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
- 格式:docx
- 大小:42.83 KB
- 文档页数:11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范文〔通用7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1有一种书,应该放在书桌上,旁边还要放上笔记,时不时地要摘抄几句,时不时地要停下来考虑一番,而且越读越是景仰敬畏,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给老师的建议》就是这样一本书。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宏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
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赏识与关爱教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重要教育思想。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的基层学校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历,形成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对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是最能深化表达其赏识教育思想的。
赏识教育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成功教育思想之中,老师的赏识与关爱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它可以集中表如今下面两个方面:首先,老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师爱是老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保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妙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到达良好的教育效果。
老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
假如老师发自内心地向学生倾注真情,用真心、好心和语言去打动他们、感化他们、启发他们、诱导他们,让他们增强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认识到问题的根,奋起直追,最终他们也会成为生活和学习的强者。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8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本学期初,校领导赠与每位新教师人手一册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并把这本书做为今年新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
拿到这本书后,我经常认真阅读,通过阅读以及和同事之间的相互探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悟,借此机会将我的心得体会和各位进行交流。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者认真拜读的教育名著。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是一位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
他有很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例如:“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等。
书中共有100条,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
苏霍姆林斯基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出发,针对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不解,把教育好孩子的建议向我们娓娓道来。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对我们工作在教育岗位第一线的老师来说,受益匪浅。
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过去相比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他的闪光的教育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师而言,丝毫不显过时。
看过之后,带给我的是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为我指点迷津。
我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也将多方法和经验用来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22条建议,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这一条的感受。
书中第22条讲到“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
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身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给教师的建议》主要内容
1. 要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呀!就像你是个侦探,得去挖掘他们那些小秘密小想法。
比如说,学生为啥突然不爱学习了,是不是遇到啥烦心事啦?咱得找出原因,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嘛!
2. 别老是批评学生!那可不兴啊!想想你自己小时候被老是批评会开心吗?多鼓励鼓励他们,一个小小的肯定也许能让他们爆发大能量呢,像小火箭一样冲起来!比如学生答对一个问题,就使劲夸夸他。
3. 自己也得不断学习呀!老师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社会在进步,知识也在更新,不学习咋跟上潮流呢?这不就像手机不更新系统,就会变慢变卡一样嘛!多去参加培训、读读书。
4. 得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啊!别老是端着老师的架子,要和他们成为朋友。
像朋友一样聊天、玩耍,他们才会更愿意和你亲近呀!比如课间和学生一起做做游戏。
5.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呀!老是一种方法学生肯定会腻的。
就好像天天吃同一种菜,谁都会受不了嘛。
试试用用新的手段,让课堂变得有趣起来。
6.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呀!不能用一样的标准去要求他们。
有的擅长这个,有的擅长那个,咱得因材施教。
就像花朵,有玫瑰有百合,都有各自的美嘛!
7. 激发学生的兴趣太重要啦!没兴趣他们怎么会有动力呢?想想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不是干起来特别带劲?所以一定得想法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呀!比如通过有趣的实验来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8. 给学生树立好榜样!你怎么做,他们可都看着呢!你积极向上,他们也会学着阳光;你爱读书,他们也可能爱上阅读。
这不就是言传身教嘛!
