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决定因素及变动机制
- 格式:docx
- 大小:19.06 KB
- 文档页数:5
商品价格决定因素及变动机制
商品价格决定因素
1、价格由资本的意志决定
价格由资本决定,由资本的意志来决定。这是最根本的,也只有这个理论才
能解释一切价格历史与各种现象。
2、供求决定价格的地位
供求只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甚至是微弱因素。原因在于供求是影响价格的结果因素之一,而不是决定价格的始发与过程因素,而且结果是由前提与过
程决定的。所谓供求决定价格一般量指供求交易数量决定,但这是不对的或片面的。
3、大资本掌握定价权
按西方经济学理论,竞争会自动使市场自动达到均衡,就不需要政府干预;但实际上市场不可能自动做到均衡,竞争必须导致垄断,并自动推向非平衡。
在存在少数垄断性质的大资本(或大公司)的情况下,必须采取政府干预。
4、应回归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实际上,局部均衡价格理论仅仅适用于农业社会或工业社会早期阶段,这
时产品生产和需求比较单一,而对于产品多样化、市场变化不定的现代经济则
不适用。价格并非由供求决定,这从理论的逻辑推导必然要回到古典经济学的
价格或价值决定理论。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或劳动成本论,不管怎么说,根据这种理论推导出来的价格都不可能远远偏离劳动的耗费成本,一旦出现价
格欺诈在理性上很快可以作出判断,它不会为价格欺诈变相的社会财富偷盗、
抢劫、掠夺提供理论根据,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充分肯定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
值论。按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或价格决定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供求是对价
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因此经济学绝不能轻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否则很多价
格现象无法解释。
5、政府定价的逻辑
政府参与价格决定的原因是很多的,也许是商人贪心太高、市场垄断价格
的利润过大,危害民众利益,政府因此要满足老百姓的愿望;也许是特殊的需要,如战争时期、经济危机之时;也许是沿袭,或者是其它原因。政府定价、
管制价格或干涉价格,都是民众的心意,是民众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心意的反映,她代表了民众的意识与心意,没有什么不对,也没有什么不应该。民众的
意志统一的需要与心意就是规则。没有永远不变的规则,规则是由人或民众的
意识与心意决定,而人的意志随着情况改变而改变,故政府定价完全有理由存在。不同的群体或国家,人们有不同的意志与心意或需要,不必要去盲目学习
别人的或外国的,看对自己、自己国家是否有利。
商品价格变动机制
1、需求与需求量
在货币经济中,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脱胎于商品之间的交换并且取代了商品之间
的交换。在人们的观念中,价格是货币对商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我们还应
该看到,价格同时还是商品对货币的一种交换比例衡量。例如,用货币衡量土
豆的比价表示为:2公斤/元,而用土豆衡量货币的比价则表示为:0.5元/公斤。
交易是持币者和持物者双方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需求是货币对商
品的需求,也是商品对货币的需求。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我们将这个双向
过程理解为货币持有者是“需求方”,商品持有者是“供给方”的时候,持币
的需求者的决策范围是MV,持物的供给者的决策范围是PY。也就是说,在货币
经济中,市场需求是由货币收入M和货币流通速度V共同决定;市场供给是由
商品量Y和商品价格P共同决定。MV和PY都是用货币量衡量的(如:元),
不是用实物量衡量的(如:公斤)。在货币经济中,用货币量衡量的需求是交
易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同时也是需求量与需求价格的乘积和供给量与供给价
格的乘积。需求不可能是一个物量概念Y(如5公斤大米),必须是一个货币
的量值概念PY(如:6元/公斤大米×5公斤大米=30元)。社会货币存量M
和商品存量Y 不可能建立数学关系,即:M≠Y。货币量值的需求MV和货币量
值的供给PY是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成立的基础。
在宏观经济上,总需求只能是货币量概念,物量概念的总需求根本不
可能存在,原因很简单:大米和电视机不能相加。
在本文,我们将费雪的交易方程式MV=PY作为逻辑的起点。其中,M、
V、P、Y分别代表货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价格水平以及交易量。费雪是这
样解释这个等式的:“在一年内的交易额中,付出的货币等于所购买商品的总值。方程式有货币的一方和商品的一方。货币一方是货币数量与货币流通速度
的乘积,商品一方是交易数量与交易价格的乘积。”
2、新古典需求理论的假定与逻辑
货币对商品的需求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需求定理;商品的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
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这就是新古典的供给定理。当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在某
一点达到平衡时即形成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
就某一商品而言,新古典需求理论中量与价的互动包含着若干个“其他条件”不变,没有这些假定前提,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不能成立。即使这样,新古典经济学仍然没有能够为“吉芬商品”的存在找到了一个自圆其说的假定
和逻辑,只能用“例外”处理。在面对需求理论的特例“劣等品”和“吉芬商品”时,新古典经济学是以“收入效应为负”来进行解释的。如果恩格尔曲线
的实证结论可以用需求的收入弹性小于零解释所谓“劣等品”的话,对需求量
和价格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吉芬商品)的解释似乎有点牵强。“马歇尔第一个
发现,所谓的需求普遍定律,可能存在例外,也即吉芬之谜,用现代语言说,
吉芬之谜也就是价格变动的正收入效应绝对值很大,超过那种变动的负替代效应。罗伯特·吉芬先生实际上从未表述过的这个吉芬之谜(斯蒂格勒,1965年,第379页——原文引用),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马歇尔看到了吉芬之谜的
这一点,并因而决定找出它。马歇尔发现,从实践的目的出发,我们在确定单
个需求曲线时,必须考虑嗜好、未来价格的预期、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所有价
格(而不是所研究的一种价格)。然而,这样就不可能证明,事实上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需求定律。”
下降将带来持币者“实际收入”的增加,正常情况下应该需求上升⑦。这个结论有一个隐含的假定:商品是财富而货币不是财富。预算约束下效
用最大化的马歇尔需求函数,直白一点就是说,如果不把手中的货币全部变为
商品,就是非理性的。众所周知,市场交易是一个连续过程,“理性地”将货
币全部变成商品在任何一个时间维度上都不可能,因为那将导致交易过程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