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种分子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四种分子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四种分子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四种分子杂交的原理及方法

Southern杂交

基本概念及原理: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是1975年由英国人southern创建,是研究DNA图谱的基本技术,在遗传病诊断、DNA图谱分析及PCR产物分析等方面有重要价值。

Southern印迹杂交是进行基因组DNA特定序列定位的通用方法。一般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经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DNA片段,将胶上的DNA变性并在原位将单链DNA 片段转移至尼龙膜或其他固相支持物上,经干烤或者紫外线照射固定,再与相对应结构的标记探针进行杂交,用放射自显影或酶反应显色,从而检测特定DNA分子的含量。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是分子生物学领域中最常用的具体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按碱基互补的原则形成双链,此杂交过程是高度特异的。由于核酸分子的高度特异性及检测方法的灵敏性,综合凝胶电泳和核酸内切限制酶分析的结果,便可绘制出DNA分子的限制图谱。但为了进一步构建出DNA分子的遗传图,或进行目的基因序列的测定以满足基因克隆的特殊要求,还必须掌握DNA分子中基因编码区的大小和位置。有关这类数据资料可应用Southern 印迹杂交技术获得。

Southern印迹杂交技术包括两个主要过程:一是将待测定核酸分子通过一定的方法转移并结合到一定的固相支持物(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即印迹(blotting);二是固定于膜上的核酸同位素标记的探针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强度下退火,即分子杂交过程。该技术是1975年英国爱丁堡大学的E.M.Southern首创的,Southern印迹杂交故因此而得名。

早期的Southern印迹是将凝胶中的DNA变性后,经毛细管的虹吸作用,转移到硝酸纤维膜上。印迹方法如电转法、真空转移法;滤膜发展了尼龙膜、化学活化膜(如APT、ABM纤维素膜)等。利用Southern印迹法可进行克隆基因的酶切、图谱分析、基因组中某一基因的定性及定量分析、基因突变分析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等。

下面以哺乳动物基因组DNA为例,介绍Southern印迹杂交的基本步骤。

步骤:一、待测核酸样品的制备

(一)制备待测DNA

基因组DNA是从动物组织(或)细胞制备。1.采用适当的化学试剂裂解细胞,或者用组织匀浆器研磨破碎组织中的细胞;2.用蛋白酶和RNA酶消化大部分蛋白质和RNA;3.用有机试剂(酚/氯仿)抽提方法去除蛋白质。

(二)DNA限制酶消化

基因组DNA很长,需要将其切割成大小不同的片段之后才能用于杂交分析,通常用限制酶消化DNA。一般选择一种限制酶来切割DNA分子,但有时为了某些特殊的目的,分别用不同的限制酶消化基因组DNA。切割DNA的条件可根据不同目的设定,有时可采用部分和充分消化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一些具有交叉顺序的DNA片段。消化DNA 后,加入EDTA,65℃加热灭活限制酶,样品即可直接进行电泳分离,必要时可进行乙醇沉淀,浓缩DNA样品后再进行电泳分离。

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待测DNA样品

(一)基本原理

Southern印迹杂交是先将DNA样品(含不同大小的DNA片段)先按片断长短进行分离,然后进行杂交。这样可确定杂交靶分子的大小。因此,制备DNA样品后需要进行电泳分离。在恒定电压下,将DNA样品放在0.8~1.0%琼脂糖凝胶中进行电泳,标准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分辨70-80000bp的DNA片段,故可对DNA片段进行分离。但需要用不同的胶浓度来分辨这个范围内的不同的DNA片段。原则是分辨大片断的DNA需要用浓度较低的胶,分辨小片段DNA则需要浓度较高的胶。经过一段时间电泳后,DNA 按分子大小在凝胶中形成许多条带,大小相同的分子处于同一条带。另外为了便于测定待测DNA分子量的大小,往往同时在样品邻近的泳道中加入已知分子量的DNA样品即标准分子量DNA (DNA marker)进行电泳。DNA marker可以用放射性核素进行末端标记,通过这种方式,杂交后的标准分子量DNA也能显影出条带。

(二)基本步骤

1. 制备琼脂糖凝胶,尽可能薄。DNA样品与上样缓冲液混匀,上样。推荐使用的靶基因的上样量见不同条件下上样本的使用指针比较表。一般而言,对地戈辛杂交系统,所需DNA样品的浓度较低,每道加

2.5-5μg人类基因组DNA;如果基因组比人类DNA更复杂(如植物DNA)则上样量可达10μg;每道上质粒DNA<1ng。

2. 分子质量标志物(DIG标记)上样。

3. 电泳,使DNA条带很好的分离

4. 评价靶DNA的质量。在电泳结束后,0.25-0.50μg/mlEB染色15-30min,紫外灯下观察凝胶。

三、电泳凝胶预处理

(一)原理

DNA样品在制备和电泳过程中始终保持双链结构。为了进行有效地实现Southern 印迹转移,对电泳凝胶做预处理十分必要。分子量超过10kb的较大的DNA片段与较短的小分子量DNA相比,需要更长的转移时间。所以为了使DNA片段在合理的时间内从凝胶中移动出来,必须将最长的DNA片段控制在大约2kb以下。DNA的大片段必须被打成缺口以缩短其长度。因此,通常是将电泳凝胶浸泡在0.25mol/L 的HCl溶液短暂的脱嘌呤处理之后,移至于碱性溶液中浸泡,使DNA变形并断裂形成较短的单链DNA片段,再用中性PH的缓冲液中和凝胶中的缓冲液。这样,DNA片段经过碱变性作用,亦会使之保持单链状态而易于同探针分子发生杂交作用。

(二)基本步骤

1. 如果靶序列>5kb,则需进行脱嘌呤处理。

(1) 把凝胶浸在0.25mol/LHCl中,室温轻轻晃动,直到溴酚蓝从蓝变黄。

注意:处理人类基因组DNA≤10分钟;处理植物基因组DNA≤20分钟。

(2) 把凝胶浸在灭菌双蒸水中

2. 如果靶序列<5kb,则直接进行下面的步骤

(1) 把凝胶浸在变性液(0.5mol/LNaOH,1.5mol/LNaCl)中,室温2×15分钟,轻轻晃动。

(2) 把凝胶浸在灭菌双蒸水中

(3) 把凝胶浸在中和液中(0.5mol/L Tris-HCl,Ph7.5,1.5mol/L NaCl),室温2×15分钟。

(4) 在20×SSC中平衡凝胶至少10分钟。

四、转膜

即将凝胶中的单链DNA片段转移到固相支持物上。而此过程最重要的是保持各DNA片段的相对位置不变。DNA是沿与凝胶平面垂直的方向移出并转移到膜上,因此,凝胶中的DNA片段虽然在碱变性过程已经变性成单链并已断裂,转移后各个DNA片段在膜上的相对位置与在凝胶中的相对位置仍然一样,故而称为印迹(blotting)。用于转膜的固相支持物有多种,包括硝酸纤维素膜(NC膜)、尼龙(Nylon)膜、化学活化膜和滤纸等,转膜时可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固相支持物用于杂交。其中常用的是NC膜和Nylon膜。各种膜的性能和使用情况比较见各种尼龙膜性能及使用情况五、探针标记

用于Southern印迹杂交的探针可以是纯化的DNA片段或寡核苷酸片段。探针可以用放射性物质标记或用地高辛标记,放射性标记灵敏度高,效果好;地高辛标记没有半衰期,安全性好。人工合成的短寡核苷酸可以用T4多聚核苷酸激酶进行末端标记。探针标记的方法有随机引物法、切口平移法和末端标记法。

六、预杂交(prehybridizafion)

将固定于膜上的DNA片段与探针进行杂交之前,必须先进行一个预杂交的过程。因为能结合DNA片段的膜同样能够结合探针DNA,在进行杂交前,必须将膜上所有能与DNA结合的位点全部封闭,这就是预杂交的目的。预杂交是将转印后的滤膜置于一个浸泡在水浴摇床的封闭塑料袋中进行,袋中装有预杂交液,使预杂交液不断在膜上流动。预杂交液实际上就是不含探针的杂交液,可以自制或从公司购买,不同的杂交液配方相差较大,杂交温度也不同。但其中主要含有鲑鱼精子DNA(该DNA与哺乳动物的同源性极低,不会与DNA探针DNA杂交)、牛血清等,这些大分子可以封闭膜上所有非特异性吸附位点。

具体步骤如下:

(一)配制预杂交液:6XSSC,5XDe nhardt’s试剂,0.5%SDS,50%(v/v)甲酰胺,ddH2O,100ug/ml鲑鱼精DNA变性后加入。注:1.每平方硝酸纤维素膜需预杂交液0.2ml。2.预杂交液制备时可用或不用poly(A)RNA。3.当使用32P标记的Cdna作探针时,可以在预杂交液或杂交液中加入poly(A)RNA以避免探针同真核生物DNA中普遍存在的富含胸腺嘧啶的序列结合。4.按照探针、靶基因和杂交液的特性确定合适的杂交温度(Thyb)。(如果使用标准杂交液,靶序列DNA GC含量为40%,则Thyb 为42℃。)

(二)把预杂交液放在灭菌的塑料瓶中,在水浴中预热至杂交温度。

(三)将表面带有目的DNA的硝酸纤维素滤膜放入一个稍宽于滤膜的塑料袋,用

5-10ml2×SSC浸湿滤膜。

(四)将鲑鱼精DNA置沸水浴中10min,迅速置冰上冷却1-2min,使DNA变性。

(五)从塑料袋中除净2×SSC,加入预杂交液,按每平方滤膜加0.2ml。

(六)加入变性的鲑鱼精DNA置终浓度200μg/ml。

(七)尽可能除净袋中的空气,用热封口器封住袋口,上下颠倒数次以使其混匀,

置于42℃水浴中温育4h.

