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2
中学生常见心理困惑、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引言近年来,中学生的心理困惑越来越多,给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探讨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原因分析以及针对这些问题的干预措施。
常见心理困惑研究压力由于社会的竞争压力、家长的期望以及学校的重视,中学生的研究压力越来越大。
因此,一些中学生会出现研究焦虑、心理紧张等问题。
感情问题中学生正处在感情认识的阶段,而且他们的朋友圈子广,对感情问题的认知和应对能力还很不成熟。
一旦面对感情问题,很容易导致心理困扰。
家庭问题家庭是中学生情感发展和成长的重要环境。
一些家庭存在着吵闹、冷漠、矛盾等问题,这些都可能会导致中学生出现情感波动和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中学生心理困惑的出现有多重原因:- 学校的教育方式和制度可能会导致研究压力过大,甚至出现研究烦躁等问题。
- 家长的期望过高,对孩子的要求过分,限制孩子的自由和发展。
- 社会环境和媒体刻意渲染的一些价值观念,让中学生陷入困扰。
- 个人认知和心理素质不足也可能导致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
干预措施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困惑,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干预措施:- 学校可以采用建立和谐教育、优化教学方式、营造宽松研究环境等策略,来减少学生的研究压力,缓解学生的心理负担。
- 家长要树立正确教育理念,避免过高期望,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
- 社会和媒体也需要注意,在宣传和营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的过程中,避免对青少年不利的负面影响。
- 中学生应该加强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有问题及时向周围人寻求帮助,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结论针对中学生心理困惑问题,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为中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
专题讲座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与应对白玉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副教授)一、心理问题与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心理问题对心理问题,可以有几种解释:第一,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的问题,如心理是什么、心身关系、心理与实践、心理学的理论与应用等等,均为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问题是指心理学中研究的问题或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的问题,如心理学研究什么问题、心理学研究的课题、某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研究什么问题,均属心理问题。
第三,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如情绪消沉、心情不好、焦虑、恐惧、人格障碍、变态心理等等消极的与不良的心理,都是心理问题。
2.心理问题的不同程度心理问题是指人们心理上存在着某些障碍和疾患及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行为。
即心理不健康。
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术语还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异常、心理变态等,这些词语的含义基本一致,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表述往往只是因为语境的不同。
但在一般的理解中,心理问题更为宽泛一些,程度要轻一些(大体相当于第三层次和第二层次),心理困扰与心理障碍次之,心理异常、心理变态,特别是心理疾病的程度要重一些。
心理问题可以说是我们每个人都有的。
一个人其一生的某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必定会出现某种程度的心理问题。
换言之,心理不健康的问题和现象是十分常见的。
3.正确理解把握心理健康的内涵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8年)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精神的完好状态。
即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处于这种状态,人们不仅有安全感,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和谐,能以叫社会认可的形式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应,他的行为符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的需要。
(1)心理健康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它不像人的躯体健康与不健康有明显的生理指标。
比如脉搏、体温等。
心理健康是用于评价阶段行为的,不是用来描述某一具体行为的。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孤独心理、嫉妒心理、唯我独尊心理、厌学心理。
解决办法有:从学校的课程、制度方案着手、调整学生的作息时间、培养学生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等。
11岁到18岁的年龄阶段,一般是中学阶段,这是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最为剧烈的时期,是最充满激情、浪漫,最有创造力、最少保守思想、最活跃的时期。
这是他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依赖走向独立的过度时期,也是对人生、社会和未来充满幻想与好奇的“多梦季节”。
国外有学者形容这一阶段是“骚动的、矛盾的、动荡的、暴风雨式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中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心理功能受阻的易发期和多发期,伴随者成长的欣喜、生活的苦恼、学习的压力、情感的吸引,种种感情交织在一起,年轻的心变的十分敏感和冲动,花季少年既有绽放的欣喜,也有凋落的忧伤。
他们渴望友谊、渴望理解、渴望自由,有时太多的渴望也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中学生社交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中学生正处于社交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社交心理问题的发生。
