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
- 格式:doc
- 大小:290.50 KB
- 文档页数:31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一章:经济学概述1.1 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稀缺资源的一门学科。
其研究对象包括经济活动、价值观念、经济制度等。
1.2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人们面临选择:由于资源的有限性,人们需要在不同的选择之间做出决策。
•成本与效益的权衡:人们在做出决策时,需要权衡其所付出的成本与所获得的效益。
•刺激与反应:人们对经济激励做出反应,激励可以是经济奖励或经济惩罚。
1.3 经济学的主要分支•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包括国民经济总体规模、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经济单位的决策行为,包括个人、家庭、企业等。
1.4 经济学的应用和意义•指导经济政策:经济学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
•分析经济现象:经济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各种经济现象,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第二章:供求关系与市场2.1 供求关系的基本概念供求关系是指在市场上,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供给量与需求量的变化会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
2.2 市场与市场机制市场是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场所,市场机制是指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的自由竞争来调节市场。
2.3 市场均衡与调节机制市场均衡是指供给量和需求量达到平衡状态的情况。
市场调节机制通过价格的变化来实现市场均衡。
2.4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地调节供求关系,需要政府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
3.1 国民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总价值,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3.2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则是指价格持续下降导致货币实际购买力上升。
3.3 失业与就业失业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没有工作机会,就业则是指劳动力中有能力和愿意工作的人有工作机会。
3.4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经济周期则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期内的波动。
【1】答题模式总结“措施”类答题总结■方法:一)联系课本二)联系材料三)落实主体国家:1】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保持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2】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进行宏观调控3】坚持走工业化道路4】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5】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与质量6】发展循环经济,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循环、综合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7】协调投资、消费、出口三者的关系,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的带动作用企业:1】市场:面对市场进行行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尊重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资源配置2】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与形象,实行名牌战略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关系“认识”类答题模式第一:是什么。
即解释材料中的事件、现象、观点是什么第二:为什么。
即分析事件、现象、观点产生的原因第三:怎么样。
进行评价,如结果怎么样,有何意义,作用如何,有何影响等第四:怎么办。
提出对策、措施、方法、建议、表明态度“关系”类答题模式第一:定。
即确定A、B分别指什么,并进一步确定其内涵第二:分。
即结合材料进行分解第三:联。
即寻找A和B的一致方向或者统一的地方,在寻找材料中如何体现第四:结合材料,总结答案【2】唯物论和辩证法非原理知识1.物质的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放映的客观实在叫物质。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也是根本特性、本质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2.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意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存在。
3.意识能动作用包括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和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两个方面。
第一章导论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1.社会条件19世纪中叶,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尖锐,暴露了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社会活动的舞台,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理论来源19世纪英、法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的创立。
二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
剩余价值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规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根据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提出了帝国主义论,进而推导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
20世纪中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20世纪后半叶,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实践,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础1.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指人们借助于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活动。
2.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①人类社会要想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生活资料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才能获取。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
只有劳动生产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才有可能。
毛泽东政治经济学笔记
一、政治经济学一词的由来。
1、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源于希腊文,含有“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多种意思。
2、政治经济学中的“经济”一词,最早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的色诺芬。
在他的著作《经济论》中把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生产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称为家庭经济管理。
3、“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源于希腊文中的城邦、国家以及与“经济学”组成的复合词。
二、政治经济学一门科学的产生。
1、首先在英国,然后在法国,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发展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兴起和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开始转向生产领域和包括流通领域在内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四、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与自然科学相比,政治经济学作为研究现实社会经济的科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政治经济学无法通过实验室进行试验,需要寻求科学的研究方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唯物辩证法。
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1、实践性。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性。
是说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就是建立在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的坚实基础上的。
过去,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运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创立了有高度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人文性。
政治经济学的人文性,除了表现为某种阶级性之外,也可以表现为一定的国度性。
理论经济学人文性的另一种内涵,便是以人为本,表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绪言一、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第四章第1讲资本主义的形成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一)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三)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二、资本的原始积累1.资本原始积累的概念2.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第四章第2讲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人类社会的两种基本经济形态(一)自然经济(二)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2.商品经济的发展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1、使用价值2.交换价值和价值3.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三)商品的价值量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3.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率成反比。
