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901.95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媒体(New Media)是依托当今社会最新的数字传输技术、互联网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广大媒介受众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区别于传统的报刊、电话、广播、电影、电视等媒体的新型媒体。〔1〕

大学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高校特定的环境和高等教育特定的体系下内化社会规范,学习社会文化,在社会角色的期待下,以特定的行为模式,成长为专门人才,适应和改造社会生活的过程。〔2〕

随着当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社会化进程受其影响和冲击更直接、更充分。2011年9月,我们开展了以“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社会化”为主题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我校学生,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

一、大学生新媒体使用状况

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正以惊异的速度全面融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而当今大学生风华正茂,对新生事物敏感且富有探索的热情,日益成为对大众传媒最为熟悉也最为依赖的年轻的高学历群体。

(一)媒介接触情况层面:互联网与手机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调查中,我们发现在互联网、报纸、杂志、手机、电视、广播等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大众媒介中,大学生使用最多的大众媒介是互联网(比例高达98.73%)和手机(高达92.35%),这与以往学者的调查结果有所不同,手机取代了报纸(68.88%)排在第二位。随着3G 时代的来临和手机信息交互功能的日益强大,我们可以预见手机将进一步拉大与报纸等传统平面媒体之间的差距,紧跟互联网,成为日常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

(二)大学生对新媒体的参与度和依赖度:以互联网为代表

本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的网龄、上网时间长短和网络使用频率这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的网络参与度。结果显示:在网龄维度方面,被调查学生中仅有3.8%的学生的网龄不到1年,而超过60%的被调查者的网龄在4年以上,这说明大学生普遍在中学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和使用了网络;在上网频率维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75%的学生不确定自己的上网频率但上网间隔时间不长,而15.3%的大学生几乎是天天上网,仅有7.9%的大学生一星期只有一次上网,主要集中在周末等休息时间。根据上面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上网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生几乎每天必做的事情。另外在上网时间维度方面,47.9%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2小时,而平均每天有3小时或3小时以上上网经历的大学生比例也有44.9%,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网络参与度高,每周花费在上网方面的时间还是适中的,对使用网络能保持理性的头脑。

对网络依赖度的调查显示:30.1%的学生上网的预计用时与实际用时基本不相同,8.9%的同学完全不相同;只有11%的同学认为自己完全不依赖网络,89%的同学对网络存在不同程度的依赖,其中,“一般依赖”的学生占总体人数的45.9%;当不上网时,46.9%的大学生会觉得没意思,甚至无心做其他的事情。从以上结果来看,大学生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高。

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本调查主要通过个性化过程的性格行为、自我认知、人际交往这三个维度来考察。

1、性格行为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综合评判自己属于中等性格,而综合评判自己性格内向的比例为25%,仅有15.8%的学生明确判断自己性格比较外向。自认为性格内向的大学生中有83.7%的同学经常上网,性格中等型大学生中有56.6%的同学经常上网,而外向型大学生中仅有11%的同学经常上网,这些数字表明,性格外向型大学生的上网频率不是很高,而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倾向于上网。

2、自我认知

对“在网络上我可以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我,且更加有利于我的个性发展”这个观点,70.9%的学生表示认同,由此看出,大学生把网络视为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在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的一致性程度方面,43.9%的学生觉得自己的自我认识与网友对自己的认识基本一致,仅有3.8%的学生认为两者很一致,这说明在虚拟世界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沉浸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之中。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

薛荣生

(南京工业大学,南京

210009)

[摘

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从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

生媒介使用状况调查入手,阐述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最后探讨了结合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5—0194—02

[收稿日期]2012—09—22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公民教育实践性研究:2010SJB880074)。[作者简介]薛荣生(1976—),男,江苏镇江人。在读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党务和思想政治教育。

2012年第5期理论观察

N o.5,2012(总第77期)

Theoretic Observation

S erial N o.77

194——

3、人际交往

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虚拟世界日益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有学者调查显示:有39%以上的学生认为,纷繁复杂的网络虚拟世界使自己沉迷其中而脱离了实际生活,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上网,没有QQ号码,那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3〕。大学生的虚拟人际交往呈现三个特点:交流语言符号化、交往形式多样化(电子邮件、QQ聊天、BBS、虚拟社区和娱乐游戏等)、交往程度的弱联系性。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上网并没有减少与同学、朋友相处的时间和机会”的观点的大学生占70.9%;持有“网上的人际交往与现实中的人际交往差别不大”的观点的大学生占49%;占56.1%的受调查者认为网络对其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使用并没有明显地使大学生虚拟人际交往与现实人际相脱离,反而对其人际交往的正面影响多一些。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内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整个社会的高素质人群,其社会化进程应在一定的社会价值体系内完成,符合特定的社会规范。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其不仅带来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革新,更因其独特的影响力而导致了整个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调查结果显示:持有“新媒体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观点思维有一定的影响”的观点的大学生超过60%,但受影响程度轻重不一,大学生的价值观显现多元化的趋势。由此可见,大学生普遍能够认识到新媒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自己的较直接的影响,但对其较为深层次的影响力的认识还不到位。长期以往,这种忽视非常有害,因为大学生很可能会因此在不知不觉中由于缺乏对新媒体的谨慎选择和适当解读而陷入其负面影响中。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影响

