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_范冬萍
- 格式:pdf
- 大小:218.38 KB
- 文档页数:7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方案为了实现科学强国的目标,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必不可少的。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涉及到许多方面,例如教育、媒体、科学普及等。
在实施方案方面,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育领域。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教育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
非常必要的是在学校中加强科学教育,包括开展科技创新、参与科技竞赛、科学实验等课程,引导学生培养科学思维、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更加注重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媒体方面。
媒体是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广泛的科学知识和普及的科学阅读能够帮助人们拓展视野、增强科学素质。
新闻、广播、电视、杂志等媒体和社交媒体将有更多的科学内容,科学知识也可以更好地传播到大众中间。
三、科学普及方面。
在社区、工厂、农村等各个区域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可以通过知识讲座、直播、手把手教学、展览等方式,向大众展示科学的魅力、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科技馆和展馆是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桥梁之一,科技馆和展馆可以把科学知识与人们日常生活细节联系在一起,帮助公众了解科学、了解科技前沿,更好地把科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政府方面。
政府部门可以利用财政、税收、科技等政策优惠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支持科技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引导企业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科技信息与企业交流和合作,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和素质提高。
五、个人方面。
提高个人科学素质,实际上是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要求。
各行各业的人士可以通过课程学习、媒体阅读、科学实践等途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更好地发挥自己才智,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
总体来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们需要通过多渠道的跨界合作和持续的系统培训,以期能够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供更好的支持。
未来,我们将继续开展广泛深入的科技普及活动,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共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2020·6(上)《科技传播》4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我国公众媒介偏见感知与参与行为研究”(编号:18XJC860001);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社会化媒介背景下甘肃省高校大学生意见表达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编号:YB036)。
作者简介:马萍,讲师,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理论。
郭旭魁,副教授,山西长治学院。
科学素养与媒介素养:公众参与科学传播的双维度基础马 萍,郭旭魁摘 要 在风险社会的大背景下,SARS、转基因科技、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牵动着公众的神经,公众对社会风险的认知和建构来自于科学传播过程当中大众传媒的认定和建构。
因此,这就需要公众同时具备解读科学议题和参与科学传播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
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受到两个维度的影响,即公众的议题知识与公众的媒介知识。
根据这两个不同维度的认知需求,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需要从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介使用、媒介认知等多角度出发,了解其科学传播的参与行为。
关键词 科学传播;科学素养;媒介素养;公众参与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20)260-0004-031 科学传播与公众参与随着网络与移动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科学技术信息的接触频率与数量都逐渐上升。
技术的便利与迅捷既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一方面,公众能够快速获得更多科学技术相关的新闻信息来满足个人需求,为日常生活所用;另一方面,具有风险的科学议题和科学新闻的快速传播也使得公众对争议性问题的讨论也普遍增多。
基于此,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应该从公众的科学素养、媒介使用、媒介认知、媒介内容评价等多角度出发了解公众对科学议题的认知、对新闻媒介与报道内容的感知及其他参与行为。
在当下媒介环境中,公众的科学知识大多来自于媒体,公众对科学问题的认知受到两个维度的影响——议题的知识与媒介的知识。
根据这两个不同维度的认知需求,对一般公众而言,需要具备的是了解议题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媒介知识的能力。
创新科普活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理论的实践与思考摘要:“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接受科学教育和具备科学素质的程度,它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接受科技教育、接受科学传播、树立科学态度、崇尚科学精神、实现科学生活的能力和素养。
“公民科学素质”的核心是“科学”,同时也就是指一种现代文明素养,它代表着一个人在文化、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文明程度。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社会经济结构。
因此,大力开展科普活动,不断提高广大公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已经成为新时期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1]。
关键词:创新科普活动;公民科学素质理论引言:近年来,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的科技意识和能力、促进公民科技致富,促进农业增效、公民增收,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
但是当前我国科普工作仍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科普工作体系不够健全;科普工作内容单调枯燥;缺乏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科普工作方法陈旧落后等[2]。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和不足,就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科普活动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科普活动方式、手段和机制,大力提高广大人民的科学素质。
因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科普工作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与探讨。
一、坚持政府主导,形成社会化大科普格局政府主导是指政府在科普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应把科普工作列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并协调各方面力量抓好落实。
