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5.19 KB
- 文档页数:10
正确理解教材意图,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第八册“数与代数”部分教材分析教材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最基本的资源。
研究教材,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的基础和前提。
本册教学内容涵盖了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四个领域,各个领域的教学因目标和要求不同而有不同的教学重点、难点和策略方法。
这里,我想就“数与代数”部分与大家作一个交流:一、教学内容:本册“数与代数”部分包括四个单元内容:▲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从左到右依次计算的混合算式题、初步了解小括号的作用的基础上,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内容包括同级运算、含两级运算、含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本单元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至此,整数学习基本告一段落。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本单元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为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立下基础,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第六单元: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本单元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加法和减法,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建议:(一)正确理解教材意图,及时调整教学思路。
1、知识点编排相对集中,应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本教材改进了相关知识的编排方式,使内容的呈现更为紧凑,知识点相对集中。
例如:本教材的第三单元主要内容包括了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五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单的运用。
这在以前的苏教版教材里是分散在四年级上下两册中。
将有关运算定律的知识集中于一个单元,加以系统编排,便于学生感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建议老师及时地进行知识梳理,以帮助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2、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溶计算教学于现实情景。
(三上)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乘除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2.第三单元“千克、克、吨”。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质量单位——千克、克、吨。
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千克、克、吨的实际大小;掌握千克、克和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第四单元“乘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
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并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尝试解释估算的过程。
4.第六单元“除法”。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学习乘除混合两步运算。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5.第七单元“年、月、日”。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
在本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根据指令搭立体图形,并从三个方向观察由小正方体拼搭成的立体图形。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一、教材概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设计了适合四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的数学内容。
教材内容涵盖了基础的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方面,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数学基础,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丰富的例题、练习和活动,教材不仅关注数学知识的传授,还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结构与内容1. 数与代数整数的认识与运算:教材在这一部分详细讲解了整数的基本概念和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
通过实际的应用问题和生活实例,如购物找零、分配物品等,帮助学生理解整数的实际意义,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
加法和减法:教材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和应用题,帮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
通过简单的加减法练习,到复杂的进位和借位计算,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准确性。
乘法和除法:介绍了乘法和除法的基本概念,包括乘法表的使用、除法的基本步骤等。
教材通过具体的应用情境,如面积计算、分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和除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分数的初步认识:分数是四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介绍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分母的含义,分数的比较和简单的加减法。
通过实际案例,如切蛋糕、分享水果等,帮助学生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和计算方法。
简单的应用题:教材设计了丰富的应用题,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应用题涉及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如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估算等,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几何与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教材介绍了平面图形的基本概念,包括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重点讲解了这些图形的特性、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动手操作,如绘制图形、测量边长等,帮助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性质和计算方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重点讲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计算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如计算房间的地面面积、围绕园区的围栏长度等,帮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计算方法。
1.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分析:《几和第几》是北京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领域。
“几”和“第几”是自然数所具有的两个基本含义:“几”表示物体有多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基数含义;“第几”表示物体排列的次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数的序数含义。
学生认识几和第几,可以进一步丰富对数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1-10十个数字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对于几和第几的区分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顺序,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教学方式: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四、教学手段:借助多媒体课件,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教学方式,使学生理解几和第几五、技术准备:多媒体课件、圆形纸片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教学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基数和序数的含义,体会“几”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表示事物的多少。
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及结合简单的方位词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描述的口语表达能力。
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替别人着想的品质。
教学重点:能准确区分“几”和“第几”的不同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序数的含义,能结合简单的方位词描述生活中的序数问题。
3.教学流程示意(可选项)4.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一、比较感悟引入新课1.画图表示(课件出示1、2、3、4、5)师:同学们,快来跟这几个老朋友打声。
下面老师任意指一个数(3),你能在练习纸上画图来表示它吗?2.展示评价师:我刚才说一个3,结果有人想到了苹果,有人想到了五角星,有人想到了圆圈。
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
那么你们有没有从中发现大家想得一样的地方呢?小结:看来不管这个“3”让我们想到了什么,但都是3个,他们的个数是一样的。
小学数学数与代数教材分析小学数学学科主要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部分的内容,其中数与代数部分占据了近50%的比重。
因此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心所在,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直接关系着学生数学基本素养的生成。
所以对本部分教材进行分析,对于我们更好的提高个人素质,把握教学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部分知识进行分析。
