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状记忆合金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18
cu-基形状记忆合金Cu-基形状记忆合金(Cu-based shape memory alloys,简称Cu-SMA)是一类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形状记忆合金。
它们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
Cu-基形状记忆合金通常由铜、镍、锌、钛等元素组成,其中铜和镍是主要元素。
Cu-基形状记忆合金的主要性能特点如下:1. 形状记忆效应: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合金发生相变,从而实现自变形和恢复原状的能力。
2. 超弹性:Cu-基形状记忆合金在变形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弹性极限和应变恢复能力。
3. 良好的疲劳性能:Cu-SMA在反复变形过程中,具有较低的疲劳极限和良好的耐疲劳性能。
4. 耐腐蚀性:Cu-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适用于腐蚀环境下的应用。
5. 易于加工:Cu-SMA具有较高的塑性,可以采用传统的金属加工方法进行加工和成型。
根据组成和性能特点,Cu-基形状记忆合金可分为以下几类:1. Cu-Ni系:这是最常用的Cu-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较好的形状记忆效应和超弹性。
Cu-Ni合金中,镍含量一般在30%-50%之间。
2. Cu-Zn系:Cu-Zn合金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和耐腐蚀性能,但形状记忆效应相对较差。
锌含量一般在10%-40%之间。
3. Cu-Ti系:Cu-Ti合金具有较高的弹性极限和抗拉强度,但在高温下易发生相变。
钛含量一般在5%-15%之间。
4. Cu-Ni-Ti系:这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类Cu-基形状记忆合金,具有优良的形状记忆效应、超弹性和耐腐蚀性能。
镍和钛的含量分别在30%-50%和5%-15%之间。
Cu-基形状记忆合金在我国的研发和应用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医疗器械等领域。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Cu-SMA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是一种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构成、能够在温度和应力作用下发生相变的新型功能材料,通过热弹性与马氏体相变及其逆变而具有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相变伪弹性等特性,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械电子、汽车工业、建筑工程等领域。
形状记忆合金按合金种类主要分为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Ni-Ti SMA)、铜基形状记忆合金(Cu SMA)、铁基形状记忆合金(Fe SMA)3类。
其中,镍钛基形状记忆合金包括Ni-Ti-Cu、Ni-Ti-Co、Ni-Ti-Fe、Ni-Ti-Nb等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记忆合金;铜基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Cu-Zn、Cu-Zn-Al、Cu-Zn-Sn、Cu-Zn-Si、Cu-Zn-Ga、Cu-Sn等种类;铁基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有Fe-Pt、Fe-Mn-Si、Fe-Ni-Co-Ti、Fe-Mn-Al-Ni、Fe-C-Mn-Si-Cr-Ni等种类。
1/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现状形状记忆合金因其独特的形状记忆效应一直是各主要国家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针对形状记忆合金制备工艺、成分配比、与先进制造技术结合的研究已取得显著的进展,尤其以4D打印技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使用形状记忆合金作为原材料,扩展了其在软体机器人、医疗器械、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一)中美欧等国开发出多种形状记忆合金制备新工艺,扩大了材料应用范围形状记忆合金/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熔炼法、粉末冶金法、喷射沉积工艺、4D打印技术等,再根据应用需求配置后续的锻造、热挤压、轧制、拉拔、冷加工等成型工艺。
