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5
全球化与文化自信全球化是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它带来了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然而,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保持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全球化与文化自信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如何在全球化中实现文化自信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全球化为各国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全球化使得各国民众有机会接触到更多来自其他文化的信息和产品,从而拓宽了视野,增加了文化多元性。
然而,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文化侵蚀的风险,容易导致本土文化的失衡和消亡。
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保持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本土文化的认同、自豪和自信。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态度,是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的自觉追求。
实现文化自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加强文化自觉。
一个国家必须有对本土文化的自觉认知,了解自己的文化优势和特点,并积极推广和传承。
这需要教育系统、媒体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的努力,培养人们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保护本土文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各国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本土文化,防止文化冲击和侵蚀。
这包括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侵害,同时鼓励本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第三,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
全球化使得各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这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和合作提供了良机。
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方式,可以促进各国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交流,增加文化多样性。
第四,提升软实力。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本土文化的自豪和认同,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使本土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最后,加强文化教育。
文化教育是培养和传承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在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传统的教育和培养,培养他们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激发他们对文化自信的热情。
“文化自觉”视域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文化多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增强文化自觉,一方面有利于我们重新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营养;另一方面也能够用理性、辩证的思维看待中西文化差异,借鉴西方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相互交流中,促进文化的共同发展。
通过双管齐下,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标签:文化自觉;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包容性文化自觉能够让人们在复杂多变的文化气息中提取出最有价值、最有养分的部分,同时能够帮助大众提升价值审美,对于文化软实力建设来说意义重大。
一、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文化自觉是对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理性审视。
对自己的文化应该有自知之明,既要清楚长处,也了解短处,同时也要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真正的文化自觉,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和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对中华文化的组成要素和总体构成,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辩证分析和科学认识。
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够让我们保持文化理性,这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必备的要素之一。
二、文化自觉与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联系1、文化自觉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基础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首先要明确两个态度,其一是对本民族的文化,要全面了解,尊重并热爱民族文化;其二是对外来文化,要保持理性,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要全盘抵制。
文化自觉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文化发展形势,在文化全球化这一不可逆的背景下,用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对接纳外来文化,并吸收其中有借鉴价值的部分,为我所用,洋为中用,在丰富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实现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从这一方面来看,高度的文化自觉,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增强文化自觉的有效路径建设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会让我们对待民族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变得更加理性和辩证,这就是提高文化自觉的过程。
对于民族文化,既要对其中优秀的精华加以继承和弘扬,同时对于一些不合时宜的,以及糟粕要坚决的摒除;对于外来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既不全盘否定,也不盲目崇拜。
当代大学生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身处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愈加频繁,而国家文化安全也变得愈发重要。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不仅是维护一个国家的尊严和独立性,更是维护整个民族的根基和未来。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当代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如何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呢?首先,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应该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我们要珍视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文化底蕴,珍爱我们的民族文化,积极参与和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开放包容,尊重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其次,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拒绝汉奸文化的侵袭。
文化自信不是排外,而是自信而自豪的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
我们要对自己的文化有清晰的认识,用它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导我们的行为和价值观。
只有自信的拥有自己文化,才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大学生们要关注网络文化安全。
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文化也在网络上得到了全新的表现形式。
然而,正是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和普及性,网络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低俗、暴力、虚假的信息,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文化素养。
因此,我们应该增强警惕,筛选信息,拒绝网络暴力、淫秽、炒作,自觉抵御网络文化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安全风险。
