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版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13
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从而自然引出“地形为什么变化”。
地形的变化地理教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通过举例分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分析褶皱、断层的示意图和景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海陆变迁、火山、地震等形成的原因,使学生对火山、地震都分布在板块构造带上及对全球构造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
阅读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图,使学生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通过读外力作用的四幅景观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外力作用的基本形态,初步认识地形的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通过读图分析,和组织讨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教学内容的海陆变迁的事例和现象,,培养学生从现象追踪本质的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通过学习本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材分析“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地形的变化”这部分,是在前节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陆地地形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中抽象而难于理解的知识较多,为全章教学的难点。
教学中应注意加强直观性,突出重点,不再扩大讲授内容的范围和深度。
教材首先从现象入手,以喜马拉雅山区和台湾海峡的海陆变迁的实例引入。
以生动、鲜明的例子,使学生得出地形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不断演变而成的,而且目前仍在不断变化着。
关于“地形是不断变化的”的教法建议“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段内容,用质疑的方式,提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然后从实例入手,使学生进入问题情景,提的问题要具有很大的悬念,吸引学生思考,通过分析证据,启发学生自己得出海陆不断变迁的结论。
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这是什么原因?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也就是我们目前看到的地表形态如陆地和海洋,陆地上的高山、平原、高原、盆地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地理教案探究地球上的地形变化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2.了解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地理实物模型、图片资料、实验材料。
五、教学步骤:Step 1 引入(15分钟)1.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教室周围的地形,并描述观察到的地形特征。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上的地形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原因导致地形发生变化?3.导入教学主题: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
Step 2 概念解释(15分钟)1.使用教学课件和实物模型介绍地形变化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形变化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在时间上发生变化,包括地壳变动、地表测量变化和地表形态变化等多方面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有哪些?一起讨论并列举出常见的原因,如地震、火山喷发、风蚀、水蚀等。
Step 3 地形变化的形成过程(30分钟)1.使用图片资料展示地球上的不同地形,并引导学生猜测地形形成的过程。
2.分组讨论并简要汇报各自小组的猜测结果。
3.使用实验材料和示范,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使用水模拟河流的侵蚀作用,使用砂土模拟风蚀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形成的过程。
4.结合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地形形成的常见过程,如河流侵蚀形成峡谷、风蚀形成沙漠、地壳运动形成山脉等。
Step 4 小结(15分钟)1.进行知识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2.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解答他们的疑惑。
3.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Step 5 拓展延伸(15分钟)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地名,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该地区地形的形成过程,并写一篇作文。
2.使用互动课堂、地理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拓展地形变化的知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原因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地球上各种地形的形成过程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2024广州版地理(六三制)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全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使学生了解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四单元《地形的变化》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教学目标:- 了解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能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2. 教学内容:- 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 地形分布图的观察与分析。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
- 掌握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原因。
- 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3课时:地形变化的实例1. 教学目标:- 了解地形变化的实例。
- 分析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2. 教学内容:- 地形变化的实例。
- 地形变化实例的原因及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的变化。
2. 运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直观展示地形的变化。
3.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形分类及特点的理解。
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地形分布图,并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教学资源1. 地形分布图。
