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该论文为云南工商学院课程思政教改课题《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终期成果。
摘要:云南省目前有20余所本科院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本省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实现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本论文立足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以上古神话教学为例,从研究的必要性、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三个方面论述其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学;上古神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外部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与东南亚多国接壤,内部存在多个民族并居;同时历史文化悠久,蕴含丰富多样极具地方特色的人文元素。
作为比较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浓厚的人文学科属性和专业内涵,使其肩负着培养专业的语言、文学、文化人才的同时,也被赋予了社会语言文化和价值引领的守正与创新功能。
国内学者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多维度、多学科视角的探析,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一、研究的必要性1.培养合格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同时,提出了要创新教学方法, 守好思政教育“责任田” 的重要思想。
强调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更关注人的生存、价值、情感与自由及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高等教育若要更加合理有效地服务于社会,就必须注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1.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
古代文学在人文思想政治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文学内涵作为奠定基石,又有传统底蕴作为支撑基点,在融会贯通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与“三全育人”遥相呼应。
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摘要: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开展,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从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的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策略等三个方面展论述,论证了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传统课程,因其时间跨度大、内容庞杂,教学上存在很大难度。
而地方高校,特别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因为本科办学时间短,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更是存在着诸多困惑与问题。
因此,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是刻不容缓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基本现状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目的,是要利用同学们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引导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现状却值得我们思考。
(一)知识覆盖面广。
中国古代文学囊括了从先秦到近代大约三千年的时间,期间产生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内容极庞杂,教学上确实存在一定难度。
(二)、学科具有综合性。
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括了对文学史的诠释,还涉及到了文献学、文化学、哲学、美学、史学等多种学科的综合。
这必然对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三)、教学时间紧张。
由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课时一再缩减,而内容还是那么多,况且这些内容是千百年前就存在的文本资料,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语言距离现在的我们又那么地遥远,学生学习时难免有一定的难度。
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最大量地接受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是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的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二、地方院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作为传统课程的中国古代文学,因学科本身固有的内容,确实与现代生活存在着一定距离等特点,致使地方高校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
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刍议【摘要】古代文学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传统教育中重要的一环,但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兴起,对古代文学教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本文通过分析古代文学教学现状,探讨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操作方法。
文章也探讨了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优势和挑战,对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文章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并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推动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关键词:开放教育、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现状分析、作用、具体操作、优势、挑战、路径探讨、展望、结论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古代文学教学一直是中国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开放教育模式开始在文学教学领域得到关注和应用。
开放教育注重个性化学习、自主探究和跨学科交叉,有望为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思想和情感。
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往往过于注重课外阅读和背诵,缺乏足够的互动和探究性学习。
学生往往被passively 接受知识,缺少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探讨如何借助开放教育模式改革古代文学教学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开放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
开放教育为古代文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理解,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