要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作用,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各级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对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把科普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
各级科协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抓好组织落实,建立健全协调配合的科普网络体系和组织体系。
根据新时期的科普工作形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一是加强宣传引导。
2023年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作计划一、背景介绍公民科学素质是指公民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文化等方面的素质水平。
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重要任务,对于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我国将继续深化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着力培养广大公民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精神,增强科学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下面,我将从教育、媒体和社区三个方面提出2023年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具体计划。
二、教育方面1.加强科学教育课程改革2023年,我国将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改革,推进学科知识与科学思维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同时,还将加大对高等教育科学教育的投入,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提升科学教育质量。
2.开展科学实践活动2023年,我国将组织开展大规模的校园科学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此外,还将鼓励学校与社会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提供更多实践资源和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媒体方面1.提升科学传播质量2023年,我国将加大科学传播力度,提升科学传播内容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通过建设一批优秀的科学传播平台和团队,推出一批有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科学传播作品,提高公众对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务的认知和认可。
同时,还将加强科学传播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备科学素养和科学传播能力的科普人才。
2.加强新媒体科学传播2023年,我国将加强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引导和管理。
通过加强新媒体科学传播平台的建设和管理,规范新媒体科学传播行为,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的权威来源,防范和打击科学虚假信息的传播,提高公众对新媒体科学传播的信任和接受度。
四、社区方面1.建设科学社区2023年,我国将推动社区科学教育和科学文化活动的开展,建设一批科学社区,提供科学知识和科学文化交流的平台。
通过组织科学讲座、科学展览、科学竞赛等活动,搭建科学家和公众之间的桥梁,促进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在社区的传播和融入。
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策略探析作者:韦林华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3年第02期[摘要]介绍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现状,讨论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原则和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原则策略[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 3)02C-0015-022010年,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7%,相当于发达国家公众在20世纪80年代的科学素养水平。
与2011年1.44%的比例相比,中国公众科学素质提升缓慢。
基于此背景,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
一、科学素养的含义及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一)科学素养的含义。
科学素养一词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前苏联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首次提出了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的人,从此,不同的科学家对科学素养一词作出了不同的阐释。
我国自1992年开始进行的八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科学素养的定义都是以米勒科学素养三维体系为依据,认为科学素养包括对科学知识、科学过程与方法、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学校教育对公众科学素养的影响。
一般来说,影响一个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因素主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
范冬萍认为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
雷绮红的研究也表明,教育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状况具有显著的影响。
通过对比历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数据,发现公众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科学素养越高,大学生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远远高出全国平均线。
二、高职院校实施科学教育的现状(一)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技能教育轻科学教育的现象。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通过研究企业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以及工作流程来开发课程,构建课程体系,使得高职教育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倡议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驱动力,它不仅帮助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奥秘,还推动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
然而,当前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
为了促进科学的普及与传播,我们有必要倡议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从科学教育、媒体传播、科学普及活动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一、加强科学教育的力度科学教育是培养公众科学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校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应推动学校加强科学课程的设置,使科学知识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
