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溴二氟甲烷

二溴二氟甲烷

二溴二氟甲烷
二溴二氟甲烷

1、物质的理化常数

CA

国标编号: 61577

75-61-6

S:

中文名称: 二氟二溴甲烷

英文名称: Difluorodibromomethane;Kibromodifluoromethane

别名: 二溴二氟甲烷

分子

分子式: CBr2F2

209.83

量:

熔点: -141℃ 沸点:24.5℃

密度: 相对密度(水=1)2.31;

蒸汽压: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

无色液体

状:

危险标记: 15(有害品,远离食品)

用途: 合成染料、药物、灭火剂、第四胺化合物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后引起肺刺激、胸痛,可因肺水肿而死亡。

慢性影响:肝损害。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大鼠吸入2.8%×10分钟,致死;大鼠吸入5.5%×15分钟,近似最小致死浓度;大鼠吸入15000ppm×10分钟,四肢痉挛,轻度震颤。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000mg/m3×6小时/日,未见异常。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与碱金属能民生剧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

燃烧(分解)产物:溴化氢、氟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5.环境标准:

美国车间卫生标准 360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冲洗。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误服者给饮大量温水,催吐,就医。

灭火方法:不燃。火声周围可用的灭火介质。

甲烷的制备与性质

甲烷的制备与性质 一、实验原理 Δ CH 3COONa+ NaOH====Na 2 CO 3 +CH 4 点燃 CH 4+2O 2 ====2H 2 O+CO 2 CH 4+2Cl 2 ====4HCl+C 甲烷制备装置 二、实验操作过程与实验现象 1.甲烷的制取 称取4.5gCH 3 COONa,1.2gCaO,1.2gNaOH,混合加入研钵中,研细混匀。将药品装入干燥试管,管口略向下倾斜,塞上带导管橡皮塞并固定于铁架台上。预热 1min 后,再对试管底部加热,约1~2min,即有大量CH 4 生成。点燃,火焰高度 达4~5cm,5min可收集500mLCH 4 。 2.甲烷的性质 (1)甲烷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 取一只试管,加入约3m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通入甲烷,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无变化。 (2)甲烷与溴水反应 用排水法收集满一试管甲烷,然后再加入约3mL溴水,塞上塞子振荡,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无变化。 (3)甲烷在空气中的燃烧 甲烷经验纯后点燃,可看到浅蓝色火焰。在甲烷火焰上方倒置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现象。换一个用石灰水浸润的烧杯罩在甲烷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淡蓝色火焰(夹杂有黄色火焰)。 (4)甲烷与氧气混合爆鸣实验 以H 2O 2 为原料,MnO 2 为催化剂,用排水法收集2/3体积的氧气,再收集1/3体积 的甲烷,盖住瓶口,用抹布包住集气瓶,瓶口对住火焰点燃,发生爆鸣。 三、实验应注意的事项 1.此实验成功的关键取决于药品是否无水。即使是新购回的无水乙酸钠,亦应事先干燥后再使用。 2.该实验中的CaO并不参与反应,它的作用是除去苛性钠中的水分、减少苛性钠与玻璃的作用,防止试管炸裂,同时也使反应混合物疏松,便于甲烷的排出。

化工人员必备化学数据库大全

化工人员必备化学数据库大全 1. 化合物毒性相关数据库 Toxnet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2毒性物质与健康和环境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efdb/TSCATS.htm 3. 急性毒性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data/acute/acute.html 4. SpectraOnline,Galact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SpectraOnline/Default_ie.htm 5. 药物使用指南,USP DI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medlineplus/druginformation.html 6。美国常用药物索引库RxList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7. 有机化合物光谱资料库系统http://www.aist.go.jp/RIODB/SDBS/menu-e.html 8. NIST的Chemistry WebBook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chemistry/ 9. 化合物基本物性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10. 化学物质热力学数据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databases/key1.html 11. 溶剂数据库SOLV-DB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solvdb.htm 12. 三维结构数据库NCI-3D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nci3d/ 13. 有机合成手册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14. Beilstein Abstracts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databases/belabs 15. 有机合成文献综述数据库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 als/info/index.html 16. 预测LogP和LogW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17. 物性、质谱、晶体结构数据库http://factrio.jst.go.jp/ 18. 网上光谱资料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SpectraOnline/Default_ie.htm 19. 中国科学院学位论文数据库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cgrs 全球实用化学化工期刊和数据库网址 资源名称: AIChE(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 资源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获取途径:部分资源可免费查阅 资源名称: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学会网站) 资源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获取途径:大部分资源可免费查阅,34种期刊(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about.html)全部免费阅览全文。 精选网络化学资源之一常用资源 A. 元素周期表 WebElements -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B. 化合物性质(MSDS) ChemFinder服务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化学专家站点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ccd/power/index.shtml 化学快查站点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scripts/main.asp Vermont安全信息资源公司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msds/index.html Cornell大学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msdssrch.asp MSDS查找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 C. 光谱学数据和有机化合物的查找 NIMC站点http://www.aist.go.jp/RIODB/SDBS/menu-e.html 化学专家站点ChemExper Chem. Directory 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ccd/power/index.shtml NIST站点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chemistry/ 银河网https://www.doczj.com/doc/2212360007.html,/spconline/