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这些问题会逐渐加重,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一、中学生社交心理问题的表现1. 自卑感:在中学生中,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他们可能因为自己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不如周围同学而感到自卑,这种情绪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和人际关系。
2. 孤独感:许多中学生由于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原因,容易出现孤独感。
他们在面对同学时,可能会觉得自己没有被接纳和理解。
3. 依赖性: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和生理上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寻求外部环境的依赖,比如寻求父母的关心、寻求朋友的陪伴等。
4. 竞争意识:在中学时期,许多学生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竞争,比如学业成绩的竞争、体育比赛的竞争等。
这种竞争意识会导致一部分学生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沮丧等。
二、中学生社交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1. 提高学生自尊心:首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自尊心,鼓励他们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建立自信心。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积极的反馈和鼓励来帮助学生树立起自尊心。
2. 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是学生个性的一种表现,可以帮助他们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老师和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
3. 倡导与人交往的重要性: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告诉他们结交朋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他们付出努力和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尊重他人。
4. 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氛围: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归属感。
老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班级活动、组织班级聚会等,为学生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
5. 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竞争是中学生难以避免的一部分。
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竞争,告诉他们竞争可以激发潜能,提高自己。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自卑感。
由于学习成绩不好、家庭环境不佳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中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外表都没有信心,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自卑。
二、焦虑感。
由于害怕失去友情或者担心无法适应新的环境,使得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感到焦虑。
三、抗拒情绪。
由于对新的朋友不太信任或者害怕遭受伤害,使得中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会出现抵制意识。
四、冷淡情况。
由于性格上的隔阂或者其他原因,使得一方对另一方表现出冷淡情况而形成隔阂感。
分析: 上述问题主要是由年龄特性所引发的心理问题,小孩子正处在逐步独立和归化过程之中,老师也是小孩子重要的依托,但是各年龄层之间也有显而易见的差异,如: 没有相同话语来衔接; 相同年龄之间也会面临竞争; 圈子重新归化时,小孩子也会面临新旧关注度差异; 还有小孩子对周围大人眼光敏感. 所以上述心理问题都是正常老师-小孩子-大人三方关注度差异所造成.
对策: 针对上述心理问题,教师应该重视教育氛围和教风. 1. 教师课前要将氛围浓厚化,如: 进行集体加入/集体办公/集体作业/集体竞赛/集体好声/集体舞步等; 2. 教师课前要将敬畏神明之气氛浓厚化; 3. 教师课前要将“勤奋”“勇敢”“真诚” “勤俭” “宽容" 精神浓厚化; 4. 教师课前要将"相信" "相信" "相信" "相信" "相信" 精神浓厚。
初一心理健康讲座--中学生人际交往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和应对各位同学:大家好!作为中学生,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烦恼。
今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1、我们怎么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关系2、青春期我们的性心理特点及其应对方法。
首先,我们讲第一个问题:怎样处理日渐麻烦的人际交往关系。
我们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对象主要是三类:分别是朋友和同学、老师以及父母。
我们中学生在进行这三类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友谊占着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
朋友之间的情谊为友谊,它是建立在理想、兴趣、爱好等一致和互相依恋基础上的一种感情关系。
很多事实告诉我们,儿童时期情感上最依恋的是父母,朋友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
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情感依恋便逐步由父母转向了朋友,并日益得以确定和加强。
而且,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结交朋友最多是在中学时期。
2 、小团体现象突出。
由于空间上容易接近、年龄相当、品行相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中学生都加入到由三五人组成的小团体中。
这些小团体成员相互间有高度的忠诚感,在行为方面也有很大的约束力。
3、师生关系有所削弱。
中学生不再像小学生那样视老师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他们对老师有了新的认识,并有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对于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也有了更明确的看法。
4、易与父母产生隔阂。
不少中学生都觉得与父母难以沟通,有话宁可与朋友讲,也不愿对父母说。
无论在价值观念、交友方式、生活习惯,乃至着装打扮等方面,都容易与父母产生摩擦,不断加剧与父母间的心理隔阂。
总之,由于自我意识、独立欲望、自尊心都明显增强,中学生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很容易出现闭锁、防御、自卑、“娇骄二气”等交往心理障碍,我们大家同学都应该注意加以克服。