此外,教师在科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科学教育能力,培养他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更好地传授科学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优化科学媒体传播媒体是大众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部分科学报道存在夸大、误导等问题,给公众对科学的认知造成困扰。
因此,媒体应加强对科学新闻的质量控制,确保报道准确客观。
同时,科学媒体也应加大科学普及信息的传播力度,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公众传递科学知识,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三、举办科学普及活动科学普及活动是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认知和理解的重要方式之一。
政府、科研机构、科普机构可以开展科学展览、科学讲座、科技嘉年华等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展示科学成果。
此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科学普及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渠道,开展科学知识的在线教育、科学讲座的网络直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
四、培养科学家和科学普及人才培养更多科学家和科学普及人才是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认知和理解的根本途径。
政府应大力支持科学研究,提高科研经费投入和待遇,吸引更多有志于科学事业的人才。
此外,还应建立健全科学普及人才培养体系,开展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科学普及人才的素质和能力。
总结:提高社会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和理解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科学素养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科学素养1.1科学素养的概念科学素养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D. Hurd)在1958年首先提出,它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之后,也不乏有很多学者对科学素养的概念进行不同的界定和表述,但影响力颇为广泛的要属美国学者米勒(J. Miller)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和模型。
他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①2006年2月6日我国的国务院在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1.2中国公民科学素养的现状为了及时、全面、系统的了解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状况及其变化规律,中国科协中国科普研究所于2009年11月到2010年5月开展了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抽样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提升。
经综合测算,2010年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达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所具备的科学素养水平。
②虽然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相对还很落后,但它的稳步提升已经实现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所确定的阶段性目标,相信往后也会逐步缩小与其他国家的差距。
调查还显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养的机会和途径明显增多。
2010年我国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由高到低依次为:电视、报纸、与人交谈、互联网、广播、一般杂志、图书和科学期刊。
公民对科技感兴趣的程度提高,并保持积极理性的科学态度。
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策略与方法第一章: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性科学普及是指将科学知识传播给公众,使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公众科学素质提高是促进公众科技认识、理解和利用的过程。
科学普及和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在于可以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推进科技创新与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转化,增强人类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创造力,推动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进步。
第二章:科学普及与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策略1.培养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思考问题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培养科学思维有利于公众理性思考、正确判断问题和发现问题的本质,可以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科技体验和游戏等活动来培养公众的科学思维。
2.建立科学传播平台为了使科学普及更加广泛地进行,可以建立科学传播平台,让更多的公众了解科学知识,参与到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中来。
科学传播平台可以包括科学博物馆、科普公园、科学网站、科普图书和报刊等。
3.加强科普教育科普教育是为了使广大的公众更好地了解科学而进行的一种科普教育活动。
加强科普教育可以使公众通过教育方式更好地了解到科学,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科普教育可以包括普及科学知识、开展实验室教学等活动。
4.开展社会化科研活动社会化科研活动是指将科研活动开放给广大公众进行参与和投入。
通过社会化科研活动可以提高公众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科学技术产出和社会进步。
社会化科研活动可以包括公开论文、开展专题研究等活动。
第三章:公众科学素质提高的方法1.加强科学知识学习加强科学知识学习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
公众可以通过阅读科普读物、网站、报刊和听取科普讲座的方式来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
科普读物可以让读者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科普网站可以让读者更方便地了解最新的科学知识,科普报刊和科普讲座则可以让读者和听众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2.参与科学实验参与科学实验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方法。
公众可以通过参加科学实验来了解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实施方案作为新时代的科技强国,科学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了每个公民的基本素质之一。
高科技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了解科学基础知识,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利用科技进步,这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目前,我国的全民科学素质仍然有待提高,许多人对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仍然不足,发展速度不如其他先进国家。
因此,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一、加强普及教育在加强全民科学素质方面,普及教育是基础。
要想实现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就应该在教育方面加大力度,将科学教育纳入到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