二氟甲烷技术说明书

二氟甲烷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二氟甲烷 化学品英文名称:Difluoromethane 企业名称: 地址: 邮编: 电子地址: 联系: 传真: 应急服务: 产品代码: 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二氟甲烷是一种拥有零臭氧损耗潜势的冷却剂。二 氟甲烷与五氟乙烷可生成一种恒沸混合物(称为R-410A),用作新冷却剂 系统中氯氟碳化合物(亦称为Freon)的代替物,主要是替代 HCFC-22 , 作复配中低温混合制冷剂。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物理化学危险:极易燃烧爆炸。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氧化 剂接触猛烈反应。遇火花或高热能引起爆炸。 健康危害:高浓度接触时可能引起窒息。接触其液化气体时可能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GHS危险性类别:根据《化学品分类和危险性公示通则》(GB 13690-2009) 及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系列标准(GB 30000),该产品属于易燃气体,类 别1;压力下气体,低压液化气体;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单次接触,类别 3。 标签要素: 象形图: 警示词:危险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 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防说明: 预防措施: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 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按要求 使用个体防护装备。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 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 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 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 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工作场所不得进食、饮水。 事故响应:如发生火灾,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等灭火。皮 肤接触:如发生冻伤,将患部浸入温水中复温,使用清洁、 干燥的敷料包扎。就医。眼睛接触:如发生冻伤,立即翻开

二氟甲烷MSDS

二氟甲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1部分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二氟甲烷 英文名称:Difluoromethane 化学名称:二氟甲烷 分子式:CH 2F 2 代名称:Halocarbon-32,亚甲基氟化物 第2部分主要组成与性状 CAS号码:75-10-5 暴露极限: OSHA:未建立 ACGIH:简单的窒息剂 NIOSH:未建立 第3部分危害概述 紧急情况综述: 二氟甲烷是一种易燃、无色、无嗅的液化压缩气体。它储存在钢瓶中,其存储压力为其蒸汽压--206.3psig(70°F)。当它与空气混合且浓度大于>14%时,立即就会有火灾及爆炸的危险。高浓度的二氟甲烷会导致快速窒息同时也在其燃烧范围内。不要进入这样的区域。接触它可能会造成冻伤。 急性潜在健康影响: 暴露途径 眼睛接触:接触其液体(或快速扩散的气体)会引起刺激和冻伤。 摄入:摄入不可能成为接触二氟甲烷的途径。 吸入:它能置换出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引起窒息。暴露在氧气含量<19.5%的大气中会导致头晕、昏昏欲睡、恶心、呕吐、口水增多、反应迟钝、失去意识和死亡。暴露在氧气含量<12%的大气中会无任何先兆的失去知觉,并失去自我救护的能力。吸入高浓度的二氟甲烷会引起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及心率不齐(心率失常)。 皮肤接触:接触其液体(或快速扩散的气体)会引起刺激和冻伤。 多次暴露潜在健康影响: 侵入路径:皮肤接触 症状:长时间多次接触可能引起皮炎。 损害器官: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过份暴露造成的病情恶化:以前患有心脏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的人会对过份暴露的影响更加敏感。会使以有的皮炎加重。 致癌性:未被NTP、OSHA及IARC列为致癌物或潜在致癌物。

