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 格式:docx
- 大小:25.17 KB
- 文档页数:6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以生态为基础、以城市为载体的新型城市建
设理念,其目的是缓解城市排水压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城
市绿化覆盖率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种具
体措施:
1. 城市绿化:增加城市内的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地表的生态环境,减少城市混凝土化程度,增大雨水渗透面积,减缓城市水泥路面
所产生的径流量。
2. 湿地保护:保护城市内的湿地,提高城市内的自然水文系统,
增强城市内的自然水资源利用率。
3. 雨水收集:在城市设立雨水收集装置,可以将雨水储存,用作
绿化、冲洗道路、表面排水等方面的水源,降低城市内的径流量。
4. 拆除水泥路面:拆除大面积的水泥路面,改修雨水渗透面,防
止雨水径流量导致的城市内涝和堵塞的情况出现。
5. 城市设计:城市规划的设计以生态优先,注重雨水的自然排放,不人为干预。
这些措施将适应不同类型的城市,随着城市规划的完善,将是实
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建筑海绵城市实施方案建筑海绵城市是指通过改变城市建筑和规划,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洪涝、水源枯竭和城市生态破坏等自然灾害。
本文将探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方案,重点介绍海绵城市建筑的设计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原则1. 蓄洪和渗水能力:建筑物和城市规划应考虑蓄洪和渗水能力,通过构建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将雨水收集在地下蓄洪区,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对城市的影响。
2. 水质净化:通过植物过滤带、湿地净化设施等,将雨水中的污染物去除,净化雨水后再排放到自然水体中,提高城市水环境的质量。
3. 提升生态系统:通过绿化道路、屋顶花园、立体绿化等绿色建筑设计,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生态服务功能。
4. 循环利用水资源:通过收集、净化和储存雨水,优化城市供水系统,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5. 保护地下水资源: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和建筑设计,避免过度开采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层的稳定性和水质。
二、建筑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1. 技术设施建设:建设雨水收集系统,收集并储存雨水,用于灌溉绿化、冲洗马路等。
建设地下蓄洪区、雨水花园等设施,用于蓄洪和渗水。
2.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物上设置绿色屋顶、立体绿化和垂直绿化,增加绿地面积;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增加地表渗水面积。
3. 滞洪设施建设:在城市道路和低洼地区建设雨水花园、湿地净化设施等滞洪设施,将降雨后的积水暂时存放,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
4.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增加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能力,减少污水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提高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
5. 生态治理项目:开展湿地恢复、河道生态修复等项目,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6. 法律法规制定:制定和完善建筑海绵城市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城市建设的标准和要求,推动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
三、建筑海绵城市的实施策略1. 政府引导:政府应加大对建筑海绵城市的政策支持力度,提供财政资金和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建筑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建设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城市水logging、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管理,使城市具备更好的自然水循环和生态环境容量,能够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城市。
为了有效推进海绵城市的建设,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改善城市排水系统。
1. 优化雨水排放系统,增加雨水收集设施,减少雨水径流,提高雨水资源利用率。
2. 加强城市下水道排水能力,提高城市排水效率,减少城市内涝风险。
二、增加绿地覆盖率。
1. 在城市规划中增加绿地空间,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容量。
2. 采用透水铺装材料,减少城市硬质地面,增加土地的透水性,降低城市热岛效应。
三、推广雨水利用。
1. 在建设中加强雨水资源的收集和利用,建立雨水利用系统,减少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2. 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居民和企业利用雨水资源,推动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四、加强城市绿化管理。
1. 加大对城市绿化的投入,提高绿化养护水平,增强城市的生态环境稳定性。
2. 推广植物种植技术,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的植物,提高植被的适应性和抗灾能力。
五、完善城市规划设计。
1. 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加入海绵城市理念,将海绵城市要求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中。
2. 强化城市规划管理,加强对城市建设的监督和指导,确保城市建设符合海绵城市理念。
六、加强宣传和教育。
1.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市民对海绵城市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市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2.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相关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念。
七、加强科技支撑。
1.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海绵城市相关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
2. 建立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支撑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是为了解决城市面临的水logging、热岛效应等问题,推动城市向更加环保、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转变。