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创新精神,让他们了解科学的基本知识和思维方式,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方面,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鼓励全民积极参与科普活动,拓宽视野,增加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弘扬科学精神。
二、加强科学实践只有通过科学实践,才能更好地了解科学,掌握科学方法。
因此,应该积极开展各种科学实践活动,让全民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技能。
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科普活动,让人们亲身参与,了解科学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技能。
此外,可以通过开设科普实验室和科普课程,让人们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科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各自领域的科学素养。
三、创新科学教育模式要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须根据不同人的需要和实际需求,创新科学教育模式。
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群,开设不同类型的科普课程和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爱好来开展科学教育。
如家长要通过家庭科学课程帮助孩子在家庭中学习科学基础知识,企业要通过开设生产科学课程,帮助职工掌握生产工艺中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以及公众、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要通过博物馆、园区等场所接受科普教育,尝试亲身参与科学实验以及科学讲座等。
四、提供科学信息要想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必须提供丰富的科学信息。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报纸、网络等,向公众定期发布有关科学教育的信息,推广科学知识,让公众了解科学知识的最新进展。
提高我市公众科学素养的建议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国民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一个国家的国民科学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的发展。
可以说,国家的综合国力与国民的素养具有密切的关系。
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国民不仅能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且对于国内科学技术转化生产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素养是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公民科学素养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养不高;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
公民科学素养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瓶颈之一。
公民科学素养的培养却是一个长期而且艰苦的过程。
然而,这个问题又是必须要解决的。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人类的活动越来越多地与科学技术相关,公共政策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从重要性上来看都与科学技术日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公众的科学素养是公共政策的基石。
没有公民对决策过程的参与,就没有公共政策决策的公开化和民主化,民主的政治体制就无法实现或保证。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目前的情况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由三个方面组成:1、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了解程度。
根据国际上通用的科学素养指标体系和测算方法进行统计和计算,2003年,我国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1.98%,比2001年的1.4%增长了约0.6个百分点。
12科T学视点OPICS纵观世界格局,当下的国际科技竞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激烈,我国对战略科技支撑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迫切,发展科学教育,提升全民的科学素养,是将我国建设为科技强国的必然选择,也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更是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伟大飞跃,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
在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方面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科协发布的数据显示,相比于2010年的3.27%,2015年的6.20%,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达到8.47%。
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为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提供坚实的支撑,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尤其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科学教育通过培育高素质科技人才、向全民普及科学知识,让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被极大地推动,科技成果惠及亿万人民,有力地改善民生福祉,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十三五”中期公民科学素2020.05期人们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基本目的,在于个人融入所在社会、有效谋生和持续发展,从而为家庭、社会、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格线’,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成为制约贵州省大数据战略向纵深推进的瓶颈,如何快速提升我省公民的科学素质,成为我们必须攻克的堡垒和必须啃掉的硬骨头。
人们接受教育和进行学习的基本目的,在于个人融入所在社会、有效谋生和持续发展,从而为家庭、社会、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做创新教育就要从具体的方法做起。
2015年9月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提出STEAM教育,国内多个省市将STEAM教育科目列入教学。
S T E A M一种重实践的超学科教育概念,有别于传统的单学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方式。
其本身为Science(科学),Technology(技术),Engineering(工程),Arts(艺术),Maths(数学)的缩写。
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刻不容缓作者:姚晓辉来源:《人民论坛》2018年第23期【摘要】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是改善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指标,是科技创新对公众科学素养的现实需求。
需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社会性科普教育,通过弘扬科学文化,扩大科技企业规模,增强公众科学精神与思维的培育力度,提升公众科学素养。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技创新国民素质【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与国之间都在进行科技创新实力较量。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效果不佳,公众科学素养仍处于较低水平,提升公众科学素养刻不容缓。
能够为我国科技创新踏入世界前列提供契机。