结论:这些建议真的都很重要呀,老师们得重视起来,这样才能成为更好的教育者,培养出更优秀的学生呀!。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1闲暇时,我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
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
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终究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纵观今天背负着“升重点,考大学”沉重包袱。
孩子们,他们哪还有心思去玩,哪里还有时间去乐呀!“一个人在求学时代最珍贵的财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时间”,虽然减负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我们仍能听到许多学生埋怨的声音,细问起来,原来,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回家还得完成家长的假设干作业。
邻居家的小男孩,放学回家很少出门活动,就连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关在小房间里做妈妈布置的什么《江苏正卷》、《课外补充阅读题》等习题集,碰到难题(特别是些联系生活谈感受的题目)必过来问我,细看一下整本习题集,无非是些常见的题目,好些题目与学校统一的练习册雷同,甚至一模一样,而真正能开发智力的题目寥寥无几,孩子就在这样每天练了又练的习题中荒废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时光。
“最珍贵的财富”也在不知不觉中浪费了。
每每想到这儿,初为人母的我都会发誓将来要让自己的女儿从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来,我会和她做游戏,看她画画,欣赏她唱歌跳舞,引导她读书明理,带着她去看路边艺人奇妙的手艺……带着她认识大自然,认识社会学习在学校中看不到学不到的知识。
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
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珍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既能让家长孩子满意,又能让自己工作的顺心愉快。
今日有幸拜读《给教师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
其中最让我收益的是其中的两个有效问题:第一,如何教育好犯错误的学生;第二,如何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
一、以爱育爱,充满爱心时代的发展,社会文明的进步,“严师出高徒”的论点已经过时。
教师的爱还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爱,而是“博爱”。
去爱学生,爱学校,爱事业。
“用爱心点亮学生的心灯”。
二、学会宽容,有宽容之心教师的宽容,是指要有宽容的胸怀,包容孩子成长中的摔跤。
如果把孩子的出错视为不正常的话,教师肯定有问题。
孩子成长过程中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
如果对待孩子的错误缺少包容之心,讥讽、嘲笑、漫骂、体罚,非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把孩子逼向极端。
三、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碰到的是各种各样的学生,成绩好的,差的,我们的教育是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对学生施加影响,让孩子自主地学习,完成文明的进化过程,如果做不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是不可能完成教育的任务的。
四、让阅读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开卷有益”。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辈就是这样教诲我们的。
我们每位教师也曾数遍地要求,“教导”我们的学生“要好好读书”。
然而却不得不承认,许多的教师平时是不太读书或不读书的。
“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
五、在反思中总结自己教师面临的不仅是教学反思的问题还包括教育反思的问题。
如果一名教师把自己的思想、行为、言论、情感等能够经常的疏理,敢于时常昭示于自己,必能受益于自己,同时受益于一生。
六、把自己融入学校这个团队学校是一个集体,看似不相关的各个部门,各个部门中的不同成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密不可分的。
只有相互的配合、协作才可能有最好的绩效。
然而如果团队中的一名成员不能溶于集体中,他人就难以与其有默契的配合,其也不可能和他人有熟练的配合。
既使是他的水平再高。
七、善于把握和利用一切资源从学校内部讲,同事、学生、学校的历史荣誉,学校领导等是教育的资源。
从学校外部讲,家长、社会成员、毕业生、地区的历史、地域地理等也是学校教育的资源。
作为教育者,是万万不可忽视这些教育资源的。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概览》
哎哟喂,各位教书育人的大先生们,咱们今儿个来摆一摆给教师的那些个建议哈。
你看哈,教书这事儿,就跟咱四川吃火锅一样,得火候适中,辣而不燥。
对学生呢,你得像涮那嫩牛肉,火候到了,肉质鲜美,早了生了,晚了老了,都不好吃,对吧?就是说啊,教育得因材施教,别一股脑儿地灌,得看看学生啥口味,再下筷子。
然后呢,课堂上,你得有点儿川剧变脸的功夫,时而严肃如包公,讲讲规矩道理;时而嬉笑如小丑,逗逗乐子,让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学到知识。
这叫寓教于乐嘛,别整天板着脸,跟个判官似的,学生见了都绕道走。
还有啊,批改作业的时候,你得有点儿耐心,跟绣花似的,一针一线都不能马虎。
看到好的,夸两句,让学生心里美滋滋的;看到差的,也别急着发火,得找找原因,帮学生一把,毕竟谁不是从不会到会呢?
再有就是,别忘了跟学生聊聊天,拉拉家常,知道他们心里想的啥。
别总觉得你是老师,就高高在上,得跟学生打成一片,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需求。
总之呢,教书这事儿,得用心,得用情,得用智慧。
别把它当成一份工作,得当成一份事业来做。
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才能桃李满天下嘛!