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不断加剧,城市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水资源和环境问题。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面临的水资源压力不断增加,城市内涝、洪涝灾害频发,城市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成为解决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海绵城市是指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充分考虑、保护和利用地表水资源,实现雨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通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防洪能力,保护城市地下水资源,减少水污染,改善城市生活环境,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本文旨在提出具体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手段,改善城市水资源和环境问题,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海绵城市工程建设方案1. 雨水资源的收集与利用雨水是宝贵的水资源,能够用于城市绿化、景观水体养护、地下水补给和景观用水等方面。
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要充分利用雨水资源。
在城市建设中,应当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顶、道路、广场等硬质地面上的雨水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城市绿化等用途。
同时,利用雨水资源还可以减少城市排水压力,降低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和洪涝灾害。
2. 绿地和湿地的建设绿地和湿地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起到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净化空气和水体等作用。
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应当合理设置绿地和湿地,增加城市的透水面积,减少城市的硬质地面,以利用雨水的自然渗透和蓄存,达到净化水质,提升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
3. 土地利用与规划在城市土地利用和规划上,应当遵循“节约集约利用、保护和提高生态效益、合理分布和安全利用”的原则,科学设置城市水系、绿地、建筑和交通等区域,合理安排城市用地布局,提高城市用地效益,增加城市永续性经营能力,合理设置城市的水资源利用区和环境保护区等,并加强城市水资源管理,确保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 建设智慧排水系统智慧排水系统是将传统的排水系统和新型的信息技术相结合,通过数字化智能管理,实现对城市雨水和污水的实时监测、自动控制和有效管理。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内涝频发、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恶化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与原则(一)目标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有效缓解城市内涝,补充水资源,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雨水径流通过各种措施,降低雨水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径流的情况,减轻排水系统的压力。
2、提高雨水利用率将收集到的雨水进行合理利用,用于城市绿化灌溉、景观用水、道路清洗等,节约水资源。
3、改善城市生态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修复水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品质。
(二)原则1、规划引领在城市规划阶段就要充分考虑海绵城市的建设需求,将其理念融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各类专项规划中。
2、生态优先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保护生态本底。
3、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城市的发展现状和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建设方案。
4、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园林绿地、道路交通等各个方面,形成合力。
二、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措施(一)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的作用,对雨水进行净化和渗透。
(二)绿色屋顶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既能减少雨水径流,又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
(三)透水铺装在城市道路、广场等区域采用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材料进行铺装,让雨水能够迅速渗透到地下。
(四)下沉式绿地比周边地面低的绿地,能够接纳周边地面的雨水径流,增加雨水的下渗量。
(五)蓄水池建设雨水蓄水池,将雨水储存起来,用于非雨季时的使用。
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如城市内涝、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模仿自然系统,通过构建具有持水、渗透和净化能力的城市系统,实现自然水循环的恢复和城市水环境的改善。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具体措施。
1. 绿色屋顶和垂直绿化绿色屋顶是指在建筑物屋顶铺设植被,形成一个具有保水、保温、吸收雨水和净化空气的绿色生态系统。
垂直绿化则是在建筑物墙面上种植植被,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
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雨水径流量,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2. 雨水收集和利用在海绵城市中,雨水被收集、储存和利用起来。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等设施,可以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冲洗马路和消防用水等方面,减轻城市的雨水排放压力。
3. 湿地建设湿地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对城市水环境具有重要的调节和净化作用。
在海绵城市中,可以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湿地植物和微生物的作用,净化污水和雨水,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4.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透水铺装是一种可以让雨水渗透到地下的道路铺装方式,可以减少雨水径流和道路积水。
透水砖则是一种具有一定透水性的建筑材料,可以用于铺设人行道、广场和停车场等地方。
透水铺装和透水砖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城市的雨水径流,改善城市的水环境。
5. 河道治理和水体修复海绵城市的建设还包括对城市内的河道和水体进行治理和修复。
可以采取人工湿地、生态堤防和水生植物等手段,恢复河道的自然状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
6. 水景和雨水花园水景和雨水花园是海绵城市中常见的景观设计元素。