另外,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也应该关注文化安全。
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跨文化交流的互鉴,文化产品的创新和发展,都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增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互动,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觉和全球视野,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大学生们还要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感悟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与世界各国互动的过程中,被越来越多地注意和了解。
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度不断提高。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有了一些心得和感悟。
首先,增强文化自觉,需要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的标志。
只有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坚守文化自觉,传承和发扬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精神。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沉浸在国学经典、古代文学、传统音乐和艺术等领域。
我发现,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这些瑰宝不仅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也折射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和美德。
我开始更加珍惜这个独特的文化遗产,并将其作为我人生的一部分。
在面对和接触其他文化的时候,我坚守自己的文化自觉,不仅仅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认同,更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并以此为基础交流和合作。
其次,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我们对我们的文化有更加深入的思考和认识。
自信不是盲目自大,而是通过思考和理解,对自己的价值和实力有充分的认识。
我们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一点毋庸置疑。
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与时俱进,在不断发展中才能保持活力。
在当今世界,跨文化的交流已经变得更加频繁和紧密。
这时,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不但要自己欣赏和传承自己的文化,还要尊重和理解其他文化。
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改进我们的文化,以适应这个大变革的时代。
在实际生活中,我结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和同学。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开始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文化。
这些交流改变了我以往对其他文化的模糊认识,让我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了其他文化的魅力。
同时,这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宝贵性。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体验和认识,我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更加清晰和自信的认识。
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中国作为一个国家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在面对来自外部的文化冲击时,开始对自己的文化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自我意识和自觉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一主题。
一、历史文化传承意识的觉醒中国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文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国人民的共同财富,也是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
然而,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中国文化不可避免地经历了很多曲折和波折,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失去了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甚至遭受了文化层面上的侵略和掠夺,这种痛苦和屈辱的回忆,让当代的中国人更加珍视和重视自己的文化遗产,他们开始以史为鉴,深刻地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自觉把中国文化传承下去,这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思考,正是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体现。
二、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继承中国文化是一种极具特色的综合性文化,以传统思想和价值观为主干,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浓郁的人文气息,这些不仅是中国人之间的情感纽带,也是对外宣传时的一种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一些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念面临思维惯性、群体压力、外来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不断进行着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认为应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新的视野,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创造出更多的文化创新和互动性,这是中国文化自觉性的开展方向。
三、多元文化交流与审美潮流的转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人们有机会接触到许多与自己文化有所不同、但又富有魅力的文化艺术形式,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让中国人有了更为丰富的选择和更宽广的视野,许多中国创作人和文化企业也开始着力推广自己的文化产品。
同时,人们对审美潮流的追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被单一的审美观念所束缚,而是追求个性、包容和多元化。
这种审美转变,也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中国文化自我意识的增强。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对于一个国家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认同感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提出相应的方法和建议。
一、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自己所属的文化背景。
这包括了解自己所在国家的历史、民俗、文化传统等方面的知识。
他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参加文化活动等方式来深入了解自己所处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通过对自己文化背景的了解,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身份,增强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培养起文化自觉。
二、拓宽文化视野除了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外,学生还应该积极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他们可以通过学习其他国家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这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学习外语、阅读世界文学作品等方式来实现。
通过拓宽文化视野,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多元文化社会的特点,培养起文化自信心。
三、开展文化体验活动为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文化体验活动。
比如,学校可以邀请当地的文化专家来给学生讲解本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建筑和名胜古迹,举办各种传统节日活动等。
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自己文化的魅力和独特性,从而更加自信地面对不同的文化环境。
四、开设文化课程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相关的文化课程,培养学生对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比如,学校可以开设文学、艺术、音乐、舞蹈等文化课程,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来体验和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文化项目,如创作比赛、文化展览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文化才华的平台。