那么我们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到底该怎么与人交往呢?哪些人更受欢迎呢?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一个群体中的人交往的形式可以分出这么几个类型:⑴小团体,指二三个或四五个交往甚密、义气相投的同学,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指的就是不欢迎其他同学的参与,不大与其他同学接近。
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和策略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和策略中学生人际交往的问题和策略1一、交往中的心理障碍的表现1.恐惧心理引起交往受挫恐惧引起的交往障碍。
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
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
这些恐惧使生活暗淡、不愉快。
并会进一步引起一系列负面影响。
2.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
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
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3.封闭心理引起交往受挫有些中学生把不信任其他人,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等统统掩盖起来,试图与世隔绝。
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因而隔绝了人际交往。
4.孤僻心理引起交往受挫孤僻心理的表现主要有两种。
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5.自傲心理所致交往受挫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6.嫉妒心理造成交往受挫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
嫉妒心强的人往往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
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
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
7.自我中心造成交往受挫自我中心是人的一种个性特征,在交往中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
有些中学生为人处事往往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得失,而不考虑别人的兴趣和利益,完全从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经验去认识和解决问题,似乎自己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他人的认识和态度,盲目地坚持自己的意见。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与疏导宁江区实验中学乔军霞许多中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受挫,不断发出“做人难”的感叹,因而知难而退,把自己封闭起来,最终导致冷漠、孤独,有的甚至走向轻生的道路。
中学生人际交往受挫的原因很多,就心理方面而言,恐惧、自卑、封闭、孤僻、自傲、嫉妒、自我中心、多疑等心理障碍是造成交往受挫的主要因素,这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剖析:1.自卑心理造成交往受挫有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能力没有信心,只知其短不知其长,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担心遭到其他同学的耻笑和拒绝,不敢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往,怕见人、怕见生人、怕与人当面说话,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笨嘴笨舌,面红耳赤,有的不敢正视,甚至于出虚汗、发抖、心慌意乱,久而久之使自己的性格变得孤僻和古怪起来,明知不该如此,但无法控制,从而产生了“社交恐怖症”。
一些中学生害怕考试不及格,担心学业不佳,担心评优落空,担心自己的体力、能力不是一流的,害怕寂寞、孤独等。
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于是就对人做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著名的俄国作家契柯夫曾写过一篇文章《小公务员之死》,故事是这样的,这位公务员去剧场看戏,正在看得“非常愉快时”,突然打了个喷嚏,一星子唾沫飞到前排将军的光头上,他发现这位将军是自己上司的上司,立刻惶恐万分,将军并没有介意,而他却焦虑异常,散戏了,他心慌意乱地赶紧向将军道歉,将军觉得无聊,表情木然地走了,他更加心惊肉跳,觉得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过错。
第二天,他悔罪般地找到将军办公室,还想解释,将军愤然极了,大声斥责他出去。
这位公务员的精神再也承受不住了,心力交瘁地回到住处,夜里便死了。
这位公务员之死,主要是由于在交往中严重的心理障碍所造成的,可见彻底消除社会中的心理障碍是多么重要。
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引言现阶段,很对中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还没有真正学会与人正确交往的方式,其交往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致使其人际关系处于紧张状态,由此会产生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这对于其进一步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不仅仅是学校、家长关心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何有效解决中学生的这一心理问题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满足国家的人才需求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多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从中学生自身、家长、学校等方面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整合并解决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1.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中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不断增大,除了学习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之外,其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多中学生在与人交往、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十分乏力,在处理相关问题时不断受挫,进而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