通过合理布置水景和雨水花园,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人民的生活质量。
7. 防洪措施和水库建设为了应对城市洪涝灾害,海绵城市还需要采取防洪措施。
可以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收集池和蓄水池等设施,用于暂时储存雨水和防止洪水发生。
24种海绵城市设计措施全图解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城市住宅区海绵策略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
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1、传统住宅区——宅间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绿地可以改造成下沉式宅间雨水花园,用来收集周边硬质铺装的雨水。
2、传统住宅区——停车场雨水花园传统住宅区中的停车场可以改造成透水植草砖生物滞留带,用来收集周围雨水。
3、传统住宅区——活动场地传统住宅区中的树池可以改造成滞留式生态树池,用来收集开放场地中的雨水。
4、传统住宅区——宅间道路传统住宅区中的宅间道路和绿化带可以改造成透水路面和生物滞留池,用来收集道路上的雨水,避免路面雨水沉积对居民生活造成影响。
5、传统住宅区——车行道传统住宅区中的车行道考虑机动车荷载,一般不建议使用透水路面,而是利用道路两侧绿化带收集、消纳路面雨水径流。
6、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园路7、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广场高层住宅区中的硬质广场可以结合透水铺装、排水明沟及生物滞留设施,设计成一个集收集、净化、储存雨水于一体的良性循环系统。
8、新型住宅区——地库顶板小区绿地二、绿色屋顶海绵策略雨洪来临时,建筑屋顶产生的径流是导致城市内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将城市的建筑屋顶改造为绿色屋顶能有效缓解城市雨水径流压力。
一方面,通过海绵城市结构来收集、储存雨水,并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可以节省各种能耗;另一方面,绿色屋顶将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提升城市的整体绿化率。
海绵城市措施1、将水泥硬化路面改装成透水铺装、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等,有些地方还会在绿化下埋进储水模块;2、把超过路面的草坪改成低于路面的下沉绿化,将雨水引到渗水功能更强的泥土中,另外通过沉积下渗过滤功能减少初期雨水污染;3、在绿化基土下铺设储水陶土,做为城市的“隐形湖泊”储水,这是针对比较生态保护的一种做法,具有不错的相溶性;4、规划常用地方搭建雨水蓄水池。
此外,搭建绿色屋顶、植草沟等也是常见的形式。
海绵城市:为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自由迁移。
而从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海绵城市的核心。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
“海绵城市”材料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工程与管理手段,改变城市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城市洪涝灾害,改善城市水资源供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标的城市建设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依靠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实现,下面将详细介绍基本的概念及相关技术。
1.推广自然治理技术: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以自然为师,通过改善地表径流、促进地下水补给等手段来解决城市雨水和水资源问题。
推广自然治理技术包括建设湿地、雨污分流、透水路面、生态护岸等措施,利用植物和土壤的水生物活动来实现水的净化和保持。
2.雨水收集利用系统:为了缓解城市的雨洪压力并增加水资源供应,海绵城市引入雨水收集利用系统,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墙、雨水池等设施,收集并利用雨水。
将雨水用于灌溉、景观绿化、冲厕、消防等用途,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3.透水铺装:透水铺装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常用的技术之一、通过使用透水材料,改变传统的铺装方式,使得水能够渗透到地下水层,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
透水铺装广泛应用于人行道、道路、停车场等城市交通场所,既能减少洪水的发生,又能改善城市的热环境。
4.绿色屋顶和墙面:绿色屋顶指在建筑物上种植植被,形成绿色生态覆盖,达到降温、净化空气、增加蓄水量等效果。
绿色墙面则是通过垂直种植植被,提供生态功能的墙体。
这些手段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为了改善城市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输入,海绵城市建设中引入生物滞留与净化技术,例如湿地滞留带、生物滞留池等。
这些技术利用湿地植物的吸收和土壤的过滤作用来净化雨水和污水,达到提高水质的目的。
6.水文模拟与管理:为了科学地进行城市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海绵城市建设强调水文模拟与管理。
通过建立城市水循环系统模型,预测和模拟城市水资源的供应和需求,从而制定合理的水资源调配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是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改变城市的水文循环,强化城市生态功能,达到减缓洪涝灾害和改善水资源供应的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建立具有海绵性质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城市在面对极端降雨等自然灾害时能够吸收、滞留、过滤、净化雨水,减少城市内涝和水资源的浪费。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
通过在城市内建立雨水花园和湿地公园等基础设施,能够有效地减缓雨水流速,增加雨水渗透率,提高水质,同时还可以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建设雨水收集系统
在建筑物和道路的屋顶、花坛、空地等地方,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起来供后续利用。
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为城市提供一部分的水资源,同时也减轻了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三、推广透水铺装
在建设城市道路、广场等公共场所时,采用透水铺装,增加地面透水性,避免大量的地表径流形成。
这不仅可以减轻城市内涝的风险,还可以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延长使用寿命。
四、建设绿色屋顶
在城市建设中,推广建设绿色屋顶,将屋顶改造为花园、草坪等绿化场所,能够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减少雨水径流量。
五、加强雨水管理
通过完善城市雨水管理制度,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加强监管执法,
减少城市内涝等问题的发生。
并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力求做到合理用地、节约用水、保护生态。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需要综合施策,各个方面都需要加强措施和管理,才能够有效地实现城市的海绵化建设,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海绵城市措施及作用海绵城市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技术,将城市设计成具有高度渗透性和蓄水能力的“海绵”状结构,能够更好地应对城市水资源缺乏、洪涝灾害等问题。