好了,今儿个就摆到这儿,希望各位老师能从中得到点儿启发,咱们下次再见咯!。
给教师的建议全文给教师的建议全文52、为学生感到越学越难了呢?是一种劳动,而且是并不轻松的劳动。
求取知识本来就是要花费劳动的。
但是,不能容许让少年学生从早到晚死啃均教科书,拼命使用他的记忆机器。
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学生每天应当有4、5个小时,既不用来在学校上课,也不用来在家里复习功课。
这些时间应当让他用在多方面的智力上。
如果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
如果学生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
总之,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的主要途径,就是保证智力生活的丰富性。
为了使儿童能够更容易地学习,还必须克服知识与能力之间的脱节现象。
一个学生学会了同时阅读和思考,才能不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去识记,而是一边一边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
教会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呢?这要进行长期的训练。
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
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
个别学生对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和别的的学习成绩,抱消极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事实的根源就在于教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
教师工作中的另外一个重大缺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抱冷淡的态度。
创造成功的预感,是教师在培养持久的学习愿望方面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热烈的学习愿望是学生在掌握知识或完成实际作业的每一具体阶段上,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所体验的一种道义上满足的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的意义。
我们还把培养学习愿望的问题跟学生的`意志领域密切地联系起来。
54、怎样使生愿意学习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不可分割的。
为了使儿童有强烈的学习兴趣,就必须使他有一种丰富多彩的、引人入胜的智力生活。
要使小学生的智力生活丰富多彩,就必须保持思考和记忆的和谐。
只有在我们教会自己的学生积极地看见世界的情况下,才能防止儿童眼睛里那种好奇的火花熄灭下去。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通用5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通用5篇〕《给老师的建议》优秀1假期里,带孩子去看病,公交车上暑气逼人,刚坐下,就听见一声惊喜的呼唤“老师”,我回过头,一个大男孩朝我笑着问出一句话:“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很想张口能叫出他的名字,可是我从自己的记忆深处拼命搜索,但是却毫无印象。
一路攀谈,知道他如今一家公司上班,干的还不错。
知道我和孩子去看病,他就一路陪同,直到将一切安排好,他才和我辞别,可是我却仍然没能记起他的名字。
可是他的一句话却让我认识到了作为老师的我们对孩子的心灵关注尤为重要。
“老师,上学时你还给我缝过衣服呢。
”上班已经十五年了,教过的学生已超过千人,可回过头来看我的却是那些平时不太关注的学生。
德国农学家苏力贝克发现:在黑夜翻耕的土壤中,仅有2℅的野草种子会发芽,但假如在白天翻耕,野草种子的发芽率高达80℅,约为前者的四十倍。
这是为什么呢?苏力贝克通过进一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绝大多数野草种子在被翻出土后的数小时内假如没有受到光线的刺激〔即使是,短至几分之一秒〕的刺激便难以发芽。
那我们口中经常提及的叛逆的、上课捣乱的、一无是处的所谓的“学困生”是不是也常处于黑暗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不应忘记给他们一缕“光”一缕希望的光,一缕自信的光,一缕面对生活微笑的光……这一缕又一缕的光,看似微弱,看似微缺乏道,但它拯救的,可能是他〔她〕们的整个人生啊!借用《给老师的建议》中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尾:我们当老师的,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有困难的儿童,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上站住脚。
我们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他不仅是供应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
《给老师的建议》优秀2作者在一开场就提出了一个教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学生昨天上课时都懂了,但今天上课时,却已经模糊甚至忘记了。
这是因为“懂得还不等于,理解还不等于知识”。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10篇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体会篇一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
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 "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
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
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
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
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
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
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
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
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0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的第一章中就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他把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归结于教师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
所以他告诫我们要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需要个别对待,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他能力范围之内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读了这一条,我们每个教师所想的最多的应该就是“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通过长期私人讲学的实践创造出的教学原则,“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教”是教育、教诲;合起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施行相应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这条建议和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而我们教师得到的启发是:第一,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要深入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
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分层进行教育。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保证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备课时要周密地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要尽可能地设想到不同类学生可能出现的发言;设计作业时,则应该尽量给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思维度的作业,使每个学生在作业中有所收获和提高。