七、Southern杂交

(一)原理

转印后的滤膜在预杂交液中温育4-6h,即可加入标记的探针DNA(探针DNA预先

经加热变性成为单链DAN分子),即可进行杂交反应。杂交是在相对高离子强度的缓

冲盐溶液中进行。杂交过夜,然后在较高温度下用盐溶液洗膜。离子强度越低,温度

越高,杂交的严格程度越高,也就是说,只有探针和待测顺序之间有非常高的同源性时,才能在低盐高温的杂交条件下结合。

(二)步骤

1.将标记的DNA探针置沸水浴10min,迅速置冰上冷却1-2min,使DNA变性。

2.从水浴中取出含有滤膜和预杂交液的塑料袋,剪开一角,将变性的DNA探针加

到预杂交液中。

3.尽可能除取袋中的空气,封住袋口,滞留在袋中的气泡要尽可能地少,为避免

同位素污染水浴,将封好的杂交袋再封入另一个未污染的塑料袋内。

4.置42℃水浴温育过夜(至少18h)。

八、洗膜

取出NC膜,在2XSSC溶液中漂洗5min,然后按照下列条件洗膜:2×SSC/0.1%SDS,42℃,10min,1S×SCC/0.1%SDS,42℃,10min,0.5S×SCC/0.1%SDS,42℃,10min,0.2×SSC/0.1%SDS,56℃,10min,0.1×SSC/0.1%SDS,56℃,10min。采用核素标

记的探针或发光剂标记的探针进行杂交还需注意的关键一步就是洗膜。在洗膜过程中,要不断振荡,不断用放射性检测仪探测膜上的放射强度。当放射强度指示数值较环境

背景高1-2倍时,即停止洗膜。洗完的膜浸入2×SSC中2min,取出膜,用滤纸吸干

膜表面的水分,并用保鲜膜包裹。注意保鲜膜与NC膜之间不能有气泡。

九、放射性自显影检测

(一)将滤膜正面向上,放入暗盒中(加双侧增感屏)。

(二)在暗室内,将2张X光底片放入曝光暗盒,并用透明胶代固定,合上暗盒。

(三)将暗盒置-70℃低温冰箱中使滤膜对X光底片曝光(根据信号强弱决定曝

光时间,一般在1-3天)。

(四)从冰箱中取出暗盒,置室温1-2h,使其温度上升至室温,然后冲洗X光底

片(洗片时先洗一张,若感光偏弱,则在多加两天曝光时间,再洗第二张片子)。(注:

注意同位素的安全使用)

结果及注意:在膜上阳性反应呈带状。实验中应注意以下问题:转膜必需充分,要保证DNA已转到膜上。杂交条件及漂洗是保证阳性结果和背景反差对比好的关键。洗膜不充分会导致背景太深,洗膜过度又可能导致假阴性。若用到有毒物质,必需注意环保及安全。

Northern杂交

原理:在变性条件下将待检的R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继而按照同Southern Blot相同的原理进行转膜和用探针进行杂交检测。

实验步骤:一、经乙二醛和二甲基亚砜变性处理后进行的RNA电泳

这一方法原于McMaster和Carmichael(1977)。含有乙二醛-DMSO的凝胶比含有甲醛的凝胶更难于进行电泳,因为前者泳动速率较慢而且需将电泳液时行循环以避免电泳过程中形成过高的H+梯度。尽管上述两种凝胶具有近乎相等的分辨率(Miller,1987),但用含有乙二醛-DMSO的凝胶对RNA进行分级离,通常Northern杂交所显示的RNA条带更为锐利。

1、在灭菌的微理离心管内,混匀下列液体:

6mol/L乙二醛 5.4ul DMSO 16.0ul 0.1mol/L 磷酸(pH7.0) 3.0ul

RNA(多达10ul)5.4ul市售乙二醛通常为40%溶液(6mol/L)。由于接触空气的后乙二醛易于氧化,所以使用前需通过混合床树脂(Bio-Rad AG 501-X8 对乙三醛溶液进行去离子处理,直至溶液pH值大于5.0为止,然后可分装在小份,用盖紧的小管贮存于-20℃。每小份乙二醛溶液只用1次,剩余液体应予丢弃。0.1mol/L磷酸钠(pH7. 0)的配法如下:将3.9ml 1mol/L磷酸二氢钠、6.1ml 1mol/L磷酸氢二钠和90ml 水混合,用DEPC处理上述溶液后高压灭菌。每一泳道至多可分析10ug RNA,通常用10-20 ug 细胞总RNA进行Northern杂交,可以检测高丰度mRNA(占mRNA总量的0.1%以上),如等测RNA含量极微,每个泳道应加0.5-3.0ug poly(A)+RNA。

2、将微量离心管盖严,将RNA溶液置于50℃温育60分钟后,用冰水浴冷却样品,离心5秒钟,使管内所有液体沉降至管底。

3、于50℃温育RNA溶液的同时,灌制琼脂糖水平凝胶,用1.4 %琼脂糖分析1kb 以下的RNA样品,而用1%琼脂糖分析1kb 以上的RNA样品。加入0.1mmol/L 磷酸钠(pH7.

0 )后,升温至70 ℃,加入碘乙酸钠固体至终浓度为10mmol/L(使RNA酶失活),再降温至50℃,制胶,加入RNA样品前一至少放置30分钟使其凝固。用于RNA电泳的电泳槽需用去污剂溶液洗净,用水冲洗,用乙醇干燥,然后灌满3%H2O2,于室温放置10分钟后,用经DEPC处理的水彻底冲洗电泳槽。因乙二醛可与溴化乙锭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制胶和电泳过程中诮避免作用溴化乙锭。

4、将RNA样品冷却至0℃,加入4ul 灭菌的并经用DEPC处理的戊二醛-DMSO凝胶中样缓冲液,随后立即将上述样品加至凝胶加样孔。用已知大小的乙醛酰RNA作为分子量标准参照物,如用18S和28S rRNA或9S兔-珠蛋白mRNA,上述RNA长度分别为6322、2366和710个碱基。也可以从BRL购置已知大小的RNA混合物作为分子量标准照物。通常分子量标准参照物的泳道位于凝胶边缘,便于电泳后将其切去进行溴化乙锭染色,可能的话应在分子量标准参照物以及欲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

的样品之间留空一个泳道。

乙二醛-DMSO凝胶加样缓冲液50%甘油

10mmol/L磷酸钠(pH7.0)0.25%溴酚蓝 0.25%二甲苯青FF

5、将凝胶浸入10mmol/L磷酸钠电泳液中,以3-4V/cm电压降进行电泳,同时按图7.1对磷酸钠容液时行持续再循环,使溶液pH值维持在可被接受的限度内(pH>8.0时乙二醛将从PNA分子上解离)。另一方法为电泳时每30分钟换一次磷酸钠缓冲液。

6、电泳结束后(溴酚蓝迁移出区8cm),切下分子量标准参照物的凝胶条,浸入溴化忆锭溶液(0.5ug/ml,用0.1mol/L乙酸铵配制)中染色30-45分钟。在凝胶放置一透明迟,在紫外灯下照片上每个RNA条带至加样孔的距离,以RPN片段大小的lg对数值对RNA条带的迁移距离作图,用所得曲线计算从凝胶移到固相支持体后通过杂交检出的RNA分子的大小,棉纱。

7、RNA从凝胶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将RNA转移至尼龙膜。

二、将变性RNA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

电泳完毕后,可立即将乙醛酰RNA自琼脂糖凝胶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有以下几种转移方法:毛细管洗脱法、真空转移法和电印迹法。毛细管洗脱法如下所述,真空转移法和印迹法则按有关仪器生产厂家产品说明书进行。尽管有人认为在转移前对琼脂糖凝胶进行预处理实属不必(Thomas,1980)甚至有害(Thomas,1983)。

