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春倡廉我先行”演讲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春倡廉我先行”演讲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春倡廉我先行”演讲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春倡廉我先行”演讲稿: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青春倡廉我先行”演讲稿: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

大家好,我是来自xx农商行的杨xx,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廉政尚德青年先行》。

青春是人生中最美丽的季节,她孕育着早春的生机,展现着盛夏的热烈,暗藏着金秋的硕实,昭示着寒冬的希望,充满诗意而不缺乏拼搏的激情,时尚浪漫而又饱含奋斗的艰辛。当一个人的青春融入到一个时代,一份事业中,这样的青春就不会远去,而这份事业也必将在岁月的历练中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游路尽头处,顾盼浏览中,有多少清正廉洁,务实开拓的清官受到人民的爱戴;踱来荡去间,趋退俯仰时,有多少克己奉公,刚正严明的廉吏得到百姓的褒奖。遥想昔年,包拯不畏权贵,执法如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捍卫法律尊严,使国家机器得以正常运转;于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调任后只携得“清风两袖朝天去”,从而“免得闾阎话短长”;于成龙为官数

十年,却一生清贫,家无余资,被称为“天下第一廉吏”。他们在亲民爱民的长卷上谱写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他们在廉洁奉公的大道上树起了一座座永恒的丰碑,他们的光辉形象铸成了永恒的民族灵魂,他们的雄伟英姿构成了坚贞的中华脊梁!

“清如秋菊何妨瘦,廉似梅花不畏寒”,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要,正气永远是人民的期盼。正气是道德品质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聚集,是无私奉献的旗帜,是真善美的化身;是卑微不失凌云志,平凡犹有不可欺的骨气,是邪恶不辱不低头,大义凌然不畏惧的大气,是一个人的精神气,一个人的英雄气。作为新时代的金融工作者,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骨气,这种大气,这种精神气,这种英雄气,这种大浪淘尽犹然闪光,穿过迷雾依然夺目的人格魅力!

无欲则刚,刚则能强,强则能直,直则能勇,刚强直勇,你就会一身正气;无欲则公,公则能正,正则能廉,廉则能明,公正廉明,你就会两袖清风。廉正是一个刚直的词,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刚正不阿;廉政是一个干净的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廉政是一个坚强的词,泰山压顶不弯腰,黑云压城城不催;廉政是一个崇高的词,志行高远,落实点滴;廉政是一个神圣的词,普世的价值,大同的追求,丹心照汗青,廉明载史册!

廉洁正气像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为人们送上一丝丝的绿意;廉洁正气像一盏灯,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为人们送上一片光明。昂扬不坠青云志,下看金玉不如泥。朋友们,让我们恪守“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至理古训,踏踏实实做人,坦坦荡荡做事,认认真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干干净净办理每一笔业务。让我们用浩然正气,昂扬锐气去拒绝诱惑,做一名无欲则刚,清正廉洁的青年党员。唯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只要我们恪尽职守,视廉为宝,守身如玉,我们就能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把廉洁的清辉洒向人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100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100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浅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一、封建社会下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历史名言,原本就不是写给普通百姓去看的,因为那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根本就不可能认字,也没有晋升为社会管理层的文官制度。它是写给仕大夫(贵族)甚至是君主的,激励人生、成就人生的追求境界。修身就是使自己具备充足的才华和美德,齐家就是去治理好自己的庄园,治国就是辅佐君主(或者是君主本人)治理好国,平天下就是在全世界的范围(那时候世界的概念就是长江流域以北的所谓"中国")内成就功业。事过境迁,夕日的封建社会早已经化为就历史的烟尘,但是这句名言在中国历史上不知道激励和引导了多少俊杰成就了英雄伟业。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自于《礼记·大学》中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句古语的背景是典型的中国封建社会。那时候的社会不要说和今日社会,就是和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二千多年的社会,都是截然不同的社会。周朝封诸侯八百,每一个诸侯都是一个国;每个国都有相对独立的行政、财政、司法和军事权,但是绝对不是现代意义的主权国家。诸侯国又分封为若干个贵族家族,每一个贵族家族就是一个家,相当于一个庄园;这样的家和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家是天壤之别的概念,今日社会之家庭那时候只能够称为户,今日社会之普通公民在那个时代也只能够称为奴隶或者隶农。 溢的谈话: 从陕北公学到现在,人民大学建校已经70年了,我首先向学校全体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对同学们提三点希望:第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人大是培养国家建设各方面管理人才的学校,所以,学生必须首先要懂得社会,懂得国情,既要学好理论,更要勇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于现代人有何启示 “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 平是指天下平和,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秩序的意思是受佛教思想:众生平 等的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天下太平的理想。 ? ?出自:《礼记·大学》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 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译文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 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 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现在应该如何修身 相由心生,相信诚于中者,形于外。这无 关面相等唯心的观点,而是真切感受到读书能明理,明理气自成。一个通情 达理的人,一定会表现出对周围环境和人的理解和包容,并尽量调整自己来 融入集体,以适应不同的环境、人文。借用《平天下》中“修身篇”观点:“修身治平”是一个完整的人格成就途径,是由内及外、从个体到家庭再到国家、天下,个体道德在外化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充实、达到化成天下的境界。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语自《礼记·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意思是: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任何一个人求生立世之本,理所当然,也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修身,也即正心修身,应力克“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正心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即喜爱一个人的同时,能够认识到他的不足;厌恶一个人的同时,又能了解他的长处。 在当代,“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协调、统领事务才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例如,信息科学,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先贤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认识”“了解”“发现”了这一客观存在,通过自己的努力,用0-9这样的数字将之揭示或表现出来,从而“影响或改造”了客观存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 齐家,也谓起家,使自己、自己的家庭或家族兴隆起来。一方面要孝敬长者,要有孝心,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要形成和培育出互相尊敬互相爱戴的家庭文化。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长者都不尊敬不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原文《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白话解释: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附注 平天下里面的平字并不是平定的意思,在《礼记·乐记》中说:“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说明,修身齐家平天下中的平是指天下平均,表示的是一个公平,公正, 秩序的意思,而不是简单的平定,而是平均或者均平的意 思.[1]