下面将介绍海绵城市的措施及其作用。
1.雨水收集与利用:建设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引导到蓄水设施中进行储存和利用。
这样可以减少城市排水量,缓解城市排水压力,同时可以利用雨水进行景观绿化、农田灌溉等用途。
2.绿色屋顶:通过在建筑物屋顶种植植物,形成绿色覆盖层,可以提高屋顶的渗透性和蓄水能力,减少雨水径流,还可以降低建筑物能耗和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3.蓄洪池与湿地公园:在城市中建设蓄洪池和湿地公园,可以吸收和储存雨水,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
同时,湿地公园还具有景观效果,可以提供市民休闲、散步的场所。
4.渗透性道路与人行道:通过材料选择和设计,使道路和人行道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可以减少雨水积聚和径流,提高城市的地下水位,改善城市水资源状况。
5.水源保护区建设:建立水源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和建设的范围,保护自然水源的环境和水质,确保城市的供水安全。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海绵城市措施,下面将介绍它们的作用:1.减少洪涝灾害:海绵城市通过蓄水和渗透的措施,能够减少城市降雨的径流速度,降低洪水发生的概率和程度,从而减少洪涝灾害对城市造成的损失。
2.节约水资源:海绵城市通过雨水收集和利用措施,能够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实现雨水资源的再利用,从而节约水资源的消耗。
3.改善城市环境:海绵城市通过绿色屋顶、蓄洪池和湿地公园的建设,可以增加城市的绿化率,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舒适度和宜居性。
4.提高城市水资源可持续性:海绵城市通过渗透性道路、水源保护区等措施,能够提高城市的地下水位,促进地下水的补给和循环利用,增强城市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5.增加城市景观:海绵城市的措施往往呈现出绿色、湿地等景观效果,为城市提供了更多的景观空间,增加了城市的美观性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的措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既可以减少洪涝灾害和节约水资源,又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增加城市景观,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及对策思考①以镇江市为例李学征ꎬ陈明辉ꎬ林智雄摘㊀要:海绵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方式ꎬ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雨水问题㊁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ꎮ镇江市作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城市ꎬ其建设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ꎻ通过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的实地调查ꎬ了解其从顶层设计到具体项目建设的实施路径㊁项目建设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措施㊁居民对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效果的评价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ꎬ并给出合理可行对策和建议ꎮ关键词:海绵城市ꎻ建设现状ꎻ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93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4428(2018)08-0024-02㊀㊀一㊁引言据有关部门统计ꎬ城市内涝灾害基本覆盖我国31个省份ꎬ 逢雨必涝ꎬ市内看海 已经成为我国城市重大灾害之一ꎬ此外水资源不足和污水治理也是目前大多数城市面临的问题ꎮ在这种背景下ꎬ 海绵城市 的提出和实践给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一条新思路ꎬ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ꎮ2014年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建城函[2014]275号)明确了海绵城市的概念和建设路径ꎬ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理念㊁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内容的规划控制目标分解㊁落实及其构建技术框架ꎮ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ꎬ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ꎬ2016年产生第二批14个试点城市ꎮ2016年据统计ꎬ承担着增强城市防涝能力重任的30个海绵城市试点中有19个城市出现内涝ꎬ因此有人开始质疑海绵城市在防治内涝方面的成效ꎬ甚至认为海绵城市试点失败了ꎮ关于如何去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水务院副院长谢映霞指出ꎬ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要缓解城市内涝ꎬ更是系统解决城市水的问题ꎬ包括水安全㊁水污染防治㊁水资源短缺㊁降低城市硬化铺装等源头问题ꎮ这涉及方方面面ꎬ不可一蹴而就ꎮ二㊁镇江市 海绵城市 建设概况2015年ꎬ镇江市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ꎬ共有建设试点工作计划项目273个ꎬ总投资88.67亿元ꎻ试点区内项目155个ꎬ总投资40.6亿元ꎮ截至2017年10月底ꎬ完工项目208个ꎬ在建项目65个ꎬ完成投资74.73亿元ꎻ试点区内完工项目118个ꎬ在建项目37个ꎬ完成投资35.5亿元ꎮ(一)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陆地面积22平方公里ꎬ水域面积11.5平方公里ꎬ建设范围涵盖河湖水系㊁市政道路㊁公园绿地㊁建筑小区等ꎬ根据汇水区地形㊁地貌㊁数字高程以及排水管网系统服务区ꎬ将试点范围化为金山湖风景区㊁古运河片区㊁运粮河片区等11个汇水区ꎮ重点项目包括江苏大学海绵校园项目㊁虹桥港综合治理项目㊁沿金山湖CSO(合流治溢流)综合治理工程㊁孟家湾水库及玉带河上游整治项目㊁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等ꎮ镇江市海绵城市系统性顶层设计采用绿色加灰色雨水设施相结合㊁源头中段加末端控制措施相统一ꎬ结合实现水质 水量目标相耦合ꎬ综合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ꎬ如图1所示ꎮ图1㊀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二)建设目标镇江市创新提出了 3+2 目标ꎬ即有效应对30年一遇降雨㊁面源污染削减60%㊁年径流总量控制率75%为三大主要目标ꎬ兼顾雨水利用㊁提升海绵景观功能的辅助目标ꎮ具体建设目标:①内涝防治达到30年一遇标准ꎻ②面源污染控制率(TSS)达到60%ꎻ③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ꎬ相当于25.5mmꎻ④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率达7%ꎻ⑤海绵城市景观文化提升ꎮ(三)技术措施所调查镇江市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采用技术措施如表1所示ꎮ表1㊀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采用的技术措施技术类型具体措施技术特点及作用主要防治对象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路面1㊁3渗水停车场3结构缝透水砖2开孔路牙4增加雨水渗透面积利用铺装之间的缝隙渗透ꎬ通过特殊的砖块设计ꎬ相互锁定的同时ꎬ形成结构缝ꎬ地面汇流雨水通过缝隙入渗ꎬ缝隙内填充细小碎石ꎬ防治冲刷将路面径流导入专用管道地表径流㊁路面积水路面积水地表径流㊁路面积水42 ①项目信息:江苏大学第十七批大学生科研课题立项一般项目ꎬ项目类型:C类ꎬ项目名称: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调查 以镇江市为例ꎮ管理探索Һ㊀续表技术类型具体措施技术特点及作用主要防治对象蓄㊁排水雨水蓄水模块1高效率蓄水调蓄池1将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内ꎬ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调蓄池中将雨水慢慢地排出ꎬ既能规避雨水洪峰ꎬ实现雨水循环利用ꎬ又能避免初期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ꎬ还能对排水区域间的排水调度起到极大作用雨水生态修复滨水草阶1对雨水起到过滤㊁涵养的作用观水草坡1渗透雨水生态草沟1㊁2雨水渗透㊁输水㊁净化雨水雨水花园2利用土壤 植物的生态系统来实现水质净化ꎬ通过雨水滞留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径流的洪峰ꎻ通过吸附㊁降解㊁离子交换和挥发等过程减少污染绿地贴2利于屋面完成雨水的减排和净化雨水水环境质量与景观地表积水雨水水质净化落地生物滤池1以土壤自净原理为依据ꎬ污水与填料表面上生长的微生物膜间隙接触ꎬ使污水得到净化城市黑臭水体重力流湿地1以重力自流方式进行运行的湿地系统ꎬ能起到吸附㊁滞留㊁过滤水流的作用ꎬ如图2所示面源污染截流管道与泵站4㊁5提高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排水排涝的能力溢流污染㊀㊀1 江大海绵校园㊀2 江滨新村㊀3 华润新村㊀4 沿金山湖CSO综合治理工程㊀5 征润州污水处理厂改扩建项目图2㊀重力流生态滤池基本结构示意图三㊁方案设计海绵城市建设效果好不好ꎬ群众是第一 验收人 ꎮ调查小组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得到居民对于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际效果的认可程度和看法ꎬ选择江苏大学海绵校园建设项目㊁华润新村㊁江滨新村㊁金山湖㊁桃花坞等试点工程作为调查对象(各项目问卷填写及访谈人次ȡ30)ꎬ对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及建设效果进行了调查ꎬ了解了各个项目所采用的技术ꎮ四㊁调查发现(一)建设效果镇江市采取 海绵+N 的做法ꎬ在源头治理过程中ꎬ选择老旧㊁失管㊁环境质量差㊁问题突出㊁群众迫切需要的小区ꎬ将海绵化改造与积水区整治㊁雨污分流㊁既有建筑节能改造㊁燃气㊁水电改造及停车位增建等同步实施ꎬ既节约了改造成本ꎬ又提升了小区环境和舒适度ꎮ实现老旧城区的有序修补和有机更新ꎬ很多百姓看到成效后ꎬ主动要求政府优先对自己的小区进行改造ꎮ根据调查ꎬ有81.82%的居民感觉到了在海绵工程完成后ꎬ附近的路面积水得到了改善ꎬ认为周围环境最大的改变依次是:①水文风景得到优化(70.45%)ꎻ②排水问题得到改善(59.09%)ꎻ③水质问题得到改善(31.82%)ꎮ在实地调查过程中ꎬ小组发现在透水路面是使用最多的措施ꎬ其能够有效地减小地表径流ꎮ在对周围居民的采访过程中ꎬ居民普遍表示海绵城市的建设对于减轻城市内涝和美化生活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ꎬ但也与部分居民认为建设效果不明显ꎮ2017年10月ꎬ改造过的市区多个老牌积水区经过40多小时200多毫米的降雨 洗礼 竟没有积水ꎬ海绵城市成效初显ꎬ市民纷纷点赞ꎮ总体来说ꎬ通过 海绵城市 的建设ꎬ社区环境得到了改善ꎬ降低了雨水㊁污水对于城市的影响ꎬ且绝大部分民众赞成态度ꎬ调查对象中有97.72%表示支持海绵城市的建设ꎬ只有2.28%表示不关心ꎮ但还存在一些问题等待解决ꎮ(二)科学的建设规划凡事预则立ꎬ不预则废 ꎬ良好的规划是成功的开端ꎮ镇江市在 海绵城市 建设之初就做了细致的规划ꎬ为后期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ꎮ1.科学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㊁城市雨水管渠系统㊁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和汇水分区改造的方式ꎬ形成集中㊁连片㊁系统的海绵城市功能ꎬ避免步入碎片化发展的 歧途 ꎮ2.老城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ꎬ新城区建设以目标为导向ꎬ新老城区同步推进ꎬ因地制宜㊁统筹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的项目建设ꎬ逐步实现 小雨不积水㊁大雨不内涝㊁水体不黑臭㊁热岛有缓解 ꎬ保证海绵城市最终的建设效果ꎮ3.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ꎬ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调度的智能化水平ꎬ提升城市防洪排涝的能力ꎮ五㊁建议及对策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ꎬ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㊁验收指标㊁管理措施不完善ꎬ根据调查的实际情况ꎬ笔者认为在建设海绵城市过程中以下四个方面需要重点关注ꎮ(一)妥善处理好工程施工所造成的影响ꎬ尽量避免给周围居民的生活带来不便ꎬ涉及居民利益时ꎬ及时进行沟通ꎬ减少不必要的麻烦ꎮ(二)海绵城市建设下一步工作的内容应从控制 水量 转向控制 水质 ꎬ进一步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的层次和丰富 海绵 的内涵 从 蓄水㊁排水 到 净水 ꎮ(三)建立雨水管理信息系统ꎬ实时收集建成项目的实际数据ꎬ方便进行后期研究与制订对策ꎬ以最优的技术手段和最经济的方案来进行建设ꎮ(四)在技术可行的基础之上降低单方造价ꎬ实现 优质优价 的目标ꎮ六㊁结语镇江自古有 天下第一江山 的美誉ꎬ目前又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步步改善老旧小区的面貌和存在的雨水问题ꎬ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ꎬ并着力打造生态宜居㊁低碳发展的山水花园城市ꎬ海绵城市俨然已经成了镇江的一张靓丽的名片ꎬ期待未来镇江能成为自然积存㊁自然渗透㊁自然净化的城市 海绵体 ꎮ参考文献:[1]廖朝轩ꎬ高爱国ꎬ黄恩浩.国外雨水管理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J].水资源保护ꎬ2016ꎬ32(1):42-45ꎬ50.[2]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ꎬ2014(21):8.[3]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排涝:持久战还是速决战.http:ʊwww.mohurd.gov.cn/zxydt/201609/t20160912_228877.html.2016-09-12.[4]金山网.[EB/OL].http:ʊwww.jsw.com.cn/.作者简介:李学征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ꎻ陈明辉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ꎻ林智雄ꎬ男ꎬ江苏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ꎬ研究方向:工程管理ꎮ52。
海绵城市建设整体思路及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是为了解决城市在面对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时,如暴雨洪水、干旱等,能够更有效地处理和调节水资源,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
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构建合理的城市规划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排放。
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划定不同功能区域,如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以储存和处理雨水。
