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10.28 KB
- 文档页数:7
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结
题报告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思维导图在小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如今中小学写作教学,由于没有设置专门的作文教学课程,没有建立完整的作文教学体系,又缺乏独立的写作教材,同时习作和阅读、生活整
合不够等原因,所以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而且以应试为目的、以教师经
验为主的传统课堂,使相当多的学生感觉“作文难下笔,无话可写”等,
作文成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突出难点。
归纳起来,小学作文课的教学暴露出如下“三轻三重”的问题: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作文教学只强调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范文学习写作知识,并没有培养习作中真正需要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等
等。
(二)重“外在输入”轻“内在兴趣激发”
作文(习作)教学中,教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和教学需要,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内在对写作的需求。
(三)重“单篇深挖”,轻“系统建构”
教师大多以读写结合,范文引路等方式进行习作训练,深入挖掘单元内课文蕴藏的写作资源,但是并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作文写作序
列”,没有有意识梳理出作文训练体系。
针对语文作文教学的大头——“记叙文”,我们该如何来解决上述问题呢?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思维导图引入小学中高段叙事性记叙文习作(作文)课堂。
二、思维导图辅助写作研究的意义
英国着名心理学家,思维导图专家东尼·博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组织性思维工具。
(一)直观形象的“思维导图”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美国图论学者哈里有一句名言:“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
我们知道,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形象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要比抽象的语言容易记得多,所以将“思维导图”运用在习作中可以让学
生乐于写作。
(二)“思维导图”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想象力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量形象生动的图片、符号运用于思维导图中,在突出中心主题词的基础上,它的图表的无限延伸性还可以极大地
引发学生无限联想,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三)“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结构性思维
思维导图的结构类似于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图形。它往往是从一个点或者一个关键词人手,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步扩散开来,最后形成一个相
互联系又不断延伸的脉络结构图。
这对于对训练学生结构化思维,紧扣主题进行思考大有裨益。
(四)“思维导图”教学巩固学生习作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写“真”作文
思维导图给予人的思维最大的灵活性、开放性。这些特性促使师生、生生间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中可以激发求异思维,使大家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同一个问题。思维导图工具介入作文课堂,学生自然成为课堂的主人,他们能最大可能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愿望构思具有“独创性”的作文。
鉴于此,我们在思维导图辅助写作方面做了许多的实践研究。
二、思维导图在叙事性记叙文中的研究实践
本章通过教学实践,对思维导图在促单元作文整合、单篇作文谋篇布局、细节构思方面都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每个章节都围绕教学案例、教案设计进行探讨。
(一)基于作文目标体系,促单元作文教学整合
首先为了避免一叶障目,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工具系统梳理了各册作文教学目标,同时我们深入到每一册的各个单元习作教学目标中也会发现中间存在一种必然的递进的关系。
我们以“北师大版语文第8册各单元习作训练”为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针对记叙文占了政策教材将近三分之二的情况,我们进行细致分析,这些作文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归类练习,以节约习作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将四单元与六单元作文可以进行统整教学,因为《()的手》与《()的眼睛》都是抓住人物身上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迄今为止,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非常新颖的写作切入方式:以典型的局部特征来塑造人物形象。同时在这两个单元的作文整合教学后,我们要进行变式练习,对此类作文进行延伸,比如:请学生观察自己亲近的伙伴或亲属,他们身上哪个部分特征明显,那我们就可以紧紧抓住对这个身体部位的描写来烘托这个人物的“独一无二”的性格特点或品质。
下面是本校四年级2班陈怡蕊同学们利用思维导图做的相关思考:
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此项练习,不仅让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物的特点,而且还创新了习作创作的视角,为学生习作打开了思路,让学生突破下笔难的问题。
(二)利用思维导图的直观性、结构性进行谋篇布局
习作的谋篇布局就是在把握文章中心、内容的前提下搭建文章的框架结构。讲明白点就是要考虑以什么线索来串联各种材料,以怎样的顺序、方式来安排材料、怎样落笔开头和如何结尾,怎样分自然段,怎样过渡和照应等等。
据研究表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们利用思维导图对写作布局能力的把握,恰好能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不仅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还能在思考的过程中无形地促进他们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下图是我们以四年级为例,进行的写作布局模式尝试。
案例:
我在上作文《难忘的一件事》时运用此模式进行谋篇布局的实践。课堂上学生利用老师教授的方法借助“思维导图”来安排自己的写作布局。下图是薛雯文同学《难忘的一件事》的思维导图作文谋篇布局图:
上图的各个分支清晰地呈现了学生在写作前的思维过程。
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凤头、猪肚、豹尾。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点明最让人难忘的一件事是“到河边捉小虾”;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学生按写作构思模式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三个部分展开思考,交代清楚了小作者去捉小虾的起因,以及捉小虾的经过,还将这件事情的结果做了交代;第三部分是全文的结尾,小作者采用的是“照应开头,谈感受点题结尾”的方式。
通过各年级教师的躬身实践,不难发现: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将写作构思显性化,用类似绘画的形式进行作文构思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习作整体构架的能力。
(三)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性促习作“内容生动、具体”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到中、高段的习作要求“内容具体”,但是这恰恰是学生的软肋,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和难点。
思维导图各分支具有无限扩展性,学生的想象力将得到空前的释放,发散思维能力也在每次实践中逐步增强,习作内容也更加具体、完整。
以四年级下册作文训练为例,那么如何将记叙文中的“人物描写”写具体呢?我们对目标进行了分解,也就是要对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语言等进行详细记录,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应该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将结合典型案例展示思维导图介入“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的具体应用实践。
1、动作描写
描写人物动作时,重点是要写出“怎么做的具体动作”。即需要我们完整地
描绘每一个动作的前因后果,表现动作的发生、发展乃至结束的过程,使读者获得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印象。动作描写有三个要点,如图所示:下面我们重点谈其中的两点。
(1)动作描写要丰富、有变化。
比如都是写“买东西”,我们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发散思考,找到许多丰富多彩、相互替换的词。
对于同一件事“买东西”,我们可以说在网上(淘)了一件衣服,(置)了许多年货,(添)了几样家具,(称)了几斤水果,(购)了……
对于同样一个动作,为了避免语言重复,要求学生积累并运用丰富多样的词汇。
(2)动作描写要具体。
动作描写要展现细节,将大板块分解成“小动作”。
A、教师引导:
比如写《擦玻璃》的片段,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对大扫除时擦玻璃的同学动作进行细致地观察、分解,如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