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风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风 摘要:《礼记·大学》中这样记载:物格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由此可知,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来之不易。河山一统是个漫长而好大的工程,然而与这相对比的又是修身这一件如此精细的事情。在这条漫漫长路上,修身与齐家无疑与家风息息相关。由此,良好家风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键词:家风;齐家;个人;社会 一、什么是家风 家风即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长期以来形成的能影响家庭成员精神、品德及行为的一种传统风尚和德行传承。 二、家风的形成 1、家风形成的因素 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齐家是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关键词,同样地,这也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通过治理家庭,最终可以一统天下,换得天下太平。这便是自古至今无数学者心中的最高理想。然而事实是,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也应了那句“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由此可见家风的形成不仅与家庭修养、社会大环境有关,同样与经济条件以及其他外部条件有关。 2、良好家风的形成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的家风不好,然而家风就现实而言确实有好有坏。有的家庭可以从小给小朋友灌输尊老爱幼、文明礼让的思想,而有的家庭则是以恃强凌弱、钻社会缝隙“榜样”教育小朋友。都言“养不教父之过”,可鉴,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子女所具有的影响是巨大的。良好家风的形成也在于父母的言传身教,出自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便经济条件等外在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良好家风的形成,为人父母,依然要为子女的未来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负责。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才能有助于良好家风的形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 思 出自《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释义: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中国的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以仁为本,忠恕至上,在性格上体现出温和与理性,在执政上体现着“人本”和“民本”理念,重视关注社会中的边缘群体和弱势群体 这是儒家的一种理念,比如格物: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致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有了真知。所谓知,指道德意识而言,知既至,则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物格而后知至。诚意:知既尽,则意可得而实,发于心之自然,非有所矫饰,自然能做到不欺人,亦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知至而后意诚。正心:意不自欺,则心之本体,物不能动,而无不正。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不涉感情,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修身: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治国: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平天下: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

文明礼仪演讲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文明礼仪演讲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同学们: 你们好! 今天和大家坐在这里一起沟通,交流。我感到非常高兴,你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我在这里向你们致敬。 同学们,从小老师教导我们要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 爱劳动,请问大家,你们爱祖国吗?你们爱学校吗? 热爱祖国不是靠嘴说的,热爱祖国是要尽心尽力地做的,有的人会说祖国是大家,不是我自己的,错,“’天下兴亡,匹 夫有责“热爱祖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每一个人的义务。国 家花那么多的教育基金教育你们成材,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你们学 好文化知识,学好本领,将来才能报效国家,为国家出一份力, 你们读书不是为了你自己,是为了国家兴旺发达而读的,我们国 家发达了才不会受外国人欺负,大家都读了历史,血泪斑斑的历 史教训还不够深刻吗?我们为什么要读外语?我们读好外语不是为 了去给外国人打工,给外国人当奴才,而是某些国家比我们中国 发达,武器比我们先进,所以我们要努力地学好外语,把他们的 科学技术学会,拿回祖国来发展,我们的国家才会更加强大,有 的人会说祖国离我们太遥远,也是错的,祖国在哪里?祖国就在我 们身边,你走到国外祖国就在你的心里,我们现在在学校,祖国 就在我们学校里面,我们在宿舍,祖国就在我们宿舍里,有的同 学口口声声说我爱祖国,你真正去爱了没有?宿舍卫生也不搞, 离开宿舍灯也不关,水龙头也不锁。你知道吗?你们在浪费国家资