此外,要注意城市绿化的规划,增加绿地和植被覆盖率,有效减少洪涝灾害风险。
二、优化城市排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对城市排水系统进行优化,采用分散式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如屋顶绿化、雨水收集罐等,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
同时,可以采用雨水渗透井、湿地等手段处理雨水,提高城市的自主调蓄和自然排放能力。
三、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系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储存和利用系统,将收集的雨水用于城市景观绿化、冲洗马路、灭火等非生活用水方面。
此外,可以推广灰水回收利用,减少淡水的使用。
四、加强水环境治理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加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减少水污染。
可以建设湿地、人工河道等,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此外,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和水质标准,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
五、推行生态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可以通过生态建设来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
可以建设生态廊道、湿地公园等,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提供自然的防洪、调蓄和自净功能。
此外,可以推广生态农业和城市园林绿化,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及方案包括合理的城市规划、优化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可持续的水资源利用系统、加强水环境治理以及推行生态建设。
这些方案可以提升城市的抗灾能力和环境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城市结构:重点疏解拥挤区域,建设绿地和水体,增加城市的自然景观,并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布局。
2. 构建海绵空间:通过改造城市屋顶、道路和广场等,增加城市的雨水渗透面积,并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将雨水纳入城市水系统,减少地表径流。
3. 发展雨水利用:利用收集到的雨水用于冲洗马路、灌溉绿化、供应生活用水等,减轻城市的用水压力。
4. 加强雨水管理: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的建设,增加排水能力,避免城市内涝。
同时,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减缓洪水峰值流量,保护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5. 增加绿色覆盖:在城市中增加绿地,尤其是湿地、森林等具有良好的雨水保持和调蓄能力的植被,提高城市的自然保水能力。
6. 推动节水措施:通过改善供水管网、提高供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式,减少城市的用水量,降低城市对外部水资源的依赖。
7. 加强污水处理:规范城市污水处理,确保污水得到有效处理后再排放,减少
对水体的污染,保护城市的水环境。
8. 引导社会参与:加强公众教育宣传,提高居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鼓励居民参与海绵城市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通过上述措施的综合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水资源,并使城市更加可持续发展。
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面临着一系列的水问题,如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海绵城市的理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那么,如何建设海绵城市呢?首先,要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
在城市规划的初始阶段,就应当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其中。
通过对城市地形、地貌、水文等自然条件的深入分析,结合城市的发展需求和功能布局,制定出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规划方案。
比如,在规划新城区时,要合理布局绿地、水系、湿地等自然生态空间,使其能够有效地吸纳和储存雨水;对于老城区的改造,则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增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
其次,加强城市的“海绵体”建设至关重要。
“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等城市配套设施。
对于城市中的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要加强保护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提高其蓄水和调水能力。
同时,大力推广建设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等,这些设施能够在降雨时有效地吸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
另外,采用可渗透的路面材料,如透水砖、透水混凝土等,增加雨水的渗透量,减少雨水的外排。
再者,完善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一环。
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往往是快排模式,一旦遇到强降雨,容易造成内涝。
因此,需要对排水系统进行改造和优化,构建“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排水防涝体系。
例如,建设雨水调蓄池,在雨季储存多余的雨水,在旱季用于灌溉和城市景观用水;建设智能排水系统,通过传感器和监控设备,实时监测排水情况,实现精准调度和管理。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应当出台一系列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政策,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海绵城市的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旨在应对城市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的新型城市规划和设计理念。
它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最大程度地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减少城市面临的洪涝、干旱、水质污染等风险,并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下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基本概念:1.雨水管理:海绵城市通过采用雨水收集、蓄存和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改善城市排水系统的工作效率。
例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绿色屋顶、河岸带和湿地公园等生态设施来收集和储存雨水。
2.绿色基础设施:海绵城市将生态系统与城市基础设施相结合,通过建设湿地、绿地、景观河道等生态设施,提高城市的雨水补给能力,改善城市的环境质量。