目前,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封闭心理封闭心理是中学生普遍具有的心理问题,主要就是其在人际交往中不轻易表达出自己的心理活动。
这种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学生日常的沉默寡言和喜怒哀乐等从不轻易表露,进而由于环境的变化会产生悲观情绪,这种封闭心理会使其在建立新的友谊关系的过程中面临一定的障碍,使其不断产生孤独感,对其发展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1.2 猜疑心理猜疑心理是指在没有获得准确证据的前提下,对其他人的言行持一种怀疑态度,这是一种无端猜测的心理现象,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也普遍存在。
具有这一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往往表现的疑心重重,甚至出现无中生有的现象,不愿意相信其他人,更不愿意与其交往,这对于中学生拓展人际关系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1.3 自卑心理自卑心理主要就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各种能力和品格做出较低评价的心理现象。
其主要表现就是内心十分脆弱,在生活和学习中缺乏必要的自信,害怕挫折和失败,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在人际关系中不敢主动与别人交往。
初中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疏导方法当前,初中生的心理问题尽管通常都指向一个或多个具体事件,但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类:学习心理障碍、异性交往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亲子关系问题等。
笔者试针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期望对同行有所启发。
一、学习心理障碍。
初中阶段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最后三年,学习课程繁多。
学习任务加重,教师的要求、家长的期望,使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期的初中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当他们认为自己无能为力时,心理危机就出现了。
因为初中生尚不能确切地评价和认识自己的智力潜能和能力水平。
很难对自己做出一个全面而恰当的估价,往往凭借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
这样就导致他们对自己的自信程度把握不当,几次甚至一次的偶然成功。
就可以使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几次偶然的失利,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无能透顶而极度自卑。
这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于同一个初中生身上。
针对这一特征,我们可以借助归因训练来应对。
归因作为一种认知变因,对初中生的自我评价和学习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着重学生努力的归因可以增强学习的动机,因为努力是可控制的、不稳定的因素,当归因于努力而不是其它难控制的因素时。
学习的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动力。
当学习失败时,把失败归于缺乏能力的学生和把失败归于缺乏努力的学生。
因为能力是不可控的、稳定的因素,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无能的感觉,对进步的学习要求失去信心。
因此。
积极进行以“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引导初中学生从自身内部可控的因素去归因。
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努力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从而减轻学习压力。
因此对学生的一次鼓励和赞美,往往比多次批评和指责要有效得多。
二、人际关系问题。
正常的人际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化与人格健全发展的必经之路,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通过平日观察发现,初中生的人际关系与学业成就二者之间密切相关。
国外的研究表明,被群体高度接受的学生的平均成绩显著高于被群体拒绝的学生。
九年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压力、考试焦虑、情绪波动、人际关系困扰等。
以下是针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疏导方法:
学习压力:
合理规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确保目标是可实现的。
寻求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共同探讨学习方法。
考试焦虑:
充分认识到考试只是评价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不是唯一的标准。
学习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以缓解紧张情绪。
考前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流程,增强自信。
情绪波动:
学会识别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接受并表达情感。
培养积极的心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与亲朋好友分享心情,寻求支持和理解。
人际关系困扰:
尊重他人,学会倾听和理解别人的观点。
掌握沟通技巧,如有效表达、积极倾听等。
寻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解决人际冲突。
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的作用非常重要。
他们应该:
保持与孩子的良好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发展个性特长。
若发现孩子心理问题严重,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通过以上方法和策略,九年级学生可以更好地应对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中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及解决方法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总是想象成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3.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自私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4.恐惧心理:在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5.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计算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