源,甚至有的同学还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这样的行为你不觉得 可耻吗?你们就这样爱祖国的吗?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说爱祖国, 这种人比败家子还可耻,简直就是败国。 有的同学见了老师也不打招呼,你良心何在?老师们夜以 继日,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教育你们为了什么?就是为了让你们 学知识,学文化,学会做人做事,将来在社会上才能自立,自强。把你们培养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他们这样做 有错吗?他们大公无私的精神不值得你尊重吗?你为什么不去尊重 他们?一个人有没有文化看不出来,但是,有没有素质一眼就可以 看出来。 新中国成立以前,多少爱国人士,英雄豪杰,抛头颅, 洒热血才换取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跟革命先烈前辈,爱国人士 比起来,你算什么?毛主席曾经对全国青少年学生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你们是国家未来的接班 人啊。将来你们走出校门做了国家的公务员,国家的领导人,你 有何面目回来看望你们的母校。 台湾有一所学校,叫忠信学校,忠信学校高振东校长在 清华大学演讲,他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应该改成天下兴亡我 的责任,我们应该把责任揽过来,而不是推出去,宿舍卫生没有 搞好,我的责任,马上动手搞好,水龙头没有关,我的责任,立 即把它关了,每个人都有这种思想,这个行动的话,我们的责任 心就提高了,我们的素质也就提高了。高振东校长说,忠信学校 的学生7米外见到老师就要立正,敬礼叫老师好,这才是真正的 讲礼貌,讲道德。我们学校的学生怎么和他们比,有的学生还要 老师先向你打招呼,你扪心自问,假如你是老师,学生不尊重你,你心里会怎么想?你会有什么感受?想得到人家的尊重,首先要学 会尊重别人,这个道理你不懂吗?

高中文言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先秦:佚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先进行自我修养,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注释】 欲:想要。 治:治理。 格物: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 诚意: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赏析】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教学教材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 天下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记·大学》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说:古代那些要使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国家的人,要先整顿好自己的家;要整顿好家的人,要先进行自我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的人,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思想端正了,然后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修养完善了,然后家庭整顿有序;家庭整顿好了,然后国家安定繁荣;国家安定繁荣了,然后天下平定。 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积极而达观的态度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后的译文为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

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目录 出处 原文 译文 附注 读解 出处 《礼记·大学》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浅谈“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现实意义

