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进过程共49页
- 格式:ppt
- 大小:5.08 MB
- 文档页数:49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脉络 总的来说,国际贸易理论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传统贸易理论{重商主义、古典贸易理论(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H—O—S理论等)}、当代国际贸易理论(重叠需求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贸易理论首先从传统贸易理论谈起,18世纪和之前的几个世纪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因此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撑点是重商主义。
这种思想的核心是“奖进限出”,即出口对国家是有利的,而进口对国家是不利的。
究其原因,可以这样说,当时国家的福利或财富,是以国家对金银的持有为基础的。
如果一国出口给外国的物品比起进口的多,那它将获得外国用金银支付的贸易差额。
这种重商主义的贡献在于鼓励出口会比较好的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
而它的局限性很多,诸如它把本国的福利或财富的增加建立在外国的福利或财富减少的基础上,不可能是国际贸易得到双赢的结果;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限制进口的同时也就限制了国民消费,其实出口的目的也就是为购买消费品提供收入,而只出不进或多出少进的受益者只是国内生产者,对于消费者来说,他们的利益受损;再者,金银的扩大有可能导致国内货币供给扩大,引发通货膨胀。
因此,斯密等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比重商主义更进步的绝对优势理论。
由此步入了古典贸易理论阶段。
了解到衡量一国的财富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的数量多少后,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
既然消费的商品数量增加才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那么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决定因素是社会分工,即专业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因此,“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有利。
然而绝对优势理论的假设非常苛刻,比如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也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国际贸易理论脉络一、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1、重商主义:15-17世纪,威廉-斯塔福、托马斯-孟原则:增加国内货币积累,防止货币外流政策:绝对禁止金银贵重金属外流措施:禁止货币出口,国家垄断全部贸易托马斯-孟:实质:贸易差额论原则:贸易顺差政策:奖出限入思想:变管理金银进出口为管理货物进出口,力图通过奖出限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目的。
反对进口,鼓励出口2、重农主义:18 世纪 50 ~ 70 年代,魁奈(Francois Quesany)和杜尔戈主要思想:重农主义继承了 17 世纪下半期以来重视农业和主张经济自由的思潮。
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3、休谟(D.Humo1752)的“物价与金银流动的调整机能”理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他认为商品价格的提高是金银增加的必然结果,但价格变动并不紧随着金银的增加而是需要一些时间,这是所谓价格滞后现象,而这种货币贬值只在最后才提高劳动价格即提高工资,这是所谓工资滞后。
正是在这滞后时期,货币贬值对于工商业起了鼓舞作用。
二、古典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1776)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绝对差异。
在劳动是唯一投入的情况下,一个经济如果在某一产品上具有比另一经济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或者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低于另一经济,那么它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了绝对优势。
如果各个经济都生产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进行交换,那么,交换各方都可以从中获得绝对的利益,从而整个世界就克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但是其存在缺点: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有力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2、斯密将劳动分工可以提供劳动生产率的命题推广到国际领域;3、其证明简单、直观4、以机会成本不变为前提;5、一国要参与国际贸易,就必须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否则,该国就不具备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
121396 国际贸易论文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前言专业化是国与国之间贸易产生的基础,现代经济又明显的依赖于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专业化分工。
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成为了最早发现这一现象并提出伟大成果的学者,他们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从技术差异角度说明了贸易产生的缘由,构成了古典贸易理论;针对古典贸易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对其进行了补充和说明提出了要素禀赋定理,其与里昂惕夫悖论以及特定要素模型共同构成了新古典贸易理论;进入了当代又有学者结合之前的理论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重叠需求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成果共同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
本文会对以上提出的贸易理论进行逐一说明。
一、古典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是从生产技术差异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与影响的。
只不过,在古典生产函数中,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因此,生产技术差异就具体化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生产率差异就是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起因。
(一)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花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在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中是精明的事情,在一个大国的行为中就很少是荒唐的。
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我们最好就用我们有利地使用自己的产业生产出的物品的一部分向他们购买。
”其核心思想是: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因此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
虽然斯密的理论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但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用“绝对成本说”就无法解释,因此比较优势理论应运而生。
(二)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从更一般的意义上,论证了各国依据劳动成本的相对差异(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分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国际贸易理论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分为重商主义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里昂惕夫之谜、相互需求理论。