但我们认为含甲醛的凝胶必须用经DEPC处理的水淋洗数次,除去甲醛。如果琼脂糖中浓度大于1%或凝胶厚度大于0.5cm或待分析的RNA大于2.5kb,需用0.05mol/L氢氧化纳浸泡凝胶20分钟。然后在凝胶上放置硝酸纤维素凝膜或尼龙膜,RNA随向上迁移的缓冲液转移至固相支持体(硝酸纤维素滤膜或尼龙膜)上。

1、将凝胶移至一个玻璃皿内,用锋利刀片修凝胶的无用部分,在凝胶左上角(加样孔一端为上)切去一角,以作为下列操作过程中凝胶方位的标记。

2、用长和宽均大于凝胶的一块Plexiglas有机玻璃或一叠玻璃板作为平台,将其放入大千烤皿内,上面放一张Whatman 3MM滤纸,倒入20xSSC使液面略低于平台表面,当平上方的3MM滤纸温透后,用玻棒赶出所有的气泡。

3、用一把新的解剖刀或切纸刀裁一张硝酸纤维素滤膜(Schleicher &Schuell BA85或与之相当的产品)。滤膜的长度和宽度应分别比凝胶大1mm,接触滤膜时须戴手套或用平头镊子(例如Millipore镊子),用有油腻的手接触过的硝酸纤维素滤膜不易浸温。

4、将硝酸纤维素滤膜浮在去离子水表面,直至滤膜从下向上湿透为止,随后用20xSSC浸泡滤膜至少5分钟,用干净的解剖刀片切去滤膜一角,使其与凝胶的切角相对应。不同批号的硝酸纤维膜,其浸湿速率相差悬殊。如滤膜池浮在水面上几分钟后仍未湿透,应另换一张新滤膜,因为未均匀浸湿的滤膜进行RNA转移是靠不住的。这种滤膜也不必丢弃,可将其夹在用2xSSC浸湿的3MM滤纸中间,高压5分钟。通常上述处理足以使硝酸纤维素滤膜湿透。高压处理的滤膜应夹在经过高压理理并用2xSSC 浸湿的3MM滤纸中间,装入塑料袋,密封后于4℃保存备用。

5、将凝胶翻转后置于平台上温润的3MM滤纸中央,3MM滤纸和凝胶这间不能滞

留气泡。

6、用Saran包装膜或Parafilm膜围绕凝胶周边,但不是覆盖凝胶,以此作为屏障,阻止液体自液池直接流至凝胶上方的纸巾层中。并非堆放得十分整齐的纸巾,易于从凝胶的边缘垂下并与平台接触,这种液流的短路是导致凝胶中的RNA的转移效率下降的主要原因。

7、在凝胶上方放置温润的硝酸纤维素滤膜,并使两者的切角相重叠。滤膜的一条边缘应刚好超过凝胶上部加样孔一线的边缘。滤膜置于凝胶表面适当位置后,就不应轻易移动,滤膜与凝交之间不应留有气泡。

8、用2xSSC溶液浸湿两张与凝胶同样大小的3MM滤纸,温润的放置在湿润的硝酸纤维滤膜上方。用玻璃棒赶出其间滞留的气泡。

9、切一叠(5-8cm高)略小于3MM滤纸的纸巾,将其放置在3MM滤纸的上方。并在纸巾上方放一块越境玻璃板,然后用-500g的重物压实。其目的是建立液体自液池经凝胶向硝酸纤维素滤膜的上行流路,以洗脱凝胶中的RNA并使其聚集在硝酸纤维素滤膜上。

10、使上述RNA转移持续进行6-18小时,每当纸巾浸湿后,应换凝的纸巾。

11、转移结束后,揭去凝胶上方的纸巾和3MM滤纸,翻转凝胶和硝酸纤维素滤膜,以凝胶的一面在上,置于一张干的3MM滤约纸上,用一支极软铅笔或圆珠笔,在滤膜上标记凝胶加样孔的位置。

12、从硝酸纤维素滤膜上剥离凝胶弃之。以6x SSC溶液于室温浸泡滤膜5分钟,这一步可以除去粘着在滤膜上的琼脂糖碎片。从6xSSC溶液中取出滤膜,将滤膜上的溶液滴尽后平放在一张纸巾上。于室温晾干30分钟以上。为估计RNA的转移效率,可将胶置于溴化乙锭溶液(0. 5 ug/ml ,以0.1mol/L乙酸铵配制)中染色45分钟,于紫外灯下观察。

13、将晾干的滤膜放在两经张3MM滤纸中间,用真空炉于80℃干烤0.5-2 小时。如干烤时间过长,滤膜极易脆裂并可能发黄。如果滤膜并不立即用于杂交实验,可用铝箔宽松地包裹起来,在真空下贮存于室温。

14、仅适用于滤膜上含有乙醛酰PNA的情况:杂交前需用20mmol/L Tris-Cl (pH8.0)于65℃洗膜,除去RNA上的乙二醛分子。

三、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前后进行的RNA染色

当RNA自琼糖凝胶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之前,溴化乙锭的染色时间一般不宜过长,这是因为被染料饱和的核酸分子,其转移效率有所降低。然而,用溴化乙锭作短暂染色,既不至于对核酸转移过程产生可以察觉的掏作用,又独具同时检测凝胶和凝膜上的RNA的优点。

(一)方法I

1、电泳结束后,含乙二醛-DMSO的凝胶应浸入含溴化乙锭(0.5 ug/ml)的10mmol/L 磷酸钠(pH7.0)溶液。甲醛凝胶需用无RNA酶的水淋洗,用20xSSC溶液浸泡,随后用含溴化乙锭(0.5ug/ml)的20xSSC溶液染色。

2、于室温染色5-10分钟,在紫外灯下观察,照像,屏风。

3、按前所述方法,将凝胶中的RNA转移至硝酸纤维素滤膜,转移后能常在学光下也可看出已染色的RNA条带。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每一泳道均含有相当大量(如5ug 以上)的RNA的情况。

(二)方法Ⅱ

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的RNA也可以用下述方法染色:从干烤后的硝酸纤维素滤膜上剪下所需的条带进行染色,也可以用经过杂交并经X光片曝光后的整张滤膜进行染色(A.Efstratiadis,未了表材料)。

1)将干燥的滤膜浸入5%冰乙酸中,于室温浸泡15分钟。

2)再将滤膜转移至0.5mol/L乙酸钠(pH5.2)、0.04%亚甲蓝溶液中,于室温浸泡5-10分钟。

3)用水淋洗滤膜5-10分钟后,可见RNA分子量标准参照物带型锐利而poly(A)+mRNA 为一模糊带型,由许多长度范围从500碱基以下至5kb以上的各种mRNA共同组成,mRNA的平均长度约为2kb。

四、杂交和放射自显影

固定于滤膜上的RNA的预杂交、杂胶及淋洗等条件,与DNA杂交的相应条件基本相同。现简述如下:

1、用下列两种溶液之一进行预杂交,时间1-2小时。若于42℃进行,应采用:50%甲酰胺5xSSPE 2xDenhardt试剂0.1%SDS

若于68℃进行,应采用:

6xSSC 2xDenhardt试剂 0.1%SDS

2、在预杂交液中加入变性的放射性标记探针,如欲检测低丰度mRNA,所用探针的量至少为0.1ug,其放射性比活度应大于2x108计数/(分?ug)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继续温育16-24小时。切记RNA只与双链DNA中一条单链互补,滤纸,因此如用单链探针,则必须是能与RNA互补的一条单链。

3、用1xSSC、0.1%SDS于室温洗漠20分钟,随后用0.2xSSX、0.1%SDS于68℃洗膜3次每次20分钟。

4、用X光片(Kodak XAR-2或与之相当的产品)进行放射自显影,附加增感屏于-17℃曝光24-48小时

Western杂交

原理:是将蛋白质电泳、印迹、免疫测定融为一体的特异性蛋白质的检测方法。其原理是:生物中含有一定量的目的蛋白。先从生物细胞中提取总蛋白或目的蛋白,将蛋白质样品溶解于含有去污剂和还原剂的溶液中,经SDS-PAGE电泳将蛋白质按分子量大小分离,再把分离的各蛋白质条带原位转移到固相膜(硝酸纤维素膜或尼龙膜)上,接着将膜浸泡在高浓度的蛋白质溶液中温育,以封闭其非特异性位点。然后加入特异抗性体(一抗),膜上的目的蛋白(抗原)与一抗结合后,再加入能与一抗专一性结合的带标记的二抗(通常一抗用兔来源的抗体时,二抗常用羊抗兔免疫球蛋白抗体),最后通过二抗上带标记化合物(一般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的特异性反应

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从而可得知被检生物(植物)细胞内目的蛋白的表达与否、表达量及分子量等情况。。