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
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6.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有较大的普遍性。
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从而使他们失去许多社会交往和比较的机会,失去他人的鼓励以及自我进取的动力。
7.嫉妒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比较常见,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忌惮、愤恨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8.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编号: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甲方:乙方:签订日期:年月日X X公司由于种种原因,当代中学生容易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中以社交问题所占比例最大。
当今的中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交能力的强弱已称为衡量一个现代人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倍受人们关注。
下面是给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文章内容。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一)既不知人也不知己: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特征和心理面貌缺乏了解。
(二)害羞:指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以致无法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阻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害羞的形成主要在后天。
(三)孤僻:不随和、不合群,一种属于孤芳自赏、自命清高。
另一种属于有特殊的行为习惯,别人难以接纳,不愿意接受他,即怪癖。
(四)自卑:缺乏自信,在交往活动中表现为想象成功的经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
这种心理在与权威、长者、名人交往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角色固着:角色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它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的舆论、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所表现出的思维、行为方式。
一个人在生活中扮演着许多不断变化的角色,也就是说,人们在社会里的身份是不断变化的,你的行为特点也得有相应的变化。
如果一个人不知变通,固着一种角色,就是角色固着。
(六)过虑:在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持有适当的戒备心理是完全应该的。
但如果把天下人都看成是可以的人加以提防,就会严重阻碍交往的发展。
过去有句古话叫做“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过虑的另一种表现是求知交,而不愿广泛结友。
这就必然局限了自然的交往面。
(七)封闭:在交往活动中,封闭的人试图把自己关在一统天地里,本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原则,心里有个顽强的想法,我不想占你便宜,你也别想借我的光。
封闭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忧公开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身世经历后,人家就会疏远自己。
(八)干涉癖:是爱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和秘密。
试析高中生人际交往存在问题与对策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很多高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这对于高中生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本文以下,对高中学生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人际交往的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高中生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对于高中生来说,人际关系主要就是指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这些关系的和谐发展是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现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常快速,孩子多是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的,养成了孩子自傲、焦躁、自卑等心理特点,团结意识较差,在与人交往时就无法对他人的心理进行考虑。
同时,高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冲动、叛逆等情况,且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于异性开始关注,但是由于传统思想以及家庭教育的影响,促使孩子出现了自我压抑的心理,无法有效的处理人际关系。
由此来看,不管是从学生自身来说,还是从学校和家庭方面来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进行分析,实施有效的纠正策略,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中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在高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一方面会对其的正常交往进行影响,另一方面还会对高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具体来说,高中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封闭心理所谓封闭心理就是高中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不会对自己的内心活动进行表现的一种心理现象。
存在这种心理问题的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会表现为沉默寡言,喜怒从不体现在脸上,但是却容易产生悲伤的情绪。
这种封闭心理的出现,促使其不愿意主动去交往,友谊关系的建立困难,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孤独感。
(二)猜疑心理猜疑心理简单来说就是在没有得到事实结果的情况下,就对他人的言行抱有怀疑的态度,常常会无端地猜测他人的行为。
如果高中生的猜疑心理非常严重,就会出现无中生有、疑心重重的情况,对于他人常表现为不信任,人际交往非常困难。