(一)、重商主义理论(15世纪17世纪)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建立起来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一种经济学说和政策体系。
产生背景:15世纪以后,社会财富由土地转向货币,货币被认为是财富的代表形式和国家富强的象征。
外贸被称为是财富的源泉。
主要内容:1、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积累财富2、货币是一国财富的根本3、获取财富的途径是对外贸易顺差4、国家的政策:奖出限入5、各国间的贸易是:零和博弈重商主义理论的两个发展阶段:货币差额论:(15世纪16世纪中期)直接控制货币流动,禁止金银输出,在对外贸易上遵循少买多卖的原则,使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
贸易差额论:(16世纪后半期17世纪)反对国家限制货币输出,认为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报复。
认为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但必须谨守进出口贸易额顺差的原则。
(二)、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产生背景:1、实践背景: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手工业正向机械大工业过渡。
英国是当时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发展领先于其他国家,迫切需要突破重商主义奖出限入、反对金银外流等思想的束缚,进口原料,发展工业生产。
2、理论背景: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发表绝对优势理论观点概括:在自由贸易的条件下,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自己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以绝对低于他国生产成本的商品进行交换,可以享受分工带来的利益,这样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使物质财富不断增加,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19世纪)产生背景:1、理论背景:亚当·斯密:《国富论》;1815年,罗勃特·托伦斯:《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提出比较优势的概念;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劳动价值论。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
国际贸易的原因要说明,一国为什么要参与国际贸易,它的动力是什么?国际贸易的结构所要回答的是,国际贸易的生产结构或分工结构是什么?从而要回答一国在国际贸易中所出口或进口的商品结构是什么。
国际贸易的结果所要回答问题的是,国际贸易能否给参加国带来经济利益。
要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还有待于国际贸易理论前提的确立。
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前提所得出的国际贸易理论是不同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理论到新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三个基本的发展阶段。
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古典贸易理论。
这一理论的基本前提是:企业是完全竞争的企业;在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向另一个部门,或其它部门时,增加某种商品生产的机会成本不变;一国的生产资料在本国范围内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不流动。
各国对商品贸易不加干预。
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比较利益理论。
这一理论从不同的方面出发,有两种表述。
一是技术差异论。
技术差异论认为,各国之间开展贸易的基础在于,它们生产同一产品或同质商品的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基本原因是各国生产该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生产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的假定条件下,这种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表现为各国劳动力熟练程度上的差别,从而是单位产品的成本差别。
比较利益实质上是比较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从而是劳动力熟练程度在各国的差异。
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
各国在同一商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又进一步表现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相对劳动生产率,即表现为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差别。
在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的情况下,当一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生产率都高于另一国家时,从相对意义看,该国专门生产其中一种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商品时,可以发挥本国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即将本国的生产要素都投入到生产其机会成本比较低的商品。
第一章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演变与发展国际贸易分工理论是探讨国际贸易分工发生的原因、贸易利益、贸易格局变动的理论。
如果从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1776年出版)算起,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期间经过古典阶段、新古典阶段和新贸易理论阶段,反映了国际贸易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生产要素流动特别是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日益加深,贸易与投资日益呈现出一体化的局面,国际经济贸易理论亟待创新。
但是,理论创新不能脱离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因此,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进行较为系统的回顾,对于纠正学术界对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某些“误读”、明确当代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发展的方向,并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业已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实践,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节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分工理论的创立阶段,即古典阶段,从1776年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到1817年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比较成本理论,前后共41年。
一、绝对成本理论及其贡献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分工和国际分工学说基础之上的。
在《国富论》一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论述分工,认为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促使国家财富增加。
斯密将其分工理论推广到国际贸易分工领域,创立了绝对成本理论,令人信服地论证了,一国只要专业化生产本国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产品,用以交换本国生产成本绝对高于他国的产品,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获得总产量增加、消费水平提高和节约劳动时间的利益。
斯密不仅论证了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是各国商品之间存在绝对成本差异,还进一步指出了存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原因。
