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计算机基础是中职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提高计算机水平、掌握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更好地进行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本文将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程目标1.掌握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和功能,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2.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能够进行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基本操作;3.掌握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如Microsoft Office等;4.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常见网络设备的使用;5.了解计算机安全知识,掌握常见安全防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硬件基本组成、计算机外部设备、计算机存储介质等;2.操作系统:重点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包括桌面操作、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4.网络基础知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常见网络设备的使用等;5.计算机安全知识:介绍计算机病毒防护、密码安全、数据备份等计算机安全知识。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理论知识,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技巧等;2.实操法: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计算机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4.互动讨论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习的效果;5.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协作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笔试考核:通过答题方式,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2.实操考核: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3.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检测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项目作业:布置与实际应用相关的项目作业,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5.学习总结:要求学生进行学习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进一步提高学习自觉性。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需要明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同时进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
为了提高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期组织开展了计算机基础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专题讲座等形式,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以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各备课组在教研组长的带领下,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讨。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有了明确的认识,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2. 教学观摩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组织开展了教学观摩活动。
各备课组分别进行了公开课展示,邀请其他备课组教师参与听课、评课。
在教学观摩过程中,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观摩课后,各备课组针对公开课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有益借鉴。
3. 专题讲座为了拓宽教师们的视野,提升教学水平,我校邀请了计算机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新技术应用、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
专家们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要点,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教师在课堂上更加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计算机知识。
2. 丰富了教学内容本次活动使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教学内容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们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计算机基础课程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3. 加强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集体备课、教学观摩等活动,教师们加强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课题1. 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等院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广泛且深度较大,教学内容繁杂,教学方式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为了提升我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水平,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深入和系统,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决定开展相关课题研究。
2. 课题目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课题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解决目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变革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水平的计算机人才,推动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3. 课题内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课题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对当前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构建符合时代发展和行业需求的教学内容体系。
(2)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3)教学资源共享:建立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共享评台,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教师教学提供便利。
(4)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 研究方法为了达到以上课题内容的研究目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将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全面梳理和研究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寻求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5. 预期成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探讨,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预期取得以下成果:(1)深入研究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和问题,形成相关研究报告。
(2)提出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升级。
(3)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出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求的教学模式。
基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摘要:计算机在高校教育中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当今这个这个时代,计算机飞速发展,我们应该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能力标准,采用有效的数字手段,因材施教,把教学重点转移到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教学方式计算机教育普及和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计算机教育是我国计算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国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计算机作为新世纪的必备工具,在科学计算、信息处理、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网络通信等各个领域起重大作用。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教学内容混杂。
随着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各个大学加大了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
然而,在诸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改课题的研究中,很少有专门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师这一群体本身的研究内容,也很少有针对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与大学生自身专业的相关性问题以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本身知识结构、专业背景和在高校的工作状况的研究。
现在的计算机教育不分难以程度,所教授的课程知识混杂。
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网络基础的冗余度太大;计算机高级语言多杂,没有一个国标来作为参考标准。
同时也没有中国各地均有计算机培训,很多的所教知识不系统,没有一个总体的模式。
在很多的大学教育教学内容太浅或太深,活着乎浅乎深,没有递变的过程。
学生教育也是混杂不堪,所有学生都是同一进度,同一评判标准,扼杀很多学生的思维方式。
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专业基础。
其次,教育模式单一。
高等教育就是放幻灯片,看看视屏,简单的上级操作。
师生讨论的时间基本没有,这个重要的环节被忽略。
采取单一的老师演示,学生模仿的模式。
种种原因,课后实践不能更好的完成,课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大的突破,学生的很多学习受到了限制。
教育模式急需改变。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与创新当前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实施背景下,高职教育阶段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的也比较迅速,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是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保障,也是计算机专业可持续的动力.基于此,本文先就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效以及主要问题加以阐述,然后就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创新措施详细探究,希冀能借助此次理论研究,为计算机基础教学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ﻭﻭ高职;计算机基础;创新ﻭ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对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比较强,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提高,就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能把理论和进行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提高。
从实际的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能看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有待解决,通过此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研究分析,就能为实际的起到促进作用。