3.多模态交通:海绵城市鼓励使用非机动交通工具(如步行和自行车),并优化公共交通系统,减少汽车使用量。
同时,建设支持可持续交通的基础设施,如自行车道、步行街、电动车充电桩等。
4.生态水利工程:海绵城市通过建设雨水花园、水岸景观、生态廊道等,提高城市内涝和洪水风险管理能力,减少城市污水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技术措施:1.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通过设置雨水收集设施(如雨水桶、雨水花园等),将雨水储存和利用于家庭、酒店、商业和公共场所的冲洗、冷却和灌溉等用途,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2.湿地处理系统:通过建设湿地公园和人工湿地等,提高城市的雨水滞留能力和水质净化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
3.绿色屋顶和雨水花园:通过在建筑物屋顶和周围空地上种植植物,增加城市的绿地面积,提高雨水的渗透和蓄存能力。
4.雨水渗透系统:通过建设透水铺装、植被格栅和雨水花园等,促进雨水的地下渗透,减少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位的上升。
5.绿色交通系统:通过建设自行车道、步行街、轨道交通等,优化城市交通结构,减少汽车使用量,改善交通环境。
6.抗洪设施:通过建设河岸带、防洪墙、堤坝等,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减少洪水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采用了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模拟和恢复自然水循环过程,改善城市的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风险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1、现状调研分析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挑战,例如洪水、城市热岛效应、水质污染等。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海绵城市成为了当今城市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
本文将介绍建设海绵城市的措施,包括规划设计、改造建设和管理运营等方面。
1. 规划设计建设海绵城市的第一步是进行规划设计,确保城市能够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水资源管理。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1.1 建立蓄水设施为了应对洪水和降雨过多的情况,建立蓄水设施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设施包括水库、湖泊和蓄水池等,可以储存雨水,减轻城市的排水压力。
1.2 保护自然水系保护自然水系是海绵城市规划的重要一环。
保护并修复湖泊、河流和沼泽地等自然水系,有助于提供水资源、改善水质和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1.3 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包括公园、绿地、绿化带和湿地等,可以吸收雨水、提供自然空调和净化空气等功能。
在海绵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和设计。
2. 改造建设除了规划设计,改造已有的城市基础设施也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2.1 拆除硬化地面硬化地面是城市暴雨排水不畅的主要原因之一。
拆除部分硬化地面,改为透水铺装或绿化带,有助于提高城市的雨水渗透能力。
2.2 改造下水道系统改造下水道系统是确保海绵城市正常排水的关键步骤。
可以采用新型的雨水管网设计,提高排水效率,并增加雨水入渗系统,减少排放的污水量。
2.3 湖泊河道修复对于已经被填埋或破坏的湖泊和河道,进行修复和恢复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清淤、生态修复和景观改造,可以使这些水体恢复其自然功能。
3. 管理运营建设海绵城市不仅仅是一次性的工程,还需要长期的管理运营。
以下是几项关键措施:3.1 智慧城市技术应用智慧城市技术可以提高海绵城市的管理效率,例如使用传感器监测雨水排放、智能灌溉系统和远程数据管理等。
3.2 多方参与与合作建设海绵城市需要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与合作。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技术措施海绵城市建设是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旨在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功能,实现城市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水环境的改善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提升。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技术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雨水收集利用技术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水收集利用是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雨水湖泊等设施,将城市中的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浇灌绿化带、街道绿化等用途,减少城市排水量,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2. 绿色屋顶技术绿色屋顶是一种利用植物覆盖建筑屋顶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绿色屋顶还可以吸收雨水,减少城市排水量,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3. 生态河道技术生态河道是一种模拟自然河流生态系统的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城市水环境,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通过建设生态河道,可以减少城市排水量,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4. 湿地技术湿地是一种模拟自然湿地生态系统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净化城市污水,提高城市水环境质量。
通过建设湿地,可以减少城市排水量,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5. 道路渗水技术道路渗水技术是一种将道路表面设计成渗水性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城市的积水和洪涝灾害,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道路渗水技术,可以将雨水渗透到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技术措施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技术、绿色屋顶技术、生态河道技术、湿地技术和道路渗水技术等。
这些技术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市水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是未来城市建设的重要方向。
海绵城市建设途径及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的本质是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习总书记在 2013 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由此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