其中,熔炼法是传统金属冶金工艺,在真空下将金属原材料通过电子束、电弧、等离子体、高频感应等方式加热后进行熔炼,易产生杂质污染、成分不均匀、能耗高等问题,且需要经过切割加工形成合金产品。
而粉末冶金法则是利用金属或合金粉末进行热等静压和烧结,制备出最终形状的合金产品。
浅谈形状记忆合金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人和某些动物才有“记忆”的能力,非生物是不可能有这种能力的。
难道合金也会像人一样具有记忆能力吗?答案是肯定的,形状记忆合金就是这样一类具有神奇“记忆”本领的新型功能材料。
形状记忆效应是指具有一定形状的固体材料,在某种条件下经过一定的塑性变形后,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材料又完全恢复到变形前原来形状的现象,即它能记忆母相的形状。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一般是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的合金,这样的合金成为形状记忆合金。
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机械性能:拉伸强度:700-900Mpa(热处理)延伸率:15-30%形状记忆功能:单程(N=1)6-10%,双程(N=10-107)0.5-5%物理性能:密度:约6.5g/cm3.热膨胀系数:10-106/℃.熔点:约1300℃,导弹率:0.209W/cm℃(室温). 比热:6-8Cal/mol℃电阻率:(50-110) ×10-6chm.cm。
那么形状记忆合金是如何被发现,原理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应用,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在接下来的文字中你将找到答案。
1963年,美国海军军械研究室在一项试验中需要一些镍钛合金丝,他们领回来的合金丝都是弯弯曲曲的。
为了使用方便,于是就将这些弯弯曲曲的细丝一根根地拉直后使用。
在后续试验中一种奇怪的现象出现了:当温度升到一定值的时候,这些已经被拉得笔直的合金丝,突然又魔术般地迅速恢复到原来弯弯曲曲的形状,而且和原来的形状丝毫不差。
再反复多次试验,每次结果都完全一致,被拉直的合金丝只要达到一定温度,便立即恢复到原来那种弯弯曲曲的模样。
就好像在从前被“冻”得失去知觉时被人们改变了形状,而当温度升高到一定值的时候,它们突然“苏醒”过来了,又“记忆”起了自己原来的模样,于是便不顾一切地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形状记忆合金可以分为三类:单程记忆合金、双程记忆合金、全程记忆合金。
如图1所示,形状记忆合金在较低的温度下变形,加热后可恢复变形前的形状,这种只在加热过程中存在的形状记忆现象称为单程记忆效应;某些合金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又能恢复低温相形状,称为双程记忆效应;加热时恢复高温相形状,冷却时变为形状相同而取向相反的低温相形状,称为全程记忆效应。
形狀記憶合金形狀記憶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是一種加熱後能恢復其原有形狀的特殊合金。
最早是在1951年時,在Au-Cu合金中發現具有形狀記憶的特性,之後又陸續在許多合金中發現有類似的反應,目前較引人注目的有Ti-Ni系合金及Cu系合金。
而形狀記憶合金所表現出來的特性有兩種,一種是形狀記憶效應(Shape Memory Effect,SME),一種是擬彈性效應(Pseudeoelastic Effect)。
形狀記憶合金的特色一般金屬的塑性變形乃是由於差排的移動,而差排移動之後造成的塑性變形無法用加熱方法使其恢復形狀。
在形狀記憶合金中,當材料溫度降低,一種新的結構,我們稱之為麻田散相,會自原來的結構(我們稱之為奧斯田母相)中長出。
而其過程為可逆的,當溫度升高時,會轉換成奧斯田母相。
形狀記憶效應是利用當溫度低於麻田散相轉換溫度時,若外力超過彈性極限,材料結構會重新排列,使材料產生如塑性變形的情形,當溫度升高時,麻田散相會轉換回原來的奧斯田母相,而記得原來的樣子。
當溫度高於麻田散相轉換溫度,外加應力一樣會促使奧斯田母相產生麻田散相而得到如塑?岒雱峈滷“峞A,但是若外力去除,不穩定的麻田散相將轉換回母相,此時其“塑性變形“會隨之消失,故稱此種效應為擬彈性效應。
一班來說,金屬的彈性變形量只有2%,形狀記憶合金能夠承受的彈性變形量是一般金屬的四到五倍。
而形狀記憶效應或擬彈性效應的發生,完全取決於材料的麻田散轉換溫度相對於測試溫度的變化,如(圖一)是發生此兩種效應的應力及溫度範圍相對於滑移臨界應力的關係。
(圖二)形狀記憶效應與擬彈性效應的示意圖。