1.1高职计算ﻭ 1。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效及教学问题分析ﻭﻭ机基础教学的成效ﻭ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信息素养的掌握,对信息工作当中需要掌握的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当前的中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对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当中地位有了确立,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重要基础课程,是相关课程所组成的,是学生学习的必修课程[1].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指导思想得到了确立,主要是面向应用,能力导向,注重素质,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重要指导思想,教学要达到能力结构要求,设计和相应知识体系以及体系要进行有机结合。
计算机基础教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在市场人才需求的多样化背景下,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
计算机基础教育需要对不同起点的学生适应,促进学生的全面。
ﻭﻭ1.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问题ﻭ高职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教学中主要是对基本以及常用操作进行讲述,对应用的特点比较注重,计算机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复合型人才。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中国科教创新导刊I 2008N O .25C hi na Educa t i on I nnov at i on H er al d 电化教育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逐步普及,既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给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在当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体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大学生们计算机素养,培养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同时展望今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我们明确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1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所遇到的问题1.1教育教学标准单一进入高校后,《计算机应用基础》或《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初级知识,其受教对象基本是没有任何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
这样就会使部分学生重复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使这部分学生失去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兴趣。
同时高校中还普遍存在着“一刀切”的现象,即无论什么专业的学生,他们所接受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都是相同的,有着同样的体系结构和深度。
这种模式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对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需求,严重缺乏针对性。
1.2教师素质与协调性也有待提高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钻研得不够深入,很多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这可能与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有关。
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当今浮躁不踏实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同时师资的协调性也存在问题,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各专业许多课程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和互补现象,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不同,课程很难与其他文科专业互补和协调。
1.3教材内容的滞后教材是可以实现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推陈出新速度极快的学科。
而现阶段,我们很多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从编写到出版的周期性必然会导致其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性。
1.4学校基础设施日趋紧张;实验设备难以配套由于高校学生人数迅速扩大,高校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要求。
“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摘要】在互联网+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
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探讨教学模式变革以及创新,结合实践案例分析,提出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
基于现有研究背景和目的,本文得出结论总结,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并给出研究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高校教育的优化和升级。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互联网+时代、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现状分析、教学模式变革、创新、实践案例、影响因素、应对策略、结论总结、展望未来、研究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互联网+”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普及程度极高的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和改变。
在高校教育领域,互联网+时代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需要思考如何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创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当今社会,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基础的掌握对学生将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往往被认为是枯燥乏味的,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开展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成为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通过研究和探讨,可以更好地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要求,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的创新和优化,为培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1.2 研究目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和能力的重要环节。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观念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
本研究旨在探讨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如何改革和创新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具体目的包括:1. 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了解当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新时期计算机基础教学研究
为紧跟新时期信息时代快速迈进的步伐,高职院校许多专业均已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对于刚刚接触该专业的学生来说,在时间短、难度高的情况下要求达到相对熟练的程度,并且要取得相关计算机证书,就必须提高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的综合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这是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将对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策略进行分析。
一、当前教学教学现状
现在,许多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模式类似,通常是先讲解理论再进行联系。
对于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资源相对单一且思路有所限制。
固然先讲解理论后进行练习的模式有助于学生逐渐吸收新知然后加强动手练习,但此种教学模式会让学生疲于应对,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此种教学通常是先灌输知识点,但对于学科的系统性上着力点不足,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千篇一律,无差异教学。
通常所采用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喂不饱基础好、吸收快的学生,又使基础薄弱、理解缓慢的学生消化不良。
不同学科、不同应用需求的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是不一样的,可是通常计算机基础教学往往采用统一授课,虽然课本中的知识点灌输给了学生,
但学生对于如何利用这些知识点来辅助专业学习和如何解决实际
问题还是有所欠缺的。
(二)理论讲解深,实践练习少。
重视理论讲解,轻视实践练习,无法达到高职教育中所要求的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具有熟练动手能力的目标,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种:一是学生时间时间不足,机房基础条件建设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熟练操作的要求,许多课时在无上机环境中开展,加之新生开学晚、军训时间长等因素,学生的上机时间达不到应有的程度,训练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二是老师与学生思想重视程度不够,通常采用惯常的教学模式,重视理实践不足,学生无法从思想上对操作技能形成足够的重视。
但是也要避免走极端,只注重练习技能而压缩必要的理论知识也是不足取的。
(三)只重实践,轻视理论。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是保障学生继续学习、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的前提。
(四)能贴近于实际并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材并不多。
在许多院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授课采用同样的教材。
基于“驱动式”的符合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要求的教材编排还有一定欠缺,尤其是符合不同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材更是少见。
教材编写要结合不同行业专业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学经验,而不只是计算机专业教员来进行编排,要挖掘出能贴近于实际并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教材来。
三、教学策略探究
(一)贴近实际,循序渐进。
对于教授“计算机的组成”章节中,可以进行引路:人类如何解决问题?继而向学生讲解:借助眼睛、耳朵将问题的信息摄入大脑,通过存储的知识,继而借助大脑处理,然后用手输出答案。
而计算机在处理问题解决问题时也是一样的。
计算机在解决问题时,借助键盘和鼠标把问题输到电脑中,做就如同人们的眼睛和耳朵。
运算部件就是大脑,在计算机中叫主机。
处理完成的运算结果就通过显示器及打印机输出,这就是计算机的口和手。
这样的讲解,通俗易懂,学生记忆牢固,计算机的组成部分是键盘、鼠标器、主机、显示器及打印机。
类比形象,化复杂、抽的知识为易懂易记的交流,教学效果自然就提高了。
(二)精讲多练、加强上机教学。
由于课时有限,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对于重点和难点要重点讲解,为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扎实推进教学进度,就要指导学生多进行试验,强化操作训练。
为实现“精讲多练”的目标,课时涵盖的理论与实验比例为1:2,要制订教学章节的实验大纲,编写上机指导手册,合理安排实验进程。
(三)采取“案例驱动”的课堂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强化重点、难点。
教师不是按照“概念的提出——概念的解释——举例验证”的步骤进行,不是枯燥乏味地讲解如何解决
问题,更不是简单地给学生演示相关系统具备哪些功能,某些菜单指示如何应用,而是根据要讲解的学习内容和重点难点问题综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设计应用案例,在教学进程中,指导学生多观察、多分析案例,并指导他们积极探索案例的完成,对案例的更多知识点举一反三。
(四)激发兴趣、促进学习。
计算机基础学科的教学部门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应用最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所以执教教师就要切实转变观念,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现实教学实施过程中,在职业院校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入门还缺乏感性认识初期,比如,可以以抽屉来比喻计算机的文件夹,来形象化计算机的操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的高职院校必须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要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要不断的研究完善,以适应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