”(四)价值规律1.价值规律的内容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商品的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价格对价值的这种偏离,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4.价值规律的作用(五)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1.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2.货币的职能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质疑第3讲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特征(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1、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2.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产生,但又离不开流通领域而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政治经济学重点笔记 CKBOOD was revised in the early morning of December 17, 2020.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
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Cc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一、市场经济1、自然经济(1)概念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是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需要而非用于交换的经济形式。
(2)基础以小生产和自然分工为主(3)特征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自给自足•规模小、依赖自然•具有封闭、保守的特征•2、商品经济(1)概念是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统称(2)存在条件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a.社会分工是指社会劳动被划分成相对独立化的各种不同的生产环节、行业和部门,使得生产专业化。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商品生产、海外贸易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商品生产与交换实现了经常化、商品流通从商品生产中分离出来生产资料归不同所有者所有是商品经济产生的必要条件b.(3)阶段简单商品经济(“小商品经济”)a.它是商品经济的初始形式。
以生产资料的个体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在资本主义社会成为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形势市场经济b.当市场在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时,简单商品经济就发展为市场经济3、市场经济(1)概念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作为资源配置方式,发挥决定性作用。
(2)基础社会化大生产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础(3)基本特征第三章: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2022年4月12日13:38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商品的生产与交换、资源的配置主要由市场来调节a.b.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商品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不同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
c.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
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以要素的价格市场为前提,以要素的自由流动为条件。
法治和信用成为交换关系的基础。
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是交换者的市场地位平等和权力平等。
d.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执法,才能保证商品交换的正常进行和市场秩序的规范。
信用可以弥补法律的不足,并为法律的有效运行提供条件。
e.经济的开放性。
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政治经济学笔记重点第二章1、商品经济:①、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包含商品生产和生产交换的经济形式;②、商品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2、商品: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②商品包含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③是物的外壳掩盖下的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3、交换价值:①商品能够通过买卖同其他商品相交换的属性,是商品的交换价值;②交换价值的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通过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③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4、价值:①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凝结就是价值;②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
③是一个历史范畴5、具体劳动:①这种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称为具体劳动;②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③具体劳动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6、抽象劳动:①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成为抽象劳动;②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试题;③反映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
7、市场经济:①通过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②是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8、劳动二重性学说的作用:①为劳动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②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③为政治经济学其他一系列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三章1、货币:①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自发产生的;③具有价值尺度、流动手段等功能。
2、价值形式: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四章1、资本:①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②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相互关系;③是一个历史范畴。
2、资本积累:①资本积累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③剩余价值或利润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3、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是同一资本在不同阶段的职能形式。
4、固定资本:①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②是价值转移方式。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的二因素二因素: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
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
历史背景:19世纪中叶, 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日益暴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成为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矛盾。
a.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居于统治地位;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迫切需要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
理论来源:a.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b.空想社会主义。
2.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马克思在科学上的两个伟大发现:a.创立了唯物史观;b.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
3.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列宁: 建立垄断资本主义理论;毛泽东: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纲领, 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 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揭示社会经济运动的变化规律。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 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看作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2.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①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统一体。
其中:①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起决定作用;②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生产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