浅谈“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现实意义[摘要]“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创建 和谐社会的角度分析了这一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提倡这一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方法。 [关键词]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和谐社会大学生道德修养 从古到今,在人类社会的大家庭中,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这些都体现在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我国传统文化所体现的就是在我国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特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民族心理以及文化观念,凝聚着勤劳勇敢、英勇顽强、无私奉献、不折不挠等传统美德。传统文化中的某些精华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闪烁着光芒。 一、“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深刻内涵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一种人生的信条。“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来源于儒家学说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养性”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和“平天下”说的是使社会和谐的问题。“治国”,即整治国家,就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实现和谐。“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大学》里是这样介绍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养性”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 二、“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现实意义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提倡“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口号,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关大学生道德素质与修养的讨论屡见于报端。 2004年12月25日的《扬子晚报》报道,据金瑞典当行的工作人员反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述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也是孟子教育他弟子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正人必先正己,治国必先治家”,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平定天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句非常值得当代大学生特别是领导干部深思的名言警句,几千年来,这句话又被无数知识者视为最高理想。 欲治国、欲平天下,必须先修身、先齐家。而所谓修身,就是要自觉做到慎独、慎微、慎欲。慎独,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牢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一千年古训,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谨慎地遵守道德准则,仔细地把握生活小节,绝不做有损大节的事情,常怀律己之心,不要独处时存在侥幸心理,自欺欺人,甚至腐化堕落,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慎微,就是“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时时谨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要以张伯行的“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人生名言为准则,始终做到见钱不贪,见色不迷,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欲,就是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老子讲:“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常思贪欲之害,常排非份之想,以平和之心对名,以淡泊之心对利,以敬畏之心对权,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而齐家就是要努力做到立章、严管、善爱。立章,要以“家属子女,各自发展,绝不弄权,利益不沾”为准则,严格落实中央纪委提出的“领导干部不准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配偶、子女谋取非法利益”等规定,自己也要明确要求决不允许他们利用自己的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行不义之举,谋不义之财。严管,领导干部一定要本着对党对人民对家庭高度负责的态度,正确把握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从严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对其利用自己地位和权力的影响谋取非法利益的要严惩不贷,绝不能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甚至庇护,最后走上违纪违法道路被绳之以党纪国法。善爱,爱自己的家庭、配偶、子女,就必须要会爱,“爱子先当训子”,要从配偶、子女的个人品行素质出发,教育他们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力戒特权思想,引导他们奋发进取,积极向上,为社会多作贡献。 说道齐家,就想起前阵子老师提的“妻贤夫祸少”。从古至今,这已是个不争的事实。一个清正廉洁的为官者,其身后往往站着一位明智、正派的“贤内助”,为其拒腐防变,遮风挡雨,促其廉政、勤政。自古以来,中华民族“贤内助”不乏其人,她们成就了一代代勤学向善、重德修身的好丈夫,令后人赞许。邓小平、卓琳夫妇有着“亲者严”、“对己严”的一贯形象,让我们感受到邓小平、卓琳夫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崇高境界。 以邓小平、卓琳夫妇为镜,时下我们有些领导干部就相形见绌,差距大矣。这些年,有些领导干部因腐败而纷纷落马,查查他们所走过的轨迹,大都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首先从家风开始的。他们一旦当官,老婆子女亲朋好友也跟着他们“有官同享”。这种家风,既有悖于党纪国法,也有违于人民的意愿,自己栽跟头不说,其不少亲属也随之滑入犯罪深渊。 由此可见,“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关健。古人云:“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邓小平、卓琳夫妇之所以如此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古训,严正家风立风范,就是因为家风是党风的晴雨表,家风连着党风。试想,一个连家都管不好治不好的人,又怎能奢望他去管好政,治好国呢?如果当代世人都能从慎独、慎微、慎欲上修身,从立章、严管、善爱上齐家,那么“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定然会实现。

治国平天下 先从修身做起

《治国平天下先从修身做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多都以此作为自己人生信条。不修身,何以齐家;不齐家,何以治国;不治国,何以平天下。可见修身对实现人生的价值是十分重要的。 所谓的修身是使心灵纯洁和净化。现实的社会存在种种不良的风气和诱惑,这些都极有可能误导我们走向歧途。只有通过修身使自己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来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以排除心中不好的邪念,从而积极面对现实社会。 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决定着我们祖国综合国力的强弱,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但是如今,“大学生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低”、“现在大学生越来越不值钱”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越来越多。那说明我们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加以重视,加以改正。 就我自己而言,我总结了自己的一些问题。我最讨厌自己的一点是比较懒散,只要整个人处于学习状态之外,就不太愿意动脑筋,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毛病。例如:出门不记路,每次出去都得找个人陪着。生活上懒惰,别人愿意帮忙就决不会自己动手。丢三落四,对自己爱整洁却对自己身处的环境不爱整洁。独立思考能力差,遇到问题张口就问等等。 我总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有的人生下来就有一个傲人的背景,他们不需要费任何力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所以我总是在浪费光阴,大学已经过了三年,我上课无数次睡过觉,图书馆很少去,该读的书基本没读。 通过与舍友的聊天中,我还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我的脾气比较躁,特别容易急,总是喜欢跟别人争论,而且一定要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纵使是自己错的,也不承认)。我的胆子比较小,遇到事喜欢躲在背后,比如大家一起去某个地方玩,需要找个路人问下路,我总是让别人去问。我的进取心比较弱,喜欢随遇而安,不太为未来做打算,就连考研也是因为跟自己玩的好的两位舍友要考,我才随大流,决定试试的。 鉴于以上我所存在的所有问题,我想要对自己说: 1、常怀律己之心,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 2、常去图书馆,随意翻翻,都有收获。 3、别总抱怨不公平,面对不公平的东西,不要抱怨,你的不公平可能恰恰是别人的公平。所以,你不如去努力的奋斗,争取你自己最合适的公平。 4、如果把上课不睡觉当做一种锻炼并且你做到了,那么,我很强。 5、别去争论,因为如果回忆一下,可以发现,人不可能赢得争论,并且,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名言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含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被认为是当代大学生的立身之道。 修身,一方面要“识事务”,即认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至整个学校,小至一个寝室,都是由几个人组成的一个整体。要使自己能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幸福生活就必须懂得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文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另一方面要“明事理”,即明白自然事务发展的规律,是一个认识客观世界,了解客观世界,发现客观世界,影响或改造客观世界方面的素能要求。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应当都是客观世界的存在形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具备理工科方面的知识与才能。再一方面要“兴事业”,即每个人要有实现自己理想或梦想的追求与抱负,要“志高存远”。总的来说,要塑造自己良好的科技文化素养,端正自己的言行,最低层次要使自己的素养、言行和自己的存在正效于“综合国力 齐家,一方面要孝敬长者,要有孝心,在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要形成和培育出互相尊敬互相爱戴的家庭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家庭要和睦,引伸出来的意思就是要团结他人,有与他人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心志。对于我们住校大学生,与寝室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能够快乐度过大学四年的前提。 治国,以自己的行动参与国家管理事务,要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社会民众生活,关心的方法,一方面提高自身涵养,不因自身的素质而负效于“综合国力”。再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人的态度关注国计民生,要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大学生,要有服务于社会公正的社会责任感。 平天下,要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境界。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点事。 14幢202