1.2 研究意义:随着开放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古代文学教学改革也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大热点。
本文旨在探讨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具体操作,分析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改革的路径探讨。
这一研究对于推动古代文学教学的现代化进程,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开放教育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更多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作者:陈婵娟来源:《新闻爱好者》2020年第01期古代文学课程是我国汉语言文学学科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不仅着眼于古代文学本身,还深入地探索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文论、史论、社会功能、审美功能等多元化的内容,从多种视角构建了古代文学解读与教育的理论内容与实践体系,在民族文化历史素养的积淀和民族特色文学文化的传播弘扬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赖振寅和方丽萍共同主编的《弦歌不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论稿》(2014年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古代文学总论、史论、文体论、教学案例分析为研究视阈,专业化地总结并论述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理论反思和实践经验,突破古代文学教学的传统课程体系,赋予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更多新的内容和形式,全方位展现了现代教育改革中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新变化与新发展。
根据课题的方向不同,该书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划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的“总论”站在课程理论体系的整体视角,回答了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方向、策略、改革设想、新媒体化和大众化等实际问题,强调了古代文学教学必需与时俱进地密切关注时代的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需求;第二部分的“史论”分述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期古代文学史教学的重点与有效方法,着重展现了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特征的历史演进与创新变化;第三部分的“文体论”分述了我国古代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不同文体的鉴赏与教学问题,呈现了我国古代文学丰富多样的文体及其蕴藏的艺术魅力;第四部分的“个案研究”列举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教学案例,包括《左传》、《老子·四十二章》、宋词鉴赏教学等案例,具体讨论了我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积累案例分析经验的同时,也为古代文学课程的专业教学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一、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激荡,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不同的社会、文化、文学、价值观等内容,对古代传统文学和文化审美的关注和了解逐渐减少,古代文学课程正处于不断被边缘化的过程,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参与度和实效性不足预期。
谈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改革摘要: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和设想。
文章认为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应结合中学语文新课改的实际,调整、修订或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加大作品讲析、研究及相关训练与考查的力度,注重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信息的传授,注重学习研究方法的传授。
关键词:高师本科;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我们陕西师范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高师本科院校之一,和兄弟院校大体一样,中国古代文学课以前数十年使用的教材,是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俗称“游史朱选”。
进入新世纪后,我校逐步更换为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和郁贤皓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可简称“袁史郁选”。
其他院校文学史大都改用“袁史”,只是作品选不尽相同。
以前普遍使用的“游史朱选”虽不无优点,但随着社会思潮的变化和学术研究的深入,该教材的思想观念、体系和许多学术观点已经陈旧,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需要,这自不必说,就目前我校使用“袁史郁选”这样的新教材所进行的教学而言,其与高师本科学生的知识基础、就业需求、专业发展有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不相适应的一面。
新教材本身存在的如“袁史”对一些作家作品的评述仍“半新半旧”,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条理性较差,“郁选”的解题对一些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概括提示亦不够精要,有的注释还不尽妥当等不足尚属其次。
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教学内容上仍然沿用着以前的教学大纲,“我行我素”,不大关注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快速发展、不断深化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与其需求严重疏离甚至脱节。
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如中学语文新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大量增加,同时一些原来常选的老篇目又有所删减,另外还增加了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选修课教材,而且还要求开发地方教材、校本教材等。
我们不少高校老师都不大清楚,甚至浑然不知,依然“我行我素”,以前讲什么现在照样讲什么。
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改革构想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一直以来都是大学中文系的重要基础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年了自己一套独有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长期以来沿用的教学思想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了。
文章就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现状,来分析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提出几点构想。
关键词: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构想0.引言中国古代文学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文化具有重要的使命。
在高校中文系中,古代文学属于基础性的课程,要求学生熟悉文学史知识并学会如何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而非中文系学生也必须对基础的古代文学知识有所了解。