包括:①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②分配、交换、消费等环节上人与人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精华版一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研究对象「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学习本章,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体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以及与其相联系的经济运行机制,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认识人类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了解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学习建议」本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重点要掌握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性质。
「主要知识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物质资料的生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本章小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
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收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及其内在的运动规律和矛盾的基础上产生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经济学科,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三个基本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表明:马克思主义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来研究生治经济学必须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就是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逻辑方法和历史方法,以及对现代科学和西方经济学的一些具体方法的借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导论•第二章:商品和货币•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第四章:资本循环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第五章:剩余价值的分割•第六章:国际垄断资本主义•第七章: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关系•第八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第一章: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四、政治经济学学习的方法五、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六、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与科学性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人类社会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经济活动,大约进行了200多万年,从经济实践基础上萌发一定的经济观点,到形成一些经济思想和某些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两千多年时间,而从理论上概括、阐明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运动规律的政治经济学,则是近几百年的事情。
中国古书经济:经国济世,经邦济民。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家庭管理。
现代含义1、经济活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活动。
2、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4、节约(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1615年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出版了一部《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后《政治经济学》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形成于工场手工业和产业革命时期,初创人:威廉.配第;集大成者:亚当.斯密;完成者:大卫.李嘉图。
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力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优越于封建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作了一定的科学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但其必然带有一定的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2、庸俗政治经济学是专门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
第一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及其三要素(1)概念:物质资料生产就是劳动者按照预期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造劳动对象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2)三要素: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资料=生产资料=Pm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1)生产的目的——消费(2)社会再生产的四环节: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不断进行,周而复始,故称再生产(3)四环节之间的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反之,分配、交换、消费也决定着生产(4)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
包含两个因素: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其作用的对象。
3.社会生产力的两个方面(1)生产过程中,必然存在两方面的关系A.其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B.其二:人与人的关系。
人们在生产和再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也称经济关系狭义: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中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体系”(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4.经济规律(1)各种经济现象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经济规律。
(2)三种类型:a.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规律b.在几个社会阶段中期作用的规律c.只在一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规律(3)基本经济规律:在一定社会阶段起主导作用的规律。
决定着社会生产的实质。
(4)各种经济规律由于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着,形成该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1.商品1.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用来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满足人们需要的某种属性(效用、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属于生产力范畴。
交换价值: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3)交换价值是形式,价值是内容(4)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统一——任何商品都是两者的统一对立——两者之间存在着决裂:商品生产者无法同时占有价值和使用价值2.劳动二重性使商品有二因素(1)具体劳动:人们根据不同的目的,使用不同的生产资料,采取不同的形式,生产不同商品的过程,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抽象劳动:抛开各种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政治经济学课堂笔记资本主义部分导论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物质资料)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物质条件。
——主要是:劳动工具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
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既矛盾又统一。
客观性: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要适应某些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特点:①与人的经济活动相联系;②随着经济条件的产生而产生,消失而消失;③有阶级性,有阶级的背景。
4、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揭示经济规律。
5、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分类:一般经济规律、共有经济规律、特有经济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阶级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
思考题:1、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2、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否是阶级斗争?四、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思考题:1、人们能够认识经济规律,能否改造经济规律?2、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异同点。
第一章商品和货币第一节商品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物的有用性。
2、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基本条件:a、社会分工;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不同所有者。
3、商品的使用价值: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由物理、化学自然属性决定。
怎样才能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a、对别人有用,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c、交换4、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交换在量上的比例。
交换价值的基础是价值A、有效用;B、供求5、价值。
A、含义;B、社会属性6、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统一:①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②没有经过人劳动,虽有使用价值,不是商品;③不用于交换,有使用价值无价值。
矛盾:①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价值属于社会属性;②只能通过交换来实现;③对于购买双方,只能实现一种。