目前,在世界范围中,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地发展,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理论层出不穷。
而在信息全球共享进程加速推进下,先进的科学知识、方法与信息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所了解和掌握,科技创新被不断地推向更高层次和更大范围的共享境地。
在此背景下,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并在原有的价值实现基础上,形成了一种必然的时代趋势,为我国科技创新踏入世界行列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由此,公众要努力与世界先进技术和前沿技术接轨,尽力提升自身的科学积累新高度,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充分关注科技创新发展前沿,有效地把握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水平,才能满足时代竞争的需求,适应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要求。
激发和拓展公众科技创新的潜能。
在一定程度上,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具有推动、延伸、加深公众认识科学的社会影响作用,有利于激发和拓展公众科技创新的潜能。
一方面,科技创新成果能够生成巨大的社会价值。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促使人们形成对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更加深刻理性的认识,并在现实应用中,公众会对这种社会价值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关注。
由此可见,科技创新对于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影响。
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充分的信息储备,大大提升了科技创新的社会影响力,促进了科学类信息的全球共享。
国庆节期间如何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国庆节是一个全国欢庆的节日,也是一个提升公众科学素养的良好契机。
在这个假期里,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接触科学知识、参与科学活动。
以下是一些在国庆节期间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方法。
一、举办科普展览在公园、广场、科技馆等地举办科普展览是一种直观有效的方式。
展览可以涵盖多个领域,如天文、地理、生物、物理等。
通过展示生动的图片、实物模型、多媒体演示等,让公众能够近距离感受科学的魅力。
比如,举办关于宇宙探索的展览,展示太阳系的模型、卫星图片,介绍宇宙的奥秘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或者举办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展览,展示各种珍稀动植物的标本,讲解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在展览的设置上,要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
可以设置一些体验区,让观众亲身体验科学实验或者操作科学设备,比如模拟太空行走、显微镜观察细胞等。
同时,安排专业的科普讲解员,为观众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答疑,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
二、开展科普讲座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科普讲座也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讲座的主题可以多样化,包括健康生活、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例如,可以举办关于食品安全的讲座,讲解如何正确选择食品、识别食品添加剂,以及如何保障饮食健康;或者举办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讲座,介绍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对未来社会的影响。
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讲座的时间和地点可以灵活安排。
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图书馆、学校等地举行,并且可以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让更多无法亲临现场的人参与。
在讲座过程中,要鼓励观众提问和交流,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
三、组织科学实验活动科学实验是激发公众对科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可以在国庆节期间组织一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实验活动,让公众亲自参与,感受科学的神奇。
比如,组织化学实验活动,让参与者亲手制作晶体、调配颜色变化的溶液;或者组织物理实验活动,制作简易电动机、探究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
这些实验活动可以在学校、社区或者科技馆等地进行,并且要有专业的科学老师或者志愿者进行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正确性。
作者: 范冬萍[1]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出版物刊名: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9-14页
主题词: 公众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通识教育
摘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
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
这种新的理念主要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教育模式。
公众科学教育方案科学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
一个科技发达的国家,必定离不开大众科学素养的提升。
然而,当前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
为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我们需要制定一套全面有效的公众科学教育方案。
一、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帮助我们理解现象、解决问题以及促进创新。
科学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培养人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从而使公众能够更好地应对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
二、了解公众需求公众科学教育方案应该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公众对科学教育的需求。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制定出更符合公众需求的方案。
三、多样化的科学教育形式公众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包括线上、线下各类教育活动。
除了传统的科学讲座和展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科普视频、在线课程等形式的科学教育,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参与其中。
四、启发式的教学设计在公众科学教育中,应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设计方法。
通过启发公众的思考和观察,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例如,可以通过实验、模型或者互动游戏等方式,让公众亲身参与,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五、科学沙龙与社区活动科学沙龙和社区活动是将科学教育与社会结合的有效途径。