例如,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智力、思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由于行为习惯、学习很差,导致学习后进,成绩不理想,我就要先花比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从培养习惯着手,每天、每课关注这类学生,勤督促、勤纠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给教师的建议(优秀3篇)给老师的建议书篇一亲爱的英语老师:你好,我是你教的一个班上的学生。
第一次见到您时,你有一种甜甜的嗓音,却使我们全班笑了起来,但后来我们知道,您教的很好,那时你会上课提问,会告诉我们要背单词,要听写单词,现在却只有开学的时候会这么做,然后后来听写单词很少了,检查背诵笔记虽有,但也是有时有有时没。
我不知道当时是否是您新官上任三把火,抓得比较严。
也许是我们班成绩比较差,一些同学成绩比较好,导致您上课提问从来都是那几个成绩好的,可殊不知您这样,只能使成绩坏的更坏,成绩好的依然好。
我们这些成绩差的可以在您的课堂上睡觉,只因为您说过,不想听课的可以睡觉,但不能打扰我上课。
于是我心寒了,本来以为是严师的您,却使不爱语法的我更一步不爱语法,成绩虽从未及格过,一直在60前后徘徊,满分120从未考上72的我,被你注意不了,我成绩在班里算中等吧,因为班里考不好的大有人在,可及格的人数却只有10个。
我希望您能在班里恢复刚开学的状态,做一个严师,提问不要只提问成绩好的,因为这样,你一直希望我们成绩变好才有希望,而不是一味的骂我们,责怪我们成绩不好,请您先好好想想,好吗,我亲爱的英语老师。
学生:20某某年x月x日给老师的建议书篇二敬爱的老师:您好!感谢您几年来对我们的照顾和教育,让我们茁壮成长。
我已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在即将离开母校前,我为了以后的弟弟妹妹学得更好,在这里我向您提几点建议。
为了满足学生们对书的渴望,您可以在班里举行一个“读书交流会”。
每星期让一些读到好书的同学上讲台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同学们有机会也找来读。
还可以让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好的一本书带回学校,找一个同学交换书带回家看,看完了再交换回来,再进行下一次交换。
这不是可更广泛看书了吗?还有我建议老师您不要在班上公布同学们的成绩。
因为这样可能导致成绩好的同学会过度骄傲,还会伤了成绩不理想的同学的自尊心。
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你可以下课去找他谈谈,帮他找出原因。
给教师的建议(精选6篇)给教师的建议篇11、学生有错不能不罚,您可以罚也罚得高兴,对课任老师意见和建议。
比如让他跳舞、唱歌,这不是一举两得吗?2、您可以与学生称兄道弟,也许您会觉得好笑!哪有老师和学生称兄道弟的,没大没小的。
但这也可以让您多一分快乐,少一些烦恼。
有烦恼时您可以找他们聊天什么的,学生也就更愿意与你打交道了。
3、老师,您也别生气了,您这样气下去,会对身体有危害的。
有一句说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珍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老是板着面孔,您有什么气就讲出来,让我们与您一同分担痛苦。
4、刚开始的时候您选那个阳×当班长,我们全班都同意了。
那是因为当初我们不知道他的为人,而现在全班都知道他不是个好班长。
他不但不管好班集体,而且还带头起哄。
这样的班长怎能帮您管好班级呢。
5、我们生物老师的脾气很糟。
有一次,我们全班都在认认真真地背书,他却说:“我们班的王×很乱,给我蹲到讲桌下面去!”20分钟过去了,还不见生物老师喊他出来,我真感到很难受。
6、现在的社会越来越不像话,要想把一些未成年人调-教好,第一就是要把家长们召来开个全体家长会,让他们说说怎样来管教好自己的子女,或者在学校学点管教子女的好方法。
7、我发现有些老师会当众体罚学生,使学生难堪。
这样做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信心和生活希望。
所以,希望老师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医生”。
再说,如果体罚学生,就会十分厌恶打他的那个老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如果一个老师十分慈祥的话,同学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更加尊敬他了,也就不会像某些同学一样故意不听课了。
8、老师不要太凶了,要用看子女的眼光看待同学,上课时不要老是批评班上的同学,讲完课,如果还有时间,还要问一问同学们听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举手。
这样,同学们看到老师那慈祥的样子,自然也就会争先恐后地问老师问题。
要不,谁敢问老师问题呢?9、班主任可以在班上宣布,如果谁一周下来没有给班级、给老师带来麻烦,则奖励若干个作业本,并答应获奖者三个请求,当然包括成绩有进步者也施以同样的奖励。
给教师的建议“生活向学校提出的任务是如此的复杂,以致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的教育学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思想,品行,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认知比较具体、深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态度、学习质量和健康状况等在很大程度上与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学生教育起主导作用的学校教育又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这“两个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就是教师。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一方面会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家庭教育这一渠道影响到学生的成长。
因此,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十分重要。
与家长联系,这是每一个教师都经常要做的工作。
但是,大家平时与家长联系有个共同点,就是有事的时候才联系,而且多半是在学生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或者出了什么事故(总之不是好事)的时候才联系。
所以,许多家长都条件反射地怕接老师的电话。
久而久之,这种联系与沟通对学生的影响开始慢慢减弱。
教师应该在休息的时候,打三两个电话,与家长闲聊一会儿,了解一下学生在家的表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家长对老师有些什么要求和建议等。
平时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预防很多事故的发生,比“亡羊补牢”般的事后谈话效果更好。
有些老师虽已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性,但他们还是很害怕与家长沟通。
因为现在家长选老师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方面,一些教师平时对自身素质的提高与修养重视不够,在学生中,在家长中,在社会上,形象不佳,声望不高;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对教育孩子越来越重视,他们不仅选学校,还选老师,一些形象不佳,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教师就常常成为被调换的对象。
出现这种情况,责任更多的是教师这一方。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有危机感,要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学习,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家长们越老越高的教育期望,才能真正改善与家长的关系。
家长和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所以只要我们热爱学生,一切为学生着想。
给教师的建议五篇精选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
《给教师的建议》是推荐给老师阅读的一本极为不错的读物,不仅给出了教育指导,还处理了老师与孩子的关系,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欢迎大家参阅。
第1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我认真拜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不禁思想豁然开朗,更感叹他博大精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让我们终于找到了基础教育的源头。
他生活的时代虽距今甚远,但他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对我们来说,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干渴的灵魂,像与我们面对面交谈,针对我们在教学中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给我们很多新的收获与体验,他的书不愧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我庆幸自己拥有它,犹如一杯浓茶,品一口浓香四溢,让人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想他会一直是我教学中的良师,工作上的挚友。
下面我就谈谈感触最深的几点:第十八条: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对阅读书刊的兴趣。
