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pdf
- 大小:102.57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水的概念;2. 掌握水的组成及分子结构;3. 了解水的性质及用途。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2. 运用分子模型探究水的组成;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意识;2. 提高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本章以水的组成为主题,通过学习水的组成、分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内容,使学生掌握水的相关知识。
2.2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问题,能够理解水的组成和性质。
2.3 教学目标了解水的概念,掌握水的组成和分子结构,探究水的性质及用途。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以生活中常见的水资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和性质。
3.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水的概念、组成和分子结构。
3.3 实验观察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观察水的性质变化。
3.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3.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强调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理解程度。
4.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3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水的组成和性质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九年级化学》课本。
5.2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酒精灯等实验器材。
5.3 课件制作有关水的组成、性质及用途的课件,辅助教学。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解教师通过讲解,阐述水的组成、分子结构和性质之间的关系。
6.2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水的沸腾、蒸发等实验,演示水的性质变化。
6.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现象,分析水的性质及用途。
6.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水的组成和性质。
6.5 案例分析通过水资源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水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探究兴趣。
教学内容:1. 回顾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提出问题: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教学活动:1. 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关于水的资料,共同分享水的性质和用途。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并提出问题。
第二章:理论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在分子中的比例关系。
2. 分析水的电解过程,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结论。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教材或资料学习水的分子式H2O,理解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关系。
2. 教师演示水的电解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水的组成。
第三章:实验探究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加深学生对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理解。
教学内容:1. 进行水的电解实验。
2. 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水的电解实验,亲身体验水的组成。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第四章:知识拓展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了解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资料或课堂讲解学习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环境保护的作用。
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巩固水的组成的知识。
教学内容:2. 学生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教学活动: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分享学习收获。
第六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2.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分析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了解水的组成元素;掌握水的化学式H2O;理解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水的性质;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水的组成。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珍惜水资源。
1.2 教学内容分析水的组成:氢元素和氧元素;水的化学式:H2O;水的分子结构: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水的性质:无色、无味、透明液体,具有溶解性、导电性等。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水的组成元素;水的化学式H2O;水的分子结构。
2.2 教学难点水的分子结构的理解;水的性质的探究。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通过观察水的性质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的特点;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的组成,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2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展示水的分子结构模型和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准备实验器材进行水的性质实验。
第四章:教学过程设计4.1 导入通过展示水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特点和重要性;提问学生对水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学习兴趣。
4.2 水的组成讲解介绍水的组成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讲解水的化学式H2O,解释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比例关系;讲解水的分子结构,展示模型或图示。
4.3 水的性质实验进行水的性质实验,如溶解实验、导电实验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得出水的性质特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教学反思反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提出改进措施。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1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水的组成元素是氢和氧。
- 掌握电解水实验的操作方法和现象,能通过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
- 理解化学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实验现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 利用科学家探索水组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 让学生认识到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元素。
- 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2. 教学难点- 从微观角度理解水的组成。
- 分析电解水实验现象,得出水的组成结论。
三、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法: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水分解的过程。
2. 故事讲述法:讲述科学家探索水组成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 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离不开水,那么你们知道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 教师展示一些与水有关的图片,如大海、河流、湖泊等,让学生感受水的重要性。
- 教师讲述:“在很久以前,人们就对水的组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终于揭开了水的组成之谜。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水的组成。
”2. 新课讲授(30 分钟)- 科学家探索水组成的故事(10 分钟)- 教师讲述科学家卡文迪许和拉瓦锡探索水组成的故事。
- 提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需要不断地尝试和创新,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精选9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篇1课型:试验探究课课时:1课时学问目标: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2、通过电解水的试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科学素养目标:初步培育同学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依据电解水的试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试验器村,同学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复习争论:讨论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状况,同学们调查状况如何,相互展现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缘由有哪些,应如何消退或削减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缘由a工业“三废”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③消退或削减污染的建议a严控工业“三废”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洁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叙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掩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