一、数与代数的教学内容一年级1、生活中的数即研究认识10以内、100以内的数;2、比较10以内、100以内数的大小;3、10以内、20以内、100以内数的加减法;4、认识钟表;5、购物;二年级1、数一数与乘法,体会乘法的意义;2、乘法口诀的研究;3、分一分与除法,体会除法的意义,除法与乘法的互逆关系;4、时、分、秒;5、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6、万以内数的认识研究以及万以内数的加减法;三年级1、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2、千克、克、吨的认识研究;3、两位数乘一位数及连乘、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4、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乘除混合运算及估算意识的培养;5、年、月、日的研究;6、分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1、认识亿以内的数;2、三位数乘两位数;3、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这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研究内容;4、负数的初步认识;5、小数的认识及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的研究;6、认识方程;五年级1、倍数与因数;2、分数的再认识;3、分数加减法、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的研究;4、分数混合运算;5、百分数的研究;六年级1、百分数的应用;2、比的认识;3、正、反比例的研究;二、数与代数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这部分的叙述中将整个教材分为两部分,第一学段(1---3年级)和第二学段(4---6年级)。
(一)第一学段的具体目标1:数的认识(1)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与代数”知识领域教材分析一、主要内容:三年级上册“数与代数”领域共6个单元,今天与大家交流的是这4个单元,这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的“数的运算”。
数的运算内容贯穿整个第一、第二学段,是这两个学段数学学习分量比较中、占用学习时间最多的内容,应当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
解读本册知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整个小学阶段关于数学运算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看出一至三年级就是学习整数的运算,四上以小数的运算为主,四下和五年级以分数的运算为主,整数的运算是今后学习小数和分数运算重要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对“数的运算”的总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与态度”进行的阐述,具体内容大家可以查看课标(一)知识与技能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准确进行运算;在具体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
(二)数学思考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三)问题解决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自己思考的大致过程和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能用数学知识来描述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3.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的良好数学品质。
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分段目标:通过分段目标的解读我们不难看出三上这4个单元的重要性,在计算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及能力方面都起到了衔接过渡的作用。
三、单元分析:第一、六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知识地位:《课标》对小学阶段整数乘、除法计算的最高要求是:能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一、学生情况分析二、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一)数与代数1、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
基于儿童数数的经验,结合具体的情景认识10以内的数的意义,会认、会读、会写0——10的数,会用它们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初步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第二单元《比较》。
通过比较具体数量多少的数学活动,获得对“>、<、=”等符号的意义的理解,并会用这些符号表示10以内的数的大小;经历比高矮、比轻重、比长短等实践操作或数学思考活动,体验“比”的方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在描述或倾听各自思考过程的交流中,体会学会有条理的表示自己思想和学会倾听的重要性。
3、第三单元《加减法〈一〉》。
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1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正确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掌握10以内数的分解与合成的技能;通过整理加、减法算式,并探索其间规律性的活动,培养与发展数感。
4、第七单元《加减法〈二〉》。
经历表示11——20的数的具体操作及其概括过程,初步体会用十进制记数的位值原理,会数、读、写20日内数,掌握它们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结合解决问题的活动,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经历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学会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的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加减法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5、第八单元《认识钟表》。
结合日常作息时间,学会认读钟面上表示整时、半时的时刻,了解记时的书写方法,并会用“快几时了”或“刚过几时”等词语描述时间,经历简单而熟悉的操作活动,体验时间的长短,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空间与图形1、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
结合生动有趣的情境或活动,体会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回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数与代数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情境,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构建数的认识的知识网络;进一步理解自然数、小数、分数、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总结整数、小数、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进行比较。
2.从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和数学运算的需要两个不同的角度体会数的扩充过程,进一步体会数的作用,会用数来表示事物并进行交流;在估计大数、刻画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等活动中,发展数感。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法则和算理的理解,能正确进行相关的计算;进一步总结梳理估算的方法,能合理运用估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估算的作用,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深对运算律的理解,能合理、灵活、正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4.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策略,进一步提高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数学的应用价值。
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养成检验和反思的习惯。
5.回顾和整理小学阶段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的价值。
6.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例的意义,深刻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在正比例、反比例的回顾与反思中,体会函数的思想。
7.整理常见的量及其单位,进一步体会各个单位的实际意义,复习单位之间的换算。
8.进一步经历探索给定情境中蕴含规律的过程,体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发展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与代数总复习---整数复习教学设计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实验小学苏凤英一、课题的确定的原因及意义“整数的复习”就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不断重组,并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知识整理的网络体系。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整理和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
毕业班的复习课注重帮助学生把分散在各年级、各章节中有关的数学知识上下串联,左右沟通起来。
因为“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满的结构把它们联在一起,即是一种多半为被遗忘的知识。
”理清知识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帮助、点拨和补充。
六年级的小学数学复习内容很多很杂,如果一味地将知识重新再现,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自己都会了不要听,学得不好的学生也没有定心听,老师学生都感觉上复习课很枯燥乏味,那如何避免这种枯燥重复现象,又能凸显学生的主体精神呢?我在“整数的复习”教学上做了一次小小的尝试,我采用小课题的形式来呈现。
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帮助互相提问互相补充互相出题。
二、课题的设计思路课前让学生对整数的知识进行知识梳理,至于学生具体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老师不做统一要求。
老师对学生的课前梳理进行了指导,比如针对每个整理的小知识点有什么困惑或者不理解的地方,甚至你觉得我们班有些同学可能出现不会的知识问题进行举例说明,也可以把你当时学习这部分时有点小疑问也提出来或者找几道合适的题目让大家共享一下,看看其他同学是否也明白这种题目。
就是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是讲求用事实说话,不是那个人编造出的。
课中让三个小组进行汇报,第一小组汇报的知识点基本上差不多了,其他小组可以补充,就是选择别人漏掉的知识点进行汇报。