例如,在班级学习和生活中,这种类型的学生如果看到别人在背后说悄悄话,就会怀疑对方是不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甚至对其产生抵触心理,即使这不是事实,也由于猜疑成为了自己心中的事实。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引言:中学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龄段,在这个阶段,中学生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学习上的压力和挫折,家庭上的纷争等。
这些问题会给中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其情绪和行为。
因此,如何认识和调适自己的心理状况,是中学生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1. 学习压力。
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往往由于升学和考试压力所引起。
升学压力使得很多中学生为了名次和成绩而不断地学习,在不断比较得失中,给自己带来心理压力。
同时,考试压力也是中学生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高考和中考前,往往更加强烈。
2. 家庭关系。
中学生的家庭关系也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些中学生可能面临着离婚、重组家庭、家庭暴力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中学生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同时,如果家庭没有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也会影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
3. 情感困扰。
中学生处于一个转折期,很多人会面临情感的纠葛。
有的中学生会遇到感情问题,如单恋、暗恋、失恋等,这些问题会妨碍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有时候,感情问题会引起心理问题,如抑郁、自闭等。
4. 自我认同。
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认识自己,并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此过程中,中学生会面临自我认同的困扰,有的人会出现自我否定、自卑等问题。
二、中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1. 学习适当放松。
中学生需要学会适当放松自己,缓解学习和考试带来的压力。
可以通过旅行、运动、听音乐、看电视等方式来放松自己。
2. 良好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中学生情感成长的重要场所。
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沟通,及时解决纠纷,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和支持的环境。
3. 学会处理情感问题。
中学生需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寻求适当的帮助,如倾诉、听取意见和建议等。
同时,中学生应该学会如何爱护自己,并学会尝试新的事物,以克服自卑感和自我否定。
4. 发掘自己的潜力。
中学生需要寻找自己的生活兴趣和潜力所在,这可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形成自己的生活玩法。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以及解决建议1、中学生的主要情绪特点:1)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对看法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烈,自尊的需求迫切,他们珍重自己的荣誉,尽一切努力保护自尊心。
因此,当他们意识到有某种威胁自尊心的因素存在时,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焦虑和恐怖;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就会生气、愤怒。
因此,他们对于别人的嘲笑、蔑视反应会非常强烈,对于教师的忽视、压制、不公平对待会非常敏感。
2)情绪反应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且强度大中学生情绪来得骤然,去得迅速,顺利时得意忘形,受挫时,垂头丧气,惹着他们三言两语就会勃然大怒,意外的打击会使他们丧失信心,甚至会走上轻生的绝路。
他们的心境主要有两种:一是欢乐、二是焦虑。
欢乐是由于生命力的活跃所致,焦虑是由于学习负担所致。
中学生的这两种心境是稳定的,交替的。
放假了,学习任务胜利完成了,心境就无比欢快、放松;开学了,新的学习任务摆在面前,紧张、焦虑就油然而生。
欢乐与焦虑就是这样循环交替,贯穿着整个中学阶段。
中学生的心境出比成人更易受感染。
如在阅读文学作品,观看电影、电视节目或日常遇到感情色彩浓厚的事物时,中学生较成人更容易被感动。
3)个别差异与性别差异中学生的情绪反应存在个别差异。
有的爱哭,有的爱笑,有的易怒,有的易悲,有的终日乐不可支,有的整天愁云遮面。
同时,还存在性别差异。
如在消极情绪的表现方式上。
男生倾向于发怒,女生倾向于悲哀和惧怕;在情感稳定性上,女生常为小事而伤心难过,但转过脸来即破涕为笑;男生的情感则相对稳定些。
在日常心理体验上,男生容易被兴奋、乐观所笼罩,女生则易被孤僻、悲伤所感染;在对同龄人的情感态度上,男生重视“哥们”之间的信任感情,女生则常常流露出对同伴的猜疑与忌妒。
教师的相处之道:根据中学生的前两个特点,教师应该首先树立一种为中学生所敬重的“良师益友”的形象,只有赢得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深入中学生的内心,协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
无须讳言,在应试制度的压力下,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意识到也不知道如何去改善状况。
浅谈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引言在中学阶段,人际交往是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学生经历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的社交圈也逐渐扩大。
然而,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中学生往往会面临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孤独感等。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
自卑感自卑感是中学生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
在这个阶段,学生们开始关注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形象,他们会自我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自卑感。
对策:1.培养自信心: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种活动,并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价值。