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特别亲密,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晰有关水的学问,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叙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看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同学争论:小组汇报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同学试验:讨论水的组成(试验3-1)经过试验,同学得到下列结论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同学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育严谨的科学态度。
同学试验:(试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推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同学结合上述试验结论争论水的组成。
《水的组成》教案
水的组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
2. 知道水的组成。
3. 掌握制备水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水的组成。
2. 制备水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量筒、烧杯、导电计、电极。
2. 实验药品:NaCl、HCl、MgSO4。
四、教学过程
1. 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
引导学生探究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
当学生了解到水的分子式是H2O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水分子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并且把水的组成部分列在黑板上。
2. 水的组成
介绍水的组成,包括元素和结构,其中结构可适当用图示进行讲解。
教师还可以介绍水的各种性质、用途和种类。
3. 制备水的方法
实验制备水,让学生亲身体验水的制备过程。
实验步骤如下:
1) 取一定量的NaCl、HCl或MgSO4,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然后搅拌。
2) 将导电计的电极浸入烧杯中,调整电极间距,启动导电计。
3) 在导电计上观察电极的振荡和颜色变化,当振荡停止和反应结束时,用量筒测定制得的水的体积。
4) 当实验结束时,用药材清洗试管和实验台。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学习了水的化学式和分子式,还深入
了解了水的组成,掌握了制备水的方法。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
思考水在各行各业中的应用场景,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
水组成教学设计〔共3篇〕第1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 设计思路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入。
学生对水的最直观的认识是水的物理性质,老师与学生共同回忆生活中水的应用和水的物理性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标准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试验探究,明确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的:2.1 知识与才能: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确实定。
2.2 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根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根底,明白化学与生活是严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教学重点:3.1 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 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 教学难点: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讨论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 教学过程:5.1 创设情景引入主题[老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理解有多少?[学生]答复。
[老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老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 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老师]在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
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如今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通用10篇)初中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 1一、学习目标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准备电解水实验装置、火柴、图片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脑显示图片资料或录像资料)素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提问: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地方存在水吗?[追问]还有什么地方有水?结合教材P46的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提问:(1)水对于我们人类重要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水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2)水除了可以孕育和维系生命,还有什么作用?总结水的用途: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46第2自然段。
内容1:实验探究水的组成[过渡语]水如此重要,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它的组成。
(1)水在化学中用H2O表示,大胆猜测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2)如何来证明一种物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呢?提供资料:氧汞→汞+氧气告知学生: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提问:回忆如何检验氧气?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47第2自然段学习氢气的性质及检验方法。
(3)展示电解水装置,开始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
(由于此实验速度较慢,反应开始一会后,可配合此实验的录像课件,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实验:正氧负氢,体积比1:2,写出此反应文字表达式,说出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内容2:(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从上述思路中我们整理出科学探究过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内容6:体验感悟,形成概念:提问:自然界中的'水如:河水,矿泉水…等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水,氢气,氧气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强调:如果只说水就指的是纯净物。
以水、氢气、氧气为例让学生说出它们组成上的不同,引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水的组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概念和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水的定义和特性水的用途和重要性1.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水的概念和特性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用途和重要性1.4 教学活动引入话题:通过讨论水的用途和重要性,引起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兴趣。
讲授水的概念和特性:讲解水的定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用途和重要性,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二章:分子的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分子在水中扮演的角色。
2.2 教学内容分子的定义和特性分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2.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分子的概念和特性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2.4 教学活动复习水的概念:回顾上一章的内容,提醒学生水的定义和特性。
引入分子概念:讲解分子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理解分子的概念。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三章:原子和离子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
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3.2 教学内容原子的定义和特性离子的定义和特性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3.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原子的概念和特性以及离子的定义和特性。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3.4 教学活动复习分子的概念:回顾上一章的内容,提醒学生分子的概念和特性。
引入原子概念:讲解原子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
讲解离子概念:介绍离子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了解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离子在水中的存在形式,分享各自的观点。
第四章:水分子的组成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分子的组成。
让学生理解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