通过这些课程和项目,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培养起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五、加强文化教育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家长可以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传统神话,教授一些传统技艺和文化礼仪等。
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一、本文概述《关于“文化自觉”的一些自白》是一篇深入探讨文化自觉现象的文章。
本文旨在阐述文化自觉的内涵、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现文化自觉。
通过对文化自觉概念的界定,分析其在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独特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教育、传播和实践等途径培养和提高文化自觉能力。
文章将结合个人体验和观察,对文化自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以期引发读者对文化自觉的深度思考和积极实践。
本文将从文化自觉的定义入手,逐步展开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分析文化自觉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包括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意义。
随后,文章将提出实现文化自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包括加强文化教育、推广文化交流活动、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等。
文章将总结文化自觉对个人和社会的深远影响,并呼吁广大读者积极参与文化自觉的实践,共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二、文化自觉的内涵与特征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内涵丰富且深远的概念。
它首先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社群对其自身文化的觉醒、认知、反思和再创造的过程。
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我们对自身的文化传统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其形成、发展和变迁的历史脉络,而且需要我们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审视自身文化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位置和价值,积极寻求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文化自觉的内涵包括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即能够理性看待和评价自身文化的优点和不足;对自身文化的发展规律的把握,即能够预测和引领文化的发展方向;对自身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清醒认识,即能够主动参与全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推动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文化自觉的特征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主体性,即文化自觉强调文化主体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有清晰的认识和独立的思考;二是批判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批判性的反思,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推动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创新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在保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四是开放性,即文化自觉需要具有开放的心态和视野,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推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大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开办的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也就是处理于异域文化相接处的人的态度,要有广大的胸怀和对他人的理解,同时要对自己的文化懂得反思,明白它的来历,这样才能取长补短,促进世界和平,这是费先生身后的最大心愿。
所谓“文化自觉”,是借用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观点:它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费先生曾说:“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费先生还以他在八十岁生日所说的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
应该包括了对自身文明和他人文明的反思,对自身的反思往往有助于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
因为世界上不论哪种文明,无不由多个族群的不同文化融会而成。
尽管我们在这些族群的远古神话里,可以看到他们不约而同地在强调自己文化的纯正性”,但严肃的学术研究表明各种文明几乎无一例外是以”多元一体”这样一个基本形态构建而成的?古代的中国人究竟是怀有怎样的一种人文价值和心态,才能包容四海之内如此众多的族群和观念迥异的不同文化建立起一个”多元一体格局”的中国!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努力研究的问题。
(此段出自费孝通《“美美与共”与人类文明》)历史分析:一、中国文化自觉的观点康梁维新的着力点是把同光的洋务运动之“器物层次的现代化”转进到“制度层次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对传统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颠覆了中国二千年来构成的一个自成体系的文明秩序。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有哪些主要内容首先,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有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
国家意识是指个人对国家的认同和归属感,是作为国家公民应有的基本意识。
责任意识则是指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的责任。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积极承担起维护国家统一、促进国家发展的责任。
其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和骄傲,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文化自觉则是指个人对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的自觉维护和传承。
在新时期,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包容和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
再次,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有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关注和维护,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关爱和支持。
环保意识则是指个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行动。
在新时期,爱国主义要求我们关心社会民生,关注社会公平正义,同时也要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要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担当。
国际视野是指个人对国际形势的了解和关注,是对国际事务的参与和贡献。
全球担当则是指个人对全球性问题的担当和应对,包括对全球性挑战的应对和解决。
在新时期,爱国主义要求我们树立开放的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总之,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不仅包括了传统的爱国情怀和爱国行为,还融入了当代社会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作为新时期的爱国主义者,我们应当树立国家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关心社会民生,积极参与环保和资源节约,树立国际视野,承担全球担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增强。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的文化之一,中华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传统和特有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
在这一背景下,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到并解决许多问题,以便更好地推广和发展中华文化。
以下是我对新时代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几点浅见,希望能对此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树立自信的文化自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我们有着优秀的文学、艺术、哲学、科技和道德伦理等传统。