在社区开展科学讲座、科技展示等活动,让公众可以近距离接触科学,与专业人士深入交流,增加科学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六、科普知识普及科普知识的普及是公众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应该制定科学知识的普及计划,挑选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科学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传达,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
七、全民科学素养培育公众科学教育的目标是全民科学素养的培育。
除了一次性的科普活动,还应该制定长期、系统的科学教育计划,从儿童起进行科学启蒙,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精神。
八、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公众科学教育应与学校教育相衔接,形成教育体系的完整链条。
学校教育是公众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制定出科学教育的标准和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中对科学素养的培养。
学习贯彻《科普法》努力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
曾晴川
【期刊名称】《企业科协》
【年(卷),期】2003(000)002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曾晴川
【作者单位】湖南省娄底市科协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315
【相关文献】
1."科普法"——衡量公务员科学文化素质的准绳 [J], 程萍
2.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J], 程健康
3.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普及法》努力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在全市贯彻《科学技术普及法》座谈会上的讲话 [J], 陈平安
4.为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奋斗——纪念《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 [J], 无
5.深刻认识公安普法本质努力提高普法工作实效 [J], 郑常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收稿日期:2006-09-11 作者简介:范冬萍(1965-),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N o .6,2006J OURNA L OF SOUTH CH INA NO R M A L UN I V ERSITY (SOC I A L S C IENCE ED IT I ON )2006年12月D ec .,2006提高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新理念范冬萍(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 要:从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可见,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
因此,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
这种新的理念主要是: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整体性目标;强化通识教育,建立以适应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价值的教育模式。
关键词:公众科学素养;科学教育;通识教育 中图分类号:N 4;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455(2006)06-0009-06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49计划)的正式启动和实施,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提出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理念和具体目标。
人们日益认识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
我国已经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调查结果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和深刻思考。
其中,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教育理念的关系成为学界反思的一个重要议题。
一、科学素养的概念与模型科学素养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赫德(P . D.H urd )在1958年首先提出的,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
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发生着变化。
20世纪50年代,科学素养强调的是了解科学术语和科学过程,能阅读报纸或杂志上有关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报道和争论的能力。
而科学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影响的增大,科学素养的内涵中增加了对科学与社会的关系、科学的道德规范、科学和人类的关系等方面的要求;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运用科学方法解决日常问题、掌握科学研究基本程序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素养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包括了科学世界观、科学事业的性质、科学思维习惯以及科学对人类事务的影响等方面。
其中,特别强调了科学素养对于一个人参与公共事务、在社区里发挥功能的重要性。
可见,科学素养内涵的丰富和扩展实际上反映了科学内涵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的变化趋势以及人们对科学本质理解和认识的不断深化。
目前,尽管国际上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和表述有所不同,但在对科学素养进行大规模调查时,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学者米勒(J.M ill e r)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和模型则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他提出的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认为,科学素养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具有足够能力阅读报纸和杂志中表达各种科学信息的科学词汇,即具有认识和理解一定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
二是对科学的研究过程、科学原理和方法具有基本的了解,即具有科学推理的基本水平和能力。
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基本的了解,具有能理解包含科学和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调查始于美国,是了解公众科学素养水平的主要手段。
1979年,当时任美国伊利诺宜大学公众舆论研究所所长的米勒教授开始尝试在美国国家公众科学素养的连续调查中建立对美国成年人(18-69岁)的科学素养评估体系,并把科学素养定义为一个三维模型。
①目前,许多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调查都是依照米勒模型进行问卷设计,米勒的体系成为各国公众科学素养比较研究的基本框架。
例如,2000年,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启动了著名的PI SA项目,32个国家(其中28个是OECD成员国)共有25万学生参与了科学素养调查。
PI SA科学素养测试仍然采用了与米勒类似的三维结构体系。
PI SA报告指出:科学素养是指在科学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的条件下,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这种素养包括理解科学概念并运用科学观念的能力。
其中,科学概念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等学科。
PI SA从5个方面考察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及对科学过程的了解:辨识科学问题、识别证据、得出结论、交流或传播这些结论以及用演示表明自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