步骤:(1)用已制备好的SDS-PAGE分离的蛋白凝胶。

(2)用一张滤纸,剪成与胶同样大小,在转移电泳缓冲液中预湿,放在Scotch-Brit Pad上,在胶的阴性端放上滤纸,胶的表面用该缓冲液浸湿,排出所有气泡。

(3)在胶的阳极面放置同样大小浸湿的硝酸纤维素膜,排出气泡,再在滤膜的阳极端放置一张滤纸,排出气泡,再放一个Scotch-Brit Pad。

(4)将以上“三明治”样装置放入一个塑料支撑物中间,将支撑物放入电转移装置中,加入电转移缓冲液。

(5)接通电源:使胶上的蛋白转移到硝酸纤维素膜上,电压为14V 4℃转移4小时或过夜。

(6)将滤膜放入丽春红S溶液中5分钟,蛋白染色水中脱色2分钟,照像,用印度墨水将分子量标准染色,在水中完全脱色。

(7)将滤膜放在塑料袋中,每3张加入5mL封闭缓冲液(1克速溶去脂奶粉溶于100ml PBS中),封闭特异性抗体结合位点,室温1h,摇动,倒出封闭缓冲液。

(8)在封闭缓冲液中稀释第一抗体,加入后室温放置1小时,将滤膜转到塑料盒中,用200mL PBS洗四次,摇动。

(9)在封闭缓冲液中稀释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二抗,重复步骤8。

(10)将滤膜放在100mL新配制的DAB底物溶液中,大约2~3分钟就可显色,用水冲洗终止反应、照像。

结果分析:分析阳性(显色)条带的分子量大小,而且根据信号(颜色)强弱分析蛋白表达量。

Eastern杂交

没有eastern杂交。少数人提议将IEF胶(即等电聚焦电泳)中的蛋白质转印到膜上的技术称为eastern-blotting,但这一建议并未被广泛接受。

DNA实验技术:原位杂交实验要求及步骤

原位杂交组织(或细胞)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属于固相分子杂交的范畴,它是用标记的DNA或RNA为探针,在原位检测组织细胞内特定核酸序列的方法。根据所用探针和靶核酸的不同,原位杂交可分为DNA-DNA杂交,DNA-RNA杂交和RNA-RNA 杂交三类。 根据探针的标记物是否直接被检测,原位杂交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法主要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及某些酶标记的探针与靶核酸进行杂交,杂交后分别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显微镜术或成色酶促反应直接显示。间接法一般用半抗原标记探针,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半抗原定位,间接地显示探针与靶核酸形成的杂交体。 原位杂交最初是以同位素标记探针进行的。尽管同位素标记(如35S,3H,32P等)仍然广泛使用,但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素标记探针和地高辛标记探针),更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一、基本要求 1. 组织取材:组织取材应尽可能新鲜。由于组织RNA降解较快,所以新鲜组织和培养细胞最好在30 min 内固定。 2. 固定目的是: (1)保持细胞结构; (2)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DNA或RNA的水平; (3)使探针易于进入细胞或组织。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多聚甲醛,与其它醛类固定剂(如戊二醛)不同,多聚甲醛不会与蛋白质产生广泛的交叉连接,因而不会影响探针穿透入细胞或组织。 3. 增强组织的通透性和核酸探针的穿透性: (1)稀酸处理和酸酐处理:为防止探针与组织中碱性蛋白之间的静电结合,以降低背景,杂交前标本可用0.25%乙酸酐处理10 min,经乙酸酐处理后,组织蛋白中的碱性基团通过乙酰化而被阻断。组织和细胞标本亦可用0.2 M HCl处理10 min,稀酸能使碱性蛋白变性,结合蛋白酶消化,容易将碱性蛋白移除。 (2)去污剂处理:去污剂处理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通透性,利于杂交探针进入组织细胞,最常应用的去污剂是Triton X-100。注意:过度的去污剂处理不仅影响组织的形态结构,而且还会引起靶核酸的丢失。

原位杂交原理及具体操作

原位杂交原理及具体操作

原位杂交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原位杂交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二、原理 原位杂交组化(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属于分子杂交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杂交,再应用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在核酸原有的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原位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浓度下,使具有特异序列的单链探针通过碱基互补规则与组织细胞内待测的核酸复性结合而使得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核酸得到定位,并通过探针上所标记的检测系统将其在核酸的原有位置上显示出来。 当然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顺序(即某种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杂交双链。 探针的种类按所带标记物可分为同位素标记探针和非同位素标记探针两大类。目前,大多数放

射性标记法是通过酶促反应将标记的基因掺入DNA中,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有3H、35S、125I 和32P。同位素标记物虽然有灵敏性高,背底较为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和环境均会造成伤害,近来有被非同位素取代的趋势。非同位素标记物中目前最常用的有生物素、地高辛和荧光素三种。 探针的种类按核酸性质不同又可分为DNA探针、cDNA探针、cRNA探针和合成寡核苷酸探针。cDNA 探针又可分为双链cDNA探针和单链cDNA探针。原位杂交又可分为菌落原位杂交和组织原位杂交。 菌落原位杂交(Colony in situ hybridization)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菌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 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以释出DNA。将NDA烘干固定于膜上与32P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号,并与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组织原位杂交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它与菌落的原位杂交不同。菌落原位杂交需裂解细菌释出DNA,然后进行杂交。而原位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一质粒制备 1质粒的转化和扩增 1.1制备XL1-Blue感受态细菌 1.取400uLXL1-Blue菌种加入到含200mlLB培养基的锥形瓶中,37℃、100rpm 培养4h,离心,倒置,以冰冷的0.1mol/LCaCl_2重悬细菌,冰浴30min,离心,弃上清,倒置,再加4ml(含15%甘油)冰冷的CaCl2重悬细菌,分装(200μ/tube),-80℃保存。 2.转化:在冰浴中将1管XL1-Blue感受态菌解冻,将浓度为2ng/μ1的质粒DNA4μ1加入到8Oμ1感受态菌中。 3.轻轻摇匀,冰浴30min。 4.42℃热激9O秒,然后迅速冰浴2min。 5.加入LB培养液(无氨苄青霉素)0.8ml,在37℃,100转/min水浴孵育60min。 6.取200μl菌液铺于琼脂板上(涂有X-Gal(20mg/ml)-IPTG(200mg/ml)的LB-氨苄青霉素50mg/ml,1μl/ml培养基),待菌液全部被吸收后,倒置平板于37℃培养12-16h。 1.2鉴定和挑选含重组质粒的菌落 1.用无菌牙签挑取单菌落,接种到10ml含氨苄青霉素的LB培养液的离心管中,于37℃,200转/分培养2h,取1ml之一Eppendorf离心管,加 50μl10mmol/L EDTA(pH8.0)。 2.加入50μl新配置的0.2mol/LNaOH、0.5%SDS、20%蔗糖溶液后,振荡30秒。 3.在70℃温育5min,然后冷却到室温。 4.加1.5μ14mol/LKCl和0.5μ1含0.4%溴酚兰染液,振荡3O秒后,冰浴5min。 5.12000g,4℃离以3min,以除去细菌碎片。 6.制备1%的琼脂糖凝胶(含EB0.5μg/ml),取50μl上清液加入到样品孔中,其中一孔加入中等分子量DNAMarker。恒压50V,进行电泳。 7.当溴酚兰迁移到凝胶全长的2/3-3/4时,停止电泳,在紫外灯下检查质粒DNA 分于量的大小是否与转入质粒相符。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基本方法 一、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1961年Hall开拓了液相核酸杂交技术的研究,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核酸分子单链之间有互补的碱基顺序,通过碱基对之间非共价键的形成,出现稳定的双链区,形成杂交的双链。自此以后,由于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分子克隆">克隆、质粒和噬菌体DNA的构建成功,核酸自动合成仪的诞生,大大丰富了核酸探针的来源,新的核酸分子杂交类型和方法不断涌现。按其作用方式可大致分为固相杂交和液相杂交两种:液相杂交是指参加反应的两条核酸链都游离在溶液中,而固相杂交是将参加反应的一条核酸链固定在固体的支持物上常用的有硝酸纤维素滤膜,其它如尼龙膜、乳胶颗粒和微孔板等),另一条参加反应的核酸链游离在溶液中。固相杂交有菌落原位杂交(colony in situ hybri dization)、斑点杂交法(Dot blot)、Southern印迹杂交(Southern blot)、Northern印迹杂交( N orthern blot)和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即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原位杂交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液相分子杂交技术包括吸附杂交、发光液相杂交、液相夹心杂交和复性速率液相分子杂交等。 二、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的由来及发展 原位杂交组织(或细胞)化学技术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如上所述,属于固相核酸分子杂交的范畴。但它区别于固相核酸分子杂交中的任何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菌落杂交系细菌裂解释放出DNA,然后进行杂交。Southern印迹杂交法是以鉴定DNA中某一特定的基因片段,而Norhtern印迹杂交法是用以检测某一特定的RNA片段的。它们都只能证明该病原体、细胞或组织中是否存在待测的核酸而不能证明该核酸分子在细胞或组织中存在的部位。1969年美国耶鲁大学Gall和Pardue首先用爪蟾核糖体基因探针与其卵母细胞杂交,确定该基因定位于卵母细胞的核仁中。与此同时,Buongiorno– Nardell i和Amaldi, John及其同事等相继利用同位素标记核酸探针进行了细胞或组织的基因定位,从而创造了原位杂交细胞或组织化学技术。Orth(1970)应用3H标记的兔乳头状瘤病毒cRNA探针与兔乳头状瘤组织的冰冻切片进行杂交,首次用原位杂交检测了病毒DNA在细胞中的定位,但当时的工作多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或培养细胞,探针均采用同位素标记。 由于同位素标记探针具有放射性既污染环境,又对人体有害,且受半衰期限制等缺点,科学工作者们开始探索用非放射性的标记物标记核酸探针进行原位杂交。Bauman(1981)等首先应用荧光素标记cRNA探针做原位杂交,然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获得成功。Shroyer(1982)报道用2,4二硝基苯甲醛(DNP)标记DNA探针,使该DNA探针具有抗原性,然后用兔抗DNP的抗体来识别杂交后的探针,最后经免疫过氧化物酶的方法来定位杂交探针。这两种方法至今仍有采用,但因敏感度不够高,应用不够普遍。 Pezzella(1 987)创建了用磺基化DNA探针来做细胞或组织原位杂交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使DNA探针的胞嘧啶碱基磺基化,利用单克隆">克隆抗体识别磺基化探针,再通过免疫组化方法显示结合的单克隆抗体,从而对杂交结合的探针进行定位。本法的优点是磺基化DAN探针标记简便,不需作缺口平移标记,敏感度也较高。但自生物素和高辛标记探针技术建立后,已有取而代之的趋势。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是Brigat(1983)首先建立的,它利用生物素标记的探针在组织切片上检测了病毒DNA,通过生物素与抗生物素结合,过氧化物酶-抗过氧化物酶显示系统显示病毒DNA在细胞中的定位。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目前已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病毒学和病理学的临床诊断中。这种生物素标记技术又叫酶促生物素标记技术。另一种叫光促生物素标记核酸技术,该技术是用光敏生物素(Photobiotin)标记核酸。目前应用的光敏生物素有乙酸盐和补骨脂素生物素,它们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光敏基团、连结臂和生物素(图20-1)。在强光下,不需酶反应,光敏生物素的光敏基团即可与核酸中的碱基相结合。光敏生物素标记核酸,方法简单,灵敏度也不低,但标记效率不高,每100~150个碱基才能标记一个生物素,对于短的基因探针特别是寡核苷酸探针不宜使用,以免因标记数过少而影响灵敏度(Forster et al 1985)。 近年来,地高辛(Digoxigonin)标记技术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Boeringer Mannhem Bio-ch emisca于1987年将地高辛标记的有关试剂及药盒投放市场。和其它非放射性标记物一样,地高辛较放射性标记系统安全,方便、省时间。同时在敏感性和质量控制方面比生物素标记技术要优越,可以检测出人基因组DNA中的单拷贝基因。地高辛标记法显示的颜色为紫蓝色(标记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显色系统),有较好的反差背景。 核酸探针根据标记方法的不同可粗略分为放射性探针和非放射性探针两类。根据探针的核酸性质不同可分为DNA探针、RNA探针、cDNA探针、cRNA探针和寡核苷酸探针等。DNA探针还有单链DNA(Single st randed, ssDNA)和双链DNA(Double stranded, dsDNA)之分(详见十九章)。早期应用的主要是DNA探

