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趣闻
- 格式:docx
- 大小:297.86 KB
- 文档页数:24
汉字趣闻之一:“文字” [原创 2013-4-1 7:55:27]
字号:大中小好老头我对咱们祖国的象形文字特感兴趣,认为特别神奇。最早是受上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在教我们认字时总爱讲其来源,引得我对汉字的字源、字形的演变过程异常好奇。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去咱们还在使用外,其他三个都不再用了。而且,有两个已经失传——无人认识了。咱们现在使用的文字虽然不是商代的甲骨文,但毕竟是一脉相传传下来的。这几年,我拉拉杂杂的读了几本有关文字方面的书,学到了一些皮毛知识。人就是这样,学了点知识就忍不住要卖弄,好老头我也不能免俗。所以,咱就在此开一专栏:《汉字趣闻》,说说汉字演变的小故事,以博大家茶余饭后解闷儿。今天就先从文字这两个字说起:
文:
甲骨
金文
小篆
甲骨文的本意是“花纹,纹理”。《说文》曰:“文,错画也。象交文,今作纹。”
后来(先秦时期),有了现在使用的意思,到了秦朝才普遍开来。字:
甲骨
金文
小篆
本义是“生育”。会意兼形声。从宀( mián)从子,子亦声。引申为“出嫁”、“怀孕”、“养育”等义。又借为“文字”、“名字”等义。《说文》曰:“字,乳也。”《广雅》:“字,生也。”《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我们现在通常将“文”与“字”连在一起作为一个词,好像二者是同一个意思。严格说,“文”与“字”是有区别的。“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笼统地说,都泛指文字。
关于汉字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光《说文解字》就有三种:
1、来自八卦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
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2、结绳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3、仓颉造字说,“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
相别异也,初造书契。”“依类象形”“分理别异”而来。
除此之外,还有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典型代表)和刻契说(古人从接绳记事演变成的刻削符号记事,再系统化成为汉字)。
据说,最早的刻画符号距今已有8000年了。据考古发现,在6000年前大汶口时期就有了刻画在象牙梳和陶豆上的文字。随后,在4000年前就进入了字符积累阶段,到商代就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文字体系。汉字趣闻之二:姓氏 [原创 2013-4-4 7:16:51]
字号:大中小
姓:
甲骨小篆
《说文》:“姓,人所生也。”左氏传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春秋·隐公八年》按:神农母居姜水;黄帝母居姬水;舜母居姚虚,因以为姓)。
姓,最早的含义是:族号、血统,主要来源于图腾。远古时期,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其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
氏:
从甲骨文看,“氏”字像一根木杆,上面有样子怪诞的龙蛇状图腾,说明这也是一个宗族的标志。本意也是“宗族的称号”。
这样表面看来,“姓”和“氏”的含义是一样的。但“氏”是后来出现的,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远古时期,随着氏族的繁衍,人越来越多。人多了原本的居住地不够用了,就需要一部分人往外迁徙,迁出去的部落需要有区别,就以迁徙的地点是为“氏”,即:“胙土命氏”。这样看来,一开始“氏”是起到现在“名”的作用。一般长子不迁,其他迁出。故姓分别血缘,氏分别贵贱(远近)。
特别到了周朝,大量的分封诸侯,这些诸侯国的后人就以封地为氏。后来也有以官职、爵位作为氏的。
“姓氏”在古时只是贵族才有,平民是没有的。战国以后,以氏为姓。汉魏以后,姓氏和一,且平民百姓可以有姓氏。所以,汉魏以后才有了姓名之说。原来以氏加以区别,姓氏统一之后,以名加以区别个体。
中国人的姓氏的形成原由很复杂,除去上面所说的由图腾、地名、官职、爵位为姓氏之外,还有以先人名或字、兄弟行次顺序、祖上谥号、职业技艺为姓氏。另外,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还有因赐姓、避讳、逃避仇杀改姓。
总之,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造成了中国人的姓氏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而且姓氏繁多。明朝时有人统计:有3625个,1978年通过7个城市统计:有姓氏2567个,1984年学者收集:5730个,台湾学者收集:7720个,1996年汉字纪录的姓氏11969个。中国人的姓氏以单字为主,也有多字的,最高到9个字的姓。
汉字趣闻之三:名、字、号 [原创 2013-4-12 7:37:56]
字号:大中小上次说了“姓氏”,这次说说“名、字、号”。
我们通常说“名字”,其实,“名”和“字”是两个意思,所以古人有:“幼名,冠字。”——《礼记·檀弓上》。就是说,年幼时起名,成人后(冠:拿头巾将头发束起来,表示已成人)起字。过去
人们除去“名”、“字”之外,有的(特别是文人)还有“号”,下面分别述说:
名: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名”字由“夕”、“口”构成。“夕”是晚上,“口”是嘴巴。晚上看不清远处的人,就靠呼叫名字来辨明,《管子》:“物固有型,
型固有名”,指事物的名称。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无名万物始,有名万物之母。”这就是说,人类之初并没有名,名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的产物。
古时候,孩子出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惟经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心。三个月后,命名礼择日举行。据《礼记·内则》介绍,命名礼仪是一个复杂但颇有条理的过程,好老头一时半会儿也说不大清楚。到后来,又有“满月命名”、“百日命名”、“周岁命名”等。按老北京的风俗是“洗三”时给孩子取名。
字:
“字”的本义在《汉字趣闻之一》里介绍了,在“名字”这个词里是这个字引申出来的含义,是“别名”的意思,也称表字,它是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颜氏家训》中有“名以正体,字以表德。”之说。“字以表德”就是说“字”是名的阐义,起解释和补充作用。例如,诸葛亮,名亮字孔明,“亮”和“孔明”意思相通。也有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反的,韩愈字退之,愈与退为相反意义,加一“之”字是用作调谐。朱熹字符晦,“熹”即“光明”,意思正好与“晦”相反。
按照周代礼俗,男20岁举行冠礼、女15岁举行笄礼时,由父亲或来宾取字,表示他们已长大成人,可以婚嫁了。取字在古代一般只限于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贫民百姓则有名无字。
过去大家族的人们起名字是有一定的规矩的,即:所谓的“行辈字派”,以“字”来区别家族中辈分、长序。首先,人们是用来表示行辈的,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