2. 地形变化实例图片。
3. 教学PPT。
六、教学步骤第1课时:地形分类及特点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发现地形的特点。
2. 讲解:介绍各种地形的定义及特点。
3. 实践:让学生识别常见地形,并了解其分布。
4.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地形分类及特点。
第2课时:地形变化的原因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地形分类,引发学生对地形变化的思考。
地形变化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分类。
2.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地理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地形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地形变化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地球表面地形的分类:山地、高原、平原、丘陵、河流等。
–地形的变化形式: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河流侵蚀等。
2.地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和地震的原因和影响。
–风化侵蚀: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的原因和影响。
–水体侵蚀:河流侵蚀和海岸侵蚀的原因和影响。
3.典型地形变化案例分析–喜马拉雅山脉:地壳运动和地震对地形的影响。
–平原地带:风化侵蚀对地形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水体侵蚀对地形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入地形变化的概念,并提出学生对地形的认识和观察。
2.知识讲解与示范(2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地形变化的分类和原因。
–用图例和实例解释和展示地壳运动、风化侵蚀和水体侵蚀对地形的影响。
3.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通过图表、图片或实物进行展示,并解释地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4.案例分析与解读(30分钟)–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地形变化形式、原因和影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5.拓展活动(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问题,鼓励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自主思考和探索。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收集更多的案例和资料。
6.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帮助他们解决。
四、教学资源1.课件和投影仪。
2.地形变化的图片、图表、实物等教具。
3.典型地区地形变化的案例资料。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小组展示评估:评价小组展示的准备和内容。
3.案例分析评估:分析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思考和解释。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5篇第一篇: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2《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课前准备1、教师、学生搜集自然力量和人为力量对地表影响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2、每组准备一套:带铁圈的铁架台、酒精灯、烧杯、水、两块掰开的泡沫。
教与学的目标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面对地表改变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2.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3.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青藏高原图片,(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趣的是登山队员多次在青藏高原的喜马拉雅山主峰上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展示图片);2、展示非洲板块和拉丁美洲版块图片。
你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想法?让学生猜想、交流并汇报。
3、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表的变化》。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关于地表的变化,大家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讨论汇报。
(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什么力量让地表发生变化?地表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我们这里的地表发生过变化吗?)2、为什么地表会发生变化?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现有知识,先猜一猜。
学生回答(地震、火山、风化、搬运、堆积等)。
3、上面同学们说的既有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也有人为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以小组为单位,先充分交流你们课前搜集的资料,看一看自然力量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交流并汇报。
4、做实验也是我们研究科学的好方法。
设计什么样的实验呢?板块运动模拟实验:在盛有水的烧杯内放两块紧靠的泡沫,用酒精灯加热烧杯,泡沫块逐渐分开。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汇报实验方案。
生做实验。
5、教师展示资料:(火山、地震、泥石流、石蘑菇等)小结:自然力量如板块移动、火山、地震、风化等都能对地表、地貌造成很大的影响。
6、人类活动对地表有哪些影响呢?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乱砍乱伐、过度放牧对地表的影响)。
教师展示图片:(三峡工程、三北防护林、开山修路等)小结:人类活动在不断的改变着地表形态,而且影响越来越大。
《地形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的分类及特点。
2. 引导学生认识地形的变化原因,了解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2. 地形变化的原因3. 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4. 地形变化的实例分析5. 实践探究:观察周围地形变化,分析其原因及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 难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具体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直观展示地形变化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形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新课导入:讲解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迁、人类活动等。