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原位杂交操作流程 1、使用地高辛标记的核酸探针进行石蜡切片的RNA原位杂交第一天 1)二甲苯于37℃脱蜡2次,每次15分钟; 2)无水乙醇浸泡2次,每次3分钟; 3) 95%乙醇浸泡2次,每次3分钟; 4) PBS清洗3分钟; 5) 2%焦碳酸二乙酯室温下浸泡10分钟; 6) PBS清洗10分钟; 7)加入胃蛋白酶25ul/ml,37℃孵育15分钟; 8) PBS清洗2次,每次3分钟; 9) 0.2N的HCl孵育30分钟; 10)PBS清洗2次,每次3分钟; 11)0.25%无水乙酸和0.1M三乙醇胺孵育10分钟; 12)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13)预杂交缓冲液孵育30分钟; 14)准备核酸探针混合物:使用预杂交缓冲液稀释探针,85℃加热5分钟,置于冰块中10分钟; 15)杂交;第二天 16)将玻片置于SSC中2次,每次5分钟以去除封片; 17)PBS清洗3分钟; 18)RNA酶A溶液中(或0.1-1ng/mlPBS中),37℃孵育30分钟; 19)PBS清洗5分钟; 20)室温,2×SSC清洗10分钟; 21)37℃,1×SSC清洗10分钟; 22)37℃,0.5×SSC清洗10分钟; 23)缓冲液A孵育10分钟; 24)缓冲液A(1%正常绵羊血清和0.03%三重氢核X-100)孵育30分钟; 25)加入抗地高辛抗体(1/200的上述缓冲液,来自Boehringer Mannheim),37℃孵育3 小时; 26)缓冲液A清洗2次,每次10分钟; 27)缓冲液B清洗2次,每次5分钟; 28)制成NBT/BCIP暗处保存30-60分钟,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如果背景尚佳,显色时间可延长到16小时;29)停止缓冲液B的反应,用水进行简单的清洗; 30)固红,脱水以及封片进行核的复染。 2、使用地高辛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进行石蜡切片的原位DNA杂交第一天 1)二甲苯于37℃脱蜡2次,每次15分钟; 2)无水乙醇浸泡2次,每次5分钟; 3) 95%乙醇浸泡2次,每次5分钟; 4) PBS清洗5分钟; 5) 2%焦碳酸二乙酯室温下浸泡10分钟; 6) PBS清洗5分钟; 7)加入胃蛋白酶25ul/ml,37℃孵育10分钟; 8) 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9) 0.2N的HCl孵育30分钟; 10)PBS清洗2次,每次5分钟; 11)0.25%无水乙酸和0.1M三乙醇胺孵育10分钟;

原位杂交ISH方法

原位杂交技术(ISH)步骤与注意事项 材料 (一)仪器:光学显微镜、烤箱、温箱、水浴箱、电吹风机 (二)器皿:塑料反应盒、玻片架、洗涤杯、微量移液器、Eppendorf 管 (三)试剂: 1.DEPC (所有的试剂以此配制,注:DEPC致癌,应在通风下进行,并避免接触皮肤;含有Tris 中不能用DEPC) 3.0.2mol/L HCl 1.72ml 浓HCl,加ddH2O至1000ml 4.20%冰醋酸20ml 冰醋酸,加ddH2O至100ml 5.蛋白酶(50μg/ml) 6.溶液I: 含0.1mol/L Tris、0.1mol/L NaCl、2mmol/L MgCl2、0.05% Triton X-100 取12.1g Tris; 5.85g NaCl; 0.41g MgCl2·6H2O,溶于800ml ddH2O中,再加入0.5ml Triton X-100,用HCl调pH至7.5,加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7.溶液II: 含0.1 mol/L Tris、0.1mol/L NaCl、50mol/L MgCl2。方法:取12.1gTris;5.85g NaCl ; 10.15g MgCl2·6H2O,溶于800ml ddH2O中,用HCl调至9.5 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8.4%多聚甲醛:A液:称4g多聚甲醛,加40ml ddH2O,加温至60℃后,边摇边滴加1mol/L NaOH至全部溶解。B:液:1.69g NaH2PO4·2H2O,加30ml ddH2O至溶。C液:0.39gNaOH 溶于20ml ddH2O中。先将B液与C液混合后再加入A液,以1mol/L NaOH或HCl调pH 值至7.2~7.4,加ddH2O至100ml。4℃保存。 9.去离子甲酰胺:新的。 10.20×SSC:含有3mol/L NaCl, 0.3mol/L SSC。取175.32g NaCl,加ddH2O,充分溶解后,加88.2gSSC,溶解后加ddH2O至10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 11.硫酸葡聚糖(1mg/ml),取硫酸葡聚糖1g溶于1ml灭菌水,-20℃下保存。 12.50×Denhart液:含1% BSA,1% Ficoll-400(水溶性聚蔗糖),1% PVP-40(聚乙烯吡咯烷酮),分别称取1g BSA,1g PVP-40,1g Ficoll-400,用少量的ddH2O溶解混合,加ddH2O 至100ml。过滤灭菌,贮存于-20℃下备用。 13.亲和素---碱性磷酸酶(Av-AP)200U/200μl 14.底物显色液 15.50%甲酰胺50ml甲酰胺,加50ml 2×SSC,混匀后备用。 16.0.1mol/L pH 7.4 PBS.。称取43.2g Na2PO4·2H2O,溶于少量ddH2O,分别溶解后将二者合并,加入127.5g NaCl至完全溶解,加ddH2O至1500ml。8×105Pa高压蒸汽灭菌15min。使用时作10倍稀释。 17.2%BSA。取0.1g BSA,溶于5ml溶液I中。 杂交前标本处理 试剂配制与准备 A 0.1mol/L PBS, pH 7.0 B 0.2% DEPC C 4%多聚甲醛 D 0.1mol/L HCl E 200μg/ml RNase A F 蛋白酶K,稀释成含0.5-1μg/ml, 必要时用1-3或5μg/ml(用10 mg/ml贮存液稀释) G 0.1%甘氨酸, 用0.1mol/L PBS, pH 7.5配制 H 2×SSC, 1×SSC, 用20×SSC贮存液稀释配制

