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1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本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建设一支专业化、职业化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发展。为开展我院医务社会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医务社会工作者(以下简称“医务社工”)是在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领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知识和技能,提供医疗卫生领域的公共服务、协调各方关系、解决医疗卫生方面社会问题的专业技术人才。
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医务社会工作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强化人文关怀,有利于弥补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实现医疗服务的“全人”服务目标;有利于优化执业环境,预防、疏导和化解医疗纠纷,缓解医务人员压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有利于统筹社会资源,降低医疗机构非正常开支,提高医疗机构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试点医院的实践表明,开展医务社工,对个体防病治病、改善健康状况,建立健全现代健康照顾体系,提高生活质量和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医院发展的实际,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以人为本,分步实施,在医院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职业化、专业化的医务社工人才队伍,稳步推进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尊重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规律,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鼓励各医疗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医务社工服务,统一规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2、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把加强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与医改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医务社工专业服务特色,重点培养具有一定医学专业知识的社会工
作专业人才,以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创新医务社会工作模式,逐步满足医务社工日益发展的需要。
(三)工作目标
“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医务社工管理机制和工作格局,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社工人才培养、管理、评价、流动、激励等一系列制度,建设一支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熟练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队伍。
三、工作任务
(一)岗位设置
我院独立设置社会工作部,按照精简效能、按需设置的要求,合理设置医务社工岗位。明确医务社工岗位的管理部门,逐步确定医务社工专业岗位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和任职条件,并纳入专业技术岗位管理范围。
(二)人员配置
根据综合性医院按照每300-500张床位配备1名专职医务社工。医务社工一般应具有社会工作或相关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并需参加医学相关知识培训的要求。现阶段,社会工作部设有2人(其中包括一名兼职和一名社工上岗资质的专员),并且医院允许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卫生专业人员,通过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培训后转入医务社工岗位。
(三)工作职责
综合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结合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医务社会工作服务。医务社工以面向患者及家属健康干预、心理支持和调适医患关系为主。一般工作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动发现、筛选和处理转介的个案;协助患者和家属利用医院服务并提供咨询;评估患者社会及心理状况并及时干预;协助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2、协助制订患者入院和出院计划,配合医务人员对诊疗提出建议;配合开展双向转诊;参与医疗机构的发展规划和管理过程;积极预防医患纠纷。
3、为患者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整合社区资源,与家庭医生制相结合开展社区工作;组织管理医院志愿者。
4、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疏导与支持,减轻其心理压力。
四、工作措施
(一)健全完善制度
加快推进医务社工人才队伍建设,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培养、准入、使用、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医务社工人才评价机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搭建为医务社工人才服务的平台,将医务社工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体系。
(二)落实指导和管理
医院将医务社工岗位设置、人员配置、人才培养纳入医疗机构综合评价内容。医院主管部门定期督察、考核医务社工人才社会服务绩效等工作。
(三)部门规划
2012年7月医院试点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同时成立社会工作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度。
2012年10月开展医务社工试点单位申报工作,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医务社工专业培训。
2013年试点开展小范围内的个案工作。
2014年试点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组织社会人员参与医院活动,成立志愿者队伍。
2015年医务社工工作全面步入正轨,个案、小组和社区工作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