一、海绵城市建设途径
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绿线”等开发边界和保护区域,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树林、公园草地等生态体系,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2、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对传统粗放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城市绿地、水体、湿地等,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的技术手段,使其水文循环特征和生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促进城市生态多样性提升。
3、推行低影响开发
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留足生态用地,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
此外,从建筑设计始,全面采用屋顶绿化、可渗透的路面、人工湿地
等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据美国波特兰大学“无限绿色屋顶小组”(Green roofs unlimited)对占地723英亩的波特兰商业区进行分析,将219英亩的屋顶空间——即三分之一商业区修建成绿色屋顶,就可截留60%的降雨。
具体落实时有以下几个关键技术环节:
1、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
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
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各地应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地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3、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
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
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必要时新增低影
响开发设施用地和生态用地。
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
工调蓄水体或湿地。
严禁城市规划建设中侵占河湖水系,对于已经侵
占的河湖水系,应创造条件逐步恢复。
4、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注重资源节约,保
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
结合各地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低
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
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
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
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净化。
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其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
地下水超采地区应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
资源化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5、设施布局
应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
等条件,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
应注重公共开放空
间的多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
结合。
6、确定设施规模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规模设计应根据水文和水力学计算得出,也
可根据模型模拟计算得出。
二、海绵城市建设具体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
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
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
目标。
具体技术方面,有很多成熟的工艺手段,可通过城市基础设施规划、设计及其空间布局来实现。
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建筑小区、道路交通、城市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等工程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1、建筑小区
建筑屋面和小区路面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因空间限制等原因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建筑与小区,径流雨水还可通过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引入城市绿地与广场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小区绿地和景观水体优先设计生物滞留设施、渗井、湿塘和雨水湿地等。
2、城市道路
城市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结合道路绿化带和道路红线外绿地优先设计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带、雨水湿地等。
3、城市绿地与广场
城市绿地、广场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经截污等预处理后引入城市绿地内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
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消纳自身及周边区域径流雨水,并衔接区域内的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提高区域内涝防治能力。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如湿地公园和有景观水体的城市绿地与广场宜设计雨水湿地、湿塘等。
4、城市水系
城市水系设计应根据其功能定位、水体现状、岸线利用现状及滨水区现状等,进行合理保护、利用和改造,在满足雨洪行泄等功能条件下,实现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及指标要求,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
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场地特点与需求,对各类措施进行适用性分析,确定工程区域内低影响开发措施。
通常可参照下表选用。
表 1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一览表
用地类型
技术类型单项设施
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渗透技术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渗井√√√×雨水湿地√×√√储存技术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植草沟√√√×转输技术
渗管/渠√√√×
植被缓冲带√×√√截污净化
初期雨水弃流设
技术
√√√×施
注:√表示宜选用×表示不宜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