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 摘要:分子标记技术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础分析DNA分子特性,并借助 一些统计工具,将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的不同类群区分开来,或者将生物体的某些性状与DNA分子特性建立起来的关联关系,已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与育种研究的众多领域,包括遗传图谱的构建、遗传多样性分析、物种起源与进化、品种资源与纯度鉴定、分子辅助育种等多个方面,具有重大作用。 关键词:分子标记技术原理RFLP RAPD SSR AFLP EST SNP TRAP 分子标记技术应用 引言 分子标记是以个体间遗传物质内核苷酸序列变异为基础的遗传标记,是DNA 水平遗传多态性的直接的反映。与其他几种遗传标记——形态学标记、生物化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相比,DNA分子标记具有的优越性有:大多数分子标记为共显性,对隐性的性状的选择十分便利;基因组变异极其丰富,分子标记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在生物发育的不同阶段,不同组织的DNA都可用于标记分析;分子标记揭示来自DNA的变异;表现为中性,不影响目标性状的表达,与不良性状无连锁;检测手段简单、迅速。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DNA分子标记技术已有数十种,广泛应用于遗传育种、基因组作图、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基因库构建、基因克隆等方面。 一.常用分子标记原理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根据不同的核心技术基础,DNA分子标记技术大致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以Southern杂交为核心, 其代表性技术为RFLP;第二类以PCR 技术为核心,如RAPD、SSR、AFLP、STS、SRAP、TRAP等;第三类以DNA序列(mRNA 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为核心,其代表性技术为EST标记、SNP标记等。理想的分子标记应达到以下的要求:①具有高的多态性;②共显性遗传;③能够明确辨别等位基因;④分布于整个基因组中;⑤选择中性(即无基因多效性);⑥检测手段简单、快速;⑦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⑧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目前,没有任何一种分子标记均满足以上的要求,它们均具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其特点比较见表一。 1.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 1974年,Grozdicker 等人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发现了经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产生了差异,由此首创了第一代DNA 分子标记技术——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RFLP)。其原理是由于不同个体基因型中内切酶位点序列不同(可能由碱基插入、缺失、重组或突变等造成),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基因组DNA时,会产生长度不同的DNA酶切片段,通过凝

原位杂交技术步骤

1.For each probe (control and experimental), set up a separate 100-ml PCR in a 0.5-ml sterile tube, as tabulated below. Either.cDNA inserted in plasmids or genomic DNA can be used as templates for the PCR (see REAGENT SETUP for details on primer design). 每个探针(实验组和对照组),在0.5 -ml无菌管设立一个独立的100毫升PCR,正如下面的表。另外。互补脱氧核糖核酸插入到基因组DNA质体或可用作模板PCR(见试剂设置有关底漆设计)。 **注意关键: 1.很多版本的实验反义核酸探针可以作为一种控制背景染色(见试剂设置)。然而,我们相信最好的方法来演示特异性是获取相同的空间限制表达模式使用不同的非重叠探测器相同的基因。 2.小心不要污染pcr.使用无菌试管和过滤器的技巧和戴手套 3.另外,PCR扩增,cDNAs质粒中可以使用约束线性化酶,独特的站点位于5¢(反义核酸探针)或3¢(对感官探测)来插入。净化的线性DNA可以通过苯酚/氯仿萃取乙醇沉淀紧随其后。 2| Run the PCR using the conditions tabulated below. 使用下面列出的条件运行PCR **暂停点:把扩增好的pcr产品放4℃降温和在-20℃贮藏几个星期。 3| Add the 100-ml PCR to a Microcon YM-50 column and add 400 ml of sterile water. Centrifuge for 15–20 min at 1,000 g at room temperature. 加入100毫升PCR到Microcon YM-50列并加入400毫升的无菌水。在室温下1000g离心15 - 20分钟。 **注意关键:膜应该是干的。如果没有再离心 4|Place the Microcon column into a new microfuge tube (provided in the kit), add 20ml of sterile water, vortex briefly and then turn the Microcon column upside down. Spin for 1 min at 1,000 g at room temperature to recover the DNA. 把小层析柱放在一个新的离心管(在这个工具包中提供),增加20毫升的无菌水、短暂离心,然后颠倒层析柱。自旋1分钟1000 g在室温下恢复了DNA **注意关键:离心的步骤应该快速。离心机1分钟只是为了避免样本太干。 5|Check the quality, quantity and size of the PCR amplification product by loading 1/20 of the preparation on a 1% (wt/vol) agarose gel in 1 TBE buffer. DNA should appear as a band and not as a smear. The 1/20 of the preparation should contain at least 40 ng of DNA. 通过装载1/20的稀释液在1*的TBE buffer缓冲液中的1% (wt/vol)的琼脂糖凝胶检查PCR的扩增产物的质量

原位杂交的方法

原位杂交 1 探针的设计与合成 1)根据实验室已有的p8基因cDNA全长序列,用premier primer5.0设计引物p81和p82, 以卤虫c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346bp的产物,用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引物编号引物序列长度 p81 TGCGGACGAAACAGGAAG 18 bp p82 GCTCAAACAGTGA TGCCAGT 20 bp 2)目的片段克隆 a. 在无菌离心管中加入连接载体的各种成分,载体与片段的摩尔比控制在1:3-1:8,根据凝胶电泳检测后的浓度及载体与片段分子大小来计算摩尔比。加入成分及比例如下: 目的PCR片段 5 μl pGM-T载体(约50ng/uL) 1 μl 10×T4 DNA Ligation Buffer 1 μl T4 DNA Ligase(3U/uL) 1 μl 无菌去离子水 3 μl 总体积10 μl b. 轻轻弹动离心管以混合内容物,短暂离心。置于PCR仪中16℃过夜连接,反应结束后将离心管置于冰上。 c. 向铺好的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固体平板表面加入16 μl的IPTG(50mg/ml)、40 μl的X-gal (20mg/ml),使用无菌的弯头玻璃棒将其均匀的涂开,避光置于37℃培养箱1-3小时,使溶解X-gal的二甲基甲酰挥发干净。 d. 将10 μl的连接产物加到100 μl DH5 感受态细胞中,轻弹混匀,冰浴半小时,将离心管置于42℃水浴90秒,取出管后立即置于冰浴上放置2-3分钟,其间不要摇动离心管。向离心管加入500 μl 37℃预热的LB(不含抗生素)培养基,150rpm摇床37℃振荡培养45分钟。目的是使质粒上相关的抗性标记基因表达,使菌体复苏。将菌液于4000g下离心10分钟,去掉上清,加入100 μl培养液重溶并加入到配制好的LB固体培养基上,用无菌的弯头玻璃棒轻轻将细胞均匀涂开。待平板表面干燥后,倒置平板,37℃培养12-16小时。 e. 挑取白色菌落直接进行PCR检测,筛选转化子。 f. 将转化子接种于LB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吸取1mL菌液送至大连宝生物公司进行序列测序。 3)重组质粒的线性化 取6 μl以测序的重组质粒,选取NcoI内切酶37℃酶切4h。酶切反应体系为20 μl: 质粒 6 μl 10xK Buffer 2 μl NcoI酶 1 μl 0.1% BSA 2 μl 灭菌水9 μl 终体积20 μl 取酶切前后的质粒各4 μl,经1%琼脂糖电泳检测,确认酶切完全,将酶切产物用Takara胶回收试剂盒回收纯化,作为探针合成的模板。 4)探针合成 按罗氏DIG RNA Labeling Kit (SP6/T7)试剂盒使用指南,标记反义RNA探针。 使用的所有试剂和器皿均经去RNase处理,合成方法如下:先准备反应体系。冰上向RNase-Free的微离心管中顺序加入下列试剂:

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原理及应用

分子标记 1.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定义 1974年,Grozdicker等人在鉴定温度敏感表型的腺病毒DNA突变体时, 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解后得到的DNA片段的差异, 首创了DNA分子标记。所谓分子标记是根据基因组DNA存在丰富的多态性而发展起来的可直接反映生物个体在DNA水平上的差异的一类新型的遗传标记,它是继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之后最为可靠的遗传标记技术。广义的分子标记是指可遗传的并可检测的DNA序列或蛋白质分子。通常所说的分子标记是指以DNA多态性为基础的遗传标记。分子标记技术本质上都是以检测生物个体在基因或基因型上所产生的变异来反映基因组之间差异。 2.分子标记技术的类型 分子标记从它诞生之日起, 就引起了生物科学家极大的兴趣,在经历了短短几十年的迅猛发展后, 分子标记技术日趋成熟, 现已出现的分子标记技术有几十种, 部分分子标记技术所属类型如下。 2.1 建立在Southern杂交基础上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FLP ( Rest rict 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 (2) CISH ( Chromos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 染色体原位杂交。 2.2 以重复序列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 Satellite DNA ) 卫星DNA; (2) ( Minisatellite DNA ) 小卫星DNA; (3) SS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 简单序列重复, 即微卫星DNA。 2.3 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1) RAPD ( Randomly Amplif ied Polymorphic DNA )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2) AFLP( Amplif 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3) SSCP( 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 单链构象多态性; (4) cDNA-AFLP( cDNA- Amplified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cDNA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 (5) TRAP( Target Region Amplified Polymorphism) 靶位区域扩增多态性; (6) SCAR ( Sequence Char 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序列特征化扩增区域; (7) SRAP ( 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2.4以mRNA为基础的分子标记技术

原位杂交实验详解

原位杂交组织(或细胞)化学(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 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属于固相分子杂交的范畴,它是用标记的DNA或RNA为探针,在原位检测组织细胞内特定核酸序列的方法。根据所用探针和靶核酸的不同,原位杂交可分为DNA-DNA杂交,DNA-RNA杂交和RNA-RNA杂交三类。根据探针的标记物是否直接被检测,原位杂交又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两类。直接法主要用放射性同位素、荧光及某些酶标记的探针与靶核酸进行杂交,杂交后分别通过放射自显影、荧光显微镜术或成色酶促反应直接显示。间接法一般用半抗原标记探针,最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半抗原定位,间接地显示探针与靶核酸形成的杂交体。原位杂交最初是以同位素标记探针进行的。尽管同位素标记(如35S,3H,32P等)仍然广泛使用,但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生物素标记探针和地高辛标记探针),更引起科技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一、基本要求 组织取材:组织取材应尽可能新鲜。由于组织RNA降解较快,所以新鲜组织和培养细胞最好在30min内固定。 固定目的是: (1)保持细胞结构; (2)最大限度地保持细胞内DNA或RNA的水平; (3)使探针易于进入细胞或组织。 最常用的固定剂是多聚甲醛,与其它醛类固定剂(如戊二醛)不同,多聚甲醛不会与蛋白质产生广泛的交叉连接,因而不会影响探针穿透入细胞或组织。 增强组织的通透性和核酸探针的穿透性: (1)稀酸处理和酸酐处理:为防止探针与组织中碱性蛋白之间的静电结合,以降低背景,杂交前标本可用0.25%乙酸酐处理10min,经乙酸酐处理后,组织蛋白中的碱性基团通过乙酰化而被阻断。组织和细胞标本亦可用0.2M HCl处理10min,稀酸能使碱性蛋白变性,结合蛋白酶消化,容易将碱性蛋白移除。 (2)去污剂处理:去污剂处理的目的是增加组织的通透性,利于杂交探针进入组织细胞,最常应用的去污剂是Triton X-100。注意:过度的去污剂处理不仅影响组织的形态结构,而且还会引起靶核酸的丢失。 (3) 蛋白酶处理:蛋白酶消化能使经固定后被遮蔽的靶核酸暴露,以增加探针对靶核酸的可及性。常用的蛋白酶有蛋白酶K(proteinase K),还有链霉蛋白酶(pronase)和胃蛋白酶(pepsin)等。 杂交缓冲液孵育: 杂交前用不含探针的杂交缓冲液在杂交温度下孵育2hr,以阻断玻片和标本中可能与探针产生非特异性结合的位点,达到减低背景的目的。 防止污染: 由于在手指皮肤及实验室用玻璃器皿上均可能含有RNA酶,为防止其污染影响实验结果,在整个杂交前处理过程中都需要戴消毒手套,实验所用玻璃器皿及镊子都应于实验前一日置高温烘烤(180℃)以达到消除RNA酶的目的。杂交前及杂交时所用的溶液均需经高压消毒处理。 双链DNA探针和靶DNA的变性: 杂交反应进行时,探针和靶核酸都必须是单链的。如果用双链DNA探针进行杂交(包括检测RNA时),双链DNA探针在杂交前必须进行变性。探针变性后要立即进行杂交反应,不然解链的探针又会重新复性。 杂交液: 杂交液内除含一定浓度的标记探针外,还含有较高浓度的盐类、甲酰胺、硫酸葡聚糖、牛血

原位杂交技术的操作详解及小贴士

原位杂交技术的操作详解及小贴士 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染色体、细胞和组织切片等样品中进行核酸特异性检测,与免疫组化技术的结合应用,能将DNA、mRNA和蛋白水平上的基因活性与样品的显微拓扑信息结合起来。1969年Pardue和Gall将放射性标记的探针直接应用于纯化核酸的杂交,此后得益于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及不同探针标记系统和检测系统的应用,大大增加了原位杂交检测的应用灵活性和检测灵敏度。 多种探针标记检测系统 基于地高辛、生物素和荧光标记分子的标记和检测系统是常见的原位杂交检测方法。 荧光标记检测常为直接探针标记方法,如在dUTP/UTP/ddUTP上连接Fluorescein后进行核酸标记。由于标记在核酸上的荧光分子必须经受杂交和洗脱过程中的考验,以及荧光分子易于衰减,其检测灵敏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对荧光分子的直接检测呈现的背景较低。 间接标记的方法中应用了报告分子标记的探针,报告分子通过亲和酶促的方法进行显色。常用的报告分子如地高辛,生物素。结合地高辛抗体或链霉亲和素上耦联的酶系统进行间接的底物反应检测。地高辛标记核酸的历史可追溯到1987年,由于地高辛是洋地黄的花和叶中特有的成分,检测时使用的地高辛抗体不会结合于其他的生物分子。这是相较于生物素标记系统的优势。地高辛抗体上可耦联碱性磷酸酶、过氧化酶,及荧光分子和胶体金等,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呈现高信噪比的核酸检测结果。但需注意,由于引入了免疫检测反应,在放大检测灵敏度的同时,应注意样品内源性酶的灭活,以降低检测背景。 通过不同标记方法的联合应用,还可在同一样本中实现染色体不同区域或细