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和侵蚀,我们的文化自信心逐渐削弱。
为了使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不能仅仅是摆出一副落后于西方的姿态,更需要坚定自信,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在树立自信的文化自觉上,我们需要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对于文化自信而言,首先是要对自己所属的文化有清晰的认识,不能因为历史上屡屡挫折失意而对自己的文化产生怀疑和排斥情绪。
我们也要相信自己的文化有着巨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有能力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二、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的文化传承是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理解和接纳中国。
但传承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我们需要通过创新来激发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
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元素、创造新的形式,中华文化才能更好地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中华文化,既有着传统的韵味和内涵,又有着现代的创造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绘画在传承古代绘画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表现手法和题材,使之更具时代感和国际化特色。
又如,中国传统戏曲通过创新剧本和表演形式,提升了对外传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通过传承和创新,中华文化在对外传播的道路上必将走得更加坚实和稳健。
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全球文化多元化的融合前言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与地方化并重的时代,文化交流和融合愈发频繁。
作为未来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当建立起深厚的文化自信,同时主动融入全球文化,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
只有通过文化自信与全球文化多元化的有机融合,大学生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挥重要作用。
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觉选择,是一种深厚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
对于大学生来说,文化自信不仅体现在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更应当表现为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开放态度和主动融入。
首先,大学生要树立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之一,孕育了悠久灿烂的文化成就。
大学生应当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如儒家的"仁"、佛家的"慈悲"、道家的"天人合一"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同时,大学生要主动了解和欣赏中国各地区的优秀地方文化,如川剧、昆曲、藏族唐卡绘画等,增强对中华文化整体的认同感。
其次,大学生要具有对世界文化的包容性。
在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大学生还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接纳其他文化,保持文化自信的同时推动文化交流互鉴。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可以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电影、艺术等,尽管这些文化形式与自己的文化背景不尽相同,但都蕴含着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大学生应主动学习、欣赏并加以吸收。
只有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大学生才能在比较中求发展,在交流中谋创新,真正实现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最后,大学生要具有文化自觉意识。
文化自信不仅仅是一种情感认同,更需要转化为主动传承和发展的自觉行动。
大学生应立足本土文化,关注当下文化现象,深入分析文化发展趋势,主动提出建设性的文化创新方案,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大显身手,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贡献力量。
跨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和重要。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跨文化教育也因此显得尤为关键。
跨文化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让学生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处的文化环境,而是能够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的文化,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全球化的社会和职场。
通过接触不同文化,学生能够打破狭隘的思维模式,以更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
其次,跨文化教育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能够激发创新思维,产生新的思想和观念。
例如,将东方的哲学思想与西方的科学方法相结合,可能会在某些领域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同时,这种交流也有助于消除文化误解和偏见,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和谐。
再者,跨文化教育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
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和合作,更好地应对各种复杂的情况和挑战。
这对于个人在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中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呢?一是丰富课程内容。
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关于不同文化的教学模块,如世界历史、地理、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系统的学习,让学生对各种文化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同时,还可以引入多语种的学习,让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其他文化的知识,还能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更直接地与不同文化进行交流。
二是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文化节、国际夏令营等活动,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不同文化。
与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进行交流和互动,感受文化的差异和共性。
此外,还可以邀请国外的学者、艺术家等来校进行讲座和表演,为学生提供接触多元文化的机会。
三是运用多媒体资源。
利用电影、纪录片、音乐、网络课程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
例如,观看一部反映其他国家生活的电影,能够让学生对该国的文化、社会有更生动的认识。
基础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基础教育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肩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使命。
那么,基础教育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文化自觉和责任意识。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
责任意识则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
在基础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要从让他们了解本土文化开始。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地方文化课程,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的风俗习惯、历史传承、艺术形式等。
比如,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古迹遗址,邀请民间艺人到校传授传统技艺,举办地方文化节等活动。