3. 实例分析:分析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5.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分析周围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评估1. 评估方式:课堂问答、小组讨论、实地观察报告2. 评估内容: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地形变化的原因、地形变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实地观察及分析能力3. 评估标准:学生能够准确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完成实地观察报告,并能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影响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程度和反馈意见。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地形的变化》学科领域:自然地理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3. 培养学生观察地形、分析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点,地形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难点:地形变化的机制,地形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形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地形变化的真实案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形变化的现象。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地形图,引导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类型及特点。
2. 探究地形变化的原因:提问学生,引导他们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3. 案例分析:展示多媒体材料,介绍地形变化的真实案例,如地震、火山爆发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形变化的过程。
4.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地形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讨论成果,强调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过程。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地形变化的现象,如河流侵蚀、土壤侵蚀等。
3. 分析与评价:让学生结合实地考察,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及过程,评价地形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形变化的重要性。
5.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地形变化的防治措施,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地形基本类型及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地形变化原因及过程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观察地形、分析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我国地形图、地形变化的真实案例多媒体材料。
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案名称: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教学目标:1. 了解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理解地形的变化过程;3. 掌握地形变化的影响因素;4. 能够分析和解释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
教学内容:1. 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2. 地形变化的过程3. 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4. 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教师可用一张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回忆和复习地形相关的知识,如山脉、河流、平原等。
步骤二:讲授地形的概念和组成要素1. 介绍地形的定义和组成要素,包括地形高度的变化、地势起伏的变化、地形特征的变化等。
2. 与学生一起观察一些地形图,并分析其中的高地、低地、斜坡等要素。
步骤三:讲授地形变化的过程1. 介绍地表的自然变化过程,如风化、侵蚀和沉积等。
2. 解释地形变化的中长期过程,如地壳运动、地球动力学、气候变化等。
步骤四:讲授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1. 介绍地形变化所受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构造活动、水力作用、重力作用、生物作用等。
2. 分析不同因素对地貌的影响,如河流的侵蚀和冲刷、地震和火山的地表变化等。
步骤五:讲授地形变化的原因和结果1. 分析地形变化的原因,如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表隆起或下沉、气候变化引起的沙漠化或湖泊消失等。
2. 探讨地形变化的结果,如新的山脉或河流的形成、土地的丧失和水资源的减少等。
步骤六:案例分析和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案例中的地形变化原因和结果。
步骤七:概括总结教师总结地形的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和结果,并强调地形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影响。
步骤八:作业布置布置与地理教材相关的作业,如完成习题、写小结或研究报告等。
评估方式:1. 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参与和表达情况;2. 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其对地形变化的理解程度;3. 参考学生的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的成果,评估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中国地图2. 地形图3. 地理教材和习题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地形的变化》说课教案一、内容: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地形的变化》二、授课类型:电脑辅助教学课三、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地形的变化》是在学生学习了《大洋和大洲》、《陆地地形和海底地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用动态的观点认识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变化过程的重点内容,是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的生动体现和补充,是探讨5种陆地地形变化的根源、基本特征、产生过程的重要知识。
同时是将要学到的《世界政区地图和分区》等有关章节,解释诸种地理现象的关键知识的准备阶段,是地理基本理论和实用的衔接点,是《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
在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应用理论知识的辽阔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地理技能素质。