胞样本中不同RNA序列的多重检测。 原位杂交中探针的选择 DNA探针、RNA探针和寡核苷酸探针均能通过不同的酶促分子反应进行标记。寡核苷酸探针的长度较短,因此避免了探针内部退火的问题,在杂交时的渗透能力也更好,探针与靶标的接触这是影响原位杂交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DNA 探针、RNA探针在合成时需要控制探针片段长度,通常300-1000bp左右,能覆盖到较长片段的靶核酸序列,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就DNA探针和RNA探针的比较,DNA探针在杂交过程中会出现探针双链之间退火的可能,也更倾向于在溶液中形成大分子的探针聚合体,从而影响其渗透能力。而RNA 探针的应用,将提高DNA-RNA杂交子的热稳定性。 Tips:RNA探针因其单链、高分子结合力、可适应高温杂交的特性,其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均优于DNA探针。常用的RNA探针标记方法为构建质粒后进行转率合成。通过PCR扩增的方法,可以更方便地进行RNA探针的制备;RNA探针合成后,还需验证其对目标片段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体实验流程和注意事项可参考技术文章:A Method for High Quality Digoxigenin-Labeled RNA Probes for In Situ Hybridization 原位杂交检测步骤 原位杂交涉及的步骤:玻片的准备和样品固定,细胞或组织的预渗透处理,靶DNA变性(DNA原位杂交),探针制备,原位杂交过程,杂交后洗涤,探针(显色)检测。 1. 玻片的准备和样品固定 对于染色体涂片,1:1的乙醇/醚处理的载玻片已能符合要求。对于组织切片的原位杂交,为了在实验过程中不丢失组织样品,可使用多聚赖氨酸或铬矾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原位杂交实验操作步骤 撰写人:范为民 一、实验原理 原位杂交是指借助于核酸分子杂交的方法,在显微镜水平检测和定位特异的核苷酸片段。现在原位杂交已经成为在分子水平研究肿瘤和遗传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等根本性问题的有力工具。 二、试剂盒 本实验室常用的原位杂交试剂盒是博士德公司生产的敏感加强型原位杂交检测试剂盒,此试剂盒分为两种,一种为过氧化物酶(POD)检测(MK1030型),一种为碱性磷酸酶(AP)检测系统(MK1032型),用于mRNA的杂交。过氧化物酶(POD)检测的最终信号为棕黄色,而碱性磷酸酶(AP)检测的信号为紫色,因后者信号比较突出,所以一般采用后一种检测方法。两种检测方法的实验步骤相差不多,所用洗脱缓冲液也大同小异。用于杂交的探针也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DNA探针,即是用DNA与组织中的mRNA杂交,另一种是RNA 探针,即用RNA与组织中的mRNA杂交。DNA探针处理操作简单,但杂交信号一般不如RNA探针强烈,所以条件允许的话一般采用RNA探针。下面先介绍碱性磷酸酶(AP)检测试剂盒,采用RNA作为探针的操作步骤。 三、实验步骤 原位杂交实验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即组织冰冻切片、RNA探针标记、原位杂交三部分。 (一)组织冰冻切片 1. 实验准备 (1)原位杂交专用载玻片:用多聚赖氨酸处理后的载玻片,使切片紧密粘附在玻片上,可以用于后面的洗脱。一般一张载玻片上可以贴至多十张切片(可以是不同组织的切片),所以需要玻片的数目需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而定。这种专用载玻片可以从中杉金桥公司购买,目前价格是每片2.2元,玻片有一面的一端是毛玻璃,用于标记组织名称等,切片应该贴在此面,切勿贴到反面。 (2)缓冲液配备 1.1器具准备 剪刀、镊子各三把,开壳钳一把,100ml量筒一个,磁力搅拌子一个;100ml试剂瓶一个,250ml试剂瓶三个。以上器具均洗净后置于180摄氏度以上烘烤6小时以上。铅笔、显微镜、冰、吸水纸、一次性塑料手套等。 1.2 溶液配制 0.1M PB缓冲液:Na2HPO4?12H2O 5.8021g,NaH2PO4?2 H2O 0.5928 g,加入200ml ddH2O溶解于之前准备的250ml试剂瓶中,再加入200ūl DEPC,充分摇匀后过夜,高压灭菌。以上溶液配制两份,其中一份瓶中放入磁力搅拌子。

原位杂交原理及具体操作

原位杂交实验原理与方法 一、目的 本实验的目的是学会原位杂交的使用方法。了解各种原位杂交的基本原理和优缺点。 二、原理 原位杂交组化(简称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 histochemistry;ISHH)属于分子杂交的一种,是一种应用标记探针与组织细胞中的待测核酸杂交,再应用标记物相关的检测系统,在核酸原有的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一种检测技术。原位杂交的本质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离子浓度下,使具有特异序列的单链探针通过碱基互补规则与组织细胞内待测的核酸复性结合而使得组织细胞中的特异性核酸得到定位,并通过探针上所标记的检测系统将其在核酸的原有位置上显示出来。 当然杂交分子的形成并不要求两条单链的碱基顺序完全互补,所以不同来源的核酸单链只要彼此之间有一定程度的互补顺序(即某种程度的同源性)就可以形成杂交双链。 探针的种类按所带标记物可分为同位素标记探针和非同位素标记探针两大类。目前,大多数放射性标记法是通过酶促反应将标记的基因掺入DNA中,常用的同位素标记物有3H、35S、125I和32P。同位素标记物虽然有灵敏性高,背底较为清晰等优点,但是由于放射性同位素对人和环境均会造成伤害,近来有被非同位素取代的趋势。非同位素标记物中目前最常用的有生物素、地高辛和荧光素三种。 探针的种类按核酸性质不同又可分为DNA探针、cDNA探针、cRNA探针和合成寡核苷酸探针。cDNA探针又可分为双链cDNA探针和单链cDNA探针。 原位杂交又可分为菌落原位杂交和组织原位杂交。 菌落原位杂交(Colony in situ hybridization)菌落原位杂交是将细菌从培养平板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然后将滤膜上的菌落裂菌以释出DNA。将NDA烘干固定于膜上与32P 标记的探针杂交,放射自显影检测菌落杂交信号,并与平板上的菌落对位。 组织原位杂交(Tissue in situ hybridization)组织原位杂交简称原位杂交,指组织或细胞的原位杂交,它与菌落的原位杂交不同。菌落原位杂交需裂解细菌释出DNA,然后进行杂交。而原位杂交是经适当处理后,使细胞通透性增加,让探针进入细胞内与DNA或RNA 杂交。 (一)探针的选择 根据不同的杂交实验要求,应选择不同的核酸探针。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选择克隆的DNA 或cDNA双链探针。但是在有些情况下,必须选用其它类型的探针如寡核苷酸探针和RNA探针。例如,在检测靶序列上的单个碱基改变时应选用寡核苷酸探针,在检测单链靶序列时应选用与其互补的DNA单链探针(通过克隆人M13噬菌体DNA获得)或RNA探针,寡核苷酸探针也可。长的双链DNA探针特异性较强,适宜检测复杂的靶核苷酸序列和病原体,但不适宜于组织原位杂交,因为它不易透过细胞膜进入胞内或核内。在这种情况下,寡核苷酸探针和短的PCR标记探针(80~150bp)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在选用探针时经常会受到可利用探针种类的限制。如在建立DNA文库时,手头没有筛选特定基因的克隆探针,这时就可用寡核苷酸探针来代替。但必须首先纯化该基因的编码蛋白,并测定6个以上的末端氨基酸序列,通过反推的核苷酸序列合成一套寡核苷酸探针。如果已有其它动物的同种基因克隆,因为人类和动物间在同一基因的核苷酸顺序上存在较高的同源性,因此可利用已鉴定的动物基因作探针来筛选人类基因克隆。对于基因核苷酸序列背景清楚而无法获得克隆探针时,可采用PCR方法扩增某段基因序列,并克隆人合适的质粒载体中,

分子生物学技术原理

生物分子类实验室常用实验技术原理汇总 一、GST pull-down实验 基本原理:将靶蛋白-GST融合蛋白亲和固化在谷胱甘肽亲和树脂上,作为与目的蛋白亲和的支撑物,充当一种“诱饵蛋白”,目的蛋白溶液过柱,可从中捕获与之相互作用的“捕获蛋白”(目的蛋白),洗脱结合物后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从而证实两种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或筛选相应的目的蛋白,“诱饵蛋白”和“捕获蛋白”均可通过细胞裂解物、纯化的蛋白、表达系统以及体外转录翻译系统等方法获得。此方法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注:GST即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二、足印法(Footprinting) 足印法(Footprinting)是一种用来测定DNA-蛋白质专一性结合的方法,用于检测目的DNA 序列与特定蛋白质的结合,也可展示蛋白质因子同特定DNA片段之间的结合。其原理为:DNA 和蛋白质结合后,DNA与蛋白的结合区域不能被DNase(脱氧核糖核酸酶)分解,在对目的DNA序列进行检测时便出现了一段无DNA序列的空白区(即蛋白质结合区),从而了解与蛋白质结合部位的核苷酸数目及其核苷酸序列。 三、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ChIP)是研究体内蛋白质与DNA 相互作用的有力工具,利用该技术不仅可以检测体内反式因子与DNA的动态作用,还可以用来研究组蛋白的各种共价修饰以及转录因子与基因表达的关系。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的原理是:在生理状态下把细胞内的DNA与蛋白质交联在一起,通过超声或酶处理将染色质切为小片段后,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识别 反应,将与目的蛋白相结合的DNA片段沉淀下来。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一般包括细胞固定,染色质断裂,染色质免疫沉淀,交联反应的逆转,DNA的纯化及鉴定。 四、基因芯片(又称 DNA 芯片、生物芯片)技术 基因芯片指将大量探针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后与标记的样品分子进行杂交,通过检测每个探针分子的杂交信号强度进而获取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通俗地说,就是通过微加工技术 ,将数以万计、乃至百万计的特定序列的DNA片段(基因探针),有规律地排列固定于2cm2 的硅片、玻片等支持物上,构成的一个二维DNA探针阵列,被称为基因芯片。基因芯片主要用于基因检测工作 。 基因芯片的测序原理是杂交测序方法,即通过与一组已知序列的核酸探针杂交进行核酸序列测定的方法,在一块基片表面固定了序列已知的八核苷酸的探针。当溶液中带有荧光标记的核酸序列TATGCAATCTAG,与基因芯片上对应位置的核酸探针产生互补匹配时,通过确定荧光强度最强的探针位置,获得一组序列完全互补的探针序列。据此可重组出靶核酸的序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