这样,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本土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同时,不能让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本土文化,还要引导他们了解多元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互动,培养他们的包容和尊重精神。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形成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包容的文化心态。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能够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关心学生,爱护学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那么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学会承担责任。
此外,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比如,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孤儿院等,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服务。
参与环保活动,培养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在班级管理中,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度,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培养他们的集体责任感。
吸收外来,面向世界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吸收外来文化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面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冲击,我们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以更加自觉和负责的态度面对并吸收外来文化。
吸收外来文化是一种丰富自己的途径。
世界各地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观。
通过接触和学习外来文化,我们可以开阔眼界,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外国的语言和文学,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从中汲取灵感和启发。
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不仅可以满足我们对知识的渴望,还可以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视野,使我们更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广阔的思维空间。
吸收外来文化是一种增进文化交流的方式。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我们可以与他人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交流,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习俗,增进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这样的交流不仅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发展,还可以为实现世界和平和共同繁荣作出贡献。
吸收外来文化也是一种保护本土文化的方式。
面对全球化的冲击,本土文化往往面临着被边缘化和淹没的风险。
然而,吸收外来文化并不意味着放弃本土文化,相反,它可以为本土文化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发掘本土文化的独特之处,挖掘其潜力和价值。
同时,吸收外来文化还可以为本土文化提供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其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
然而,吸收外来文化也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的眼光。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和坚守。
我们应该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避免盲目追随和无原则的崇拜。
我们需要保持对外来文化的评估和筛选,将对我们有益的元素吸收和融合进来,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文化传统。
以吸收外来,面向世界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为目标,吸收外来文化是一种必然趋势。
通过吸收外来文化,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增进文化交流,保护本土文化。
然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力,避免盲目追随和无原则的崇拜。
文化自觉名词解释文化自觉:是指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对文化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包括个人和社会成员对自身文化价值、作用及发展方向等问题的认识和反思,通过文化自我意识、文化主体意识,文化创新意识等培养形成的文化意识状态,从而使自己的文化行为和文化实践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文化自律的理性行为。
文化自觉主要指文化主体具有的“对文化的理性认知、审慎选择与理智的批判精神”。
根据其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将文化自觉分为两种形态:自律文化自觉和他律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1]当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本土文化问题,并强烈呼唤民族文化的自觉。
这些学者深感在21世纪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乃至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而这需要“文化自觉”。
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著名学者于光远也提出了“文化自觉”的命题。
[2]随后在90年代后期以来,大量学者运用这一概念探讨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重塑中国文化。
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文化自觉”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3]随后几年,许多学者从文化哲学和文化经济学等多学科视野来研究文化问题。
2007年7月,中共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此后,党和政府又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出要实现从“文化资源大国”到“文化产业强国”的历史转变。
“文化自觉”再次受到高度重视,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
经过近年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成为了国家文化战略的核心内容,并且还相应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获得了重大实践突破。
“文化自觉”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岳川曾经说过,中华民族正处在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要实现伟大复兴,就需要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自觉,需要有属于自己的强大文化,否则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心得体会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的重要任务,也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积极参与的事业。
文化自觉是指每个人都要从自身的文化认同、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出发,树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文化自信是指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对其他文化的尊重,不仅要有自信,还要能够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借鉴其他优秀的文化。
以下是我从自身经历和思考中得出的一些体会。
首先,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有创新意识。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但不代表我们应该停留在过去,而是要不断推陈出新,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文化成果。
我们要积极参与当代艺术、音乐、电影、文学等领域的创作,推动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
其次,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有历史的自觉。
只有了解自己的历史,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我国独特的财富,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固根基、鉴前行,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发展中。
同时,我们也要对历史事件有客观的认识和反思,不回避历史的痛苦和错误,以此来真正认清我们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存在状态。
再次,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有文明的意识。
我们应该以文明为准绳,做到自己文明、他人文明、社会文明、国家文明。