关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个人理解

关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的个人理解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家庭是国家的缩影,把自己家庭的经营好了的人也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一个能把自己国家治理好的人,那么他(她)也一定能让世界充满和谐,天下太平。 全文在阐释“平天下在治其国”的主题下,具体展开了如下几方面的内容,一、君子有絜矩之道。二、民心的重要: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三、德行的重要:德本财末。四、用人的问题: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五、利与义的问题: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 所谓絜矩之道,是与前一章所强调的“恕道”一脉相承的。如果说,“恕道”重点强调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将心比己方面,那么,“絜矩之道”则是重在强调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方面。如孔子对季康子说:“当政者的德行好比是风,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只要风吹草上,草必然随风倒伏。”(《论语-颜渊》)世道人心,上行下效。关键是看你说什么,提倡什么,做什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领袖的力量更是不可估量的。所以,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絜矩之道”。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经是古往今来都勿庸置疑的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不过,启发虽然是勿庸置疑的,但纵现历史,却往往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才会有王朝的更迭,江山的改姓,当政者“为天下僇”。 德行是儒学反复记述、强调的中心问题之一。把德与财对举起来进行比较,提出“德本财未”的思想,尽管从儒学的全部治国方略来看,也有“先富后教”(《论语-子路》)、“有恒产者有恒心”(《孟子-膝文公上》)等强调经济基础的思想,但总的说来,重精神而轻物质,崇德而抑财的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 正因为“德本财末”,因为德行对于治国平天下有第一位的重要作用,所以就牵涉到一个用人的问题。而在用人的问题上,同样是品德第一,才能第二。对于这一点,《大学》不厌其烦地引述了《尚书-秦誓》里的一大段话,说明一个人即使没有什么才能,但只要心胸宽广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撑船”,便可以重用。相反,即使你非常有才能,但如果你嫉贤妒能,容不得人,也是危害无穷,不能任用的。所以,“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当政治国的人必须要有识别人才的本领。 与“德本财末”密切相关的另一对范畴便是“利”与“义”的问题。 为了阐迷“利”与“义”的关系问题,《大学》提出了“生财有大道”的看法,即生产的人多,消费的人少;生产的人勤奋,消费的人节省。这是一段很富于经济学色彩的论述,浅显易懂而勿庸置疑。值得我们注意的倒是下面的两句话:“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以财发身”的人把财产看作身外之物,所以能仗义疏财以修养自身的德行。就像著名的列夫-托尔斯泰那样,解散农奴,实行自身禁欲,以实现良心与道德的自我完善,“以身发财”的人爱财如命,奉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原则,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敛钱发财。或贪赃枉法,铤而走险,或贪婪吝啬如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果戈理笔下的泼留希金等。都是“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好了歌》)所以,还是“以财发身”,超脱一点好。