二吡咯甲烷合成

Synthesis of meso -substituted dipyrromethanes using iodine-catalysis Pierre-Antoine Faugeras,Benjamin Bo?ns,Pierre-Henri Elchinger,Julien Vergnaud,Karine Teste,Rachida Zerrouki * Laboratoire de Chimie des Substances Naturelles EA1069,Facultédes Sciences et Techniques,123Avenue Albert Thomas,F-87060Limoges,France a r t i c l e i n f o Article history: Received 29March 2010Revised 23June 2010Accepted 25June 2010 Available online 1July 2010 a b s t r a c t This Letter presents a non-conventional synthesis of meso -substituted dipyrromethanes,using molecular iodine as the catalyst.Various aromatic dipyrromethanes were obtained in good yields after a preliminary study using nitrobenzaldehyde.The reactants and reagents were used as such,without prior distillation. ó2010Elsevier Ltd.All rights reserved. and/or to replace the inconvenient strong acid-catalyst. In parallel,molecular iodine has recently emerged as an inter-esting and inexpensive catalyst.It has been used for its mild Le-wis-acidity in numerous reactions such as electrophilic addition,6heterocycle synthesis,7or,more recently,porphyrin synthesis.8In line with our previous works,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synthesis of several meso -substituted dipyrromethanes,using molecular io-dine as the catalyst,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First,we have proceeded to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reaction conditions,using 4-nitrobenzaldehyde as the starting product.These reactions were conducted 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with undistilled dichloromethane,undistilled pyrrole,and by using molecular iodine as the catalyst (Scheme 1). The results,summarized in Table 1,show the great in?uence of the reactants ratio (pyrrole/aldehyde).Indeed,a great excess of pyrrole (entry 1)or a stoichiometric ratio (entry 4)led to moderate yields.The best yield (84%)was obtained with a 10:1ratio (entry 2), which is safer than the most common methods (reactants ratio higher than 25:1). This study also con?rmed the role of molecular iodine as a Le-wis-acid catalyst,because its absence did not conduce to the de-sired product (entry 5). 0040-4039/$-see front matter ó2010Elsevier Ltd.All rights reserved.doi:10.1016/j.tetlet.2010.06.122 *Corresponding author.Tel.:+33555457224;fax:+33555457202.E-mail address:rachida.zerrouki@unilim.fr (R.Zerrouki).Table 1 In?uence of the pyrrole/aldehyde ratio a Entry I 2(equiv)Pyrrole/aldehyde ratio Isolated yield (%)10.140:14020.110:18430.15:17040.12:1455 10:1 —b a The reactions were performed with 1mmol of 4-nitrobenzaldehyde and 0.1mmol of molecular iodine,under microwave irradiation (1min,30°C,300W)in 10mL of dichloromethane.b TLC did not show dipyrromethane formation.

怎样生产二氟甲烷制作工艺相关技术流程

怎样生产二氟甲烷制作工艺相关技术流程 如何加工二氟甲烷技术方法制作提取全新正版 二氟甲烷 1y1gcnf194865Xy1、(二氟甲烷和1,1,1,2氟乙烷的制造方法). 2y1gcns1086491y1、(二氟甲烷的生产方法). 3y1gcni193919X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 4y1gcns1086505y1、(二氟甲烷的合成). 5y1gcni1937111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 6y1gcen1019618y1、(催化裂解一氯二氟甲烷制四氟乙烯). 7y1gcnz1091286y1、(含溴二氟甲烷的灭火剂组合物、其制法及系统). 8y1gcnt1011733y1、(含有二氟甲烷;1,1,1氟乙烷;或丙烷的非恒沸的致冷剂组合物). 9y1gcnt1046146y1、(二(氟甲基)酰组合物,制法及其用于制备二氟甲烷). 10y1gcnt1108443y1、(二氟甲烷与三氟乙烷或全氟乙烷的基本上恒沸点的组合物). 11y1gcnt111463Xy1、(包含五氟乙烷和二氯二氟甲烷的新颖组合物). 12y1gcnt1127596y1、(二氟甲烷和四氟乙烷组合物). 13y1gcnt1023685y1、(气相氟化制备二氟甲烷的改进方法). 14y1gcnt1143877y1、(生产双(氟代甲基)醚以及二氟甲烷的方法). 15y1gcnr1061210y1、(二(氟甲基)醚和二氟甲烷的制备). 16y1gcnt1131410y1、(二氟甲烷与丙烷组成的基本恒沸组合物). 17y1gcni1008595y1、(氟化氢和二氟甲烷的分离方法). 18y1gcnf1915263y1、(二氟甲烷的生产). 19y1gcnf1915255y1、(二氟甲烷的生产). 20y1gcni1173995y1、(二氟甲烷的纯化方法). 21y1gcns1019573y1、(基于二氟甲烷和五氟乙烷的假共沸混合物,及其作为制冷剂的应用). 22y1gcns1019565y1、(基于二氟甲烷和五氟二甲基醚的假共沸混合物、及其作为制冷剂的应用). 23y1gcns1919620y1、(同时制备二氟甲烷与1,1,1,2四氟乙烷的方法). 24y1gcnv1064741y1、(含二氟甲烷的三元近共沸混合制冷剂). 25y1gcnv1097542y1、(二氟甲烷制备方法). 26y1gcnv1900612y1、(二氟甲烷烃类化合物混合制冷剂及使用该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系统). 27y1gcns1931485y1、(二氟甲烷及二氟氯甲烷的制造方法). 28y1gcns1981768y1、(生产二氟甲烷的方法). 29y1gcnv1974810y1、(二氟甲烷的制造方法). 30y1gcnv1989656y1、(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 31y1gcnn1277872y1、(二氟甲烷的干燥方法). 32y1gczo1047763y1、(二氟甲烷的精制方法). 33y1gczt1023840y1、(二氟甲烷的回收方法). 34y1gctf100526174y1、(采用二氟甲烷为保护气氛的镁合金熔炼方法). 35y1gctf100198593y1、(一氯二氟甲烷的混合工质替代物). 36y1gctf10093693Xy1、(二氯二氟甲烷混合工质替代物). 37y1gczt8295900y1、(二氟甲烷的制备方法). 38y1gcti100492558y1、(分段连续氟化制备二氟甲烷的方法).