2.积极评价:教师和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和肯定,在他们取得进步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3.培养兴趣爱好:积极引导学生发展兴趣爱好,通过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提高自信心。
社交焦虑社交焦虑是指在社交场合中,个体感到不安、紧张和自卑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常常面临与陌生人交往、主动发言的困难,从而导致社交焦虑。
1.逐渐暴露于社交场合: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社交环境,从较小的社交圈开始,逐渐扩大到更广阔的范围。
2.培养社交技能:通过培训、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帮助学生掌握与他人交流的方法和技巧。
3.自我放松方法:教授学生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例如深呼吸、肌肉放松等,以缓解社交焦虑的症状。
在中学阶段,学生可能会面临课业负担增加、朋友圈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
这种孤独感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对策:1.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家长要与孩子保持密切的沟通,关心他们的情感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积极参与社交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各种社交活动,结识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
3.寻求帮助: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服务,提供给学生一个倾诉与解决问题的平台。
结论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和家庭环境下,中学生应得到关注和帮助,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中学生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与辅导对策作者:邢万里来源:《学业》2019年第03期摘要:中学生的交往活动对其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的变化明显,特点突出,表现出特有的交往问题。
因此,对中学生交往活动的辅导,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要结合中学生的实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问题;辅导对策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必然会在其人际交往总体现出来。
研究表明,进入中学阶段,青少年的人际关系方式了明显的变化。
他们对父母和教师的心理和感情依赖日益减少,而更依赖于与同伴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质量对青少年的社会技能、自我意识、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影响。
一、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1.封闭心理引起交往障碍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计算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
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2.自卑心理引起交往障碍有这类心理的学生往往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对自己的言谈举止和能力没有信心,在交往中害怕其他同学不理自己,不敢主动积极地与其他同学交往,特别是有异性在场时,表现笨嘴笨舌,面红耳赤,有的不敢正视,这些恐惧心理使他们生活暗淡、不愉快,给他们带来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于是就对人做假,眨低别人,抬高自己,以消除自己的不安,从而拉大了自己与周围同学的距离,人际关系变得疏远。
3.自卑心理引起交往障碍自信心是青少年成长和成才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品质,但过分自信,那就足傲慢自负了。
“谦受益,满招损”,实际上自卑、自负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结果,对自己评价过低,只看到缺点而看不到优点,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高,只看到优点幡看币到缺。
4.多疑心理引起交往障碍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中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调适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人际交往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幸福、快乐、成功或痛苦、烦恼、失败,都或多或少的与自身的人际交往状况有关。
成功的人际交往是人们生活幸福,学业、事业成功的关键。
而中学时期正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身体的发育,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
一方面对社会有各种强烈的需求,极力地想表现出自己的力量。
另一方面,他们对社会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对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与可能性了解得还不够深刻,加之人生的价值观尚未稳定地建立。
因此,他们的愿望与现实有时可能一致,优势有时可能遇到冲突。
因而伴随着愿望的实现和落空,情绪也会随之浮动。
这种心理发展的不平衡,往往会造成他们在交往心理上的障碍。
据调查,目前有28%初中生、55%的高中生存在着交往上的障碍。
最典型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性格上的缺陷,来源于心理学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自卑是中学生的大忌,有自卑心理的同学,在人际交往中总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总是想象成功的经验少,失败的经验多,丧失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2.自傲心理:与自卑心理相反,自傲心理表现在交往中是不切实际地对自己作高度评价,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交往,常常使别的同学处在难堪、窘境中。
3.自私心理:在交往中,以自己为中心,以满足自己的欲望为目的,不顾他人利益和需求,常常引起同学的不满和反感,影响交往的产生和发展。
怎么在当前独生子女占多数的中学生中,是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
4.恐惧必理:在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面前,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5.封闭心理:具有封闭心理的同学主要有两种:一是害怕别人算计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与人交往。