让学生在汇报中互相补充,互相解答自己的或者别人的疑惑,老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三、课题的布置与指导1、全体学生都要整理有关整数的知识结构(注:老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引导,对于学生用什么方式进行整理不做统一要求)2、学生梳理整理后有关整数的知识后,老师指导或者引导学生针对每个小知识点进行举例说明解释其意义或者概念,以便加深理解。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杨红爱通过学习《“数与代数”领域评价理念与方法案例分析》这门课,案例分析中的“教材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了我很多启发:要上好课,必须先备好课。
而备好课的关键之一是依据教学大纲的精神,深入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
一般地说,分析小学数学教材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
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密切。
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知识在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分布,认清各类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纵横联系,以及它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同一类知识来说,又可以充分认识到所要教的那部分内容。
掌握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体系和内在联系后,再着手对所教的一册教材、一单元教材或一课时教材作深入具体的分析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二)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在认真分析教材的编排体系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实际,分析研究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便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做到在教学中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带动全面,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分析研究教材的练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形式多样,层次不一,角度多变的习题训练,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必由之路。
因此,练习题作为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分析中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渗透数学思想方法首先要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注重思想品德教育。
然后再分析挖掘相关教材,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有联系,又有区别。
应当说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升华,而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体现。
(五)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我们进行教学的方向和目的,对教学起着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教学内容,还关系到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因此,理解教材时,要认真推敲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认识或掌握哪些基础知识,达到什么要求;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可作哪些思想品德教育或渗透哪些数学思想方法等。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1)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
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探索商不变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
认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2)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线与角”
线段、射线与直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2、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
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90度)、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3、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
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统计与概率第八单元“统计”
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4)综合应用
走进大自然、数据告诉我。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分析在小学五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开始接触更加复杂和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方法。
本文将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进行分析,旨在了解该教材的特点和教学重点。
一、教材内容概述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主要分为数与代数、几何、统计和概率四个部分。
其中数与代数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算数运算等内容;几何主要介绍图形的认识、面积、周长等概念;统计和概率则涵盖了数据图和统计调查等内容。
二、教材特点分析1. 系统性强: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材内容有条理,按照难易程度和知识逻辑进行了清晰的划分。
在每个单元内,知识点之间存在逻辑关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2. 灵活性大:教材设计了许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内容与实际进行联系。
这样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 知识难度适中:教材内容在难度上适当提高,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的数学概念。
同时,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练习题和拓展题,以巩固学生的知识点和能力。
4. 强调计算能力和思维方法:教材重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思维方法的培养。
通过举一反三、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三、教学重点分析1. 整数的认识和运算:小学五年级开始引入整数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正整数、负整数以及它们的运算规则。
教学中应注重整数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2. 分数和小数的应用:分数和小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学生需要掌握其表示方法和运算规则,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图形、图表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和小数的概念。
3. 图形的认识和性质:几何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生需要认识各种图形的特点和性质,了解它们的面积、周长等概念。
教学中可以通过实际测量、拼图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几何直观认知能力。
4.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统计和概率是数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收集数据、制作数据图,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读。
《数与代数》导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5—119页。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总复习数与代数备份的复习课,是在学生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和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小数、方程的有关知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数与代数这一部分知识已初步掌握。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重点以学生合作交流、查缺补漏,自主解决问题为主,辅以教师适当的引导,把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1、回顾和整理本学期所学习的数与代数的知识模块,构建相关的知识网络。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相关的知识。
3、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在整理复习中形成知识网络,学会复习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建立知识网络,掌握复习数学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整理相关单元知识,习题纸、课件。
【导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在昨天我们通过抽签的方式,每个小组组长都抽取到自己小组要整理的单元知识整理。
那么现在请将你们各自整理好的单元知识点粘贴在作业纸上。
师:接下来,请看大屏幕。
我们请一个学生对小组合作要求读一次,其他同学请注意听。
指名学生朗读: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群学开始,教师在小组内巡查并辅以适当的引导。
)1.群学:小组讨论交流--这一单元主要学了什么内容?(参照课本相关内容)2.小展示:在小组内用作业纸简单记录讨论的内容3.大展示:推荐同组同学讲解4.其他小组同学认真倾听,做好笔记,有需要补充的请举手。
【设计理念与反思】通过学生在小组自主交流,通过交流,不仅可以健全自己的知识网络,同时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倾听能力。
在巡查过程中,学生自己整理到的知识点令我很惊讶,知识点不仅全面,而且在顺序上也是层层递进,这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预习中已经展示出来了。
二、小组展示【片段一】学生展示小组整理到的知识点师:刚才通过你们在小组内的交流,已经将知识点连串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