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
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并且能够终身学习,首要的基本条件就是要学会阅读。
阅读理解能力是学习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
当然,阅读能力不可能是天生具有或自然形成的。
正如叶圣陶所说:“阅读达到真正理解的地步,是要经过练习的……惟有在阅读各种文件或书籍报刊中练习。
”小学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学习,不待教师教,自己能读。
第五十三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掌握知识和获得实际技巧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复杂的认识活动。
强烈的学习愿望、掌握知识的愿望,是这一活动的重要动因。
回顾我们的教学,教师的基本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经历学习各种生活和社会经验,学会学习。
学习,在现代社会中不仅意味着教室里的书本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也包括情感、态度和生活技能的学习。
教师不再是知识和真理权威的传授者和代言人,他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提供帮助的专业人员。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优秀9篇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篇一《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让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是这些同学们太笨,还是他们上课没有专心听讲,还是应该从我们教师自己身上找一些原因?“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条建议引发了我对以往教学行为的深刻反思。
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们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
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
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最后,在这条建议中我对提到的分层教学和分层作业很感兴趣。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是否做到了关爱每一位孩子?特别是弱势群体。
学生再幼稚,也有他的个人思想和感情,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施恩或者显示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被动等待我们去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份阳光,给那些“无药可救”的“后进生”。
苏霍姆林斯基提到,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应走到这些学生的跟前去,看看他们遇到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好的作业题。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一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李春锋推荐《给教师的建议》真是一本好书,我从来没有像看这本书那样地看一本教育书籍,给老师的建议读后感。
曾几次水开了又凉了,也不记得去倒;曾几次小鸟停在窗前叽叽喳喳地叫也不能唤醒我;曾几次音乐停了也没有感觉到……我认真地阅读着里面的每一篇文章。
我感谢学校给我这样一个阅读的机会。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振撼着我,看了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大,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实在又那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了解,就好像是自身曾经碰到过的许很多多的问题。
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最先吸引我的是《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较大,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我也想教育日记,但总是不能坚持;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
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加”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我想,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让像费加这样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
而要更重视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打磨“脑机器”。
另外,在那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对阅读特别看重,如《怎样靠阅读扩充知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等,《谈谈学生的智力生活》中强调的也是说阅读对智力的重要性。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通用15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篇1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三十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后来,中国的教育专家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其精华部分,另从他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为《给教师的建议》。
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用平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此书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
它并不枯燥,在朴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故事中渗透着大师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对于在一线任教的老师们来说,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别人的教育经验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是一种创造。
要知道,学习优秀经验,并不是把个别的方法和方式机械地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
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应当取得某种信念。
”也就是说,我们在学习别的教师的经验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挪用,而是在多观察多思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学生情况,采用“拿来主义”,在吸收别人经验的基础上,渗透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
一、在听课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工龄的长短并不一定决定经验的丰富与否,只有不断地进修提高的教师才是真正的教师。