二溴二氟甲烷

1、物质的理化常数 CA 国标编号: 61577 75-61-6 S: 中文名称: 二氟二溴甲烷 英文名称: Difluorodibromomethane;Kibromodifluoromethane 别名: 二溴二氟甲烷 分子 分子式: CBr2F2 209.83 量: 熔点: -141℃ 沸点:24.5℃ 密度: 相对密度(水=1)2.31; 蒸汽压: 溶解性: 不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 稳定性: 稳定 外观与性 无色液体 状: 危险标记: 15(有害品,远离食品) 用途: 合成染料、药物、灭火剂、第四胺化合物 2.对环境的影响: 一、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吸入后引起肺刺激、胸痛,可因肺水肿而死亡。 慢性影响:肝损害。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毒性:属低毒类。 急性毒性:大鼠吸入2.8%×10分钟,致死;大鼠吸入5.5%×15分钟,近似最小致死浓度;大鼠吸入15000ppm×10分钟,四肢痉挛,轻度震颤。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000mg/m3×6小时/日,未见异常。

危险特性: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与碱金属能民生剧烈反应。与活性金属粉末(如镁、铝等)能发生反应,引起分解。 燃烧(分解)产物:溴化氢、氟化氢。 3.现场应急监测方法: 4.实验室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第二版)杭士平主编 5.环境标准: 美国车间卫生标准 360mg/m3 6.应急处理处置方法: 一、泄漏应急处理 疏散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化学防护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用沙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二、防护措施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应该佩戴防毒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逃生时,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安全防护眼镜。 防护服:穿相应的防护服。 手防护:必要时戴防化学品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再用。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三、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甲烷危险特性(甲烷理化性)

甲烷的危险有害特性表 标识中文名甲烷英文名Methane 分子式CH4危规号21007UN编号:1971 分子量16.04危险性类别第2.1类易燃气体 理化特性熔点(℃)-182.5沸点(℃)-161.5 燃烧热(kJ/mol)889.5 饱和蒸气压 (kPa) 53.32(-168.8℃) 相对密度(水=1) 0.42(-164℃) (空气=1) 0.55 外观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溶解性微溶于水,溶于醇、乙醚 稳定性---聚合危害--- 禁忌物 强氧化剂、氟、 氯 燃烧(分解)产 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 碳 主要用途用作燃料和用于炭黑、氢、乙炔、甲醛等的制造 燃爆特性燃烧性易燃 建规火险分 级 甲 闪点(℃)-188引燃温度(℃)538 爆炸下限(V%) 5.3 爆炸上限 ( V%) 15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五氧化溴、氯气、次氯酸、三氟化氮、液氧、二氟 化氧及其它强氧化剂接触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毒性及健康危 害 车间卫生标 准 未制定标准 侵入途径吸入、皮肤接触 急性毒性 LD50:无资料 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 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 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品,可致冻伤。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眼睛接触---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应急急救措施

