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学前教育史和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教育史精品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65.04 KB
  • 文档页数:4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49年临安府专拨官田500亩作为日常 办理经费。
• (3)举子仓

其创立与朱熹有关(教材109页),设
立于1169年,属赈济机构,赈济贫困多子家
庭,即婴幼儿由父母抚养,非收养弃儿之所。
• (4)广惠仓 • 稍晚于举子仓建立,或专立机构,
或招人抚养孤儿难童,类似于慈幼局。


2、清代的育婴堂与育婴社
• 邓太后创办“邸第”这个宫廷幼稚教育 机构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为了矫正时弊,褒扬圣道,使皇
室子弟掌握安邦治民之术;
• 二是针对当时皇室子弟饱食终日,无所 用心,不学无术,“不识臧否”,易招 “祸
• 败”的通病,组织皇室子弟“习研术学”, 学习真实本领,防止“人亡国倾”。
• 邓太后创办的邸第具有以下特点:
• 慈幼机构的创设始于南宋,元、明两代 衰落不振。清代立国后,为笼络汉族民心,
同时随着“康乾盛世”的国力增强,故慈幼 机构的办理振兴一时。

(1)育婴堂
• 育婴堂复设于康熙元年(1662年)。
• 《清朝通典·赈恤》记载:建育婴堂于京 师广渠门内,定育婴事宜。凡收育弃孩,其
有姓名、年月日时可稽查者,注于册,雇乳

一是有明确的办学目的,有很强的针
对性。
• 二是设置“师保”,挑选优秀教师担任 教学工作。
• 三是严格管理,热情关怀。邓太后“躬 亲监试”,“朝夕入宫,抚循诏导”,既 严格管理,又“恩爱甚渥”,把严管与 “恩爱”结合起来。

以上可见,孺子室与宫邸学尽管区别
家庭教育,具有教育机构的一般特点。但
便显出明显的特权性,一般贵族子弟和广
• (四)社会慈幼机构 • 1、宋代慈幼局、举子仓、广惠仓 • (1)慈幼机构产生的背景
宋代溺杀丢弃婴儿现象严重(重男轻女 习俗及生活条件困难)。
战争造成难民潮,孤儿难童增多,政府 设慈幼机构安抚民心。
(2)慈幼局
慈幼局是严格意义的慈幼机构,真正的 公共教养性质的机构,1138年设立于临安, 由中央政府拨款,属官方的赈恤措施。
• 由于育婴堂兼有婴幼儿养、教功能,成 为清末的公共幼教机构“蒙养院”首设场 所。
• (2)育婴社
• 清代的育婴社是借鉴宋代的广惠仓制而 创立的民间慈幼机构。该社由蔡梿于乾隆 年间创立于虔州。《丛书集成初编》记载 其筹组方式为:
• 其法以四人共养一婴,每人月出银一钱 五分,遇路遗子女,收至社。所倩贫妇乳 之,月给工食银六钱。每逢月望验儿给银, 考其肥瘠,以定赏罚。三年为满,待人领 养。


第三种是保母,主要职责是“安其寝
处”,即管理太子、世子的起居饮食,使
其安逸、舒适;
• 第四种是奶妈,从“士”的妻子和大夫 的妾当中选取,主要职责是给太子、世子 喂奶。
• “教师”、“慈母”、“保母”和“乳 母”,被称为“孺子室”的“四贤” 。
• 由此,有人认为西周王宫及其各诸侯国 宫廷中所设“孺子室”为“婴幼儿教育机 构的雏形”。
皇后。邓太后自幼随兄破蒙于家塾,“六
岁能史书”。15岁受选人宫,被立为贵人,
师事班昭,深研经史,兼通天文历算。22
岁被立为皇后。25岁和帝病逝后,临朝摄
政,倡扬儒学,发展教育,尤重宫廷贵胄
教育。


• 安帝元初六年(公元119年),她创办了 宫廷幼教机构——“邸第”。“诏征‥‥‥王 子男女年五岁以上四十余人,又邓氏近亲 子孙三十余人,并为开邸第,教学经书, 躬亲监试。尚幼者,使置师保。”
• 育婴社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 原则办理,没有专门的设施,而采取付费 “召人代养”的形式,随机办理,简便灵 活。
第七章 学前教育发展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学前教育
一、幼儿教育制度 (一)家庭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主要有家庭父 母承担。教育内容的重心在于幼儿行 为规范的养成。
礼记 内则.doc

(二)古代帝王宫廷学前儿童教育机
构:孺子室与宫邸学

1、孺子室

西周统治者十分注重宫廷婴儿教育。
为了把太子和世子教育和培养成为皇室的

• 可以看出,当时的“孺子室”专收太 子、世子,其出生后不久送入此室, 相当于宫廷内的育婴院。
• 对教养员、保育员的要求清楚, 职责分明。


• 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四种: • 第一种是教师,主要职责是“教以善道”,
即教给太子、世子为善的道理; • 第二种是慈母,主要职责是“审其欲恶”,
即了解太子、世子的嗜好,并给予正确的诱导; •
• 既有“孺子室”这种施教的专门场所, 还专设分工明细的三母”(师、慈母、保母) 和“四贤”(三母外另设乳母),教养工作循 序渐进。另外从《礼记·内则》“子能食食, 教以右手”一段文字,可以看出其施教内 容与近现代体、德、智的保教内容暗合。
• 但缺乏近代学前教育的平民性。

2、ຫໍສະໝຸດ Baidu邸(邸第)学
• 邓太后名邓绥(81~121年),为汉和帝
大贫寒的农民子女,被拒之门外,远不具
备近代教育机构的“公共性”。
(三)古代宫廷的三公制、三母制
中国古代西周出现了宫廷教育制度的 雏形。
1、三公制。即师保傅制,专设太师、 太保、太傅负责太子的教育工作,由德高 望重的男子担任,并分工负责。另设三少 辅佐三公。
2、三母制。指承担宫廷幼教的师、慈 母、保母,原则上从嫔妃中挑选。三母之 外另设乳母,统称四贤制。在教导保育太 子职责上也各有分工。
妇乳之。有愿收为子孙者,听之。本家有访 求认领者,讯与原注册符,令其归宗。

• 育婴堂的复设,由康熙帝的祖母孝庄 太皇太后发起捐输而成。《清朝续文献通 考·赈恤》记载:“孝庄皇后首颁禄米,满 汉诸臣以次捐输,不数年,由京师达郡县, 育婴堂乃遍天下。”
• 雍正八年(1730年),明令由地方政府按 期支拨育婴堂办理经费。其后,又有从盐 款项下动支的成例。至清末,各省城均有 育婴堂之设。各州亦办有县育婴堂。
接班人、继承人,西周统治者于公元前11
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创
设了“孺子室”。
• 它是专为周王的太子和各诸侯国的国君 的世子而设立的早期教养机构。
• 许慎《说文解字》云:“孺,乳子 也,一曰输也。输,尚小也。”
• 《礼记·内则》:“异为孺子室于宫 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 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 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 皆居子室。他人无事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