传统的美德和公共道德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热爱生活、尊重他人、守规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诚信、礼貌等。
只有在彼此尊重和友好交往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真正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
最后,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有全球化的视野。
当今世界已经趋于全球化,各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日益增多。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仅要自强不息,更要放眼世界,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
我们要敞开心扉,主动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尊重并包容其他文化的优秀之处。
只有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中,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认识自己的文化,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
总而言之,增强文化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
我国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作者:李彬黄卫星来源:《对外传播》2011年第08期“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在北京大学第二届社会文化人类学高级研讨班上首次提出的。
所谓“文化自觉”,按照费孝通的原话主要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
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费孝通于20世纪末提出文化自觉,是针对中国文化面临后现代主义文化(时间)的颠覆和全球文化(空间)的冲击而提出的应对思想。
对外传播的核心是跨越文化障碍的跨文化传播,对外传播的关键是能够担当跨文化传播重任的传播主体,对外传播的根本是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
本文尝试通过对“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这一维度的研究,回答当前中国对外传播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提出当前和未来对外传播工作的新战略。
重视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对外传播的首要和根本的挑战就在于跨越文化障碍、壁垒和隔阂,达到同步的、和谐的文化交往,而这一切又首先取决于跨文化传播的主体的文化意识和传播素质。
首先,对外传播作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主体之间展开的一种“对话”,其传播主体只有胸怀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责任担当,以独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思想,以包容的心态和宽容的情怀进行跨文化传播,才能消除对外传播时的自卑心态或者自负心态。
其次,当前,国际传播和文化传播总体处于“西强我弱”的现实格局,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国家享有文化霸权,掌握着传播话语权,支配着国际传播的技术、渠道、内容、效果等。
随着“普世价值”成为全球一元化标准、西方的“现代性”经验成为现代性的正统模式等现象愈演愈烈,西方文化仿佛越来越成为全球效仿的摹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愈发期待对外传播主体的文化自觉。
最后,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个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是唯一一个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古国,有着厚重悠长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它对全球和人类整个文明的发展举足轻重,其至今散发着的生命力仍在现代社会体现着独特的价值。
余秋雨如何看待文化的全球传播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且深入。
对于这一现象,余秋雨先生有着自己独特而深刻的见解。
余秋雨认为,文化的全球传播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地的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
这种紧密的联系为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不再局限于本土,而是能够跨越地域和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
他强调,文化的全球传播并非简单的文化输出或输入,而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都能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贡献。
比如,中国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思想、中医、武术等,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不仅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中国,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元素。
余秋雨指出,文化的全球传播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过去,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多误解和偏见。
而通过文化的全球传播,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他文化的内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从而减少误解,增进彼此的尊重。
当我们欣赏一部来自异国的电影、阅读一本外国的书籍或者品尝一道外国的美食时,我们往往能够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进而对这种文化产生兴趣和好感。
这种兴趣和好感有助于打破文化之间的隔阂,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然而,余秋雨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化的全球传播并非一帆风顺,其中存在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文化的全球传播可能导致文化的同质化。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一些强势文化可能会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传媒实力,对其他弱势文化进行渗透和侵蚀,使得一些弱势文化逐渐失去其独特性,变得与强势文化趋同。
这不仅会削弱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也会让一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
另一方面,文化的全球传播可能引发文化冲突。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价值观、信仰、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当一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与另一种文化相遇时,可能会因为这些差异而产生冲突。
文化自觉与全球视野
丰子义《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4日 16 版)在新的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文化建设,必须有一个高度的文化自觉。
所谓文化自觉,简要说来,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及其发展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把握。
有没有这样的文化自觉,对于文化建设的具体推进和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要达到这样的文化自觉,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全球视野。
“文化自觉”问题本身就是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提出来的,这同“文化认同”直接相关。
在传统社会,文化认同并不成为问题,人们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固定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里,接受的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因而很少考虑到文化的身份问题、认同问题,当然也就无所谓文化的自觉问题。
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情况则发生了重大变化,“认同”日渐成为问题,以致“我是谁”竟出现了疑问。
面对各种文化的冲击,人们的视线受到干扰,价值观念容易混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
文化认同问题的出现,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乃至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假如一个民族在文化认同上出了问题,那么这个民族不管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如何,迟早是会走向衰落的。