对该内容掌握、理解程度深浅,应用娴熟与否将直接影响与地形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2.教学目标(1)了解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变化是缓慢的事实:(2)了解地球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对地形的共同影响;(3)通过学习地形变化及成因,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从而形成"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演示有关模型,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地理素质。
3.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形是变化的及变化的原因。
(2)难点: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
4.教材处理(1)文字:重点选择"地形是不断变化的"及"促使地形变化的内部力量",而"促使地形变化的外部力量"可用身边的事例解释,其余内容概述即可;小结用录像活化。
(2)图:以"3.24-3.27"图、"3.30-3.35"图为重点解释地理事物之用,其余仅作辅教。
"3.24"图所反映的现象可用丹霞山海陆变迁事例取而代之;将"3.33-3.3.34"图融入身边事例加以解释。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使学生掌握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1. 地形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 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地球仪或地形图。
2. 相关视频资料或图片。
3. 教学PPT。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仪或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的种类和分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地形的基本概念,让学生理解地形的定义和特点。
2. 教师讲解地形的分类,包括平原、山地、丘陵、盆地等,并展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三、地形变化的原因(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形变化的原因,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地形变化的具体实例,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河流侵蚀等,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变化的原因。
四、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包括气候、水文、生态等方面。
2. 教师通过PPT展示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如山脉对气候的影响、河流侵蚀对地貌的影响等,帮助学生理解地形变化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所讲的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二、地形变化的实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形变化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黄土高原的形成等。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地形变化的原因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地形变化的实例,进行分析并制作PPT进行展示。
2. 教师鼓励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运用电化教学讲“地形的变化”本节教材用动态的、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述了地形是不断变化的以及地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样两个问题,内容比较抽象。
考虑到初一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形象,课堂上通过演示结合读图分析,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明显提高。
教学过程如下:一、地形是不断变化的1、用实例设置悬念,列举我国海陆变迁的两个实例.调动学生急于求知的积极性。
(1)看幻灯片“喜马拉雅山中海生生物化石”。
让学生观察岩石中发现什么化石?(鱼、海螺)思考鱼和海螺是海洋中生物,怎么会在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上发观?(证明这一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后来才隆起逐步形成高山)(2)有没有原先是陆地,后来沉降为海洋为地方?请学生看书中“想一想”内谷(今天的台湾海峡就是一例)2、小结幻灯打出下表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地形是变化的、而且仍在不断变化着。
3、引入下文今天,人们看到的地表形态仍在不断地变化着,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变化呢?二、来自地球内部的力1、让学生观察书页受挤压变形的图画,他们通过亲自动手用书做实验,懂得挤压使水平书页发生弯曲变形的道理。
2、演示讲解“褶皱、断层形成”的幻灯片,突破、化解教学难点。
(褶皱是用海绵做的,受力后能向然隆起。
断层是活动的抽拉片)。
3、对照课本“褶皱”、“断层”、“褶皱形成的山”、“新层形成的山”4幅图,巩固新课。
要求学生看图回答,说出褶皱、断层是怎样形成的?又是如何形成山地的?4、前后知识联系,做“想一想”中的两个题目(用板块运动知识解释)。
启发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比?(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变成断层。
(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挤压发生褶皱形成的)(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
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5、放映“火山、地震”录像,进行启发:(1)地震的形成(2)火山的形成:(3)地震、火山使局部地形发生急剧变化。
《地形的变化(1)》教案设计Z第二B教}育3资4源《地形的变化(1)》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知道地形是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的,能解释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台湾海峡有森林遗迹。
(2)知道促使地形发生变化的两种力量。
(3)能区分哪些是内力作用,哪些是外力作用。
(4)知道内力和外力作用的结果。
2、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目标(1)体验观察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
(2)学生注意观察日常实例并利用课本知识来解决问题。
(3)学会关注流水和风力的影响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如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
(4)体会人类活动越来越深刻的改变着地形,改变地形要遵循自然规律。
(5)树立改善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3、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生学会观察——提出问题——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探究方法。
(2)学会利用生活实际现象解释书本中的知识的方法。