如何製作形狀記憶合金使用形狀記憶合金最重要的就是它的麻田散相轉換溫度,此一轉換溫度會因經歷此寸、外加應力、熱循環次數....等因素而改變,其中以合金成份的改變對麻田散相轉換溫度的影響最劇烈,以Cu-Zn-Al記憶合金來說,增加一個重量百分比的鋅會使麻田散相轉換溫度下降51℃;增加一個重量百分比的鋁會使麻田散相轉換溫度下降134.5℃之多,因此成份的控制包括正確的百分比及均勻的品質將非常重要。
形状记忆合金090201 王晓刚20090573引言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SMA)是一种在加热升温后能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变形后,通过加热到某一临界温度以上又可恢复其变形前原始形状的合金材料。
除上述形状记忆效应外,这种合金的另一个独特性质是在高温(奥氏体状态)下发生的“伪弹性”(又称“超弹性”,英文pseudoelasticity)行为,表现为这种合金能承载比一般金属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可恢复应变。
形状记忆合金的这些独特性质源于其内部发生的一种独特的固态相变——热弹性马氏体相变。
形状记忆合金具有的能够记住其原始形状的功能称为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 SME)。
研究表明,很多合金材料都具有SME,但只有在形状变化过程中产生较大回复应变和较大形状回复力的时候,才具有利用价值。
到目前为止,应用得最多的是Ni2Ti合金和铜基合金(CuZnAl 和CuAlNi)。
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特殊的新型功能材料,是集感知与驱动于一体的智能材料,因其功能独特,可以制作小巧玲珑、高度自动化、性能可靠的元器件而备受瞩目,并获得了广泛应用。
形状记忆合金的发展史最早关于形状记忆效应的报道是由Chang及Read等人在1952年作出的。
他们观察到Au-Cd合金中相变的可逆性。
后来在Cu-Zn合金中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
直到1962年,Buehler及其合作者在等原子比的TiNi合金中观察到具有宏观形状变化的记忆效应,才引起了材料科学界与工业界的重视。
到70年代初,CuZn、CuZnAl、CuAlNi等合金中也发现了与马氏体相变有关的形状记忆效应。
几十年来,有关形状记忆合金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际相变会议和材料会议的重要议题,并为此召开了多次专题讨论会,不断丰富和完善了马氏体相变理论。
在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的同时,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应用范围涉及机械、电子、化工、宇航、能源和医疗等许多领域。
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定义: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合金。
一般金属材料受到外力作用后,首先发生弹性变形,达到屈服点,就产生塑性变形,压力消除后留下永久变形。
但有些材料,在发生了塑性变形后,经过合适的热过程,能够回复到变形前的形状,这种现象叫做形状记忆效应(SME)。
具有形状记忆效应的金属一般是由两种以上金属元素组成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SMA)。
起源1932年,瑞典人奥兰德在金镉合金中首次观察到"记忆"效应,即合金的形状被改变之后,一旦加热到一定的跃变温度时,它又可以魔术般地变回到原来的形状,人们把具有这种特殊功能的合金称为形状记忆合金。
记忆合金的开发迄今不过20余年,但由于其在各领域的特效应用,正广为世人所瞩目,被誉为"神奇的功能材料"。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A. B. Greninger等发现CuZn合金在加热与冷却的过程中,马氏体会随之收缩与长大;1948年,前苏联学者库尔久莫夫预测到某些具有马氏体相变的合金会出现热弹性马氏体相变;1951年,张禄经、Read发现Au-47.5%Cd具有形状记忆效应;1963年,美国海军武器试验室(Americal navy Ordinance Laboratory)的Buehler博士等发现Ni-Ti合金具有形状记忆效应,并开发了Nitinol(Ni-Ti-Navy-Ordinance-Laboratory)形状记忆合金;70年代,CuAlNi也被发现具有形状记忆功能;1975年左右,FeMnSi及有些不锈钢也有形状记忆功能,并在工业中得到应用;1975年至1980年左右,双程形状记忆效应(Two Way Shape Memory Effect)、全程形状记忆效应(All Round Shape Memory Effect)、逆向形状记忆效应(Inverse Shape Memory Effect)相继被发现。