甲烷的制备与性质

甲烷的制备与性质 一、实验教学目标 掌握实验室制备CH4及CH4性质实验的操作;初步学会CH4实验的演示教学方法。 二、实验原理 CH4制备的主反应: CH3COONa + NaOH Na2CO3 + CH4↑ CH4制备的副反应: CH4在空气中的燃烧 点燃 CH4+2O2 2H2O+CO2 的物理性质:俗名天然气、沼气、坑气、瓦斯。通常状况下,CH4 CH 4 无色、无味、极难溶于水(17℃时,3.5mg*100mL-1),密度比空气小(标准状况下0.717g*L-1),结构为正四面体非极性分子,是有机物中最简单的分子。 CH4的化学性质:通常情况下,CH4性质稳定,不易与强酸、强碱、卤素单质的水溶液和强氧化剂反应,特定条件下会发生一些反应。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甲烷中混入氧气或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CH4的爆炸极限体积比为5%-15%),引燃温度为538℃。 三、实验用品与仪器 铁架台、酒精灯、火柴、大试管、单孔橡胶塞、120°,30°玻璃导气管、研钵、水槽、集气瓶、玻璃片、电子天平、坩埚钳、铝箔、药匙、玻璃棒、锥形瓶。 无水CH3COONa(L.R.)、碱石灰(L.R.)、NaOH(L.R.)、CaO(L.R.)、Fe2O3(L.R.)、0.1%酸性KMnO4(aq)、澄清Ca(OH)2(aq)、30%H2O2(aq)、MnO2(L.R.)。 四、实验内容 1.CH4的制取与收集 (1)方法1 ①实验操作过程及现象: 检查装置气密性:然后称取取7.5g处理过的无水CH3COONa、2.0g NaOH、2.0 g CaO,再将它们分别在研钵内研成粉末后混合均匀后放入已剪好的铝箔中,将装有药品的铝箔推入洁净、干燥的大试管,管口略向下倾斜,避免加热时反应产生的水倒流入高温加热部,使试管破裂塞进单孔塞;

二氟甲烷项目可行性报告

二氟甲烷 一、二氟甲烷物化性质和质量指标: 1.二氟甲烷(Difluoromethane;Freon-32) 分子式:CH2F2 物理性质: 分子量52.02 沸点,°C-53.15 临界温度,°C78.25 临界压力,M p a5.808 液体比热,25°C,[K J/(k g?°C)]2.35 破坏臭氧潜能值(O D P)0 全球变暖系数值(G W P)0.11 气体比重(21.1℃空气=1)1.8 水中溶解度(W t%,25V)1.85 2、质量指标:(执行标准:Q/320581D T L006-2004) 外观无色、不浑浊 气体无异味 纯度≥%99.8 水份≤%0.001 酸性≤%(以H C1计)0.00001 蒸发残留物≤%0.01 3、包装和贮存:用钢瓶包装,充装系数不大于0.78k g/L。必须存放在阴凉、干燥及通风的地方,避免日晒和雨淋。 4、产品用途: 1

二氟甲烷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绿色环保制冷剂,氟制冷剂-32,即:R32、F 32或H F C-32,常温常压下R32为无色、无臭气体,加压压缩成液体,并呈无色透明状态,无毒、可燃。易溶于油,难溶于水,二氟甲烷与五氟乙烷可生成一种恒沸混合物(称为R-410A),用作新冷却剂系统中氯氟碳化合物(亦称为F r e o n)的代替物。虽然它是零臭氧损耗潜势,但它有高全球变暖潜能,以每100年时间为基础,其潜能是二氧化碳的550倍。 6、市场供需现状及预测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等保护臭氧层国际公约规定,将来将严格限制对臭氧层有污染的化学物质的使用,因而作为能部分替代相关产品的物质,R32在全世界都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根据空调器、电冰箱以及工业制冷的发展,预计2010年国内制冷剂的用量预计为20万吨左右。如果考虑到产品的出口,预计市场总需求量约为25-27万吨。根据正在实施的《国家方案》,2010年混合工质的需求量为7-8万吨,主要是满足新生产制冷设备和原有使用C F C s的制冷设备,以及为出口产品配套的制冷设备。 表1、目前国内生产二氟乙烷厂家 生产厂家创建时间与厂址生产能力 江苏梅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甲烷氯化物年产28万吨,2007年动工一套年产4万吨的新型制冷剂项目 山东东岳化工有限公司制冷剂占国内市场份额30%浙江埃克盛化工有限公 司 山东华安新材料有限公司2007年11月,是中新合 资企业山东省淄博市周 村区恒通路979号 5000吨/年HFC-125生产装置;15000 吨/年HFC-152a/HCFC-142b联产 生产装置 常熟三爱富中昊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属于上海三爱富新材料 有限公司 40000吨F22 中化蓝天有限公司 浙江三美化工有限公司HFC-32 (二氟甲烷)5000 余吨 2

二氧化碳制取甲烷

(一) 全球CO2循环策略系统,包括第一步,用电解产生氢气;第二步,H2和CO2反应生成CH4和少量其他碳氢化合物;第三步,生成的CH4作为能源消耗又生成了CO2,如此循环往复。其中的核心环节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和CO2催化加氢甲烷化的反应。 CO2甲烷化反应是由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提出的,因此,该反应又叫做Sabatier反应,反应过程是将按一定比例混合CO2的和H2气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2和H2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反应方程式如下。 CO2+4H2=CH4+2H2O (二) CO2加氢甲烷化机理: 1 不经过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机理 2 包括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机理 随着研究的深入,CO2甲烷化反应机理被推定可能由下列2个途径组成:吸附的H和气相的CO2反应生成吸附态的CO,随后吸附态的CO直接加氢生成甲烷;或吸附的H和吸附的CO2反应生成吸附态的CO,随后吸附态的CO加氢生成中间体如甲酸根、碳酸根等再进一步加氢生成甲烷。Prairie提出了CO2加氢甲烷化的反应机理:

式中,m,s,i分别表示金属上,载体上及未经确定吸附点上的吸附物种。 Schild 等提出了Ni/ZrO2催化CO2加氢甲烷化的反应机理。CO2先在催化剂活性中心上转化为吸附的甲酸根和碳酸根,然后再进一步加氢为甲烷。 Os簇合物催化剂上反应机理表示为: 其中*表示吸附二氧化碳的活性点,M表示Os上的吸附活性点,主要用于加氢。Ni/ZrO2上的甲烷化机理可表示为: 二氧化碳先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吸附的甲酸根和碳酸根,再进一步氢化为甲烷。图中虚线表示热力学可行但未被观察到。 由非晶态合金Pd25Zr71制得的催化剂也显示出与之相似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二氟甲烷操作规程

发放编号: 文件编号:持有者: 控制性质: 版本号: F32装置操作规程 编制: 修订: 核对: 审核: 批准:

F32操作规程目录 一、反应岗位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2、岗位生产原理及流程说明 3、工艺指标与操作指标 4、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5、正常开车及操作 6、正常操作 7、停车注意事项及事故处理 二、水碱洗岗位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2、生产原理 3、水洗塔、碱洗塔开车 4、水、碱洗停车 5、水、碱洗操作指标 6、异常现象、产生原因、排除方法 三、精馏岗位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2、精馏原理及流程简介 3、工艺指标和操作指标 4、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5、开车 6、正常操作

7、正常停车与操作 8、异常现象及处理方法 四、灌装岗位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2、工艺指标 3、充装前准备工作 4、充装 5、安全注意事项 五、AHF贮槽卸料操作规程 六、AHF计量槽进料操作规程 七、各岗位的有关制度

一、反应岗位操作规程 1、岗位任务 将二氯甲烷和氟化氢在氟化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控制一定的温度90~105℃和一定的压力1.25~1.35MPa,在反应釜内连续进行氟化反应生成F32,反应气经水洗、碱洗后压缩冷淋成粗品供精馏。氟化反应是F32生产的关键,反应正常、稳定与否将直接影响到产量、质量、消耗,因此必须按操作规程严格操作。 2、反应原理及流程说明 2.1生产原理 F32是以二氯甲烷和氟化氢为原料,以SbCL5为催化剂,按一定的配比在外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其主要化学方程式: 2HF+CH2CL2→CH2F2﹢2HCL 氟化反应的关键是催化剂,如果没有催化剂,反应是很难进行的,F32生产选用SbCL5作为催化剂,其氟化过程按下式进行的: 2HF+SbCL5→SbCL3F2﹢2HCL SbCL3F2﹢CH2CL2→CH2F2﹢SbCL5 上述反应要求原料中的水分及SO2含量要符合要求,因为水分含量高一方面使反应釜受到严重腐蚀,另一方面使SbCL5水解,而SO2含量高易使Sb5+还原Sb3+,使催化剂中毒。 2.2 工艺流程简述 二氯甲烷经大储槽由磁力泵输送到二氯甲烷计量槽,电子称重计量后经多级泵由流量调节阀调节到规定的流量,再经预热器加热到90℃左右进反应釜,无水氟化氢经大储槽由屏蔽液下泵输送到计量槽,电子称重计量后,经计量泵并调节到规定的流量进反应釜。原料AHF和CH2CL2以均匀的速度连续投料,AHF与CH2CL2投料配比为1:1.8~2.2(重量比),两种原料在釜温90~105℃,釜压1.25~1.35MPa并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连续反应,反应粗品气至反应精馏塔,塔顶气体经缓冲罐至水、碱洗除去HCL和HF后经气柜,再经压缩、冷淋成粗品供精馏工序提纯,反应进行