而课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教学和教育过程的主要阵地,所以听课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成长、丰富经验的重要学习方式。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每堂课都有他的成功之处和不足,我们听课的目的就是要多发现长处,加以总结提炼形成自己的风格,或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巧,或推广交流,促进专业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它不仅是以知识的内容来教育学生,同样的知识内容,在一个教师手里能起到教育作用,而在另一个教师手里却起不到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这个翻译过来挺费解的,读完这一章节,我觉得应该翻译为“孩子天赋不同,老师应该区别对待”苏霍姆林斯基打的比喻很好,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尽了,另一个孩子却能提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提20桶,那么就会损害他的力气,明天就什么都干不成了相同道理,儿童从事脑力劳动也是这样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而另一个学生可能就完全不同这时,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就在于,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和力量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比如,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或4道题,另一个布置1道题就行这样,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只不过有的快点,有的慢点在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的学校里,有位数学老师,他将学生分成了好几组第一组,是学习最好的学生,无需任何帮助就能解出任何应用题第二组是勤奋努力的学生,他们依靠自己的勤奋解答问题第三组学生,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能解答中等难度的问题,但解决不了复杂问题第四组对应用题理解很慢,解答也很慢第五组的个别学生,完全没有能力应付中等难度的习题这些小组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会根据具体情况不断调整。
而每个小组接受的学习任务和目标也不一样因人而异针对个体的教育,才会发挥每个孩子的天赋和潜能第二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苏霍姆林斯基和我们分享了一个30年教龄历史老师的公开课这位老师讲完课后,一个邻校的老师问: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这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作者在这里提到,怎样进行这种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
给教师的建议(精选15篇)给教师的建议篇1最近几个月,我有幸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在用心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产生共鸣,受益匪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它像一面镜子,字里行间都真诚地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结合自己的实际,反思自己的教学,下面我结合本书,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一、教师要注重知识获取的过程。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课堂上与教师唱反调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说答案应该是这样的,学生却争论不休,仔细想想,学生也是有理有据,有着自己的判断与认识。
教师如果非要一锤定音,那岂不是磨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吗?如果教师能退一步,和学生一起探讨,自己也会学到许多。
课堂上,当教师在传授知识出现错误时,要勇于承认,及时改正,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教师要善于学习。
教师要善于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对那些有德之人,有渊博知识的人,我们要把他们当成学习的榜样,学习他们的长处,以补自己的短处。
一个教师群体中,个体的知识结构是不同的,年长的教师经验丰富,年轻的教师朝气蓬勃,富有创造精神,可以说各有所长。
对于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来说,论教育教学经验,与年长教师比起来,真是相差甚远。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在创造的同时,能吸取一些经验,岂不是自己的教学会更有吸引力。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明确阅读的重要性。
教师面对的儿童的极易受到伤害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体验到尊严感。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启迪着我,看过后,我由衷地说:“苏霍姆林斯基真伟不愧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
”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碰到过的课上、课下的问题,他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态度不得不让人钦佩。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5篇)《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1这几天,我又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本《给教师的建议》拜读了一遍,越读越是景仰敬重,越读越觉得韵味无穷。
真是一本好书,它犹如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它仿佛是我的一面镜子,时刻映照着自己;它又好象是我慈祥师长,不断地给茫然中的我以指引。
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说到:“在绝大多数下,数学教师和语文教师在一节课上所讲的时间,不应超过5至7分钟。
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东西,才能成为他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东西”。
这是多么深刻的表述啊!新课标同样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学生通过课前质疑、读中释疑、学后小结,这样全程参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怎能不高呢。
我认为,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做为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
常说放弃是一种美丽,而教师如果放弃的是一直以来主宰的地位,我想这也是一种美丽。
那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是传道、授业、解惑?不。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这样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保持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热爱,点燃创造性的火星,设法使它们熊熊地燃烧起来。
这与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到的创新、个性发展不是同样的道理吗?我想只要教师主动从“首席指挥”退居到“幕后策划”,把发展的空间全部留给学生,将心比心,以情换情,那我们的课堂内外就将永远如沐春风,充满欢笑了。
在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我不但对苏霍姆林斯基书中讲述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而且也对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人格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在人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教育丰碑。
他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给学生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热情。
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相信在我们的努力下,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善于思考的人,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
”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
要这样做,或者能说这样做的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
区培训班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
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
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视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
您的每一句话都居于极大的感染力。
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
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