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知识经济发展,功利主义思潮显现,高校古代文学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必须对其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改革。
1.高校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受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高校专业课程日趋向实用性和多样性发展,而古代文学作为传统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面临着压缩课程的境遇。
在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会在大学一年级和二年级来重点教授古代文学课程,但是,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因此,学校希望提升学生全面学习知识的办法来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比如开设一些演讲、文秘、口才、经济等类课程,而这就直接导致了古代文学课程的学习课时被压缩到了极致[1]。
然而,古代文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是一项长期的积累活动,需要教师不断的扩展知识面,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书籍开阔视野,其他课程所占时间加大,从而影响了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能力水平的发挥。
由于当代高校学生的情感态度、审美观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于文学经典作品已不再追逐,甚至是对其进行揶揄调侃。
比如有些学生对古典诗词、文学名著进行大胆解构,产生一些并不符合原文旨趣的分析理解,就拿明代世情文学《金瓶梅》来说,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其中有关性内容的描写,对其的文学价值完全忽视。
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关注点的变化表明了其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的“叛逆”心理,学校需及时调整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附件1.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2.教学成果总结成果完成人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成果完成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推荐等级建议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安徽省教育厅推荐时间2004 年12 月30 日成果科类中国语言文学代码□0□5□0□1□4□1□2□2序号□9□3□4□0□1□8编号附件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鉴定书成果名称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第一完成人及刘运好余恕诚胡传志俞晓红其他完成人姓名成果第一完成人及安徽师范大学其他完成人所在单位名称组织鉴定部门名称安徽省教育厅鉴定组织名称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鉴定委员会鉴定时间2004年12月20日鉴定意见:以刘运好教授为项目负责人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是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研究成果。
专家组通过听取项目负责人成果汇报、提问答辩、审读材料等方式,在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该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科学的鉴定。
鉴定意见如下:该成果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
突出了教师科研与教学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对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具有示范作用。
该成果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不仅理论上具有创新性,而且从教改实验的两个年级教学效果看,已经取得了重大人才培养效益。
专家组一致认为,该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全面深化高等师范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在理论与实践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特此推荐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鉴定组织负责人签字郁贤皓2004年12月20日组织鉴定部门意见:2004年12月20日,安徽省教育厅聘请郁贤皓教授等五位专家,组成教学成果鉴定委员会,对安徽师范大学推荐的《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进行了鉴定。
专家组在认真听取汇报、查阅材料、提问咨询和充分讨论评议的基础上,对申请成果进行了严谨、客观和科学的鉴定。
鉴定专家组成员结构、鉴定程序等符合教育部有关规定。
我厅同意专家组对该成果的鉴定意见。
盖章填写人签字2004年12月20日鉴定成员姓名在鉴定组织中担任的职务工作单位现从事专业专业技术职务职务签字郁贤皓组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导古籍所名誉所长莫励锋组员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授、博导系主任程杰组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导王锡九组员江苏省教育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张采民组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教授、博导副院长附件二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总结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刘运好一、问题的提出1.目前教学现状分析。
现行高等师范古代文学教学大纲两个突出点:一是压缩基础教学时数,扩大选修课教学时数,以培养学生素质作为基本出发点;二是将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分开讲授,既注重培养学生文学史的宏观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分析能力。
毫无疑问,新大纲的这种教学思路体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
但是,由于目前古代文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乃至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基本因袭传统,所以在新大纲实施过程中,就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突出矛盾:第一,就基础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传统教学手段落后,方法缺少创新,必然造成教学效率偏低。
而且在新大纲实行后,教学基本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并无本质差异,文学史与作品分析均衡用力,教学时数相当。
然而,由于现行基础课实际教学时数比原来减少近一半以上,这就使文学史教学容易流于浮光掠影,作品阅读与分析量上也明显不足。
要解决这种教学容量大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往往只能通过压缩作品的阅读与分析,以保证形式上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经典作品的审美直觉与分析能力。
第二,就选修课教学而言,存在着有限教学时间与所传授知识部分重叠而造成时间浪费的矛盾。
一般地说,选修课基本上是授课教师的研究专题。
但是,教学毕竟不同于研究,教学除要求内容创新外,还要求所传授知识的相对系统性。
因此,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有时为了保持教学内容的相对完整性,往往又容易出现简单知识的重复传授。
这也造成有限教学时间的浪费,从而降低了教学效率。