1、具体劳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有目的和手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唯一的源泉)。
①具体劳动的含义:2、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或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唯一的源泉)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的关系。
4、商品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前者决定后者)。
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5、马克思创立劳动二重性学说的意义。
商品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①劳动价值理论;②剩余价值理论三、商品的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劳动量——劳动时间(并非个别劳动时间,由社会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价值量的比较: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①质的规定性:物化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②量的规定性: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社会平均熟练程度,水平决定3、考察价值量应区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或倍加的简单劳动。
①简单劳动(不需要专门训练)——〉具体劳动换算成抽象劳动——〉劳动生产率②复杂劳动(需要专门训练)——〉复杂劳动换算成简单劳动——〉商品价值量4、商品价值量的变动: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①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②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a、劳动者熟练程度;b、科技发展水平、应用水平;c、生产组织形式;d、生产资料的规模——劳动工具;e、自然条件。
四、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的矛盾。
1、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①社会份工的存在,每个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②生产资料私有制,各个生产者独立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劳动产品归私人所有。
2、这一基本矛盾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基本条件决定的。
商品的内部矛盾也源于这一基本矛盾——〉总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通过交换并且交换成功来实现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的转化。
第二节货币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起源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形式,以货币来表现价值是价值形式的最终结果。
过程: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A、使用价值成了价值的表现形式;B、具体劳动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C、私人劳动成了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2、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价值形式:商品的价值表现:A、简单的;B、统一的优点:商品价值第一次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
缺点:直接的物物交换。
意义:存在商品交换的媒介,是质的飞跃,出现一般等价物。
4、货币形式:一般的等价物特殊的商品商品与货币的对立统一。
5、货币的本质: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二、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衡量和计算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商品内在尺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外在表现形式)。
①货币本身是商品,具有价值;②可以是观念的货币;③商品的价格——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④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与商品价值本身的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的变化成反比;⑤价格标准。
2、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①实实在在的货币;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③纸币是由国家强制发行、使用的价值符号。
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的职能。
职能是现实的、足值的金属货币。
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量。
4、支付手段:货币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的职能。
减少了流通中的所需货币量,扩大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
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
三、货币形式的演变:实物货币(各种自然存在的物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包括:纸币;汇票、期票、票据;银行票据)——〉电子货币四、货币流通(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二)纸币流通规律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销售商品总量x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次数)M0:基础货币量—流通的现金(纸币、硬币)M1:活期存款+信用卡上的金额+ M0+支票狭义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广义M3:M2+国库卷+股票通货膨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通货紧缩:物价下降,货币升值通货紧缩的后果:①资源闲置;②失业加剧;③借债困难;④宏观经济增长放慢通货膨胀:货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从而出现的纸币贬值和物价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
适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有好处。
第三节价值规律一、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一般客观规律二、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要求商品按等价的原则进行交换,等价交换随着供给和需求关系的不断变化,价格不断地和价值发生着上下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形式)。
价值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的实现:等价交换价格与价值相等三、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偏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原因:a、总是围绕价值规律这个中心进行;b、上涨和下降可以抵消,平均趋于一致;c、总以价值为基础。
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偏离四、价值规律的作用①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发展,技术进步(以一部分生产者破产,社会劳动巨大损失为代价);②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生产力不断遭到破坏,社会劳动浪费),市场价格是晴雨表、调节器;③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五、劳动价值论在新时代的深化和发展1、判断一种劳动能否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实体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也不管是凝结在物质的、有形的商品上或无形的精神财富上,或凝结在流动形态的劳动,既服务上,只要市场所需要的产品或劳务上凝结了人类劳动,就创造了价值。
2、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产品有抽象人类劳动的体现或物化;产品进入交换;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财富:使用价值与价值相统一的产品。
):A、质的方面:价值创造只与劳动有关,其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财富的创造则包括劳动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有关,,其实体是具有劳动者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而不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孤立)B、量的方面:价值量的增加与财富量的增加不都是对立的。
(在价值形成和社会财富的积累过程中,知识管理、科技以及资本都发挥了作用,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第二章资本和剩余价值讨论: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货币转为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二重性)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2个)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工人创造的劳动价值的一部分。
第一节货币转化资本一、资本与货币1、联系: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货币本身并非资本。
货币在特殊的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就变成了资本,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商品流通中的货币只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作为资本的货币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2、区别:从动态看,运动形式不同W—G—W 简单商品流通公式;G—W—G 资本流通公式。
运动的内容和目的不同。
二、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一)货币与资本的联系和区别商品流通公式:W—G—W 同量异质资本流通公式:G—W—G 同质异量(三)资本总公式:G—W—G` ()A产业资本G—W—P……W`—G`Pm商业资本借贷资本G—G`(原有+利息)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转化为资本,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因为没有新价值的产生,也离不开流通领域,这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