4、STS关系目标:(1)体验科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并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二、教学重难点及关键点:(1)重点是理解运动和变化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地形变化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形式,而且这种运动和变化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的。
(2)难点是知道地形是变化的及变化的种种原因。
(3)关键点是能解释每一种内力如何引起地形的变化°三、教学方法:观察法、演示法、归纳法、导学法、讨论法、阅读法、分析法、讲述法、提问法。
四、教学器材:多媒体五、教学课件:054083028—1 (上课用课件、PPT)、054083028—2(演示流水对不同岩石的侵蚀作用)、054083028—3(演示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网页:福建一裸露河床怪洞遍布疑似远古冰臼六、教学过程:教学任务与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引入讲述:第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地震和火山, 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地震和火山是由于什么造成的?讲述: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壳的剧烈震动造成的,那么地壳的缓慢变化会造成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东西。
地形的变化说课稿
地形的变化
初一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重点、难点
我上的是《自然地理读本》第七课《地形的变化》的第一课时,这课是第六课《多样的地形》的深化,它主要阐述了地形是变化的和地形为什幺会变化这两个问题。
本课时主要学习地形是变化的及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
本课的重点是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形的变化。
但我认为地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必须具备防震减灾的知识。
所以我把地震也列为本课重点。
褶皱、断层和地震的成因这几个知识点比较抽象,初一学生理解有点困难,是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地形的变化,让学生意识到世界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唯物世界观。
2、通过学习地震,让学生科学地认识地震,客观地对待地震。
培养学生对待突发事件时冷静、乐观的态度,以及主动克服面临的困难的精神。
3、通过小组讨论、发言,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通过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祖国多美好的爱国热情。
能力目标。
《地形地貌的演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
学生能够了解地形地貌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如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等)和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
学生能够掌握观察和分析地形地貌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地图、图片、实地考察等手段获取和处理地形地貌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图片、视频和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撰写地形地貌演变的小论文或报告,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形地貌演变的主要过程和影响因素。
常见地形地貌类型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形地貌演变的相互关系和综合影响。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形地貌的基本概念、类型、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等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2、直观演示法运用图片、视频、模型等直观教具,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形态和特点,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感性认识。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地形地貌演变的案例,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学习。
4、实地考察法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地形地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 分钟)展示一组美丽的地形地貌图片,如黄山、桂林山水、黄土高原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地形地貌是怎么形成的吗?它们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地形地貌的演变。
2、讲授新课(30 分钟)地形地貌的概念和类型(5 分钟)讲解地形地貌的概念,强调地形是指地表的形态,地貌是指地表的面貌,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和特征的总称。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地形变化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形变化的类型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对地形变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科学的情感,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
教学重点:1. 地形变化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2. 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形变化成因的复杂性。
2. 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地形吗?地形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地形是指地表的高低起伏和形状,对我们的生活、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1. 地形变化的基本概念- 地形变化是指地表形态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
- 地形变化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种类型。
2. 地形变化的类型及成因- 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 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沉积等。
3. 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农业:影响土地的利用和作物生长。
- 对交通:影响道路、铁路、机场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 对城市建设:影响城市布局和规划。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明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形变化的基本类型及成因。