二是学习时间太紧,无暇与人交往,颇有点“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味道。
这种心理严重者对任何人都不信任,怀有很深的戒备心理,从此也就隔绝了人际交往。
6.害羞心理:害羞心理有较大的普遍性。
中学生在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者,从而使他们失去许多社会交往和比较的机会,推动他人的鼓励以及自我进取的动力。
7.嫉妒心理:这种病态心理比较常见,是对他人所取得的地位、名誉、成绩、进步等的一种不服气、不友好,甚至是敌对的情感,是由一种想保住自己的优越地位而极力要排除他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
嫉妒给自己带来的不是上进,而是忌惮、愤恨和人际关系的不和谐。
8.猜疑心理:表现为在交往过程中,自我牵连倾向太重,长期处于“疑神疑鬼”的情绪生活中,对他人的言行过分敏感,多疑、不信任,往往陷入痛苦和焦虑之中。
9.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中学生日益增强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与家长和教师闹对立而形成的。
这种心理表现为对所交往同学的言行举止不加分析地批判、对抗和抵制,使双方关系紧张,致使同学之间的交往难以顺利进行。
10.干涉心理:干涉心理表现为对别的同学的事情过分关心,表现为以打听、传播和干预别人的私事、私密为乐趣,从而引起别人的不满和厌恶,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
以上不良心理并非彼此孤立,而往往是相互交错,相互作用不同的交往过程中。
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一些人际交往困难和不适应是难免的,而对这些青少年的不良交往心理,在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必须从调节交往认知结构和学习交往技能两方面着手。
首先要求中学生必须端正交往态度,纠正不良认知,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
1.树立平等交往的观念。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有理性的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
在交往中,不管性别、家庭条件、地位、学习成绩如何,都是平等的主体,而无尊卑优劣之分。
这
是正常交往产生和发展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
2.树立真诚交往的观念。
古人云:“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言”。
真诚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相互理解和信任土,表现在对人的坦率和尊重上,表现在诚实守信上。
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
要改善与同学的紧张关系,就不能虚情假意、口是心非。
应当以真挚的情感,诚实的态度去拨动对方的心弦,让对方从内心相信和理解你的友好愿望,接纳你的行动。
3.树立主动交往的观念。
中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错误思想观点的影响,对人际交往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这些中学生自身主观方面所导致的心理问题,要求中学生主动了解同龄人的性格、爱好,多与同学谈心,互相交流信息、思想及感情,取得相互了解与信任,密切同学之间的来往,做一个真正受他人欢迎的人。
4.树立学而得之的观念。
人并非生而知之,交往也需要学习,中学生要多读一些有关方面的书籍,掌握待人接物、谈话、交往、表达意见、当众演说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学识素养。
在交往中向同学学习,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加强个性修养,真正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
5.树立以交往促发展的观念。
人际交往是个人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广大中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有意无意地调整自己的行为,逐步学到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态度、伦理道德规范等等,逐步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意识到自我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学会与人平等相处和竞争,养成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的习惯,从而为自立于社会,取得社会认可,成为一个成熟的社会化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不能认为人际交往可有可无,中学生应该端正交往态度,以交往为契机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来培养和提高。
在心理辅导和咨询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如下的交往技能。
1.学习微笑技能。
微笑是人际交往中一份永恒的介绍信。
笑容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自己和对方明朗活跃起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反之,脸色忧郁,刻板阴沉,别人会退避三舍。
因而,在交往过程中,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缓和是十分重要的。
2.学习倾听技能。
学会做个能耐心且善于倾听别人诉说的听众,对交往来说很重要。
在交往中,有些同学往往不注意“倾听”,对对方的话不耐心听,从头到尾只说自己的事情,随意打断并插入自己的意见,夸夸其谈,自我陶醉,很明显,这样的行为,这样的同学是难以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3.学习赞美技能。
任何人都希望他人的认同和赞赏,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阶值。
赞美的话语最能激起别人的自尊心,这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因而在交往中宜多注意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势,给予真诚的称赞与肯定,从而激发对方与你交往的热诚,获得别人的好感。
当然,赞美也得注意方式方法,以免弄巧成拙,特别要防止虚伪的谄媚之辞。
4.学习自控调节技能。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学会自我调节,运用已知心理学知识,对交往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或求助于心理咨询机构和老师,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升华。
一般说来,通过以上措施,中学生都可以克服不良心理,使自己和谐地与众人相处,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使自身心理得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