并从生活与健康中的科学、地球与环境中的科学、技术中的科学等3个方面了解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技问题或科技事务与人们的关系。
②当然,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仍然存在一些理论问题和操作上的难点,需要进一步完善。
⑥我国在由国务院2006年2月6日正式发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作了界定:“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调查与分析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也主要是依据米勒的标准,这是了解中国公众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对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的看法和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渠道、手段等各个方面情况的重要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这项研究工作以来,中国科协针对18岁至69岁的成年公众相继进行了5次科学素养的专门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整体水平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中国达到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人口,由1996年的0.3%,提高到2001年的1.4%,再提高到2003年的1.98%。
当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美国2000年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人口为17%,日本1991年为3%,加拿大1989年为4%。
同时,从各项指标的调查结果来看,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不同性别、年龄段、受教育程度、职业、居住地区的公众以及处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公众,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差异很大。
其中,以下两个调查结果则使我们多少感到意外和惊讶。
第一,在任何一个年龄段,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几乎为零,说明受教育程度与科学素质有密切关系;④接受中学正规教育的公众科学素质与美国相差了11个百分点(见图1)。
第二,接受了大学正规教育的公众与美国相差了36个百分点,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如图1所示: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接受中学以下正规教育的公众的科学素养与美国仅相差1个百分点;接受中学正规教育的公众比较美国相差了11个百分点;而接受了大学正规教育的公众与美国相差了36个百分点,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可见,中美两国公众的科学素养从中学开始拉大差距,而且最主要是在大学阶段拉开了显著差距。
也就是说,我国大学科学教育成为公众科学素养与美国的显著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
图1 具备科学素养公众的受教育程度差异的比较(%)⑤ 这两个调查结果在使我们感到惊讶的同时不能不引起我们对正规科学教育在培养公众科学素养方面的反思。
首先,正规的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最主要的手段。
在这一点上,中外各国具有相当大的一致性,即随着受测试者的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也在提高。
但是,从比较中我们看到,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众中受过正规的学校科学教育的比例均与美国、欧洲、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我国的学校教育,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在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方面任重而道远。
其次,从小学到中学的基础科学教育,是目前我国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最紧迫和最关键的任务。
未成年人科学素养水平是我国未来人力资源的基础,决定国家未来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21世纪中叶我国成年公民较高具备科学素养的长远目标的关键。
而要根本改变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几乎为零的现状,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尽一切可能保障和完善全体国民的义务教育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义务教育阶段的失学者和辍学者。
联合国《2002年人类发展报告》的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公民的中学净入学率仅为50%(美、英、法三国相应的数据分别为90%、94%和94%),这也就是说,我国相当一部分公民完全没有机会学习中学课程中所涉及的基础科学知识。
目前,世界各国都将未成年人作为提高科学素养的重点人群。
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也已将未成年人列为实施科学素养行动的四大重点人群之一,提出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培养改善生存状况、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再次,大学的科学教育在公众科学素养建设中不容忽视。
图1所示的结果的确令人深思。
逐步延长国民接受正规教育的时间对于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素质水平的确有根本性的意义,这似乎是个不争的事实。
米勒曾经分析了影响美国公民科学素质的几个主要因素,指出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大学科学课程,并认为美国的通识教育延伸到了大学阶段是导致美国公民科学素质高于欧洲和日本的重要原因。
⑥但是,科学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延长科学教育时间是不够的。
图1所示的调查结果说明,在中国接受了大学教育的受试者可以说是接受了“精英教育”的人们,可是,他们达到科学素养标准的比例却与美国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中国的大学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如果这种科学教育的情况不改变,它必将成为实现中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一个瓶颈。
⑦因此,大学的科学教育如何更有效地培育科学素养,在我国的科学素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是一个值得反思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科学教育的新理念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到,正规的科学教育仍然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渠道和最主要的手段。
因此,学校的科学教育的理念必须符合科学素养内涵与目标的变化与要求,科学教育的理念直接决定着科学教育的对象、科学教育的课程结构、内容及方法。
因此,建立一种新的科学教育理念,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
第一,理解科学的本质,建立科学教育目标的整体性理念从科学素养的内涵、特别是米勒的科学素养三维定义来看,科学素养应该是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的一种认识能力和应用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的科学教育主要是一种注重科学知识传授的应试教育。
从几次科学素养调查的数据来看,这种科学教育理念和方式不利于受教育者科学素养的培育。
因此,应该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目标不应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更不是专指科学技术专业人才或科技精英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