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粗姆林斯墓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人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
”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
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
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
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
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
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
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
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僧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
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
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
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墓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
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
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
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在第七十八条里,苏霍姆林斯基讲述了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进学校时,活泼开朗,但后来不爱学习,变得胆小、孤僻,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知识的渴望。
被他的老师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虽然老师们也利用一切时间帮他补课,让他脱离以分数成绩为标杆的差生行列,但效果甚微。
一直到了五年级,有了“奇迹”,这个孩子有了喜人的变化,是被他的自然老师慧眼识珠,用他的话说“他的智慧,表现在他的指尖上”。
这个孩子喜欢做实验,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因为有他感兴趣的知识,吸引他要探索研究的,他开始“思维的觉醒”,潜心学习,完成了老师都无法完成的实验。
后来,这个孩子中学毕业,上了农业大学,成了一名成功的农艺师。
就是这个刚开始被认为“差生”的孩子却也有他自己可取的一面,后来成为这一方面成功的人。
初读文题,就被这个强烈、不一般的字眼刺痛:“差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让老师头疼,让家长忧心……读着这个故事,我们要庆幸巴甫克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深深被这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所吸引,是他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天赋,是他发现这一棵完全可以茁壮成长的幼苗,及时向他播撒阳光,是他唤醒了这个孩子生命里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在沉思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不禁汗颜,我们许多老师在对待这些自以为“笨”“无可救药”或调皮懒惰的所谓“差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一,他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定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
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也认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
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
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不能说“三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就无可救药,要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第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
”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
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
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第三,针对“差生”进行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
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
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
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
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
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
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
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
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
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的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
这对于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
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医家治病的诊疗记录形成的医案,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医学经验财富,也会留下一些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案例故事。
教师常被人们喻作辛勤的园丁,他们面对着一批比花还鲜活的少年儿童,如果具有园丁的心态,保持医生的工作习惯,经常观察、思考、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将会获得宝贵的教育智力财富和事业成就感,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充满乐趣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开始教育工作的第一天,看到自己村子里一位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体重,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翻阅医士的记录,惊奇地发现医生保持写这种记录27年了。
苏霍姆林斯基不解地问:“这些记录有什么用处呢?”医士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了4.5公分。
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苏霍姆林斯基深受感动和启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智力发展情况。
后来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便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种记日记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了30多年。
这30多年的教育日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让我们欣赏一下他日记中的一点资料:“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数到20(8岁入学),35人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并能描述日出的景象。
”“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24人能数到100,其余12人能数到20、30、40(7岁入学),36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和日出。
”“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