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出现,尤其是全球竞争态势的发展,使文化自觉日益凸显。
文化自觉的核心就在于强化文化的自我意识或主体意识。
在文化上走出主体性的迷雾,清醒地认识自我,合理地引导文化的发展,这是文化自觉的要义。
如何认识“自我”?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跳出“自我”,从“关系”中来看待和识别自我。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像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
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
因此,对彼得说来,这整个保罗以他保罗的肉体成为人这个物种的表现形式。
”(《资
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7页)正像一个人的“自我”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能意识到一样,一个民族的文化“自我”也只有借助于“世界之镜”才能得到清楚的认识。
没有对世界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就很难看清自我的真实存在状况,也很难激发出自我发展及其价值实现的自觉意识。
所以,确立全球视野,这是实现文化自觉的客观要求。
全球视野对于文化自觉的意义,主要是从如下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上明显体现出来的:
一是文化的自我定位。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国家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众多民族文化编织成了具有整体性的世界文化之网。
由于每一个国家的文化都成为世界之网的一个纽结,因而其发展必然程度不同地受到这种世界之网的制约。
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不在于要不要摆脱这种制约,而关键在于能否从复杂的世界联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
只有扩展视野,对世界文化发展有一个总体把握,才能清楚地看到我们的文化在世界格局中所处的方位,才能发现其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文化发展战略的制定,就源于对我们的文化所处方位的准确把握。
没有对文化处境的准确判断,就很难在文化发展上作出合理的选择,自然在发展的结局上难以收到预想的效果。
只有善于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思考问题,才能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认识,明确自己发展的方向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式和道路。
二是文化的自我反思与超越。
文化自觉,就是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
要有自知之明,必须善于反思。
进步的文化往往是善于反思、不断追求卓越的文化,固步自封的文化没有多少先进性可言。
要做到有效的自我反思,必须有全球视野,自觉地将自己放到全球文化格局中来考量,以此来反观我们的文化。
这实际上就突出了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对于自我觉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在比较中
可以使我们的文化得到全方位的审查和透视,易于清楚地认识其利弊得失,可以进一步发现我们的文化发展真正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何在,出路又是什么;由此也可以进一步确定对传统文化究竟应当继承什么、批判什么。
其次,在比较中可以增强危机意识。
全球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局势对于我们的文化发展既是一种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尖锐的挑战,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压力。
面对这样的局势,必须强化危机意识。
危机意识的增强,客观上要求认真进行文化上的自我反省。
因为在激烈的文化竞争面前,真正可怕的不是西方文化的威胁,而是我们自身的麻木不仁。
在文化上不能自觉发现问题,就不会有求改进;没有改进,也就不会变被动为主动。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能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谁就能先胜一筹。
反思的目的旨在超越和创新。
民族文化的发展无疑要以传承为前提,但传承并不排斥超越。
没有超越,民族文化就只能在原有的水平上踏步,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在新的起点上得到传承。
因此,真正的传承必然是有所超越。
站在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待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自然不能仅仅停留于原有文化的维持上,因为经济全球化实践所提出的许多新课题是传统文化不能直接回答的,传统文化必须在其超越、创新中才能展现其当代价值和生命力。
就此而言,文化的自我反思与超越是实现文化自觉和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三是文化发展的参照与借鉴。
就现实发展来看,每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不同,其文化发展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
且不说世界各国,就连西方国家也不相同,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也应当看到,虽然文化发展没有统一的模式,但许多国家在其文化发展过程中还是有其共同的经验教训,这些经验教训恰恰是需要我们认真参考、借鉴的。
就世界的总体状况而言,自“二战”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获得了民族独立解放,开启了现代化进程,大半个世纪
过去了,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文化发展水平大大提高,有些国家则基本上维持原状,还有一些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并不顺利,饱受挫折。
受西方国家的诱导和“示范效应”的影响,一些国家往往把西方的模式看作文化发展的样板,对西方文化加以盲目接受和效仿。
如在文化观念上,推崇西方价值观,一味向西方的文化标准看齐,对本民族的文化缺少自信乃至遗弃;在文化市场上,充斥、热捧的是西方的文化产品,本国的文化产品遭受冷落,文化产业难以形成气候;在话语、行为上,流行的是西方话语,追捧的是西方生活方式,本民族的传统日渐瓦解。
所有这一切,造成的结果是:文化传统在破坏,母语在流失,价值体系在动摇,文化主权面临严重威胁。
这样的发展状况,必然带来整个民族精神的扭曲发展和社会的畸形发展。
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用“文化上的精神分裂症”来形容那些文化上无所依归的民族的精神状态,不管其用意如何,这种状况确实是存在的。
从文化上的分裂走向民族精神和心理上的分裂,将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最大悲哀。
要增强文化自觉,必须注意对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善于参照、借鉴。
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看清别人走过的路,可能更有助于走好我们自己的路。
四是文化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合理把握。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有其鲜明的民族性。
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保持和增强文化的民族性,使民族文化得到大力弘扬。
但是,文化的民族性不能离开时代性。
民族文化只有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拓展其时代内涵,才能注入新的活力。
因而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民族性必然同时具有时代性。
文化的时代性总是通过文化的世界性体现出来。
不同的民族文化尽管千差万别,但总是包含着某些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共同认识、理解以及精神追求,因而具有共通性;不论哪个民族的文化,作为人所特有的把握世界的方式,都要遵循同样的规律,坚守文明
大道,因而具有普遍性。
这些共通性和普遍性就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
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是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一个世界性过程。
全球性的文化互动使得各个民族文化的联系日益密切,一个国家要想真正保持自己文化的民族性和自主性,走出一条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只能通过开放,融入世界文化交流之中。
易言之,只有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才能切实保持和增强文化的民族性。
因此,应当用世界眼光来把握文化的民族性,自觉增强文化发展的时代意识、世界意识,用文化的世界性、时代性来增强文化的民族性。
为此,在文化发展上,一方面要反对无视文化民族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另一方面又要反对拒斥文化世界性的狭隘民族主义。
强调拓展全球视野来增强文化自觉,并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更重要的是一个实践问题。
视野的扩展固然需要视角的调整和观念的转换,但更需要的是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文化实践,在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来扩展文化视野。
由参与来了解世界,又由对世界的认识来引导文化建设,由此可以形成双向互动,共同推动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