形状记忆合金定义形状记忆合金,又称为记忆合金,是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金属材料。
被称为“材料的巨人”或“智能材料”,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已经成为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材料之一。
它不仅可以自主改变形状,而且可以记忆原来的形状并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形态识别和变形。
原理形状记忆合金主要是通过改变材料内部晶体结构来实现形状记忆功能。
其中最常见的形状记忆合金是一种双相合金,由晶体起始相和晶体终止相两个相组成,分别具有不同的形状和热特性。
当形状记忆合金受到作用力或温度改变时,晶格结构重新排列,相互作用能随之变化,从而导致形状和热特性的变化,从而实现形状的记忆和变形。
这种材料具有良好的形状记忆性和超弹性,可以广泛应用于机器人、人工心脏瓣膜、汽车零部件、航空航天等领域。
应用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各种机械、电子、核能、航空和航天等领域。
其中曾被应用于航天飞机发射过程中的支撑结构系统中。
近年来,由于其优良的形状记忆性能,超弹性和良好的机械性能,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由于其出色的抗腐蚀性能和轻质化特性,这种材料也被广泛用于制造管道和储氢器。
值得一提的是,形状记忆合金不仅可以用于实体制造,还可以用于制造智能材料和微纳米器件。
因此,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潜力。
发展趋势形状记忆合金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材料之一,其研究领域广泛,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未来,随着国家对新型材料研究的不断重视和投入,形状记忆合金的应用领域将不断扩大,促进其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预计未来数年内,形状记忆合金的市场需求将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结论形状记忆合金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属性和广泛应用领域的新型材料,拥有着广泛的市场前景和潜力。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它将在各个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新型材料行业的蓬勃发展。
形状记忆合金的驱动性能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兼有传感和驱动的双重功能,是一种智能结构中技术成熟性很高的功能材料,可以实现机械结构的微型化和智能化。
形状记忆效应(SME)即某种材料在高温定形后,冷却到低温(或室温),并施加变形,使它存在残余变形[1,2]。
当温加热超过材料的相变点,残余变形即可消失,恢复到高温时的固有形状,如同记住了高温下的状态。
SMA及其驱动控制系统具有许多的优点,如高功率重量比,适于微型化;集传感、控制、换能、致动于一身,结构简单,易于控制;对环境适应能力强,不受温度以外的其他因素影响等,有着传统驱动器不可比拟的性能优点。
1 形状记忆合金的驱动原理形状记忆合金的特点主要有:形状记忆效应(Shape Memory Effect,缩写为SME)相变超性性能(Super Elasticity),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和阻尼特性。
其中起驱动作用的主要是形状记忆效应和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
形状记忆效应是指SMA具有的记忆并回复至它在奥氏体状态下的形状的能力。
如果在低温马氏体状态下拉伸SMA并留下较大的塑性变形,那么将SMA 加热至一定温度后,马氏体就会转为奥氏体,SMA将回复到它刚刚开始时的形状,随后再进行冷却或加热,合金形状都将保持不变。
上述过程可以周而复始,称为单程形状记忆。
此外还有双群形状记忆合金和全方位记忆合金。
这种回复应力可用作结构控制时的驱动力,也可以用来直接控制结构的刚度。
弹性模量随温度变化特性是指,奥氏体SMA在高温下它的弹性模量是低温下马氏体SMA的弹性模量的3倍以上[7]。
这种特性主要可以用米改变的固有频率,从而避免共振。
2 形状记忆合金驱动器件在结构智能控制中,高性能驱动器件是实现控制的基础。
利用形状记忆合金在加热变形时其回复力可以对外做功的特点,能够做成各种形式的驱动器。
这类驱动机构结构简单,灵敏度高,可靠性好,能够满足智能控制的要求。
记忆合金驱动器的驱动力源于合金内部的固态相交,因而易于结构设计,可以在拉伸、压缩、扭转状态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