2. 提出课后思考题:如何应对地形变化带来的挑战?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提问:地形变化有哪些基本类型?成因是什么?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地形变化成因的复杂性- 地形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2. 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多样性- 地形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 人类应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地形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课堂活动1.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应对地形变化带来的挑战?2.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地理学科>>初一上学期>>关于“地形的变化”的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地形的形成;内力作用的几种表现阅读各类地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或实物教具,教材中的各种地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地形的变化(导入):你们知道“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中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多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就我们个人的人生的阶段,是不可能看到东海变成桑田的。
但从发展变化的角度看,你认为沧海能变成桑田吗?你能提供出证据吗?(学生活动)请思考这几个问题:1.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在喜马拉雅山区的岩石中发现了含有鱼、海藻、海螺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什么问题?2.近年来,人们发现在台湾海峡海底的某些地方,分布着古代森林的遗迹,反映了这里过去是什么状况?(总结)这些事实说明今天的地表形态,都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不断演变而成的,现在仍在不断变化着。
(板书)第三章世界的海洋和陆地第三节地形的变化(提问):为什么喜马拉雅山会从海洋变成高山?为什么台湾海峡会从陆地变成海洋?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形不断变化?(计算机演示)或(实物演示):书页受挤压变形,为什么会发生变形?(受到力的作用)。
分析褶皱和断层示意图,褶皱和断层的形成?辨别褶皱形成的山和断层形成的山。
(褶皱:岩层受力变形,表现为隆起和凹陷;断层,岩层受力断裂,表现为岩层沿断裂面的上升和下降。
(讨论)36 “想一想”(1)两个板块碰撞推挤时,岩层会发生什么变化?喜马拉雅山系是怎样形成的?(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如果岩层受挤压过度,会形成断层。
喜马拉雅山系是板块在运动中碰撞推挤,发生褶皱而形成的山。
)(2)断层形成的山,边缘往往是陡崖,这是什么原因?(由于断层形成的山,是沿着断裂部位错动而隆起的,所以边缘往往是陡崖。
这种运动叫地壳运动。
(学生活动)这样的运动很难被我们感知。
但在小学我们却学过地壳变动的剧烈表现形式,是什么?火山、地震,读图片P35图325火山爆发和图326地震后开裂的景观图。
2020年自然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精品版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教学案例自然地理读本(上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地形的变化★教学要点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知道褶皱、断层、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
2.了解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关注人类如何提高防震抗灾能力。
3.了解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4.培养学生识读地图的能力,把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落实到图上。
5.收集有关火山地震的图文影视资料,讨论如何提高防震抗灾的能力;通过应急避震的演习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
6.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初步形成探究、求真求实的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7.科学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提高学生的应急避震能力,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难点内、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设计引入:很多同学都爱看动画片,对不对?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小动画片。
(放动画片《沧海桑田》)谁能给这个小动画片起个名?(沧海桑田)非常准确,你真棒。
沧海能变成桑田,桑田也能变成沧海,说明了什么?(地形变化)非常好,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地形的变化。
(板书:第七课地形的变化)师:沧海桑田是古代的神话传说,在现实生活中谁知道有关地形变化的事例?生1:喜马拉雅山过去是一片汪洋大海。
生2:台湾海峡曾经是陆地。
······师:答的真好,同学们知道的比老师都多,老师也应该多增加知识积累了。
谁能告诉老师你一年身高增长几厘米?生:我一年长3——4厘米。
师:恭喜你,你比喜马拉雅山“长”高的速度还快,科学家经过测量发现喜马拉雅山还在慢慢地升高,和同学们一样,大约每年“长高”几厘米。
通过喜马拉雅山在“长高”,同学们发现什么了吗?生: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师:非常好,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我们借用一下你们英语课上学过的时态,地形的变化是?生:现在进行时。
(板书:地形在不断变化)师:同学们是否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地球表面的地形在不断变化呢?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我们一起来研究。
同学们先按照座位相邻,组成四人小组,讨论两分钟,一会儿我们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结果。
(学生讨论两分钟,然后分组汇报)教师总结: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引起地形变化的力有两种,一是来自地球内部的力,二是来自地球外部的力。
我们先来研究内力作用引起地形的变化,老师请同学们看一张照片。
(放照片)师:这是老师今年暑假去大连旅游,在金石滩照的一张照片。
去过大连的同学请把手举起来。
(众多学生举手)噢,这么多同学去过,没举手的同学我相信你们去了别的地方是吗?!去过金石滩的同学请举手。
(许多学生举手)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金石滩?生:金石滩距大连市较远,现在有“轻轨”直达,那里有沙滩浴场,有奇石馆,有腊像馆,还有高尔夫球场。
师:你说的太好了,金石滩位于大连市西北,距大连市区50公里,是一个综合性的风景旅游区,老师最感兴趣的是那里有许多形成于6亿年前的岩层和岩石。
同学们仔细观察照片上的岩层,谁能描述一下岩层的特点?生:岩层的形状是弯曲的。
师:岩层怎么会变弯曲了?生:由于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
师:非常好。
大家看大屏幕。
(放动画)原先水平的岩层埋藏在地下时,由于受到了地球内部的巨大挤压力,发生弯曲,这种弯曲了的岩层象什么?生:象衣服上的褶子,人脸上的皱纹。
师:所以人们给它起名叫——褶皱。
(板书:褶皱fold)谁能用你们的地理书演示一下褶皱的形成?(生:用书演示)同学们一起拿起书,演示褶皱的形成。
(学生演示)如果岩层受到的力超过了它的承受能力,(教师双手弯曲木筷,直到木筷折断)岩层会发生断裂,并沿着断裂面发生上下或左右的移动,叫断层。
(发木筷让学生动手弯曲木筷,直到折断)(放断层动画,然后找学生描述断层的形成)褶皱和断层都会引起地表形态的改变。