常用化合物物性数据表

常用化合物物性数据表 序号名称化学式分子量比重溶点沸点 溶解度(在100毫升溶液中) 冷水热水其它溶剂 1 水H2O 18.02 液1.004 固0.91680 0.00 100.0 溶(乙醇,丙酮) 2 草酸钠Na2C2O4134.00 2.34 分解250~270 3.720° 6.33100°不(乙醇、乙醚) 3 钨酸H2WO4249.87 5.5 -H2O,100 1473 不微溶(碱,HF,NH3) 4 柠檬酸铵(NH4)3C6H5O7243.22 分解易不(乙醇,乙醚,丙酮) 5 氟化钙CaF278.08 3.180 1423 约2500 0.001618°0.001726°溶(铵盐)微(酸)不(丙酮) 6 氟化钠NaF 41.99 2.55841993 1695 4.2218°溶(FH),难(乙醇) 7 氟化钾KF 58.1 2.48 858 1505 92.318°易溶(FH ,NH3),不(乙醇) 8 氟化铵NH4F 37.04 1.00925升华1000°分解溶(乙醇)不(NH3) 9 氢气H2 2.02 气0.0899克/升, 液0.070 -259.14 -252.87 2.140°cm3 1.9125°cm3 1.8950°cm3 6.9250 cm3(乙醇) 10 氢氧化钙Ca(OH)274.10 2.24 -H2O,580 分解0.1850°0.077100°溶(铵盐,酸)不(醇) 11 氢氧化钠NaOH 40 2.130 318.4 1390 420°347100°易(乙醇,甘油)不(丙酮,乙醚) 12 氢氧化钾KOH 56.11 2.044 360.4±0.7 1320~1324 10715°178100°易(乙醇)不(乙醚,NH3) 13 氢氧化铁FeO(OH) 88.85 4.28 -H2O,136 不不不(乙醇,乙醚)溶(HCl) 14 氢氧化亚铁Fe(OH)289.86 3.4 分解0.0001518°溶(酸,NH4Cl)不(碱) 15 氢氧化铝A1(OH)378.00 2.42 -H2O,300 不不溶(酸,碱)不(乙醇) 16 氢氧化铜Cu(OH)297.56 3.368 -H2O, 分解不分解溶(酸,NH4OH,KCN) 17 氢氧化铵NH4(OH) 35.05 -77 溶 18 氢氧化锌Zn(OH)299.4 3.053 分解125 极微溶溶(酸,碱) 19 氢氧化镁Mg(OH)258.32 2.36 -H2O,350 0.000918°0.004100°溶(酸,铵盐) 20 氯化氢HC1 36.46 1.187-84.9气 1.00045克/升 -114.8 -84.9 82.30°56.160°327cm3(乙醇)溶(乙醚,苯) 21 氟化氢HF 20.01 22 钼酸铵(NH4)2MoO4196.01 2.27625分解溶,分解分解溶(酸),不(乙醇NH3,丙酮)

甲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甲烷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险性:不聚合 禁忌物:强氧化剂、氟、氯。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数据 甲烷对人基本无毒,但浓度过高时,使空气中氧含量明显降低,使人窒息。当空气中甲烷达 25%?30%时,可引 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共济失调。若不及时脱离,可致窒息死亡。皮肤接触液化本 品,可致冻伤。 泄漏紧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岀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 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 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岀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也可以将漏气的容器移至空旷处,注 意通风。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运输注意事项: 采用刚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 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装运该物品的车 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 输,防止日光曝晒。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 30 'C 。应与氧化剂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 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 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 处理设备。 包装类别:052 包装方法:钢质气瓶。

二氟甲烷化说明书

二氟甲烷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1 部分产品概述 产品名称:二氟甲烷 英文名称: Difluoromethane 化学名称:二氟甲烷 分子式: CH2F2 代名称: Halocarbon-32,亚甲基氟化物 第2 部分主要组成与性状 CAS 号码: 75-10-5 暴露极限: OSHA :未建立 ACGIH: 简单的窒息剂 NIOSH:未建立 第3 部分危害概述 紧急情况综述: 二氟甲烷是一种易燃、无色、无嗅的液化压缩气体。它储存在钢瓶中,其存储压力为其蒸汽 压--206.3psig(70°F ) 。当它与空气混合且浓度大于>14%时,立即就会有火灾及爆炸的危 险。高浓度的二氟甲烷会导致快速窒息同时也在其燃烧范围内。不要进入这样的区域。接触 它可能会造成冻伤。

急性潜在健康影响: 暴露途径 眼睛接触:接触其液体(或快速扩散的气体)会引起刺激和冻伤。 摄入:摄入不可能成为接触二氟甲烷的途径。 吸入:它能置换出空气中的氧气从而引起窒息。暴露在氧气含量<19.5%的大气中会导致头 晕、昏昏欲睡、恶心、呕吐、口水增多、反应迟钝、失去意识和死亡。暴露在氧气含量<12 %的大气中会无任何先兆的失去知觉,并失去自我救护的能力。吸入高浓度的二氟甲烷会引 起轻度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及心率不齐(心率失常)。 皮肤接触:接触其液体(或快速扩散的气体)会引起刺激和冻伤。 海诺气体 多次暴露潜在健康影响: 侵入路径:皮肤接触 症状:长时间多次接触可能引起皮炎。 损害器官:心脏,中枢神经系统,皮肤过份暴露造成的病情恶化:以前患有心脏病及中枢神 经系统紊乱的人会对过份暴露的影响更加敏感。会使以有的皮炎加重。致癌性:未被NTP、OSHA 及IARC 列为致癌物或潜在致癌物。 第4 部分急救措施 眼睛接触:接触它会引起冻伤。如果怀疑被冻伤,用大量的温水冲洗