4.2 教学内容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氢原子和氧原子的比例为2:1。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水分子的组成和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比例。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子的组成和氢原子与氧原子的比例。
水的组成化学实验初中教案
实验目的:
1. 理解水的化学组成;
2. 掌握检验水溶液中氢氧的方法;
3. 学习使用实验仪器和化学试剂。
实验材料:
1. 水样;
2. 硫酸;
3. 碘酸钾;
4. 碘液。
实验步骤:
1. 取一小部分水样倒入试管中;
2. 向试管中滴加少量碘酸钾试剂,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3. 如果颜色变为紫色或蓝色,则表明含有氢氧;
4. 取另一小部分水样倒入试管中;
5. 滴加硫酸试剂并搅拌均匀,然后加入碘液;
6. 如果观察到气泡产生,并且试管内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水样中含有氢氧。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硫酸,避免接触皮肤或溅入眼睛;
2.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实验区域干净,避免混淆实验试剂。
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可得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化学式为H2O。
延伸实验:
1. 可以尝试用电解法制备氢氧化合物;
2. 可以用其他方法检验水溶液中氢氧的存在。
实验拓展:
1. 可以通过探究水的性质和应用领域,深入了解水分子的结构和特性;
2.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氢氧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并进行讨论。
实验总结:
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性质,掌握检验水中氢氧的方法,并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通用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初三化学《水的组成》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知道氢气的有关性质,能说出氢气验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判断。
从水的电解的实验探究中,学会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进一步得出结论。
在合作与讨论中,学会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素养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教学难点: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教学准备:直流电源、水电解器、电解用水、火柴、木条、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趣引课由海水燃烧的故事引课。
二、探究新知:(一)水的生成1、学生自学课本:完成表格学生自学后,得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色、味、态、密度、溶解性。
教师小结:上面表格中主要体现的是氢气的物理性质,那么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学生回答:氢气具有可燃性。
教师强调: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的燃烧,不纯的氢气燃烧时可能发生爆炸。
如何检验氢气的纯度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2、演示实验:氢气的验纯方法及氢气的燃烧实验。
教师总结:氢气的验纯方法。
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氢气燃烧实验:学生观察演示实验中的实验现象。
描述氢气燃烧的实验现象。
氢气燃烧的现象:(1)产生淡蓝色火焰。
(2)放出热量。
(3)有水滴产生。
思考:a、上述实验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b、上述实验中有什么物质生成?属于什么反应类型?点燃:写出文字表达式:教师:我们知道氢气在空气或氧气里燃烧能生成水之后,就会思考水在一定的条件下会不会分解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包括氢元素和氧元素。
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式H2O,并理解其含义。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变化,加深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1.2 教学内容水的组成介绍水的化学式H2O的意义实验观察水的变化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水的组成和相关概念。
采用实验法,进行水的变化的实验观察。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水的组成。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组成和相关图片。
使用实验器材,进行水的变化的实验。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回顾水的常识,激发学生对水的组成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水的组成,介绍氢元素和氧元素。
第三步:讲解水的化学式H2O的意义,解释其表示的水分子结构。
第四步:进行水的变化的实验观察,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水的组成的理解。
3.2 时间安排导入新课:5分钟讲解水的组成:15分钟讲解水的化学式:10分钟实验观察:15分钟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水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水的变化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反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第五章:教学延伸与拓展5.1 教学延伸讲解其他液体的组成,让学生了解不同液体的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组成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意义。
5.2 教学拓展进行水的净化的实验,让学生了解水的净化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水的节约和保护的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六章:教学资源与材料准备6.1 教学资源教案与课件实验器材:烧杯、试管、滴定管等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等参考书籍与资料6.2 材料准备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和试剂,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
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文并茂的讲解和实验过程的展示。
第七章:教学注意事项与安全措施7.1 教学注意事项实验操作前,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确保学生理解并遵守。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水的组成教学设计9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一)、设计指导思想: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
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化学,是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是现代从事理科教育工作者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水的组成》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化学《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
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
3.了解电解水实验,并通过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
过程方法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
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
3.运用Flash动画展示一些微观的情景和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3.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教学重点】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
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二、学生认知分析学生在以前小学科学和中学物理的学习中,不仅知道了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物质之一,而且对水的物理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水的组成,学生并不完全了解。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可以了解到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组成这两种物质的元素都来源于水,从而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视频:“烧”氢气的环保汽车】,介绍一种利用氢气作燃料的环保汽车。
且启发学生,氢气既然可以作燃料,说明氢气可以燃烧,那么可以随意点燃吗?观看视频,学生情绪瞬间高涨,对氢气作燃料,产生很大兴趣。
但又对氢气燃烧时,有可能产生爆炸担忧。
教师引导学生,纯净的氢气可以安静地燃烧,不纯的氢气,点燃,有可能引起爆炸。
【演示实验】教师演示验纯氢气的方法。
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的组成,包括氢元素和氧元素。
2. 让学生掌握水的化学式H2O,并理解其含义。
3.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的组成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
2. 水的化学式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水的微观构成:水分子、氢原子、氧原子的构成。
2. 水的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观察法,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了解水的组成。
2. 采用讲授法,讲解水的化学式及其含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组成和化学式的书写。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两个烧杯、水、氢气、氧气、火柴。
2. 课件:水的组成、水的化学式、水分子模型。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解地球表面水的分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水的组成。
2. 实验观察:让学生观察氢气和氧气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蒸气的产生。
3. 讲解水的组成:讲解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介绍氢元素和氧元素的性质。