(板书:断层fault)我们来看我国两座著名的大山脉。
(放华山、珠穆朗玛峰图片)从它们的形态上判断,同学们分析一下哪一座是褶皱形成的山,哪一座是断层形成的山?生:华山是断层山,珠穆朗玛峰是褶皱山。
师:非常好。
我们再来分析几座山峰。
(放一组山峰图片)(学生按形态判断有时会有错误,教师要熟悉所给图片中山峰的成因,及时纠正错误,同时说明山峰的成因不能单靠外在形态判断,需要研究内在成因,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师:内力作用有时会以非常激烈的形式改变地形,同学们请看这种内力作用叫什么?(放火山录像)生(众):火山师:(板书:火山volcano)我们班有没有对火山特别感兴趣的同学?生(众):有。
师:好,请你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火山喷发的原因,老师给你一张图,你看图来讲。
(放火山喷发示意图)生:地下灼热的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地壳的裂隙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喷发。
师: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会堆积成——火山。
(放富士山图片)海底的火山喷发后露出海面,就会成为海岛。
(放夏威夷火山岛图片)有些火山口会形成湖泊。
(放白头山天池图片)火山按活动情况,可分成三类,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及其定义。
然后教师给出一组世界著名的火山图片让学生猜每一座火山分别属于哪一类,同时欣赏火山风光)师:地震和火山喷发一样,也会在短时间里使地形发生改变。
(板书:地震earthquake)同学们都知道地震的破坏作用非常大,谁能知道为什么会发生地震?生:地球内部的力量积聚到一定程度,使岩层发生震动或突然断裂,形成地震。
师:回答得太好了,那么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的?生:地震会造成山体崩塌,大地开裂,地面隆起或陷落。
师:衡量地震的大小有两把尺子,一个叫震级,一个叫烈度。
每次地震发生,有关部门通常都要公布地震的震级,什么叫震级?(提示:同学们看书回答)生:某次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等级。
师:什么是烈度?生:烈度是地震时地面和建筑物受到的破坏程度。
师:震级和烈度是什么关系?生: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师:震级相同的两次地震,烈度一定一样吗?我们来看发生在台湾的两次大地震。
(放投影:知识窗《台湾大地震》)为什么“921”地震震级7。
6级,“331”地震震级7。
5级,两次地震震级相近,烈度却相差很大?生:1999年“921”地震的震深只有1公里,震源在陆地,发生在深夜。
2002年“331”地震的震深为10公里,震源在海域,而且是白天发生。
因此两次地震的震级相近,烈度却相差很大。
师:由此,我们总结一下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是?生:震级大小、震源深浅、地物与震中距离距离。
师:总结得真好!地球上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人们感觉到的只有5万次左右,造成严重灾害的平均每年十多次,台湾在两年多的时间发生了两次大地震,(放《世界板块分布图》)我们看台湾在世界的位置,从图上分析,台湾为什么多地震?生:台湾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不稳定,多地震。
师:分析的非常准确,你很有分析能力。
世界上有两大火山地震带,都位于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
(点鼠标在《世界板块分布图》上叠加“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两大火山地震带都是按它所在的位置命名的,位于地中海和喜马拉雅山一带的叫“地中海和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叫“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
同学们从图上看,台湾位于哪个地震带上?生:环太平洋地震火山带上。
师:非常好,从图上看我国正位于这两条火山地震带的交汇处,所以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不仅改变了地形,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
我们来看录像。
(放地震录像)地震的破坏作用有哪些?生:房屋倒塌、地面陷裂、人员伤亡。
师:如果地震发生了,我们如何应急避震呢?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两分钟。
(学生讨论两分钟)师:讨论好了?生:好了!师:好,我们来个实地应急避震演习。
场景是这样的:我们正在这个教室里上课,突然感到房屋摇晃,地震了,同学们各自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方式迅速应急避震。
1——2——3——开始。
(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学生们各自选择自认为安全的地方“避震”:有的钻到桌子下面、有的跑到墙角蹲下、有的向门跑去、有的在教室里乱跑)师:好归位。
下面老师采访一下选择不同地方和方式避震的同学。
(教师到选择不同地方和方式避震的学生前采访,学生回答他(她)作出选择的原因,得出在教室里科学的应急避震方式是:钻到桌子下面和蹲在墙角)师:同学们对在教室上课时发生地震有了应急避震方法,如果地震发生在夜晚怎么办?生1:钻到床底下或跑到卫生间。
生2:蹲到立柜或冰箱的旁边。
生3:蹲到墙角。
师:同学们的办法都很好,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建议的。
(放《应急避震措施》)我们学习了应急避震措施,希望同学们不仅自己知道,还要做防震减灾的宣传员,把你们学的知识告诉父母和亲戚朋友,让更多的人有防震减灾常识,好不好?(好)地震的破坏力这么大,现在人类能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呢?猜一猜。
(学生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师:答案是:不能。
谁知道我们国家对地震的研究处于世界上的什么水平呢?(学生有的说先进,有的说落后)师:老师可以自豪的告诉大家我国的地震研究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人类对地震的研究还有许多空白需要去填补,也需要我们在坐的每一个同学去填补。
让我们畅想一下,如果在坐的一位能研究出一种方法或仪器准确地预报地震,那将会怎么样?生1:申请世界专利。
生2:名字载入史册。
生3:为祖国增光。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希望有志于从事地震研究的同学现在就开始好好学习为你的理想做准备。
上面我们一起学习的是内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现在我们来看外力作用是如何改变地形的。
请大家看录像,看完说出录像中有哪些外力作用在改变地表形态。
(放一组录像)生:有阳光、流水、风、海浪、冰川、生物和人类活动。
师:你观看地很认真,回答的非常全。
(板书:外力作用——阳光、流水、风、海浪、冰川、生物和人类活动)下面请每一位同学选择一种外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它是如何改变地表形态的。
(每一种外力找一名学生描述,回答不完全的继续找学生,描述完整为止)师: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变地形的力量越来越大。
人类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地形呢?为什么?生:不是,人类不合理的改变地形,如:围湖造田、陡坡开荒等会造成洪水、水土流失等灾害,破坏生态环境。
师:回答的非常好。
人类改变地形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为了眼前利益盲目改变地形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都迟早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同时也被后人唾骂的,对不对?(对)所以我们当代人在需要通过改变地形寻求发展的时候,一定要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同时,又不损害我们子孙后代的利益,对不对?(对)非常好,看来我们同学都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