由表 3.不适合在大型网络中 静态路由的配置命令:ip route [dest-network] [mask] [next-hop address 或exit interface][administrative distance] [permanent] ip route:创建静态路由 dest-network:决定放入路由表的路由表 mask:掩码 next-hop address:下1跳的router地址 exit interface: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拿这个来替换next-hop address,但是这

[NextPage][/NextPage] 个是用于点对点(point-to-point)连接上,比如广域网( WAN)连接,这个命令不会工作在LAN上 administrative distance:默认情况下,静态路由的管理距离是1,如果你用exit int erface代替next-hop address,那么管理距离是0(不同协议是AD,但是对于相同路由协议时候,是指metric)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