斯密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
一般说,一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禀赋的优势,即一国在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矿产等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这是天赋的优势;二是人民特殊的技巧和工艺上的优势,这是通过训练、教育而后天获得的优势。
古典贸易理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再到当代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当代贸易理论三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在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了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国际贸易观点,也称贸易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其核心是追求贸易顺差,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
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17世纪下半期,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形成了重农学派(physiocratic school),其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
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18世纪末,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生产分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中,斯密指出国际贸易的基础,在于各国商品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自然禀赋和后天的生产条件。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多篇一、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
以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为三个代表。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在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李嘉图将绝对优势理论进一步发展,他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就是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与李嘉图的贸易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部分,被称为古典贸易理论。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假定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生产技术是给定的,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20世纪初,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用各国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认为: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供求关系不同,导致两国间要素的价格差异,而投入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两国商品生产成本的差异,生产成本的差异形成不同国家商品的价格差异,进而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贸易可以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优势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在H-O定理中,俄林将贸易模式进一步表述为:一国出口的应该是那些密集地使用本国较为丰裕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那些需要在生产上密集地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生产的产品。
因此,其结论与亚当·斯密和李嘉图一样,认为自由贸易对于各个贸易参加国都是有利的。
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体系。
在俄林的模型中,劳动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产的技术条件及规模报酬仍然不变。
国际贸易制度的演变与发展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之间的重要联系方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国之间的竞争加剧,国际贸易制度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和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介绍国际贸易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1. 17世纪欧洲贸易国家的争夺17世纪欧洲是国际贸易制度演变的关键阶段。
当时,欧洲各国都在竞争海外殖民地和贸易路线。
荷兰成为了当时最先进的贸易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随着荷兰的崛起,英国和法国等国也开始向海外扩张,并在殖民地和贸易路线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夺。
1756年至1763年间,法国、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发生的七年战争,正是这种竞争的直接结果。
2.盟约和协议的建立20世纪初,国际贸易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各种贸易协定和协议开始出现。
1923年,日内瓦协议签署,成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贸易协定。
协议规定了一系列贸易规则,如关税、政策和付款方式等。
1927年,其它欧洲国家加入了这个贸易协定,在该地区实现了贸易自由化。
然而,这种贸易协议存在不足,因为它只针对欧洲。
随后,各种多边贸易协议陆续出现。
在1947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成立,并且确定了国际贸易制度的目标, 即在世界各国之间建立开放、公正和自由的贸易和投资机制。
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它是一个全球性的组织,旨在协调和建立国际贸易规则。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引起了许多争议和反对声音。
但是,这个组织的成立为跨国公司和全球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是促进自由贸易,最终消除贸易壁垒。
然而,世界贸易组织并不是一种绝对的解决方案。
有人认为,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政策并不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
此外,全球环境问题和国际知识产权执法等问题也引起了人们关注。
全球化和国际贸易制度仍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
4.结语就国际贸易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而言,无论是贸易协议,组织还是政策,都是各国之间促进经济合作和发展的关键。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理论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 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张。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其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漫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体系化和现代化的阐述和研究则始于18世纪末的亚当·斯密。
自此,国际贸易理论逐步演化,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学说和模型。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
1. 经典理论经典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起源,主要代表人物为亚当·斯密和戴维·李嘉图。