治国平天下

治国平天下: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五步曲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漫谈中国组织领导者修炼成长五步曲 第一部分引论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实可谓人类世界之文化奇观。在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虽然儒道释三家呈现出相互融合、互相渗透的大趋势,但时至今天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化仍然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文化,欧风美雨的输入和影响与对比,并没有改变整个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坚持的儒家文化的内在核心价值观。 又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帝国,其间虽经过多次巨大战乱,但各民族内心均倾向于统一文化、国家和思想。为了完成此艰巨任务,中国历来都尤其迫切地需要优异、卓越的政治家、国家领导者。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其中有一门学问,是别的民族和国家研究不多或研究不透,但在我中国却是历代重要思想家最用力研究和抓紧不放的重点学科-那就是王道、霸道或者说帝王学说,即研究和启示人们如何成为合格和优秀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学说。 多少中国历史豪杰,遵循帝王之师的训导,最终成功地以帝王或帝王之师的身份出现在泱泱历史长河。从古代至近代、现代,中国在帝王学说即最高国家、政治领导方面的研究于各国中最为精深透彻,堪称世界之最。 组织领导学作为一门学科,无疑可以细分为政治领导学、经济领导学、文化领导学等等多种门类,但它们各自作为领导学的一部分,却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许多共同规律,共享着许多基本原理。另,政治领导学必然离不开经济领导学,国家的管理就包括了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的管理,并且也包括具体的农庄、家庭、企业的经营管理,即微观的经济管理,因此历

来学者们,都把政治经济学放在一起研究,合称为政治经济学。再另,任何的政治、经济行为其实都受一定的文化思想和背景的引导和制约,因此,政治、经济领导者往往又是文化领导者,在中国社会尤其是如此,中国文化提倡“达则兼治天下”的入世思想,多少年来,是中国文化人士与文化圣贤的目标和梦想。在中国,各种组织的领导者表现为全能或完美的领导者,用中国话说,就是德才兼备、能文能武;用现代领导学说来说,则是具备组织领导能有的七大类不同领导权威。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文化中除了儒家文化深研领导学说外,其他辅助和次要文化,如墨家、法家等等多种文化体系,也从各自独特的角度深研领导学说,其中的许多智慧和精华还有待于我们去深入挖掘。本文拟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书中的《大学》中的极其经典的一句话加以深入分析,试用现代领导学说的观点和角度,来对中国儒家最具有代表性的领导学说进行管窥。 第二部分《大学》领导学说精髓 一,《大学》中的十七字“真言” 《大学》作为儒家文化的重要核心典籍,主要阐发的是一般君子与君王或高层国家领导者应如何修炼自身并如何领导国家和人民的学理。中国的政治家即官员,是儒官,中国的商人即企业管理者与领导者,是儒商。《大学》篇幅虽小,却浓缩了中国儒家文化的思想精华,因此,它在中国领导者的思想、灵魂上一直并依然产生着重要影响。 在当今世界管理学科的现代管理学与领导学研究中,有一项空白未有专家涉及,那就是如何成就或创造、培养成为一个合格或优秀的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过程研究与指引。现存的研究基本上全部着眼于用力于研究我怎么领导你、管理你,或你应该怎么被我领导、被我管理。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自我管理研究,也只是近年来才引起注意。至于说到领导者应该如何造就或怎样才能成为领导者,即领导者成长学说,至今为止,学术界却一直没有一个有价值的声

40句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语

40句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语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译:作为君子,应该有坚强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加强自我修养,完成并发展自己的学业或事业,能这样做才体现了天的意志,不辜负宇宙给予君子的职责和才能。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刘备语 译:对任何一件事,不要因为它是很小的、不显眼的坏事就去做;相反,对于一些微小的。却有益于别人的好事,不要因为它意义不大就不去做它。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译:见到好的人,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见到好的事,生怕迟了就做不了。看到了恶人、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 译: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译: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有人存在某种缺点或不足,就要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译: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灾难、祸事……),就不要把它强加到别人身上去。 8.当仁,不让于师。--《论语》 译:遇到应该做的好事,不能犹豫不决,即使老师在一旁,也应该抢着去做。后发展为成语"当仁不让"。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 译:君子不会夸夸其谈,做起事来却敏捷灵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 译:同心协力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周易》 译: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也不会到处炫耀、卖弄。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或技艺施展出来。 12.满招损,谦受益。--《尚书》 译:自满于已获得的成绩,将会招来损失和灾害;谦逊并时时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译: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别人并不理解,可我决不会感到气愤、委屈。这不也是一种君子风度的表现吗? 14.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译:说了的话,一定要守信用;确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坚决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 译:讲事实,不凭空猜测;遇事不专断,不任性,可行则行;行事要灵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为中心,不自以为是,与周围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务。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