此外,科研与教学的部分脱离,选修课与基础课的知识序列缺少深层的逻辑性,一直是困扰着高等师范学校的两大难题。
要解决这两方面矛盾和两大难题,就必须大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建立一个新型的教学模式。
2.教改课题的实践意义。
由于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而造成教学效率的偏低,选修课部分知识重叠而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要保证所传授的古代文学知识的相对系统性,就必须减少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
而经典作品阅读与分析是培养学生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的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又是构成其古代文学素质的重要方面,牺牲经典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就必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就可能导致学生古代文学素质的下降。
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必须从传统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本课题:“以提高教学效率,注重人才培养效益为基本途径;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综合素质为基本宗旨;以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转化,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为着眼点。
”试图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体系等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二、改革目标与具体内容这一课题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建立新型教学模式,构成网状教学体系,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古代文学的综合素质。
1.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改革传统的平面的知识传授模式,建立一个新型的立体的综合培养模式。
新型教学模式分为三个基本层次:基础层——知识积累层;中间层——思维训练层;提高层——能力培养层。
文学史的基本知识、发展线索、时代特点,以及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体制、经典作品、作家风格等,都属于基本知识积累的层面;对文学发生原因的深层探寻、时代风格的抽象思辨、发展嬗变的逻辑归纳,以及经典作品的审美感悟等等,属于思维训练层与能力培养层。
其中,对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抽象、概括等,属于思维训练的层面,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体现学生主体意识的理论思辨与概括,尤其是前瞻性、创新性研究等,均属于能力培养的层面。
为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时间,针对文学史和作品阅读与分析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
文学史以学生自学为主,辅之以教师专题讲座,以点带面;作品分析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学生专题讨论,点面结合。
就文学史而言,其基本概念、发展线索、基本特点等以自学为主;文学流派、文学集团、文学体制演变等则辅之以专题讲座。
就作家作品而言,经典作品以讲授为主,一般作品以自学为主;作品与作家风格的关系、作家与文学流派的关系等,则辅之以专题讨论。
在知识优化的同时,训练思维,培养审美直觉和作品分析能力。
2.构成网状教学体系。
改革后的教学体系将在传统的基础课与选修课基础上,增加专题课(专题讲座与专题讨论),并使基础课、选修课和专题课三者构成一种网状教学体系。
即基础课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专题课着眼知识点的深化与提高;选修课强调研究性与前瞻性。
如以魏晋文学史讲授为例,在基础课中,着重讲授魏晋文学的基本特质、发展概貌、阶段特点、嬗变逻辑;而将“文学自觉”、“汉魏风骨”列为专题讲座;组织学生专题讨论“玄言诗的产生渊源”,并以小论文的形式提交教师审阅。
而其中“魏晋文学与玄学的关系”、“西晋文学的发展阶段”等带有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则在选修课《魏晋士风与诗风》中加以重点讨论。
由此可见,基础课着重于“面”的拓展,专题课着重于“点”的纵深;选修课则主要是探究性学习。
三者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从而构成网状的立体的教学体系。
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
3.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指增设专题讲座与讨论,将以往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转变为关键处点拨、梳理;实行网状教学体系,避免简单知识的不必要重复,增加教学信息的有效性;辅之以完善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基础课、选修课、专题课统筹安排,做到“三个确定”——确定教学内容的划分、确定教学重点的安排、确定基本课时的分配。
只有真正构成网状的教学体系,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以先秦两汉文学为例,以前我们在讲授这一段文学时,除在基础课中集中讲授这一段的文学史与经典作家作品以外,还分别开设《屈原与楚辞研究》、《史记研究》等选修课。
这就使基础课所学内容在选修课中出现部分的交叉重复,导致有限课时的浪费。
改革后,我们先统计这三种选修课所涉及的文学史与作品分析部分,然后再确定基础课的精讲与略讲内容。
凡是选修课涉及的作品分析,如《离骚》,在基础课中只强调“解读”,培养学生的直觉感受,并根据选修课分析的详略程度加以适当补充。
而对选修课所涉及文学史部分,则以专题讨论方式,议而不“决”,如《史记》的断限、作者、体例等,留待选修课加以解决。
4.完善教学手段。
要提高教学效率,还必须辅之以完善的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基本上还是一块黑板,一枝粉笔。
而古代文学信息量大,许多知识学生陌生,教师需要大量板书,以及比较细致的阐释,这就耗费了相当多的不必要课堂时间。
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借助于电脑课件等,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节约教学时间,增加单位时间的信息流。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做到:第一,将复杂的事件叙述图表化。
如《晋楚城濮之战》叙述晋楚双方的作战态势、作战过程,虽然语言比较短,但叙述起来则比较复杂,运用电脑课件,将其绘成图表,则一目了然,避免了烦琐叙述。
而这种方法对于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尤为实用。
第二,将相关的背景材料文字化。
在介绍作家、引证材料、相关比较等方面,都涉及大量的文字板书,运用电脑课件直接提供给学生,再辅之以简单阐释,即可节约教学时间。
第三,将婉曲的诗歌意象直观化。
在诗词教学中,有些诗歌意象比较朦胧含蓄,甚至难以言传。
运用电脑课件转化为画面,即可化朦胧为清晰,化含蓄为直观,可以启发想像,减少课堂语言,如《春江花月夜》、《锦瑟》等。
有时利用背景音乐,虽然不及画面直观,但也可辅助对诗歌意象或意境的理解。
上述几个方面以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素质为基本目标。
通过经典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审美直觉与作品分析能力;在学生自学基础上,选择文学发生、发展、嬗变的关键点,分列若干专题,采取讲座与讨论形式,以点带面,培养学生概括与抽象能力;通过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学术视野,强化学术前沿意识,培养研究能力,并优化知识结构。
因为本学科是安徽省重点学科,科研成果丰富而且知识系列完整,利用本学科的科研优势,以专题讲座为基点,促进教师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以专题讨论为契机,强化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的吸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