这两位经济学家都认为,国际贸易效益在于不同国家之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和充分利用。
斯密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通过国际贸易,不同国家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生产适宜其生产的产品,进而最大化各自的利益。
李嘉图则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强调各国特有的生产要素与技术以及生产成本的差异,使国际贸易双方都可以从比较优势中获得经济利益。
2. 新古典主义理论新古典主义理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有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和欧文·费雪。
他们认为,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方式,国际贸易效益主要来自市场的有效运作。
马歇尔发展了边际效用理论,证明了国际贸易的效率增长来自于市场资源的再分配和利用,而不仅仅是比较优势的利用。
费雪则提出了"货币路径"理论,通过分析货币价值测量国际贸易收益,强调货币政策对国际贸易效益的影响。
3. 技术变革与新贸易理论20世纪以来,国际贸易结构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兴市场经济体快速发展,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等因素对国际贸易效益产生了深远影响。
由此,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新贸易理论,代表人物有保罗·克鲁格曼和埃尔文·沃莱。
新贸易理论强调不同国家之间的产品差异性,扩大互利贸易。
同时,他们还加入了"规模经济"、"贸易保护"等新因素进行探讨。
4. 全球价值链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在21世纪初期形成,主要代表人物为杰弗里·桑托斯和加里·盖奇。
国际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国际贸易由来已久,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剩余产品的出现以及各国之间要素廪赋的差异,都促进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国际贸易在其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古典国际贸易阶段、新古典国际贸易阶段和当代国际贸易阶段。
在古典国际贸易阶段,受当时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在这一时期起主要作用的主要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产生于15~17世纪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地理大发现,商品货币经济大发展,拜金主义盛行,新的社会阶层商人出现,其主要观点是“奖出限入”,即出口是获取财富,进口是财富减少。
在这一时期政府垄断货币的进出口,黄金的买卖权归属国家;政府干预外贸,实行对外经营权特许,颁布航海条例,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而且鼓励本国工业的发展。
这种重商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鼓励出口解决国内的就业问题,增加就业机会,在历史上起到了进步作用,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它的局限性很多,例如:这是典型的经商致富论,认为财富是在流通中产生的;只是研究如何在贸易中获取金银,而没有探究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国际贸易能否给本国带来利益。
在此基础上重商主义得出了一个非常悲观的结论: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之所得必为一方之所失。
如果这样,那么自由贸易将是不可能的因此斯密等科学家提出了比重商主义进步的绝对利益论。
绝对利益理论产生于资本主义由原始积累向自由竞争过度时期,在这时期重商主义已经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既然消费的商品数量增加才意味着国家财富的增加,那么只有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消费水平,而扩大生产的最有效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需要不断加深的专业化社会分工。
因此,绝对利益论认为各国应该生产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都比较有优势的产品。
但是绝对利益论的假设条件非常苛刻,它要求只有两个国家的两种产品,一种投入,且两国技术水平不同,劳动生产率存在绝对差异,要素在国内可自由流动,但在两国间不可自由流动,各国充分就业,完全竞争,及规模报酬不变,另外不考虑关税、运输成本等费用。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摘要】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演进与发展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从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的角度分析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然后探讨国际贸易模式的演进和新经济全球化对国际贸易理论的影响。
接着,关注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地位,并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总结国际贸易理论对实际贸易实践的指导意义和重要性,强调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过程,为实际贸易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国际贸易理论、产生、演进、发展、比较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模式、新经济全球化、新兴市场国家、未来发展趋势、实际贸易实践、重要性。
1. 引言1.1 产生背景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欧洲国家争相扩大对外贸易,需要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解释国际贸易的规律。
在当时,绝对优势理论逐渐被提出,指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生产中拥有绝对优势时,就应该专门从事该商品的生产,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互利互惠。
而后来的比较优势理论则从比较成本的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利益分配方式,为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经济学家的理论研究,历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也促使国际贸易理论不断发展。
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税壁垒的逐步降低,为国际贸易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国际贸易的模式也日益多样化,促使学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有理论思想的碰撞,也有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演进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动力。
1.2 研究意义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深入探讨不同的经济学观念和模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现象背后的规律和机制。
对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释和预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变化,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从古典贸易论到新古典贸易理论,进而从新古典贸易论到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这一发展的过程伴随着现实经济的发展,进而是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按照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主要有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
