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乌江的心理学方式分析初步探讨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自刎乌江的心理学方式分析初步探讨历史学

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

摘要:历史学主要是人行为的论述,而人行为则是在一定心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主要是包含固有心理因素和即时心理因素。本文通过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进行心理方式的分析,通过心理方式的分析来看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并从中来发现历史学研究中所需要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历史学心理学项羽心理学因素

一、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

历史主要是人活动迹象的论述,因此人在历史中起着支配作用。人的行为则是在心理作用下行动的结果,这种心理作用主要分为固有心理因素和即时心理因素,因此可以说,历史产生就是在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比如战争决策者,一瞬间的决定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而其所作出的决策则是一种心理因素影响下的行为。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心理作用的结果,从当时行为者所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发现历史产生的根源。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历来史学界都有不同的论述,例如1899年德国穆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历史学》,1938年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的《历史与心理学—一个总的看法》都阐述了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二、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分析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生悲情谢幕,一代霸王,最终自刎乌江,留给后人凄凉之美,正如李清照所写: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才能杰祝,虽垓下大败,然尚有众多领土,但其为何自刎乌江而死,其自刎乌江是其形势所迫还是自身对于自己一生凄凉的定义?

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的领袖,其本身是故楚国贵族后裔,《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继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而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项羽今后思维模式,也为其自身的败亡埋下了伏笔。在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之中,楚国由于一直沿袭,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固有思想严重,在其他各国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原为大国的楚国却依然固步自封,其在楚悼王在位时期也任用吴起进行了短时间内的变法,但是变法却因楚悼王的逝世而终止,至此楚国因为疆域的广阔表现了表面上的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没有重要的支撑,最终被秦国灭亡。可以说楚国灭亡是因为当时楚国固有思维模式下不改变自身传统模式的结果。而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代其内心也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物,贵族分封制。正是因为项羽受楚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影响下所进行的分封最终导致了自己自刎乌江的结局。

对于项羽的记述主要是出于《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羽传》,这两篇岁都是对项羽做了一生的概述,但是从本纪与传的政治色彩上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对于项羽的描述更加客观,并且《汉书》中对于项羽的描述主要是借鉴《史记》,

因此《史记》可以说是我们了解项羽自身性格主要的工具。因此我们将着重通过对《史记》中对项羽记述对项羽自身进行分析,找出其自刎乌江的原因。

一般认为项羽自刎是因为其垓下战败,项羽失去了大部分疆域,认为是上天亡之,并且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所致,《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但是在《项羽本纪》中有这段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可见垓下之战项羽可以说是大败,但是此时项羽所掌控的区域依然辽阔,尤其是鲁地和江东地区依然因其存在而坚守,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依然可以称王,但是项羽为何不渡乌江?这与其自身性格和思维有关。

项羽第一个性格特点可以说是傲。项羽之傲可以在其小时候所言所行中看出,正是这种傲让其在失败之时丧失斗志,认为一切皆天定,成为典型的宿命主义者。《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的傲气从其意欲成为万人敌之时可见一斑,尤其是其对秦始皇的看法,则认为其是可以被取而代之的,这种当时社会下可被族灭的,此时可以说是一种童言,但也表现其自身傲气下的志向远大。正是因为这种傲气的存在使得其做事胆大,诛杀宋义,破釜沉舟,成为霸王,诛杀义帝,这种傲气的存在使其在战争时期生而不败,《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正是因傲气的存在使其在其一生七十多场战役中没有败亡之时,因此一旦遇到垓下这种大规模惨败现象使其内心受到重大打击,这种打击可以说使其心灰意冷,认为自这次战役之后自己不可能再东山再起,是一种天要亡自己的现象,因此其想通过斩将、刈旗的方式让天下知道是天要亡之,而不是自己的原因,这种心态表明了其对今后的对抗彻底失去信心,垓下战役将其自身的信心彻底击垮,但是其自身傲气却让其自认为应壮烈结束自己生命,而不是狼狈逃回江东,正如其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此处一个怜表明项羽说明项羽自身由于自身傲气使得其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一次重大失败让其感觉自己不能再重整旗鼓,只能选择自己体面结束自己生命。

项羽第二个性格特点是残忍、寡仁。项羽对于自己部将的约束可以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残忍。《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此时项羽虽胜但是其自己却表现了自身残暴一面,这就使得其在与刘邦争天下之时处于了劣势,这种劣势可以说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就是因为其自身残暴。并且其在败亡之时所说自身败亡是天注定的,不是战争原因。可见此时项羽在其统治上简单的依靠武力,毕竟武力带来大规模死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