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

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 《化学化工物性数据手册》分为无机卷和有机卷。本书为无机卷,共分16章。内容包括水和水蒸气,无机气体,无机酸,金属、非金属及其氧化物,氢化物和氢氧化物,氰化物和氰酸盐、硼化物和硼酸盐,碳化物和碳酸盐,硅化物和硅酸盐,氮化物和硝酸盐等及其他无机物料的物性数据。书末附有附录,介绍无机物料的缩写和别名。《手册》采用法定单位制,以物性为主线,用数据表达了12000余种物料的物性。资料全面、准确,实用性强。可供化学化工企业和设计研究院所科技人员、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以及各行各业的化验人员使用:对轻纺、医药、机械、冶金、地质、环保等领域的相关技术人员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第1章水和水蒸气 1.1 物性总览 表1.1.1 水的物性总表 1.2 密度和比容 表1.2.1 饱和水的密度和比容(Ⅰ) 表1.2.2 饱和水的密度和比容(Ⅱ) 表1.2.3 饱和水蒸气的密度和比容(Ⅰ) 表1.2.4 饱和水蒸气的密度和比容(Ⅱ) 表1.2.5 饱和水和水蒸气的饱和温度和比容 表1.2.6 未饱和水与过热水蒸气的比容 表1.2.7 与水相接触的饱和空气中水蒸气的比容

表1.2.8 与冰相接触的饱和空气中水蒸气的比容表1.2.9 饱和重水的密度和比容 表1.2.10 饱和重水蒸气的密度和比容 表1.2.11 重水和过热重水蒸气的比容 1.3 粘度 表1.3.1 水的粘度(常压,t≤100℃) 表1.3.2 水的粘度(常压,t>100℃) 表1.3.3 水的粘度(中、高压) 表1.3.4 重水在常压时的粘度 表1.3.5 过冷水与热水蒸气的动力粘度 表1.3.6 过冷水与过热水蒸气的运动粘度 表1.3.7 过热水蒸气的运动粘度 表1.3.8 饱和水蒸气的粘度 表1.3.9 干饱和水蒸气的粘度 1.4 表面张力 表1.4.1 水的表面张力(空气中) 表1.4.2 水和一些液体的界面张力(20℃) 1.5 沸点 1.6 膨胀系数 1.7 介电常数和电导率 1.8 蒸气压 1.9 普朗特数

二氟甲烷物性数据

二氟甲烷(CH2F2)的液体性质 序号温度 ℃ 蒸汽压 KPa 汽化热 KJ/moL 密度 g/cm3 热容 J/mol.K 表面张力 ×103N/m 粘度 ×103pa.s 导热系数 w/m.k 1 -120 0.44929 23.53 1.383 35.1 2 1.0 3 0.193 2 -110 1.3819 23.11 1.359 77.68 32.97 0.806 0.187 3 -100 3.670 4 22.67 1.334 78.19 30.84 0.647 0.182 4 -90 8.6306 22.22 1.309 78.50 28.74 0.532 0.176 5 -80 18.77 6 21.75 1.284 78.76 26.6 7 0.447 0.171 6 -70 36.241 21.26 1.258 78.8 7 24.63 0.382 0.165 7 -60 65.228 20.74 1.231 79.23 22.62 0.331 0.159 8 -50 110.64 20.21 1.203 79.96 20.64 0.29 0.153 9 -40 177.94 19.64 1.175 81.03 18.69 0.258 0.147 10 -30 274.51 19.04 1.145 82.47 16.78 0.231 0.14 11 -20 407.20 18.41 1.114 84.02 14.91 0.207 0.134 12 -10 583.97 17.73 1.082 86.94 13.08 0.187 0.127 13 0 813.47 17.00 1.048 89.94 11.30 0.17 0.12 14 10 1105.2 16.21 1.012 92.83 9.562 0.154 15 20 1469.60 15.34 0.9737 95.80 7.883 0.14 16 30 1918.5 14.36 0.9320 99.95 6.268 0.114 17 40 2465.8 13.25 0.8858 106.3 4.725 0.0988 18 50 3127.8 11.92 0.8331 105.4 3.270 0.085 19 60 3924.0 10.24 0.7695 1.926 0.0723 20 70 4878.5 7.792 0.6820 0.7415 0.0607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