4. 讲解水的化学式:讲解H2O的含义,让学生理解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水的组成和化学式的书写,巩固所学知识。
6. 练习:让学生书写水的化学式,并解释其含义。
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组成和化学式的书写规则。
8.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水的组成和化学式的书写。
七、课后反思1. 检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水的组成的掌握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
八、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书写水的化学式,并解释其含义。
2. 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水的组成。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时安排1课时十、教学内容拓展1. 介绍其他液体的组成,如盐水、酒精等。
2. 讲解化合物的一般命名规则。
3. 引导学生关注水的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水的构成
【教课目的】
1.认识水的物理性质
2.电解水的实验,认识水是由氢、氧两元素构成的,其化学式为H2O
3.纯净物、混淆物、单质
【教课要点】
电解水实验,确立水构成,引入氢气
【教课难点】
纯净物、混淆物、单质
【教课器具】
水电解器、导线、电源、等
【教课方法】
演示、解说、剖析、练习
【教课课时】
1课时
【教课过程】
水的物理性质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凝结点为 0℃、沸点为 100℃、密度在 4℃时最大,为 1 克/厘米 3
水的构成
演示 3-1
介绍实验仪器,条件
反响时的现象:
正极体积小,可帮助焚烧,证明是氧气
负极体积大,可焚烧,证明是氢气
计算: 1.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 == 2 .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因此水的化学式为 H2O
结论: 1 水由氢、氧两元素构成 2 每个水分子由 2 个氢原子和 1 个氧原子构成纯净物:由一种成分构成的物质
混淆物:由不一样种成分构成的物质
单质:由一种元素构成的纯净物
写出下例物质的化学式和颜色和类型
氯酸钾,色。
二氧化锰,色。
高锰酸钾,色。
硫磺,色。
四氧化三铁,色。
五氧化二磷,色。
氧化镁,色。
二氧化硫,色。
锰酸钾,色。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
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
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
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
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想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
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
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
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
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候,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
究价值的问题“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使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体会出水的无穷价值,而且把爱护水的这一价值观也寓于其中。
二、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内容4:猜测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请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作答):由H2和O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师: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
生:看到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
师: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
【点评】
猜测是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则是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这样为下一步探究开发了素材,也激发学生探究欲。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师:指导阅读P45-46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生:阅读。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
生:讨论。
师-生: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生: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师:我们的实验正是按拉瓦锡的思路进行验证。
【点评】
这一环节是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经典之作,第一步教师是引导分析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第二步是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这种提升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好处的。
三、验证推导:水的组成
内容6:现象论证——分析产物
师:(录相展示)氧气的检验方法;氢气的检验方法与验纯知识。
生:欣赏、学习。
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器两极结果。
生:(可能的描述)正极气体多,负极气体少;V正:V负约为1:2……
师:用录像中展示的方法检验两极气体,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观察)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负极气体能燃烧。
(判断)两极产生的不是水蒸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师-生:在通电条件下,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电
水氢气+氧气
(H2O) (H2) (O2)
师-生: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现在可以表示为:
氢气+氧气水
(H2) (O2) (H2O)
师:从上述资料中我们还了解到科学家用哪一个词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生:用“元素”一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化学概念?
师—生:师生互动,共同清理出元素、化合物、纯净物等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组成这一具体内容强化理解三条化学概念的基本意义。
师:对比上述两个相反的反应过程,我们现在能否推测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生: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师:我们从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学生讨论的焦点是“一个反应很不容易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很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说明反应条件难以达到,而且成本很高。
师:同学们分析思路有价值,如第一个反应很难实现,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比较头痛的是能源短缺,千方百计地找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物质,而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氢能源,我们今天才发现,制造这种能源的原理很简单,但反应条件太苛刻,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做出大的贡献。
【点评】
有了科学家的方法意识,有了一定的原有的知识积累,但还不能真正认识水的组成,这时教师采用两条办法,其一是看别人的实验录像,这样可以接受较规范的实验与事实,也节约时间;其二学生自己作实验,进而得出水的组成这一结论,再一鼓作气地找出元素的概念。
然而这并不是高潮所在,高潮是教师应用两个相反的化学方程式,在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科
学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内容7:挖掘实验结果
师:反思1:我们通过分析水的组成的实验过程中,在实验方法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反思2: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反思3:“用通电的办法从水中得到氢气要消耗电能,现在大家在设想通过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得到氢气,如果这一设想得到实现,我们将得到大量兼价而又清洁的能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用?
反思4: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
师: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但我们要时时思考,不断地感悟出新体会。
内容8:小结学习收获
师:要求学生根据H、O2和H2O的符号比较它们元素种类上的区别。
生:H2、O2只含一种元素,H2O含有二种元素。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单质”、“化合物”两个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生:学生自习,理解概念,相互举例理解和深化。
师-生:判断、纠偏。
师-生:回忆学习过程,小结课题收获: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水、氢气的符号……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学习了科学家探究实验的思路: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知道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师:最后请同学们整理出本节课我们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将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上。
点评: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四个反思题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学生最后整理学习体会与笔记也是一个创造,改学生的机械记忆为愉快的学习形式。
生:学生在交流中活动与整理。
【总评】
本节案例的特点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用最新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思维材料充分,创新空间广阔,学生在探究中互动感知深刻,这样学生就较顺利地通达“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