在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中,最基础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掌握生活技能。新媒体因其信息容量大、时效短、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其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两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1、生活技能社会化

生活技能社会化是大学生作为一个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求。大学生的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大学阶段的校园集体生活来获得的。主要包括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初步的谋生技能。生活自理能力对在校大学生来说是最为基本的,例如: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安排个人生活、恰当处理人际关系等。谋生技能是判断一个人能否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对大学生来说,初步谋生技能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实施来完成的。

调查结果显示,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情绪体验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你在没有条件上网(或手机没有带在身边)的情况下是否会觉得心情烦闷,患得患失,甚至无心做任何事情吗?”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达到一半的大学生的回答是“偶尔”。当然60%的大学生仍坚持认为新媒体给其带来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居多,不过对此持相反的观点有6.6%。36.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能够对日常生活进行合理安排,但网络的使用在多数时候会打破这种规律性”。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网络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朋友圈子,增进了友谊和亲密关系。由此可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除了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合理安排上稍有负面作用外,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知识获得的影响还是积极的。

2、角色社会化

本文主要通过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身份认同、网络角色和现实角色间的差距、价值实现度三个方面来反映大学生群体的“角色社会化”过程。

调查结果显示:68.1%的学生认为在网络中自己仍然是学生的身份,而在上网时不把自己当作学生来看待的大学生比例为17.9%。对“在网络中你是否觉得自己应该肩负着一定的责任?”问题,61.2%的大学生不认为自己要有责任感。由此看出,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尚不够成熟,他们不认为自己因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有所改变,仍然把角色定位于“学生”,对网络角色的认识不够清楚。

对“你认为在网络中的自我是否和现实生活中的真我完全一致”这一问题的回答上,完全相同的学生比例为59.7%;34.9%的学生喜欢在网络中角色多重互换。

对“大学生上网后的感受”问题,选择增强了课本之外知识的学习兴趣和与人交往的兴趣的学生超过了80%、担心迷恋网络的学生只占7.9%。总体来说大学生认为其网络角色的价值实现度还是令其满意的,能从其网上行为中体验到满足感和成功的喜悦。

三、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提高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从以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来看,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我们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促进大学生提高社会化水平。

(一)国家层面:加强网络立法,改进监控机制,规范网络行为

目前,在我国青年大学生还没有完全成熟,远没有达到高度的自律,通过国家对网络进行立法无疑是削弱其负面影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我们应对网络运行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立法,例如:网络的注册、运行、监控、使用等环节,健全网络制度体系。其次,要注重网络监控技术的升级和完善,构筑信息防护墙,以加强网络监督。再次要教育大学生遵守相关规定和法律,自觉抵制违法信息侵入,规范其网络行为。

(二)主体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终实现理性自觉

大学生既是新媒体的使用者,又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对其应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其媒介素养水平。首先,高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主体,要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及科研优势,将科学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构筑独具其学科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学生个体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提高选择和使用媒介的自我教育意识,将自我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从而提高教育的成效。因为自我教育就是一种完完全全的主动教育,可以使教育的过程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这对大学生提高媒介素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层面:打造家庭、学校、社会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在其中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起着不同的作用。在预防和消弱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负面影响时,三方更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齐抓共管,打造立体式的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家长要主动学习网络知识,了解网络,平时要和孩子多作平等交流,主动了解其上网情况,用成年人的经验帮助孩子离开网上垃圾。学校应建设和创新新时期高校的大学精神,主动营造媒介素养教育的良好氛围。因为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富有特色的媒介资源,例如校园广播、电视、报纸、刊物、计算机网络等。这些校园媒体因其信息量大、作用面广、出现频率高,可以作为大学生接触媒介和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有利于高校形成全方位的媒介教育环境。全社会要深化大众传媒的责任意识,打造优良的社会新媒体环境,并积极参与高校媒介素养教育,用积极健康的新媒体信息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4~5.

〔2〕张艳芬,牛秀平.大学生社会化问题及对策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07):16-18.

〔3〕乾坤.放纵与自闭: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惑〔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03):15.

〔责任编辑:侯庆海〕

195

——