(一)重商主义(1)重商主义的理论重商主义产生和发展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反映这个时期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
它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初的理论考察。
重商主义分为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16 世纪中叶)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中叶-17中叶),两个阶段的基本思想是相同的,区别主要在于对通过顺差贸易获取金银货币有不同的看法和主。
早期重商主义以“货币差额论”为其主要思想,他们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绝对禁止货币的外流。
晚期重商主义以“贸易差额论”为主要思想,是真正意义上的重商主义,晚期重商主义者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的外贸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就可以。
其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
(2)托马斯·孟生平托马斯·孟,Thomas Mun (1571~1641)。
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商人家庭,早年从商,成为英国的大商人。
英国晚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英国贸易差额说的主要倡导者。
1615年担任东印度公司的董事,后又任政府贸易委员会的常务委员。
(3)主要理论其经济思想主要包括:货币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货币来自于对外贸易;对外贸易的各种利益;贸易差额论的创立者;赋税会使国家受益;国家要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等。
他明确提出了发展对外贸易对英国的好处,要通过发展对外贸易来增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力。
托马斯·孟是英国重商主义的集大成者,其重商主义理论及税收思想集中表现在《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之中。
该书不仅成为英国,而且成为一切实行重商主义政策的国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本准则。
世界贸易理论发展历程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典、新古典、新贸易理论以及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四大阶段。
古典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完全竞争市场等假设为前提,强调贸易的互利性,主要解释了产业间贸易。
二战后,以全球贸易的新态势为契机,新贸易理论应运而生,从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技术进步等角度解释了新的贸易现象。
新兴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则以专业化分工来解释贸易,力图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统一在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框架之内。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是在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包括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说明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分配。
(一)重商主义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的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代表人物:英国的托马斯·孟(Thomas Mun)图像:著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理论观点:重商主义认为,财富的唯一形式即金银,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尺度,而获得金银的主要渠道就是国际贸易。
通过奖出限入求得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家就会富裕。
(二)重农学派时间:17世纪下半期代表人物:法国的弗朗斯瓦·魁奈(F.Quesnay)图像:著作:《农民论》《谷物论》《利息论》理论观点:重农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他们认为“自然秩序”(包括自由贸易)是保证市场均衡和物价稳定的重要机制。
(三)绝对优势理论时间:18世纪末代表人物:英国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图像:著作:《国富论》理论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在国际分工中,每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其中一部分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这样就会使各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利用,更好地促进分工和交换,使每个国家都获得最大利益。
(四)比较优势理论时间:19世纪初代表人物:英国的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图像: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理论观点: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分工的基础不限于绝对成本差异,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中劳动生产率都处于全面优势或全面劣势的地位,只要有利或不利的程度有所不同,该国就可以通过生产劳动生产率差异较小的产品参加国际贸易,从而获得比较利益。
论述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国际贸易一直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究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脉络与演变过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本质和规律,促进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一、经典理论阶段经典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比较理论等四个时期。
重商主义时期,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以追求贸易顺差和保护国家工业为主。
重商主义理论认为,财富即国力,只有通过贸易顺差才能累积财富和增加国力。
随着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的出现,经济学理论逐渐转向了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间的贸易不是基于国家的需要,而是基于生产者之间的比较。
如果一个国家能够生产某种商品的成本比另一个国家低,那么这个国家应该专门生产该商品,然后与另一个国家交换其他商品。
这种“制造费用绝对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前提。
之后,随着英国学者戴维·里卡多的提出比较优势理论,使理论偏向了更加具有普适性的方向。
里卡多指出,国际贸易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所有商品的成本都比其他国家高,只要它在某些商品上有比其他国家更大的优势,那么它也应该以这种商品为出口商品,以其他商品为进口商品。
这种比较优势引起了贸易,形成了国际贸易的核心内容。
之后,要素比较理论又提出了“生产要素比较优势”这一概念。
要素比较理论认为,不同国家之间因要素的分布和活用不同而导致生产成本差异,进而决定国际贸易的方向。
例如,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会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资源成本较低的国家会生产资源密集型产品。
二、新古典主义理论阶段新古典主义理论阶段主要涵盖了重心转移理论、扩大贸易理论和准新古典主义理论等三个时期。
重心转移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初的产物。
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缓慢转移是由于生产活动的要素成本不同而导致的。
由生产要素的相对成本的变化所引起的贸易转移称为重心转移。
扩大贸易的理论研究集中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